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已经讲了佛、法、僧三宝作为所得的三种金刚处,现在宣讲的是“能得的因缘”。
实际上所得、能得这两个方面对我们来讲都是特别重要。如果没有知道所得,就相当于没有目标;如果有了目标,但是不知道能得的因缘,相当于没有方便。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知道“所得三宝自性的必要”;第二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样来现前所得三宝”。
能得的因缘中宣讲了“能得的因”和“能得的缘”。能得的因就是主因,即第一品第四个金刚处中所讲到的“如来藏”。下面所宣讲的是能得的缘。
“能得的缘”是现似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这个菩提、功德和事业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前面所得的佛、法、僧。从暂时的和究竟的所得,两方面都可以进行安立。究竟的佛、法、僧就是菩提、功德、事业所摄的,这方面没有什么任何差别。
前面如来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能得缘中的菩提品。菩提品是从八个意义对于菩提进行详尽的阐释。前面六个意义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的是第七个意义,
庚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常住义
“彼等”就是前面所讲的法、报、化三身,摄于法身和色身的二身中。乃至于众生没有穷尽之间,法身和色身一定会常住。“彼等常住”就是讲到了前面三身或者归摄的二身中。
分二:一、略说常住之根据;二、其义广说。
为什么法身和色身能够常住呢?首先对于常住的根据进行安立,然后对于意义展开宣讲。
辛一、略说常住之根据
由无量因众无尽,慈悲神足智具乐,
得法自在灭死魔,无体世尊故常法。
这里就讲到了常住的十种根据。第一是“无量因”;第二是“众无尽”;第三是“慈悲”;第四是“神足”;第五是“智慧”;第六是“具乐”;第七是“得法自在”;第八是“灭死魔”;第九是“无体”;第十是“世尊”。总共有十种根据。
其中的前面七种根据由“无量因”到“得法自在”,这个宣讲的是色身常住的因。后面“灭死魔、无体、世尊故”这三个宣讲的是法身常住的根据。这里面就有“法身常住”和“色身常住”的两个问题。
首先略说了色身常住的因,第一个就是讲无量因故。因为因是无量的,所以色身会常住。这个地方的因是什么呢?就是讲到了,长时间累积殊胜的资粮、修了无量资粮的缘故,所以他的果色身绝对是无量的。
我们在世间中也是这样的,你的色身能够显现怎样的情形,你的肤色、身高、庄严与否、住世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和前世的因缘有很大的关系。你修了怎样的因,就会得到怎样的果。如果你修的是善趣的因,就获得善趣的身体;修的是恶趣的因,就得到恶趣的身体,因和果之间是决定的。你的色身安住时间的长短也是跟随你的因缘的长短而变化。
此处讲无量因是指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持了无量的因缘比如放生、供养等等。因全都是善因,数量无有边际、无法衡量,因为这样的因缘无有边际法衡量的缘故,所以果法的色身一定会长住的。这是讲到了第一个有无量因故。
第二个因是众无尽故。众无尽就是众生无尽,因为佛陀发了愿要救度一切众生,如果众生无尽,那么佛陀的色身绝对不会穷尽,绝对一直会安住。因为他发了誓愿,为了圆满本愿,他一直要把众生救度穷尽为止。如果众生不穷尽,色身就会长住,这方面讲到了色身长住的第二个因。
第三个因是慈悲故。慈悲故就是讲佛陀慈悲一切众生。前面讲众生无尽是从众生的角度讲,主要是观待于众生是无尽的缘故,佛陀的色身就不会穷尽、一定会安住。这主要观待了众生的侧面(在颂词中讲的是众无尽)。
第三个是慈悲,佛对众生的慈悲心是任运的、无缘同体的慈悲心。因为佛陀对众生发起了殊胜慈悲心的缘故,所以佛陀不会入灭,一定会久住世间。众无尽和慈悲是因为佛陀慈悲无量众生,他才会久住世间。好像这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的确是这样的,但是侧面不一样。前面是从众生无尽的角度讲的,后面是从佛陀慈悲的角度讲的。
第四个因是神足故。神足故是讲四神足,主要是讲佛陀的神通。佛陀有了神通的缘故,就会示现变化身。神足实际上是以禅定为体的,安住在禅定中,可以加持自己的寿命,获得无穷无尽的寿命。这样的禅定,佛陀是完全圆满的,可以永久住世。
当年佛陀要涅槃之前,对阿难尊者有一个启发,问他:“世间的禅定者得到了四神足,可以住世一个劫。佛陀于四神足已经获得自在,那么你说佛陀能够住世多久?”这时候魔王波旬障蔽了阿难尊者的心智,当时佛陀问了三次他都没有回答,这样就错失了让佛陀长久住世的因缘。后来,佛陀说你想不清楚,就去寂静处林间好好思考一下。
但阿难尊者一走,魔王就来请佛入灭,这时佛同意三个月后在拘尸那城入灭,有这样一个因缘。这个因缘也说明如果能够善修四神足,就能够加持自己的寿命,一般人能够加持自己的寿命住世长达一劫。而佛陀对四神足已经完全善巧圆满,从这个角度讲,佛陀的色身可以长住。
第五个因是智,智慧的意思。因为佛陀具足这样的智慧,也即对于轮涅无二的智慧非常通达善巧,所以他不会对轮回产生厌烦。如果我们对于轮回和涅槃的智慧有偏颇,就会认为轮回是可厌离的地方,而涅槃是向往、安住的地方。这时候自然而然就容易对于轮回产生厌离,不愿意住在这个世间中。
而佛陀的智慧对于轮回和涅槃无二的本体已经圆满通达了,在他的智慧中轮回和涅槃是一体的,并没有所谓哪个更好、哪个更差的差别。既然没有好坏的差别,佛陀就绝对不会因为厌离轮回、希求涅槃的缘故,舍弃安住世间。像这样也是色身常住的根据。
第六个因是具乐。如果安住世间很长,身心经常遇到痛苦,他就不会安住、不会住世。但是佛陀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圆满了各种各样殊胜的禅定,安住于禅定中就不会有痛苦。佛陀具足种种无漏禅定大乐,绝对不可能有引发痛苦的情况。这也是佛色身常住的根据。
第七个因是得法自在。意思是说,如果安住世间很长,也没有快乐,会不会对轮回法产生染污?佛陀因为得到了法自在的缘故,不会对于轮回的法产生染污。
实际上,众生是于法不自在的,会随法而转。佛陀于法得自在,法随佛陀的智慧而转,当然就不可能被轮回的染污法所染污。得法自在是指佛能够驾驭一切法,能够自在地于一切法而转。因为佛陀得到了法自在,一切法随佛陀智慧而转的缘故,所以根本不可能被这些法所染污。
以上讲到了七种色身常住的根据。
在这些大论中,对很多殊胜的道理作了详尽的解释。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对于这些法能够通达,那么对于佛陀的皈依心、对于佛陀殊胜功德的信心就会增强,或者会生起向往的心。将来成佛之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度化众生,这方面的必要性非常大。
当我们的智慧越来越深广的时候,对佛的信心、或者对自己修道绝对会成功的想法就会坚固下来,就不可能出现中间突然对佛产生邪见,而自己又没办法对治的情况。或者自己修来修去修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不想修了,觉得前途很渺茫,我自己成佛之后到底干什么?这种情况也不会出现。
因为已经提前把佛的功德、佛的菩提学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在遇到邪见的时候,就有智慧去对治,保持道心、对佛的信心。此外,在学习这些果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导致了这种结果。因为了知了因缘的缘故,就不会导致盲从、迷信的情况。这部论典把这些情况说得非常清楚。
所以,佛陀留下来的经典、菩萨留下来的论典,完全可以遣除我们相续中各式各样的执著。就怕我们心情浮躁,不好好去闻思这样的论典。如果我们对佛经论典好好地去思维,相续中很多邪见或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解决。因为在这些经典中早就把这些答案讲完了。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这些大论典。
后面讲三种法身常住根据。
第一种根据是灭死魔。因为灭除死魔的缘故,佛陀的法身常住。死魔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两种死魔都已经完全灭尽了。死魔主要是实执心或者很微细的障碍,把这些灭尽之后,就不可能显现死亡。既然没见到死魔,当然就不会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的法身常住。因为在法身中,根本没有死魔一丝一毫踪影的缘故。
第二种根据是无体故。无体指在佛的法身中,不存在有为法的本体。如果在你的相续中具足有为法的本体,那你就会生灭。不管是粗大的生灭,还是微细的生灭都是有为法所摄。而在法身中根本不存在有为法的本体,怎么可能生灭呢?没有生灭就不会示现死亡、变异等等。这是从有为法的本体的缘故而言,佛陀的法身常住。
第三种根据是世尊故。意思是能够恒时成为有情的皈依处,这种皈依处是非常坚固的。前面我们在学习《如来藏狮吼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如果佛陀的法身智慧是刹那生灭的法,你所皈依的第一刹那的智慧在第二刹那就消亡了,那就成了欺惑处、欺妄处。
只有离开了有为法、变化法,才能安立坚固的皈依处。世尊故就是指坚固的皈依处,要安立成毫不欺惑、毫不欺妄的,不单单是从粗大的方面不欺惑,从最微细的地方观察也不欺惑,这才是真正了义的究竟坚固皈依处。只有在法身的自性中才成为坚固的皈依处,只有常住才能作为坚固皈依处,所以说“故常法”。
以上讲色身常住、法身常住,总共加起来有十种根据,这是总说或者略说法身、色身常住的根据。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色身常住之根据;二、法身常住之根据;三、对应二身摄义。
首先讲色身常住之根据。下面通过七个长句(每两句作为一个长句),安立色身常住的根据。
壬一、色身常住之根据
弃舍身命财三者,护持诸佛正法故,
为利一切诸有情,究竟圆满本愿故,
佛身净洁及澄清,大慈大悲生起故,
神变神足力显示,彼者住世行持故,
成就妙智于轮涅,取舍二执脱离故,
恒常圆满而具足,无量等持大乐故,
常住世间利益他,不为世间染污故。
这方面讲到了七种根据。每一句最后的“故”字要引发的是什么意思呢?“弃舍身命财三者,护持诸佛正法故”,我们在了知的时候后面要加一句“故常住”(不是在颂词上加)。每一句后面都要这样加,因为此处讲到了色身常住之根据。色身常住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个根据是“弃舍身命财三者,护持诸佛正法故”,因为护持了诸佛正法,这个因无量的缘故,所以色身常住。第二个根据也是一样的,众生无量的缘故,色身常住。后面都是要开显色身常住,这个科判的意思是这样。法身常住的根据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就法身常住而开显。
“弃舍身命财三者,护持诸佛正法故。”这个根据对应的就是前面的无量因。怎么样来开显这个无量因呢?第一,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持的时间够长,从发了菩提心进入小资粮道开始到成佛之间,足足花了三个无数劫的时间[1]。修持了这样的正法,是“弃舍身命财三者”,不是随随便便地在表面上修,内心却有很强的执著,而是完全从内心放弃了身命财。
这样的基很稳固,不是虚伪的修法。比如,想要博得世间人的赞誉,或者想要在世间达到某种目标,舍弃财富为博得一个善人的名称,为得到别人的赞叹。这样的发心不正,不能作为色身的因,乃至于没办法成为正因。
此处所说全都是正因。要成为正因,要求发心和行为必须相应。所以,此处舍弃身命财三者,是指从内心中舍弃。这是什么样的发心呢?——一心一意为了利益众生而愿成佛的心。
也就是说,只有纯粹以菩提心摄受的因才是圆满的、无量的因。菩提心本来就是具有巨大功德的法,如果被菩提心摄受,善法就会变得无量,何况三无数劫中反复地串习放弃身命财三者的执著,这方面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我们可以从《贤愚经》、《毗奈耶经》、《百业经》、《六度集经》,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释迦佛广传》里看到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如何修行。上述经典一方面让我们知道佛陀怎么样获得无量因,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怎么样获得无量因。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给我们示现了弃舍身命财三者的情况。佛的正法有很多种,六度万行、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戒律、无量的正见,都属于诸佛正法。
为了圆满六度,佛陀无数次地舍弃身体,有的时候是整个身体,比如跳入火坑中,整个身体消亡;有的时候舍弃一部分身体,比如割下自己的手,挖出自己的眼睛做布施;为了求法,身上钉千钉,身上点千灯。行众多苦行,都是为了护持正法、圆满资粮,打破自己对色身的执著。
我们对于身体的执著很严重。如果对于身体的执著不打破,我们很容易将有限的精力、时间、财富去维持自己危脆的身体。所以,佛陀修持菩萨道,一方面为了求法,度化众生,另一方面也是打破自己无始以来对身体的强大执著。
在很多世中为了求法,为了利益众生,佛陀无数次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和财富。《佛传》中讲到他舍弃自己的王位、自己喜爱的车乘象马、璎珞珠宝、妻子儿女等。舍弃身体、生命和财富,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的资粮,获得殊胜的福报。
《经庄严论》讲“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怎么样得福呢?“由施彼”,通过将财富等布施给别人。
“非由自受用”,不是通过自己受用财富,就可以得到福报。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一下就点到了修布施的核心。
一般人想,如果我把财富布施了,那么我怎么受用?弥勒菩萨说:“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想要得到福德,就要把财富等上供或者下施,才能够得到广大的福德。“非由自受用”,根本不是通过受用福德能够得到财富的。这个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佛陀怎么样获得无边的财富呢?首先佛陀对于财富没有丝毫的执著,然后把这些财富[2]上供下施,因此得到了无量无边的资粮,而获得色身常住的因。
“护持正法故”,第一,以修持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护持诸佛正法。护持诸佛正法就是为了成就佛法,为了救度众生等等很多殊胜的因缘,累积无量的因。修持的时间是三无数劫,长到没有时间概念,无法计算。第二,他所修的因是正因;第三,为了护持佛法,救度众生。由于他的因是无量的缘故,他的果一定也是无量的,这就可以成为色身常住的因。
至于佛陀示现的身体,他虽然获得自在,但是能不能够常住,还要观待所化。佛陀有常住的因,观待清净的所化示现报身,就是常住的。那么化身呢?释迦佛示现三十五岁成佛,八十一岁涅槃。因此我们可能会认为佛陀化身住世的因不是常住的,这是针对所化的有情的缘故。佛陀已经获得了常住的能力。但因为众生基本上都是活这么长的年龄,所以佛陀要相顺于世间而没有常住世间。
从另外角度讲,此处示现入灭,彼处又示现出生,这也是常住的根据——相续常住。综上所述,因无量的缘故佛会常住。
后面六个因,我们跟随麦彭仁波切注释问答的方式来解释,因为问答很具有启发性。
第一个问答:“虽然因是无量的,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话,佛陀不会常住。”这个必要是有的,佛陀会常住。有什么必要呢?“为利一切诸有情,究竟圆满本愿故。”因是无量的,也有这样殊胜的必要。
诸佛在最初入道的时候就发了利益有情的心。他入道的时候就是为了度化一切有情而入道的,所以说他首先有这个本愿。中间积累资粮也是为了圆满这个愿望。最后他的功德圆满了,为了究竟圆满自己发了本愿的缘故,他一定会住世。
为什么为了圆满自己的本愿一定会长久住世呢?因为他发愿的时候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一切有情是无有穷尽的,被这种本愿所系的缘故,佛陀一定会常住世间。如果众生度尽了当然没有再住世的必要,但是他为了度化众生,而众生又是无穷无尽的,这个时候佛陀的色身一定会常住世间。从这个方面讲有住世的必要性。
那么明明知道众生度不尽,还需不需要发菩提心?佛陀以前也是明知众生度不尽还发菩提心,现在这个问题又落在我们头上了。我们通过很多经论了知众生无穷无尽根本没办法度尽,还有必要发菩提心度化一切众生吗?当然需要。有什么必要呢?
第一个就是为了调整我们的心,舍弃自私自利的心。明明知道众生无有穷尽,没办法度化尽还要发心,这就是真正的难行苦行。世间上的人如果这个事情做不到就会提前趁早放弃,那么佛道中度化众生这个事情是没办法圆满的,必须要去做。
明明知道众生度不尽还是要发心度尽一切有情,就把自己的心量达到穷尽了,开发自己本具的心量。如果认为众生既然度不尽就放弃算了,就去度化一些身边的人,能度多少度多少,这样自己本具的心量就没办法发挥出来。如果心量没有发挥出来,怎么样去修持殊胜的大乘道呢?没办法修持甚深的大乘道。所以这就是入道的第一步。
如果要发心就必须要知道这个情况,佛菩萨劝发心的时候,就把这个情况跟你说清楚,虽然众生度不尽但还是要发心。这个方面就是要把我们内心中的潜能、本具的无量无边的智慧开显出来,它就是一个因的因缘。明知众生度不尽还需要发心,这个方面主要就是从最初的角度来讲,就是要训练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达到无量,修持难行的苦行。第二个问题众生度不尽,佛陀是不是没办法成佛呢?虽然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文殊菩萨也是发了不同的心,“一切众生成佛我才成佛”。从这个方面讲是不是这些菩萨根本没办法成佛了?也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众生和佛二者之间也算是一种分别念的安立,所以当他的修行到达圆满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泯灭了众生和佛的概念。从现相的角度来讲,他的因圆满了,当佛果现前的时候,在他的智慧中已经没有众生了。在他的境界中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所以从这个方面讲,他的愿已经圆满了。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到达了一种轮涅平等的智慧,既不存在一个众生也不存在一个佛,所化的众生和能化的佛都不存在了。一切的众生和佛的概念都泯灭了,众生都已经成佛,从这个方面讲也算是圆满本愿了。
第三个问题,虽然度不尽,但是我们还要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无量无数的众生得到救度,一个一个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不能认为因为总的众生度不尽,所以单独的众生我也不度了。菩萨是不会做这个事情的,佛也不会做这个事情的。
虽然总的众生度不尽,但是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众生和自己有因缘,那就会度化他。单个别别的众生,会因为佛和菩萨的度化而得到殊胜的法的受用,他们逐渐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如果我们现在因为众生度不尽,干脆就不发心了,那么我们现在也没办法修学佛法、没办法成佛。为什么呢?按照这个逻辑,因为众生度不尽,别别的众生也不需要度,我们是属于别别众生,那么菩萨也不会发心度化我们,这样我们还会流转轮回。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发了菩提心,所有的众生度不尽的,但是还要度,和自己暂时有缘的众生,以后会结缘的众生,一个一个逐渐地可以对他们做利益、将他们安置在解脱地、安置在佛地。别别的众生是可以逐渐得到救度的。
虽然度不尽还是要度,这是第三个根据。从这方面我们就知道了因为众生无尽的缘故,佛陀的色身常住,因为他需要圆满究竟本愿的缘故,像这样的色身一定会常住,从这个方面讲到了第二个根据。
第三个根据,下面就是讲慈悲心。即便是有这个必要,如果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不想久住世间那么怎么办呢?后面就回答佛陀有久住世间的想法,有久住欲。从哪个方面说他一定会久住世间呢?“佛身净洁及澄清,大慈大悲生起故”,佛陀一定会久住的。
“净洁”主要是讲息灭烦恼障,“澄清”主要是讲息灭所知障。佛陀已经圆满清净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缘故,究竟的大慈大悲在佛相续中已经圆满获得,因此佛陀一定会久住世间。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这种大慈大悲。
世间上一个母亲对她生了病的儿子,她都会长时间地守在病床前给他做救助,而这只是普通的悲心。学完《大乘经庄严论》就知道了,这些悲心都是有染污的、和烦恼相应的。世间母亲尚且能够做到这样,佛陀的慈悲心串习了三个无数劫,是不带丝毫条件的。假如这个儿子的病非常严重,而且时间非常长,有可能这个母亲就会产生厌离,我们也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因为她的慈悲心必定是有限的,如果没有超越她忍受的范围,怎么样做都行。一旦超越了她的范围,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会产生厌烦。
但是佛不存在这个情况,因为佛在三个无数劫中串习慈悲心,佛的慈悲心是没有穷尽的,不会有忍受到达极限然后崩溃的情况。而且他的因彻底清净,因为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没有了。而世间的母亲烦恼障和所知障俱全的,因为她也是一个有情。所以佛的大慈大悲心绝对彻底清净圆满。具有这么圆满的大慈大悲心为什么不久住呢?一定会久住。
前面有人质疑,虽然有这样的必要,但是佛如果不想久住,就不会久住。我们说佛一定会久住。为什么?因为佛相续中有这么圆满的大慈大悲心,从佛自己的角度来讲,他一定会久住的。
前面讲佛有久住欲,想要久住。下面讲有人提问,如果寿命穷尽了,是不是想久住也久住不了?比如,现在的人都想长寿,谁不想长寿呢?但是你想长寿和能不能长寿是两回事。那么佛陀会不会也是这样,想要久住世间,但是没有能力久住世间?如果佛一旦趋入涅槃,色身就不长住了?
下面就是讲到了根据,“神足故”。因为佛有神足的缘故,他愿意住多久就可以住多久。“神变神足力显示,彼者住世行持故”。“神变”就是指一变多、多变一、一变无量、无量变一。佛可以示现很多变化身。“神足” 是指神通,是以禅定为体,归纳起来就是四神足。四神足实际上是获得四种神通,或者说获得禅定的四种因。这个“足”就是因的意思,有因的意义。比如你从此处到达彼处,没有脚不行。想要获得神通没有因是不行的,所以把这四个因比喻成“足”。
“神通足”就是获得神通的因。什么是获得神通的因呢?就是禅定。获得禅定的方式有四种:欲、勤、心、观,即四神足或者叫四如意足。因为神通是有如意的意思,意义是一样的。
欲、勤、心、观四如意足,麦彭仁波切在《经庄严论》注释中讲到,实际上是指分别通过“欲”、“勤”、“心”、“观”获得禅定。欲、勤、心、观四种禅定力。
首先“欲”,对于这样殊胜的禅定发起很强烈的希求心。通过恭敬性的精进为因,就可以获得这种禅定。通过欲来获得禅定就叫做欲神足。
第二个是“勤”。勤就是精进的意思,通过精进获得这种禅定神足。前面是恭敬心的精进,后面是通过恒常性[3],经常性地串习。对于这样的正法,对于禅定的因,长时间串习之后,通过精进就可以获得禅定。
第三个是“心”,这个地方的心讲到了禅定的本体。怎么样获得禅定的本体?就是前世曾经修行过这样殊胜的禅定,心神中稍微一引发,就可以生起来,这方面我们就看很多人的差别。有些人生起禅定的境界很漫长。但有些人稍微坐一下,很快就可以进入禅定状态。这方面有心神足,就是讲前世有这样的因,今世中禅定的本体一引即发。是在心上面现前的一缘专注的状态。所以叫做心神足。
第四个是“观”。通过对空性等胜观的力量,引发禅定。把这个叫做观神足。
所以欲、勤、心、观可以从四个获得禅定的因的角度进行阐释。总之是以禅定为体,获得禅定之后就获得了神变。有了四神足之后,因为是以禅定为体的,就逐渐可以通过四神足达到圆满,获得十种自在,其中就有寿命自在。
所以,既然佛的四神足自在了,十自在也获得了,这个时候寿命自在、业自在都可以如是获得。因为他四神足已经获得圆满的缘故,他就加持自己的身体,加持自己的寿命长久住世。所以此处讲得很清楚“神变神足力显示,彼者住世行持故;”他就可以加持自己的寿命长久住世行持这种弘法利生事业。所以佛陀有久住欲也能够长久住世。这方面就提到了佛陀想久住世就能久住的根据。
后面就提到了,虽然佛能够久住,但是会不会住的时间太长了,从而对轮回生起了厌烦心?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下面就讲佛不会对轮回生厌的原因。“成就妙智于轮涅,取舍二执脱离故;”一般的人住世间太长了,也许会有厌烦的,没有什么意思了,该看的也看了,该享受的也享受了,再住下去也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也没有什么兴趣。没有什么很新鲜的东西了,他就会厌世。佛陀没有这样的差别。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成就了殊胜的妙智,这种妙智恰恰对轮涅、取舍二种执著完全远离。
我们前面分析过,如果认为轮回涅槃有别别他体,而且认为轮回是很糟糕的自性,涅槃是很善妙的自性。这个时候住轮回时间很长就会想住轮回太没有意思了,干脆住在新鲜的涅槃中去。这个时候可能就不想再住世。
但是佛陀已通达轮回涅槃二者之间的体性就是分别心安立的。以分别心安立了这个叫做轮回,那个叫做涅槃。但是对于轮涅无二的体性,佛在学道的时候早就已经圆满通达。在无学道的时候,这个智慧已到达圆满了。
因为到达了圆满,所以对整个轮回涅槃别别他体的法绝对没有了,对于取舍二者脱离。不但粗大的种子没有了,连最微细的习气也消尽了。怎么可能说不想住世了,对轮回产生厌烦了呢?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
内心中没有这样的种子习气,怎么可能会对轮回产生厌烦心、对涅槃产生希求心呢?这方面绝对没有。佛不可能因为住世太长而对轮回产生厌倦。这样就打破了佛陀不长住的邪见。
下面进一步的提问:虽然佛对轮回不生厌烦,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有遇到痛苦的缘故。如果佛在住世的过程中遇到了痛苦而且痛苦很大很多,他就不会想再住世。轮回中有很多痛苦,会不会在调化众生的过程中,因为所化众生非常不听话,或者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引发佛陀不想再住世的想法?绝对不会。为什么不会呢?
“恒常圆满而具足,无量等持大乐故;”佛的相续中恒时圆满地具足无量的等持大乐,因为这个大乐周遍身心的缘故,而且这个大乐属于殊胜的禅定。“无量的等持”,大乘不共的禅定所引发的这种大乐周遍身心的缘故,不可能有产生痛苦的因。
《入行论》中讲菩萨住世,“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有福德的缘故就会引发身体的安乐;智慧善巧的缘故令心安乐。在菩萨位的时候尚且已经有了这种境界,何况成佛后呢?他的福德智慧已经圆满,因为获得了无量无边的等持,安住在等持中引发了这种大乐,因此绝对不可能有痛苦生起的机会。
前面我们在讲的时候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分段生死中所受的痛苦,这个是没有的;变异生死中所受的痛苦也没有。不管是粗的痛苦还是细的痛苦,在佛境界中都不存在。
所以这个地方讲,根本没有遇到痛苦的可能性。即便是遇到了,就说比如他住在世间中有情对佛打骂或者就说世间中遇到这些情况:比如佛陀示现的“金枪马麦之难”时,佛陀有没有这个痛苦?
当时佛陀在食用马麦的时候,阿难尊者看到佛陀这么尊贵的身体食用马麦,他就伤心难过。佛陀说你不要难过,你尝一尝我嘴里的青稞,佛陀就从嘴里取出一颗青稞交给他,阿难吃了之后就七天不吃东西。不是厌恶地七天吃不下东西,而是那种妙味人间没有。这一颗吃下去之后,七天之中处于满足的状态,根本不想吃东西。
佛陀在度化众生的现世显现中,他好像有这种痛苦。这个是我们替佛担心,但是从佛自己的角度来讲,单单从这一个事例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是不是安住在这个痛苦中呢?弟子嚼马麦的时候很痛苦,但是佛因为相续中有这么殊胜圆满的功德的缘故,所以吃什么味道都是具足百味。
佛的等持大乐周遍,即便是我们看到似乎有痛苦,但是从佛的相续角度而言,没有丝毫的痛苦可言。既然具足无量大乐,没有丝毫痛苦,也就没有让佛的色身不住世的因。
最后一个提问说,虽然佛没有痛苦,但是如果他受到了世间的染污,那么就不会住世了。痛苦和染污是两回事,痛苦是果,染污是因,如果佛受到世间的染污了,他会不会再住世?“常住世间利益他,不为世间染污故”,佛陀不会受到世间的染污。为什么呢?“得法自在”的缘故,佛陀可以自在驾驭一切万法。
可以驾驭一切万法的时候,便不为万法所驾驭。一般的众生被万法所驾驭,会不由自主地对万法产生分别执著、产生各种各样的非理作意,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受到了染污。佛陀因为可以自在驾驭一切万法的缘故,不会受到世间染污,从而色身常住。这里从七个角度讲到了色身常住的根据。下面讲:壬二、法身常住之根据
获得无死寂静处,无有死魔现行故,
无为自性之能仁,本来极为寂静故,
恒常是诸无依者,皈依处等合理故。
“获得无死寂静处”,首先讲的是佛陀的法身会常住,为什么会常住?因为“无有死魔现行”。佛陀获得了无死寂静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死实际是一种迁灭。
迁灭体现在有情上有两种:前面讲到的分段的迁灭和变异的迁灭。分段的迁灭就是分段生死,变异的迁灭就是变异生死,分段生死有分段生死的因,变异生死有变异生死的因。
佛陀已经灭尽了分段生死的因和变异生死的因,没有因绝对不可能有果。因此佛陀既然已经获得了无死寂静处,便不可能有死魔现行。在法身的自性中两种生死已经断尽,没有死魔现行,所以法身常住。
“无为自性之能仁,本来极为寂静故”,是讲遣除了有为法,没有有为法的自性,有为法的变化等法在法身中都复不存在。佛陀修习到最后、无学道现前的时候,相续中只有无为法自性的能仁佛陀,本来就是极为寂静的,没有生灭。所以佛陀的法身就是常住的,“极为寂静故,法身常住”。
第三个根据讲到了“恒常是诸无依者,皈依处等合理故”。前面略说中讲“世尊故”,佛陀恒常是一切无依无怙者的皈依处,这个恒常不是大概地讲,而是从最圆满地观察的侧面讲。用最细的智慧观察,佛陀的法身是无为法,哪怕一刹那生灭都没有。从这个角度讲,任何时候皈依佛陀都绝对没有丝毫的欺惑性。
如果是刹那生灭,都有一点点微细的欺惑,但因为这是最圆满的、恒常的皈依处,作为众生的皈依处是非常合理的。这里有三个根据安立了法身常住,总共加起来有十种根据。
壬三、对应二身摄义
由前七种无误理,显示色身恒常性,
由后三种无误理,显示法身恒常性。
通过前面的七种无误理(无量因),得法自在之间有七种无误的根据,来显示色身恒常安住的自性。
“由后三种无误理”,通过灭死魔到世尊故,有三种无误的根据显示法身恒常性。前面的总说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通过这样十种根据对照二身常住的摄义,就可以了知佛陀的三身,乃至于众生未尽之间如何常住的意思都已经开显。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三无数劫不是三年、三十年,其时间是相当长的。
[2] 生命等都属于广义的财富。
[3] 精进也有恒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