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究竟一乘宝性论》分了七个金刚处,其中前面佛法僧三宝所得的自性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能得的因缘,也是有能得的近取因,是不加任何功用的,每个众生法尔具足心性如来藏、圆满的实相。
前面讲过虽然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但还是需要抉择的原因。具有如来藏与是否了知是不同的。不是具足了就一定会了知。所以要通过佛陀和弥勒菩萨现量的智慧,或通过经教的所诠,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众生具足如来藏,并对这个问题产生信解。
虽然具有如来藏,但现在已经迷失且在虚妄分别念中过了太久,所以已经不了知,甚至于不相信自己具足佛性。在这样的前提下,佛菩萨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来让我们认知最简单的事实。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遇到并抉择这种教义源自于:第一,自身具足这种因缘;第二,诸佛菩萨通过很长时间的教导,我们才有抉择或修习法性如来藏的机会,这也不是随随便便无因无缘产生的。
在这种基础之上,必须要好好在相续中产生如来藏常住或者对于如来藏体性认知的定解。只有在有了这种定解的基础上,才可以讲如何通过殊胜的显宗和密宗的修法窍诀现前如来藏。如果不了知,就没有修行和现前的动力,还是和一般众生一样流转在轮回中。
在很多修法中,最初的无常观、轮回痛苦,能够让庸俗的心对修道产生兴趣,所以最初的无常等修法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种修法后,进一步通过菩提心的修法打开心胸,拓宽心识这种能缘取的对境。后面逐渐通过无我空性的智慧,泯灭分别心及概念的心识本体,最后才可以现前法性如来藏。
学习、辨别、修行如来藏非常重要。尤其应该知道在所有的修法中,一心一意祈祷上师、修上师瑜珈是现前如来藏的最特殊、最圆满的方式。这里是以非常清净的信心为基础,如果有了这种清净的信心,在观修上师瑜珈或者祈祷的时候,就是现前如来藏的非常圆满、特殊的方式。
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这样的理论,也学过很多套上师瑜珈的修法。很多修法中都要求在上座之前,时刻都不离开对上师的观修、恭敬等等。主要是在时刻提醒我们本具这样的佛性,从这个方面讲是最深层次的意思。如果平时不离开殊胜的观修,在白天晚上都可以尽量观照自己的心性,为现前心性做准备。这就是每个众生法尔具足近取因的如来藏,但还是需要抉择的原因。
在讲如来藏时,现前的因缘是什么?能够帮助我们现前如来藏的助缘就是菩提功德事业。为什么要以菩提来作为现前如来藏的助缘,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现前?例如以外道的仙人的能力而成的智慧,乃至于诸菩萨的智慧。因为具足如来藏这个问题本来就很甚深,如果不是佛陀亲自宣讲,其他的凡夫、外道没办法以自力了知。也是通过佛陀宣讲完之后,他们才生起定解和信心。跟随着这样的教言修持,才获得了相似的种种功德。
通过自己的智慧是没办法了知、照见、宣说的。既然没办法了知,就没办法真正宣讲。
十地菩萨或诸地菩萨虽然也现证了部分光明,但对于全分的光明也没办法了知。既然对全分的光明没办法了知,也就没办法了知如何让如来藏全分显露的方式。或虽然了知,因为自己没有亲证的缘故,在引导时也没办法直接将众生安置在全分显露的如来藏自性。
此处佛的菩提是一种圆满的觉悟,所觉悟的也是如来藏原原本本的自性。佛陀圣者已经原原本本地现前了如来藏的自性,这种自性就是此处所讲的菩提品。他自己原原本本地现前,才能原原本本地给众生描述,并观待不同众生所化的心境给予次第引导。
站在最高的层次上才能统筹全局,对于不同的众生,赐予不同的教法。如果自己都没有站在顶峰上面,就没办法看到全盘的情况,也没办法引导众生达到顶峰。虽然菩萨也可以作为助缘,但真正能够作为圆满的助缘就是菩提,这是从圆满的角度讲。
后面讲到的佛的功德和事业,都是现前心性如来藏的助缘,所以要学习。首先要对现似他相续的助缘产生信心。很多法义都是这样的,如果学习,逐渐会产生并稳固信心,不会被其他的怀疑动摇修道的心。如果不学习,对于菩提就是大概的、总相的概念而已,至于菩提到底具足怎样的功德,就会一问三不知。如果对于生信心的对境的方方面面情况不了解,就没办法对他从方方面面产生不动摇的信心。一旦遇到一些外在的邪知识,或自己内心中邪分别的时候,很容易从道里面退失。
对于修习佛法的修行者而言,学习菩提功德和事业,对于具足如是功德的佛陀能够作为开显如来藏的助缘,充满信心。既然是这样,就可以相信佛陀一定能够帮助开显如来藏。学完菩提品之后,通过八个意义可以知道佛陀具足如是功德,佛陀所开显的教言绝对正确无误,这样的佛陀完全可以作为皈投依靠之处。如果能这样修持、实践,一定能够开显相续中的如来藏,这样就可以产生信解。
前面多次讲过,要从轮回中解脱,一方面要依靠佛陀等助缘,不需要怀疑这些对境是否圆满具足这些殊胜功德;另一方面要看自相续中的信心、精进、智慧、大悲是否具足。
如果这些方面都因缘具足,内因外缘和合之后,自己也可以超凡入圣,尽快现前佛性的功德。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宝性论》,为什么要对七个金刚处详尽分析的原因。前面曾经提到过,今天再提一次。
第二品《菩提品》中讲到了八个意义,前面已经讲了七个,今天讲的是最后一个。科判是第七,意义是第八。
庚七、如实不可思议义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非言语境胜义摄,非心所观超譬喻,
无上轮涅不摄故,佛境圣亦不可思。
这个颂词所讲到的核心内容就是不可思议。此处有六个根据来描绘不可思议。
第一个根据是“非言语境”,第二个是“胜义摄”,第三是“非心所观”,第四是“超譬喻”,第五是“无上”,第六是“轮涅不摄”。通过六个根据,就可以了知,“佛境圣亦不可思”。这种佛的境界“圣亦不可思”,“圣” 是指十地菩萨。连十地菩萨都没有办法了知佛的境界,下面的初地等菩萨同样也没办法了知。这也不是通过分别念能够了知和思议的。
二乘的圣者、外道的仙人、一般的世间凡夫人,对于佛的境界妄加揣测。他们有这个权利,可以有这个分别心,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佛的境界,或者通过自己的臆造之后,认定佛的境界就是如是。但的确这不是一般的人的境界。
现在我们能够了知佛的菩提等等,只不过是跟随佛陀内心的圆满证悟所流现出来的佛经,还有论典的意义,大概了知佛的境界,这也只是了知佛的总相而已。大概让我们知道,修行成佛之后,也能够获得这种境界,或者就当下的佛的相续中的境界而言,的确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有六种根据。“非言语境”,佛的境界不是言语的境界,言语是不能够真正表达的。一方面它具足各别自证的智慧,一方面它属于非常甚深的境界。言语只能够表述一般的观现世量所摄,或者一般的世俗法,而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境界的缘故,“非言语境”。
第二个是“胜义摄”,佛的境界是胜义谛所摄。从空性的角度来讲,它泯灭了种种分别念。所有的分别属于世俗,没办法真正了知胜义谛。从三转法轮的侧面来讲,这种胜义是一种实相、现相无二的能境、所境。这种胜义谛的标准非常高,圆满地达到这个标准的,非佛莫属。从这个方面讲,胜义谛所摄的缘故,下面的这些弟子或者圣者、凡夫人没办法思议。这个方面是讲“胜义摄”的缘故,佛境不可思。
第三个是讲“非心所观”,佛的境界或者三身的境界并不是心能够观察的对境,超越了心识或者心量,超越了比量等等推理、比喻的境界。只要是通过心去衡量佛的境界,肯定都是错误的,没办法真实地了知佛的境界。
“超譬喻”,佛的境界不是一般世间的比喻能够了知的。犹如虚空、摩尼宝,或者其它的很多法,实际上只是一种相似的比喻而已。我们理解法义的时候,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喻来相似地对照一下。实际上,世间的比喻是永远没办法和佛相续中的境界相提并论的。
此处是从实际情况来讲,佛陀三身的智慧超越了比喻,但是在宣讲的时候,为了让我们这些具有狭隘的心识、分别心的弟子,相续中生起相似的定解,必须要借助种种的譬喻。因为这种譬喻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念比较容易通达、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通过这些譬喻来了知佛相续中总相的智慧,就是说我们生起一种总相的智慧。
第五是“无上”,了知无上必须要知道有上。菩萨、罗汉这些圣者上面还有更高超的境界,因此都称之为有上。真正的无上就是指佛陀,因为他到达了这种境界之后,再没有辗转上进的部分的缘故,所以称之为无上[1]。
第六个就是讲“轮涅不摄故”。如果落在被轮回所摄,或者被涅槃所摄,都可以去定性,这个法是属于轮回法,或者是属于涅槃法,那就不是不可思议的了。因为我们的心要不然就缘轮回,要不然就缘涅槃。佛陀三身的法既不是轮回所摄,也不是涅槃所摄,这就属于不可思议的境界。而佛的三身恰恰不是轮回所摄,也不是涅槃所摄,已经超越了轮回和涅槃的概念。所以这样的佛的境界“圣亦不可思”。
这些方面就是通过六个根据来表述了佛三身不可思议的境界。
辛二、广说分三:一、依次宣说根据;二、对应二身摄义;三、功德不可思议之理。
首先讲第一个“依次宣说根据”。通过连贯的方式来了知这样的根据,通过根据来表示不可思议的含义。首先讲“离言”。为什么来了知“离言”呢?宣说 “离言”的根据。首先讲不可思议,佛的三身或者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不可思议呢?此处就是说,“离言故”,就讲“不可思议离言故”。
壬一、依次宣说根据
不可思议离言故,离言胜义所摄故,
胜义所摄非思故,非思超越比量故,
超越比量无上故,无上轮涅不摄故,
轮涅不摄不住故,不取轮涅过德故。
这是颂词中讲到的连贯的含义,分别来宣说的时候,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因为它是离言的缘故,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表述。
一般人没办法通过语言来表述。即便是具足四无碍解或者六十梵音的佛陀对他自己的境界也没办法真实表述,只是从法身中等流出这些教言。佛陀所宣讲的这种言语也只能够相似地对于所证的境界做一番大概的描述[2]。
从正面描述佛的境界非常困难,有些时候通过遮诠的方式描述。因为一般的众生没有经历过光明、实相、如来藏,直接给他讲这个境界,没办法了知。而众生能够经历的是什么呢?就是言语、分别的种种的境界。所以佛陀从遮止众生的执著方面来大概描述实相。
比如“离言”就是一种。因为众生总是处在言语的境界当中,佛陀就说这种究竟实相不是言语或者分别心能够通达的。佛陀把轮回中众生可思可议的东西全部否定之后说,这个就是实相。对一般的众生,只有通过遮诠的方式大概表示出实相的状态。实际上他真正证悟之后,不需要语言去安立,他也知道通过分别念没办法了知。
像这样讲的时候,不可思议是因为离言的缘故。反过来讲,如果是可思议的法,那就一定是言语的境界;或者说言语的境界能够衡量的,一定是可思可议的法。什么是可思可议的法呢?就是一般的、世俗的万法,可以通过语言来描绘。这些瓶子、柱子、山河大地,通过语言可以描绘它们,而且有的时候还描绘得相当精准。如果是可思议的法,一定是言语的境界;而不可思议的法,一定是离言的,没办法通过言语描述。
因为可思可议和言语二者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如果是语言的境界,它所描绘的一定是可思可议。如果认为讲解佛经可以描述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那就是错误了。因为我们所使用的言语,其本性是世俗所摄。通过言语所描绘的境界,思想中能够思维的、能够生起的定解,实际上从本质而言,还是世俗谛所摄,不是真正的胜义谛。
所以通过言语所表述的这种境界,只是一种总相和方便而已。实际上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泯灭言语的自性、泯灭分别念。所以不可思议是“离言故”。
然后下面讲离言,为什么是离言呢?第二个根据是讲“胜义所摄故”。之所以是离言的,是因为它是胜义所摄的。也就是说佛的三身非语言能够表述。这主要是讲不管是从空性还是光明的胜义来讲,佛都是属于胜义所摄。
在《入行论》中讲“胜义非心境”,而一般的凡夫等等的境界都是属于心的境界[3]。一般的众生通过显现的角度讲,是世俗所摄;通过三转法轮的角度观察胜义和世俗,凡夫人的境界也是属于世俗所摄[4]。
佛的境界一方面圆满证悟了大空性,超离了分别心;一方面实相、现相完全一致的胜义谛已经完全现前,所以是离言的。佛陀的三身已经完全现前了究竟胜义谛,绝对不可能是言语的境界。所有的心识和心识的对境都是语言的境界。而胜义谛都是殊胜的无分别智慧,通达究竟实相的本体。所以说绝对是胜义谛所摄的缘故,离开了言语。
为什么佛的三身是胜义所摄呢?下面讲“非思故”。
因为它不是思维能够通达的。世俗谛所摄的法,三转法轮来讲都是属于客尘,实相、现相不相同的境界,这方面恰恰是分别念的对境、思择的对境。而二转法轮所讲的名言法[5],也是通过思维可以了知和通达的。所以此处讲到佛的三身是胜义所摄,非思故[6]。
佛陀在教导我们修道的时候,如果要趋入到殊胜的胜义谛,就要想方设法地泯灭自己的思择,泯灭这样的分别念。当然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讲,佛陀也没有要求你一定要泯灭分别念。实际上,你也没办法泯灭;或者如果你想泯灭,只有通过强制性的方式。而这种强制性的方式,本身只是一种换了位的思择,还是一种分别念。
所以佛陀不会强求初学者去泯灭分别念。
最初的时候是通过善分别去引导邪分别,通过换一种思维的方式来息灭掉内心固有的不好的分别念,或者对修道有障碍的分别念。
比如我们修出离心,这也是一种分别念。但是这种分别念可以帮助其他贪恋轮回的愚昧众生舍弃以前固有的分别念,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菩提心的修法,最初也还是一种分别念。但是这种分别念可以善巧地引导众生,从以前的自私自利的分别念中解脱出来。这是很有必要的。乃至于后面讲到的修空性也是分别念,但是它能够让我们从实执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在没有办法收摄分别念之前,还是或多或少地鼓励有情使用分别念。当后来他自己的境界逐渐要成熟圆满的时候,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超越分别念。
很多具德的上师、佛菩萨在引导众生的过程中,有时候也示现相合于一般众生口味的所谓的如理如法的行为。我们只能说是“所谓的如理如法的行为”,比如身语意很规矩,符合戒律也符合世间的道德规范,实际上这样做主要是观待了众生的口味,对他而言这样做或不这样做没什么差别。
以前根登群佩大师也在《中观精要》中讲过,六群比丘他们的行为,例如怎么样穿袈裟,是把袈裟卷到膝盖以上还是按照佛制的标准穿着,这对佛而言是无所谓的,但考虑到舍卫国等其他众生对穿衣服有一个标准,为了观待这些有情情面的缘故,佛陀就制定了穿衣服的标准。
实际上,佛陀制定这些对佛本身而言无有利弊,即便不穿衣服也无伤大雅,但是为了度化众生观待其他人的想法,佛陀就制定了一个所谓的标准。很多大德就遵循这个标准——大家喜欢这样,你应该这样穿衣服;这样穿好,那样穿就不好。有些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也相合于众生的分别念这样做了。
此外,如果所化弟子的根性即将成熟或者有些弟子太过于拘泥这种行为,佛陀就会显现所谓的超离言思的近乎于疯狂的行为。实际上,这种行为有其必要性,对他而言不存在什么疯狂,实相本来就是无需改造的。但一般众生相续中有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将道德标准或者佛的教义,固化或者拘泥于某个地方,导致他的心没办法从这种状态进一步释放,没有办法将他的心进一步泯灭在法界中。
如果这种观念成为了障碍,上师善知识就可能示现超乎寻常的行为来打破他的执著。这样的情况非常多。有些大德出了家最后又还俗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既然你是大德为什么又出现守不住戒律的情况呢?实际上,从他的角度来讲不是守不住戒律,而是换个方式来诠释戒律的精神。
当然,我们看到这个行为不能也去学,自己没有办法达到这么高的标准,那就还是老实一点。因为心并没有开放到那么高的程度时,外在的束缚是有必要的。这些大德的行为按照宗萨仁波切的讲法是从出离中出离的方式。,首先从俗家当中出离,如果出离之后过于耽著外在形式,这个时候就要示现从出离中出离,就是超越这种执著,所以示现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
但这种所谓的不可思议只不过是超越了我们现在的狭隘庸俗分别心的范畴。对于圣者而言没什么不可思议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示现这种打破分别念的超乎寻常的事例非常多。以前佐钦寺的第四世佐钦活佛叫做弥举南凯多杰[7]。他开悟的经历是,他去拜见第一世多竹钦活佛时,活佛给了他一碗酒,他把酒喝下去之后就完全证悟了心性。这种开悟的过程一般人难以接受,按照我们的想法,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在位子上观修祈祷,通过很规矩的方式来成就。
但是他们师徒二者示现的方式,弟子具有超乎寻常的信心,上师通过超乎寻常的方式给他指点心性。酒似乎作为一个中介,但是这个过程本身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在佛的戒律中酒属于迷醉性的,不是非常好的东西。但在圣者的眼里它并不是非常不好的东西,因为在密宗中非常好和非常不好这样的执著都是必须打破的。
他被多竹钦活佛加持成为大成就者之后,也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比如他讲经说法的时候,可以把非常难懂的经文或一般智者难以解释的问题解释得非常清楚。换个角度来讲,他可以把非常简单的东西解释得和这个颂词根本不沾边,既可以把很深的东西解释得很简单,也可以把简单的东西解释得很难。这就是一种无分别智慧。安住在无分别智慧,打破众生固有的思维。没有迎合一般众生的口味,而是示现一种超乎寻常的境界。
在灌顶仪式中需要摇铃、摇手鼓,在传记中记载,有的时候如果侍者不去把他的手鼓夺下来,他会一直摇下去。一般人的思想中,按照仪轨摇鼓应该有个标准,但是他安住在无分别智慧的时候,就不会跟随凡夫人的分别心做事情。
我们会觉得摇一会儿就够了,但是他处在无分别智中一直摇,实际上是为了打破一般众生的执著。给你示现无分别智的智慧是怎样一种性状。像这样示现了很多和一般行为不沾边的事情,经常安住在无分别智慧中,示现了广大的利生事业。
还有,前段时间我们讲过向秋多吉仁波切,他是南开诺布的上师,他也有这种相似的境界,显现上他读书不是很多,灌顶也是不懂。但他是一位证悟心性的大德。
当时,南开诺布从小就被认定为活佛,按正规途径培养的学者,他从佛学院出来去求灌顶,这个上师说灌顶他不懂。南开诺布一定要按照传统的方式请上师给他一个正确的灌顶。后来上师没办法,同意了。
由于上师没学过灌顶,就找了一个精通灌顶仪轨的喇嘛帮助他做灌顶。但是他从来没学过,哪个地方该做什么,都是他下面的助手告诉的。他看经书上说,这个地方该摇铃了,他就把铃拿起来,哗啦哗啦摇五分钟,放下来。又看到这个地方该摇鼓了,他又把鼓拿起来,哗啦哗啦摇五分钟。后来他说我懂了,应该同时摇,他又把鼓和铃同时拿起来摇五分钟。像这样,本来半个小时可以结束的仪式搞了一整天,到半夜才把这个灌顶勉强做完。
下面的弟子几乎快休克了,因为他很通达灌顶,正规灌顶绝对不是这样的,一位大成就者把灌顶搞成这样,使他的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灌完顶之后,上师给他开示了三个小时,这时候他懂了灌顶真正的意义,就是不在于外在的形式。
上师给他做灌顶的时候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摧毁他固有的概念,他认为灌顶应该是一个上师坐在法座上面,规规矩矩按照灌顶的仪轨,然后该摇铃、该打鼓的时候,铃和鼓配合得非常娴熟。但是,他的上师示现了超乎寻常的行为。最后真正让他受益并开悟的,就是在所谓的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灌顶结束之后,上师给他做的关于真正灌顶的实际意义的开示。
如果刚开始没有摧毁他固有的概念,后面即使上师给他做真实意义的、符合实相的开示,他也没办法得到这么大的收获。凡夫人分别心的期望和实相基本上是脱节的,而且相去甚远。尤其当我们学习完很多教义之后,如果不注意,很多教义会变成这种束缚。
当然,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没达到这么高的高度,最初还是要按照符合分别心的情况去做,从这个方面来生起信心是非常保险的。当你的心性即将成熟,或者执著很严重的时候,上师也会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近乎“疯狂”的行为。这个“疯狂”实际上并不是上师疯狂,而是针对我们固有的分别念而言,这种行为似乎是疯狂。
实际这种“疯狂”是非常符合实相的。但我们固有的分别念把一些东西固定成这样或那样的时候,有时候也会以打破我们执著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教义的不同侧面或者真实意义。这方面也有很多上师对他的弟子,曾经这样做很多调伏。
所以,反过来看我们自己,当然我们每个弟众,观待初学者而言都希望上师规规距距的,千万别做出超乎寻常的行为,否则让自己脸上无光。“你看你的上师做这样的事情,”觉得上师又违背戒律了,又违背一般人的道德规范了,难以接受。这个难以接受还是因为固有分别念的执著。我们如果不超越这个分别念,永远没办法真正了知超越分别念的实相行为。
所以我们在了知这些教义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很多这方面的公案,一方面看很多以前上师对弟子的示现,应该对我们的修行有所启发。我们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有启发,知道了超越分别念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总是习惯于固定的或者固化的情况,认为佛法应该这样或者那样,当我们陷于这种束缚中时,就需要一位真正的善知识来解开这种束缚。也许是上师自己示现或加持你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方面有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知道实相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当上师示现这种不可思议行为的时候,按照传统的角度,你应生起清净观,并安住清净观。
实际上,清净观是比较相合这种不可思议的总相的思考方式。这时候就比较能从固有思维中脱离出来。一切都是清净的,只不过是我的分别心把这些佛法固定在这个或那个上面,觉得这个应做,那个不应做。
最初的时候当然可以,但是比较了义的窍诀中,这些胜义谛都是远离分别念的,这个方面我们要经常考虑。否则就没办法从固有的分别念中解脱出来,从见解上面得到上升的空间。
所以,看了很多这些示现或者传记之后,应该知道胜义谛的确不是分别念所摄。凡夫人希望出现的,是相合于我执的东西,不是应该出现什么,而是希望出现什么。希望上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而不是真正的上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是随分别心在转。如果上师示现的行为与自己心中所想的相符,有的时候我们的信心是从这个方面生起来的。如果上师示现的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这个时候所谓的邪见就会生起来。
从这个方面观察,我们的信心的确是靠不住的,只不过是停留在这么浅的层次上面。为什么我们很容易生邪见呢?因为我们的智慧很肤浅,没有深入到很深的层次。前行的教义讲,对上师的示现都应该有净观的智慧,都要能够接受。这样自己的心与实相就比较靠近。
如果太过于拘泥在某个地方,相合于自己的就容易产生欢喜和信心,觉得自己和上师很相应。如果和自己分别念我执不相应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邪见。这也是需要遣除的歧途。
这个方面是从“胜义所摄非思”了知在修道过程中,有时候需要超越固有的分别念。但是什么时候超越,是观察因缘而确定的。
“非思超越比量故”,佛的三身不是思维的境界,为什么不是思维的境界?“超越比量故”,它不是通过比量能够抉择的。比量主要是对现量的法没办法了知比较隐蔽的东西,通过推理的方式来抉择出它隐蔽的自性。
胜义谛观待分别心是隐蔽的,但是通过比量能不能了知呢?从总相的方式大概可以了知,但是自相的方式是永远没有办法通过比量来了知的。即便在抉择空性的时候,通过三相推理的方式来了知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从最初的角度来讲,大概可以知道。但是在通过比量的方式抉择出空性和总相的见解之后,还是要通过各别自证的方式去现证。否则,完全通过比量来了知这个殊胜的境界,这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非思超越比量故”。
“超越比量”,为什么超越比量呢?是“无上故”。这个无上讲到的不是声闻、缘觉这些方面的境界,而是无上佛的境界,从这方面讲纯粹实相的本体,所以是超越比量,是一种无上的缘故,所以通过比量没办法了知。
“无上”,为什么是无上呢?是“轮涅不摄故”,轮回和涅槃都不摄,不是属于轮回的法中,也不是属于涅槃法中,这个方面的法就属于无上的法。轮回和涅槃是相互观待的,有了轮回就会有息灭轮回的涅槃,所以众生沉溺在轮回,圣者获得了涅槃,也是有众生才会有圣者。
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轮回和涅槃都是不存在的,如果能够了知轮涅无二,就真正能够获得无上。因为一般的众生是轮回所摄,而声闻缘觉等则是涅槃所摄,并没有获得无上的境界,属于有上的境界。菩萨是正在随顺无上之道修持,所以他和佛划在一类。
“轮涅不摄故”,从轮涅不摄的角度来讲就可以了知无上的本体,佛的境界是无上的。为什么轮涅不摄呢?
“不住故”,因为不住于轮回、也不住于涅槃,所以无法被轮回的法和涅槃的法所摄。
为什么不住呢?“不取轮涅功过故”,不取轮回的过患、不取涅槃的功德,这个方面就可以达到不住。如果我们取轮回的过患,取涅槃的功德,这个时候就住于轮回或者住于涅槃之边,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达到不住的境界。真正要达到不住的境界,必须要对轮回和涅槃、过失和功德达到平等的境界。真正来讲轮回本身不存在,那当然就没有轮回的过患;涅槃本身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涅槃的功德。二者之间的比较也就根本不存在。所以如果真正达到它的等性,才可以不取轮涅的功过,真正达到不住于轮涅。所以这个方面就是通过依次的方式讲到了这个根据。
壬二、对应二身摄义
前五正理微细故,如来法身不思议,
第六正理自在故,如来色身不思议。
前面的五种正理是很微细的缘故,所以通过这五种正理来表示了如来法身不思议的境界。“第六正理自在故”,第六个正理是讲轮涅不摄。因为是轮涅获得自在的缘故,就讲到了如来的色身不可思议。对于法身和色身不可思议的境界,通过六个根据进行了描述。
壬三、功德不可思议之理
无上智悲等功德,自德彼岸佛不思,
是故诸佛最后相,自在大仙亦不知。
无上的智慧,主要是讲到了已经圆满地现前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所以获得了无上智。无上的大悲心不是通过有缘的方式而生起来的,而是相续中、如来藏中本具的同体大悲等已经完全现前,所以佛陀具足了无上的智悲等功德。
“自德彼岸”,已经到达了这个功德的彼岸。“佛不思”,这种到达彼岸的自性,除了佛可以了知,其他的凡夫、圣者“不思”,都没办法了知。所以“佛不思” 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讲的,不是说佛不可思议,而是说到达功德彼岸的这种境界,除了佛可以了知之外,其他的凡圣都没有办法了知。
“是故诸佛最后相”,诸佛就是讲菩提,在讲解诸佛菩提八相中,最后的这个不可思议的相,“自在大仙亦不知”,获得十自在的大仙[8]也没办法了知。如果十地菩萨没办法了知,下面这些凡圣就更加没法了知。
此处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主要是说这种境界都是佛的境界,绝对不是下面弟子的境界,因此从这个角度安立了这种不可思议。既然不可思议,现在我们主要是从信解的方式,通过学习经论,内心中产生信解,有了信解之后就可以跟随这个途径逐渐修学,以期自己相续中的如来藏圆满现前。
大乘无上续论辩三宝种性第二菩提品释终
[1]无上,意思是指轮回或者涅槃都没办法去了知、没办法去摄持它。
[2] 大概的描述,犹如虚空一样、不可思议、离言等等。
[3] 都是属于心和心的对境。
[4] 没有证悟空性,二转法轮中的胜义谛没有现前;没有了知光明,三转法轮中超越分别心的境界也没有现前。
[5] 名言显现的法。
[6] 不是一般的分别念能够了知的。
[7] 有些地方讲南凯多吉活佛是晋美朗巴的五个化身之一,而他的真实身份是佐钦寺的第四代活佛。
[8] 十地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