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课
《宝性论》抉择三宝的种性,抉择每个众生相续当中具足的如来藏。如来藏如何现前,现前之后的境界的宣讲,在论典当中非常的明确。
《宝性论》当中所抉择的道理都是属于究竟法界的实相,也就是讲一切有情本来是佛陀的道理,或者说烦恼是菩提的道理。很多经典论典当中所宣讲的重要的启示,在《宝性论》当中都有圆满的答案。还有他空的思想当中,如来藏的本性是从哪个方面讲不空。客尘不存在的意义,对我们遣除障垢,远离障垢的作用非常明显。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讲了所得佛法僧三宝,现在讲的是能得的因缘。其中能得的因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能得的具有缘。
具有缘主要是现似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其中觉悟的本体—菩提,离系和异熟两种功德已经讲完了。
现在讲的是令他觉的事业,即如何让其他具有如来藏的众生来觉悟如来藏。佛通过不可思议的无有间断的事业,让一个又一个的众生从轮回当中得到救度。
前面讲了两种事业的意义,现在通过比喻来了知佛的事业。为什么大篇幅地使用比喻来进行安立呢?因为佛的事业再怎么讲还是一种非常难以思议的地方,很难以真正通过分别念来思维。佛在没有分别的同时,又能够救度很多的众生,又能做很多事业,到底如何安立呢?是通过九种比喻来帮助我们了知。
九种比喻都是世间当中大家通过分别念能够大概了知的比喻。比如说前面讲到了帝释天的比喻,现在要讲的妙法鼓的比喻等等。这里面都有一种无勤作,无分别的含义。但即便是在无勤作无分别的时候,这样的事业仍然在不间断地展开。如果能够清楚地掌握这些比喻,以及比喻所表达的意义[1],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通过佛陀的事业来对比。
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知道佛虽然没有分别没有勤作也可以度化众生;再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佛陀救度众生的能力远远超胜一般的世间上的无情物,或者其他的法所能够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前面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地对佛的无分别智慧,他能够展开的事业,产生殊胜的定解。产生定解之后,对佛陀的祈祷、皈依等的心愿就会跟随着变得强烈。如果这个方面的心变得强烈,通过自己皈依等对治法的深入,我们相续当中的怀疑,种种的烦恼,以及其他的障垢法就能够逐渐逐渐自然地消失在法界当中。所以讲比喻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前面我们讲完了第一个比喻,就是帝释天的比喻,主要是讲到佛陀显示身的神变救度众生。
辛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
此处是妙法鼓[2]的比喻,对照的意义是佛陀的事业的支分,即语言的教诫。佛陀的这么多事业当中,语言的事业是非常的明显,非常的重要。因为众生是听闻了佛陀的语言的教诫,了知了取舍之理,进一步地做种种的取舍之后,才由凡入圣,超越轮回,最终成就殊胜的佛果。所以佛陀显现在世间,最圆满最殊胜的事业应该就是讲语的事业。前段时间学习《缘起赞》的时候,对于佛陀的语言事业,尤其语言事业当中的缘起等,做了高度的赞叹。
我们知道,佛陀出现于世间,宣讲种种的教诫,非常非常的难得。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最初接触佛法时,都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佛的相貌、神通、慈爱上面,但是很少把注意力放在佛的语言、教诫、经典上面。
随着学习佛法的不断深入,我们就知道了,实际上佛陀出现世间显示神变、相貌等等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进入佛门的一种方便。进入佛门之后怎么办?并不是进入佛门就万事大吉了,什么事都已经圆满了。进入佛门之后是学习的开始。对于佛陀的教法,必须要进一步的掌握。如果能掌握得很圆满,那么对于修行的方式等方方面面都能够很透彻。
如果掌握的比较片面,那么修行的时候,一部分能够修行,一部分容易出现一些障碍违缘。所以佛的教言就是让众生获得解脱的方法,也叫做法门。因此每一个想要获得解脱的人,应该把重点放在佛的教诫方面。
虽然《宝性论》是弥勒菩萨所宣讲著作的,但实际上《宝性论》间接也属于佛的教诫,都是一个种类。
分三:一、以天鼓妙音宣说圣法;二、亦超此等诸喻;三、彼等由缘而入一、通过天鼓妙音来宣讲圣法,直接宣讲天鼓妙音。二、亦超此等诸喻,是讲佛陀的语的教诫事业超过了天鼓,超过了天界的铙䥽等等的乐器。其他种种的声音是没办法和佛的语言相比的。三、彼等由缘而入,即有缘的众生具足善缘就可以进入到佛门当中修行。
壬一、以天鼓妙音宣说圣法 分二: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癸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 分三;一、无勤作;二、由业出生;三、由此成就寂灭
比喻是圣妙鼓,意义是佛的语言教诫。对于这样的喻义相同的根据是无勤作,由业出生等方便。“由此成就寂灭”,当然真正成就寂灭只有佛陀,但是天界的妙鼓也能够相应的息灭贪心和嗔心,二者之间还是有相同之处的。
子一、无勤作
如天界中由诸天,往昔白法善业力,
法鼓无勤无生处,亦无意色与分别,
同时能说无常苦,无我寂静之法音,
依此数数作警策,令诸天人不放逸。
如是遍主虽远离,勤等然于诸有情,
如来法音能周遍,于诸有缘宣说法。
在这三个颂词当中,第一个颂词讲到了天鼓的特色。首先“如天界中由诸天,往昔白法善业力”,天界当中有一面非常大的法鼓,称之为天鼓。这个天鼓的来历是往昔天人们自己的善业力而形成的。
实际上,我们必须要修持很多殊胜的善法,中断恶业才能生到天界。还有《贤愚经》等一些佛经中记载的,有的时候想要生到天界也不是特别地麻烦。这些公案当中,只要是遇到了殊胜的福田,自己当时的心非常地平静或者非常地清净的话,缘一点小的东西就能够让他生到天界。这方面也说明了善业有增长广大的作用,修很少的善业,可以成熟超胜其很多倍的果报。
天界的人由往昔的善业力感到了法鼓的呈现。这个法鼓也是天人的一种福报。天人的种种资具、受用、相貌等都是非常地圆满超胜的,除此之外,他们还共同拥有殊胜的法鼓。
这个法鼓在适时的时候,无人敲动也能够自然而然地响起,或警策天人,或鼓励天人。天人听了这个法鼓的妙音之后,内心会觉得非常地安稳、非常地踏实,有的时候能够从放逸当中解救出来,有的时候是从畏惧当中解救出来。所以这个法鼓在天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法鼓无勤无生处,亦无意色与分别”,讲到了它的种种特色。
第一、法鼓在发音的时候,没有种种的勤作。一般的人要发音的话,他还是需要勤作。比如我们要讲话,首先要在内心起心动念,之后我们要开口说话,舌头要动,气管、上颚、下颚、舌头不断地转动,发出各种各样的音。要说出一连串的话,就是一种勤作。上师注释当中讲,一个人讲话时间过长,就会感觉非常累,这样也是一种勤作的表现。所以一般的人发音是需要勤作的。
世间当中发音的东西基本上也都是需要勤作的,比如录音机等。首先制造它需要很大的勤作,使用的时候,虽然很多机器很高档,但是你不去操作它,它仍然是无法发音的。这些机器必须也要受其他外在力量的影响,否则没办法适时地发音,属于有勤作的范畴。
法鼓发音的特色,是适时地发音,是属于无勤作。一方面,它形成的时候,只是由于天人的善业如是地形成而已,没有请很多的工匠去打造这样的法鼓。还有,恐怖的时候发出激励的声音,放逸的时候发出四法印的声音,它也是适时无勤作的方式发音,不是由很多发音的器官配合起来发出的。所以是无勤。
第二、无生处,即没有一个产生的地方。我们的声音产生于喉咙,有一个真正的生处。而天鼓妙音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生处的,它不需要通过嘴、喉咙等来发音。如果一定要说生处的话,只能说妙音是从鼓内发出来的,而不是像人一样从嘴和喉咙出来的。
它的外形也许是一个鼓的样子,但是发出来的声音不像人间的鼓,敲起来只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实际上,天鼓发出来的妙音也就像人说话一样,听到之后能够产生非常愉悦的感受。
第三、无意色,“意色”讲到了第六意识前面的色法,即总相。当然我们在说话之前,想要表达一个东西时,都会有分别,有显现意色。比如我想描绘这个瓶子,或者我想描绘这个事情,我的第六意识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出所要表达的东西的总相。比如要描绘这个柱子的红色,首先会在脑海当中浮现一个红色;要描绘这个杯子的形状,脑海当中浮现这种形状,这些都称之为意色。一般的人在说话之前,他会浮现出这样的意色。
第四、无分别,“分别”,即第六意识。
分别和意色二者之间,一个是能境,一个是所境。分别是第六意识的能境,意色是第六意识的对境,也就是第六意识面前所显现的总相。
法鼓在发音之前有没有分别,想:“这个天人很痛苦,我要发音去激励他”,或者“这个天人很放逸,我要发音去策励他精进”?它是没有这样的分别的。
一般的人发音前会有一个作意:“我要和某某人说话”,这是每个人说话之前都有的。之后,还要用语言把自己脑海当中浮现出来的东西描绘清楚。
但是天鼓没有。首先没有这样的分别,然后在描绘的时候也不会浮现出“这个天人痛苦的样子,怎么样去息灭他的痛苦”的意色。
通过以上四个特点,就能够比较清楚地说明什么叫无勤作。这些方面都是表示无勤作。前面的无勤作是一种总说和别说。实际上无勤、无生处、无意色、无分别这四个法都是在表达一个总的无勤作的含义。
以上我们就首先了知了法鼓的来历,法鼓的功效,法鼓在发音的时候如何无勤作。
“同时能说无常苦,无我寂静之法音,依此数数作警策,令诸天人不放逸”,“同时”是和什么同时呢?和无勤作同时。在无勤作的同时,能够发出种种的妙音。一般的人无勤作无法发音,但是天鼓无勤作的时候,它能够发音。所以在无有勤作的同时,它能够宣说殊胜法音,而且它所传出来的声音也是很动听悦耳的,它的意义也是很深厚的。很多天人在生到天界之前,都有修持过种种的善法,相续当中有一定的善根,因此他所招感的法鼓也能够相应于以前所修的善业,如是宣讲佛法当中非常深奥的内涵。
首先宣讲诸行无常,然后是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这四法印绝对不共于一般的世间修法。
诸行无常的行就是有为法,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自性。天人正在享受快乐的时候,非常地需要这样一种声音的出现。这样的声音适时出现虽然不能完全扭转天人享乐的状态,但是至少可以在他享乐到极端忘失善法的时候,提醒他一切都是无常的。
当人们的一切都非常顺利的时候,一切万法的无常、痛苦基本上是想不起来的。高度的享受从某个角度而言,能够蒙蔽有情的思维和相续。所以很少有人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很多人在享受的时候,都是处在无明放逸的状态,基本上是想不起善法的。我们也许有过这种经历,即便是想起了善法,善法的力量在我们相续当中也体现得非常弱小。
比如我们出去之后,享受了很多欲妙和快乐,这个时候我们就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基本上和外面环境融为一体了。有的时候偶尔想到,我是一个修行者,我是一个修心的人,我是一个出家人,实际上应该修持善法。
当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我们自己会发现它的力量是相当弱小的。所以如果处在很强烈的放逸状态当中,要扭转它的相续是很困难的。
当然,在极度放逸当中,还能够冒出来一两个想要修行的念头,还是不容易的,但是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法音能够传出一切诸行无常,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天人也是有为法,是无常的,天人的欲妙也是无常的,天人感官的享受仍然是无常的。一切粗大的法是无常的,微细的法也是在刹那刹那生灭。所以诸行无常的力量应该是非常的强大,只要我们修持诸行无常,内心当中能够生起诸行无常的一种觉受的话,基本上对世间的妙欲不会有什么兴趣。
有时候我们觉得,反正都是无常的,修也是无常,不修也是无常。但是如果你修持了,觉受到了无常的法义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有一种真实的转变。
当我们耽著妙欲的时候,是不会有无常的观念的。这个时候在脑海当中总会认为,这些都是常有的。至少是现在拥有的时候,它是不会变化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在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一种想方设法延长乐受,远离其他负面东西的想法。一旦延长,就会引发很强烈的痛苦。即便勉强延长了,又会引发他的常执。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在这个循环当中,没办法出来了。
所以,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观修无常的话,就会知道这一切全都是变化的,我们是没有办法永久地拥有它,即便是拥有了它,最终还是会通过很多很多因缘消失的。即便在世间当中你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人,金银珠宝等很多钱财也能一直拥有,当你在死亡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拥有的。
一个帝王可以把很多很多东西带到坟墓里面去陪葬,但是遇到盗墓的人,也是无可奈何的,只能躺在那个地方,让他拿走。所以归根结底,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真正做到永久保存,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为了得到这些无常的东西,付出去的代价太多了。尤其是对于出家人而言,这个人身是暇满人身,很难得很短暂的,现在用这么珍贵的短暂的人身去追求一个最终没办法保证的东西,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还有,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很有可能会失坏自己的善心、道心,和戒律。如此观察更加得不偿失。
所以诸行无常的观念要经常观修,内心当中一旦产生无常的觉受,自然而然就会对这些东西不再感兴趣。这是发自内心地不感兴趣,而不是在外境的形式上稍微做个遮止。稍微做个遮止力量不大,内心当中发出来的无常修法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修行者来讲,诸行无常也是非常深奥的修法,一旦能够在内心当中修成了无常,基本上修行成功了一半。
以上讲了天界当中能够经常性地宣讲诸行无常的道理。
第二讲到了有漏皆苦,只要是有漏的法,都是痛苦的。我们就知道了,整个凡夫人的相续,整个凡夫人的流转,只要是在轮回当中,没有一个快乐,全都是痛苦的自性。既然我们知道这样的道理,还有什么可以耽著的呢?以前我们也是耽著所谓的快乐、假相,漂流在轮回当中,现在仍然是在感受很多很多痛苦。
很多人习惯了痛苦,即便是一辈子都在痛苦,安乐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也是乐此不疲。有的时候安乐只是一种希望而已,但是有情的执著就是这么大。
有情没办法对于整个世间产生哪怕丝毫的怀疑心,觉得这个轮回是否不是我们应该待的地方?有没有一个超越轮回解脱的地方呢?很多人没有这样想,虽然他很痛苦,但是没有人去引导他的话,他没有办法在内心当中发出求道的意乐。
乞丐很苦,但是他也很难去修道,他觉得每天要点饭,睡着桥洞下面,无忧无虑的也很快乐。但是真正观察的时候,天寒地冻,或者炎热的时候,受到打骂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痛苦的,但是他们基本上发现不了。
现在我们修行者也是一样的,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痛苦在整个世间当中铺天盖地。我们感受的情绪等等,基本上都是痛苦的过程,但是在生活当中有一点点的快乐就好像能把这个痛苦冲淡,就能够维持追求拼搏等很多心态。但是从佛法的眼光看的时候,这么多的痛苦是需要远离的,而一点点的快乐也是一种痛苦的假相,是伪装起来的东西,但是如果不了知就很容易上当。因此真正了知痛苦的本义,经常观修有漏皆苦对于修行者来讲是非常大的修行。
诸法无我,就是一切诸法都是没有自性的。其中我就是自性的意思,无我就是无自性。体现在人我和法我上面,人我是无自性的,是假立的;法我也是无自性,也是假立的。所以观察之后,我们就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实际上就是空性的道理。我们如果能够安住在空性的道理当中,心态自然而然就会转变。我们的心态一旦转变,就不会再去耽著实有的法。
很多痛苦的来源都是实执,所以如果能够真正地到达无我的境界,就能够息灭实执。如果没有实执,我们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去追求这些东西。比如当我们在听上师诠释的《虚幻休息》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如果你的内心当中能够产生这个一切都是幻化的观念,你再观你的心态,和之前不了知幻化的时候的心态相比,耽著的程度是完全不相同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能够感受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力量,我们再看万法的时候,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得到东西的时候大喜,失去的时候大悲。这种大喜大悲起起落落的情绪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再也难觅踪迹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看穿了这些万法没有实质,不值得去追求。
不单单是我们的分别念认定它不值得,而是内心当安住在空性的状态当中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和以前思维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有两套思维方式,一套是安住在实执的思维方式,一套是安住在幻化空性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当然不一样。
以上讲到了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是超越轮回,如果你能够息灭苦谛和集谛,自然而然能够获得一切寂灭的境界。这个寂灭的境界,从小乘的角度来讲是寂灭苦集,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连小乘的这些作意都是完全寂灭的,真正获得大涅槃的寂静。
天鼓妙音当中就能够传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殊胜法义。通过这样的法音数数做警策,让沉迷在快乐当中的天人尽量能够不放逸。
虽然天人有福报,能够接触到法音,但是真正来讲,能够对天人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处在非常快乐、极端放逸当中,能够怎样忆念佛法非常不好说的。现在我们都认为美国等很多地方的快乐在整个地球上面应该是达到极致了,但是美国人的快乐仍然没办法和天界的快乐相比的,美国人放逸的程度是远远比不上天人放逸的程度。
因为天人享受的物质是不需要劳作的,而且他的这些东西是非常圆满的,每天都是吃喝玩乐,任何工作也不需要做,一切都是顺心自然的。我们想想看,他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得放逸到什么程度。他们基本上是没有心思去修持善法的,因为修持善法和他享受快乐是矛盾的,所以他不愿意去修行佛法。
我们看看佛传当中生天的人的反应就很清楚。有些人生天之后马上观察自己是从哪生来的,观察到是从佛在的地方来的,他在去享受妙欲之前,就马上从天界下来去听法,这样很快就可以证果。
到了天界,一旦开始享受了,就没办法了。耆婆医师往生到天界之后,舍利子尊者去看。他以前看到舍利子尊者的时候,非常恭敬,远远就下车顶礼问法义了。但到了天界坐一辆飞车,看到舍利子尊者的时候,只是合了一下掌就跑过去了。舍利子尊者用神通把他定住,他没办法才下车来礼拜。尊者问他,以前那么恭敬,现在为什么这样?他说,我还算好的了,您看其他的天人从您旁边走理都不理您,我还跟您打了个招呼,我还算是不错的。问他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他说,我们要赶时间去享受,没有时间陪您,您自己转一转走一走,我要去参加聚会了。
所以天人的放逸是完全不相同的,即便他以前有很多善根,但是到了天界之后那种放逸的环境让你不得不放逸。
一旦生到了天界,他是完全处在放逸状态当中的。所以很多天人死了之后,想要再度转生善趣是很困难的,其原因和这方面有关系。当然有些人的善根很深厚,在这死了之后还要继续往天上转,越转越高的情况也有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天人处在放逸的状态当中非常难出来。
以前益西上师在讲《广论》的时候也讲了一个最贫困的天子,虽然生在天界,但是很穷,只有一个天女,一个乐器,和一件天衣,但是他已经非常快乐了,其他的东西也不想,求法这些都不想,就是一心一意地享受他的快乐。连他都能够处在这种放逸当中,就知道放逸的力量有多强大了。
虽然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忘记了以前生到天界时的放逸程度了,但是现世的生活当中,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修行人不注意的话,也比较容易放逸。现在有很多电器等东西非常方便,商家也投其所好,你喜欢什么,他就给你生产什么。拥有这些东西,处在圆满的环境当中享受生活的时间长了,不忘失道心的基本没有。肯定会逐渐忘失道心,因为放逸的力量产生了强大的无明,强大的无明很容易覆盖你通过修学得到的那么一点点的出离心,一点点的境界。所以生活太好了也不是一种比较好的现象。
智悲光尊者也讲过,当你的施主,你的钱财,你的条件方方面面都很圆满的时候,你的佛法没有修成,魔法已经成就了,《前行》当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
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行于中道。行于中道的意义非常深广,过于放逸没办法真正修持正法;过于痛苦也没办法修持佛法,所以要行于中道。南赡部洲的一般中等人不是太乐,也不是太苦,也是容易行持佛法的。
现代社会出家人修行人比较受尊崇。在比较受尊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定不要飘飘然。别人尊崇你是因为你是修行者,但是你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应供处,你自己在面临这些东西的时候会不会真正地去作别人的福田,这些方面是要打问号的。再加上这些东西接触多了,能不能影响你的修行,能不能影响你的道心,这些方面很难说。
很多修行者的导师也经常讲,如履薄冰的感觉一定要生起来。如果我们在修行时没有如履薄冰的感觉,那么相续当中正知正念还稍微欠缺。如果有一个如履薄冰的感觉,自己在思维修行的时候就会比较精进、不放逸。如此很多事情出现的时候,自己会以冷静的头脑去对待。别人赞叹你的时候,恭敬你的时候,供养你的时候,如果你能保持一个清醒头脑,就不会随境而转。
我们现在放逸的程度远远不如天人,但是还是应该非常注意。如果我们精进的话,这一世结束后就很有可能永远离开轮回了。如果不注意,有可能还要重蹈覆辙,仍然是该下地狱的下地狱,该堕恶鬼的堕恶鬼,然后在轮回中要挣扎一段时间,之后再看有没有机会重新获得修行的身份再来修行佛法。
轮回当中的东西都是痛苦的自性,现在很多人早早出家了,没有体会到社会上的很多痛苦。但是如果失去这样的身份,重新回到世俗当中的话,很多痛苦又要拣起来,并且转生之后还要感受很多痛苦。所以不如做个了断,今生精进修持,往生极乐世界,永远离开轮回,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此处讲到法音能警策,尽量让天人处于不放逸的状态当中。
“如是遍主虽远离,勤等[3]然于诸有情,如来法音能周遍,于诸有缘宣说法”,如是遍主佛陀,他自己虽然远离了勤作等,但是如来法音也能自然周遍,对有缘者宣讲殊胜的正法,因为他已经获得了圆满正等觉果位的缘故。
或者换个角度来讲,佛陀勤作的因已经没有了。勤作的因主要来自心识分别念,佛陀早就息灭分别念,所以不可能再出现勤作的因。没有勤作的因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所以佛陀已经离开了勤作。
无生处,佛陀发音的生处有没有呢?显现上佛陀看似和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但是前面我们也提过,佛陀的身体好像是四大,但不是由四大组成的。平时我们说话时,需要舌头等发音的器官,器官中不同的位置发出不同的音。从外表看,佛陀好像也是这样通过舌头说话,但实际上只是影像而已。
佛陀本身而言并不是四大组成的身体。器官对佛而言实际情况也不是由四大的器官组成。所以真正的生处观察起来也是没有的。
佛陀的意色和分别会不会存在呢?意色是第六意识面前的总相,有了第六意识,才可能有第六意识面前的总相;没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面前的总相也不存在。佛陀早已离开了种种分别念,一切的根识和意识也远离了,所以佛陀不可能有意色,也不可能有分别。
佛陀完全没有勤作、生处、意色和分别,但是对于一切有情,如来的法音能够周遍。一方面,如来的法音不管你坐得多远多偏僻,只要你在法会当中,就能够听到,这是一种周遍。
还有一种是讲不同的种类也能够周遍。在听佛讲法的时候,小乘者听到的是小乘的法音,大乘者听到的是大乘的法音。在法会当中还有很多的旁生和天人,天人的语言,旁生的语言和人的语言都不相同,而且当时在印度也分了很多的国家,他们的语言也不相同。佛陀宣讲法的时候,“众生随类各得解[4]”,旁生听到是旁生的声音,天人听到的是天人的声音,龙听到龙的声音,人听到人的声音,如此随着各自的根性,“随类各得解”。
这方面也是法力周遍的一种具体体现。
总之佛陀“于诸有缘宣说法”,佛陀虽然无有勤作,但是能够通过无勤作的方式给有缘众生宣说妙法,让其听闻妙法后,得到殊胜的利益。
子二、由业出生
犹如天界妙法鼓,其音依于自业生,
如是世间佛说法,其音众生自业生。
犹如天界的妙法鼓,它的声音是依靠有情自己的业力而产生的。或者说法鼓是通过善业力而形成的,声音也是通过天人的善业力而形成的。 “如是世间佛说法,其音众生自业生”,在世间中,佛陀安住给世间众生宣讲正法的时候,佛陀的法音也是众生的自业而产生的。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善业,才能够听到佛陀的法音。
根据不同情况,听到的声音也有所不同,但总而言之大部分人听到的佛的法音都是比较清澈深远的梵音。
但是也不排除个别业重的众生,听到的佛音是不善妙的。比如《观佛三昧海经》当中业重的众生看到的佛身不是金色的,犹如灰色,犹如大象脚等。看到佛很黑,具足丑相的情况也有。这是属于特殊的情况。大部份人他能够见佛闻法,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善业力,能够看到佛陀的殊妙相好,听到佛陀深远的梵音。所以众生能够听到佛陀讲法,基本上也是通过自业而产生的。
这里没有讲佛陀的善愿力。佛陀的愿力再加上众生的善业力,二者和合起来就能够显示讲经说法的情况。
佛陀和法鼓稍微有不一样的地方。法鼓纯粹是天人的善业力形成的,而佛陀的法音一部分的因缘也来自于佛陀。佛陀有无分别智慧,而法鼓的相续当中没有无分别智慧,从这个方面来讲,二者也不完全相同;天鼓法音是天人的善业力形成的,众生能够听到佛陀的法音是通过有情自己的业力形成的,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相同的。
子三、由此成就寂灭
如离勤作处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静,
如是离勤等法音,令诸众生得寂静。
“如离勤作处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静”,犹如离开了勤作,发音处,身心之后,妙音能够令天人得到寂静,哪怕是一刹那的寂静。
“如是离勤等法音”,如是离开了勤作、出处、身心等佛陀的法音,“令诸众生得寂静”,也能够让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寂静。
所以天鼓妙音能够让天人得到寂静,佛陀的法音也能够让众生获得寂静的。
癸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譬如天城妙鼓声,彼因产生无畏施,
烦恼心起战斗时,破诸修罗与嬉戏。
如是由佛于世间,说法四禅四无色,
彼因摧毁烦恼苦,开示无上寂静道。
这个也是喻意对应的。“天城”,即天界。天界妙鼓的声音,“彼因产生无畏施”,其因当中能够产生无畏布施,能够施予天人无畏。具体表现的是“烦恼心起战斗时,破诸修罗”。
天人和修罗打仗的时候,虽然天人的身高、力量、地势[5]都占优势,但是他打仗的时候,心里总是产生烦恼的。平时天人喜乐的时候,他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嗔心等烦恼。要打仗的时候,他们就到《前行》当中讲到的粗恶苑当中。天人一走到这个地方就自然而然产生恶心。粗恶苑当中有很多兵器罗列,他们取了兵器之后坐上坐骑,然后就开始和阿修罗打仗。虽然阿修罗的身材比天人矮小得多,但是打起仗来是非常地勇猛的。
阿修罗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因为他们看到如意树在他们的国界当中,而果实是天人在受用,所以他们就觉得不公平,你们(天人)怎么也没有想到给我们拿一点下来,他就想去争抢果实,所以他们经常性地发起战斗。他们是很喜欢战斗的。
天人不喜欢战斗。一方面打仗的时候,他也会受伤,有的时候也会死亡的,很畏惧;一方面打仗也破坏了他享受的乐趣。所以他在打仗的过程当中,心里都是很不舒服的。这是一个战争的因缘。
还有一个战争的因缘在其他地方讲到过。天人的甘露是很好的药,打仗的时候,天人只要不是头被斩断,涂上甘露马上就恢复如初。但是阿修罗没有这样的甘露,只要伤到要害就死亡,所以他对天界的甘露非常有兴趣。经常为了抢夺甘露而发动战争。
还有一个发起战争的因缘,就是阿修罗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漂亮的程度超过了三十三天的天女。所以帝释天还有很多天人为了抢这些美女而发起战争。所以也不是完全怪阿修罗。天人已经有很多天女了,但是还要为了更漂亮的阿修罗女而发起战争。
天人在战斗的过程当中,都是处在畏惧烦恼的状态当中,这个时候“烦恼心起战斗时,破诸修罗”,谁破诸修罗呢?天鼓自然而然就会发出“天人不要畏惧,你会战胜”的声音。天鼓一起来,基本上阿修罗就会败下阵来,天人就会获得胜利。或者在打仗的时候,天鼓发出“愿天人获得胜利”的声音。
因为打仗而产生畏惧的时候,天鼓的声音能够施予天人无畏,这个叫做产生无畏施。
还有第二个功效是“嬉戏”。当天人在和天女等嬉戏的时候,天鼓自然而然发出四法印的声音,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一切有漏都是痛苦的等,能够制止天人相续当中放逸太过分的状态,而让他们获得一种寂静的状态。
所以此处讲到了天鼓能够对治天人的嗔恨和他的贪欲心。
“如是由佛于世间”,佛在世间宣讲教法,也有两种作用,一种作用就是帮助众生获得增上生,比如“说法四禅四无色”。佛陀说法让众生修持四禅定和四无色定,通过这样的因能够摧毁对欲妙种种的耽著。因为一旦产生四禅之后他对欲妙烦恼不会再有兴趣了。
当然很多公案也说,有些获得神通的仙人接触到女人的身体,或者听到女人的歌声的时候,会失坏神通。其原因就是,虽然他在禅定的时候,他对欲妙没有兴趣,但是他内心当中的种子还在,也就是说他相续当中这些烦恼的种子一点都没少,只是被压伏住了。因为内心当中还有种子,所以当他一看到对境的时候,有的时候偶尔就会现行,一现行他的禅定就会失去。因为他现行的是一种欲界的烦恼,欲界烦恼一产生,他的禅定就会消失,因为禅定是压伏欲界烦恼的一种方法。
总而言之,一旦产生了禅定,能够摧毁对欲妙非常强烈的耽执,不会再有很强烈的痛苦。
第二种作用是,“开示无上寂静道”。不仅能够让众生产生四禅四无色,暂时摧毁欲界的烦恼和痛苦,得到增上生的安乐,而且也因为开示无上寂静道的缘故,让众生获得决定胜的安乐和功德。因为佛陀的讲法让很多众生不再耽著轮回,开始修持殊胜的小乘和大乘的教法,最后获得寂静道。所以佛陀也有开示无上寂静道让众生获得殊胜决定胜解脱的能力。
以上讲了和天鼓对应的方式。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虽然无有勤作无有分别,仍然可以成办事情。
[2] 天界的一种殊胜的法鼓。
[3] 即勤作、生处、意色和分别。
[4] 出自《维摩诘经》。
[5] 天人是俯攻的,从上往下打,阿修罗是仰攻的,从下往上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