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究竟一乘”主要是指,一切众生的根机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因为相续当中具足圆满的佛性如来藏的缘故,必定能成佛。没有一个不能获得解脱,成就佛果的众生。暂时来讲,因为众生的根机意乐的不同,一部分众生暂时没办法发起解脱的心,一部分众生暂时没办法发起大乘的心,跟随他们各自的因缘,获得增上生的善趣,或者获得小乘的胜果,但是最终都必定成佛,从这方面安立为“究竟一乘”。
《宝性论》主要是宣讲一切有情相续当中本具的圆满佛性如何存在,如何通过他相续所摄的助缘来帮助逐渐从不了知到了知,从少分显,到多分显,到全分显的过程的的殊胜法理。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佛法僧三宝已经讲完了,现在宣讲的是能得的因缘。能得的因缘也有能得的近取因和能得的俱有缘。俱有缘主要是现似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其中菩提是讲觉悟的本体,功德是讲觉悟之后的功德,事业是讲令他觉悟的殊胜的方便。
现在宣讲的是事业品,事业品主要是宣讲佛陀救度众生的事业有任运自成、无勤作和相续不断的殊胜特点。前面意义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结合比喻的方式,来了知佛陀殊胜的事业,尤其是以无勤作的方式而了知的。比喻有九个比喻,前面讲到了帝释天的比喻,妙鼓的比喻,分别对应身显现幻变,语言显示教诫,让众生获得解脱的道理。今天开始讲第三个比喻。
辛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悲周遍之理
云喻中牵涉了很多问题,有云,和云当中所降下来的雨。降下来的雨一方面能增长庄稼,一方面能息灭地上的大火等等。
云喻所表现的主要是佛陀的智悲周遍一切。从殊胜的智悲当中流下甘露法雨,法雨能够滋润一切有情的相续,让一切有情的心地当中能够长出善法的庄稼。一切有情相续当中贪嗔痴的猛火,通过云中降下来的妙雨可以息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可以相对应和解释的。
总之,云喻主要是表示了佛相续当中的智慧和大悲,完全周遍一切的道理。因为佛陀的智慧和大悲周遍一切,只要是有情相续当中的信心、精进等功德能够具足,就一定能够获得佛的殊胜关照和加持。自己没有智慧和大悲,虽然也是能够获得佛陀的智慧和悲心的加持,但是因为缺少法界应有的功德的缘故,感受到的加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们自己想要获得殊胜法义,自己相续当中所具足的功德还是逐渐要具足。
分四:一、与生长庄稼相似而对应;二、相似而对应;三、与不观待相似而对应;四、与寂灭诸火相似而对应
壬一、与生长庄稼相似而对应 分二:一、略说无勤作之理;二、说由缘而入
癸一、略说无勤作之理
云能够降下大雨,能够生长地上的庄稼。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智慧云当中,能够降下妙雨,能够让众生心地当中的善法增长,二者之间都是无勤作的。
犹如夏季之云聚,庄稼茂盛圆满因,
水蕴丝毫无勤作,自然降澍于大地。
如是依于大悲云,佛陀圣教妙法雨,
众生善根庄稼因,无有分别自然降。
第一个颂词当中讲到了云当中无勤的降下大雨而生长庄稼的道理。第二个颂词主要是讲到了佛陀的大悲云当中无勤的降下妙雨,来让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根得以增长的。
首先是比喻,就好像夏季虚空当中云密布,聚集之后就可以降下大雨。夏季的云聚实际上是地上的庄稼茂盛,最后获得收成的圆满的因。从云当中所降下来的水蕴,也是丝毫没有任何的分别,也没有任何的勤作,自然而然降大雨于大地上面。
这里面有四个含义:第一个讲云,第二个讲雨水,第三个讲大地,第四个讲大地庄稼的生长。其中,有两个方面是讲云和雨的,两个方面是属于地和地上的庄稼的。
首先是在天空当中聚集了很多很多的云,在云当中饱含了雨水的缘故,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降下大雨。而地上的庄稼必须要大雨的滋润才能够真正地生根、发芽、生长,最后圆满收获。
庄稼根植于大地之中,雨降到大地上滋润大地,依靠大地的庄稼可以逐渐生长。
比喻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佛陀相续当中的智慧和大悲是如何帮助众生获得解脱的道理。
“如是依于大悲云,佛陀圣教妙法雨”,依靠智慧和大悲的佛云,从云当中降下了佛陀圣教的妙法之雨。这个妙法雨也是众生善根庄稼生长的因,而这样的雨水也是无有分别,也是无有勤作自然而然降下来的。
在颂词当中,也是有云和雨,大地和庄稼四个方面的对应。首先,大悲是和上面的云聚相对应的,因为佛相续当中的智慧和大悲是完全周遍的。从佛自己相续当中的大悲和智慧来讲,没有丝毫的欠缺,完全周遍圆满,就好像夏季下雨之前,乌云密布遍满整个虚空一样。
佛陀智悲的大云当中,自然而然就会显现佛陀观待一切众生,宣讲不同的教义。法雨,主要是从佛陀智悲的相续当中,如是自然的显现出来的。和前面的云雨对照,云就是大悲,雨就是妙法。
前面讲到了大地和大地的庄稼。观待众生方面也是一样的。前面的大地比喻众生的相续。善根是根植于众生的相续当中,如果众生的相续没有遇到佛陀的正法的话,就没办法在相续当中生起哪怕一刹那的善心。
《入行论》当中也讲的,“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众生暂时地会生起想要修善法的心念。所以,众生相续当中想要修善法的意乐想法,也主要是佛陀的大悲加持。
佛陀相续当中所宣示出来的殊胜妙法能够帮助有情的相续当中生长起种种的善根。所以,前面的大地对应众生的相续,大地上的庄稼因为雨的降临而生长,对应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根因为佛陀的妙法而逐渐生起来。
众生相续当中的如来藏是圆满具足的,但是之所以不显示、没办法生起修道的意乐,主要是缺少了很多内因外缘。他如果积累了很多资粮,又遇到了佛陀的妙法的话,相续当中本具的佛性就会逐渐逐渐地显示功效,从此会对正道产生信心,对善法产生兴趣。这些都是善根萌发的表现。所以,不间断地闻思佛法,就相当于在自己的相续当中不间断地降下雨水。
当雨水非常充沛的时候,庄稼就会长得非常地好。同样,我们听闻的佛法越多,相续当中对于修法的方方面面就会越产生决定的信解。
反之,如果我们只是比较片面地闻思佛法,只是了知法义当中的一点点意义的话,那么会导致自己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有所欠缺,或者没办法制止方方面面的烦恼分别念等。
尤其是从修法的角度来讲,只有当我们在全方位地了知之后,在修行的过程中即便生起了分别念,自己也懂得如何通过掌握的智慧去对治它,或者安住在法性当中。所以,有了这样的听闻佛教义的助缘的缘故,相续当中的善根排除了很多的违品,它就能够自然地茁壮增长,最后一定能够开花结果的。
“无有分别自然降”主要是讲佛陀的智悲云当中,对于有情相续成熟方面也是没有分别,没有丝毫勤作的自然而然地降下殊胜的妙雨。
癸二、宣说由缘而入
犹如世间行善时,风起云涌降雨霖,
如是慈风为增善,佛云降澍圣法雨。
“犹如世间行善时,风起云涌降雨霖”,从佛教的教义、因果的角度来观察的时候,如果世间普遍行善的话,那么通过不虚的缘起之力,自然而然就能够感得风调雨顺,适时降雨,适时晴天。
地上的人们基本上都是望天吃饭的,如果该有雨的时候有雨,该停的时候停,风调雨顺的话,他就会获得丰收。否则,种了庄稼不下雨,或者不该下雨的时候下雨的话,人们就没办法获得很多的收成。因此,它和缘起因果规律也是有关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讲,世间行善的时候,天人也会帮助。如果世间的人们善法行持得比较多的时候,天人也会自然而然帮助降下很多雨。反之,如果世间经常行恶,恶业增长的缘故,天人们也爱莫能助。这个时候就会显得四季颠倒,风不调雨不顺,有的时候会显现大洪水,有的时候会显现大干旱,没办法让地上的庄稼顺利地生长。
所以,世间行善和风调雨顺二者之间一定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如果世间上的人都行持善法的话,自然而然就能感到风调雨顺;如果世间上的人心不正直,做很多杀生、偷盗等等很多邪行的话,在人间当中会显得灾难频发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是一种因果的关系,是世间缘起的规律。
“如是慈风为增善,佛云降澍圣法雨”,同样的道理,有情相续当中的善根能够增长的话,也是因为慈风。
“慈风”就是佛陀的慈悲之风。“为增善”,为了增长有情相续当中的善根的缘故,“佛云”,佛陀的云当中降下了圣教的法雨,能够滋润有情的相续。
有情相续当中的善根能够增长,直接或者间接都来自于佛陀的慈悲的关照。佛陀讲了圣法之后,有情听到圣法,逐渐去行持,也能够在相续当中生起很多的善根。就像世间的庄稼必须要风调雨顺才能够顺利生长一样,有情的善根也需要得到佛的慈悲的眷顾,获得佛的慈悲加持,才能够茁壮地生长。因此我们需要经常修持善法,尤其是在修行善法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心安住在正道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所有的善行当中,第一步是让自己的心变得贤善,让自己具足一个贤善的意乐。而伤害别人的意乐、不愿意别人获得安乐的意乐,都应该逐渐地铲除掉。
尤其是在平时的修行过程当中,有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团体容易产生慈爱的心,对于其他的团体容易产生不好的意乐,这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当听说对自己团体有利益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很高兴;当听说别人的团体超胜自己的时候,自己觉得很不舒服;或者当听到别的团体遇到不悦意不吉祥的事情,自己很高兴的话,这都不叫做一种贤善的意乐。还有自己的民族和其他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和其他的国家之间有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一种偏颇。
我们在修持善法的时候,应该是对所有的众生,有一种平等的慈悲的心,平等的贤善意乐,这才是跨入到修行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泯灭掉自他的分别,要修持一个菩提心,还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们在观修的时候,首先不要想到:“这个是我的敌人,这个是我的朋友。”这样定性之后,自己的修持很有可能就偏颇了。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这个是一个人。”你不要想,“这是我的敌人”,或者“这是我不喜欢的人”,不要贴标签。要想“这是一个人,和我一样,有离苦得乐的愿望。我愿意自己以及和我熟悉的人获得安乐一样,我也愿意他能够获得这样的安乐,抛弃不好的习气和恶业,让他安住在善法当中。”如是去观想。
只是一个单纯的“他是一个人”的作意有时候能帮助我们息灭很多分别。因为在人上面,我们分了很多种类:“这个是男人,那个是女人。这个是老人,那个是小孩。这个是美国人,那个是中国人。这个是汉族人,那个是藏族人。”在同样都是一个人的前提之下,分了很多很多种类,而在这很多种类当中,就开始出现了 “这类人是我喜欢的,这类人是我不喜欢的。对我喜欢的人,怎么怎么样作意。对我不喜欢的人,又怎么怎么样作意。”这个时候实际上衍生了很多很多不必要的虚妄分别。这种分别产生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增长的利益。而且很多不必要的烦恼都是因为缘这些不同的标签而产生的。这方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修行的时候,就单纯的安住在“这是一个人”的想法。如是行持的话,就可以平等地培养一系列的善根和贤善的意乐。
前面是以人为例,对待其他的众生,我们也是安住在“它就是一个众生,具有心识,离苦得乐的想法和我一样。”把人的范围扩展到众生的范围。当对一切众生平等地产生贤善的意乐和作意时,就可以逐渐让自己的心变得贤善。
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心变得贤善了,要生起慈悲的意乐,生起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佛果的菩提心,就有了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自己的心经常处在偏袒自方,仇视他方的意乐当中,要生起一个非常贤善的修行境界,的确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严格来讲,修行应该从它的实处着手,首先去平息很多很多的分别,平等地产生贤善的意乐。
有了这样的贤善的意乐之后,再说空性的证悟等殊胜的功德;否则,如果在内心当中没有放弃的话,要生起一个很清净的境界还是相当困难的。
佛陀一方面给我们加持,一方面给我们传法。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缘佛陀的教义观修,不配合的话,相续当中仍然是没办法真正地获得受用,相续当中的如来藏没办法完全显示。
外在的佛的种种功德已经具足了,但是内在的相续,我们要观察一下缺少什么东西。按照佛经来对照,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缺了很多。佛经当中讲到的很多过失,贪心、嗔心、愚痴、嫉妒、骄傲,一一对照,好像每一个自己都具足。然后把佛陀讲的修行人应该具足的条件来对照的时候,出离心好像不存在,自他平等的心也没有,空性的见解和证悟也没有,还有很多清净的戒律、布施、安忍等都没有。功德一个都不存在。过失一大堆。观察之后,我们要针对自相续的情况,逐一地对治,发现自己的过失。首先从最猛厉的过失开始,逐渐把这些大的烦恼去掉。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相续当中就能够逐渐生起佛陀在经典当中菩萨在论典当中所讲到的善妙功德。
于彼三有依智悲,不染轮涅住虚空,
三昧总持净水藏,佛云善根庄稼因。
显现在三有当中,佛陀依靠智慧和悲心,不染轮涅而住于虚空当中。通过智慧他不住于轮回,通过大悲他不住于涅槃。
佛相续当中的种种三昧[1],显示种种度化众生的不同能力。
“总持”,即陀罗尼,有对于句的总持,对于义的总持,还有对于句义二者的总持。句的总持,即看了句子之后,不会忘失;义的总持,即意义不会忘失;还有第三个,对于句和义二者都不忘失。这是殊胜的总持陀罗尼。
三摩地和陀罗尼比喻成清净的水藏一样。佛陀具足殊胜的智悲,智悲的云处在虚空当中,从智悲云当中能够降下具足三昧和总持的清净水藏。降到地上之后,就能够成为庄稼生长的因。所以“佛云善根庄稼因”,佛陀的智悲云是地上众生善根生起和增长圆满的一种殊胜因。
以上讲到观待依缘而入的殊胜情况。佛陀救度众生的事业是无勤作的。在救度的时候,依靠佛相续当中的智悲,观待了有情的善根之后,如是地让众生的修行逐渐能够生长圆满。
壬二、以器变异相似而对应 分二:一、宣说比喻;二、宣说其义。
以器变异相似,是讲天空中所降下来的雨是一味的,没有异味,但是降到地上之后,相合于地上的味道,变成了不同的味道。同样,佛所降下来的妙法是清净一味的圣道妙雨,但是相合于不同众生的根性,就变成了种种不同的教法。
这是通过器的变异的比喻,相似地对应其意义。
癸一、宣说比喻
犹如云聚中普降,清凉甘甜轻软水,
由合地层盐咸等,遂成种种诸异味。
云聚当中普降下来的雨水具足八种功德,是八功德水。八功德水也可以说是一味的水,没有异味。但是降下来之后由于相合了地层的情况,有些地层有盐或者咸,或者盐碱很重的,所以降下来的水也逐渐逐渐变成了其他的味道。
很多地方说此处降下来的雨水是八功德水,在颂词当中讲到了八功德水中的前面四类,即清凉,甘甜,轻和软。
在这里面没有提到的后面的四种是,清净;不臭,没有臭的异味;饮的时候不伤喉;饮后不伤腹,喝完之后不会伤害肠胃。
还有些讲阿耨达龙王的水池当中也有八功德水,有的时候说恒河的水也是八功德水,有的时候讲到三十三天也有八功德水,极乐世界也有八功德水。总的方面都可以说具足八功德水,但是跟随不同有情的福报,所显现的八功德应该说还是有差别的。比如极乐世界是最为清净的净土,是佛的愿力所形成的,所以在极乐世界当中所具足的八功德水按理来说应该是最为超胜的。然后天界当中的水是天人的善根所形成的,所以天界当中的八功德水应该是超胜人间的,如此跟随不同的众生的根基意乐,具足不同的情形。
当然雨水从某些地方某个阶段,的的确确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比较干旱的地方,没有很多河流、泉水,他们都直接从房顶上接水到水器当中,平时喝的就是雨水。听说山里面很多修行人也是接雨水饮用,没有其他的水。所以有些地方的水是可以饮用,而有些地方的水就不一定能饮用。有些时候降下来的水带了很重的污染,比如降下来的酸雨,这样染污性很重的水肯定不是八功德水。所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雨水也是不停地变化。所以此处所讲的雨水具有八功德是从某一个角度,比较清净的侧面进行安立的。
八功德的雨水是一味的,没有很多异味,但是地上面的情况不同,所以降下来之后水会变化,有的时候水是很甜的、有的时候是很干净的,有的时候是盐分很重的,有的时候就直接被染污了,比如雨下到染污很重的地方,水也没办法饮用。所以因为地上情况的不同,水就变成了种种的异味。
以上讲了由器变异相似的情况。
癸二、宣说其义
如是广阔慈悲云,普降八支圣道雨,
由合众生分类处,遂成种种异解味。
如是在佛陀广阔的慈悲云当中,所降下来的法雨也是具足八支圣道的一味的妙法。但是由于相合了众生不同分类的缘故,变成了种种异解之味。
佛陀的法义是一味的,比如佛陀以一个音声讲法,没有用很多方式来讲法,但是众生随类各得解,跟随众生的不同分类,比如有中根、上根和下根的分类,还有声闻、缘觉和菩萨的分类,还有喜欢甚深见的、喜欢广大行的分类等,分类有很多的缘故,所以这样的一种法雨到了有情相续当中就变成了种种异解味。有时候就变成了小乘的教法,有时候就变成了大乘的教法。
调伏众生的方法也一样,有些众生贪心重,降下来的雨就变成调伏贪心的教法;有些众生嗔心重,法雨就变成调伏嗔心的方法。总之,佛的正法是完全一味的,但是众生听闻接受之后,就变成了种种不同的法。虽然变成了种种不同的法,但是法本身是从佛的广阔慈悲云当中降下来的,应该说它是一味的。
此处讲“普降八支圣道雨”,“八支圣道”是和前面的八功德对应的。八功德虽然具有八种特色,但是它仍然是一味的,没有异味。同样,八支圣道虽然具足八种不同的分支,但是它仍然是不可分的一味。
八支圣道按照佛典当中所宣讲的,就是从正见到正定之间的八圣道。八圣道有些时候是从有情的修行的角度,从正见乃至于正定都应该修持;有些时候在大乘当中直接对应修道位;有些小乘当中讲八圣道对应的是见道位,有不同的解释方式。
八支圣道当中第一支是正见,有些人认为和我们一般的人在最初修道时必须要生起的正见是一个。但是如果和修道对应,就不是一个。正见是一种定解,那么此处的正见是什么样的定解呢?在见道的时候因为获得了见一切诸法实相的智慧,所以在后得的时候,自然而然对于入定时所看到的境相产生一种定解,这种定解就叫做正见。它是一种分别支,是定解的本体。
第二和第三讲是正思维和正语。正思维和正语主要教诲他支,是对他人做教诲的方面。因为他自己已经对于法界有一种认知,而且在后得的时候对于应该了知的本性产生了殊胜的定解的缘故,他想要给别人宣讲这种殊胜的正见。
正思维是想要给别人宣讲的一种发心,一种意乐。
也就是诲示他支,即怎么给别人教诲。
思维完之后是正语。他本来相续中有定解,也有了正确的发心,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开始通过语言给别人宣讲殊胜的正见,这叫做正语。以上是第二类诲示他支。
八圣道当中第三类是令他起信支,让他生起信心。在八圣道中有三个:正语、正业、正命。正语比较特殊,因为正语在诲示他支当中也有正语,因为发心给别人宣讲之后,有正语。这个正语也可以放在令他生信支当中,令其他的人生起信心。
怎么样能令他人生起信心呢?通过自己的语言宣讲了正法之后,其他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对修道产生信解。因此,正语既是诲示他支所摄,也是令他生信,因为它必须通过语言令其他人对修道等生起信心,所以它也包括在令他生信支当中。
令他生信支当中的第二个是正业。正业实际上是戒律的本体,而且不是一般的戒律。
当然从凡夫人的角度来讲,正业就是一种持戒的本体。前面我们也说过,如果针对一般凡夫人而言,正语是不能说妄语,正业是必须要过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或者守持戒律。可以从这个方面解释。
但是从修道位的角度来讲,这种正业是无漏的戒律,因为它有漏的自性没有了。凡夫人修持戒律还是相合于凡夫的烦恼,虽然戒律本身很清净,但是仍然属于有漏本体所摄的。修道位所摄的正业属于无漏戒。
令他生信支的第三支是正命。因为他是圣者的缘故,自然而然抛弃了种种谄诳等邪命养活而处于正命当中。针对于一般凡夫人来说,也有相似的地方,也不能邪命养活。
正语也是安住在清净的戒律也是令他生信的。因为凡夫人的意乐有很多种,你的行为如果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话,或者不符合比较高尚的情形的话,众生没办法对你所宣说的正道产生信心。所以,为了令他人生起信心的缘故,自己要安住在清净的戒律当中。这样他人就能很放心地趣入到你所宣讲的道中,生起信心。
正业能令他生信,正命也能令他生信。你没有以谄曲的方式邪命养活的话,其他人依止你学法就会有一种安全感,他就觉得你不会欺骗他,不会为了钱财搞一些歪门邪道。这也是令他生信的一种方式。以上讲了第三个分类令他生信支。
八圣道中的第四类是对治障碍。对治障碍有最后三个分支: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正精进对治的障碍主要是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正念对治的是随烦恼,比如昏沉、掉举等。对自己所修的寂止有意念的成份,这方面叫做正念。正定对治的是自在[2]的障碍。如果你相续中没有产生正定的话,就没办法产生自在的神通;如果你生起了正定,安住在正定当中,你就可以生起天眼等种种神通。
以上加起来共有八支。八支圣道的本体是一味的,但是八支圣道到了有情相续当中的时候,就变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异解味。小乘的理解,大乘的理解等等,都有不同,但是这些都是能让众生相续当中脱离障碍,获得殊胜功德的妙法。
以上主要是佛无勤作当中降下的法雨,相合于众生变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教义的情况。
壬三、与不观待相似而对应 分三:一、以三喻略说;二、广说其义;三、无观待而入。
此处讲的不观待的意思是佛陀在讲法的时候并没有通过分别心去观待哪些人能够接受,哪些人不能够接受。佛陀没有对能够接受的人宣讲,对不能够接受的人不宣讲的作意,而是直接无分别地降下妙雨。
无分别地降下妙雨,从暂时来讲,对没有信心的人似乎产生了伤害,但是从长久的角度来讲,接触到了妙法,并以此因缘以后也能够得到殊胜的解脱。
癸一、以三喻略说
于此最胜大乘法,具信中等及嗔者,
此等三聚似三类,人类孔雀与饿鬼。
对于此等最殊胜的大乘妙法,具信者、中等者和对大乘法嗔恨者,就好像人类、孔雀和饿鬼这三类众生。
“三聚”对应的是具信者、中等者和嗔恨者,在注释当中它也有具体的术语来分别。比如第一类叫做正定聚,第二类叫不定聚,第三类叫邪定聚,此类叫做三聚众生。
第一类正定聚的定是决定的意思,聚是类别的意思,正定聚是对于正法决定能够生信的这一类;不定聚是对于正法也不生信,也不嗔恨的中等的这一类,叫做不定聚,或者它可以转变的叫不定聚;还有嗔者,即邪定聚,邪定聚是决定生起邪见的,决定生起嗔恨的这一类。
这三聚众生就好像三类有情一样:人类、孔雀和饿鬼,观待夏天所降下的雨有三种不同的反应。同样,佛陀降下妙雨的时候,三类众生也有三种不同的反应。
癸二、广说其义
犹如夏季无云雨,人苦孔雀住舍受,
夏季地上降澍雨,令诸饿鬼受灼苦,
诸佛大悲云聚中,法雨世间降不降,
于法具信及嗔者,世间之中此譬喻。
观察此三类众生时,因为降雨之后人的庄稼才能够生长,所以人是非常渴望下雨的;孔雀是无所谓,下雨也可以,不下雨也可以,对它来讲没有什么想法;饿鬼因为有颠倒业的缘故,下雨会让它感受很强的苦受,如果不下雨它就很高兴。有这三类反应。
“犹如夏季无云雨”, 因为人需要下雨来让他的庄稼生长,如果夏季显现干旱,没有云也不下雨时,人会安住在苦受当中。“孔雀住舍受”,因为孔雀并不观待雨,有雨也可以,没有雨也可以,所以孔雀是住在舍受当中。对饿鬼来讲,它就很高兴,因为一下雨它就会感受强烈的痛苦,不下雨它就会远离这样的痛苦。本来饿鬼没有任何的快乐的,但是在下雨和不下雨的前提之下,还是不下雨让它感受的痛苦少一些。
反之,“夏季地上降澍雨”,如果在夏季地上开始下大雨,情况就反过来了。人就安住在快乐当中,因为他能够远离干旱让庄稼生长;孔雀还是住在舍受当中,下雨不下雨对它来讲,没有任何的利害关系。
“令诸饿鬼受灼苦”,在饿鬼的境界当中,通过饿鬼的业,所降下来的就不是妙雨了,而是热沙。热沙降在饿鬼的身上,让它感受灼身的痛苦。因此饿鬼住在苦受当中。
下面对照意义,“诸佛大悲云聚中,法雨世间降不降”,在大悲的云聚当中,法雨在世间降落和不降落,针对三类不同有情,出现的情况也是不相同的,因为有正定聚、不定聚和邪定聚三类众生。
如果世间不降法雨,于法具信者就很痛苦,因为他对正法具有信心,如果正法能够在世间当中广泛流传的话,他就很高兴,因为自他都能够得到利益。但是如果在世间当中没有正法,或者正法湮没了,被伤害了,那么于法具信者就产生强大的苦受;不定聚的众生就无所谓,有法也可以,没有法也可以,对他来讲就是无利无害;对正法有成见有嗔恨的人,比如魔王,其他外道,或者对正法没有信心的人,如果看到正法在世间湮没,或者看到世间没有正法,他就特别高兴。
反之,如果正法在世间能够住持、能够兴盛弘扬的话,那么于法具信者就能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对于中等者来讲就是无利无害,没有欢喜也没有嗔恨;对法嗔恨的人看不得正法在世间当中兴盛,所以对他而言,就住于苦受当中。
“世间之中此譬喻”,佛法在世间安住不安住,也是使用这样的比喻就可以完全了知。
所以,正法降或不降,从有情的角度来讲,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但是对于降雨者本身是没有这样的分别的。
雨在降下来的时候,人乐也好,孔雀住舍受也好,还是饿鬼住苦受也好,雨本身是没有分别的。同样,世间当中降下妙法雨时,具信者高兴也好,不定聚者住舍受也好,还是嗔恨者具很大的苦受也好,佛陀也是没有分别的。
以上是第三个科判要讲的意思。理解了前面两个科判讲的意义之后,再理解第三个科判就比较容易。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即三摩地,佛陀具足首楞严三昧,虚空藏三昧等很多不可思议的殊胜禅定。
[2] 即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