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也叫《大乘无上续论》,主要是抉择一切有情相续中的如来藏的自性从未间断的问题。也就是说,成佛的时候现前如来藏,在菩萨地的时候也是这个如来藏的本体,在凡夫位的时候仍然是如来藏。
如来藏是究竟大无为法本体的自性,学习如来藏的本体,有助于我们在发心的时候、中间精进的时候,或者以后度化众生的时候,合理安立种种的修法和正见。
《无上续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讲了所得的三宝,现在讲的是能得的因缘。其中能得的因如来藏已经讲完了,能得的缘中的菩提功德和事业,菩提觉悟的本体的意义已经讲完了,今天要讲的是功德。
功德品第三
觉之功德义主要讲到的是觉悟的功德。如果有情相续中生起了觉悟,一定会产生种种的功德,尤其是生起了圆满的觉悟,圆满的功德在他的相续中一定会获得。
所以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把断障、觉悟和功德放在一起安立。任何一个修行,或者修行的方式、修行者,如果在相续中有了断障的功德,那一定会有证悟的功德。如果有了证悟的功德,离系、异熟等其余的功德也一定会具足。具足了功德一定有断证,有了断证则一定有功德,这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前面讲到了觉悟的本体,现在在讲觉悟的功德义。
分二: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二、抉择功德之分类。
二身就是法身和色身,对应这二身的功德,可以分成两个问题。
己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分二:一、分别宣说身与功德;二、彼等各自分类。
庚一、分别宣说身与功德
自利他利胜义身,及依彼者世俗身,
离系果与异熟果,功德分类六十四。
在宣讲二身及其功德时,前面两句宣讲二身,然后是讲两类功德。二身的功德由自利、他利所摄,或者是胜义身和依靠胜义身的世俗身这两种。如果进一步宣讲,自利是属于胜义身,他利属于世俗身。
为什么有“及依彼者”呢?因为在安立自利、他利或胜义身、世俗身时,二者之间有所依和能依的关系。胜义身是所依法,如果有这种胜义身,自然而然能够显现世俗身。胜义身是世俗身的所依,二者之间有这种差别。自利主要是胜义身,他利主要显现为世俗身。
离系果和异熟果功德分类总共是六十四,从功德的角度来讲,也可以有两种分类。一种叫做离系果的功德,第二种叫做异熟果的功德。离系果有三十二种,异熟果也有三十二种,总共加起来有六十四种。
这种功德也是依靠于前面的身。前面是胜义身作为世俗身的所依,二者之间有能依所依的关系。二身和二利功德之间也可以安立成所依能依的关系。胜义身作为所依安立离系果,世俗身作为所依安立异熟果。
离系果的三十二种功德,就是十力、四无畏,加起来十四种,与十八不共法加起有三十二种。前面提到,离系果是不是肯定局限在三十二种之间呢?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佛法僧的功德超过恒河沙,只不过跟随众生的根基,或者拣重要的进行安立,大概知道这些佛相续中,所具足的完全不相同于凡夫人的殊胜功德。对于阶段性而言,绝对可以帮助众生产生信心,对于修道产生的果也能够产生信解。把离系果定为三十二种也便于记忆,重要的功德也在里面,因此有很多必要性。
异熟果主要讲到了三十二相。离系果和异熟果之间,安立的时候不同。离系果本来的功德是圆满具足的。
但是因为有种种烦恼、有五蕴等系缚的缘故,没办法真实现前本具的功德法,通过修道来远离种种的烦恼、垢障,将五蕴逐渐转变为清净的法界。当遮障在本具功德上面的垢染不存在之后,离系果就可以显露出来了。离系果是本具的无为法的自性,不是通过因缘一丝一毫慢慢修积起来的,这方面安立了离系果的自性。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在有情相续即如来藏的自性中本来就圆满具足。具足这样的果,所以称之为离系果。第二类就叫做异熟果。从安立异熟的角度,通过修积种种因缘逐渐生成三十二妙相。
前面曾经提到过,按一般共同乘的讲法,佛的法身
等功德是本自圆成的,通过修积有为法的善因[1]而逐渐形成相好的功德。如果按照最不共的讲法,连三十二相也是在有情如来藏中本自具足的。也就是按最了义的观点观察,三十二相也是离系果。
但在不同的经典中,有不同的安立。很多的经典将三十二妙相安立成因缘修积之后逐渐形成的功德,所以把它安立成因缘和合的异熟果,它有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中也包含了八十随行好。三十二相和八十随行好没有别别他体,实际上,比较大或粗的方面安立了三十二种妙相。如果再仔细分析观察,从三十二妙相中,可以进一步地安立八十随行好。所以八十随行好包括在三十二相中。比如整个一朵花是属于相好,而随行好就是花瓣、颜色、花蕊这样比较细的方面,所以三十二相包括了八十随行好。
当然讲的时候,可以分别从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进行安立和抉择。但总而言之,三十二相可以包括八十随行好。所以在异熟功德中,以三十二相作为代表就足够了。因为离系果有三十二,异熟果有三十二,所以加起来就是六十四种功德分类。
庚二、彼等各自分类
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
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
初者法身十力等,离系功德皆具足,
二者大丈夫相等,异熟功德皆具足。
是讲二身以及功德的分类。前面一个颂词主要是讲到了身的分类,即胜义身和世俗身,或者法身和色身。 “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胜义身是自利圆满的功德的源泉。“处”是来源、源泉或所依的意思。要具足一切圆满的功德,是以胜义身作为依处。
此处的胜义身就是讲,如果清净了垢染,现前了胜义身,在法性中本自具足种种的功德法就会现前。
从这个方面讲,胜义身不显于一般众生的根识面前,而且也不是通过因缘和合积累的法。不是变异的法的缘故,符合于胜义的含义。因此只需要清净垢染,就可以现前这种自性,从这方面安立成胜义身。
“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他利圆满功德的来源、所依或依处,就是一切诸佛的世俗身。为什么称之为世俗身呢?因为这样的色身现于清净和不清净的眷属面前,可以通过眷属的根识现量照见。它是显现的自性,所以安立成世俗身,就讲到了色身。
下面讲功德的分类:“初者法身十力等,离系功德皆具足,二者大丈夫相等,异熟功德皆具足”。这两句主要是讲到了功德分类。
首先是离系功德的分类,“初者法身十力等”,初者就是安立功德的离系果。在法身中所具足的十力,或在胜义身中所具足的法身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都是属于离系功德,都是圆满具足的。
“二者大丈夫相等,异熟功德皆具足”,“二者”就是讲世俗身。在世俗身中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像这样的异熟功德都是具足的。
因此要从全方位来了知佛陀的功德,也需要学习这样殊胜的论典。因为在这个论典中,讲到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殊胜的离系功德,也讲到了三十二妙相等的种种异熟功德。
把离系功德和异熟功德,相合于自利或他利这些问题了知清楚之后,对佛陀就能够产生全方位的信心,不会处在迷信的角度,内心中就能产生不动摇的信解。对佛的自性,如果从自相续相对应的方式,全方位地了知之后,就能从全方位来产生殊胜的信解。所以,这里对于身和功德都作了分类。
己二、抉择功德之分类分四:一、总标略说喻义对应;二、广说各义;三、以经教了知彼等功德;四、复说喻义摄义。
前面是对于身和功德做了总说,后面对功德的分类进一步地抉择和观察。这里分了四个方面,首先讲总标略说比喻和意义对应;然后对意义方面进行别别宣说,即“广说各义”;接着是“以经教了知彼等功德”;再归摄喻义的含义。
庚一、总标略说喻义对应
力破愚痴如金刚,处众无畏若狮子,
善逝不共类虚空,佛现二身同水月。
这里讲到了金刚、狮子、虚空、水月这四种比喻。前面三句就讲三个比喻,实际上主要就是对应离系的功德。因为离系功德有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所以分别是对应十力、无畏及不共法的比喻。最后一句是 “佛现二身同水月”,主要就是讲到了色身或世俗功德的比喻,犹如天月和水月一般。
进一步宣讲,首先是“力破愚痴如金刚”,佛陀的十力能够破除一切的愚痴。因为十力也是以智慧为自性的,内心中如果能够生起十力的功德,就能够铲除一切愚痴。十力实际上也是代表遍智的境界。
众生对于十力对境的法,如处非处、业异熟等等,由于众生是处于愚痴的状态,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别念去安立而已,没办法真正了知它圆满的自性。如果相续中不现前十力,没办法真正了知自性,相续就没办法打破愚痴。
不单单是佛陀现前十力时能破除愚痴,而且佛陀也具足了帮助众生打破愚痴的能力。在显现为色身的情况之下,佛陀的十力就能够帮助清净或不清净的众生打破愚痴。
这个比喻就像金刚,能够摧坏一切,而不被他法所摧坏;十力能够破除愚痴,而不会被愚痴所摧坏,这里是讲到了十力的殊胜功德。十力就是讲殊胜的本体,因为它已经遣除了粗重的烦恼及其种子习气,所以它能够把愚痴彻底地遣除干净,但绝对不会受到愚痴反过来的伤害,就像金刚一样。
“金刚”有些地方理解成金刚钻石,但这里的金刚也不能完全理解成金刚钻石。按照佛经中的记载,以前的仙人修苦行,多次发愿死后自己的骨头变成坚不可摧的金刚。最终死后,骨头显现成金刚,后被帝释天等拿去作武器,具有坚不可摧的自性,即能摧坏一切,而不被其他的一切物体所摧坏。
佛教来源中对这方面也是有如是宣说。后面用这种事例来比喻坚不可摧的本体,比如《金刚经》等。此处讲十力犹如金刚,主要表达的含义能够摧坏一切,而不被他法、不被违缘所摧坏。我们要了知,金刚和佛陀的十力毕竟还是以相似的地方作个比喻。说金刚能够摧坏一切,不被他法所摧坏,这是从一般的角度而言的。《大智度论》中也曾经讲:“金刚虽坚,羊角能坏。”其他很坚硬的金属没办法毁坏金刚,但是有一种羊角能够毁坏金刚。
金刚也是属于有为法、缘起法,是以前仙人发愿后形成的世俗的物质。虽然在愿力所摄的情况下,可以摧坏其他,暂时不被其他法所摧坏,但它毕竟不是大无为法,只是从某些方面和佛的十力有相似对应的地方。实际上完全没办法和佛的十力相比,这也是需要了知的。
第二个“处众无畏若狮子”,讲到了四无畏,主要是指佛陀处在眷属中,宣讲正法没有丝毫的畏惧。佛陀宣讲“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障道法无畏”、
“出离道无畏”。佛陀对于断证的功德,宣讲说:“我证悟了一切智智,断除了一切的烦恼”的同时没有丝毫畏惧。如果有人站起来说:“佛陀,你还没有证悟所有的功德,还没有断尽诸漏”。像这样来和佛辩论,佛没有任何畏惧。
如果佛陀在眷属中如是地宣讲:“这就是一种粗粗细细的障碍”。而下面的人说:“这个不是障碍”,佛陀也能够摧坏他的争论。所以宣讲障道法,佛陀是没有畏惧的。
第四是宣讲从障碍中解脱的出离道,这也是无畏的。佛陀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道,没有丝毫的畏惧心。世间中讲“艺高人胆大”,如果有底气或技艺很高,胆子也会大。当然佛陀已经完全超离了世间中的“底气足” 或“艺高人胆大”的境界,已经了知了万法的实相,没有什么没看到的。
畏惧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无知。我们对于某个法不了知它的底细,就会产生畏惧。如果了知了底细,就不会畏惧。对待怨敌也是这样,如果我不知道你的水有多深,不知道你的腰里有没有别着手枪,我就非常害怕;但是我对你的根底全部了知,就没什么好害怕的。
凡夫众生的畏惧都是来自于不了知。对于这些法不了知,就会产生畏惧心。而佛陀周遍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因此他不会有畏惧。这方面我们了知了畏惧和无畏之间的关系。
“若狮子”,此处以狮子作比喻,狮子是兽中王,在百兽中行走,它是不会有丝毫畏惧的,不会担心谁来伤害它。佛陀在眷属中宣讲正法,实际上也是没有丝毫畏惧的,不会担心谁来伤害他,所以是“处众无畏若狮子”,这主要是对应四无畏,四无畏的自性比喻为就像狮子一样。
第三个是不共法,“善逝不共类虚空”。佛陀相续中所具足的十八不共法也像虚空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相续中的法都是属于不共法,和二乘以及凡夫、外道等相续中所具的少分功德都不相同,绝对是出类拔萃的。
这方面比喻虚空和四大绝对不是一个类别,把虚空和四大对应之后,虚空是不共的。把佛陀的不共法与二乘以及凡夫、外道相比较,佛陀的功德也是不共的。这三句讲到了佛陀的离戏果的功德。
第四句“佛现二身同水月”,主要讲到了佛陀的异熟功德犹如水月一样,佛陀在有情众生面前示现种种殊胜的身体,能够救度一切有情。他的报身就好像显现在虚空中的月亮,化身就好像显现在水池中的月亮,现而无自性。佛陀二身犹如水月一般,能够安住虚空中,显现不共的身体来调化有情。这方面讲到了总标略说喻义对应的问题。
庚二、广说各义分二:一、广说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二、广说他利世俗色身具异熟功德。
辛一、广说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分三:一、十力;二、四无畏;三、十八不共法。
我们要了知,平时经常讲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实际上在本论中讲得比较广。《入中论》、《现观庄严论》也宣说了相关内容,但在《宝性论》中对于十力等功德专门有功德品来宣讲。
《功德品》中讲了“离系功德”,主要是三十二力,下面逐一进行安立。
壬一、十力分二:一、所表义之本体;二、依能表比喻了知。
癸一、所表义之本体
知处非处业异熟,种种根基种种界,
种种信解遍趣行,染净二种静虑等,
忆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
寂灭烦恼习气智,如是宣说十种力。
这是从所表的意义方面讲的,所表义就是十力真正的本体。
从颂词中可以看出十种力:第一种是“知处非处”,叫做知处非处智力;第二种是“业异熟”,了知种种业异熟的智力;第三种是“种种根基”,对于下等、中等和上等的种种根机周遍了知,叫做知种种根基的智力;第四种是“种种界”,叫做种种界的智力;第五种是“种种信解”,是说一切有情有很多不同的信解,了知有情具足了种种信解,叫做知种种信解智力; 第六种是“遍趣行”智力,经由什么道达到什么果叫做遍趣行,佛陀了知种种遍趣行、种种的道,叫做知遍趣行智力;第七种是“染净二种静虑等”,也即对于染污的和清净的两种静虑都能够了知,叫做知染净静虑的智力;第八种是“忆念自他之宿命”,即对于自己和他人一切的宿命完全都了知的智力,叫做知宿命的智力。
第九种是天眼智力,“了知生死天眼通”,即对于有情何处生、何处死照见得清清楚楚;第十种是“寂灭烦恼习气智”,也叫漏尽智力或者寂灭智力,对于寂灭的烦恼、习气等种种差别完全都能通达。
“如是宣说十种力”,我们先把颂词中的十种力指出来,以下再具体解释。
第一种力叫做知处非处智力,也即处和非处首先要了知。处是讲合理,非处是讲不合理,了知合理和不合理这种情况就叫做知处非处智力。
具体举例来讲,修善法能够得到安乐叫做处,因为这是合理的,善法和安乐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如果安立做善法得到功德和安乐,这叫处。如果说修善法得到痛苦,这样安立叫做非处,因为这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佛陀对于一切的处和非处完全能够了知。当然一切的处非处就是讲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因果,佛陀都能够清清楚楚地了知,叫做知处非处智力,在所有的力中这种是最殊胜、最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宣称自己了知合理之处,安立了一种因果关系或前因后果,但是不是真正的处呢?这不好讲。只有佛陀的一切智智能够照见,有资格说到底谁是安立在处中、谁是非处。
从这个方面讲,也正是因为佛陀彻底了知了处非处的缘故,才在经典中安立了取舍之处或者戒律。因为佛陀是一切智智的缘故,佛陀了知处非处,了知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佛陀安立了很多戒律——只有一切智智才能够了知通达,也只有一切智智才能够安立,其他人没有权利去改动。因为我们不知道处非处本体的缘故,只有随佛智而行。
佛经中也讲了很多取舍之处,如果你这样做有怎样的业因果等等,也打破了很多邪见。凡夫众生的分别念认为,如果这样做一定有怎样的功德,这方面是不一定的,因为在你的智慧没有达到圆满之前,你所认为的这些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
佛陀在经典中也安立了如果修持六度万行能够成就佛果,这方面是处;如果不经由这种方式去修持,却想要成佛,这叫做非处。
实际上,处非处遍摄了一切佛经、佛语、业果规律,知处非处是佛最圆满、最殊胜的一种智力。如果把了知处非处的智慧通达了,我们对佛陀也能够产生非常坚固稳定的信心。如何来获得这种知处非处的智力呢?在注释中提到,修行者或者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对于整个大乘教法非常稳固地修持。不像有些人今天修大乘,明天跑去学外道,或者心血来潮之后去学南传,像这样对于整个大乘道的基道果没有产生殊胜的定解。不是说我们不能学其他法门,而是对大乘本身不能通过摇摆的心态去学习。
如果我们对于整个大乘有了非常稳固的定解,为了调化众生,对外道的学说、对其他调化众生的方式都要去通达。但是最初因地的时候,重点是要对于整个大乘道必须要有坚固的信解,这样修行到极点就可以获得知处非处智力的殊胜功德。
第二种力叫做知业异熟智力。业有很多种,有恶业、善业、无记业;有漏业、无漏业等分类;或者也可以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定业、决定业;顺现生受业、顺后生受业等等。《俱舍论》中也讲了很多种业的分类,这都是总分。如果细分,业网就非常广大。
一切有情相续中以前造过什么业当然都忘掉了,但是佛有业异熟智力,了知得清清楚楚。业和业之间怎样影响,或者业的种子怎样酝酿,怎样逐渐成熟,这些方面有情是一无所知的。只有佛的智慧能够辨别清楚业的分类、差别,能够了知业怎样在酝酿、何时会成熟,所以佛才能够做很多授记。
佛能够了知业的异熟情况,或者怎样一种行为加进来就能够改变这个业的运行方向,怎样的一种业不加进来又会如何去变化。佛了知这种规律,所以佛陀让众生首先是断除不善业、修持善业;然后讲了将善业和恶业、善的行为和恶的行为安住在寂灭中,如是获得解脱的很多方法。
像这样,知业异熟智力就是佛对业异熟之间方方面面完全了知、完全通达。它的作用当然很大了,佛陀安立了戒经,宣讲了戒律,这些都是通过了知了业异熟之后安立的。佛陀在经典中劝众生广造善业、断除恶业,这方面也是佛了知了业异熟之后安立的。佛陀宣讲了很多业的不同分类,有情造了业之后绝对不会空耗的这种情况也是佛陀照见的。
我们在学业异熟引导的时候,了知了未作不遇、作亦不失、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业会增长广大,这些都属于非常隐秘的事情,如果没达到遍知,就没办法完全通达。
佛陀完全通达,给我们宣讲业的特性就是:如果做了,就绝对不会失坏;如果不做,也绝对不会相遇。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是安乐还是痛苦,都是一样的。如果种了善根就会得到安乐,没做善法就没办法得安乐。如果没有造恶业,就不会遇到痛苦;造了恶业,就没办法躲避。
从这方面讲,佛陀宣讲了最公正的规律。佛陀发现了规律,然后宣讲,佛陀制定的戒律只是随顺缘起和规律,它不是世间中人为因素比较多的规律。一般的世间道德规范或法律,受人为控制的因素较多,会有偏颇等问题。很多人想要钻法律的空子,认为只要被发现就是倒霉,不被发现就万事大吉。
佛陀讲的业果律是没有空子可以钻的。做了这个事情就必须得受;如果没做就不需要受,这是最公正的规律。如果能诚信因果,有情造业者本身就能严格控制自己的身语意,让自己利益别人,并修持很多善法。
业因果规律的教授在佛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完全诚信业因果的规律,就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无论别人看到或不看到,业果是最公正的。如果做了肯定要承受后果;如果没有做,也不需要担心承受后果。因此佛陀发现的业因果规律,对后面的有情自觉安住在正道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因是什么?就是以前诚信、取舍业因果,导致后面对于业与业的异熟都能完全了知。
第三种是讲“知种种根基之理”。这里讲的种种根基主要是从下根、中根、上根三个方面安立的。总体分三类,如果细分也有无量。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中也可以分为上、中、下;下也可以分为上、中、下;上上又有很多分类,因此众生的根基非常多,完全不同。
佛陀照见了种种根基的不同,对上根者宣讲让他成熟的法,对中根者宣讲中根的法,对下根者宣讲入道的法。了知了种种根基,对上根、中根或钝根,佛陀的施教方法都不一样。佛陀因为了知了众生的根基,所以能够很准确地做到因材施教。
一般的人只能做到大方面的因材施教。但因为众生的根基很微细,所以了知众生处在哪种根基、通过什么方式调化很重要。如果是上等根基,却给他下根的法,延误成就的时间,这也算是一种过失;如果是下根,却给他上根的法,他没办法修习而且还会产生邪见,这也会毁坏他的相续。
了知众生的根基而善巧说法是佛陀不共的特色,这就是“知种种根基之理”。它的因是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能善于观察众生的种种根基,然后相应说法。这里与前面讲的毫无差别,前面讲的是佛陀通过遍知照见根基。在因地没有这种智慧,怎样照见根基?通过他在因地的智慧善加辨别、分析后,大致了知根基属于上、中、下哪一类,能接受哪一类,通过询问、与他交谈,逐渐知道他能接受这类法,不能接受那类法,通过判别而因材施教。因地时做了这种加行,所以在果位时也能获得如是的功德。
第四种是“种种界”。“界”是界性或种性的意思。和根基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完全相同。种性包括小乘的声闻、缘觉种性,大乘的菩萨种性。对于这三种不同的种性,佛陀了知哪类种性可以回小向大;哪类种性在暂时没有获得阿罗汉果位之前,没办法回小向大;哪类种性是完全的菩萨种性,可以直接讲菩萨道而绝对不会退失;哪类菩萨种性是摇摆的,如果多讲声闻中的厌离心,他可能趋入小乘,如果讲如梦如幻等大乘的法,他有可能不退失。
佛陀对种种界完全了知,叫“知种种界智力”。因为在因地时跟随不同的有情、不同的界修行,从而趣入到种种不同的所化界中修行的缘故,圆满后就能了知种种界的差别。
第五种是“种种信解”。这里的种种信解与前面的种种根基、种种界也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完全相同。种种信解是讲种种不同的口味,或对于法的不同信解。在一个班中、一个学院里也有不同种类。有些人喜欢观金刚萨埵、有些喜欢念佛,有些喜欢中观、有些喜欢唯识,有些喜欢生起次第、有些喜欢大圆满,有些喜欢往生、有些喜欢久住世间救度有情,有些喜欢闭关、有些喜欢说法,这些都称为不同的信解。
信解与根基有相似的地方,但信解主要是修行时的兴趣、口味不一样,所以称为种种信解。佛陀了知所化弟子种种不同的信解,也是因为在因地时了知有情的不同爱好,然后分别予以传法。这种因圆满后就能获得“种种信解智力”。
第六种叫“知遍趣行智力”。什么叫遍趣行?前面讲这个叫“道遍趣行”,意思是现在修持轮回之道,种种心行都与之相合,这就叫轮回道,也叫轮回的遍趣行。
修持天人道,叫做天人的遍趣行;修持饿鬼道,叫做饿鬼的遍趣行;修持佛道,叫做佛的遍趣行。
通向于什么地方的道,叫做遍趣行。佛陀因为很清楚地了知种种道,所以了知一切遍趣行,也就能了知有情的喜好或正在做什么,从而相合于情况而分别予以救度和教化。有时需要改变他们的想法,有时暂时随顺他们的想法,将他们安置在善趣中,最终予以调化。这是佛陀完全通达的。
佛陀能够生起这样遍趣行的智力,是缘于他以前对一切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都完全了知通达。
第七是“染净二种静虑”,意思是佛陀对于染污的、清净的静虑完全都可以通达,包括四禅、四无色、四念处、九种解脱等。而且佛陀很自然就可以看到众生是处在染污的境界或是清净的静虑中,有漏的、无漏的静虑,佛陀都了知得清清楚楚。因为看得清楚,也能给他们做调化,这就叫做“知染净静虑的智力”。原因是佛陀以前在因地时善巧地修习一切染净静虑,所以后面也能够了知一切静虑的差别。
下面讲第八“忆念自他之宿命”,就是讲佛陀在成佛时,对于自己无始以来曾经转世的情况,转世到哪个地方、什么种性、什么寿命、做了什么事情,对每一世都能了知得清清楚楚,这是了知自己的宿命。也能了知他人的宿命,一切有情往昔做了什么事情,对一切有情的宿命,都了知得很清楚。
佛陀在一个毛孔中完全可以无杂乱地示现。佛陀的这种功德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因地时修持不放逸、不散乱的善根,最后获得了忆念自他宿命的智力功德。
第九是“了知生死天眼通”,天眼通智力。天眼通智力主要是照见有情何处生、何处死,在这个地方死了之后投生到哪个地方?对一切有情的生死之处都能了知得清清楚楚。了知这个情况后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超度,否则如果不知道怎样投生、转生到哪个地方,就没办法很准确地超度、帮助他。了知了投生之处,就可以到这个地方去给予救度,这些都能做到。
这种殊胜的功德也是缘于在因地时不伤害、不恐吓众生,通过清净心给他们宣讲教言,后面就获得了殊胜的天眼。
第十种智力是“寂灭烦恼习气智”,就是对于寂灭烦恼、寂灭习气的智慧完全通达。佛陀能够完全了知哪位弟子寂灭了习气,获得了无漏,能够完全了知漏尽的这个智力,这就叫“了知寂灭的智力”。获得这样智力的原因就是以前曾经修习过能够断除有漏的善法,给别人宣说过正教。
“如是宣说十种力“,佛陀的十种力,我们大概通过字面意思作了讲解。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这属于因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