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究竟一乘宝性论》即《大乘无上续论》,主要宣讲我们自心本具的佛性如何现前。佛陀在三转法轮中也宣讲了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如来藏、都是未来佛或者都有成佛的机会。
《宝性论》实际上承接了佛经中所宣讲的如来藏的教义精华,把所有如来藏经的密意精华聚集在一起,集中性地宣讲如来藏的本身如何进行安立,通过怎样的方便现前如来藏。
在学习如来藏的过程中,我们知道空性是非常殊胜的远离障垢的方便,还有讲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修法,尤其重要的是信心。有了信心之后,超越分别念的殊胜智慧在我们的相续中就可以生起来。
从后学的很多修行者的传记看,基本上都是比较明显通过信心而证悟。当然,有些修行者直接通过信心祈祷,或者通过正法对佛陀、对上师的信心而如是地证悟。有些是以信心作为本体,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证悟,这个也是有的。但是每个证悟者都离不开信心,因此我们对于调化者要具足信心。
此处讲到的是调化者佛陀,作为我们而言,佛陀已经入灭,现在依止的是上师即佛陀的代表。上师给我们宣讲非常殊胜的法要,所以我们自己也是对于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产生信心,依教奉行,如是可以现前相续中的佛性。这个方面作为主要的一个问题,在《宝性论》中前面讲过了很多,后面还会提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现前如来藏,对于修行过程中这些殊胜的助缘和修行方法,必须要掌握。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长期修学。短时间不一定能发生很明显的改变。时间长了之后,如果所有的修法如理如法,就可以现前在经论中所讲的道果的程序。
前面讲到了佛陀任运地调伏众生的方法,现在我们继续学习佛陀如何调伏众生。
辛二、宣说相续不断分五:一、以名宣说分类;二、宣说义之本体;三、以比喻表示彼等;四、广说喻义;五、相续不断之摄义。
壬一、以名宣说分类
通过名称来宣讲相续不断的分类。
出离以及彼显示,彼果以及摄受彼,
彼障以及断障缘,于此无有分别故。
此处讲到了六个名称。
第一个叫出离,前面提到过的出离因;第二个叫显示,讲了显示因;第三个叫彼果,通过前面的两种因— —出离因和显示因,修持之后所得到的圆满大菩提的果;第四个叫摄受彼,通过大菩提所摄受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摄受彼就是承接前面的彼果,通过菩提果摄受有情;第五个叫彼障,即所摄受的众生相续中具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本体;第六个叫断障缘,即佛陀的殊胜大悲心是断除一切有情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殊胜助缘。“由此无有分别故”,通过安立这些法,佛陀一方面没有分别,一方面相续不断地进行调化。 “出离”前面讲过了,后面还要讲,它涵盖了整个菩萨的十地,这十地是出离之道。“彼显示”指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可以显示十地的本体、十地的存在,或者可以出生、资助十地;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是显示的因。
“彼果”是指当积累到了通过辗转出生十地的资粮,一定会产生殊胜的大菩提果。殊胜的菩提果虽然是大无为法,不是通过因重新出现,但是如果没有通过殊胜的恭敬、大悲等等能净的因,实际上这样圆满的佛果没法现前。在名言中也没办法安立说他成佛,获得了殊胜的佛果。此处安立彼果,主要是指通过前面的两种因而获得,或者说佛所显示出来的殊胜的果位大菩提。
“摄受彼”指,因为以前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开始修道,一旦成佛,他度化众生的能力也已经圆满,所以一定会摄受众生。
这方面主要是讲,佛摄受的是具足了本来清净和具足障垢的两种特色的众生。如果众生没有本自清净的佛性,即便怎样摄受也没办法将他安置在解脱道中;如果众生是本来清净又没有障垢,也没必要去摄受他。
所摄受的众生,第一是佛性本具,调化之后一定可以还原殊胜的佛果;第二虽然实相中本来清净,但是在现相中,其相续中仍然存在某些垢染。这些众生就成为了佛陀的摄受处,对其进行摄受有殊胜的必要。
“彼障”专门讲到了所摄受众生的种种障碍,虽然障碍有无量无边,但是按照《辨中边论》的讲法,归摄在烦恼障和所知障中。如果能够把烦恼障和所知障断除,就可以获得解脱。暂时来讲,断除了烦恼障就可以从三界中解脱,断除了所知障就可以成就殊胜的遍知佛果,从一切的障碍中获得解脱,所以此处也宣讲了有情的障碍。
这些内容可以认为是宣讲有情障碍,也可以认为是在宣讲断障。实际上我们知道,有情的障垢是属于虚妄分别的自性,障垢本身并没有实在的本体。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是要经常观察,因为每个众生在修道过程中,都会出现烦恼障或所知障所摄的障垢。在遇到这些障垢时,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就很容易在障垢中退失修道。
修道者千千万万,但是得道者非常少。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障垢的本体不了知,这是比较容易导致众生从修道中退失的因缘。因为没有正确了知障垢的本体,认为障垢实有存在,是无比强大、难以战胜的,或者在障垢中看不到出离的希望,如是就从道中退失。
所以我们在学习障垢的时候,一定要了知烦恼障和所知障是人执和法执所产生,而人执和法执是缘人和法产生的。人和法也是通过虚妄分别心如是而形成,在法界本体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和法的自性。这样我们就知道烦恼障和所知障虽然显现,但它是无而显现,并没有实际的本体。
了知这点,我们对待障垢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就知道,现在我受到了障碍的干扰,只是暂时性的,没有不可战胜的烦恼和所知障,这样就能树立必定战胜障垢的决心,不会被障垢压垮。
对于修行者来讲,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课题。如果能够了知障垢、轻视障垢,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恢复信心,恢复常态的修行。所谓常态的修行,也不急于去获得神通或者某种神奇的经验。但是,遇到障碍的时候也能够面对,通过方方面面的方式对治障垢。这些要点,也算是障垢方面的专题,必须要了知。
“断障缘”指有情相续本来清净,障垢也可以遣除,但是,如果缺少了断障的因缘,就没办法让有情自己去遣除。因为每一个有情在投生的时候,都是带着障垢来的,投生的数量已经无量无边。但是,通过自我造诣的方式来断除障垢的人很少。
虽然障垢本身是假的,所有的众生都是处在虚妄分别中,都没有一个实质的本体,都是幻化的本体,整个轮回都是幻化的自性。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自我造就来了知这一切的轮回全是幻化,然后在其中找到一个走出这种幻化的方式。
这时就需要一个断障的助缘,这个助缘就是佛陀的大悲心。通过佛陀的大悲,能够了知众生处在轮回中无法自拔,因此佛陀就显示化身来到这个轮回中,给众生作指引。
佛陀从证悟的体性、法身中显现化身,到了有情的团体中,也是显示生老病死,显现和人们一样的行为,逐渐让有情产生一切都是幻化的见解,修持空性,能够将众生一个又一个地从轮回中带到解脱的殊胜境地。因此,断障缘的大悲心对于具有障碍并想断除障碍的有情来讲非常重要,这方面也必须要了知。
通过以上这六个因缘或六个名称宣讲了相续不中断。因为有了这些,佛的相续不会中断,“于此无有分别故”。
壬二、宣说义之本体
通过这样的名称所表达的意义,如何去了知呢?前面是“以名宣说分类”,下面讲第二个方面,宣说义的本体。
所谓出离即十地,二种资粮是彼因,
彼果乃为大菩提,菩提摄受诸有情,
彼障无边诸烦恼,及随烦恼与习气,
一切时中断障缘,彼者乃为大悲心。
“所谓出离即十地”,如前所述,“出离”的意思是指整个十地。出离的因概括而言,第一个方面出离的是种种障碍,广讲包括凡夫的无量无穷障碍。但是,从十地的本体来讲,十地中每一地所摄的所知障,或者一地到八地之间的烦恼障,或者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垢染无明也即所知障,都是需要出离之处。
整个十地的相续就是讲出离的因,如果获得了一地,就从一地的障垢中出离了,获得二地、三地等等,也如是了知。出离的果就是讲菩提,已经从整个十地的障碍中出离,再没有可出离的了,这时候就安立成无学道的佛果。
“二种资粮是彼因”是指,要从烦恼障、所知障中出离,要获得十地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因此安立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是安立十地的殊胜因缘,这方面就叫做显示因。殊胜、广大的十地到底是如何构建的?换个角度讲,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十地?这方面讲到了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或者是六度也可以。
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六度来讲,精进是两种资粮的共同因,布施、持戒和安忍,有时候加上禅定,这些都属于福德资粮所摄。智慧般若度是智慧资粮所摄,因为在般若度中,有怎样修持诸度的方法,也有如何让诸度清净的方法。而精进既是福德的助缘,也是智慧的助缘,因为要修持福德的时候,如果缺少了精进,这样的福德无法圆满;要修持智慧,缺少了精进,也无法圆满,所以它是二者共同的助缘。至于禅定,有时候是和智慧放在一起的,作为智慧资粮;有时候把它放在福德资粮中,都可以安立。以上是讲通过修持六度的方式来圆满两种资粮。
我们想要成就十地,平时对于两种资粮的积累必不可少。小到自己平时做些顶礼,每天做念诵的功课,乃至于在佛菩萨面前做一些供养、礼拜、赞叹;或者每天讲闻佛法、给常住或上师做事情等等,这都是积累资粮的方便方法。
一个修行者的相续中如果缺少了资粮,虽然很精进地观修,但是内心中产生的效果非常微少,因为缺少了成办证悟的因。如果他通过其他的方式积累了很殊胜、很圆满的资粮,当资粮圆满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是他证悟法性的时候。所以,虽然每个人都想要获得圆满的解脱,很多人也在修持这样的解脱之道,但是相续中的资粮如果缺少,就没办法真正成办。
“粮”字主要是从比喻的方面讲,就好像一个人要走很远的路,他身上所带的种种粮食就是能够帮助他达到目的地的方便。我们现在也是行长路的人,要从凡夫走到成佛之地,路途也相当遥远。能够资助我们到达目的地的粮食是什么?就是福德和智慧。
如果带的福德和智慧资粮够多,就能够顺利地行走,直至到达目的地。如果相续中所摄的福德、智慧资粮非常鲜少,就会出现种种障碍或分别。导致自己在修道过程中徘徊不前,很难有很明显的收获。因此想方设法地累积种种福德和智慧资粮,对修行者相当重要。
圆满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能达到小资粮道,就说明小资粮道的资粮已经圆满;能到初地,就说明初地的资粮已圆满;能成佛,就说明成佛的资粮已圆满。现在修法如果没有任何动静或消息,就说明自己的资粮还不够。因此还是要在因上多下功夫,二种资粮也是主要修持的方面。
在智慧资粮中包括了很多空性的修法,在福德资粮中也包括了很多世俗的修法,大悲心等都包括在内。如果能以勇猛的态度精进地积聚两种资粮,当资粮圆满时一定会获得某种果。还没有获得果,就说明相续中的福德和智慧资粮还不足够。
因此正确地了知自己当下的状态很重要。不要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某个高度,如果自己的福德、智慧已经圆满,那么不出现果是不可能的。如果认为自己资粮已经圆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时就会出现一些邪分别。如果资粮已圆满,不再需要积累,那就肯定会证果。认为自己资粮已圆满,却没有证果,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所以应当正确对待资粮的问题。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让我们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多念经咒,一方面要多学习。在念经、持咒的过程中,虽然短时间内不一定能明显地显现效力,但时间长了通过数量的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上去后,一定会改变相续。
因为相续成为怎样的状态,都是受相续中业的影响。如果恶业比较多,相续会变得比较恶劣。如果福德和智慧充满,就会变成比较贤善的相续,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两种资粮作为显示的因,对于修行者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彼果乃为大菩提,”彼果就是大菩提果,如果出离了十地,也有两种资粮圆满的显示因,就一定会出现它的果,也就是大菩提果[1]。
下面讲“摄受彼”,所摄受的“彼”讲到了一切有情。成佛之后一定会摄受一切有情。这个有情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具足殊胜的佛性,也具足障垢,能够成为佛陀的摄受之处。
“彼障无边诸烦恼,及随烦恼与习气”。所谓的“彼障”就是无边的诸烦恼,前面的“诸烦恼”就是根本烦恼,后面还有随烦恼。根本烦恼、随烦恼以及它们的习气,就是一切诸障。
讲障碍时,《俱舍论》中也是提到了随眠,《随眠品》中都在讲烦恼,包括烦恼的种类、体相,断除烦恼的方式。《辨中边论》的第二品《辨障品》中也讲到了各式各样的障碍,也有诸结,三摩地、地、度的障碍等很多障碍。
前面讲到障垢是阻止有情现前功德的主要因缘,如果不把它扫除,证悟没办法显现。所以此处也提到了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不仅这里,其他经论中也再再提到烦恼,让我们引起对烦恼的重视,或正确地对待烦恼,最后对治、瓦解、消灭烦恼。这就是有情相续中的种种障垢烦恼。
下面讲“断障缘”,“一切时中断障缘,彼者乃为大悲心。”在一切时中能成为断障的助缘的“彼者”,就是佛陀的大悲心。佛陀的大悲心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有情,恒时观照着有情。哪些有情成熟的时间已到,或哪些有情正在感受痛苦、快乐,六时中都在观照有情。只要有情得度的时间到了,佛陀就会显现在他面前,如是宣讲解脱之道。
一切时中断障缘的根本来自于佛陀的大悲心,如果有大悲心,就一定会做利益有情的事情。如果没有大悲心,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从这个方面观察,这些都属于相续不断的原因。出离的十地和二种资粮也是相续不断的原因。因为因已经圆满且无量,所以果也相续不断。
果的大菩提,是没有任何中断的大无为法,也显示相续不断。摄受的有情具足烦恼,也具足本来存在的佛性。所以直至有情没有从轮回中解脱之前,大悲心不会中断。
壬三、以比喻表示彼等
以六种比喻来显示名和意义的相续不断。
应知此等之六处,如其次第而宣说,
犹如大海与日轮,虚空宝藏及云风。
应该知道此处所讲的六处,是从出离乃至于断障缘之间的法。如其次第来宣说,“如其出离”乃至于“彼显示”等次第不错乱,如果对照而宣说,犹如大海、日轮、虚空、宝藏、云和风。每个比喻对照一个意义,是为了便于了知。
首先,大海对照的是出离,也就是十地或出离的因。
因为大海具足很多水和宝藏,所以在十地中也具足很多无垢智慧和种种神通等殊胜的功德宝藏。整个十地犹如大海一般。
第二个是日轮,对照的是显示因,显示因对照两种资粮。一切万法都是通过日轮显示、出生的。例如世间的有情、无情要生存、生长,都需要日轮,所以日轮就成了它们的显示之因。二种资粮也犹如日轮一样,能够让十地的功德辗转生起并增上。
下面讲大菩提,对照的比喻是虚空,虚空和大菩提相对应。因为虚空无有形象,是无为法的本体,大菩提的本体也是没有中边、没有局限性,不迁变的自性,所以大菩提就犹如虚空一般,如是对照。
“摄受彼”,前面讲过是菩提摄受诸有情的意思,对照的比喻是宝藏。以金矿为例,宝藏的意思是一方面具足很多黄金,一方面也被很多土石掩盖。所摄受的有情一方面具足本来清净的佛性、很多佛的功德,一方面也具足很多障垢,两种因缘同时具足。所以所摄受的一切有情本身就犹如宝藏,如果被开发出来就价值无量,如果不被开发或不了知,宝藏非常有可能在一个地方埋藏几千万年,没办法发挥其作用。
有情的自性也是一样,如果被开发出来,他就是具有无量功德的佛陀;如果不被开发他就是一般的庸庸碌碌的有情,随随便便在轮回中漂流几十亿个劫,一直漂流下去没办法认知。我们以前也漂流了很长时间,现在还有很多有情正在漂流。有情一方面自性本来清净,一方面也被烦恼所障蔽,没办法如是现前,所以犹如宝藏一般。
一切根本烦恼、随烦恼犹如云,云有障蔽的作用。阴雨天的时候可以看到虚空中浓云密布,看不到蓝天,也看不到阳光。同样的道理,有情相续中的根本烦恼、随烦恼虽然没有本体,但在现相中也能障碍有情现见本来清净的自性,所以一切障垢犹如云一般。
“一切时中断障缘,彼者乃为大悲心”。断障缘的大悲心犹如飓风、猛风,吹起来就能把云吹散。能够将云吹散的助缘就是猛烈的风,佛的大悲就犹如猛烈的风,能够帮助众生远离烦恼障和所知障。
壬四、广说喻义
这是把前面的比喻和意义再结合起来进一步宣讲。
智水功德宝具故,诸地犹如广大海;
为诸众生资生故,二种资粮如日轮;
无有中边广大故,菩提犹如虚空界;
正等正觉法性故,众生界如珍宝藏;
客尘周遍无体故,彼障烦恼如云聚;
具能散尽彼障故,大悲犹如猛烈风。
喻义通过对照、次第的宣讲方式,逐一指出比喻和比喻所能开显的意义,这里通过三个颂词安立。
首先对比的第一个是犹如大海,“智水功德宝具故,诸地犹如广大海”。此处诸地是指一地到十地犹如广大的海洋,为什么?因为在海洋中具足无量的水、珍宝、如意宝,有很多金岛、银岛在大海深处。
在菩萨的十地中,第一个充满了智慧之水。菩萨的智慧和一般凡夫完全不同,一方面他有了悟法性的智慧,例如证悟空性等;一方面也有通达五明的智慧。因为通达法性,所以菩萨完全具足了知世间五明的智慧。至于他是否示现通达世间万法,要看他有没有示现的必要性。如果有必要就可以示现。
如果对于菩萨的智慧有所了知或通达,就应该知道大菩萨一定了知一切万法。只是有时显现上他是引导众生学佛的善知识,对于世间法有必要让弟子远离。他显现上不学,有时候显现上也不懂,但显现上不懂和真实不懂是两回事情。
上师也讲过,实际上佛陀、很多大善知识或者上师对世间法都懂,但如果没有特殊必要,他们就只是侧重引导众生学习佛法、经论。如果证悟了空性,这些世间的缘起也会同时了知。一般人通过分别念苦苦思索才能够通达世间的缘起,而菩萨的智慧刹那之间就完全通达它的奥妙。
这里绝对不是盲目赞叹菩萨的功德,因为他证悟了空性,从定中出来后引发的智慧非常深广。通过出世间的智慧所摄受,对于世间的诸明处非常容易通达,所以菩萨的确具足胜义智和世俗智,既通达法性的智慧,也具足通达有法的智慧。一地到十地菩萨相续中充满了无垢智慧的种种海水,第一句中讲“智水具故”,具足智慧的无垢水。
第二个“功德宝具故”,犹如大海中具足很多珍宝,在菩萨的相续中也具足很多功德宝。功德宝就是神通、三摩地、陀罗尼,总之对自他二利能起重大作用的这些功德宝在菩萨相续中以部分或者全分的方式具足,所以“智水功德宝具故,诸地犹如广大海”,一切诸地犹如广大的海洋。
第二个方面犹如日轮,“为诸众生资生故,二种资粮如日轮”,日轮能够成为一切众生资生之因。此处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第一个方面从菩萨自利的相续观察,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能够成为从地上地的资生因;另一个方面讲到了成佛的资生因。
首先从自利的角度来讲,“两种资粮如日轮”。第二,从他利的角度讲,菩萨的两种资粮是其他众生的资生因,让众生获得种种安乐。因为菩萨修行两种资粮的终极目的并不是自己获得一个菩萨果,我们以前学《现观庄严论总义》的时候,上师也反复强调这个问题。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是获得安乐、远离痛苦,这属于暂时的目的;有些人说修学佛法终极目的是为了成佛。但这也不是终极目的。实际上修学佛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成佛;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示现其他功德法。平时我们认为修学佛法为了获得财富、神通或者获得自我解脱,这是没有领会大乘的究竟思想。大乘的究竟思想是以利他为终极目的,成佛也是为利他而服务的。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最初建立利他思想相当重要。在大乘修心教授中以利他作为修行的核心,想方设法引起有情相续中的慈悲心和利他心,想方设法让我们远离相续中自私自利的作意,因为唯一的毒蛇就是我执。
为了让我们了知相续中我执的障碍,很多菩萨甚至彻底地放弃了愿自我成佛的想法,“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发愿要把众生度尽了才成佛,众生不度尽就不成佛。有时看到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担心他们永远不能成佛,永远是菩萨怎么办?实际上这表示很多信息。因为我们对于自我太过关注,总是想:我怎么样成佛,我怎么样获得成就。想方设法从我的角度出发。但是,太过于专注自我,反而得不到这样的功德。如果把自我放弃之后,因为抛弃了一个大的障碍,该得到的功德可以迅速得到。
因此,菩萨在修道过程中,最初就应该开始培养利他心。如果我们出家修学很长时间后,才发现利他是修行的道德核心,才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前面的时间不能完全说浪费了,但是,假如我们最初能将心态调整到利他的频道上,对成办自他二利有很大的必要性。
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闻思,还要观修自私自利的过患,观修利他的广大必要性。像这样产生利他心,很快就走到利他的道路上,就不需要走很多弯路。
而且,一心一意修利他,从清净障碍和圆满资粮的角度都有相当大的必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心调整到一心利他的角度。积累资粮也是为利他,所以此处说“为诸众生资生故”。为其他众生相续中产生增上生、决定胜的功德,菩萨圆满两种资粮。这两种资粮犹如日轮一样能够帮助有情相续中善法的苗芽生长成熟。
“无有中边广大故,菩提犹如虚空界”。这里讲到了菩提犹如虚空界,为什么犹如虚空界?因为无有中边、极其广大。我们没有办法说这是虚空的中间,这是虚空的边缘,实际上虚空没有边际,我们怎么可以真正认定其边界?
当然假定认定是可以的。比如站在山沟里,因为四周山的形状,好像虚空就显现形状了。这时候我们在大经堂顶上、虚空的中央,附近是边缘(大概可以这样讲)。
但是当你到达山头的时候,就发现所谓的中央已经偏移了。刚才认定的中央也不是中央了,所以虚空没有边际,没有办法认定哪个是中间,哪个是边缘。
我们去认定一个轮子,这是中央、那是边缘,这比较容易。但虚空无有边际,虚空没有中边,极其广大。所谓的菩提如虚空一般,极其广大、没有边缘。大菩提果是大无为法,也没有办法通过认定有为法中边的方式来认定大菩提。因为中边属于有为法所摄,如果是有为法你可以说这个是中,这个是边。但大菩提是无为法,没有办法以有为法的方式来认定所谓的菩提哪个是中,哪个是边。通过认定有为法的方式说有无是非,没办法认定实相。
为什么说要抉择空性,就必须要打破有无是非?这都是属于概念,有为法的认定范畴不适合安立认定无为法的方式和标准,所以我们要抛弃固有的认定方式,抛弃之后,内心才能显现无为法的自性。
“正等正觉法性故,众生界如珍宝藏”。佛成佛之后,现量照见一切众生皆有珍宝藏。为什么皆有珍宝藏?从一个角度而言,一切众生都具足和佛一样的法性。 “正等正觉法性故”是说一切众生都具足正等正觉的法性。从具足法性的角度来讲犹如珍宝藏。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众生也具足障垢。障垢下面讲,此处只是以珍宝藏、正等正觉体系来理解众生界的含义。
“客尘周遍无体故,彼障烦恼如云聚”。前面所讲的彼障,指的是障垢烦恼如云聚一样,为什么犹如云聚呢?因为有三个特征与云聚相似。第一个是客尘,第二个周遍,第三个无体。
三个根据和烦恼也是相同的。第一个云聚也是客尘的自性,显现上面也能够遮障,所以说它是客尘。第二个周遍,有时也能周遍在虚空中。第三个云是无体的,没有本体,是暂时显现。所以说现在遮蔽,以后不一定遮蔽。现在云显现成马的样子、羊的样子,实际上马上要变化。它没有一个真正的本体,云就具足这三种特点。
和云的特点相同,烦恼障、所知障也是客尘、周遍、无体。第一个是属于客尘,暂时性能够成就遮障的自性。
第二个是周遍,所有有情周遍具足这个客尘。第三个,烦恼是无体的,它没有自体。如果具足种种因缘,就会显现客尘。
有时候我们认为客尘既然是因缘法,为什么不能自动消失?很多其他的因缘法,一旦因缘不具足就会自动消失。在我们相续中为什么显现的烦恼这么难以对治?就是因为让烦恼出生的因连接不断。众生习惯于制造各种显现烦恼的因,烦恼的自性虽然是有为法,刹那生灭,前面的已经消亡了,但后面有一个烦恼制造工厂源源不断地把烦恼又制造出来。
我们相续中根深蒂固的我执,在产生烦恼的时候又重新熏习这些种子。如果在我们相续中不去主动对治,它就会形成规模,成为制造烦恼的工厂。因此,主要的因没办法自动消亡,我执一直存在,无明烦恼就一直存在。种种的烦恼虽然是无体的,是因缘法,它会变化。但它不会自然消失的原因主要是有情相续中有这样的种子,我执没办法消失。
我们相续中的烦恼一层一层、一拨一拨,都不知道换了多少次。实际上,每一个烦恼生起来之后都会灭。但是因为源源不断产生的缘故,我们还认为现在的烦恼是以前的烦恼。实际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有为法,也会刹那生灭,它并不是不生灭的无为法。一般的凡夫众生每时每刻都在和烦恼相应、和我执相应,从这个方面看,真的有点可怕。
因此,虽然它是无体的,但是如果没有遇到强有力的对治阻止它的相续,烦恼还会不间断地产生下去。我们的相续就是一个烦恼加工厂,所以说“如云聚”。
下面讲既然客尘周遍无体,到底通过什么因缘将它散尽?“具能散尽彼障故,大悲犹如猛烈风”,具有能够散尽彼障的近因的缘故,佛陀的大悲犹如猛烈风一样,能够吹散有情相续中的烦恼云聚。谁住于这种境地?佛陀住于这样能够散尽障垢的殊胜境界中,所以说佛陀的大悲心犹如猛烈的风,主要是从助缘的角度来讲。佛陀能做的助缘就像风一般,佛陀告诉有情能够断除烦恼的方法。
以前从来没有修习过对治,烦恼就源源不断。但是后面佛陀告诉了能够断除障垢的方式,怎么样通过修空性、修出离心的方式来减少、终止烦恼,乃至于把烦恼连根拔除。这样告诉有情之后,通过修持,再加上佛的大悲心作为助缘,像这样客尘周遍无体的云聚烦恼逐渐就会消亡,就能显现本来清净的自性。
通过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佛陀的大悲心对于有情来讲非常重要。有情自己没办法发现这个问题,而佛陀发现之后生起了殊胜大悲,然后给众生宣讲殊胜的法义,帮助众生远离障垢。
壬五、相续不断之摄义
由于他因得出离,自与有情见平等,
事业尚未圆满故,轮回未空业不息。
直接讲到相续不断就是这个科判和颂词。
“由于他因得出离”之故,主要就是讲十地的菩萨,十地的菩萨是因为他因而得到出离。这个“他因”是指利他因,十地菩萨以利他为本体。十地菩萨因为生起了想要利益众生的因的缘故,最后获得了出离的大菩提果。
从这个方面讲,因为是利他的因所出离的缘故,所以轮回未空之间,这个“业”——利他的事业不会休息。最初的时候发了利他的心,而且由于利他的因得到了佛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十地菩萨成佛之后,也绝对会相续不断地去利益众生。
最初是通过利他而生起菩提心,中间是因为利他得到菩萨道,最后也是通过利他得到出离,因为利他不会间断,佛陀的事业也绝对不会间断。
第二个就是讲“自与有情见平等”,自己和有情都见为平等。这个地方的“自”是指佛陀,佛陀见到有情和自己一样都具足圆满的佛性,只不过在现相中有情没有办法显露这种圆满的佛性。见到有情和自己具有成佛的条件、基础,因此乃至于轮回未空之间,佛的事业也不会停息,这个方面来安立相续不断。因为见到有情和自己一样平等具足佛性,所以佛陀救度众生的事业相续不断。
第三个问题就是讲“事业尚未圆满故,轮回未空业不息”。佛陀以利他为事业,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还没有圆满,实际上这个永远无法圆满。
在阶段性中,佛陀好象是有圆满的一个阶段。比如释迦佛,我们在经典、公案中看到,直接调化众生的事业圆满,然后佛趣入于涅槃。其他的佛显现在世间中,都有阶段性地在世间度化事业圆满,趣入涅槃。但是阶段性的圆满不等于整个事业圆满,整个事业没办法圆满,因为有情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度尽。在轮回未空之间,这个事业不会停息,所以这也是相续不断。
通过三个问题或三个根据解释了相续不断的摄义。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大菩提果,断除一切障碍,圆满了知一切所知法的殊胜的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