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课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讲佛法僧三宝作为所得的自性,现在正在宣讲的是能得佛法僧三宝的因缘。其中近取因是如来藏,现似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作为俱有缘。
在宣讲因缘的时候,前面我们通过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种比喻,证成了相续中每个众生如何具足如来藏的道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对自相续的如来藏的本体能够产生信心,这就是证悟实相最殊胜、最快捷的方便。
如果对于自相续中本具如来藏没有产生定解,虽然对于外在的三宝等等产生信心,这个时候得到加持等方方面面还不是特别快捷。但是如果对于自相续中本具如来藏能够产生信心,再对外在的上师三宝等等做祈请,那么里面的因和外面的助缘都具足的情况下,再修习种种佛道,或者再殊胜地祈请,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加持。
相续中所具的如来藏如是平等存在的道理,在如来藏品中讲得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宣讲的是他相续中助缘的菩提功德和事业。在三品中,前面的菩提、功德已经讲完,现在讲的是事业品。
对于事业,前面提到了佛陀利益有情的事业有任运的特点,还有相续不间断的特点。任运自成主要是指没有任何分别念。虽然无勤中了知一切所化众生的根机、意乐,以及种种随眠烦恼的情况,但是在调化的时候没有丝毫分别。然后,佛陀使用种种忿怒和寂静的调伏方式,正在显现的时候也没有分别。我们看到的这些佛像,有寂静的佛像,有的时候显现忿怒的佛像,有时候显现贪等自性的佛像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丝毫分别念,只是救度众生的方便。
后面讲到了相续不间断的道理,通过四个或者六个根据就可以了知相续绝对不会间断,乃至于有情没有完全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之前,一直要安住世间度化众生。从佛果的角度来讲,我们也知道成佛之后,释伽佛等诸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度化众生。
换个角度来讲,对于随学佛陀的佛弟子而言,乃至于虚空未穷尽,众生没有完全从轮回当中得到解救之前,我们都要救度众生,需要发起这种誓愿力。这对于打开我们的心量,或者修持真实的菩萨道,有很必要的意义。
讲完这个意义之后,今天开始讲第二个科判。
己二、以比喻了知分四:一、总标以比喻分类;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三、宣说必要并摄该处之义;四、又复归摄而说差别。
庚一、总标以比喻分类
有四个科判宣讲比喻。首先讲总标以比喻分类。
譬如帝释法鼓云,亦如梵天与日轮,
摩尼宝王与谷响,以及虚空与大地。
这里讲了九种比喻。这九种比喻和前面的如来藏所宣讲的侧面不一样,宣讲的比喻以及比喻本身也不一样。前面通过九种比喻说明,如来藏在一切的有情相续中如是具足。现在主要是讲佛陀的殊胜事业,通过帝释乃至于大地之间的九种比喻来了知。
现在我们来看《宝性论》中所讲的帝释等九种比喻,从哪些方面来宣说佛陀所具有的殊胜事业。第一是帝释,第二是法鼓,第三是云,第四是梵天,第五是日轮,第六是摩尼宝王,第七是谷响,第八是虚空,第九是大地。这九种比喻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佛陀的事业做描绘。
首先第一个讲帝释天的比喻,帝释天在天空中不动的同时,他的影像映现在南赡部洲做很多调化。南赡部洲的人看到了映现在地面上的影子之后,一方面向往帝释天的生活,一方面发愿以后获得这种生活,就开始修持白净善法。显现在南赡部洲的帝释影像,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是仍然可以起到教化众生、修持善法的作用。这方面讲到了身体显示种种幻变。
佛陀在法身不动的同时,显现殊胜的化身。显现的化身虽然没有丝毫的分别念,但是仍然可以做到引导众生修持善法、修持殊胜菩提道的殊胜功用。身体显示种种幻变引导众生修持善法,就和帝释在南赡部洲显现身影没有分别念,但是仍然还是可以达到调化众生的目的是一样的。这是从显示身变的角度而言。
第二个讲法鼓。这个法鼓是指天界的法鼓。天界的法鼓经常会响起无常、苦、空、无我等等的声音。法鼓正在显示声音的时候,也没有丝毫的分别,任运就可以显现。通过怎样的因缘能够让法鼓不鼓而自鸣呢?通过天人的善业力。天人有这种善业力,当天人击败非天的时候,法鼓会自然发出天人胜利的声音。在平时天人比较放逸,法鼓也会发出无常、苦、空、无我等等的声音。法鼓在发音的时候没有分别念,但自然而然能够传出种种法音。
同样的道理,通过法鼓的比喻,可以知道佛陀在开始宣讲种种的教诫的时候,实际上没有丝毫分别念。在没有分别念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自己相续中有这种无分别的智慧,第二个是相应众生的善业,如是因缘和合,自然而然为所化的众生,宣讲种种的修法,不管是宣讲出离心、菩提心,还是密法等等,都能够自然而然地给众生宣讲这些修持的方式。这方面就叫做语来宣讲教诫。
第三个是云,云主要是对应意的智慧。佛陀的意的智悲周遍一切,就好像大云一样。大云可以遍覆一切,从大云中可以降下雨水,让地上的谷物等生长发芽。
云在显示这个特点的时候,实际上它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想到:“这片地方的人对我很好,我把雨水给得多一点,或者说遍覆它多一点;那个地方的人对我不好,不给它下雨。”云本身没有这样的分别,它是一种普遍地饶益,或者说平等地、无分别地进行饶益。
佛陀的智慧也是一样的。他没有想到:“这些众生对我很好,我要对他额外加持;那些众生对我没有信心,我就不对他加持。”
当然,有信心得加持,没有信心不得加持,这个现象存在。但是,这种存在的现象是不是因为佛的分别而导致的呢?绝对不是因为佛的分别念而导致。佛陀的智慧和大悲完全周遍一切、遍覆一切,有信心的人容易和佛陀的智悲感应,所以就容易得到加持;没有信心的人不容易和佛的智悲感应,所以不容易得到加持。从佛自己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的偏袒,没有任何的给加持、不给加持等等的分别念。
所以佛陀的智悲犹如大云,能够覆盖一切有情、遍覆一切有情,而且从智悲当中降下法雨[1]救度一切的众生。智悲周遍通过云做比喻。
第四个就是梵天,通过身语的种种幻化引导欲界的众生生到梵天。为什么要引导欲界的天人生到梵天?因为梵天属于很清净的、离开欲界烦恼的天界。一般来讲,得到禅定都是属于色界定。色界才有禅定,欲界没有禅定。在获得禅定之前,自己的心都必须要逐渐达到色界的层次。
按《俱舍论》的观点,达到这种层次的时候,眼根、耳根等就变成了色界的所依。之后,就可以显现天眼通等种种神通,有这样的安立方式。整个欲界是属于散心位,没有禅定,但在欲界中可以修持色界的禅定。若在欲界的身份上,生起色界的禅定时,也可以说某人获得了禅定。
梵天的果很清净,离开了不清净的行为以及很多对欲界的贪著。梵天为了引导其他欲界天人离开放逸,就通过身体、语言的幻变来让欲界天人产生信心,乃至于后面生到梵天界中。梵天身语的变化,正在显现幻化的同时,他没有丝毫的分别念。
同理,佛陀也是通过身语的变化让众生修持殊胜的菩提道等,这方面也是没有丝毫分别。第五就是日轮,也就是讲到了没有丝毫的分别念。日轮是通过智慧来照射的(前面梵天是指身语),通过智慧普照一切。
日轮在生起来时,首先照到的是最高的山峰,然后次第地照中等的山峰和最低的山峰,乃至于照到洼地等。洼地是最后被照射的,因为必须要等到太阳升到最高时,才能照到河谷等很多低洼之处。最高的地方是最先照,有类似这样一种道理。它是平等的,以自己的智慧照射时没有分别念,但显现上面有高山、中山和低山的次第照耀,最后照洼地、山洞等的情况。
佛陀的智慧照射也是犹如日轮一样,他本身没有丝毫的分别念。从这方面讲,就是属于佛光智慧普照的原理。但在日轮普照时,就会像日轮先照高山,然后次第照中山一样,相续中的福德、智慧比较明显的人,会最初得到佛陀的教化。然后相续中福德、智慧不是很深的,得到中等的教化,其他众生最后得到教化,也有这样不同的阶段。这是通过客观的原因而形成的,佛陀本身绝对没有丝毫的分别。这是讲到了日轮的比喻。
第六讲摩尼宝王,是通过意的神变来利益有情,就像摩尼宝王一样。摩尼宝王在利益有情时,自己没有丝毫的分别心,只要把这些因缘做完,自然而然就能降下所欲之雨等殊胜的情形。
当然,这些前行的准备、缘起也需要具足,有些是从山里面挖出来之后需要打磨,这个问题需要圆满;或者有些是直接去海岛中捡如意宝,这种情况也有。在这之后,持宝人本身也要安住在斋戒中,然后要打扫、沐浴,乃至于把摩尼宝供于高幢之顶,再一起焚香、祈祷。这些因缘都和合完之后,自然而然在摩尼宝中就可以显现出很多资具,开启遍满大地的金银财宝、谷物等等。
摩尼宝王在利益有情时,没有丝毫的分别念,但可以无勤地显现很多殊胜的珍宝。
佛陀意的神变在度化众生时也是同样的。佛陀在加持一些众生的时候,他也是通过意的秘密,没有丝毫分别念,但也可以完全地加持众生相续得以成熟,这方面就和摩尼宝王的比喻相同。
第七是谷响的比喻,指通过语的秘密来利他,犹如谷响。在显现谷响本身时,即在山谷里面来回传闻的时候,我们观察谷响本身没有丝毫的本体。但与此同时,也是非常明显地响了这些声音。谷响本身没有想要发音的欲望,也没有种种勤作,但它也可以生起谷响的声音。
同样道理,语的秘密也是这样,犹如空谷回响。佛陀没有像一般的众生那样想要发声的意乐,在众生因缘聚集时,自然而然地宣说了很多正法的教诫或种种殊胜的佛法。所宣讲的教诫的本身犹如谷响一样,没有分别念,但仍然可以发音,仍然能够完全利益众生。这方面的缘起相当的殊胜。
有了这样殊胜的缘起,虽然佛陀语的秘密就像谷响一样,仍然可以圆满地利他。我们听到谷响时,没有理由怀疑像谷响一样的佛语能不能够利益众生。实际上从它的本质来看,它就像谷响一样,没有丝毫的自性。但是如果从相对的层面来讲,或针对一个凡夫人来讲,佛陀所宣讲的教言,对他而言就相当于实实在在的语言,可以起作用。只不过是实有的人若认为谷响是虚无缥缈的,不起作用,也许会产生怀疑。
但是在这些人面前所显示的,实际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佛陀,坐在法座上面,给下面的弟众宣讲佛法,而且所使用的是具足六十种支分的梵音语。从这方面来讲,似乎很真实。但从实际上去观察,佛陀所宣讲的一切的语秘密的教言,全都是犹如谷响,没有任何的分别念和勤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可以示现利益有情的事业。
第八个是讲犹如虚空。虚空的比喻讲到了身的秘密。为什么虚空和身的秘密进行对照?实际上在虚空中显现一切色法时,虚空本身和色法是并没有任何相连。类似道理,佛陀在显示殊胜的身相时,和四大本身也没有真正的关联。一般的众生看起来,佛陀的身体似乎是四大组成的,也是一个肉身。但实际上佛陀显现的身体本身并不是四大和合的。这也是属于身的秘密,所以佛陀并没有种种的分别。
最后一个是犹如大地成为一切有情的所依,转依的大悲也能够作为一切有情的所依之处。是指佛陀的事业犹如大悲。
九种比喻首先讲到了他的身、语、意。帝释、法鼓和云讲到了身显现神变,语宣说教诫,意智慧周遍,这是一组身语意。梵天和日轮这两个也是身语意,梵天是身语显现幻变,日轮讲到了他的意智慧,即一种了知的智慧能够照射的道理。摩尼宝王、谷响、虚空又是一组身语意,只不过次序先是意的秘密,再是语的秘密,然后是身的秘密。最后一个讲到了大悲,即转依的大悲心成为所依的道理。九种比喻大概的意思可以如是了知。
庚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分九: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悲周遍之理;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九、应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
这方面在前面讲颂词的时候,也已简单介绍了,后面还要广说从帝释喻到大地喻之间的道理。
辛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分三:一、虽无分别成就他利;二、与彼者善加对应宣说;三、摄义而说无生灭相。
“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实际上帝释天的身也显示在南赡部洲,佛陀显现种种神变,这方面的神变是其中的一种。广义的神变,指佛陀行住坐卧等身体方面的所有显现的种种情况,都可以叫做神变,在没有分别的同时,教导有情。
壬一、虽无分别成就他利分二;一、能表比喻;二、所表之义。
这也是从比喻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安立的。
癸一、能表比喻分四:一、净地基中现影像;二、由此安置善业中;三、以彼善业获得所欲果;四、无勤成办利益之理。
子一、净地基中现影像
犹如自性净无垢,琉璃所成大地基,
以其清净故映现,天主帝释天女众,
以及胜利妙宫殿,此外其余诸宫殿,
帝释无量宫种种,天界诸物皆现见。
前面三句是讲能显现的地基,后面五句是宣讲所显现之物。首先,能显现的环境是什么?即“犹如自性净无垢,琉璃所成大地基,以其清净故映现。”这个地方映现处是哪里?实际上就是南赡部洲,即现在我们的地球。连南赡部洲都可以映现天界的影像,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当然按照现在的情况,是绝对没办法映现的。
因为现在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沟壑、土石,并没有具足很光滑平整、很悦意的大地基。
此处所讲到的“自性清净无垢,琉璃所成的大地基”,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第一,假如有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映现天界的事情。第二,当南赡部洲的人们业力比较清净时,比如劫初或者从十岁又再往上长的时候,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大地非常清净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大地是污浊还是清净,主要是跟随人心的情况而变化。
如果人的心本身非常清净,整个环境也就非常清净。如果人的心非常恶劣,那么外在的环境受人心业力的影响,也会逐渐变得非常污浊。南赡部洲的人业力相对比较清净的时候,心很清净,所以外在的环境也很清净。在这种前提下,当时的大地非常可能显现得很平整光滑,犹如琉璃一样。
自性非常清净无垢,琉璃所成,具有反光自性的巨大的地基。“以其清净”,因为这样的大地基非常清净,就可以映现天界种种的事物。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在须弥山的山顶上有三十三天,有帝释的宫殿。须弥山的四面分别有四个洲,南面就是南赡部洲,所以我们现在南赡部洲的北面应该是须弥山,须弥山的上面应该就是三十三天。
当然不是在山脚,因为山脚下面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是大海。但是离开大海一段距离,在陆地上面有四大部洲八小洲,所以天界中的种种事物可以映现在南赡部洲的地基上面。前提是地基一定要清净,否则像现在这个情况就没办法映现,这是从能现的角度而言。
下面讲所现的物体,这是讲三十三天所摄的能依所依。首先讲到三十三天的有情“天主帝释天女众”,帝释天是三十三天之主,所以他是领导三十三天的天人,福报也非常大,因为修持殊胜的善业而生到三十三天当天王。
在帝释天的周围还围绕很多天女众,当然并不是只有一个帝释天带了一群天女住在三十三天。这里只是针对他是主要的主尊,还有他的身边的天女而言。当然还有三十二位天王。三十三天有三十三个宫殿,每个宫殿住了一个天王。中间是尊胜宫帝释天居住,旁边还有三十二个比帝释天的地位稍次一等的天王安住,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天子、天女等等,所以此处讲到了三十三天能依的有情。
所依就是讲“以及胜利妙宫殿,此外其余诸宫殿”。胜利妙宫殿是帝释天王居住,通过他的福报显现非常庄严的宫殿,是在三十三天的中央。“此外其余诸宫殿”,除了胜利宫殿之外,它的周围也遍布了很多宫殿,还有很多园林水池等等的自性。有些是天人游戏的地方,有些是听法的地方,有些地方是出恶愿,即到那个地方就会生起恶心,打仗的时候取兵器。这里讲到了其余的很多善妙宫殿。
“帝释无量宫种种,天界诸物皆现见”,帝释天的无量宫殿,以及帝释天和天子天女一起嬉戏游乐,这样种种天界的形象在南赡部洲的地基中完全可以显现出来。这就是清净地基现影像的道理。
子二、由此安置善业中
此后地上所居住,善男善女诸群众,
已见彼等诸显现,心中能发如是愿,
我亦无须极久远,即与帝释成同等,
为获彼者真实持,白净善法而安住。
不管三十三天的天主和天女们是否有意,他们的影像、他们享乐的情形如实地映现在了南赡部洲的地基上面。住在南赡部洲的人们看到了这种影像就引发了触动。从琉璃地基就可以推理当时肯定到处都是珍宝,南赡部洲的人们的生活应该不差。
帝释天以及天女的容貌很庄严、很清净,他们享用的东西、玩乐的方法等都被看得清清楚楚。当然每个人看到好东西都有贪欲心,所以地上居住的善男善女群众“已见彼等诸显现”,就生起了很大的触动心,心中也发愿一定要过那种生活。
所以他就想到了“我亦无须极久远”,我也是不需要经过很久远的时间,就可以和帝释或者帝释旁边的这些天人一样过这种舒适的生活。
“为获彼者真实持,白净善法而安住”,他们为了获得帝释天或者其他三十三天天人的果位,而且也了知因果善法,也知道如果要生到天界中必须要守持白净善法,于是就开始守持白净善法而安住。
主要是修持五戒十善,通过殊胜的十善法就可以生到天界中。从帝释天的角度来讲,他虽然有可能发心也有可能没有发心,但是他显现在地上的影像起了作用,下面要讲这个问题。
子三、以彼善业获得所欲果
彼等由于白善法,仅见此等影像现,
虽不如实而了知,地上命终亦升天。
“彼等”就是指地上的人们。他们行持了十善业道等白善法。“仅见此等影像现”,只是看到了影像的显现,没有如是了知影像的自性,但是触发了善心,或者以一种想要得到享受的心开始修持白善法。虽然看到的只是个影像,但是因为修持的善法很真实,缘起不虚,在地上的生命终结之后,死了之后也可以生到三十三天享受这种生活。
子四、无勤成办利益之理
显现影像彼等者,虽极无念无动摇,
然而于此地基上,成就大义而安住。
显现在大地上面的影像“虽极无念无动摇”,因为只是在地基上面的一个影像而已,它是“极无念”,没有丝毫的分别念,也没有丝毫动摇过。“然而于此地基上,成就大义而安住”,但是这种影像显现在地基上面就成就了大义。成就了什么大义呢?就是成就了让下面的人修持善法的大义。
虽然观待佛果等等角度而言,这种不算是什么大义,因为三十三天毕竟是欲界天,还是属于有漏所摄的三界。但是如果和南赡部洲人道比较起来,天界种种受用、种种其他的方便,非常超胜。所以这个影像虽然没有丝毫分别念,但是在地基上显现影像的时候也可以成就大义而安住。这方面讲的是能表的比喻。
癸二、所表之义分四:一、于净心中现色身;二、以彼成就所欲果;三、无勤成就利益;四、渐次得究竟法身。
前面讲在南赡部洲地基上显现帝释天的影像,触动人们的心之后修持善法而生天的经过。所表的意义主要是讲在佛和众生之间怎么样做调化的情况。
子一、于净心中现色身
要显现佛清净的色身,必须要有清净的相续。否则显现上就见不到佛殊胜的化身,也就得不到殊胜的救度。如果想遇到佛陀的色身或清净的化身,就必须修持清净的善法。
如是无垢信心等,修持信心等功德,
自心中现正等觉,具有妙相及随好,
从容行步及站立,端然而坐与卧息,
作诸威仪妙姿态,有时宣说寂灭法,
有时默然入禅定,显示种种神变相,
具大威光极晃耀,有缘众生能见此。
“如是无垢信心等,修持信心等功德,自心中现正等觉”,这三句对照能现的相续,这种相续必须是很清净的心。这是怎么体现的?此处讲必须有无垢信心, “等”字是指还包括其他精进、正念等功德。通过修持信心、修持精进等功德的缘故,在自相续中就能够现前正等觉的形像。
“自心中现正等觉”为什么有些众生能见到佛的化身,有些见不到呢?要看他的相续是不是有这样清净的状态。如果有了清净的状态就可以显现,否则没办法显现。那么显现佛的身像是怎么样的?
第一个是“具有妙相及随好”,具足三十二妙相和八十随行好的殊胜福德。这是从佛的身像而言。
下面三句讲到了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从容行步”,第一个就是佛陀走路的样子,也可以在自己心中完全可以显现出来,或者换一句话说能遇到佛陀,能看到佛陀行步的姿态。这和一般人的行步姿态完全不相同。
我们在这里无意去神化佛陀,但是佛陀具有一切功德都圆满、一切障碍都完全清净的自性。不像一般人相续中充满业惑,所以走路的样子有各种各样的姿态,对其他的众生没办法产生利益。而佛陀是断证圆满的觉悟者,所以乃至于走路都能利益众生。
“住”就是站立的意思,这个时候也可以显现。然后是坐和卧,打坐或者讲经的时候端然而坐。有时候还显现中夜睡觉卧息的情况。“作诸威仪妙姿态”,威仪就是行为的意思,“作诸威仪”,显现种种善妙的姿态。
“有时宣说寂灭法,有时默然入禅定,显示种种神变相”。佛陀在救度众生的时候,跟随不同有情的喜好,有时显现宣说寂灭[2]的正法,以及如何获得寂灭这种境界的方式。有些不宣说正法,默然入禅定。
从佛自身角度来讲,不像一般的人入禅定是为了休息或者增长功德,佛陀没有更加需要增长的功德,也不需要累了的时候休息。入禅定是为了度化有情而显示这种修行之相。其他人看到佛陀修行的样子,能够生起触动,或者看到佛陀显现上都在禅定,就知道禅定很重要,能够让弟子生起禅定之心。
佛陀有时显现一个人在树下面安住在禅定之中。很多弟子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也纷纷独自到森林的树下禅定。通过上行下效,很多弟子生起了殊胜的禅定,并通过禅定引发种种胜观乃至于胜果的功德。所以默然入禅定也是为了利益有情显示种种神变之相。
“具大威光极晃耀”显现神变相的时候,有的时候显现广长舌,有时候放出极大光明,有时候显现大地震动等等很多神变。当然从显现神变的角度来讲,佛陀也没有必要经常显示神变。佛陀显示神变完全是为了调化众生。因此佛陀有时显现神变,有时呵斥神变,这都有必要。
显示神变也很自然。通过戒定慧的熏修,自然而然产生神变,这又是一个缘起。就相当于一种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具足了水、米、火和锅等,自然而然会做出米饭,这是一样的道理。具足了戒定慧就能出现这样的神通。这方面很正常,没有什么可以避讳。
一方面显现神变,一方面又怕众生,尤其末法时代的众生耽著于神变,佛陀有时候也会在戒律中对于随随便便显示神变的道理遮止。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能显示神变,否则很容易将众生的心引到极端的作意上去。他会觉得整个佛法就是一个神变,只要获得了神变就获得了佛法。
实际上神变只是附属物,在佛法中关键的问题是觉悟一切万法的实相。如果把目标从觉悟换成了神变,就会引申这种错觉。众生就不愿意再通过传统的方式追求开悟,就会认为只要得到神变就可以。而且因为一心一意地崇拜神变,最后就会认为谁有神变谁就是他的本师。
当听到其他的人在开示佛法,虽然开示的是最寂静的正法,但是他也会觉得这就是一个讲法而已,对他来讲没有什么作用,反而认为真正有作用的就是神变。认为谁能够显示神变,谁能够天空中飞行等等,就会崇拜谁,认为是有真功夫,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从这些方面来考量,佛陀也没有要去赞叹随随便便显示神变,因为凡夫人的心考虑问题不会很周全,就像一个小孩和大人的考虑完全不一样,小孩考虑的是当下的情况、很小的一些利益,而大人考虑的就更长远。
所以神变等这种新奇的东西,最能够打动凡夫人的心。但是对于很深奥的哲理,还有空性、光明藏等,一方面难学,一方面学起来也没什么味道,觉得不新奇,又觉得学习起来遥遥无期,似乎得不到收效,这就很容易产生变化。
当然你变不变对佛来讲没有伤心不伤心的问题,但是对你自己而言,就容易走上歧途,最后还得回到起点上重新开始走。因此从这方面考虑,佛陀就说应该在法义上面多闻思修,至于其他种种神变,只要修行到达了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可以获得。
而且有些人喜欢追求神变主要是为了在其他人面前炫耀,或者依此来敛财,有很多不清净的意乐。从这方面来考虑,佛陀、传承上师等等基本上是一个口径,让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学习,对于神变等不要去多追求。
但是从佛角度而言,有必要的时候也会显现“大威光极晃耀”的神通。“有缘众生能见此”,有缘的众生能够见到佛的身相[3]。如果有清净的信心、福德,就能够遇到佛陀。
从现在我们的角度而言,遇到殊胜的上师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了无垢的信心并修持,在我们自心中就能显现和佛陀一样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作种种的教诫,有的时候宣说寂灭、有的时候入禅定、有时候显现神变。只不过妙相和随行好这方面和佛没有完全显示一样。虽然具足功德,但是通过各种各样因缘的缘故,尤其是众生的福报不够,或者世间中也已经有一尊佛来明显地教化了,因此真正显示三十二相的殊胜善知识基本上没有。
我们如果能够值遇殊胜的上师,也是具足了清净的相续,否则就没有办法值遇、没办法成为弟子、没办法在这个教导之下修持种种的佛法。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正法之雨。
[2] 寂灭是指寂灭一切烦恼,或者本来寂灭的法性。
[3] 此处主要是讲圆满正等觉的化身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