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分了七个金刚处,前面讲了佛、法、僧三宝所得的三个金刚处和能得因缘中的如来藏和菩提品。现在讲的是功德品,也就是对于觉悟的自性能获得怎样的功德?像这样通过离系果和异熟果的方式进行安立。
现在我们还宣讲的是离系果的功德,即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对于十力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所表义之本体,也就是对于佛陀所具足的十种力,已经做了抉择。今天讲第二个科判。
癸二、依能表比喻了知
前面是所表的意义,现在是能表的比喻,喻义对照就很容易知道:佛相续中的力从哪个方面来了知。颂词中讲:
是处非处异熟界,众生种种信解性,
遍趣行与染净定,种种根机忆宿命,
天眼通及漏尽智,无明铠甲墙与林,
能刺能摧能截故,佛力犹如金刚杵。
前面五句讲到了佛的十力。“是处非处”就是讲第一个,前面讲对于处和非处、因果等完全能够无误通达,这个叫做是处非处之理;然后也了知“异熟界”,主要是讲到了种种业的异熟;“众生种种”也可以说是了知了不同的信解、或者是种种的根机;“信解性”就是讲众生的喜好,有些喜欢念咒、有些喜欢参禅等等;“遍趣行”就是讲到了不同的道,轮回的道、天人的道、涅槃的道等等,像这样称之为遍趣行;“染净定”就是讲到了对于染污、清净的禅定,如是都可以完全了知。
“种种根机”就是讲上、中、下的根机。讲到了前面的种种根机、种种界、种种信解,像这样来进行安立,词句前后稍微不一样。“忆宿命”就是讲到了能够了知自他一切的宿命。天眼通及漏尽智,“天眼通”就了知一切众生生死的情况;“漏尽智”就了知一切众生如何获得漏尽的智慧。这个方面讲到了佛陀的十力。
“无明铠甲墙与林”,主要是讲到了障垢。而障垢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如果我们相续中具足无明,就不可能获得十种力;如果能够获得十种力,就一定没有障垢。所以,此处就把无明和力二者之间做一个对比抉择。
所谓的力,也是一种智慧。《入中论》中讲:“十力就是善抉择”,以善抉择为性。善巧抉择就是力的自性。善抉择到底是什么?就是智慧的自性和本体。所以,智慧的本体和无明二者之间是矛盾的法则,是比较容易了知的。
如果获得了十力,就相当于获得殊胜的智慧和善抉择的能力。而没有获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相续中具足违品“无明”,从比喻上来讲的话就有三个。第一个是铠甲的比喻;第二个是墙的比喻;第三个就是树林的比喻。铠甲、墙和林都是对应无明。
“铠甲”就相当于是众生披在身上的铠甲,如果有铠甲,一般普通的物品没办法击穿,像这样就可以保护众生。但是如果披上的是无明的铠甲,这就不是好事情。
因为如果众生披的是无明铠甲,而且这种铠甲很厚,就难以通过现在我们相续中这些比较浅薄的智慧,来击碎我执和种种分别念。因此把众生的无明比喻成铠甲。
这个比喻和十种力对照,是前六种。前面六种主要就是说,一切有情的所知障犹如铠甲,非常难以击穿。在十力中,它的违品就是“六种力的反方面”,讲到了犹如所知障一样的无明,直接的比喻就是铠甲。
第二个就是墙的比喻,讲到了无明犹如墙挡在众生面前,众生没办法逾越、也没办法走动。此处就是把墙也作为无明的另外一种比喻,这种比喻就是第七、第八、第九,实际上这三种力的违品,都是属于在三摩地的障碍。我们从第一个所表义的本体就看得很清楚了。前面的六种主要就是讲到了到遍趣行之间,所知障方面的障碍犹如铠甲一样。
“染净二种静虑等,忆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这七、八、九三种都是属于禅定的侧面。在对照比喻的时候,也是以三种禅定的违品——墙来作为比喻。
最后一种是讲树林或者森林。讲到了无明犹如森林一般,如果不摧毁,也没办法见到开阔的自性。“林” 就是第十种漏尽之地的违品,主要是烦恼障的自性,漏尽的“漏”就是烦恼。
所以,从第十种了知漏尽的智力、或者“寂灭烦恼习气智”,它的违品实际上就是烦恼障,把烦恼障比喻成密密麻麻的森林。
虽然众生具足十种违品、十种障碍,犹如铠甲、墙、森林一样的自性,但是佛力都能够刺穿。无明的铠甲佛力能够刺穿;无明的墙佛力能够摧毁;无明的森林佛力完全能够截断,所以叫做“能刺能摧能截故,佛力犹如金刚杵”。佛力犹如金刚杵一样无坚不摧,它能够将铠甲刺穿、将墙摧毁、将树林完全截断。从这个方面安立,佛力就犹如金刚杵一样。
佛力犹如金刚杵和它所表的意义和合起来,我们就知道了:佛陀这种力的善抉择、他的智慧能力的确非常广大。只有佛才真正地了知、现前殊胜的十力,其他的菩萨、圣者都没办法现前。这就讲到了离戏功德中第一类“十力的功德”。
下面讲的是第二类“四无畏的功德”。
壬二、四无畏分二:一、认定本体之义;二、以比喻了知彼义。
癸一、认定本体之义分二:一、认定本体;二、其作用。
前面利他的体相是能抉择。无畏的体相是什么呢?按照《入中论》的观点,无畏的体相就是坚定,是以坚定为本体。也就是说,四无畏的自性没有任何人能够移动,四无畏的本体就是坚定的自性。这个方面也需要了知。
子一、认定本体
诸法圆满觉菩提,一切诸障能禁止,
宣说道谛及灭谛,如是四种无所畏。
此处讲到了“四无畏”,四种无所畏的本体。
首先第一个“诸法圆满觉菩提”,佛陀对于一切的 “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完全已经圆满地觉悟了 “一切法的殊胜意义”。所以,佛陀能够在眷属中无所畏惧地宣讲:我已经获得了圆满菩提。不单单是在一般的眷属面前,而且是在帝释、梵天、大自在天等等,像这样威德合一的天人面前,也是宣讲自己获得的菩提道,没有丝毫的畏惧。
佛陀的确已经获得了圆满菩提,因此在眷属中能够无所畏惧地宣讲自己获得了圆满菩提。原因就是以前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能够没有悭吝地给众生传法,这种功德圆满到极点,就能够获得说正等觉无畏。
没有悭吝心传法,在《经庄严论》中也讲了很多,作为菩萨、佛传法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自己所掌握的关要、核心,不害怕讲完之后,别人超胜自己。所以,他就把自己掌握的核心、关要原原本本地给别人宣讲,让别人也能够如是了知法的意义,这个方面就叫做没有悭吝心来进行传法。如果能够这样没有悭吝心地传法,如是到究竟的时候,就能够获得说正等觉无畏的殊胜功德。
第二个无畏叫做“一切诸障能禁止”。佛陀宣讲障道法是没有畏惧的。首先是“诸障”,然后“能禁止”。
“诸障”就是佛陀说:贪欲心、嗔恨心、愚痴心是障道法等等,佛陀讲了很多障道法。
佛陀在大众中宣讲“贪、嗔、痴等这一切是障道法” 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站起来如理如法地说:你说的不对!贪心不是障道、嗔心不是障道,或者愚痴心不是障道。
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如理地反驳,所以佛陀在大庭广众中宣讲诸障以及能够禁止的法,是没有丝毫畏惧的。这也是以前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不依止这种障道法的缘故。
佛陀修行的时候,只是依止善妙的法义、不依止障碍的法义。所以,佛陀修持无障的法到达究竟,也能够宣讲一切诸障无畏。
前面第二个主要是佛陀在大庭广众中无畏宣讲一切诸障,而且诸障都应该禁止。
第三个“宣说道谛”主要讲“说出离道无畏”。“说出离道无畏”就是讲佛陀在大庭广众中,能够如理如实地宣说如何从道障中解脱的道理。佛陀说,我照见了,这个是障碍。但是佛陀又说,我也知道如何从道障中解脱。
从一般的角度而言,如果贪欲心很强,可以修持不净观来对治;如果嗔恨心很强,可以修持慈悲观来对治;如果愚痴心很强,可以修持缘起观来对治;或者执著很重,可以修持空性等等;悭吝心重则修布施。有很多不同的修法。
所以佛陀针对小乘的行者、大乘的行者、密乘的行者,分别宣讲了很多道谛。佛陀说,如果能够如理如实地依止这些道谛,就能够从一切的障碍中获得解脱。佛陀如是宣讲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够站起来如理如实地遮止。
有些地方讲,在讲佛陀无畏的时候,并不是在一两个眷属面前或者在一个僻静处宣讲自己成佛了,发现了道的障碍,不是这样的。佛陀都是在人天大众中讲法,在经典中提到了很多大菩萨,很多的圣者、天神、帝释、梵天、婆罗门、善辩者。佛陀是在大庭广众中宣讲正法。如果不是真正地获得无畏功德,佛陀不会、也不敢在这样的场合中宣讲。
佛陀并不是像一些人非常狂妄,自己没有成佛,敢于在很多人面前说:“我成佛了,我已经永远灭除烦恼了”。这种狂妄没有基础。佛陀的确已经完全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而其他人的狂傲之心,完全是烦恼驱使才做这种狂妄的行为。二者之间完全不相同。这是第三个宣说道谛无所畏。
第四个宣说灭谛无所畏,即漏永尽无畏。佛陀也完全可以在大庭广众中如理如实地宣说:“我断除了诸漏烦恼。”
如果归摄起来,第一种说正等觉无畏和第四种说漏永尽无畏,相合于自利。佛陀说:“我证悟了圆满的佛果”和“我已经断掉了诸漏。”这是从自利断证的两个侧面去安立的。
第二种和第三种主要是相合于他利来宣讲两种无畏。“诸弟子应该知道,贪嗔痴等是障道法。”这方面是为了让弟子能够了知障垢而进行宣讲,还有从障垢获得出离的方法如是,宣讲了很多道谛的方式。所以这两种主要是相合于他利的讲法。
“如是四种无所畏。”讲到了佛的四种无所畏的本体。佛陀出世在世间中,在特定的场合中显现为殊胜的化身,他的相貌、智慧、讲法乃至于语气都和一般人不相同。佛陀降生的时候,使用了作为佛陀殊胜化身的特性。示现成佛陀形象的善知识,或者示现成菩萨形象、阿罗汉、凡夫形象的善知识,他们在做弘法利生事业的时候,有点不相同。
我们现在就发现很多示现为凡夫的善知识都很谦虚,都说自己没有获得功德,实际上是一个凡夫,自己的障碍很重等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示现的是凡夫形象,没有示现成佛的形象。所以他们在安立的时候,会说:“佛的功德我没有获得,或者乃至于禅定我没有获得,大圆满也没有证悟。”像这样会说很多谦虚的语言。
当然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讲,这样示现有它的必要,是由末法时代的特性决定的。因为示现的是凡夫身份的善知识,而且度化的是末法时代刚强难化的众生。如果善知识都很高调,下面的人学不到精华的地方,反而会学其它的方面,最后很有可能会出现自我吹嘘或者把功德无限地夸大等情况。
而佛不是这样的。从四无所畏就可以看到,佛陀在讲这个法的时候,没有任何谦虚。“我成佛了,断除了诸漏,我能够说一切障道法,我能够说从道障中解脱的方法。”我们从这方面就看得很清楚,佛陀在大庭广众之中就是这样讲的。示现佛的化身和示现其他是完全不相同的,佛在这个场合中不需要谦虚。佛不会躲躲闪闪地说:圆满菩提还没有完全获得等等。他不会这样讲,因为他必定是佛的化身,显现的殊胜身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一般的善知识显现的时候,主要是相应于一般的众生,他示现谦虚是有必要性的。否则一般人很狂傲,会引发很多误解。不过,有些大德提到过[1],“有些修大圆满的人还是比较不谦虚的。”好像是指果洛州那一带培育了很多大圆满的修行者。
他在开示中举例子说,“我念经语速为什么这么快?这是因为我已经断除了语障。”他把舌头伸出来,舌头上面就有一个自生的莲花,“因为我的语障断掉了,所以我念得这么快。”没有拐弯抹角的谦虚。这是很直率的一种人,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很多人要去学也不一定学得到。
一般的情况下谦虚一点有好处。但是针对有些人来讲,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点像佛陀的意味。有这个功德就具足这个功德,没有把谦虚作为一种负担,这也是他的功德。一般人会把谦虚作为一种负担,而且还认为这样做是一种功德。
此处主要是讲佛陀在这里没有示现出所谓谦虚的样子,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众生,有这样的利益。
子二、其作用
诸法自知令他知,道障自断令他断,
入道自得令他得,说二利谛佛无畏。
这里面讲到了四无畏的作用。首先是“诸法自知令他知”,佛已经圆满觉悟菩提,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
“令他知”,佛陀也让其他众生来了知这样的法,在千经万续中讲了很多他自己证悟的境界。
“道障自断令他断”,佛陀不但已经完全断除了道障,诸漏永尽,而且在经典中也宣讲了断除障碍的方法。
“入道”和“自得令他得”是单独的,是第三和第四。首先第三是“入道”,就是自己曾经入道,已经圆满了,现在也引导众生进入到这种道谛中。“自得令他得”,就是讲获得了灭谛,也引导众生获得这种灭谛的功德。
“说二利谛佛无畏”,说自他二利谛实语的佛陀是无所畏惧的。这可以从相合于前面的四种意义进行观察,或者可以相合于四谛的方式来进行观察。
“诸法自知令他知”,是第一谛苦谛,佛陀已经了知世间痛苦的自性,了知一切万法的苦谛的自性,也让别人了知苦谛。佛陀说,“此是苦,汝应知。”第二个方面“道障自断令他断”,就是讲集谛[2],佛陀已经断除道障(集),也让众生断除这种集。佛陀讲,“此是集,汝应断。”
第三个讲到了道谛[3],如果要趣入断障之道,就必须要进入道谛中,所以此处讲到“入道”,佛陀以前曾经进入道谛,现在也引导众生进入道谛。佛陀讲,“此是道,汝应修。”
第四个讲灭谛,如果修了道谛,肯定会现前灭谛。 “自得令他得”,佛陀自己获得了灭谛,也让众生获得灭谛。佛陀说,“此是灭,汝应证。”
以上四无畏和四谛相互之间关联的意义,是“说二利谛佛无畏”的意思。
下面讲第二个意思:
癸二、以比喻了知彼义
林中兽王常无畏,百兽群中自在行,
佛陀狮王处众中,无畏善住坚势力。
“林中兽王常无畏”,安住在森林中的兽王恒常无所畏惧地在百兽群中自在而行,和这个相似,“佛陀狮王处众中,无畏善住坚势力。”佛陀也犹如人中狮子一样,处在大众中没有丝毫畏惧,也能够善住坚势力,具足种种功德。
狮子在群兽中是无畏惧而且自在而行,同样的道理,佛陀处在众中也是无畏、善住坚势力。“无畏”,佛陀没有丝毫的畏惧。前面我们提到过,因为有无知才会有畏惧,佛陀已经遍智,所以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这个方面讲佛陀没有畏惧。
然后佛陀能够“善住”,佛陀能够经常安住在这种修行境界,或者说安住在这种殊胜的定境当中,这个方面就叫做善住的意思。“坚”,是讲坚固的自性;“势力”,是讲没有其它的违品、障垢。所以,具足这样功德的佛陀就能够如是地安住在眷属中,不需要任何畏惧。这个方面就是讲佛陀四无畏的功德法,它的本体就是坚固。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十八不共法。
壬三、十八不共法分二:一、真实义;二、喻义对应。
癸一、真实义分二:一、十八不共法各自之分类;二、复说上义及作用与获得之理。
子一、十八不共法各自之分类分二:一、广说;二、摄义并说余义。丑一、广说分四:一、行所摄六法;二、证所摄六法;三、事业所摄三法;四、智慧所摄三法。
寅一、行所摄六法
把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是行为所摄的六种法。在这些法中,有些方面这些圣者似乎也相似具足,但是像佛一样圆满具足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这十八不共法是完全不共[4]。因为有十八种的缘故,称为十八不共法。首先是行为所摄的六法。
如来无过亦无诤,无有心意失念过,
亦无不定散乱心,及无轮涅种种想,
并无不择而舍置。并无不择而舍置。
颂词中讲到了六类。第一个是无过;第二个是无诤;第三个是无有心意失念;第四个是无散乱心;第五个是无种种想;第六个是无不择舍。
第一类,“如来无过”,这里“无过”指的是身无过,佛陀身体的行为没有丝毫过失。这是因为佛陀在因地时主要修持断除一切身业的种种过患的殊胜行为,所以佛陀的身体没有丝毫的过失。
这个从哪些方面来了知呢?我们可以从一些圣者的行为来了知。比如阿罗汉如果安住在定中,或者安住在正知正念中,走路等方方面面都会体现出自己的行为。但是有时候阿罗汉也会放逸,比如有些罗汉以前曾经多次转生为其他的动物,现在虽然获得阿罗汉果,但走起路来还是蹦蹦跳跳的。目键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因为他很多世转为弥猴,所以在今生中显现也是喜欢蹦来蹦去的。
还有的阿罗汉前世做过很多次女人,在今生中也喜欢照镜子。原本阿罗汉的烦恼断尽了,但是他的习气还在,所以行为上也会有像照镜子等让别人不太生信心的行为。还有一些阿罗汉走路时如果没注意也会踩到毒蛇,有的时候也会被大象所伤。这方面都是属于身体的过失。
佛陀绝对不会有这样的过失,也不会有蹦来蹦去或者照镜子的习气,这方面是不会有的。佛陀走路的时候也不会踩到毒蛇或者其他的东西,不会受到野兽的伤害。这是讲佛陀的不共法。前面为什么以圣者为例呢?因为圣者虽然断掉了烦恼,但是与佛还是没办法相比,从这方面可以了知不共的意思。
另外,连圣者的行为都还会有这样的过失,一般的凡夫人、没有调伏诸根者更加会具有种种过失。所以这里就是讲到了佛陀的身无过或者身无失。
第二类,语无失或者语无过。颂词中讲“无诤”,语无有过失,表示佛陀语言的功德法。佛陀在因地时不依止种种语言的过失,比如不说妄语、离间语、绮语,没有任何语言方面的过失。
因为能善巧断除语言过失的缘故,所以在果位中显现了无诤的功德法。绝对不可能引发种种争论,所以很多想争论者,到佛面前自然就息灭了想争论的心。
有些声闻者修持无诤定的时候,首先作意生起无诤定,然后入禅定,出定之后就获得无诤的功德,然后自然而然能够息灭别人的诤论想。这方面是有勤作的,需要入一种定。而佛陀根本不需要入无诤定,而是恒时具有这种功德法,不会引发种种诤论。这方面是讲无诤,佛陀语无失。
第三类,意无失,无有心意失念故。这个功德来自于佛陀因地时善巧修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戒。如是修持六随念的缘故,佛陀不会有失念的过失。比如佛陀有妄失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错乱的,像这样在佛陀相续中绝对不会出现失念的过患。
而凡夫人往往会出现很多失念的过失。把张三记成李四,或者把以前做过的事情忘掉了,没做过的认为自己做过了。但是佛陀绝对不可能有这样失念的过失,而是恒时安住在殊胜的智慧中。
这里讲到了修持随念佛、法、僧,就像我们现在讲到的随念佛宝、随念法宝、随念僧宝是随念三宝;随念舍就是经常随念布施;随念戒就是经常随念自己曾经所受过的戒律的功德,以及破戒的过患等等,像这样通过很多方式,将自己安住在清净的戒律中。
随念天的“天”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天神,另一种是指佛菩萨本尊。经常随念天我们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大庭广众中因为有其他的道友监督,语言、行为就能保持如理如法的状态,但是如果在独处的时候没有其他人监督,就很容易放逸。虽然自己的行为一般的人看不到,但是天人有天眼可以看得到,随念天能够帮助我们远离在独处的时候种种放逸的行为。如果能够善巧地修持六随念,也能够最终达到无有失念的殊胜功德。这方面就讲到了三种功德法。第四种功德法就是讲“亦无不定散乱心”,有些地方讲就是无不定心。佛陀绝对不可能不安住在定中,不会有散乱。佛陀因地的时候修什么功德呢?主要是修持断除扰乱他心。佛陀所做的事情都是善护持他心、保护他相续,不会扰乱其他人的相续。因为经常如是地修持,所以佛陀在果位的时候无有不定心。
一般的众生当然都是处在散乱状态,欲界众生心是没有禅定的,全都是散乱的自性。我们在修禅定的时候不是通过欲界心得到禅定,而是首先通过各种方式修持欲心一境,再往下修持就会得到轻安,最终引发初禅。初禅的时候就开始有禅定心了,所以真正的禅定心是从初禅开始的。
有些时候出定、有的时候入定,这就不是恒时在定中,因为有出入定的差别。而佛陀经常处在禅定中,没有散乱,所以这个叫做“无不定心”,没有不定的心。
第五种功德就是讲“及无轮涅种种想”,无种种想是没有轮回和涅槃的种种想法。因为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善巧地修持轮涅平等,所以在果位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够安住在没有轮回和涅槃的种种想法中。
就我们现在的境界而言,轮回是轮回、涅槃是涅槃,轮回和涅槃有很多差别。轮回有很多的痛苦,涅槃有很多的安乐。轮回属于要抛弃的,涅槃则是属于需要获得的。在一般人的面前,轮回涅槃还具足很多不同的差别。
所以众生对于轮回、涅槃就有种种想,乃至于圣者对于轮回涅槃没有证悟平等的缘故,也会有种种不同的想。
但是从实相的角度而言,轮回和涅槃的确是平等的。轮回的自性空性和涅槃的自性空性也是平等的,或者说轮回观待涅槃、涅槃观待轮回,二者之间也是平等的。在中观的体系中有轮涅平等的修法和抉择的方式。轮回、涅槃在实相中本来就是属于平等性,佛完全地照见并安住这种平等性,所以佛不可能有种种想。这属于佛的不共之法。
下面讲第六个意义,无不择舍,在颂词中讲“并无不择而舍置”,归摄起来就叫无不择舍。没有一个不经过抉择之后就舍弃的情况。这也是因为在因地的时候修持了自他平等、诸法平等的殊胜修法的缘故,所以就会产生无不择舍的情况。
这个方面有两种情况,对于根基成熟的众生,佛陀绝对不会不经过抉择而舍置,就是这个众生本来应该救度,但是佛陀没有通过抉择就把他舍置了,没有去度化他,这个方面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我们总是说佛陀度化众生是非常知时的,总能够在合适的时间适时地出现,这就是讲佛无不择舍的缘故。这个众生的根基成熟了,但是佛陀没有抉择,反而把他舍弃,这个情况不会出现。所以这个叫做无不择舍。
还有另外一种无不择舍的讲法,就是讲到种种的违品在佛相续中没有一个是没有经过抉择而放置的,就是说佛陀都是经过智慧抉择完之后再彻底放置障碍,没有任何一个障碍是没有经过抉择而随随便便放置的,这个问题绝对不可能存在。因此从这个方面也叫做无不择舍。
以上讲了行为所摄的六法。我们就可以知道佛和其他的圣者是不相同的,只有佛相续中具足了殊胜功德,这也是一种不共的自性和功德,因此称之为不共法。
[1] 是宗萨仁波切还是哪一位上师提到过。
[2] 集谛就是讲道障。
[3] 道谛,就是灭除集谛、现前灭谛的方式。
[4] 与其他的圣者和凡夫完全不共的功德法称为不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