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是通过七个金刚处来抉择殊胜如来藏的教义。在佛陀的经典中,也是对于有情本具佛性、本具如来藏的意义做了详尽的阐释。因为佛的经典非常难以通达,弥勒菩萨怕其他众生无法了知佛的密意,专门造《宝性论》来开演、弘扬佛陀在经典中所诠释的如来藏观点。
在《宝性论》中通过七个金刚处次第地宣讲。首先是讲所得三宝佛法僧,然后是讲能得的近取因如来藏,再宣讲能得的俱有缘是菩提功德和事业。前面已经讲完了功德品以上的内容,现在正在讲功德品。
功德品也有两类功德,一类主要是针对离系的功德进行安立,另一类主要针对异熟的功德进行安立。在宣讲离系功德的时候也分了三类,有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其中前面两个讲完了,现在正在宣讲的是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这个“不共”就是和其余二乘、菩萨、其他的外道、凡夫都不共同。只有佛才真正圆满具足这十八类的功德,所以称之为不共法。《入中论》中对于不共法的定义讲到了不可夺位之相,即谁也没办法硬夺佛相续中的种种功德,谁也没办法超胜,这就称之为不夺位之相。
针对十八不共法次第地进行宣讲和安立。前面是通过行为所摄六法进行宣讲,就是把十八不共法分了四个方面。四个证量中有行为所摄的六种法,证悟所摄的六种法,事业所摄的三种法,智慧所摄的三种法。其中第一个讲完了,今天要讲的是第二个。
寅二、证所摄六法
证所摄六法就是通过证得十八不共法中所含摄的六个。
志欲精进及正念,以及智慧与解脱,
解脱知见不退失。解脱知见不退失。
在这里主要讲了不退失。也就是志欲不减、精进不减、正念不减、智慧不减、解脱不减以及解脱知见不减。
不减和不退失是一个含义。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对于殊胜的法要精进地串习过,修学这些殊胜的法要时,从来都没有满足,一直勇猛精进地修持,乃至于成佛之后,这些功德法或者意乐都没有退失。这是佛相续中所摄的意义,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让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要有满足。
如果真正应该满足,佛绝对是满足了,因为获得佛果时,再没有更加增上的功德。但佛的自相续中,这种志欲、精进、正念等等从来没有真正满足。虽然再没有额外的功德可以获得,但是佛陀也不会满足。
反过来,我们比较容易满足,修了一点点正法,精进了几天、几年之后,就觉得所有事情是够了;或者依止了上师几年之后,就觉得不应再依止上师听法了,我自己学得差不多了,这就是一种满足。
我们该满足什么?实际上该满足的是轮回的欲妙。
我们享受了那么长时间,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每一世都在追求轮回的欲妙。当然,有些此世中追求到了,有些此世中没有追求到。但这样累积起来,欲妙享受得非常多,我们对此应该满足了,因为它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意义。
如果作为修行者,对于轮回的欲妙并没有满足,反而对于功德法有得少为足的心态,这是必需遮止的。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对于轮回的法应该及时产生满足心、厌倦心和厌离心,不应该再把自己的身、语、意投放到追求世间妙欲的世间法上面,而是应该对种种出间法生起不满足的心态。
我们学习十八不共法,虽然这是佛相续中所摄,但对于后续的弟子来讲,应该有所启示。我们是追随佛学习的人,想要从方方面面都和佛做得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但是佛以前做过了什么而成佛,现在我们也要这样做才能成佛。
因此,证所摄六法中的某些意义对我们而言有非常大的借鉴。我们也应该和佛一样生起志欲不减、精进不减等殊胜功德。如果生起了这样不退不减的功德,那么相续中的其它功德也会迅速生起来。
因为成佛或解脱的功德属于非常清净、非常深广的一类所摄,并不像世间上做一个简单的事情,随便几天就能够看到结果。在修习佛法方面不是这么简单的,在这个过程中,生起不满足的精进非常重要。有了这种不满足的精进,非常广大精深的佛法才能够融入自相续。否则,单单凭一点世间上的志欲、精进是无法获得的。
现在解释证所摄六法,第一类是志欲不减,即这种欲乐不会退失。佛在因地的时候,因为对于深广的教法追求或修习的缘故,到了佛地,佛陀相续中救度众生的心愿也不会退失。纵然已经成佛,也没有退失。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为了一切众生能够获得解脱、让佛法僧三宝的种性能够延续,也发起了很大的志欲之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也是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所以,在三无数劫中反复地串习,等到成佛之后,一心一意为了三宝种性能够延续、能够兴盛、众生能够获得解脱,如是的志欲没有满足过。
就是因为在修行时有这么精进的菩萨,在成佛后有志欲不退转的佛陀,不间断努力的缘故,我们现在才能够学习佛法。我们现在听闻佛法、学习佛法,也是延续三宝种性的殊胜方式,否则三宝种性如何延续呢?无法延续。所以,佛陀为了延续三宝,让众生学习并掌握殊胜的教义,内心生起殊胜的解脱,这就是志欲不退的意义。
第二个是精进不减。佛陀因地时对于殊胜的上师善知识的承侍、对于众生的利益也非常精进。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不会随随便便停止,满足的心态也不会生起,乃至没有生起殊胜的证悟、没有获得殊胜的佛果之前,他的精进都是没有尽头的。
佛陀因地的时候生起了很大的精进心,到了果地,虽然从证悟的角度、所获得的角度来讲,再没有一个增长的。但是,因为佛陀内心中精进的心念从来没有间断过,乃至于成佛的时候,他对于做这些佛法仍然没有满足。
佛陀有一个不舍穿针之福的公案,阿那律尊者眼睛不好于是说:谁对于正法、对于善法没有满足的,能够帮我缝衣服吗?佛陀当时就显现说:我对于修行正法、积累善法从来不满足,让我来帮你缝衣服,有这样一种示现。
从这个方面看,佛陀心中所想、口中所讲的这些法,都体现了他对于善法没有满足,哪怕小小的事情也会做。此外,佛陀看到经堂院子里面落满了的树叶、垃圾,就带领很多比丘打扫经堂,这也表现了对善法永远不止息的精进心,这就叫精进不减。佛陀成佛之后,精进也不会减退。
第三类法叫做正念不减。正念不减的正因是往昔修学正念。此处修学的正念和前面的“意无失”方面的正念所修的因,侧重点不一样。前面是修持六随念,现在主要是修持四念处。修持四念处的缘故,佛陀在成就之后,正念是不减退的。
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念处。而在共同乘和大乘中,对于四念处阐释的角度不相同。在共同小乘中所阐释的四念处,第一个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即观察自己身体不清净。因为众生产生种种贪欲,想要追求很多欲妙,主要是贪著自己或者贪恋他人的身体。
而像这样的贪恋是没有安住在正念中,所以要安住在正念中,首先要修持身念住,把自己身体不净的正念安住下来。观身不净是四念处中的第一个,就是观察自己的身体实际上是不清净的。这在《入行论》等很多地方都讲了。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发现这个身体每天都在往外泄露很多不净物,所以,身体实际上是不净的。不仅如此,通过现代医学、解剖学等把自己的身体打开之后,也知道它是非常肮脏、很臭秽的自性。
如果我们不知道不净的自性,反而每天洋洋得意或者贪著身体的受用、追求享受,实际上这是颠倒妄念。
所以,要让我们的心入道,打破对身体的执著,修持身体不净是很殊胜的修法。对身体的贪著是在所有的贪著中比较严重的,如果不打破,我们没办法精进,也没办法用其它苦行来追求正道,总是想着怎样让自己的身体感受乐触。把心念放在这个地方,就很容易从正道中退失。
第二个是观受是苦。不管显现的是乐受还是苦受、舍受,一切受都是痛苦的自性。只不过有些属于苦苦,有些属于变苦,有些是从苦因的角度进行安立。比如舍受是从苦因的角度安立成苦;乐受主要是从变化的角度安立成苦;苦受是从身心中直接的痛苦感受安立成苦。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一切受都是痛苦的。
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但他们的观念非常狭窄,因此对于苦受,不管是身体上的病苦,还是内心的压抑、忧愁等都是愿意远离的。对于舍受,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够认知得到。而对于快乐,这是大家认为应该追求的,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所谓的乐受是转变的自性,转变就会产生痛苦,因为不恒常的缘故。这样说来,对于苦都没有真正地认知,就谈不上离苦了。
佛弟子或者一切众生,要观察诸受是苦有很深的意义,我们不仅要知道一切的苦受是苦。如果佛教给众生的只有苦受是苦,那么也不需要佛来教,因为这种强烈的苦受,人乃至于旁生都愿意去摆脱。但乐受是苦就不知道,佛教众生观察乐受、舍受和苦受的自性一样,都是应该生起怖畏,应该远离之处。如果能够真正生起,就不会对整个三界的感受产生执著,就能够入道。
第三个是观心无常。观心无常就是观察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个心,它实际上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自性。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就能够趋入到刹那生灭的细无常中。这方面叫做观心无常。
第四个叫做观法无我。这个法是指五蕴。实际上,在五蕴上面,一般的众生耽著有一个“我”的存在。
而真正通过观察之后,在胜义谛中,五蕴和我都是不存在的;在名言谛中,只有蕴而没有我。这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观察的。在小乘中如果要修持究竟的胜义谛,那粗大的五蕴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也不存在。在出定之后,五蕴虽现,但“我”是找不到的,因为在入定的时候,已经见到了无我,出定时再不会随着五蕴的生起重新产生我执。这就是讲观法无我,是小乘(共同乘)所承许的四念处。
大乘的四念处和小乘的不一样。一方面,与小乘有共同的部分,即大乘行者在初入道的时候也需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地提升,就必须要进一步地观察比前面共同的四念处还要深一层的内容。
在《入行论》中曾经提到过大乘四念处——观身空性、观受空性、观心空性、观法空性,即身、受、心、法全都是空性的。我们从这方面来观察时,就比前面小乘共同的四念处的修法要究竟和了义,因为把身、受、心、法全观察为空性了。前面把身体观为不净,还保留不净的执著,或观受是苦也还有一种苦的执著等等。在大乘中,身、受、心、法这四种法全是空性的,没有任何相状可以去执著,都是不存在的。这方面讲到了四念处。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善巧地修持了四念处的缘故,所以在成佛之后,佛陀的正念也是不会减退消失的。这就叫做正念不减。
第四个叫做智慧无减。佛陀在因地时,曾经为了救度众生,无有厌足地寻求佛法,在此过程中,也生起了闻慧、思慧、修慧等等。以这些为因,在成佛时,佛陀智慧不减,就像明镜中能够清清楚楚现前种种影像一样。在佛的智慧的明镜中能够清清楚楚显现一切万法,辨别、明了一切万法的自性。这就是十八不共法中的智慧不减。
然后是解脱无减,指佛陀因地的时候一心一意地依止解脱之道。可以从几方面来了知:第一,他身体方面的行为和解脱道相连,不做这些愦闹、散乱等很多无意义的事情。身语意一心一意地做和解脱有关的事情,如禅坐、转绕、顶礼等很多善行。
第二、自己的处所也是一直和解脱相应的地方,比如寂静处。寂静处也有不同的理解的方式。最初一般的理解,是单纯的从环境上区分的。人很多很嘈杂的地方,就叫做愦闹处,因为能产生很多无意义的争论、琐事。
清静的山林等地方就称之为阿兰若、寂静处,或者寺院、学院总是和解脱相连,这里面闻思修的气氛很浓厚。因此这些地方称之为寂静处,都是从环境方面进行安立的。
当修行逐渐增长之后,安立寂静处的条件、标准就不一定单纯从外境中安立了。当然外境中也是寂静处,阿兰若,但内心中已经将烦恼调伏的缘故,在哪个地方都可以修道,哪个地方对他而言都是寂静处。常住寂静处就是心不会再被外面的事物所动、所牵引或改变的意思。以上是讲处所方面经常依止寂静处(和解脱相关联的地方)。
第三、他的心经常安住在和解脱相关联的,如三解脱门,和解脱直接相关,从因、果、本体,安住在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中。这是讲到了因地时如是地修持,所以果地时解脱了一切障碍,安住在解脱的境界中。
这方面就叫做解脱无减。
后面是第六种解脱知见无减。解脱知见是放在知见上面,主要讲到了智慧的作用。解脱可以是从种种的障碍或烦恼中获得解脱的安立方式。而解脱知见是凸显了解脱之后的智慧的境界或作用。佛陀因地时为了利益他人,通达了佛法,然后也给别人传讲佛法,这种善根到达究竟时,就获得解脱知见不减的殊胜功德。
一方面从种种的障碍中获得了解脱,另一方面佛陀的知见、智慧可以明了地照见一切,一刹那中能够了知一切万法。所以一方面是解脱,一方面是解脱后的智慧,作用是一刹那间可以了知一切万法。这方面叫解脱知见不退失。以上讲完了“证所摄六法。” 寅三、事业所摄三法
三门事业随智转。
三门事业是身、语、意跟随智慧而转。注释中也讲到,三门事业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转。首先是佛陀的身业,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转。佛陀身体所有的事业,不管是放光、禅坐、乞食、加持弟子等等,都以智慧为前导并随智慧而转。
凡夫做事情是随虚妄分别或贪嗔痴而转,以烦恼为前导,没办法自利利他。但佛陀的事业,首先是以智慧为前导,泯灭了一切的无明和虚妄分别,不会安住在无记、邪分别念中。
佛陀是以殊胜的智慧为前导,正在做时就随智慧而转,这就可以究竟甚深地做自他二利的事业。主要的因就是在因地时,佛陀的身业断除了一切杀生、偷盗、邪淫等等过失,精进地修持佛法,所以在果地时,身业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转。
第二,语的事业也是随智慧而转。佛陀在开口讲话时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乃至于佛陀在大庭广众之中讲经说法,或在路上碰到其他人的时候,说:“善来,身体好吗?”等等,实际上这也是佛陀的语业。佛陀在做这些语业时,都是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转。
被智慧摄受之后,完全都是智慧的境界。在发起语业之前,也是以智慧为前导,正在说话时,也没有离开智慧,这是非常奇特的事业,一般的人根本没办法做到。
这也是因为佛陀在因地时断除了一切的语业,主要是语的恶业如妄语、绮语、离间语、粗恶语等全都断尽之后,达到究竟,就显现这种不共法的事业。
第三,讲到了意门事业随智转。实际上在佛陀究竟的智慧中不存在起心动念,但有时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也示现思维,或有时明知故问的情况。佛陀生起意业的事业时也是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转。佛陀内心中安住禅定或殊胜的境界中,都是属于意,或通过意来加持弟子的相续,让他们入道。这些都是属于意门的事业。在做这些意的事业时,也没有离开过智慧,他的发起也是以智慧为因。这是讲到了事业所摄的三法。
寅四、智慧所摄三法
智慧无碍知三世。
佛陀的智慧无有阻碍,能够了知三世的情况。原因是佛陀在因地时,对于三世一切诸佛无著无碍的智慧没有任何怀疑。我们看到经典中讲到,佛陀描绘过去或未来的事情,或我们眼根无法触及到的事情,有些时候是很玄妙的。有时我们在看这些甚深经典时,不知不觉过程中就想:“是这样的吗?”因为它严重超越了我们分别念的范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疑惑,这就是对于佛陀的无著智无碍智没有产生定解所导致的。
佛陀因地时对于三世诸佛无著无碍智,及他们所宣讲的一切殊胜境界,首先没有丝毫的疑惑;第二不但没有疑惑,还发愿自己也要获得这种殊胜境界;第三不但发愿自己获得此境界,在实际行动中也是趣入获得这种境界的修法,像这样逐渐修持就达到了智慧无碍知三世的殊胜境界。
我们知道佛陀的智慧无碍,可以了知过去世,如宿命智通,即了知自他的一切过去世,同时自他的一切未来世的情况也都能了知,比如授记自己以后会出现什么事情,或以后谁在哪个时候可以成就,这都是无碍了知未来世的情况。还有无碍了知现在世,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当一般的众生眼根无法通达时,佛陀通过他无碍的慧眼完全能够照见现世中很隐蔽很微细的事情,因果也算其中一类。对于三世能够无碍的通达,就是讲佛陀的不共法。
菩萨也能够了知三世,但了知的三世的范围就不如佛。阿罗汉也能够了知三世,但他的范围只是局限在八万大劫之内,不管是观察过去,还是未来,八万大劫之内的事阿罗汉可以了知,超越了就没办法了知,所以阿罗汉了知三世的智慧也是有局限的。
外道仙人的神通了知的范围就更小了,凡夫人就更没有办法了知三世,只对于现在世能够一点点了知,对于过去未来世完全无法了知。这个方面就宣讲了佛陀不共法的特色。
丑二、摄义并说余义
前面十八不共法的真正意义已经讲完,然后归摄前面的意义宣讲其他不共的意思。
如是十八及余法,是为佛陀不共德。
如是的十八不共法,还有其他的殊胜功德法都是属于佛陀不共的功德。十八法就是前面所讲的十八类法。
余法就是在十八类中没有含摄的,因为此处分成了行所摄、证所摄、事业所摄、智慧所摄四类。当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不共法都包进来,只不过是挑重要的、众生容易记忆的宣讲而已。
实际上还有很多不共的地方,比如佛陀示现无量的身是不共的法,佛陀的无见顶相也是不共法,有些地方宣说佛陀穿袈裟的时候离身体四寸,也是一种不共法。这些都是属于佛陀的不共功德,因为他的因是不共的所以果也是不共的。
一般的人没有修不共的因就没办法获得不共的功德,修持了共同的因只能获得共同功德。佛陀因为修持了不共因的缘故,时间也是三无数劫,他的殊胜智慧也是智慧所摄或者大悲心所摄,这些都修到了极点的缘故,所以获得的功德就是不共的。
其余的修行者或者一般凡夫,根据自己所修的因的不同相似相应地可以获得一些共同的功德,但是像佛一样的不共的功德,只有在成佛之后才能够真正获得。
子二、复说上义及获得之理
把上面的意义再进行归摄,然后讲如何获得的道理。
佛身语意悉无过,心无动摇无异想,
不择舍置亦远离,志欲精进清净念,
无垢智慧及解脱,解脱知见均不退,
诸业普随智导转,三世无碍广智行,
觉彼不共大菩提,为众无畏转妙轮,
此唯具足大悲者,一切中胜如来得。
前面这两个颂词再一次引出了十八不共法的意义。
“佛身语意悉无过”,讲到了佛陀的身无过、语无过和意无过三种。“心无动摇”就是无不定心,“无异想”就是无种种想。
“不择舍置亦远离”,就是前面学习到的行所摄的六法;志欲不退、精进不减、清净念不减、无垢智慧不减、解脱和解脱知见不减,这个方面讲到了证所摄的六法;“诸业普随智导转”,讲事业所摄的三法;“三世无碍广智行”,讲智慧所摄的三法。这方面就是属于佛陀相续中不共的殊胜功德。
实际上我们在讲、在听闻的时候,能够对佛的不共法产生一念的信心,功德都非常殊胜巨大,在听的时候能够对佛的不共功德产生信心,也是具有很多不共的功德。
佛的这样不共功德非常殊胜、非常重要的缘故,弥勒菩萨在讲了一遍之后又讲一遍又归摄,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们相续中引申对佛陀究竟清净的境界产生信仰。或者讲一遍的时候获得一遍的功德,讲第二遍的时候又得到第二遍的功德。
总之我们在学习论典的过程中,弥勒菩萨为什么要这么详细来讲呢?一方面是悲悯后学的众生,生怕众生了知不清楚,这样反复讲有殊胜的必要性,也能够在不断的讲闻过程中产生不间断的功德。
后面讲获得之理。“觉彼不共大菩提,为众无畏转妙轮”。“觉彼不共大菩提”,佛陀已经觉悟了这种与菩萨、二乘、凡夫外道不共的殊胜大菩提。“为众无畏转妙轮”,以无有畏惧的方式给众生转动了殊胜的妙法轮。
能够做到这种事业的因,“此唯具足大悲者,一切中胜如来得”,只是具足最为清净圆满大悲心的一切中胜如来才能够获得。这个方面是讲获得之理只有如来才获得。“一切中胜”就是在一切的四魔中获得尊胜的佛陀。只要内心还有一种魔没有超胜,殊胜的功德就还没有圆满。
障碍行持的恶心、恶行等都称之为魔,它是障道的因缘。如果障道的因缘没有战胜,就没办法获得佛果,如果战胜就再没有障碍,这样就可以安立成佛果。所以 “一切中胜”的境界也只有佛获得了。其他的圣者多多少少在魔类中还没有完全胜过诸魔的境界,所以没办法获得不共法,而佛陀已经完全战胜的缘故,能够获得殊胜的不共法,也可以表达这样一个含义。
癸二、喻义对应
地等体相空中无,虚空体相色中无,
然五大种世间共,不共世间尘许无。
这个是通过喻义对照的方式来进行了知。前两句讲到了四大和空大之间的差别。“地等体相空中无,虚空体相色中无”,地等四大的体相和虚空的体相是不一样的,虚空是不共于其他四大的体相,地等体相主要是讲四大种。地的体相是坚固为体相的,水大的体相是潮湿为体相的,火大的体相是一种暖热,风大是一种动摇。
所以它们是以坚固乃至于动摇为体相。
“空中无”是指地等的体相在空大中找不到,无论怎样也找不到这些坚固乃至于动摇的体相,所以称为空中无。空大是以无阻无碍为体相,地、水、火、风四大种都有质碍。
“虚空体相色中无”,虚空无阻碍的相在色中都没有。“色中”可以从果色的粗大的方面,因色的地、水、火、风方面都没有虚空无质碍的体相。这方面讲到了空大不共于四大。
通过这样的比喻就了知了佛陀和其余众生的巨大差别。其他的众生有这样那样的相,凡夫人有凡夫人的相,外道有外道的相,二乘有二乘的相,菩萨有菩萨的相,但是佛的相他们都不具足。就像地水火风也都有各自的相,但是不具足虚空的相,虚空的体相色中不具足。
所以佛的不共的体相从菩萨以下乃至于凡夫人都不具足。通过四大与虚空作对比之后,表示出不共的意义。
下面两句讲另外一种不共的意义。“然五大种世间共,不共世间尘许无”。前面是将空大和四大种分离开来宣说,空大与四大种是不相同的、不共的。“然五大种世间共”中讲到空大虽然与四大不共,但它也是属于世间的共同法,属于大种,从大种的角度来讲和世间是共同的。因为地水火风空属于五大种,所以从空大也属于五大种一类的角度,它是和世间共同的。
“不共世间尘许无”,和佛一样的殊胜的功德,和世间不共的法,在世间中一点也找不到。用什么法来比喻佛陀呢?任何一个法都没有办法来比喻佛陀。因为与佛陀的功德最靠近的就是空大,空大也属于世间的安立,也属于世间法。
而佛陀是超越世间的,是不共的。用世间中的什么法来比喻呢?没办法用世间法来比喻佛陀殊胜的功德,一点也找不到。“不共世间尘许无”,这方面说明佛陀超越世间,没有办法用世间任何比喻来描述。
辛二、广说色身异熟果功德分二:一、所表之三十二相;二、以能表比喻归摄。
前面讲法身离系果,此处是讲色身的异熟果,显现方面也是通过不断的因上的修持。前面在讲十八不共法、四无畏法的时候,都提到了因,此处也会讲因。
我们也会去想二者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差距呢?好像都有前因和后果。这个因和果,前面我们学习意义的时候也是可以从不同方面了知。有的时候从异熟的因进行安立,它的果就是异熟果,从能生的因产生异熟果,是能生所生的关系。
离系果不是新生的,这样的因对它是不起作用的,但是作为能净因是可以的。通过能净因而引发离系果,通过能净因来消尽相对应的功德法的某种客尘,相对应地就可以产生与它的因相应的果。这样讲的时候,十八不共法、十力等都有这样的因,但这种因严格意义来讲不能称为能生因,可以称为能净因,清净客尘之后这种法身功德、离系功德自然就呈现。
此处异熟果从它共同表述方式上来讲是能生所生。
以前修持这种能生因,以后就相应产生这种异熟果,是能生所生的关系。
壬一、所表之三十二相
善住平满轮辐相,足跟广长踝不隆,
手足诸指悉纤长,及如鹅王网缦相,
这个颂词讲到了五种妙相。
第一种妙相“善住平满”,佛的脚掌非常平满。一般我们自己的脚都是凹凸不平的,而佛陀的脚掌像乌龟的腹部一样非常平满,没有丝毫欠缺之处,没有明显凹凸之相。像这样称作善住平满。
善住平满的相的因是什么?是对以前自己发下的誓愿坚固的守持,导致了善住平满的相。坚持守持自己所发的誓愿可以引发很多其他修行上的功德,其中一个引发相好的功德就是脚底非常平满,即善住平满之相。
我们在修道过程中也发过很多的誓愿,有一部分的修行者擅于守持自己的誓言,有一些人刚开始能够守持,中间逐渐松懈,后来慢慢就没有了,这也是一种过患。所以我们看到佛的这些功德,想到佛成就这种功德的因的时候,既然是佛的随行者,应该尽量来坚持自己所发下的誓愿,这也是获得妙相的因。
第二种妙相“轮辐相”,轮辐相也是很奇妙的。佛的手掌掌心、脚掌掌心都有这种千辐轮,而且非常微细,清清楚楚。
这种轮辐相获得的因也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为了修学佛法,或者为了救度众生,经常承侍师长,帮助众生做事情。在承侍师长的过程中,往来无厌,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厌足心。经常往来无厌做这些事情,成办这些殊胜事情的缘故,所以在后来成佛的时候也会成就这样轮辐相。
与前面所讲的一样,好好承侍师长或者帮助众生做事情,不单单能成就轮辐相,也会成就很多成佛的功德。
按一般角度来讲,佛陀在圆满了三个无数劫的资粮之后,还专门用一百个劫的时间来修相好。从这个观点来看,三十二相中的因是在三个无数劫的功德圆满之后,为了成就殊胜相好的缘故,专门用一百个劫修相好,所谓“百劫修相好”。
是否现在我们的修持也能够感得这种相好呢?有的解释说,如果我们在修持善根的时候,也能够这样做回向、发愿,当然也能够成就相好。
第三种妙相“足跟广长踝不隆”,佛陀的足跟广长,而且踝骨不向外隆起。一般众生的踝骨很明显的,两个脚踝往外突出得很厉害。在上师的注释中,讲到了“足跟广长趺不隆”,即脚背不隆。但是这里从几个颂词的翻译来看都是踝骨不隆,这两种观点都有。
这主要的因就是在因地的时候不轻视他人[1],最后就感得这种殊胜妙相的果报。对于佛弟子来讲,现在不是要怎样获得相好的时候。单单去修一点点功德,就可能成为相似地获得相好的因,因为必定是因果不虚,但是针对一般的众生来讲,在初学的过程中,相貌这个方面不重要。虽然相貌庄严有其殊胜功德,也容易得到师长的摄受等等,但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如果不注意也容易成为修道的障碍。
现在主要是怎样增长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这方面是最主要的。
如果有了妙相没有殊胜智慧,很有可能就会产生傲慢。佛陀虽然有这样的妙相,但他也不会有傲慢心,因为他内心中的证悟很圆满。
从这个角度而言,最初我们发愿要成佛度化众生的时候,发愿显现一些殊胜的妙相来引导众生,让众生见而生喜,这方面很重要。
第四种妙相“手足诸指悉纤长”,手和脚的诸指都是很纤长的。世间人都是以手指纤长为美,大家都追求这种妙相,打比喻说弹钢琴的时候都是以纤长为美。
如果一个人的手很粗、很短,别人一看,就会说是没有福报、是一个做苦工的人,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很好的相。佛陀的手足诸指都是显现成这种纤长的妙相,让人看起来是非常悦意舒服。
佛陀获得这种妙相的正因,是因为以前他在修道过程中,能够服侍师长、给师长做很多事情,就感得这种相。《佛说无上依经》中讲,看到别人财富的时候不产生想要的心、不生起偷盗的心,然后对其他人也都是尽心尽力地承侍,没有私心。尤其对上师起恭敬、起立、问讯、鞠躬等等,做很多这种殊胜善业的缘故,所以感得“手足诸指悉纤长”的妙相。
第五种妙相“及如鹅王网缦相”,犹如鹅王的网缦一样。鹅的脚掌之间都有蹼相连,佛陀的手和脚之间也有相似的。但不是长得像鹅那种样子,否则佛陀修持了这么长时间和鹅的相差不多,这也不是什么令人生起信心的地方。
这里面所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
一方面,这个相犹如鹅王一样,双手和双脚的缝隙之间有网缦相连,是光明的自性或者网缦相连的自性,这是通过善因而引发的。佛陀在因地时不去做挑拨离间的事情,不去破坏别人的事情或家庭,别人有了争论的时候善巧地去和合,做了这样善因的缘故,感得鹅王网缦之相,是善业引发了善果。
另一方面,我们在看这些妙相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这到底算不算好看的标准呢?手指之间长网缦连在一起,如果在世间出现一个这样的人,我们不一定会觉得好看,因为和一般人的相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现在没办法去思惟佛的妙相,比如这个鹅王网缦相到底是怎样的。在当时的人们看起来就觉得非常好,它就是一种妙相,从这个角度来讲,它肯定是非常善妙的。我们只能说自己没见过,只能够这样去想,这是一种意义。
还有一种意义,实际上三十二妙相也是代表不可思议的相,因为它毕竟是佛的相。佛的相是不可思议的,超越了一般凡夫人的想法。凡夫人的想法就认为佛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是佛在示现的时候就展示了超乎一般人想象的妙相。
宗萨仁波切在讲《金刚经》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说,佛示现这些相,如果用现在的审美标准来观察,似乎是相去甚远,但是它里面传递的信息是,佛的相是远离分别念的,而且引用一个教证“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这种相的确表达一种不可思议的信息。一方面是唯美的、非常庄严;一方面也超越了人们的分别心。我们或许会问这到底是怎样的呢?这种妙相是否真的好看?但是它表达意思的是,佛是以无相为相的,是一种超越分别心的相。
如果我们了知了佛的三十二相是以无相为相,就能够体会或深入到佛相好的深意中,而不会围绕外在的相观察来观察去或者想来想去,这没有必要。这里面就表达一个无相为相、超越我们的分别心的意思,要深入到其真正的空性等意义上面去,而不是单单从外表的相来进行观察。
当然,我们如果能够有缘见到佛陀,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到底这种相在佛身上是怎样体现的。如果有这个因缘那是最好了,没有因缘我们就想反正是很庄严,就可以了。对于鹅王网缦相以及其他的很多相,我们都可以如是去了解、如是去类推。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比如常不轻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