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课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现在宣讲的是事业,也就是七个金刚处当中第七个金刚处。前面佛法僧三宝作为所得,能得的因缘当中如来藏是因,菩提、功德和事业作为助缘。菩提和功德的自性已经做了安立。现在我们要了知具足殊胜觉悟和觉悟功德的佛陀,如何对众生进行调化调伏,必须要详尽安立。详尽安立之后,我们知道佛陀是通过无勤作的方式来救度众生。
我们要成为所化,也必须要发起殊胜的善愿,修持清净的善根,在有了清净的善愿和善根的基础上,就能够成为佛陀的所化;如果没有具足这样的条件,虽然具足如来藏,但是也没办法成为佛陀的所化。必须要了知这样的问题。
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一般的世间人认为,我们在佛面前做礼拜,做供养,似乎给人一种行贿的感觉,“如果我对佛陀做很多供养,佛陀一定会垂青我,一定会对我另眼相看”,有这样一种想法。实际上对佛陀做供养得到功德,跟世间上的送礼得到好处,是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一般的世间人有一种分别心,如果你对他做很多供养,做很多贿赂,自然而然会得到很多的照顾。而在佛法当中似乎在表象上对佛供养礼拜,会得到很多的功德和利益,但是不是所谓的世间上的贿赂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佛陀的证悟功德就像《菩提品》中所讲的一样,是完全息灭了分别心,对一切众生普遍具有大悲心的。但是能不能得到殊胜的功德,要看你自己是不是具足虔敬的信心。如果有一种虔敬的信心,以这样的善心缘佛陀殊胜的功德,通过法性力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到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所以和世间送礼得到好处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的。
当我们学习了佛陀如何利益众生的事业之后,我们对前面所讲的支分内容就可以完全通达。我们如果想成为间接的所化,做一点供养和礼拜也可以;如果想成为直接的所化,条件还要严格一点。比如生起出离心,生起菩提心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佛陀的所化。越能够直接成为所化,离解脱道就越近。如果只是一般的间接的所化,离解脱道就不一定近了,也许要等很长的时间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佛法的精髓,如是生起现证佛法的心,那个时候才能谈论解脱的问题。
如今我们学习事业品,前面讲到了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有任运无分别和相续不间断的两种特点。为了进一步让我们相续当中对这不可思议的事情产生一种相似的定解,通过九种比喻对应的方式让我们了知。因为九种比喻当中,都是有一种无勤作任运的特点,我们了知了之后,再来看佛的事业,就能够有一种初步的了知,或者相续当中对佛的事业能够进一步地通达。
现在宣讲的是第三个比喻,佛陀的智悲遍覆一切,犹如大云遍布虚空降下妙雨一样。现在讲的是与不观待相似而对应,分三个科判,其中前面两个科判讲完了,今天讲的是第三个科判。
癸三、无观待而入
犹如空中降大雨,冰雹石类金刚火,
微细含生入谷人,云于彼等无分别。
善巧方便智悲云,普降细广妙法雨,
惑净我见随眠众,佛于彼等无分别。
空中降大雨时,连带大雨也降下了很多冰雹,严重的时候会在大雨当中夹杂了很多的石块。“金刚火”,即霹雳,雷电。在降大雨过程当中,同时降下冰雹石类和雷电,对于地上来讲,就有微细含生和入谷人的差别。
天降大雨,夹杂很多冰雹石类时,微细含生因为跑不快的缘故,很容易受到伤害,乃至于失去生命。而人类逃入山谷当中躲避。按照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单单在山谷当中还不行,山谷当中有房子、山洞等可以躲避的地方。能够躲到山谷当中的岩洞房屋的人就不会受到伤害。
虽然降下大雨当中有“冰雹石类金刚火”,但是“云于彼等无分别”,云对于微细的含生、入谷人,或者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分别,普遍降下大雨。
以上讲到了云无分别的情况。下面讲佛陀在传法的时候无分别的情况。
“善巧方便智悲云”,这是对佛陀的相续做的描述。
佛陀相续当中的善巧方便已经完全圆满了,因为在修持六度圆满十地的过程当中,这些善巧方便(比如第七地是方便度)已经完全圆满了。佛陀殊胜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佛陀相续当中本具的大悲等等,都是圆满的,在相续当中已经遍满了,就好像云一样。
在适时的时候,“普降细广妙法雨”。众生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堪能接受佛陀所传的妙法的时候,就能够普遍的降下妙法雨。所以佛陀给三界的众生如是地宣讲殊胜的妙法。
在讲法的时候,实际上对于众生也是有利有害的,怎么样对众生有利有害呢?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惑净我见随眠众”,讲到了利害的差别。“惑净”,即相续当中的烦恼完全清净,或者相对清净。如果是完全清净,那么得到佛的妙法之后,就可以增上功德;如果是相对清净,那么能堪忍接受佛陀所传的妙法。比如有些对佛陀教法有信心的人,相续当中的疑惑、烦恼稍微清净一点的,就能知道佛陀的教法是殊胜调伏的一种方便。因此惑净众生能够得到殊胜的利益。
“我见随眠众”,即相续当中具足深厚我见和随眠烦恼的众生。因为我见和随眠阻碍的缘故,听到佛陀传法的时候,不一定能够产生很强烈的欢喜心。尤其是我见很深厚的众生,觉得佛陀所讲的法不符合于实际情况。因为我见众生相续当中的我执非常严重的缘故,根本没办法接受佛陀无我的观点。修持寂灭道必须要把我见彻底地消亡的缘故,很多众生产生了恐怖心,很难真正地接受佛陀的这些深奥的教法。
对于贪心、嗔心和愚痴心非常猛厉的众生,即使佛陀给他讲了正法,他也无法实行。所以对待这类众生来讲,没办法直接地调化他,甚至于对正法产生抵触、排斥、诽谤等等情况。
虽然佛陀讲法之后出现了信受奉行、根本不理睬等情况,但是“佛于彼等无分别”,佛陀相续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分别:对于信受教法的人,佛陀额外地产生一种感激的心;对于不信受佛法的人,佛陀感觉到很厌烦或者很伤心,这样的分别念是佛相续当中完全没有的。
因为这样的分别属于我执,或者通过实执而引发的。而佛陀早在因地的时候就开始修持无我空性,修持息灭分别念的方法,到了佛地的时候,一切的我执分别念完全已经灭尽了,所以佛陀是完全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分别的。这个是从一个角度来讲无分别。
换一个角度而言,虽然佛陀完全了知讲法之后会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但是佛陀仍然没有分别地普降妙法雨。
当然对于惑净的众生,佛陀给他们传法是有利益的。但是,对于这些我见随眠的众生,佛陀传法之后也许对他们有伤害,会让他们对佛陀的法义产生抵触、排斥、诽谤,而造下罪业堕地狱。这是不是佛的过失呢?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因缘的人是根本没办法听到佛讲法的;如果能听到佛陀的讲法,说明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因缘。暂时来讲,这些人缘佛陀和缘佛陀所讲的法会产生一定的排斥、烦恼,并依靠这样的因缘,有可能会积累下很深的罪业,堕入到地狱当中。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因为毕竟是见过佛,听闻过佛法,种下这样的种子永远不会空耗,通过这样的种子最终还是可以获得殊胜的解脱。
也就是说,见佛、听法、产生诽谤,和不见佛、不听法、不产生诽谤,这两种情况相比较的话,还是见佛、听法、产生了诽谤好。即便产生了恶业,堕到恶趣,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必定是种下了一个得度的因缘。和从来没有结缘的人相比,他的解脱的速度还是要快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仍然对他是有利益的。
因此,虽然有的时候对众生在显现上面产生了一点伤害,但是佛陀还是无分别地传讲妙法。
壬四、寂灭诸火相似而对应 分三:一、能寂灭苦火聚;二、次第生起能寂灭之智慧;三、依照了知取舍而修行。
癸一、能寂灭苦火聚
此处把众生五道或者六道的痛苦比喻成大火聚,佛陀的法雨能够善巧地息灭六道众生的大苦火聚。
轮回生死无始际,众生流转于五道,
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
轮回痛苦恒如触,烈火利刃盐生苦,
大悲云降圣法雨,善能平息此诸苦。
这两个颂词当中,前面六句讲到了众生痛苦的情况,后面两句主要是讲佛陀如何寂灭众生痛苦的情况。
首先介绍整个轮回的情况。“轮回生死无始际”,这是从时间的角度而言的。整个轮回犹如一个圆形的火轮一样,找不到开始,也找不到结束。众生流转在轮回当中,我们能不能够决定地说:“这个地方就是轮回的开始,以前是没有轮回的,从这儿开始有轮回的?”实际上,通过我们现在的分别心,是完全没有办法确定我们从何时开始流转的。所以众生流转轮回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
有的时候讲没有开始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讲太久远了,没办法找到开始。有不同的观点,总之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非常长。
“无始际”可以理解成没有开始,“际”也可以理解成“后际”,也就是没有后际,没有一个终结的时候。
对这个问题也可以分别来观待。对于整个生死轮回,绝对是没有一个结束的。因为众生无穷无尽,没办法度尽的缘故,所以整个轮回是没有终结的。但是,在轮回当中的单个众生如果修持了正法,他的轮回可以终结;如果不修持正法,他的轮回就没办法终结。所以,总的轮回是没有结束的,但是单个有情如果修持妙法的话,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方面观待是否修法。
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这一点是完全了知的,而且如果不修行正法,他还会继续流转下去。这就是我们在修持轮回痛苦、修持出离心的时候必须要思维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眼光都是比较浅显的,总是盯着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怎么样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怎么样厌离轮回的问题。
佛经当中给我们开示,我们今世并不是突然遇到一个因缘从这儿钻出来,变成了张三或者李四。实际上,以佛眼观察时,每个众生漂流轮回的时间已经没办法计算了。我们流转的时候,每一世基本上都要经受生老病死等诸多的痛苦。我们已经漂流轮回这么长时间,按理来说,应该产生厌离心了。
在每一世的流转过程中,我们都在努力、奋斗。做旁生的时候也是在寻找积累食物,死了之后,一切又重新开始。转为人也同样,即便在世间当中打拼了很长时间,累积了一点点的资具,死了之后,这些还是全都留在世间。这一世又白干了,下一世又重新开始。所以没一个终结的时候。
一想到这个问题,内心当中油然就能够产生一种对整个轮回的厌离心,就会觉得搞这些东西没有什么意义。就像小孩子做游戏一样,他乐此不疲,但大人看到后,就觉得他的这些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众生在轮回当中做很多很多事情,一切从头开始,弄完之后又推倒再来,如此一次又一次。佛菩萨看来,这些毫无意义。
我们处在轮回当中,有的时候是当局者迷,没办法看清楚整个轮回的实际情况。这个时候就要去学习像《正法念处经》、《前行》等很多引导,让我们知道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已经没办法分辨了,在流转的过程中感受了非常多的痛苦,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应该产生厌离心了。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当中也有一个教言:流转轮回的时间已经够了,应该到出离的时候了。无垢光尊者说:不单单是已经到了,而且稍微有点迟了,现在应该生起从轮回当中出离的心态了。
无后际是很可怕的。如果我们不修持解脱道的话,以后还会在轮回当中继续地漂流,以前的生死大戏还要在自己身上一幕一幕重演,很多痛苦还会在自己的身上感受。
现在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没有很多很严厉的,如恐怖、畏惧、饥饿等痛苦。我们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一切都是很顺利的。但是我们能不能保证下一世,或者每一世都能得到这样的身份呢?很难讲。
因为我们相续当中造了各式各样的业,即便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造的业也是善恶夹杂的。业的规律就是不虚耗,如果造了善业,当然可以转到比较好的地方;如果造了恶业,仍然要转到恶劣的地方。
当我们看到贫穷的非洲,得了大病的人,很多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可怜,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修持解脱道,相续当中沉积的恶业在下一世或者再下一世会让我们也转到非常悲惨的痛苦的环境当中。那时我们就成了别人生悲心的对象。这个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以前感受到了这么多的痛苦,以后还会感受这么多痛苦。所以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既然现在有修习的机会,和修行的自力,就应该好好地对这个问题做一番观察。当把这个问题看清楚之后,相续当中会油然生起厌离心,会觉得这个轮回真的没有任何的意义。寻求永恒的解脱才是佛弟子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观察轮回无始无终是我们生起厌离心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作为一个所缘来进行观修。当然还有后面所讲到的痛苦,在无始无终的轮回当中,一切众生跟随自己的无明和业流转于五道当中。
在佛法的观点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背后操纵谁的命运。没有一双大手在背后操纵,把你放在安乐的地方或者痛苦的地方。真正来讲的话,一切众生都是自作自受。在佛法当中讲,众生流转的过程是最公平的因果律。如果你造了善法,自然而然转到安乐之处;如果造了恶业,通过恶业力自然而然转到痛苦之处,因果是完全不虚的。
如果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完全接受因果律,那么我们不需要任何人来督促,自然而然就能够相合于正道。该做的善法,该息灭的恶业,自然而然就会去做。没有人鞭策,自己也会去做,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修持很多善法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修持很多解脱的善法的因就可以获得解脱。反之,懈怠懒散,没有修持善法的话,跟随自己的业力而转。不修行者的相续当中恶业是占大多数的,所以基本上来讲是随恶业漂流。甚至为了自己的享受,造了很多的恶业的话,下一世一定会漂流在黑暗恶道当中感受很多痛苦。
所以作为修行者来讲,也要了知深信业果不虚的道理。众生也是完全根据自己曾经做过的业[1]而流转于五道的。简而言之,你造了这个业,就会感受这个业果,你要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世间当中说:“你做了这件事情,你就要负责。”佛法当中讲:“你造了这个业,你就要去承担业果。”所以众生流转于五道[2],做了怎样的行为,他就会在哪个地方承担后果。
“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让我们真实地观察,五道当中到底有没有一个安乐,应不应该出离呢?打个比喻讲,粪秽是没有任何香气的,同样,“五道之中无安乐”,整个五道当中也没有丝毫的安乐可言,全都是痛苦充满的自性。我们要了知五道无安乐,全都是痛苦的自性的话,必须对于苦苦、变苦和行苦这三苦的自性了知。如果我们不了知,尤其是不了知变苦和行苦的话,我们就会错认为六道当中有快乐。
比如天界、人间当中有很多快乐,富翁有富翁的快乐,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快乐。这不都是快乐吗?实际上他对于快乐和痛苦只是做了狭义上的分别。他只是把苦苦作为痛苦,而其余的乐受当成快乐。但是所谓的乐受也是一种变苦。从变苦的角度来讲,它仍然是属于痛苦的自性。行苦的自性,昨天上师已经广讲,是作为因的角度来讲,虽然它的苦相不明显,但是可以作为一切痛苦的因的缘故,它也是一种痛苦的自性。
如果我们能够对于三苦的自性有一种非常清楚地通达的话,我们再把三苦放到六道当中去印证,没有哪一个不被三苦所摄。
三恶趣主要是以苦苦为主,尤其地狱是纯粹的苦苦,虽然也有行苦的自性,但是苦苦是非常明显的。人道当中有苦苦,也有变苦和行苦,三苦都具足。在抉择人道的时候,还要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八苦的自性,再去做仔细的思维。天道当中的欲界天,快乐是很明显的,变苦比较明显。当然也有苦苦,比如死堕的时候,但是从他在天界生活的整个时间来看,比如三十三天感受死苦只有七天,时间很短。然后再往上的色界天,欲界的乐受已经不明显了,很多是舍受的自性。舍受的自性对应行苦。所以不管转生在哪个地方,只要有五蕴,就会产生行苦等的自性。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思维比较粗大的苦相。当然对于一位初学者来讲,首先以比较粗大的方式思维苦苦,对我们内心产生一个比较粗大的厌离心也是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不从比较微细的地方去思考苦的自相,那么我们对佛陀所讲的“此是苦汝应知”的苦谛的了知就只是苦苦了。我们说要从痛苦当中出离,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应该从苦苦当中出离,如此只要是我得到快乐了,就一定是没有苦苦了。
离开苦苦而追求其他快乐的想法连一般的旁生都有。比如牦牛寻找一片又有水又有草的地方,它有吃有喝,吃饱之后躺下来睡觉,这就是它离开苦苦的一种快乐。所以如果单单是离开苦苦,一般的旁生也做得到。
这个绝对不是作为一名佛弟子应该努力思考的地方。
作为佛弟子,应该对整个轮回的痛苦有一种比较清晰的了知,如此才不会对今生后世整个轮回再有希求之心。只有对整个轮回没有希求之心,才谈得上如何产生出离心,如何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到修道当中去。
如果我们对于这个苦相还没有完全了知,就会觉得付出这么多去山里面修行,守持很多戒律,是不是不值得,或者浪费了青春和很多时间,我们也不会想生起全面性超越轮回的相。没有这样一种作意,我们就不愿意付出毕生的精力修法。
只有把痛苦之相思维得透彻圆满,我们才会投入毕生精力远离六道痛苦。比如很多大德为了离开痛苦,或者为了帮助别人离开痛苦,投入毕生精力一点都不后悔。
我们一定要好好思维轮回当中的痛苦,尤其是从三苦的角度去思维。比如思维《前行》当中描述的地狱痛苦的相,首先是热地狱,然后是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一个一个地思维,尤其是想自己堕到地狱当中的情况,如此就容易对地狱的痛苦感同身受。
然后再思维饿鬼的痛苦,有外障饿鬼、内障饿鬼,还有特障饿鬼,它们是如何感受四季颠倒、饥渴难耐等痛苦。还有很多显现上的妖魔是如何经常产生恶劣的伤害别人的心,如何感受痛苦的。这些也要一个一个地思考。
再思维旁生的痛苦,海里面的旁生感受什么痛苦,陆地上的旁生感受什么痛苦,野生的旁生有什么痛苦,圈养的旁生有什么痛苦。因为旁生能够和人道同时生活,所以平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旁生如何受宰杀、受欺负、受劳役时的无可奈何。这些痛苦也可以经常观想。
然后思维人道的痛苦,有苦苦、变苦、行苦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等等,一个一个仔细去观察。
然后再观察阿修罗的痛苦、天人的痛苦、无色界等的痛苦。这样一个一个观察下来,就觉得整个轮回当中的的确确充满痛苦,没有一个是我真正可以依靠的地方,没有丝毫痛苦的地方一点都找不到。这时候就容易在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厌离心。
当我们在内心当中对六道的痛苦产生一个很强烈厌离心的时候,作为一名修行者、佛弟子的第一步才能算是达到了。菩萨道的精神在此处转折。
如果是小乘的修法,他就把这种痛苦之相、出离之相继续稳固,在内心当中再再串习,他要把出离的意乐修到极致。然后为了出离,守持清净的戒律,修持人无我空性,他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苦相当中证悟见道等的。
如果是大乘的修法,当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很强烈的出离痛苦的意乐的时候,就要把心转到其他众生, “我自己在轮回中感受了这么强烈的痛苦,同样处在轮回中的其他众生也应该需要出离”。自己的心一转折,马上就会引发菩提心。
在这之前[3]都是大小乘共同的,但是转成慈悲菩提心就成了大乘不共的转折点,成了一种悲心的修法。
所以五道当中无安乐是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一个一个地思考的。尤其是我们要通过打坐的方式去思考轮回的痛苦,因为只有在打坐的时候产生的觉受才是比较稳固的。除此之外,平时看书、聊天引发的一些痛苦的感受属于散心位,所以有的时候它的力量不是很强。
在自己座上观修打坐之前,必须要把《前行》等讲地狱的痛苦(或饿鬼、人的痛苦)的这一段内容记下来。不一定每个字都记下来,但是它的意义要记下来,之后自己就一心一意设身处地反复地观修这些痛苦。尤其是观想自己处于这样的痛苦会怎么样,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内心一定会产生感觉。产生感觉之后,内心当中逐渐就能够产生厌离心。
虽然麦彭仁波切说,大乘的行者不能过多地观修或者宣讲轮回的痛苦,应该多讲如梦如幻,但是显而易见现在的很多修行者似乎还没有到达这么高的高度,也就是说对于轮回痛苦的了知还非常的不齐全,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即便我们多讲一点轮回的痛苦也不为过。麦彭仁波切是针对一讲就很容易产生感觉的人而讲的,而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如果这方面讲得不多,或者我们思维的不够多,对整个轮回的痛苦不了知,厌离心在内心当中生不起来的话,那么对众生真正的菩提心也生不起来。
当我们观修轮回痛苦后生起厌离心的时候,就要适时地转变意乐为慈悲心或如梦如幻,这样才有一个基础。否则如果我们对于轮回痛苦本身都没有产生一个厌离,说如梦如幻、慈悲心还为时过早,而且这种转变也不是真正殊胜的修法。
“轮回痛苦恒如触,烈火利刃盐生苦”,真正的轮回痛苦恒时犹如接触烈火,接触利刃,伤口接触盐所产生的痛苦一样。
此处有三个比喻来描绘轮回当中的痛苦。比如我们的身体接触到烈火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非常的痛苦。有的时候不小心接触到了烈火的时候很痛苦;有的时候发生了大火灾,自己被堵在房子里面活活被焚烧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还有些人喜欢把动物放在火里面烧烤,然后享用它的血肉,这个动物在烈火当中挣扎的时候也是非常痛苦的。自己被利刃接触,比如被别人捅刀子等,也是非常痛苦的。还有“盐生苦”,伤口还没有痊愈的时候,在伤口上撒盐,会引生非常强烈的苦受。
轮回的痛苦就犹如触烈火、触利刃、盐巴生苦一样难以忍受。
众生处在轮回当中,有时候不太容易发现痛苦。但是如果我们好好思维,我们的心逐渐就会对轮回痛苦的相产生一种感应。最后观修到量的时候,应该对于整个轮回的痛苦犹如触烈火、利刃和盐生苦的感觉。或者整个轮回就像一个火坑、一个罗刹洲、一个不净室一样,一刹那都不想待在里面。这个感觉在自己相续中就会产生出来。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整个轮回的痛苦实际上就好像接触烈火、利刃、盐巴一样,众生是难以忍受的。那么佛陀怎么样息灭这个痛苦呢?“大悲云降圣法雨”,从佛陀的大悲的云当中,降下圣法的妙雨。“善能平息此诸苦”,佛陀能很善巧的平息六道当中的种种痛苦。
首先佛陀照见了痛苦的相,然后佛陀讲到了痛苦的因,然后佛陀讲到这样的苦因和苦果是能够被息灭的。最重要的是讲到了息灭苦因苦果的方便。
不是说我们对佛唱赞歌,说佛陀降下了妙雨息灭了痛苦。而是佛陀实实在在地开出了息灭痛苦的一系列药方。佛陀真正讲出了痛苦的相,痛苦产生的原因,息灭痛苦获得安乐的境界,和能够息灭苦因苦果的殊胜方便。佛陀尤其讲到了人无我的空性,息灭实执的方法,这是所有对治当中的无上对治。只要我们能够真正证悟一切万法无实有的空性,一切痛苦就会完全息灭在法界当中,无法产生。这些都是佛陀讲法得到的。
癸二、次第生起能寂灭之智慧
已知天中死堕苦,人中亦有寻求苦,
是故具有智慧者,人天殊胜亦不求。
智慧以及随佛语,生起信解此是苦,
此等业惑是苦因,此灭由智所见故。
这两个颂词讲到了次第生起能寂灭之智慧。首先生起出离心,然后再通过了知四谛的方式来获得寂灭的智慧。
首先讲生起出离心。以善趣的苦为例,我们要从善趣的苦出离。“已知天中死堕苦”,通过我们观察,天人在死之前,总的来说是具足强烈的乐受的,但是他的乐受的引业一旦穷尽,仍然要感受种种的痛苦。其中的 “死堕苦”是比较早出现的一种苦,所谓的比较早的意思是他死堕之后跟随业力还要转生人类、旁生等恶趣之中感受其他痛苦。
一般来讲,三十三天有七天的死堕之苦。天人五衰相现的时候,感受很大的痛苦。因为以前过于快乐,所以现在感受死堕痛苦的时候,他就觉得非常难以忍受。如果一个人平时经常受苦的话,死堕时他就不会觉得非常难受。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处在极端的快乐当中,那么死堕时当他看到眼前的宫殿、饮食、美女、乐器,还有很多享受的资具等一切,从此之后都要离自己而去,而且他自己内心当中非常舍不得这些东西的时候,他的痛苦会加剧的。以前他享受快乐时,七天很快就过去了,但是现在七天中感受死堕的时候,度日如年。
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即便像天人这样衣食自然,不需要操劳,在临终的时候仍然要感受这么悲惨的痛苦,仍然是一无所有。
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看到很多描绘天界快乐的情况的时候,容易产生希求心,想自己是不是转生天界去感受快乐呢?实际上转生天界感受快乐是暂时性的,轮回的自相就是痛苦的相,终究要感受死堕的痛苦。
“人中亦有寻求苦”,人中死堕之苦也是有的。人死亡时四大分解。有的地方讲四大分解就好像乌龟脱壳一样。把乌龟扔在水里煮,然后把它的肉和壳分离,是这样的一种痛苦。虽然神识是重新加入到父精母血当中,但是加进去之后,他就牢牢地执著精血是自己的身体,并且一直串习,所以虽然本是可以分离的,但是由于他的执著以至于分离的时候感觉难以忍受的痛苦。
所以人中也有死堕的痛苦。
此处讲到人道还有寻求的痛苦,寻求什么呢?寻求财富、衣食、住处等很多享受。在人间当中这样的资具也不是很容易找到。福报非常深厚的人找这些资具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绝大多数的人在寻找资具的时候都要感受极大的痛苦。
比如农民要在田地里拔草、下种、耕耘,而且要看天吃饭,什么时候下雨等,这方面是农民寻求的痛苦。工人有工人寻求的痛苦,商人有商人寻求的痛苦。尤其现在很多人在世间当中寻求一个职位,也是非常痛苦的。世间的工作非常不好找,很多人都在寻求一个好工作,挣钱多又不累的,但在寻求的过程中又会感受很多痛苦。
寻求到之后也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寻求到之后你还得守护它,而且还要让它增长。因为众生的心贪得无厌,再加上外面的媒体天天宣传,这个东西很好,你应该拥有,那个东西很好,你应该拥有……你天天听这些东西,你的心每天都在动,觉得自己没有买到这个东西,别人买到了,自己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所以他处在一种不断寻求,不断巩固,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痛苦的。比如房奴、车奴,他已经被套死了,一辈子基本上就在为还这些钱而工作。这种寻求的痛苦是非常非常明显的。古代也许有,但是没有这么明显,现在这方面非常明显。所以人是在不断寻求当中感受种种痛苦。
寻求到了又会怎样?最后还是要放弃的。辛辛苦苦买的车子,开几十年就会坏掉,最后也是一场空。房子最后也是一场空。哪怕是自己的身体也是要死亡的。
因此人中也有寻求的痛苦。
“是故具有智慧者,人天殊胜亦不求”,有智慧的人看到天人有这样的痛苦,人中有那样的痛苦,“人天殊胜也不求”,对人和天这样的安乐也不追求。如果连善趣的安乐都不追求,三恶趣当然也不会追求。从这方面来讲就会产生对整个轮回的厌离心。因为对三恶趣的痛苦,一般的人都比较容易发起出离心,而对于人天的快乐,很多人就没办法看穿,总是想要去追求人天的快乐。但是此处说具有智慧的人了知了整个轮回的痛苦的情况之后,他不会去追求所谓的安乐的。
生起了厌离心之后,怎么样生起寂灭的智慧呢?
“智慧以及随佛语”讲了两类有情:智慧生起信解和随佛语生起信解,也就是平时所讲的随法行的行者和随信行的行者。随法行的行者是通过自己的俱生智慧对法进行观察,理性的成分比较多一点。虽然他也是随佛语而生信,但是他看佛经之后,他会很深入地思考和观察,之后对所修的道产生一种信解,这叫做随法行;随佛语主要是随信行,理性的成分少一点。看到佛语、听到佛语之后,认为因为是佛说的,是佛经当中讲的,一定没有错,如是而生信解。
二者都是入门的方式。一般来讲,随法行的人属于比较利根的,随信行的人属于比较钝根的,有这样一种分别。但是随着修行的深入,随信行的人也能够转变成利根,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大体来讲可以这样分别。
“智慧以及随佛语,生起信解”,对什么生起信解呢?“此是苦,此等业惑是苦因,此灭由智所见故”,也就是对四谛的通达。
“此是苦”,不管是智慧,还是随佛语,他知道三界都是苦的自性,对这个问题产生信解。“此等业惑是苦因”,有了痛苦之后我们就想要息灭痛苦,那么什么是痛苦的因呢?所造的业和烦恼是产生痛苦的因。见到了苦因当然就会产生断掉苦因的想法。“此灭”,即灭掉苦果和灭掉苦因的这种寂灭的状态,也就是灭谛。
“由智所见故”就是讲道谛。因为通过人无我的智慧能够见到这一切,或者由智所见此是苦,此是业惑,是苦因和此灭。通过修道的智慧能够了知,可以息灭苦因。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就可以次第地获得寂灭的果位。
癸三、依照了知取舍而修行
如病因知因须断,乐住当得药当依,
苦因苦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触修。
此处是通过治愈病的过程和脱离轮回的过程相对应而宣讲的。
首先讲治病的过程。“如病因知”,首先自己要知道自己生病了,当然如感冒头痛自己都知道,但还有一些比较隐藏的病,发作的时候已经到中晚期了,这种病有的时候是难以了知的。但不管怎么样,“如病因知”,首先应该知道自己得了病了。“因须断”,要想让这个病痊愈的话,必须要断掉病因。比如如果是伤风而导致的感冒,你就不能再去吹风,加重病情。“乐住当得”,即痊愈的健康的状态,这是应该得到的。“药当医”,为了断掉病因,让病痊愈,应该依靠药物。以上讲到了治病的四个过程。
治病的四个过程实际上是可以和四谛对应的。
“苦因苦灭如是道”,首先苦对应病,了知病就是应该知苦。第二是讲苦因,也就是集谛,对应前面的病因。“苦灭”对应“乐住当得”,息灭了痛苦和息灭了痛苦的因,最后获得寂灭的果位。“如是道”即道谛,对应“药当依”,吃药对应依止道谛。
“应知应断应触修”,分别对应苦、苦因、苦灭和如是道。也就是苦应知,苦应该了知;因应断,苦因是应该断除的;苦灭应触,“触”是触证的意思,也就是一种证悟现前的状态。如是道应该修行,应该修行真正的道。如是和四谛对应。
四谛也是佛语当中的殊胜之处,它和病对应让我们知道哪些是应该取的,哪些是应该舍的,了知之后应该修行,修行完之后自己就可能从轮回当中获得殊胜的解脱。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业,即行为的意思。
[2] 此处的五道和六道的意思相同,有些地方讲五道轮回,有些地方讲六道轮回,只是开合不同。二者的三恶趣相同,即地狱、饿鬼、旁生。六道轮回的善趣有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而五道轮回的善趣只有人道和天道,阿修罗道并入到天道或者旁生道。有些地方说靠近天界的这部分阿修罗属于天道;靠近大海的阿修罗归摄到旁生道。所以五道和六道实际上意义一样,只是阿修罗单独算一道,还是并入到余道当中的差别。
[3] 思维痛苦,产生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