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课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通过所得的方式宣讲了佛法僧三宝,现在通过能得的因缘,安立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等四金刚处。
四个金刚处中,近取因的如来藏已经在前面安立究竟了,现在介绍如何现前如来藏,即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
有了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已完全觉悟之后,就具足离系果和异熟果。我们要知道佛陀在具足觉悟的本体和功德的前提下,如何调化众生或让他相续成熟的方便,即佛陀的事业。
在了知了本具如来藏,真正对能调的佛陀产生信心之后,就能够合理地修持遣除如来藏相续当中所摄的种种客尘烦恼。这些内容对佛陀产生殊胜的信心,对于佛陀的化身上师产生殊胜的信心,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了知了佛陀调化的事业,佛陀本身具足这样的功德,我们也具足如来藏。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佛陀事业的直接调化呢?虽然每一个众生都是具有如来藏的,但是从他的现相来看,并不是每个众生都得到殊胜的调化,因此我们还不能完全满足于自己具有如来藏。
在分析其他的众生得到调化的情况时,得到调化的众生,一方面具有如来藏,一方面他的如来藏的种性 [1]多多少少有所苏醒。有所苏醒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佛陀事业调化的对境。否则,如来藏处于随眠的状态还是没办法成为真正所调化的。
现在我们遇到了佛法,从某个角度来讲,属于苏醒种性者。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还要进一步再分析。皈依佛门之后,一部分的众生通过精进地修持获得觉悟,另一部分的众生虽然遇到了佛法,但是没有精进的修持,又开始沉沦轮回当中。看到这些情况之后,我们自己的见解、修行、行为都不要退失,要好好地修行。
我们自己要观察分析,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退转,不退失呢?如佛陀或上师在经论当中介绍的,给我们教诫的,必须要通过闻思修的次第,或者通过信心、精进等因素,一心一意地修持。如此我们的相续当中就可以很快地得到佛法的加持及其受用,从此之后就步上了不退失的正道。
我们必须要认认真真地观察,否则,如果浑浑碌碌地修持,遇到了顺缘就修一点佛法,遇到逆缘就从佛法当中退失,如此进进退退的话,搞很长时间也没办法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我们现在学习事业品,从能调者的角度来讲,因缘已经圆满了;从所调化的我们来讲(我们已经成为所化了),我们自己是不是真正具足了直接成为事业观照的对境?还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已经具足的话,一方面应该高兴,一方面在这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地学习。如果还没有具足直接成为所调化的基础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就要在放弃轮回的耽执,产生信心,还有其他的佛法所介绍的修学的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地努力,让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具足所调化者应该具足的因缘。这方面是我们学习事业品要了知的一个很大的意义。
事业品现在我们讲的九种比喻当中第一种比喻,即帝释天的比喻。帝释天的比喻主要是讲佛陀或者上师虽然示现种种神变调化众生,但是没有丝毫的分别。在没有丝毫分别的过程当中,仍然可以成就广大无边的事业。
前面讲到,帝释天在三十三天不动摇的同时,其影像显现在南赡部洲非常清净的琉璃大地上面。下面的人看到帝释天的种种行为,种种的受用之后,生起了欲求之心,然后开始追求获得升天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最后升天。帝释天的影像虽然没有动摇,没有分别念,但是仍然可以成就利益。这是能表的比喻。
所表的意义是,在清净的心中显现佛陀的殊妙化身,或者显现殊胜善知识的影像来救度弟子。有缘众生可以看到殊胜的佛陀。
以上的意义已经讲完了。
子二、以彼成就所欲果
“彼”,即见到形相之后,能够成就所欲之果。
见已发起欲求心,为能成佛善修习,
真实受持成佛因,所欲之果能获得。
“见已”,即见到了先前所示现的殊妙化身之后,很多人就发起了欲求心。“欲求心”,即欲求成佛之心。 “为能成佛善修习”,为了成佛,付诸于实践,善巧地修习种种成佛之道,真实地受持成佛之因,就能够获得所欲之果。
“见已发起欲求心”,可以从很多众生发心的经过,了知如何见佛而发心的。
很多的经典记载,一部分众生看到了佛陀的行住坐卧的威仪,而生起了无与伦比的欢喜心,然后发愿自己成佛,这种情况非常多的;有时候是因为佛陀讲解寂灭的正法之后,生起了一种想成佛的心,或者生起了一种想要和佛一样讲经说法的意乐,而自己发誓要成佛;有的时候是看到佛陀入禅定的寂静相,发起成佛的心;有的时候看到佛陀显现种种神变时,生起了成佛之心。
众生看到佛陀种种的行为,显现种种的相好之后,如是地发起了欲求成佛之心,自己发愿和佛一样,要成就正等正觉的果位然后利益众生。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发心的情况也有很多。有的时候看到佛陀的相好而发心,因为导师佛陀就是成就佛果之后能够看到的最直观的一种感受,所以主要讲到了佛陀的妙相和随好,让众生发起成佛的心。众生看到了佛陀的相好之后,有的时候知道是佛,有的时候不知道是佛,不管怎么样,发愿和他一样,生起如此殊胜的相好。有的时候看到佛陀度化众生如此的任运,就发愿和佛一样发誓成佛。有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真正看到佛陀以前在印度度化众生的情况,但是看到了传记当中描绘的佛陀如何调化种种痛苦有情众生,并将其安置在善道的情况之后,自己也很容易发起我要成佛,我要和佛一样去救度众生的欲求之心。这个是缘佛陀涅槃之后留下来的记载,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一种佛度化众生的总相,然后我们自己也能够发心的。这样的发心也是来自于以前的妙相的一种影像。
当时在印度的众生可以直接看到佛陀行住坐卧,或者讲法、现神变等种种行为,很多众生当时就可以发心。在很多经典的后面,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讲完一会正法之后,无量的众生发起了成佛之心,很多众生获得了殊胜的果位。有些众生在发心的时候只是缘了佛果,有些人缘了佛果,也缘了众生。但是无论如何,他能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也主要是因为净心中所显现的色身的形象震撼了有情,让他发起了想要成佛的心愿。
这方面是成就佛果最重要的一点。追随佛陀的发心主要是通过佛陀色身的教化而生起来的。这是成佛的第一步—“见已发起欲求心”。
第一步发起欲求心在整个修道过程当中,是非常的重要的。无始以来众生很难以生起求佛道或者化众生的心,但是见到了佛之后,内心当中的善根很容易就会被激发,一激发之后,就开始发起了求佛之心。发完求佛之心之后,有一部分众生就缘这样的发心继续修持,很快就进入了菩萨道;有些众生发了心之后,这种善根又被其他的烦恼杂念隐蔽了,又变成了一般的人。但是他最初发的心的种子,绝对不会空耗的。因为他毕竟已经有过发心的经验,有了想要成佛的心愿,所以他在不久的将来,仍然会重新发心。
所以,最初发起欲求解脱的心、成佛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自己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当中,劝别人学佛。有些人接受我们的劝告,开始学佛,发起菩提心,从此开始很精进地学习;有些人当时起点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月、两个月或者几年之后,他就不再学习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最初他因为你的劝告而发起了菩提心,求佛之心,这对他的整个人生,对他的整个轮回的历程来讲是最重要的。可能无始以来都没人劝过他去接受佛法、修持佛法,但是现在你能够劝他去听一堂课,或者说劝他去学习。哪怕时间非常地短暂,从长久而言,对他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些学佛者学了佛又退失了,内心很受伤、很沮丧,好不容易劝了几个人学佛,现在全退完了。从世间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失败的,但是,从让他相续当中的种性逐步苏醒的角度来讲,已经做了很大的事情。所以即便是所谓的失败,对他将来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修行成佛并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在流转的过程当中,总会有这样的一些因缘劝他又去学佛,又去发心。
总之,我们在众生流转的过程当中,哪怕是能够让他一秒钟心向于佛法,或一分钟心向于佛法,对他来讲都有很大的意义。
以上是讲见已发心的过程。
“为能成佛善修习”,只发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善巧修行。发心只是获得佛果的第一步,不能说有了第一步就可以成佛,什么都不用做了。发了心之后,还必须要成就自己的心愿,善巧地加行。
加行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发愿成佛之后,第一步就要放弃种种的耽著,因为耽著让我们无法修持这样的善果。这个时候就可以逐渐修持放舍,修无常等几种厌离心的教授,让自己的心逐渐从对轮回诸法的执着当中脱离出来,得到某种的净化。
然后,需要进一步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小乘者修持的法要,以及大乘者称之为六度的这些修法是必须要修持的。因为六度是在清净的菩提心的基础上,真正地圆满到达彼岸。所以菩提心在修行的中间过程中,也是绝对不能够放弃,或者稍微有所放松、稍微做些减弱的,因为如果稍微有所减弱的话,自己的大乘的修学就会有可能打很大的折扣。
所以“为能成佛善修习”的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问题还是坚持自己的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种种善法。我们发心之后,也需要逐渐修持。
我们需要好好地对于六度的本体进行修持。当然,每个人现在都对六度有所认知。实际上,六度是整个大乘菩萨道的精华。按理来说,应该是相当地甚深广大。有些修行者认为,对于六度已经相当通达了;有些人觉得六度还很陌生。不管怎么样,对六度的修法要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地逐渐深入。
六度在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第十七品度摄品[2]当中有很详细的描述。如果我们能够全盘掌握菩萨的六度应该如何发心、如何遣除障碍、如何圆满修法的话,那么在修持六度的时候,质量就会完全不相同。
大经大论讲很多殊胜的窍诀并做了归摄,我们平时要去关注学习。了知了这些窍诀之后,就把它用在我们平时的布施、持戒、安忍等行为当中。
从一个对于六度的修法不是很清楚,只是稍微有一点点知道的人来讲,如果能够将其全盘掌握的话,对其修行的帮助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讲到了为了成佛必须要善巧修行菩萨道。
“真实受持成佛因”,这也是相当关键的。为什么呢?真正成佛的因必须要相当真实,否则一个虚假的成佛的因是不可能成就真实的佛果的。所以,真实受持成佛之因对于修行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成佛之因呢?佛陀在经典当中、诸大菩萨在论典当中,对于成佛的因也做了很多描述。比如第一步的菩提心。产生怎样一种菩提心才是成为成佛的因,而不是相似的菩提心呢?
实际上,真正的菩提心,前面提到过,就是一种上求佛道发誓成佛的心,和利益众生的心。所以,我们如果要发誓成佛,所成就的佛果到底是怎样的体性呢?我们要了知,如此才能够比较圆满准确地缘到佛果。
我们要度化众生,实际上,就是生起菩提心的时候,自己要放弃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地为众生考虑,一心一意地救度众生。这种意乐在内心当中要真实生起来。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的利益有情的心态还多多少少夹杂了自私自利的作意的话,那么这种因还不算是真正地受持了成佛的因。真正成佛之因必须要一点间杂都没有,殊胜的利他的作意要生起来。这是第一个成佛的因。
发起了这样的成佛的因之后,必须要趋入六度,对于布施等种种修法,必须要掌握其正确的修行方式,而且要长久地受持,才能够真正成为成佛之因。
趋入六度之后,还必须要通过空性的方式来摄持这样的善根,才能够让这样的修法得以清净。
这些方方面面的修法都做到之后,所欲之果一定是能获得的。因为它的因纯净无瑕,所以它的果也一定是殊妙的佛果。
如果修行的因错误了,比如我们在修道的时候,还在耽著种种的享受妙欲,那么它肯定不是成佛的因。因为在经典论典当中,对于成佛的因的描述是非常地清楚的。所以,如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夹杂自己的自私自利的作意,比如,我自己要成佛,不管其他的众生的话,这不是真实受持成佛之因的表现。
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矫正我们自己的作意,不断地调整我们的心态的过程。有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显得比较慢呢?就是因为因还不是很正确。如果这个因很正确,并且圆满的话,那么它的果不管是阶段性的,还是究竟的,都一定能够获得的。
因为我们现在的内心当中还有种种的烦恼,还有夹杂着自私自利的作意,所以我们还没办法真正地受持成佛的因,也就没办法获得它的果。因此,我们还是要通过学习殊胜论典的方式,来矫正自己相续当中的这些作意和行为。矫正之后,一定能够获得真实的受用。
以上通过缘佛发心、缘佛修行,最后自己能够成佛的,“以彼成就所欲果”这个科判的内容讲完了。
子三、无勤成就利益
净心显现之佛陀,虽极无念无动摇,
然而于此世间中,成就大义而安住。
在有情的清净的心里所显现的佛陀的影像,是“极无念无动摇”,一方面他属于法身的影像,一方面他已经完全地寂灭了分别念,没有任何勤作的动摇。和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帝释天的影像显现在琉璃大地基上面,也是无念无动摇,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帝释天的影像纯粹就是一个影像,像我们映现在镜子里面的影像一模一样。它的这种无念无动摇是从非有情的,根本不具备作意、心识的角度来讲的。而佛陀的无念无动摇与其差别是非常大的。虽然佛陀的化身是法身的一种影像,是没有分别念的,但是他具足无分别智慧。“无动摇”,虽然他显现种种事业,但是种种勤作的因缘已经完全灭尽了。虽然他没有想法,但是仍然可以自在地度化众生。一方面来自于以前的愿力,一方面来自于内心当中所证悟的无分别智慧,还有离系果等等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自己境界当中所显现的佛陀是无念而无动摇的。
“然而于此世间中,成就大义而安住”,但是在整个世间当中,佛陀的幻化身也能够帮助众生成就大义而安住的。
“净心显现之佛陀”,从一个例子来讲,实际上就是佛陀在印度蓝毗尼花园降生,出家,修行,苦行,成道,最后转法轮等的影像。
净心中显现的佛陀很容易理解成,某个众生在其脑海中显现的佛的影像。当然也有这样的意思,但是主要的意思还是,当时在很多清净的众生的心前,就像地基一样,在其上显现佛陀的影像。相当于我们认为的活生生的佛陀降生在印度,他的历史,他传法的经历,他留下的圣迹等。实际上是这样理解的。
活生生显现能够说话,能够走路等事业的佛陀,实际上仍然是无念无动摇的。虽然是无念无动摇,但是和一般的无念无动摇的无情相比,完全不相同。佛陀虽然无念无动摇,但是也能够成就大义。成就大义的时候,也不是碰巧成就一点大义,而是能够成就很多很多的利益。
成就的大义有很多种,比如说当时通过讲经说法等教化的方式,让很多众生得到了增上生的果位。很多人听法之后升天了。有一部分众生升天之后,又回来在佛面前听闻殊胜的教义,领悟真谛,成就初果,这样的记载非常多。(当然升天之后没有回来的也有很多,在经典当中并没有都记载。)还有很多众生在佛陀在世的时候,通过皈依佛陀,受持殊胜的五戒,修持十善法,种下了在后世升到善趣的殊胜的因缘。这方面也是很多,这也是成就了大义。所以帮助众生得到增上生和决定胜,成就大义。
佛在世的时候,证悟圣果的人的确是不计其数的。从五比丘开始,到耶舍,到迦叶等很多凡夫人通过一生修持成就阿罗汉果。还有很多成就菩萨果,很多发起殊胜的菩提心的。佛陀出世之后,很多众生得到救度,从这方面讲,“成就大义而安住”。
佛陀降生之后,成就的事业的的确确是非常巨大的。其他人的事业没办法和佛陀的事业相比较。当时还有很多非人也是通过佛讲法之后,证悟了殊胜的法性。
所以佛陀无念无动摇,但是在世间成就了最大的利益。没有人能够做到像佛陀这样帮助众生安住在增上生,决定胜的。或者虽然没有获得果位,但是能够让其安住在清净的正道当中,这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除了当时在世间当中救度众生,成就大义之外,佛还有留下了很多教言,现在也能够持续性地成就大义,如戒律的传统,还有经书当中的修行方法等等。这些现在还在持续性地利益有情。很多众生看到佛陀色身像的画像、塑像,经典以及事业之后,还在持续性地对佛陀产生殊胜的信心,这也是成就了大义。
除了我们在南赡部州看到佛陀的事业之外,在超越我们眼识界限的其他世界当中,还有很多佛陀的事业是我们根本不了知的。所以佛陀出现在世间,对众生做了怎样的饶益是常人没办法思维的。
佛陀在做这些事业的时候,的的确确是没有丝毫勤作就能完全显现。以上是佛陀在众生清净的心面前显现如何利益众生的过程。
子四、渐次得究竟法身
此乃自心所显现,虽诸异生不能了,
然由现见色身相,亦于彼等有义利,
依见色身亦逐渐,安住大乘诸士夫,
以智慧眼能照见,内具胜义法性身。
此颂是讲佛陀通过示现外在的色身影像,让众生也逐渐地现前本具的如来藏(胜义法性身)的殊胜过程。佛陀的一个影像就能够达到如此殊胜的利益。
“此乃自心所显现”,佛陀所示现的色身实际上是自心所显现。这是从自相续的角度而言,如果你的心很清净的话,就具足了显现佛化身的因缘。因此可以说是自心显现的。比如水器当中所显现的月影是在水器自己的里面显现的。这个方面讲的,没有任何问题;从外在佛陀的法身而言,如果没有现似他相续的佛陀的法身的话,单凭我们自己的内心,是很难以显现的。比如月影的显现来自天月,如果只有水器,没有天月的话,水器当中仍然没办法显现月影。
因此一方面需要具足自己的因缘,一方面他方面的因缘也是需要具足的。我们能够看到佛的显现,实际上一方面也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具足清净的水器,一方面也是因为诸佛的法身恒时不动摇,他是一种助緣。
此处的颂词是讲,佛陀的色身是从自心而显现的。
“虽诸异生不能了”,虽然很多众生不知道,“然由现见色身相”的缘故,“亦于彼等有义利”。很多众生在不了知的情况下,也因为见到了色身相的缘故,对众生产生了很大的利益。
我们可以观察,当时在印度见到佛的所有人当中,有几个人真正会想:“佛陀所显现的身相,实际上是我清净的心所显现的影像呢?”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即便很多被调伏的凡夫人不了知这一点,而把佛陀的身相完全当作一位外在存在的调化者,而对其产生信心。即便他不知道这是自己清净心所显的也可以,反正不管怎么样,他缘外在的佛像产生信心,缘外在的佛的化身祈求正法,也能得到利益。所以说“亦于彼等有义利”。此处是讲,佛陀的化身是从自己心中所显现的,有清净的因缘,就能够显现佛的身相。这是非常非常稀有的,所以如果能够见到真正的佛,能够听闻正法的话,是有相当大的福报的。
还有一种解释,佛陀在入灭之后,一般的众生是没办法再见到真正佛的化身了。但是见到佛陀的其他形相,比如佛陀的画像,佛陀的塑像,也是自己清净心的显现。如果自己的心相当的混浊,连佛陀的画像等也是没办法见到的。所以,如果自己的心相对清净的话,能够见到这样的影像。
前面讲,自心当中所显现的相,一部分众生虽然不了知,但是能够产生利益。还有一部分众生能够了知,比如他是通过学习很多正法之后,内心当中具足了这些智慧。他就知道,佛陀实际上是自己清净的内心当中如是呈现的。平时在修本尊的时候,也知道所修持的本尊也是自心清净的显现。什么时候你的心清净到能够现见本尊的影像的时候,本尊自然而然就能够显现。如果我们自己的心还很浑浊的话,即使修很长时间的本尊观,也不一定能够很快显现。
但是没有现前本尊不等于本尊不存在,就像无著菩萨和弥勒菩萨的公案一样。从无著菩萨开始修的第一天起,弥勒菩萨就没有离开过他。但是因为显现上面无著菩萨内心当中还有很多的罪障没有清净,所以即便弥勒菩萨一直跟随他,弥勒菩萨的相也一直显不出来。
《前行》当中描述,弥勒菩萨对无著菩萨说:“实际上我是一直都在,只是你罪障很重,见不到我的身相。不信的话,把我放在你的右肩去市场上看一看。”结果只有一个老妇女看到了一条狗,其他人根本没有看到弥勒菩萨的身相。
还有一种说法,这个是在其他的论典当中讲的,平时很少看到。很早以前看到一本书里面是这样写的。弥勒菩萨说:“我一直在跟着你,实际上你不信,你看我的袈裟上面。”无著菩萨看到他的袈裟上面都是在修法的时候自己吐的痰。很早很早以前就是这样。
这些主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圣尊无处不在,只要你一祈祷,他就会显现在你面前。但是即便他显现了,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的话,不一定能看得到。所以真正能够现见本尊,能够和本尊谈话请示教言的话,实际上都是自己的心达到了某种清净的程度之后,才可以显现的。前面的种种修行都是清净自己染污的心的种种的方法,不管是你祈祷,观想本尊,还是修持心咒,都是在清净自己内心当中的业障。当我们自己内心当中的业障清净,我们的心变成清净的心之后,本尊的影像就会显现出来,这叫做见本尊。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了知佛是我的心显现的,然后去依止、修持,这样的见解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但是不管了知也好,不了知也好,总之当时在印度的释迦佛的影像,也是通过众生的清净心所现的。
佛涅槃之后,某些修行者能够见佛,也是清净的心所现的。在《高僧传》当中很多人在佛涅槃之后仍然能够见到佛陀的身相,给他教诲做加持,这些也是他的心清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显现的。
我们不能说佛已经涅槃了,不能再见到佛了。所谓的佛陀涅槃,化身入于法身,是从大多数众生面前化缘已尽的角度来讲的。就某个所化的有情而言,佛陀也能为他个人从法身当中再显现一个化身,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只要你的心清净,在你单个的清净心面前就能够显现这样一种佛的影像。
如今世间上基本上大部分人的水器都坏掉了,水月已经不会显现,但是如果某个人具足了这样的条件的话,在他自己的水器当中仍然是可以显现这样一种影像的。所以如今大面积地面见佛陀的情况不多,但是很多大德在净观当中,现见释迦佛等的描述还是不少的。
所以我们在修持正法过程当中,不管是观修佛还是观修菩萨,如果要让我们自己现前本尊的影像来给我们做种种的加持、做种种的教诫,就要努力让自己的心清净,这个方面二者之间一定是决定的因果关系。如果你的心很清净就能够显现这个影像;如果你的心不清净,暂时而言,不管你怎么苦恼也是没办法显现的。
尤其是我们在学习正法过程当中,能不能够得到佛的加持、能不能够现见佛陀主要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心的显现。有时候我们自己在正法方面没有做很多的修持,反而对显现瑞相、觉受、见佛等期望很高,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因缘圆满之后才会发生的。如果我们不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下功夫,该做的条件不做,该圆满的条件不圆满,就想奢望见到佛陀的身相,得到本尊的摄受,没有得到自己就怨天尤人,这不合理的。这些道理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修持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没有感应,没有所谓的觉受,他就开始退失了,就觉得这个法是虚假的,或者这个法和我没有缘分。如果我们这样想,那么无著菩萨肯定是永远修不成了,因为他修了十二年的法没有变过的。实际上并不是说法对你没有缘分,而是说你的这种因缘没有到达某种程度时,没有办法现前种种觉受。所以最好就是一个法修到底,修到底之后肯定会得到殊胜成就的。
以前有种说法,印度人修一位本尊,得到一百位本尊的成就;西藏人修一百位本尊,一位本尊的成就也得不到。当时印度和西藏的修行者是这样情况。对我们来讲好像也是有一种很怀疑的心态经常换,这个修一段时间那个修一段时间,修三五天没什么感觉又换另外一个,另外一个修几天又没感觉又换一个。
实际上你就一个法修到底,不可能没有觉受和收获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你的修行是不是能够让你的心得到清净,只要心清净了,就会现前一种影像本尊,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现前自己的本来面目。
以上是“然由现见色身相,亦于彼等有义利”的意思。那么到底获得怎样的利益呢?下面就对这个利益进一步的进行安立。
“依见色身亦逐渐,安住大乘诸士夫,以智慧眼能照见,内具胜义法性身”,依靠见到佛外面的色身的因缘,逐渐能够步入大乘。所以怎么样能够步入大乘呢?首先是见到了色身,发起了想要成佛求道之心,之后化身会给修行者很多教授,或者让他修持殊胜的寂静的妙法。通过修持寂静妙法,他就可以进入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加行道等等,逐渐就和大乘的道相应了。然后到见道时能够安住在大乘的殊胜证悟当中。安住在大乘殊胜证悟的诸士夫,以其智慧眼就能够照见本具胜义法性身。
这是讲从色身对修行者带来某种启发开始,到最终他现前和佛无二无别的殊胜法身的过程。如果没有最初的这个化身相,就没有最后的现前胜义法性的结果。所以最初所显现的这种色身虽然是一种影像,但是他能够对众生起到这么大的利益。
最初皈依佛陀的时候,一般的人一定认为我和佛之间是两个相续,佛所获得的证悟和我完全不一样,我现在是一个具缚的凡夫,而佛是一个清净了一切业障的殊胜的正等正觉的觉悟者。当我们皈依的时候,我们都是对着佛像在皈依,好像是皈依这尊佛像。我们当时对皈依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后面逐渐了知佛陀的佛像是代表了他的化身。佛陀的殊胜化身表面上是入于涅槃,但实际上也可以在有情面前示现。
但是我们还是觉得我们现在的相续和佛的法身之间,或者说在虚空当中安住的某尊佛像之间,还是两个相续。我们是在接受他的加持和帮助。我们在祈祷佛陀、祈祷本尊、祈祷上师的时候,都是觉得我的相续和上师的相续之间是有差别的,现在我祈祷上师是得到他相续所摄的上师的加持,我们都是通过别别相续的方式在祈祷、安住。虽然在修法的最后,有上师和自己融入一体,我们和上师无二无别的暗示,但是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一点。
最初我们都会认为我们与上师是别别他体的,依止上师的时候,我们是依止上师的教诲来做,这方面还是有自他分别。但是当我们做的时候,逐渐就会发现,上师和佛陀给我们的这些教授,都是在泯灭我们自他的分别、一多的分别和贤劣的分别。所以当我们学习佛法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就会接触到教法中最深奥的部分,即法性一味的本体。
自己与佛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众生的分别心划分出来的。实际上这样的界限根本不存在。但是有很多人不承认,认为我与佛怎么可能是完全一味的,怎么可能有两个人一个身体的感觉?实际上没有两个人一个身体的感觉,即便有两个人一个身体的感觉,还是属于我们的分别念。从究竟本体而言,自和他、众生和佛,或者殊胜的和下劣的等这些都是属于分别念、虚妄分别。而修持正法就是在泯灭这样的执著。
比如我们学习《中论》等很多讲空性的法,为什么要讲轮回和涅槃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讲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讲贤劣是平等的?实际上在空性究竟实相中本来就不存在这些东西。实际上学习空性,修行空性只不过是帮助我们泯灭掉了额外加进去的东西而已。学到后面我们就逐渐逐渐深入到了所谓一味的教法的精髓。
所以当我们到达了加行道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修持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大空性。当自己在证悟见道的时候,自己就可以真正通过智慧眼照见了一切本具的法性身。
当然真正完全泯灭自他相续的执著还要修到八地乃至究竟成佛,那时所谓自他分别念完全泯灭,没有分别念就没有通过分别念描绘出的种种影像。最后,一定能够证悟一切诸佛法身一味的境界,一定会证悟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是最究竟的境界。所以在抉择本基的时候,我们也应知道一切万法的本体完全是一味,没有任何的差别。
我们最初缘色身皈依的时候,我们有严重的实执:我来皈依佛陀,我来修持佛陀的教法。我与佛陀之间有很大距离,我和教法之间也有很大的距离,这样的话就会有很多很粗大的执著。但是心通过逐渐地修行正法,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智慧增长了,大悲增长了,佛陀就会给我们宣讲比较深奥的教法。其实教法并没有什么其他深奥的地方,所谓的越深奥就是越不是分别念的境界,越接近实相。
究竟的实相是什么?就是前面讲到的诸法一味平等的境界。诸法本来就是平等一味的,但是一般人习惯了二元对立的执著,习惯了分别念执著,没办法发现,和接受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要长时间地修行。
我们现在的道友听闻佛法,修习佛法的时间很长。因为通过对于中观的这些教法一遍一遍地修行,现在基本上能够接受这样的观念。
有的时候因为我们毕竟没有证悟空性,觉得一切诸法平等一味的观念好像还是一种理论。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见解在我们心中生起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见解[3]已经非常靠近于究竟实相了。
如果一个人的见解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一般人相比,绝对是超胜的。虽然这样的修行者走在城市中,感觉他的受用、福报等方面还不如其他的人。但是他心中的这种正见可以说在城市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他们是无法和修行者相比的。
从这方面来讲,我们也不需要太过于自卑。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受用、钱等其他东西不如其他人,但是我们内心当中对上师三宝的信心,还有对于殊胜正见的了知程度,很多人不具足。一个城市中的人不具足,十个城市中的人也是一样不具足。真正来讲在整个世界几十亿人当中,没有几个人能产生这种正见。从这个角度的的确确也有产生傲慢的资本。
傲慢还是要认真对待,不要过于夸张了。但是从提醒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来讲,从对众生产生悲心的角度来讲,也应该有这样想,对自己还是有所帮助的。
这主要是从外而内,从皈依外在的三宝开始,接受自己和三宝一体的观念,然后开始修持,最后现前三宝一体的境界。
由色身逐渐从外向内,由多而一,最后完全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这是外在色身相带来的利益。
壬二、与彼者善加对应而宣说
此处是比喻和意义之间的善加对应。
犹如诸地离险难,具摩尼德光严净,
如是无垢琉璃成,地面平正清净故,
映现天主诸住处,天主及天眷属像,
净地功德渐离故,则此不复再显现。
为得彼者而修持,近住禁戒布施等,
男女诸众发愿心,向空抛散妙花等。
为能获得如琉璃,净心中现能仁果,
具极欢喜诸佛子,善能发起如是心。
前面讲到了清净地显现影像和不净地不显现影像之间的差距。
“犹如诸地离险难,具摩尼德光严净”,“诸地”,即南赡部洲的大地,“险难”,即高山、深沟、泥沙等种种地上的险难。离开了高低不平,泥沙不净的情况,具足犹如摩尼宝功德般“德光严净”的地基,“如是无垢琉璃城”,无垢琉璃变成的地面平整清净。
在这样的地基上面,就能够映现天主的住处[4]。它的建筑远远超胜于人间。因为他的福报很超胜,建筑可以通过他的福报而形成,或者通过他的福报能够招感技艺很高的工匠。工匠在修建的时候也不需要像世间的人这样勤作,但是修建的宫殿非常善妙。
“天主及天眷属像”,天主和其他三十二个附天王,还有其眷属,天子、天女、守卫等,很多影像都能在地基上面映现出来。这是讲清净的地具足这样的因缘能够映现这样的影像。
第二步讲“净地功德渐离故,则此不复再显现”,随着众生业力的加重,净地的功德逐渐远离之后,大地不再平整,不再清净,开始显现泥沙、高山、深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不再显现清净的天主的形相。
“为得彼者而修持”,当时看到清净地上显现的影像,地上的人们为了能够得到天人的身份,为了转到天界去享受善妙的快乐,而修持善法。这个善法就是“近住禁戒布施等”,“住禁戒”就是斋戒,修持五戒、布施、安忍、十善等很多的善法。而且为了能生三十三天,发愿心,“向空抛散妙花等”,他自己有这样的心愿,又修持这样的善法,最后又回向自己的功德能够生到天界当中,最后他能够如愿以偿生到天界当中。
“为能获得如琉璃,净心中现能仁果,具极欢喜诸佛子,善能发起如是心”,通过比喻对照意义。为了能够获得犹如琉璃的清净心中所显现的能仁果,对成佛和菩萨道有强烈欢喜的佛子,发起想要成佛的心愿。尤其是看到讲佛的本体,讲佛的功德,讲佛的事业,讲这些时候修行者能够生起很大很强烈的欢喜心。“这样的佛果我一定要获得”,这个时候就能发起一种很清净的心。
比较悲哀的一点是,在看到这些佛的功德,佛的证悟本体,佛度化众生的事业时,真正能够产生触动的人不是很多。这是福报稍微欠缺的一种表现。
就像看到其他世间当中的很多享受、欲妙时,他自然而然就能产生我要得到同样的东西,这幢房子我想要得到,以后我要获得这种生活,这个车我一定要买,他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强烈的欲求心。但是当他看到描绘佛的功德和事业时,觉得好像天天都在翻来覆去在讲这些,到底在干什么?还不如马上讲完算了。
佛的功德不是世间庸俗的境界,也不是一个有漏有为法的境界。这个法非常善妙,看到佛相续当中具足这样一种证悟的本体、离系果和异熟果的功德、种种的事业之后,我一定要发愿成佛,像佛一样去利益众生。
能够产生这样一种欢喜心的话,就能够发起求佛的心。否则,如果我们学完之后没什么感觉,当然也就不会发起这样的心。比如我们学完佛陀是这样一种觉悟的本体,看到了佛的功德之后,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感觉,那么你的内心当中能够发愿“我要获得这样的功德”吗?肯定不会。只有当你对佛陀的功德法产生一种强烈的触动,觉得这个的的确确是超胜一切的功德,完全是一个不共的功德,产生很强的欢喜心,才能发起愿求之心。
如果没有产生强烈的欢喜心,即便口里勉强地说
“我要成佛,我要成佛”,也很苍白,没有什么力量。这样很苍白的所谓我要成佛的心,对我们修道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遇到所谓的欲妙,或者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很快就会退失的,这是勿庸置疑的。
“具极欢喜诸佛子”,我们能够看到佛、佛像、佛的事业、佛的证悟,以及佛证悟的情况,按理来说应该产生很强烈的欢喜心,然后缘这个欢喜心去发誓成佛,这也是净心当中才能够现前的。如果我们没有现前这样一种境界,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心还是处在比较混浊的状态?
但也并不是说无可救药了,这个方面还可以调整。我们通过对比,进一步修持的方式,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对道欢喜,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是一种前相。
否则我们对佛、佛教的殊胜经论没有兴趣,还不如看一本小说生起的欢喜心大的话,这不是很快得到成就的前相。前相应该是对这样的教法产生一个强烈的欢喜心,强烈地想要修持的欲乐之心。如果任何感觉都没有,就说很快就可以成佛了,很快就能往生了,稍微有点妄想的成份在里面。
这些方面我们还是要了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心态。一方面多去闻思、一方面多去修持,慢慢地把我们的心态调整过来。
壬三、摄义说无生灭相
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
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
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
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
佛影虽现生与灭,然不能作生灭观。
就好像清净的琉璃地上面映现天主的影像,同样的道理,众生的清净的心地当中也能够映现能仁[5]的身体的影像。虽然佛的影像在我们现在的众生面前显不出来,但是上师的影像能够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显出来,而殊胜的上师实际上是和佛无二无别的。
“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帝释的影像显现还是不显现是由大地清净还是不清净决定的,大地清净就可以显现,大地不净就不能显现。
“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我们能不能够遇到佛,就看我们的心混浊还是不混浊。我们能不能遇到一个殊胜善知识,也是看我们的福报具足还是不具足。如果具足福报,一定能够遇到一个善妙的上师善知识;如果自己的福报欠缺的话,那么能不能遇到一个殊胜的善知识就不好说。
现在世间当中也出现这样情况,依止完之后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烦心的事情,比如遇到有争议的人等。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相续当中的福报不是很圆满所导致的。
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具足这样的福报的话,当然能够遇到殊胜的上师,比如道友们就是因为具足福报的缘故,遇到了法王如意宝,或者福报比较清净的缘故,虽然没有遇到法王如意宝,但遇到了像上师仁波切这样殊胜圆满的善知识。
上师仁波切不管从戒律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他的智慧、大悲的角度来讲、或者是从摄受众生的事业的角度来讲,方方面面都能够让众生产生信心。上师是很难产生邪见的对境,所以现在我们能够遇得到,也是一个真正具足福报的显现。
如果具足福报,你不寻找也能遇到;如果不具足福报,怎么寻找也很难找到。所以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给我们提示很重要的一点就说是宿业,如果你有这样一种福报的话,无论如何你肯定是能遇到一个殊胜善知识。因为华智仁波切讲到,所有上师善知识的法相,归根结底就是菩提心,但是真正的菩萨是隐藏自己的功德的,而很多骗子伪装自己具有功德,所以一个人具不具足真正的菩提心很难以判断。但是华智仁波切说,遇到自己具缘的上师很重要,怎么样遇到自己具缘的上师?这里面福报的成份是非常非常明显的,你有这样一种宿善,你就能遇得到;如果你没有宿善,让我们去观察一个上师,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就看你自己以前发过怎样的善愿,怎样善巧地依止过上师。有这样的善因缘,就能够遇到殊胜的善知识。
所以我们自己平时也要经常发愿,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要如理如法清净地依止,为以后值遇清净的善知识种下一个善根。再加上平时多念诵像《普贤行愿品》等很多愿文,多回向,如此就能够保证我们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遇到清净的、能够堪能调化我们的上师,不会在这个上面出现很多烦心的事情。
所以我们自己修持很殊胜的福报也是非常重要,在众生的心面前,显不显现善妙上师的影像还是和自己的心混浊不混浊、清净不清净有很大的关系。
“佛影虽现生与灭,然不能作生灭观”,帝释天的影像虽然显现生灭,但是从他本身来讲没有生灭。佛陀的化身影像虽然显现生和灭,比如心浊的时候就灭,心净的时候就现,他好像有生和灭的差别,但是我们不能够缘佛像作生灭观。
因为所谓的生灭的显现主要是由于众生的心净不净而出现的。从佛陀自己的角度来讲,他并没有生灭。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大无为法的自性,所以任何时候没有任何生灭的。从这个方面来讲,虽然显现但是没有丝毫的生灭之相。
实际上这些比喻有很多很深的意义在里面,平时我们看法本的时候要比较深入。当然这些字句比较简单,大家学习到现在都比较清楚弥勒菩萨《宝性论》的特点,首先是以总摄的方式讲一下,然后是广说,广说之后又归摄,所以前面的意义和后面的意义看起来是相似相同的,但是里面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尤其是里面有很多我们如何修法、如何如理作意的窍诀。如果自己认真去看的话,能够发现;如果自己不认真看,过一下的话,自己就没办法得到很多的受用。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即大乘的种性,或小乘的种性。
[2] 度摄品,即六度和四摄,其中对于六度的方方面面讲得非常地详细。
[3] 即一切万法是平等的,空性的。
[4] 即三十三天天主的住处。
[5] 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