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讲了佛法僧三宝作为所得的自性。现在讲的是能得的因缘,有近取因的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在后面的四个金刚处中,如来藏已经讲完了,通过三种理论、十种意义和九种比喻,做了详细的阐释。后面作为他相续的助缘,通过八个意义安立了菩提。离系果的三十二类功德、异熟果的三十二类功德也都讲完了。今天开始讲能得因缘中的第四个金刚处。
事业品第四
戊四、觉他行之事业义分二:一、显示任运相续不断;二、以比喻了知。
前面讲到了如来藏是菩提的因,菩提是觉悟的本体,功德是觉悟的相属,事业是觉他行的事业。觉他行的事业可了知成令他觉的方便,即有了前面所讲的殊胜菩提的本体,以及相属于菩提的功德这两个保证之后,做觉他行的事业。
如果不存在前面殊胜的觉悟,也没有觉悟所摄的功德,就没办法安立令他觉悟的殊胜事业。因为以世间的比喻也可以了知,如果自己没有获得殊胜的利益,也没办法去帮助别人,即便是帮助别人,利益也非常微小。
就像一个人不会水,如果掉到水里,他自己都在挣扎,也没办法去帮助其他人摆脱水的恐怖。或者说医生他自己处在一个非常不好的状态中,自己都不保持健康,也没办法去帮助别人恢复健康。因此,没有获得自利功德的人,即便是帮助别人,他的自利没有圆满的缘故,利他也没有办法圆满。
所以此处所讲的“觉他行”,令他觉悟的方便,一定是最殊胜的方便。为什么呢?因为令其他人觉悟的本体基础已经圆满。他自己已经获得了殊胜的觉悟,与大菩提相应的功德已经获得。有了这样觉悟的本体和功德之后,要展开令他觉悟的事业,可以说是最圆满、最无上的事业。
从他相续的条件和基础来看已圆满,下一步就要看所化的众生处在什么状态。如果所化的众生处在休眠位,还没有苏醒相续中的种性,就没办法作为直接的调化。如果他苏醒了小乘独觉种性,或者苏醒了菩萨种性,那么就可以相合于三乘去予以调化。
有些人想要修善法,但是不想解脱,就安立增上生给他宣讲十善业道、五戒等的利益,让他以行持十善五戒的方式获得人天的安乐。这样他就很快可以成为调化者,或者是间接成为所调的法器,要看所调自己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当然,这个阶段不可能永远不变。以前没有成为所化者,现在可以成为所化者。以前是远的所化者,现在可以成为近的所化者。佛法中也有转根的说法,即以前是钝根,通过不间断的修炼,也可以从劣根转为胜根,或者从下根转为中根、从中根转为上根的机会都有。因为这些都是有为法,可以改变调整的缘故,这种所化也不是完全固定的根基。佛陀在针对这些人做调化的时候,有时候是直接让他获得解脱,有些是给他种下解脱的因缘,逐渐让他修持某一种调伏的方便,来获得与道相应的实际的觉悟。
因此在事业品中,一方面主要还是讲佛从哪些方面任运自成地展开了调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所调伏者应该安住在怎样一种状态中,才会成为真实的所调化。
难道成为所调化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吗?成为所调化的确需要某种条件。因为所调化的分类以及层次阶段非常多。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所调,这个范围很大,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所调化的对象,但众生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有些人就不一定。
我们在学习事业品的时候,一方面要了知调化者佛陀怎样调伏众生;另一方面,在了知的同时,要尽量让自己成为直接所化的根基。佛有这种殊胜的功德事业,我们自己积极配合被调化,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一生成就、一生往生的人或者很快从烦恼中出离的人,果相完全会显露出来。
我们想要将自己置于所调的范畴、行列中,需要具足怎样的条件呢?在学习这一品的同时我们也要反观自心,有过失要及时改正,生起必要的功德及打下基础,就可以成为真正的所调。所以,成为一个所调也不是很简单,尤其是要成为直接所调化的对境,必须具足某种功德才行。
下面从两个方面讲,
分二:一、显示任运相续不断;二、以比喻了知。
这两个科判中,第一个科判主要讲到佛的调化事业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任运自成的方式,第二是相续不断的方式。“任运自成”是指没有丝毫勤作,“相续不断”是指没有任何间断,二者的侧面不同。
第二个科判是以比喻了知,也就是九种比喻,有帝释天的比喻、大地的比喻、日轮的比喻等等,通过这些比喻展示佛和所调化众生之间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首先讲第一个。
己一、显示任运相续不断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分二:一、略说任运;二、略说相续不断。
这里面有任运和相续不断两个意思,所以在宣讲的时候就分成两个科判。
辛一、略说任运
所化界与调方便,所化界之调伏事,
随所化处应时行,遍主恒时任运转。
颂词中讲到任运调化众生有四个主要意义,第一是“所化界”,第二是调伏的方便,第三是“所化界之调伏事”,第四是“随所化处应时行”。具足了这四个条件的缘故,遍主佛陀“恒时任运转”,调化众生恒时任运而转。
首先讲第一个意义,“所化界”,这和“遍主恒时任运转”要连在一起(四个意义都要和最后一句连在一起看)。所化界的差别很大,有些处于随眠的状态中,还没有苏醒哪怕一点点的种性。还有因为根基、信解、意乐完全不同,有些处于中根、下根或者上根的状态,有些处于信解小乘或者大乘的状态,还有些处于其余状态中。在完全了知的情况下,佛陀不产生丝毫分别心,没有丝毫勤作,任运地缘众生而转。
要在一个时间中调化众生,佛当时有没有产生起心动念呢?实际上并没有起心动念。在一个时间中调化很多众生,而且众生所化界又很多的情况下,如果认为佛陀还会有起心动念,还需要了知所化界根基意乐的差别,那么就只能想象佛陀是一台超大型的计算机,每秒钟运转几千万亿次,虽然运作很快但还是有分别念。
实际上佛陀在调化众生的时候,需不需要像超大型的计算机一样快速计算众生的根基以及调化的方式呢?根本不需要。佛陀在远离分别念的同时,又能够完全了知一切所化众生的根基意乐,种种的分别、调化的方法等等。佛陀具足不可思议的殊胜智慧,在无分别的同时可以完全照见众生的根基意乐。而且就是因为根本没有分别的缘故,所以不需要计算。
如果需要以分别念计算,当所化界的程序或者信息不是很多,可能很快就完成了;当所化界非常多,佛陀在趣入的时候总会有快慢的差别,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的计算,会有时间的差别。其实佛陀根本不需要这样,而恰恰是因为远离了分别,完全可以同时显现在一切众生的面前。佛陀缘所化界恒时任运而转的情况从这方面可以了知。
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就是天月和水月的关系。天月显现在水器中,不需要任何勤作,地上有多少水器,就会出现多少水月。地上的水器是什么形状,清澈或者混浊,显现在水器中的月影也就有很多差别。这可以作为佛陀任运调化众生,不需要随分别而转的例子。应该通过这个例子来了知,而不是通过计算机的方式去理解佛陀度化众生没有偏颇、差别的情况。
第二个方面就是“调方便,遍主恒时任运转”。对于调伏的方便,遍主佛陀也是恒时任运而转。
前面讲所化界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调伏的方便就不可能是一种方式。如同病人的病有很多不同的情况,高明的医生也完全是跟随不同的病而给药。尤其有些看起来是一类病,但是该吃多少药、什么时候吃药等种种微细的地方,都完全不相同。
佛陀调化众生也同样如此。以贪心重的众生为例,虽然都是贪心很重,但其中又分了很多不同的情况,所以,调化的方便当然就不可能只是一种。每个人的意乐不一样,给的药方也就不能完全相同。这就是对于所调化的方便恒时任运而转,没有任何勤作。
佛陀和上师在调化众生、弟子的时候,所谓调伏的方便是指有时候使用寂静的方式予以调伏,有时候通过忿怒的方式调伏,有时候赞叹,有时候呵斥……。这些都是调化的方便,有很多必要性,完全是跟随所调化的弟子的需要,而设置了特殊的治疗方案。如果这里搞错了,没有通过合适的方法去调伏,那么对于所调的众生来讲,就不一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百论》中对于贪心重的众生,有时候就要让他修一些苦行、让他多去碰壁,逐渐让他知道整个轮回是痛苦的自性。这就是逐渐调化的过程。
对于嗔心比较重的众生,如果每天再呵斥他,让他吃很多苦,那么他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成为所调的情况也不能够顺利地展开。因此对于嗔心重的众生,让他衣服穿好点、食物吃好点、房子住好一点,在这种状态中逐渐调伏他。这样的情况也很多。
同样,如果对贪心重的众生,使用调伏嗔心者的方法,让他吃好东西,住好地方。因为贪心本来就很重,再让他用这些好东西,那么贪心就会更加严重。对一个嗔心重的众生,用调伏贪心的方式,让他到处去吃苦,实际上也会加重他的情况。当然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况。一般来讲,《四百论》中有这样的说法。
因为众生的根基在不停地变化,众生的意乐、想法也在变化之中,所以,要调化一个众生并不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不会是一个人坐在板凳上,语重心长地跟另一个人讲了十几二十分钟,对方非常感动,一下子改变了他的人生。
从上师调化我们的情况,就完全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心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我们觉得这个是很应当的。但是换一个其他人来看上师调化我们的过程,就会觉得很困难。为什么叫刚强难化的众生?真正好调伏的人,在上师讲完之后,就完全能依教奉行,很快就把习气矫正过来,把烦恼完全抛弃,然后安住于上师所教授的道。如是一直安住,不间断地生起很多功德,不间断地灭除很多过失。这就是非常容易调化的人。
而现在的我们很难被调化,所以在调化的过程中,上师也会使用很多方便。有时候赞叹一下,有时候呵斥一下,或者显示忿怒相、寂静相,像这样众生的心才会慢慢地转向正法。尤其是在末法时代,要想让一个人的心转向殊胜道极其困难。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其他学习佛法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往往对一个上师、一个法门产生欢喜心很容易。比如别人一介绍,或者看到一点点资料之后,马上对上师产生了很强烈的信心。但是千万不要盲目高兴,以为这个众生已经被调化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我们自己在最初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激动,但是开始修行的时候,问题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相续中,所以,每个众生都要面对一个调伏自己心的问题。
当一个众生成了上师的弟子,这个时候路才刚刚开始,内心的随眠烦恼会不间断地冒出来。在修道过程中,今天出这个问题,明天出那个问题,总之各种问题。这个时候,作为一个调伏者,他的耐心的确无可想象,他在很长时间中不间断地面对这些众生,不间断地使用各种方式来调伏。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调伏者的内心的确具足非常圆满的功德。
从一个凡夫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觉得这是多么不容易。仅仅是一个众生,每天变来变去,今天学,明天不想学的情况都有很多,何况面对这么多的众生,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起起伏伏。
作为调化者,如果是有分别心的凡夫,可能会受不了。但因为是殊胜的圣者、或者是佛陀的相续,所以他能够完全自主地面对很多事情,对于每一个所调伏者的相续都有一套计划。这个众生这段时间应该怎么让他做?那个众生这个阶段应该做什么?调化者都很清楚。因此我们就知道,调化众生的确非常不容易。
知道了不容易,首先我们自己要成为所化(前面讲过)。第二个方面我们还是要发愿,以后要像佛陀和上师一样去调化众生。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被调化过来的,所以针对其他的众生,也不能够因为对方两三句话一顶撞,就觉得这个人不可教化,然后从内心把他放弃。
实际上每个众生都是阶段性的,今天好、明天又不好了。
从这方面讲,调化众生还是需要一定的智慧、慈悲、耐心和毅力。众生的确非常不好调化。
这方面讲到了“调方便”,跟随所化众生的情况,上师会显现成贪欲相、嗔怒相、愚痴相或其他形象。有时我们看到这些,如果没有反观自己的相续,就会觉得,上师这段时间怎么会这样显现?过几天又那样显现呢?我们也不想想:自己的心是多么复杂,上师随我们的心而做调化,为什么不会今天显现这个相、明天显现那个相呢?肯定会。所调化的众生有这么多的差别,单单以一个相来调化完全不足够。
当我们的心高举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哪方面了不起,这个时候上师会显忿怒相,打破我们种种执著,让我们回到道中来。当我们很沮丧、觉得修道无望的时候,上师也会给予安慰、赞叹,让我们又重新提起精神来修道。因此上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调化众生。
在依止上师、成为所调化的过程中,通过很多学习的方式我们就会知道,实际上这位调化者--殊胜的佛陀或者上师,也完全是跟随所调者的情况而方便地示现。
作为上师的弟子,不管上师示现怎样的忿怒相或者寂静相,都应该知道这是调伏众生的方便。他自己根本没有这个相,但是为了调化众生的必要而示现,完全是为了利益有情才这样示现的。所以我们在作为调化者的时候,如果反而因为这个来产生很多邪分别念,这方面也是不合理的。
当然可能每个凡夫人看到这些情况,尤其是不符合于自己预期的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邪分别念。当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尤其是当自己的心起伏不定,产生邪分别念的时候,应该知道这是上师调化众生的方便。有的时候示现忿怒、寂静,有的时候示现欢笑、悲伤流泪。对他自己来讲不需要这样做,但是为了众生能够入道,像这样也是做了很多调伏的方便。用世间话来讲非常不容易。
当然这里的主题并不是说,佛陀或者上师调化众生怎么辛苦,这和此处的颂文没有一点关系。这个地方颂词的意思是“恒时任运转”,在此处讲解意义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也应该知道,平时我们对上师所产生的邪见、邪分别,不分析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有理由,可是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很多的想法都非常可笑。
作为一个根本没有这些分别念的调伏者,上师在调伏我们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我们没看到自己的过失,反而觉得为什么调伏者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如果不把这些关系理清楚,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分别念,或者产生之后没办法调伏。是不是真的没办法调伏呢?实际上我们把这些道理好好地去想、想通了之后,没有什么不能够逆转的。所以有的时候就多在这个方面去考虑,对产生净观应该有帮助。
此处实际上我们要讲的是,在调方便的过程中,不管是显现寂静、忿怒、贪欲相、还是嗔怒相,都是恒时任运而转,没有丝毫分别念。是为了让众生安住正道中而如是地示现,他自己没有丝毫的分别,任运而转。 “所化界之调伏事”,和前面总的众生的根基也是息息相关。所化界之调伏事就是讲,遍主在调伏众生的事业呈现在增上生和决定胜这两个方面。像这样也是恒时任运而转。
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不把众生直接安置在佛地?为什么还要将他安置在增上生中?针对这类众生而言,怎么样去调化他,他都没有办法产生出离心。如果给他讲再多,他肯定干脆就抛弃了,最后连善趣的安乐都会丧失。
所以在这种前提之下,调化者就退而求其次,既然现在这一阶段他暂时没有办法求解脱,那么就给他宣讲“善道的安乐”和“获得善道的方便”。比如十善或者五戒还有很多相对容易一点的修法,出离心、菩提心这些不需要,反正你就安住在十善业道当中就够了。所化者听受了调化者的劝告,就修持戒律和善法,也引来了后世人天的快乐。这就是将暂时没办法发起求解脱道心愿的这类人,安置在增上生的行列中。
还有些众生能够生起决定胜的功德,但是所调化的人他自己并不知道。而调化者知道这个人实际上是能够生起决定胜的功德的。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个人对家庭、事业、钱财、其他的异性执著心非常严重,似乎根本就不可能入道,但是调化者知道这个人有善根、能够将他安置在决定胜中,所以也会用很多方法。比如:佛陀调伏难陀的时候,几乎看起来是不可能的。难陀对妻子的贪恋心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怎么可能成为入道者呢?但是通过佛陀的调化,他最后变成了阿罗汉。有人可能会想,佛为什么不把他安置在决定胜?一定要给他讲增上生?或者这个人只能够接受增上生的教法,没办法修行决定胜的教法,为什么这样做呢?实际上佛陀对这些调伏事业也是恒时任运而转。相续中有这样殊胜的智慧,能够了知众生的根基意乐,所以将所化的众生安置在怎样的安乐中,佛陀也是恒时任运而转。虽然做了这么多调化众生的事业,但是仍然还是没有丝毫分别的,这是第三类。
第四类是“随所化处应时行”,跟随所化的处所应时而行。所化的众生在什么地方,佛陀就显现在这个地方。什么时候应该调化了,佛陀就在这个时间中进行调化。
比如前段时间我们讲,佛陀十二相成道的时候,显现上面就和天人在商量什么时候应该下降到南赡部洲?什么时候开始调化?最后观察在人寿百岁、六师外道开始盛行的时候可以降生。在哪个地方降生呢?就在南赡部洲的迦毗罗卫国降生。在哪个地方有所化,什么时间可以所化,像这样也是遍主恒时任运而转。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
其他佛在调化众生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其他佛的化身显现在人间,是在藏地、汉地、印度,还是在哪个地方?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也是恒时任运而转。像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佛陀在调化众生的时候,没有任何勤作分别、恒时任运而转。
后面有个“遍主”,在注释中也提到,因为佛陀周遍一切所化之处、周遍在一切的时处中而行持、或者说遍主一切调化事业的缘故,所以此处称之为遍主。遍主佛陀恒时任运而转,这个方面就讲到了任运的情况。
辛二、略说相续不断
具足功德胜宝聚,智慧水海福慧日,
诸乘无余定成就,广无中边如空遍,
佛性功德无垢藏,已见众生无别具,
烦恼所知云罗网,诸佛大悲风令散。
这方面提到了第二个特点是“相续不断”。前面是任运,这方面是讲相续不断。佛陀虽然是任运的,但是如果不是恒时相续不断,那么就会对一部分的众生可以调化,一部分众生就有没办法调化。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事业不是相续不断的,中间会有间断,或者度化一段时间后佛陀不再示现化身,后面的众生就不一定能够得到救度。
但是佛度化众生的事业一方面是任运,一方面是相续不断。所以就能保证前面、中间、后面的众生都能够得到殊胜的救度。
此处讲到了四类功德,展开就有六种特点。“具足功德胜宝聚,智慧水海”,是指出离因。“福慧日”是讲显示的因。“诸乘无余定成就,广无中边如空遍”,“广无中边如空遍”主要是讲到果。前面两种因的果是讲广无中边如空遍。这就有三种。
“佛性功德无垢藏,已见众生无别具”,后面这个颂词就讲到了第四种或者再展开又可分成三种:第一个就是佛能够照见所化众生的情况;照见众生具足如来藏的同时,又具足这样的障碍“烦恼所知云罗网”,像这样是第四和第五;第六能断除障碍的助缘就是“诸佛大悲风”,诸佛菩萨的大悲心犹如狂风,能够吹散天空中的密云,这个方面就讲第六个。
展开了讲有六种特点;收起来最后一个颂词就是第四种特点。下面稍微介绍一下原文的意思,因为下面还要广说。
先看一看种种因。第一个因“出离因”,第二个“显示因”。实际上出离因、显示因都是讲到获得大菩提的十地功德。“具足功德胜宝聚,智慧水海”,此处是以大海作为比喻的所依,显示里面很多殊胜的珍宝聚,把整个十地菩萨的阶段作为所依,里面也具很多的功德。
首先比喻讲到“胜宝聚”或者“水海”,整个大海的水无穷无尽,在大海中也具足很多珍宝。大海越大,里面的珍宝就越多,这方面讲到了海和珍宝之间的关系。它的意义也是讲到了水海与功德的关系。“具足功德胜宝聚”是指一地至十地的菩萨逐渐具足了种种陀罗尼的功德和种种三摩地的功德,这些断证功德是逐渐具足,如同大海中的宝物,称为“具足功德胜宝聚”。
“智慧水海”比喻十地菩萨的智慧如同大海,充满了种种功德和种种无垢的智慧,这个称为出离因。为什么叫出离因?就是从十种不同障碍中出离。这十种障碍主要针对十地菩萨的相续所断而言。如果再加上凡夫位的障碍有很多很多的出离。
总而言之,要超越种种障碍获得佛果,就需要从这些障碍中出离。所以出离法就是种种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出离的因是十地菩萨修行的阶段,出离的果就是后面殊胜的大菩提。
“福慧日”是讲显示因,即显示十地菩萨能够增长助缘。助缘就是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二资粮成为显示因,就像太阳显示其他的法,能够成为其他法的助缘,所以也成为显示因。比如太阳出来之后能够显示其他的法,这些谷物增长等,或者太阳出来之后,这些色法明显,这方面都是显示的作用。
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一方面福德和智慧能够生起十地菩萨相续中的种种功德 ;一方面福德和智慧能显示道的阶段、道的本体,能够遣除这样的疑惑。菩萨相续中具足福慧两种资粮,就能获得十地菩萨的果位。因此出离因和显示因都是为了表示十地菩萨相续中种种本体。
第二、有了这样的出离因和显示因之后,“诸乘[1]无余定成就”。“无余”,指无余涅槃。诸乘获得无余涅槃的道一定能够成就。因为相续中已经有了出离因和显示因,所以针对其他所化的诸乘众生也能够让他们获得无余涅槃。这实际还是在讲出离因和显示因两种因的效果,因一旦圆满之后就成就佛果。在调化众生时就能够将一切诸乘无余安置在涅槃道,所以叫做“定成就”。
第三种讲到“广无中边如空遍”。广无中边主要是讲大菩提果,大菩提果从哪个地方来的呢?是从前面的因而显现,前面还有一个对应就是相续不断。
“具足功德胜宝聚”这个出离因和显示因,然后还有“诸乘无余定成就”的缘故,这个就是说明佛的事业会相续不断。因为因无穷无尽,出离因和显示因是圆满的,也能够让“诸乘无余定成就”的缘故,所以佛这种度化众生的相续不会中断,应该这样去连接。
第二个相续不断的根据是什么?就是讲“广无中边如空遍”。这个主要是讲到了大菩提的本体非常广大、无中无边犹如虚空[2]一样周遍一切所化界。佛的事业、大菩提的本体也是广无中边,如虚空一样周遍一切。既然如虚空一样周遍一切,没有中没边,那么就不是变异之法。显示这个大菩提的本体是一个无为法。
如果本体是无为法,就没有刹那生灭,相续中断的情况就不会出现。所以通过了知佛相续是大无为法的缘故,就体现出了相续不断的意思。前面通过因圆满的缘故相续不断,从这儿显示。第二类或者第三个大菩提的本体,指果位是大无为法的自性,是一种不中断的法,从它不是刹那生灭的法的角度来显示相续不断。
下面是第三类显示相续不断,即第四种法:
佛性功德无垢藏,已见众生无别具,
烦恼所知云罗王,诸佛大悲风令散。
佛度化众生的相续也是不断的。为什么不断?这个颂词中可以显示相续不断的意义。
“佛性功德无垢藏,已见众生无别具”,首先成为大菩提之后能够周遍了知一切所知。对于佛性功德无垢的宝藏,“已见众生无别具”,具惑的众生无别地具足这种佛性功德无垢藏。这是讲大菩提的遍知智慧完全照见佛性功德无垢藏的同时,也照见了众生相续的障垢,“烦恼所知云罗王”, 障蔽显现。
众生相续中具足烦恼障和所知障,就犹如云罗王一样。云遍布在虚空中,众生的相续则遍布了犹如乌云一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像一个网将众生束缚住。这就相当于云像网一样将清净的虚空障蔽,将阳光束缚住,也可以这样从这个方面去讲。
众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就像一个大网,像一块密云遮障住本来清净的虚空,阳光没办法显示。照见这个之后,“诸佛大悲风令散”,佛陀生起了同体大悲,通过佛的事业的大悲风,把深厚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云吹散,从这个方面来安立相续不断,所以说见到了一切众生都无别地具足这种如来藏,又见到众生具足佛性的同时被烦恼所知障的云遮障。从这儿观察的时候,佛陀生起了没办法遮止的大悲心,为了让众生显示本来清净的佛性,让众生的障碍完全得以分离,佛陀的事业怎么可能中断呢?
一个众生解脱了,但是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和这个众生一样,处在既具有本来清净、又具有暂时的客尘的状态。为了让一切众生都显露这样的功德法,所以佛陀的事业绝不会中断。从这个方面的根据来安立相续不断。
我们在看这些颂词的时候,重点核心要放在相续不断上面去理解,就像前面的出离因和显示因,也是在显示相续不断。后面讲大菩提“广无中边如空遍”也是在显示相续不断;“佛性功德无垢藏”的这个颂词显示的还是相续不断。这都是佛显示相续不断的种种根据。庚二、广说分二:一、宣说任运;二、宣说相续不断。
辛一、宣说任运
何者依于何方便,调所化业何处时,
于彼不生分别念,是故能仁恒任运。
何者种种所化界,彼彼诸多调方便,
所化种种之事业,何处何时任运行。
这也是对于佛陀任运功德做进一步宣讲。“何者” 就是指佛陀。佛陀依靠什么方便来对于这个所调化的众生做调化的事业?在何处何时调化?“于彼不生分别念”,从这个方面讲是“能仁恒任运”。
佛陀对于所化的众生依靠什么样的方法调伏,这个方面也不生分别念。将这个众生如何地安置在调化的事业中,比如前面所讲到的增上生、决定胜等等,也是完全任运的。
在何处何时调化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前面也提到过。这些众生被调化的过程中,都是任运自成的方式,所以能够显示佛陀恒时任运的调化的方便。
第二个颂词和第一个有点相似,但是主要是从它所化的角度。前面是从佛陀调化众生的时候,他怎么样不生分别念的角度。后面就是讲了任运的角度,从所化的角度也可以理解。
“何者”就是指所调化的众生、种种的根基以及所
化的界[3],有不同的种性、不同的根基、不同的信解。 “彼彼诸多调方便”,针对这些不同的众生安置了很多调伏的方便。“所化种种之事业”,佛陀调化的时候也是将不同的众生安置在不同果位,于何处中都是任运而行,没有丝毫勤作,如是地进行调伏。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是指比如小乘的声闻缘觉,以及大乘的这些法。
[2] 虚空很广大,没有中没有边。
[3] 界就是种性的意思,包括声闻种性、缘觉种性和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