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讲七个金刚处,前面对于佛法僧三宝安立为所得,对于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安立成能得。能得中的近取因如来藏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俱有缘,现似他相续的助缘,也就是菩提功德和事业。
《菩提品》作为觉悟的本体,已经做了安立,现在讲的是觉悟的功德[1]。功德分两类进行安立,第一类是属于离系果的法身功德,第二类是属于异熟果的色身功德。其中第一类讲到了离系果的三十二种功德,前面讲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都是属于法身相续所摄。
现在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广说色身异熟果功德,宣讲的是佛陀色身所具的三十二妙相。
三十二妙相,在了义的经典当中讲,是法性当中本自具足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安立,三十二相也应该是法身功德。但是,现在我们所描绘的三十二相,和真正在法身功德中所具的三十二妙相是否完全一致?这也不好讲。因为现在我们学的三十二相所表的意义中,观待众生的意义非常明显,后面还会提到这个问题。
三十二相实际上表示不可思议的本体。佛的相是无穷无尽的功德所形成。众生的福报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无穷无尽的因缘,而佛的福报无穷无尽,众生的因缘有穷有尽,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佛陀示现在众生面前的这些相好,实际上从一个角度就表示佛的善根不可思议。
这里面有些是相合于一般众生的生灭的观念,有些则超越了这样的观念。从这方面讲,佛的相好也算是一种极大福德的示现,从相好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的圆满。
至于很大的福德和这样的因之间,和能见的人之间,到底有怎样的一种因缘,有时候也不好直接对应。因为有怎样的因缘,就能够看到怎样的相。如果中间隔的因缘太过于悬殊,这时候所示现出来的妙相一方面是佛自己圆满了功德之后的示现,另一方面也是跟随于当时众生善根的情况,如是地进行了示现,这方面也可以如是地了知。
第二方面讲到,佛的相好是无相为相的,实际上超越了其他对相的很多标准,如是安立了三十二种相。都说明了佛真正的妙相是超越分别念、超越一般的相的一种无相,以这个为殊胜的相。
通过这个方面也可以引导后学的我们,不能单单看到了佛的相好,就说这是佛的本身。看到了佛的相好只是佛真正法身功德的相,真正的佛身实际上是证悟的自性,本体和法界无二的智慧,这方面是讲法身的了义的安立。
所以应该引导众生的心趣向于甚深的法性。如果单单是以色相来安立佛,那么众生会觉得,外面的三十二相就是佛,而不会进一步了知真正佛的法相[2]。如果没有这样去了知,众生就很难生起无分别智、很难成佛,这方面有很多甚深的含义。
三十二妙相中,前面讲到了五种妙相,今天从第六个妙相往下宣说:
肌肤柔软且细嫩,身体七处极隆满,
伊尼延鹿王腨相,阴藏犹如大象王,
上身犹如狮子王,肩脖隆满极丰腴,
臂膀浑圆丰腴相,手软浑圆无高下,
正立不俯手过膝,清净之身具圆光,
颈项无垢如海螺,两颊平广似兽王,
齿具四十上下等,亦极清净且密严,
净齿长短粗细匀,大牙极胜洁白性,
难思无边广长舌,品尝诸味得胜味,
迦陵频伽自然声,梵音清澈深远闻,
眼如莲花牛王睫,具净白毫严饰面,
顶有肉髻肤金色,清净细薄众生尊,
一孔生一细柔毛,右旋细轮向上靡,
净发严如琉璃宝,身量端似尼拘树,
普贤无譬大仙人,那罗延力坚固身,
不思议相三十二,佛说此是人王相。
第六种妙相“肌肤柔软且细嫩”,主要是讲佛陀的肌肤柔软细嫩。这种殊胜的妙相主要是佛陀因地的时候,布施非常柔软、上等的衣服。《佛说无上依经》还有一种说法,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对于上师、善知识或者父母、师长等等,恭敬地做按摩、洗浴等很多承侍,通过这个方面他的肌肤也非常柔软而细嫩。
在《大智度论》中,文殊菩萨也描绘了妙相并提到了这个问题。在这样殊胜的相中,这种皮肤非常细化,乃至于不会停留灰尘、也不会停留蚊子[3]。这也是佛身殊胜的功德。在热带的地方蚊子非常多,如果一般的人皮肤很细嫩,那一下子就可以咬出几十个包,像这样会非常痛苦。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讲,像这样皮肤细嫩而且不停留蚊子,一方面美观、一方面也实用。这方面讲了肌肤柔软且细嫩的殊胜妙相。
第七种妙相“身体七处极隆满”,讲手背、脚背等有七处非常隆满,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这种殊胜的因是佛陀因地的时候,布施其他的资具、悦意的饮食,让其他的众生非常心满意足。一般的人在身体方面,脚背、手背或其他地方有凹陷,佛陀的身体这些凹陷的地方都是没有的,这方面也是超越一般的凡夫相。
这些相也许并不符合于世间中的审美观念,大家的手背都是比较凹陷的,然而佛陀的这些地方都是很隆满,刚开始众生看起来不一定是很圆满,但是从很多传记的角度来看,人们看到佛陀这些相好的时候都会产生信心。因为这是大福德、大智慧力显现的缘故,所以认为佛陀的相是非常殊妙的。
这是因为佛陀布施的时候,在满足众生的心愿时非常殊胜。首先就是布施者的心态,相合于受施者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佛陀布施的时候,内心很谦卑,对方也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真诚。布施的时候他的行为、语言也非常柔和,所布施的东西也很善妙,都是能够满足众生心愿的物品。能够做到这些,通过这种殊胜的因缘,所感得的果在身体上的示现,就是身体七处极隆满。这方面也是应该了知的。
第八种妙相“伊尼延鹿王腨相[4]”,“伊尼延鹿王” 是一种野兽。“鹿王腨相”也是很坚实,越往下逐渐变细的。佛的腿肚子也相似于伊尼延鹿王的腨相。这方面只是以鹿王的相作为表示,实际上鹿王的相和佛的功德来讲没办法相比。从因的角度讲没办法相比,从果的角度讲也没办法相比,但是让我们能够大概了知一下情况。
当然,伊尼延鹿王到底怎样一种长相,我们也不太清楚,只能大概地想一下平时的这些鹿,它的腿肚子情况怎么样?实际上对于鹿王的相或者佛的妙相,我们都很难了知。
有了这样殊胜的腿相,主要是因地的时候佛陀通达了佛法,然后给别人宣讲殊胜的法义,这样来回奔走而且不辞辛劳。他没觉得给别人传讲法义很辛苦,只要有需要正法的地方,佛陀都会去宣讲殊胜的法要,不知疲厌地为了利益众生去宣讲正法,最后就能够感到这样殊胜的妙相。
第九种妙相“阴藏犹如大象王”,这个就是平时所说的马阴藏相。犹如大象和马王,它们的阴部是藏在肚子里面的,就是不显露。佛陀的阴藏相也很相似于象王和马王,就是深藏肚内、不显现。
能够显现这种吉祥阴藏相,也是在因地的时候不说淫语、不做邪淫,像这样就感得殊胜的果报。从《佛说无上依经》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阴藏相,主要是看到很可怜的众生,经常去帮助他们,施予众生无畏的安乐。
而且修行者本身对于恶业非常惭愧,他极力遮止恶业的缘故,也会自然而然感得马阴藏相。颂词中讲的是大象,实际上两个都可以,一个是大象王、一个是马王,这两种动物王都有这样的吉祥相。这个是讲第九个妙相。
第十种妙相“上身犹如狮子王”,佛陀的上身犹如狮子王,非常结实而且匀称,有这样殊胜的妙相。这主要是由于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持上品的善法。
善法有很多种。一般人看到街边的乞丐,通过无记心做一些布施,这也算是一种善法。有些人为了自己解脱,积累功德、布施钱财、上供佛陀,这个方面也算是中品的善法。还有就是讲到了,看到了乞丐的时候,对他们作父母想、以慈悲心来观待,通过菩提心摄受,以恭敬的心来发放殊胜的布施,像这样的善法是属于上品的善法。
还有在行持善法中,有没有被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有没有被清净观所摄持?像这样也有很大差别。一般的人在布施乞丐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乞丐的相(主要是在他面前显现一个乞丐的相)。所以乞丐的相一现的时候,就容易是很低劣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我慢的心也比较容易生起来。一般的人对待这种善法对境是如是修持。
还有一些人看到对方的时候,他是观想成自己的父母,因为在往世的时候,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这个时候,因为他内心有父母相的缘故,所以给对方布施,就相当于供养父母。这样的对境就比较殊胜严厉,像这样他的功德就能增长很多。
还有一些是把其他的人都观想成菩萨的样子,因为从相续来讲,都具足如来藏的。像这样把对方都观想成菩萨,他自己安住在菩萨的相中,这个时候如果做供养,相当于对菩萨供养,这方面的功德也非常殊胜。
还有就是提到一种密乘的功德,他就是把对方观想成清净的本尊,相当于每天密供,对上师、本尊作供养。
这方面是跟随自己的情况,都有三品的善法需要修持。也就是说,你的心越清净、心量越广大,善法的品位就越深越广。如果你的见解越深、越广大,这个时候你所做的善法品位也就越深、越广大。此处说“上身犹如狮子王”是由往昔修持上品的善法导致的。你的善法能够成为上品,那么你的功德就逐渐能够迅速地圆满,超胜其他人、也超胜以前自己的普通修法。
从这方面讲,在修持善法的时候,尽量地以自己能够生起来的正见摄持。如果我们学了很多的教法,但是在做这些法行的时候,还是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去观待对方,像这样所学的法义就很可惜没用上。如果平时都能够这样反复地串习,对待其他的众生都能串习成菩萨、本尊、父母,你的心也就逐渐转变了。这个和你把对方观想成一个很恶劣、很一般的人去对待相比,效果和功用完全不相同。
当然跟随我们自己的习气来看,我们很愿意把对方观成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这个时候我就可以骂他、打他、欺负他。但是如果把对方观成本尊或者父母,从我们习气的角度来讲,就会觉得很不方便。因为这些父母在我们身边晃来晃去,或者有这么多的佛菩萨在我们面前,就会觉得自己说话也不敢说、走路也不敢走,有的时候就觉得很不习惯。
但是修学佛法就是要超越凡夫人习惯了的意乐,否则我们怎能得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修法虽然和凡夫人的想法很不一致,但的确超越凡夫庸俗分别心的殊胜作意,实际上这就相当于是清净观。这个方面如果修习习惯之后,逐渐就能够了知一切都是普贤、贤善的境界,这个方面有很大的必要性。
第十一种妙相“肩脖隆满极丰腴”,这个主要是讲双肩的功德。双肩隆满而且很丰腴,没有很消瘦的感觉。
这种悦意的殊胜妙相来自于因地的时候,行持真实的善法,而不是表面上的善法。
行持表面上的善法、和真实地行持善法完全不一样,这个方面我们大家也许都知道这个情况。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喜欢在表面上做一些善法,内心对于真实的善法,有时候并没有产生很强烈的希愿心。
这个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真正地分析起来,还是对于业因果没有产生定解,所以就喜欢在表面上修持善法。
表面上表现自己修很多善法,容易得到别人的直接关照。别人看在眼里时会传扬说某某人修善法很精进,这时候自己便觉得声名鹊起。再进一步传下去,供养也就纷至沓来。有很多这样所谓的实际受用。
因此很多人喜欢在表面上行持善法,内心对善法并没有诚信。这种通过表面的善法来揽财、揽名声的做法,恰恰不是行持善法,而是颠倒因果的表现。
如果内心对于因果没有很甚深的正见,就会很喜欢在表面上做一些善法,实际内心对善法并不愿意修持。在别人看得到的时候就修持善法;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就安住在放逸中。这就是没有真实行善。
真实行持善法,就不会在乎别人是否能看到。因为诚信因果,对自己念的每一句心咒、佛号,做的每一件善法都非常有兴趣,这种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诚信每一个因都会有果,了知每一个因都不会空耗,所以对于每一个小恶业会尽量遮止,对于小善法会尽量做。有了这样的因果观,修持善法时的确会很真实。
作为修行者,也应该反观自己在修善法时到底是哪种心态。如果是伪装的心态就要及时调整。调整的方式就是在内心生起因果正见。因果正见是佛法中最核心的纲要,如果缺失,真正修佛法没办法推进。无论是布施、持戒、转绕、打坐,还是其他很多的付出,全都来自于因果观。如果没有很好地悟入因果观,修行佛法的确非常困难。
因此需要通过很多理论、教证、教言、公案的学习,来让自己内心产生不可退转的殊胜因果见。有了因果见,自然而然愿意行持真实的善法。这就从内心、根本上解决了不真实行善的问题。只要诚信因果,就完全可以做到。
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如果能诚信因果,像我这样的苦行,每个人都做得到。”言外之意就是很多人做不到,就是对因果还不是真正诚信。对于所做恶业必将成熟,不是很诚信。觉得虽然经书中讲杀生、偷盗、邪淫会堕恶趣,但内心有侥幸的心理:“不会这样吧?这么多人都做了恶业,是不是都会堕落?”有时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心,从而对恶业也不会非常谨慎地断除。
对于善法也是一样,佛陀说做一个善法有这么大的功德。自己会想“真的有这么大的功德吗?如果真有,这么多人做了这么多善法,为什么果报不显现?”会有这样的怀疑。如果有这样的怀疑,对善法也不会很有兴趣去做。如果对于业因果没有真实产生定解,行善断恶不会有很清净的意乐。但如果内心产生了因果正见,的确在行为中会体现出来。随着因果正见的坚固,也会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做很多超越一般人修行的苦行。
第十二种妙相“臂膀浑圆丰腴相”,前面是双肩,第十二相是讲臂膀[5],臂膀是浑圆且丰腴的殊胜妙相。佛陀显现殊胜妙相的因,是在因地时,当别人无依无靠的时候做他的依怙。像这样经常帮助别人,做别人依靠的缘故,自己在今生也显成臂膀浑圆丰腴的相。
这方面都是在讲相的因,除了获得妙相的因之外,还有额外其他的因。例如帮助别人,并不是除了感受妙相之外,就再没有其他。除了感受身体的妙相之外,还会显现其他殊妙的功德。现在行持真实的善法,或做别人的依靠处,自己相续中的功德也会逐渐生起来,也能逐渐获得无分别智、六度四摄等功德法。
此处只是从获得身体妙相的因而言,经常做别人的依靠处也非常重要。因为前世所做的行为之不同,现世中有些人显现为有很好的依靠,生下来就有父母和家庭,而且都比较圆满、富足;有些人生下来就成了孤儿,被抛弃;有些人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相继去世,家败人亡的情况逐渐出现。这样就会出现很多无依无靠者,菩萨为了帮助他们,会做他们的依靠处。具体行为有很多,包括布施房子、把他们收拢在一起学习、提供饮食等。或在别人临时有难的时候,经常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有些时候这些人是在物质方面缺乏,如果给他们比较少量或很多财物,他会很高兴,觉得有了依靠。有些时候是属于很绝望,内心非常空虚,这时作为他的依靠处、亲友,经常陪他说话、聊天,他会觉得有一个依靠处,很舒服。方方面面都做众生的依靠处,就会感得臂膀浑圆丰腴的妙相。
第十三种妙相“手软浑圆无高下,正立不俯手过膝”,这两句主要表述的是手的相。手的相有什么特点?第一个特点:“手软浑圆无高下”,手非常柔软,而且浑圆无高下的差别,不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从肘以下乃至于手掌之间有这样的相。
第二个特点:“正立不俯手过膝”,他的手很长,站直后不俯下腰,手都能够过膝。这在世间也被认为是一种贵相。这样妙相的因,主要是在因地时行持殊胜的善法。在别人需要帮助时适时伸出救援之手,便能感得手上面殊胜的妙相。
第十二相主要从作为众生的依靠处而言,第十三相是从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不畏缩、适时伸手提供帮助而言,以此能逐渐感得妙相。
现在的社会有些人虽然愿意,但却不敢帮忙。社会上经常会出现很多人摔倒在路上,他人不敢搀扶或帮助的情况。因为以前出现过很多次讹诈,有人倒在地上后,别人好心搀扶,把他送到医院,他的家属赶到医院后和伤者串通一气,诬陷好心帮助他的人把伤者撞倒的。
这种事发生了几次后,人们的心寒了,不敢再帮助别人。现在大家看到这个情况,不敢再伸手帮忙,绕道而行。遇到这种情况经常往后缩,不适时帮助,自己的手就不会长得这么长且圆满。有些人的手很短、有些人一般、有些人的手比较长,看起来比较舒适。
遇到这些情况,从菩萨道的角度应该经常适时地帮助。前面讲的只是一个例子,在生活、修行中还有很多,看到后马上就能伸手帮助的情况非常多。
但有时内心没有产生这样的观念,当时反应不过来这个人需要帮助。内心没有这个概念,处在很麻木的状态,有时会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有点不敢做。内心不够深广,错失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如果有一颗愿意帮助别人的心,就能看到很多帮助别人的机会。如果经常帮助、关照别人,自己的手上也可以生起像佛一样殊妙的相。
第十四种妙相“清净之身具圆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清净的身,即佛陀的身体很清净;第二是讲具有圆光,佛陀的上下左右有一丈的圆光包围,这样也是具足非常善妙之相。佛陀身体所发的光不耀眼、没有灼热的感觉、很稳定,和一般世间的光完全不一样。获得这种妙相的善法主要是在因地时修持十种善业,没有厌足。
第一到第十之间,从断除杀生乃至于生起正见,修持十善业道没有厌足的时候。因为对于善法、法性理解得很深,所以不会认为行持善法是对自己世间受用的大损失。很多人对因果正见、法性的理解非常肤浅,会觉得人生在世无外乎吃喝玩乐,除此之外没有更高尚的东西。如果别人在行持和他不一样的行为,他就会认为很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对十善业道没有产生定解,所以会觉得杀生、偷盗、邪淫,乃至于说妄语、绮语是快乐的,有贪心、嗔恨心的才算是有抱负、有目标的人。
如果没有行持清净的十善业道,怎么可能获得善趣之身?没有行持十善业道,自己的身体会是让人非常厌烦的形态。例如恶趣中的动物,虽有少数让人见而生喜,像熊猫、宠物狗等,但绝大部分看到后都让人不舒服,像各种虫类、很多鸟类等。这就是通过恶业所引发的。
饿鬼众生也是一样,非常干瘦,双手和双脚像茅草一样非常细,肚子非常大,喉咙也很细,经常身上喷火,是看到后就会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的一种相。地狱相也是一样,众生的长相也非常恐怖,我曾在某本书中看到三角眼等很多描绘。如果能看到地狱众生,当时心脏被吓裂的情况会非常多。
这些恶趣的身体因为没有修善法,就不会有殊胜的清净之身具圆光的相。因此如果不修持善法或修十善法时有厌足之心,就没办法让自己获得安乐的状态。
“具圆光”,这个光如果能够接触到众生的身体,就能帮助众生遣除很多忧虑、疾病,它是属于善业圆满的一种圆光,所以没有一个不是救度或帮助有情的。这个圆光不单是一种装饰而已,实际上也能引发众生的信心,还能够解除众生的很多疾病、忧愁。因此佛陀的圆光实际上也是代表佛陀自己本人,这方面也具有很多善妙的功德。
第十五种妙相“颈项无垢如海螺”,佛的颈项上面有三道横纹,就好像无垢的海螺上的三条横纹,这在佛画像中都有。这个妙相一方面代表语功德法,即能够善巧宣讲梵音的功德。另一方面也是殊胜福报所形成。
形成这样的妙相,主要是在因地时经常布施药物,帮助病人康复,这是能够获得这一殊胜妙相的正因。
第十六种妙相“两颊平广似兽王”,佛的两颊非常平广、丰满犹如狮子王,让人见而生喜,也有脸部很圆满的意思。这种殊胜的相能够震慑很多众生,也能够将众生的心引导到殊胜的法义中。
获得这殊胜妙相的因就是修善法时具足一切善法的分支。一般的人修持善法,有时候会忘了发心,有时候忘了正行,有时则忘了回向。总而言之,修善法的时候往往不具足分支。而在因地修善法时,具足一切圆满分支,就可以感到如是妙相,做到两颊平广犹如兽王,没有丝毫欠缺之处。
第十七种妙相“齿具四十上下等”,讲到了佛牙的相,后面有四个相,都是属于牙的相。首先“齿具四十” 指佛陀四十齿相。正常的人有三十二颗牙,或三十、二十八颗的也有,而佛的牙是四十颗。
“上下等”就是上面二十颗,下面二十颗整齐地对应,这是讲是四十齿相。获得四十齿相的因,就是因为佛陀在因地修法时,对于高下的众生都平等地对待,没有对于高级的众生就好,对于一般或下劣的众生不屑一顾的情况。他对待一般的人和下面的人都是平等地生起慈悲心,所以自然感得齿具四十上下等的相。
第十八种妙相“亦极清净且密严”,指佛的牙齿不单是四十颗上下相等,而且很清净很密严。这种清净密严的齿相主要是因地时,对于分裂的家庭、朋友的友谊等,佛陀善于和合。佛陀从不做分裂别人的事情,而且对于分裂的情况经常去做调解,帮助他们重新和合。经常做这种善法的缘故所以感得这种牙齿清净密严的相。
第十九种妙相“净齿长短粗细匀”,就是讲清净的牙齿长短粗细都非常均匀,没有牙齿生长特别夸张的情况。获得这种让人看了很悦意的殊胜相的原因,也是在因地时经常布施让人悦意生喜的食物或资具,就能够感得这个相。
让人生喜的资具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就是这个物品本身具足特殊功德或有让人见而悦意的相,也是算一种比较好的东西。一般来讲,质量好的东西让人见而生喜。还有一种让人悦意是能够针对对方的喜好给他做布施,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喜好东西不同。这些菩萨会首先观察,观察后再给对方做这种殊胜的布施,让他非常的欢喜。这两种理解的方式都可以,因此他就能感得“净齿长短粗细匀”的妙相。
第二十种妙相“大牙极胜洁白性”,是讲佛的上下四颗大牙是极胜洁白的自性,一方面很殊胜,一方面有洁白的自性。获得它的因是什么呢?就是佛在因地时,他的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垢染,因此能够感得这种殊胜妙相。
第二十一种妙相“难思无边广长舌”,这是佛的不共的相,即难以思议的无边的广长舌相。一般来讲,这个广长舌很细很薄,伸出来之后可以覆盖到发髻。有时如果有必要,可以覆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佛陀有时在宣讲殊胜善法之前,会示现广长舌相,在调化众生的时候也会示现广长舌相。
例如,一次佛陀在村子里化缘,因当地有一个村庄受到了国王的蛊惑说不能供养佛陀,谁供养佛陀就罚款三百元,有这样一种规定。因此当佛陀去村庄里面化缘时没有人供养,后面碰到一妇女对佛生起信心,给佛供养了一般的饮食,佛陀就给她做授记,说你得到了怎样大的功德。当时旁边有一个婆罗门,就说这个沙门怎么喜欢说妄语,只是供养了这么简单的食品,怎么可能得到这么多的功德呢?佛陀说:“你是否看到城市里尼拘罗树的种子?” 婆罗门说:“看到了。” 佛陀说:“种子的因有多少呢?” 婆罗门说:“种子的因很小。” 佛陀说:“长出的树有多大呢?” 婆罗门说:“非常大。” 佛陀说:“你说的这个谁能相信呢?” 婆罗门说:“我亲眼看到的。”
这时,佛陀就显示了广长舌相。显示之后,佛就说:“因果规律就是这样增长的,何况是有情对于佛产生信心,供养食物,这样的因果更加增长广大。”
佛陀问婆罗门:“在你们经书中,有没有记载说有这种广长舌相的人,会说妄语的情况?”婆罗门说:“绝对没有,在我们经论中也没有说,有广长舌相的人会说妄语。”意思就是说有广长舌相的人绝对是不说妄语的。
这时佛给他讲法,他就心开意解。然后他给其他人讲佛陀的殊胜功德,其他人就宁愿接受罚款,也要对佛陀进行供养。后来国王也请佛去接受供养,因此这样的规定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佛陀也会适时以广长舌相来度化很多众生。能够显现这种广长舌相的,都是生生世世不说妄语,只说诚实语,自然而然就能感得这种无边广长舌相。
第二十二种妙相“品尝诸味得胜味”,也是讲佛陀的舌相,表示佛不管食用什么样的食品,哪怕是腐烂发臭的食物,在佛的感觉中都是殊胜胜味。
佛陀在因地时,经常给乞丐布施善妙的饮食。不是把自己家中几天不吃的剩饭剩菜布施了,如好不容易看到乞丐来了,一股脑把自己不用的,或很腐败的东西全部倒给他,不是这样的。而是经常给些好东西做布施,满足他们的心愿。长时间这样行持,就能感得到“品尝诸味得胜味”的妙相。
当然,佛安住在本性中,食物不管是不是胜味,对佛来讲丝毫没有执著。但是佛在调化众生,要众生知道修持这样的善行,就会得到这样殊胜的功德。而且,佛陀度化众生是在众生的群体里面,所以当别人知道佛陀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时,也会承许佛也是福德圆满者。这个问题也讲到过,阿难尊者品尝佛嘴里的马麦,有百味饮食的味道。所以不管食用怎样的味道,佛陀都能得到胜味的殊胜妙相。
第二十三种妙相“迦陵频伽自然声,梵音清澈深远闻”,迦陵频伽就是好音鸟,声音非常好听。佛陀发出的这种妙音是不经造作的自然声,而且所发的妙音清澈、深远都能够听闻。一方面是佛陀说话没有发音不清的情况,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佛的梵音的特点是深远都能听得到;另一方面,指佛陀讲法,不需要其他的造作,都是自然声。
佛陀的梵音非常清澈悠远。无论坐在跟前的人还是坐得很远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是非常善妙的。有点像现在的喇叭,坐在前面的人和坐在后面的人通过喇叭传音都能听得非常清楚。而佛当时传法的时候是不需要喇叭的,是通过佛陀自己的功德力如实呈现的。
有时候人很多,我们要让坐在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很清楚,就只能喊了。但是如果大声喊,坐在前排的人耳朵肯定受不了。佛陀在讲法时,不需要大声喊,就轻轻地讲话,坐在第一排的人不会震耳朵,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不会听不清楚,这就是讲到佛陀的梵音很深远。深远到什么程度?神通第一的目键连尊者为了观察佛的音轮,飞到很多世界之外,这时一听佛陀的梵音还在耳边清清楚楚,仍没找到梵音的边际,导致神通用尽无法回来。后来目键连就请问当地的佛陀,怎么回去?当地的佛陀告诉他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是通过佛的加持他刹那之间回到了南赡部洲。
佛陀的梵音并不只是说在某种场合中,不用扩音器就能让所有的人都能听得清楚,不仅如此,乃至于无边的世界之外,当神通第一的尊者神通用尽,没办法回来的时候,都还能听到佛陀的梵音在耳边,没有停止,这些功德不可思议。
“梵音清澈深远闻”,成就此功德的原因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经常说诚实语、说如理如法的语言,不说伤害别人的恶语。这样自然而然感得这种功德。
众生感得像佛一样的功德是不可能的,因为众生毕竟是福德没有圆满。但是,如果众生经常能断除粗恶语,经常能说真实语,他在人间也会实现一种妙音。现在世间上的人与人不一样,有些人说话的时候让人听着就非常舒服,发音又清晰,比如唱歌或者朗诵等很多情况。有些人发音就没有这样的功德,听也听不清楚,有些时候听起来烦的感觉。这方面就是自己以前修善、修恶的差别不一样,导致声音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第二十四种妙相“眼如莲花”,是说佛陀的眼睛就像青莲花一样,非常细长,非常好看。
眼如莲花的这种相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经常通过慈悲心去看众生,而不是恶狠狠地经常盯着别人。佛陀在看别人的时候都是很慈爱的眼光,经常性这样去做,他的眼根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有一种相似等流的因缘。
所以,众生与佛的修法差得非常远。尤其有的时候看到城市中的很多人,他们都是这样瞪着你,或者觉得像是有什么仇恨一样,不会很慈爱地去看对方。但是,修行者菩萨有这样的菩提心,他在看众生的时候就不一样。
好多修行人,他没有到达菩萨的境界,但是他接触到了佛法之后,看众生的眼光就不一样。虽然他还没有证得菩萨的那种境界,但毕竟受到这样的教育、了知这样的因果的缘故,自然而然内心得到一种净化,所以他的眼神看别人的时候,也是非常柔和。
第二十五种妙相“牛王睫”,像牛王的眼睫毛一样。牛王的眼睫毛浓密黝黑,而且是不杂乱的自性,所以牛王的睫毛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妙相。佛陀因地的时候心很正直、不谄诳,就会感得犹如牛王睫毛一样的妙相。
第二十六种妙相“具净白毫严饰面”,这是讲佛陀殊胜的不共功德。佛的两眉之间有殊胜的白毫严饰整个面孔。按照讲记讲,这个殊胜白毫抽出来的时候可以打一肘,如果不抽的话,它可以右旋而安住。这是非常善妙的妙相,是严饰整个面孔的。
佛陀因地的时候,修持这种殊胜的因缘,就感得这种殊胜的相。每一个相好都不是无因而来的,都有相似的因缘。这个具净白毫严饰面的因缘是佛在因地的时候,对于佛法僧三宝这些应赞之处经常赞叹;对于修行者的修行,该赞叹的地方也是经常赞叹。所以像这样经常赞叹应赞之处的缘故,就感得这种清净白毫严饰面的白毫相。
第二十七种妙相“顶有肉髻”,佛的顶上有这样的肉髻,又好像发髻一样。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讲这样的肉髻一般人看不到,所以叫无见顶;第二种解释是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也看不到顶端,所以叫做无见顶相。
我们在佛像中都可以看到佛的肉髻之相。顶有肉髻的因就是佛在因地的时候经常地礼拜,礼拜上师或者佛陀也能感到肉髻相。还有就是接送上师、善知识,也是能够得到这种肉髻之相。
第二十八种妙相“肤金色,清净细薄众生尊”,佛陀的皮肤是金色的,而且清净细薄成为一切众生的最尊贵的供养之处。肤金色相是以释迦佛为例,如果是药师佛,皮肤就是蓝色或琉璃色的,还有很多佛皮肤是红宝石色等等。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中讲,“肤金色”主要是指具有善妙光泽,跟随不同的佛会显现不同的颜色。
这种殊胜妙相的因,就是由于以前没有任何悭吝心去布施很多善妙的衣服、饮食等等资具。
第二十九种妙相“一孔生一细柔毛,右旋细轮向上靡”,佛的每一个毛孔生一根细柔的毛,而且这个毛右旋细轮向上靡,它右旋而上就像轮子一样。一般的人每一个毛孔中不一定都会生一根细柔毛,而且即便是一个毛孔生一根毛,这个毛也不一定是很柔软的,即便是很柔软,也不会是右旋而住。这方面就讲到了佛的一孔生一根毛的殊胜妙相。
生此妙相的因是什么?是在因地的时候对于上师、善知识的教言平等地去纳受、平等地去修行,所以就能够感到一孔一细柔毛相。第三十种妙相“净发严如琉璃宝”,就是讲佛陀的头发绀青色的相。佛陀的头发一方面很柔软,一方面是绀青色即黑中带蓝的那种颜色,这种绀青色就像琉璃宝一样。如是的妙相怎么样获得的呢?就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断除了以兵器等器杖殴打众生的发心和行为,乃至于他身上不佩带这些东西,从内心断除了伤害众生的缘故,所以他的头发很清净犹如琉璃宝。
第三十一种妙相“身量端似尼拘树”,佛陀的身量很端正,双手展开的距离就是他的身高,犹如尼拘树[6]一样的妙相。像这样身量端严,也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能够善巧地将众生安置在三摩地中,像这样就能感到身量端似尼拘树的殊胜功德。
第三十二种妙相“普[7]贤[8]无譬大仙人,那罗延力坚固身”,这里的普贤不一定是普贤菩萨,这个普遍贤善的无譬大仙人,就好像那罗延力所具足的坚固的身体一样。佛的身体非常坚固,不受四大的损害,远离一切的伤损、生老病死而住。
佛陀这种犹如那罗延力的坚固的身体也是因地的时候修建佛像、佛塔,或者给众生作无畏布施,这样就断除很多的恶业,就能够获得这样的坚固身。如果我们有因缘的时候,能够经常修佛像、修佛塔,或者经常放生等等,像这样我们的这个身体也会好。为什么会这么坚固?就是因为经常做无畏布施,制作佛塔、佛像,让众生供养礼拜,逐渐就能够获得这种那罗延力的坚固身。
以上讲了三十二种妙相不可思议,这三十二相就是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种智人王大丈夫功德相。不可思议的意义,第一个是指时间不可思议。佛陀经过了三个无数劫,当然有些地方说百劫修相好的,但是从这个地方来讲,整个这种修法,从最初发心到最后结束,都可以作为妙相的因,也可以成为成佛的觉悟的因。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三个无数劫,这就是时间方面的不可思议。
第二个方面就是心乐不可思议,就是讲菩萨在修这些法的时候,他的心就是利益众生为主,所以是心乐不可思议。
第三个就是品类不可思议,前面我们讲的只是很多因的其中的一部分而已,真正来讲他是断一切恶、行一切善法,修持的品类不可思议之多,而且不是一生一世行持善法,而是很长时间对一切善法的品类都修持,对一切恶法的品类全断除,这方面就是一种不可思议。
总共描绘为三十二相。
这三十二相实际上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这三十二相就是佛所具足的不变的相呢?这个不一定。因为这个三十二相是相应于当时中印度的人的喜好如是地示现、如是地宣说。
如果是换了一个地方,这三十二相的名称、相好就不一定相同。主要是跟随一部分人的审美观或者喜好来安立。而且这个地方所讲的三十二相很多时候都是观待一般的人。有一部分可能是报身所具的三十二相,因为观待的是清净的菩萨;化身的三十二相观待的是不净的所化众生,所以说报身也具三十二相,化身也具三十二相。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时候,报身所具的三十二相和化身所具的三十二相,应该还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总而言之,佛经中所描述的三十二相就从这个方面来可以了知。
壬二、以能表比喻归摄
犹如无云空月色,秋季湛海水中见,
如是正觉坛城中,佛子能见遍主身。
“犹如无云空月色”,犹如无云的空中显现的清净皎洁的月色一样,虚空中可以见到的天月。“秋季湛海水中见”,就是在秋季非常湛蓝清净的海中也可以见到月影。这两个比喻一个是天月、一个是水月。
“如是正觉坛城中,佛子能见遍主身”,如是在这个正觉佛陀的坛城之中,这个佛子就能够见到遍主的身相。
有两种坛城,一种是指清净的众会坛城[9],在报身的坛城中,清净的所化佛子能够见到报身三十二相。一种是化身的正觉坛城中,这些佛子能够见到遍主的化身相[10]。天月和报身坛城对应,水月和化身坛城对应,跟随不同的善根福报分别见天月和水月,分别见到报身和化身的三十二相,像这样通过能表的比喻来进行归摄。
庚三、以经教了知彼等功德
如是六十四功德,各自所具成就因,
及其次第当依照,宝女问经而了知。
“如是六十四功德”,离系果的三十二种和异熟果的三十二种,加起来六十四种,通过经教来了知这些功德, “各自所具”每一个法的功德和他们各自成就的因,以及安立的次第应该依靠《宝女所问经》来如是地了知,这就是通过经教来了知了他们的功德。当然宣讲十力、十无畏、十八不共法的经典还有很多,宣讲三十二相的经典也有很多,但是此处我们说主要是依靠《宝女所问经》而了知。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觉悟之后一定会显现功德。
[2] 即离系的无分别智慧。
[3] 可能是因为皮肤太滑,蚊子在上面站不住、会打滑。
[4] 是腿肚子。
[5] 从手臂到肘之间。
[6] 尼拘树也是长宽平等。
[7] 是全部的意思。
[8] 就是贤妙的意思。
[9] 这个坛城有众会的意思,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
[10] 就是佛陀的化身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