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课
《究竟一乘宝性论》和二转法轮的空性都属于了义所抉择的境界。它属于了义的论典,主要抉择了法界的究竟自性。法界究竟自性,有时候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成和我们无关的,在我们身心之外的境界,如同蓝蓝的天空,空荡荡的东西。实际上抉择究竟的法界,主要就是抉择我们自己的身心的本来的状态。
当然,外在所显现的山河大地等诸法,从佛法的角度来讲,都是通过自己的心和自己的业所显现的。
显现的来源是自己的五蕴,也就是我们的身心。一般人认为所谓的身心就是一个肉体和一个起心动念的心识。小乘着重抉择身心的无常、不净和无我等。大乘的二转法轮当中,抉择比较多的是身心等一切万法现而无自性。现而无自性就是二转法轮的主要所诠义,抉择不管是我们的身体还是心,在显现的当下完全都是空性的、离戏的。
戏论有四种边际,即有无是非四边。通过殊胜的理证进行观察时,有边也否定了,无边也否定了,亦有亦无的二具边也否定了,非有非无的二非边也否定了。把这些法全否定之后,找不到第五边的缘故,知道身体和心正在显现的当下,的确是不可思议的,远离一切戏论。
有些地方讲这只是一种显现而已,有的时候讲这完全是大空性,离戏的自性。我们自己的心正在起心动念的当下,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没有丝毫的本体可得。
虽然实相是远离四边戏论的,但是我们的心还执着它是有无是非的四边。这就是现相和实相不一致。
我们自己在修习的时候,要和法界的自性,一切万法究竟的本体相合。我们主要是以分别念逐渐消减执着的方式和实相相合。实际上分别念正在显现的当下,其本身也是远离戏论的。通过中观四步境界等修法,一步一步把粗大的执着清净掉。当自己的心安住在空性当中的时候,可以说是初步和实相相合了。
通过进一步的修持,当能净的心逐渐清净,逐渐泯灭的时候,就可以真正和圆满究竟的实相完全成为平等。这就是二转法轮当中所讲到的一些主要意义,即一切万法无自性空性。
现在学习的三转法轮的《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主要是讲到了和大空性完全双运的光明的自性。当我们修持空性到达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时,空性已经现前了,但是现前空性的智慧——心识的法性是无可泯灭的。内心当中这种明清的智慧可以叫做光明。
光明和大空性无二无别,如果能够了知这样一种光明,在抉择见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认为一切万法是空荡荡的一片,什么都不存在。在法界自性当中,大空性和大光明二者是无二的。
二者无二似乎是分别念可缘取、可了知的,但实际上二者的本体是离戏的,通过我们的分别心只能知道一个总相而已。这种总相并不是大空性和大光明的本身。思维的时候,似乎是可说、可思议的对境,但是实际上其所诠义本身是远离一切分别念的。
我们如果能够把空性的观点抉择出来,再把光明的观点抉择出来,实际上就是抉择了一个圆满的法界。我们在起心动念、行住坐卧、流转轮回之中,这样的清净法界一刹那都没有远离过我们。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认知这样的法界。因此我们现在修学这样的论典或者修习其他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迷惑,让自己内心当中本具的实相光明显现出来。
我们要知道,学习这样的论典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在所有的意义当中,是最为殊胜的意义。所以了知二转法轮当中所讲的空性,和三转法轮当中所讲的如来藏光明,尤其是二转和三转法轮当中光明和空性完全双运一味的观点之后,应该在内心当中产生定解。
产生定解之后,我们便知道平时所显现的一切山河大地、欲妙等,都是现无自性或者无而显现的客尘而已。一切万法在究竟实相当中,完全都只是一种虚妄分别,都只是一种错觉,根本都不存在。如果从内心深处能够了知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不会再执着这些欲妙,以及这些欲妙的反方面——空性、境界、觉受等,如此佛法的功德就能够产生起来。因此我们学习《宝性论》的的确确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习这么多颂词,讲这么意义,到底对我们修行有什么样的帮助?人最关心的就是切身的利益。如果说是帮助众生,这个还早得很,自己还没有解脱,没办法帮助众生。如果说一方面帮助众生,一方面也能够帮助自己,从哪个方面能够帮助自己呢?我们通过抉择相续当中本具的佛性,空明无二的实相本来具足,如果使用正确就能够远离障垢,显现本来的自性。这时候我们就容易产生想要学习,想要现证的心。这也是我们学习这部殊胜论典的重要性。在第五品当中还要校量功德。总而言之,了知《宝性论》,对我们现前究竟的实相有很大帮助。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现在讲的是第七个金刚处,即事业。事业是讲佛如何一步一步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佛陀显现事业的时候,有时直接显现为具足妙相功德的佛陀,有时显现为佛的化身。即便是在佛在世的时候,通过佛自己直接的身体,有一部分众生也是没办法教化的,所以佛陀也会显现成其他的化身,然后逐渐接近他、引导他,然后让他获得解脱。
到了佛涅槃之后,绝大多数的众生没办法见到佛的身相,这时只有通过在佛陀显示的殊胜化身前听闻佛法,才可以有抉择正见、得到解脱的机会。
所以我们就知道,佛陀的事业是以调化众生为重点的。怎么样调化众生呢?主要是通过无分别,还有相续不断的方式来调化的。
现在通过学习九种比喻,了知佛陀无勤作调化众生的殊胜功德。前面讲了三个比喻,今天讲第四个。
辛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 分二:一、于有缘者示现显现;二、于无缘者不示现显现。
通过梵天的比喻来了知种种幻化相。佛陀的身体和语言显现种种的幻化相,就好像梵天通过显现身相去对欲界天作饶益一样。所以,此处梵天喻所对应的是佛陀的身和语显现种种的幻化相来救度众生的内容。
即便是显现幻化相,也要观待众生有没有缘分。从佛作为众生怙主的角度,还是从佛显现幻化的功德的角度而言,佛没有任何不圆满的地方。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会想,既然佛方方面面都圆满了,为什么还不能救度众生呢?我们再再讲这个问题,救度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救度者具足功德,和被救度者能不能在当下被救度,这是两回事情。所以佛相续当中的功德是完全圆满的,但是被救者有没有被救的因缘,这是不好说的。
有些人不了知所有内容,就会生起疑惑,既然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为什么很多众生在遇到灾难的时候,没有看到观世音菩萨去救度?是不是观世音菩萨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观世音菩萨不知道,没有去救度呢?比如,在遇到地震洪水的时候,一方面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一方面又看到这么多众生在洪水里面挣扎,没有被救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
答案和此处所讲的意思是差不多,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和能力的角度来讲,是圆满具足的。但是从所救者的角度来讲,有是否曾经种下这样的善根,成为被救度的对象的问题。
所以,能否成为能救和所救,必须要观待两方面的事情。救度者自己具有这样的功德,但是所救者本身不成为所救的话,救度者在无缘者面前就没办法显现了。
佛和观世音菩萨的本体周遍一切处,什么时候内心当中有信心,或者乃至于一点点的善根,何时就在你的心面前显现佛菩萨的影像。反之,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善根,就不会显现这样的影像。这个方面和水器当中显现月影的比喻是一样的。
佛陀的法身周遍一切,恒时存在于一切地方。但是,如果你自己内心当中不具备显现的因缘,即使佛陀慈悲常住,你也感受不到佛陀的慈悲。只是有人就会怀疑,是不是佛、观世音菩萨等没有这个能力,或者佛教当中所讲的都是虚幻的东西,都是不着边际的假广告而已。
佛陀虽然周遍了知一切,但是他在世间当中利益众生,也要随顺世间的缘起。世间的缘起就是因缘和合就会有果的显现,没有因缘和合就不会有现象的显现。所以,有缘和无缘决定了哪些众生能够成为救度的对象,哪些众生不能成为救度的对象。要怪就怪自己不具备这样一种因缘,无法显现大悲的影像。
壬一、于有缘者示现显现 分三:一、宣说无勤作故相似;二、宣说除过失故相似;三、宣说对有缘者示现故相似。
此处讲了在有缘者面前显现有三个相似的地方。
癸一、宣说无勤作故相似
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二者都有无勤作的相似之处。
犹如梵天于住处,梵宫不动之同时,
遍于欲天一切处,无勤自然而示现,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动摇之同时,
于世有缘无勤作,自然示现变化等。
第一个颂词讲的是比喻,第二个颂词讲的是意义。首先讲的是比喻的内容,“犹如梵天于住处,梵宫不动之同时”。
在佛教的《俱舍论》、《起世经》等经论当中,讲到了器世界的构造。最下面是无间地狱,然后有饿鬼界,在地面上有人和旁生,一般大概的分布就是这样的。在人道之上有个须弥山,须弥山的中央属于四大天王天,再往上有阿修罗界。在须弥山山顶有三十三天,这些都叫做地居天,都是依靠地而住的众生。在须弥山山顶之上,显现其余的欲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总共有六种天。在欲界之上存在色界天,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有的时候讲有十七天,有的地方讲十六天。色界最上面叫做色究竟天,是有色界的最高天。然后是无色界,无色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无色界在色究竟天的上面。但是按照一般共同的讲法,无色界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它在色界之上是指它的境界比色界的境界要高。它毕竟是无色的缘故,它不固定在哪个地方。比如一个众生在人间修了无色定[1],死亡时就在死的这个地方显现无色界。因为是无色的缘故,没有所依的器世界,也没有一个能依的身体,就是心识入定,八万大劫之后,从定中起来,该投生的就投生了,该堕落就堕落了。
和此处有关的是欲界天和梵天。此处的梵天主要是指大梵天。初禅有三种不同的禅定,未到定、中间定,和真正初禅本身的禅定。三种禅定分别引生三种不同的天界。梵天界有三种天人,第一种叫做梵众天,相当于梵天当中的老百姓;第二种叫做梵辅天,相当于国王身边的大臣;第三个就是大梵天,在天界当中只有一个。
在梵天界中间,有一个高楼,大梵天就住在这个地方。此处我们所讲的梵天与住处,实际上就是指大梵天而言的,不是指梵众天和梵辅天。
色界的天人在人间要修持十善法。十善法是共同的,要生到色界天、欲界天,十善法是必须要修持的。在此基础上,必须要修持禅定,尤其是要修持初禅。如果初禅修持成功了,也有十善业道做辅助的话,就可以生到梵天当中。
梵天是远离了欲界的种种欲妙的,他对欲界的欲妙没有兴趣。因为在因地时,他必须要远离贪欲盖、嗔恚盖、昏沉掉举盖等五盖才能获得禅定,所以在成就果位的时候,在色界天当中不会对于五欲有执着,主要是一心入定。有些时候出定做一些交谈,大多数的时间当中主要是住在禅定当中内观。色界天的天人稍微一内观,就会入定处在禅定当中。
观待于欲界而言,梵天是很清净的,因为从他化自在天以下,整个欲界都对欲妙非常执著。但是在梵天以上远离了对欲妙的执著,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是相当清净的。
“梵天于住处,梵宫不动之同时”,他住在自己的大梵天天宫当中的同时,“遍于欲天一切处”,他自己的身相,周遍于欲界六天[2]的一切处。 “无勤自然而示现”,在他们面前显现这样的身相。这是讲无勤作显现身相的道理。
下面讲到了佛陀显现身语变化的情形。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动摇之同时,于世有缘无勤作,自然示现变化等。”当佛陀获得殊胜果位的同时,他在法身,也就是在一切万法究竟实相当中,完全不会动摇的,因为让他动摇的因已经没有了。真正让他具有动摇性的就是种种的心识,种种的心识属于客尘世俗法的自性。而他在修道的过程中,对于心的实相早就有所认知,通过不间断地修持,在成佛的相续当中,具有分别念动摇的心识的本体一刹那都没有了。也可以说完全遣除了动摇的客尘。
众生在流转的过程当中,一直具足心识。心识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断尽呢?到成佛的时候真正断尽。乃至于在十地菩萨相续当中,他的阿赖耶识的自性还没有完全地转移。只有当他通过金刚喻定,完全地获得佛果的时候,他的分别念有为法的心识才真正地断尽了。
在菩萨地的过程当中,暂时性地安住法性的时候,不现前分别念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真正完全地断尽心识的相续,只有在佛地。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已经把动摇的种子完全灭尽的缘故,不可能再在法身当中动摇,突然出现垢障的情况。
在不动法身的同时,在世间有缘者面前,没有丝毫勤作自然而然就能够示现变化等身相。这方面主要是讲佛陀身语的种种幻变。
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众生有见佛的因缘,所以佛陀示现了种种身语的变化。佛涅槃之后,在人间当中有极少数的人有见到佛陀的因缘,比如修持禅定,修持般舟三昧,修持种种的忏悔法,修持生圆次第等。当他修持这些法,因缘具足时,在他的面前就能够现前佛的圆满身相。
不管是在多数人面前示现,还是在少数人面前示现,佛陀示现身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勤作,自然而然地示现变化。
前面我们提到过,示现变化身的因缘,佛是完全具足的,一点都不缺少,缺少的就是众生的因缘。什么时候众生的因缘具足了,什么时候就能够在其面前显现佛的身相。
所以主要是看修行者自己的戒律、禅定、智慧、信心等因缘是否具足,如果这些因缘全都具足,绝对会在你的面前显现佛的身相。
因为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处。从显现上看,阿弥陀佛是住在十万亿刹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阿弥陀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周遍在我们相续当中,也周遍在我们面前。所以当你有信心一祈祷,在你面前的法身当中就会显现佛的身相。
我们总是有从极乐世界赶过来的想法,是不是还有勤作?实际上并非如此,佛陀并不需要马上从极乐世界赶过来,显现在极乐世界的只是一个幻化。佛陀的法身周遍一切处,就在你面前的虚空当中,也在你的相续当中。不管是大规模示现,还是小规模示现,他的特点都是自然的示现变化,没有丝毫勤作。
癸二、宣说除过失故相似
能够遣除过失的缘故,二者之间是相似的。
如梵恒住无量宫,不动遍入欲界天,
诸天见彼妙色相,由此遣除五欲乐。
如是佛于法身中,不动示现诸世间,
有缘众生见欢喜,由此恒能净诸障。
梵天示现在欲界天人面前,他是有所为的;佛陀显现在世间众生面前,他也是有所为的,什么所为呢?梵天显现在欲界天面前是为了让他们远离欲妙的过失;佛陀显现在众生面前是让他们远离客尘等障碍的过失。
当然梵天和佛无法相比,梵天做的事业只能够将众生从欲界天引导到梵天当中。佛是断证圆满的,所以佛示现在众生面前就能够将众生引导到佛位,究竟解脱的位置上面,所以二者之间能力完全不相同。
首先讲比喻,“如梵恒住无量宫,不动遍入欲界天”,大梵天恒时住在无量宫不动的同时,他的幻化身相就能够周遍在欲界天当中。在欲界天人面前走来走去,或者在他们面前示现梵天的身相。
因为梵天的修法要比欲界天的修法超胜得多,所以他的身相也是非常的清净圆满。有些地方讲色界天的天人是一种光明的身体,有的地方讲他没有血肉,所以他的身相当然就远远超胜于欲界天了。
欲界天和人道的身相比较起来,人道的相貌要差得多。即便是人间当中长得最好看的男男女女,都没办法和一个一般的欲界天的天人相比。
佛陀在调化他的弟弟难陀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示现。
当时佛陀让难陀以他的妻子和猴子比,他觉得开玩笑有点过分了,说猕猴怎么能和妻子比呢?后面到了天界,他自己就承认自己的妻子长得像猕猴一样,没办法和三十三天的天女相比。所以人间和欲界天的相貌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欲界天和梵天的相貌也有这么大差别,因为他们的福报不同,如是显现各种不同的天界。梵天在欲界天人面前示现种种色相,能够让诸欲界天人知道在这个世间当中还有这么圆满的身相。这些身相对我们而言是没办法想象的,因为我们只能看到人间的相貌,不具有可比性。天界的人和人间的人长相到底有怎样的差别,让我们怎么样发挥想象力都没办法想象。
当欲界天人看到有这么圆满的相貌时,他就会关心得到这样的相貌的因是什么。梵天就会给他宣讲,得到这样一种相貌的因是要遣除五欲乐,修持初禅等禅定,或者有的地方讲修持四无量心[3]。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要遣除五欲乐。
五种妙欲,即色声香味触,一般的众生最耽著的也就是这五欲乐。不管是有情还是东西,只要是眼根面前的比较可宜的东西,都比较容易产生贪欲心。比如产品做得很好,风景很善妙,或者某人长得很好看,对于这样的色法容易产生贪欲,这就是色欲。
对声音也能够产生贪欲心。有的时候会对某个有情的声音产生贪著,有的时候是对音乐产生贪著,比如有些人喜欢民乐,有些人喜欢摇滚乐,有些人喜欢轻音乐,有些人喜欢电子乐等等。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听完还想听,这方面就是对声音有一种贪著。
还有对香产生贪欲心。香有很多,有所烧的妙香、香水、还有饮食发出来的香味等等。一般的有情众生都喜欢闻比较好的妙香,不想闻不净物发出来的味道,有排斥和喜欢这样的取舍。
还有对味道产生贪欲心。跟随各自不同饮食的习惯,有情对味道也有不同的耽著,主要是通过舌根接触这些酸甜苦辣的味道之后分别产生不同的贪欲心。
还有对触觉产生贪欲心。有些有情喜欢接触温暖的、柔软的、滑的对境,比如比较软的衣服。这是对身体的触觉方面产生执著。
因为众生有了这五种欲乐的执著,便拼命地追求它。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它本身就是一种爱取[4],属于轮回的因,因为是产生贪欲之处。
在追求欲妙的过程当中还会延伸额外的过患。比如你想要感受某个欲妙但没有钱,你就必须想法设法去挣钱。如果挣钱不顺利,而且你对钱的执著又很旺盛,有的时候就会铤而走险不顾一切地偷、抢、杀生去挣钱,如此就延伸了很多罪业。
所以五欲乐本身,以及为了得到五欲乐,保持五欲乐的整个过程都在引发贪欲。当然我们说欲妙的本身不是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如果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五妙欲本身也是一个离戏的空性的法,但是众生缘它产生耽执,如此五妙欲便成了不清净。
一般的人很耽著五妙欲,天人也很耽著五妙欲。梵天示现他们的身相,让他们看到了有这么清净的身相,产生一个向往之心。梵天跟他们宣讲遣除五妙欲的方法,他们开始尽量地离开五妙欲,修持禅定。他们死了之后,通过这样一种殊胜的因,就可以转生到色界天当中。从解脱欲妙这个方面来讲,梵天是对他们做了饶益的。
当然从更了义的角度来讲,因为他们内心当中根本没有无我智慧的缘故,即便是生到了色界天,也只是得到暂时的解脱。虽然色界的境界是得到了,但是贪执的种子是一点都没有断,而且对色界天禅定等的执着仍然没有远离。但是从阶段性而言,能够从妙欲中得到解脱获得色界的果位,也算是遣除了某种过失。
“如是佛于法身中,不动示现诸世间,有缘众生见欢喜,由此恒能净诸障。”和梵天遣除欲界天的过失相似,如是佛陀在法身中不动摇的同时,他的幻化身示现在这个世间。有缘的众生看到这个身相之后,能够对佛陀的身相产生欢喜心,由此恒能净诸障。
佛陀的方方面面都是利益众生的。《四百论》中讲,“乃至出入息,亦能利有情。”佛陀的呼吸也是为了利益有情,更何况是佛陀的身相。很多有缘的众生看到佛陀这么圆满,对佛陀本人或其相好产生了欢喜心,之后就会想“佛陀的身相这么圆满,我也想得到。这个身相是如何得到的呢?”这时他就有了希求之心。
有了希求之心之后,佛陀就开始在不同的场合给众生宣讲获得妙相之因。比如在讲功德品中的三十二相时,在每个相的前面都说到修持怎样的善法得到怎样的相好。
众生最初不一定是为了成佛而修持善法,刚开始的动机可能比较单纯肤浅,“我就是想得到像佛一样的相好。”佛陀相合他们的根基,给他们宣讲了获得相好的法门。实际上佛的意趣是修持善法不仅仅能得到相好,而且可以获得佛的果位。当众生不间断地趣入佛法,善根不断增长、清净之后,就会转变最初的意乐,不是仅仅求一个相好。佛相续中的种种的智慧功德都是通过善法得到的。他的心念逐渐从只是缘相好生欢喜,转变为对佛的整个功德法产生欢喜心。这个时候就能够修持真正的佛法,清净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一切障垢。
佛陀也是为了让众生对相好产生欢喜之后,趣入佛法当中,而在众生面前示现相好。佛在世的时候,在人间、城市、聚落当中行走,有时经行,有时托钵化缘,有时从此处到彼处救度众生。一方面,佛为了讲法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有意让更多众生看到他的身相,看到身相的众生越多越好。让众生产生欢喜心、想往之心也是佛陀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佛涅槃之后,佛的很多弟子塑造了种种佛相,让没有见过佛的后代弟子也能看到佛庄严的塑相后产生欢喜心。
很多道友在学佛之前都是因为在寺院当中看到了佛的塑相之后,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震撼、共鸣,从而引发对佛教探索的愿望。所以寺庙当中的佛像也有救度众生的作用。尤其是塑得非常庄严的佛像,能够让众生见而生欢喜,自然而然地发愿、供养、顶礼膜拜。
所以,佛陀的身相在有缘者面前可以示现。遣除过失是相似的。
癸三、宣说对有缘者示现故相似
大梵天和佛陀在有缘者面前示现也是一样的。
如依梵天昔誓愿,及与诸天善业力,
梵天无勤而显现,佛陀化身亦复然。
梵天在诸天面前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梵天发过誓愿要救度欲界的天人,二是欲界天当中一部分天人有善业力为基础,二者因缘和合之后,自然而然在天人面前显现梵天。
当然,梵天在示现化身相时,是不是所有天人都能得到救度呢?不一定,在有缘者面前才能示现。有多少人愿意跟随梵天抛弃妙欲去修持禅定也不好说,但是总是对一部分众生是有利的。
梵天无勤在欲界天人面前显现。“佛陀化身亦复然”,佛陀在人面前显现化身也是一样的。佛陀以前发过愿,不仅一世发过愿,生生世世都发了愿。《贤愚经》中,佛陀做布施等善行的时候,就是发愿“我的善根就是为了成佛,救度一切的众生。”
在不同的公案当中,有当事者,比如猎人、天人,对于他们也有一些不共的誓愿,比如“你们现在给我做这些顺缘,当我成佛后,你们就成为首座眷属。”有这样特殊的愿。当然也有很多共同的愿,即“救度一切有缘众生。”
佛陀从发心开始到成佛之间,救度众生的誓愿没有一天荒废过,每天都在发愿,加固自己的誓言。所以我们自己在学佛的过程中,发愿一定要坚持。
以前第三世多竹钦活佛讲过,我们在发愿时不能太谦虚了,必须发很多大愿。虽然这些愿有些暂时做不到,比如救度一切众生,但是发愿时一定要发广大的愿。
因为你的愿越广大,引导你的心才能趋向更广大的善行当中。
我们每天的发愿文一定要认真对待。有很多人每天没有发救度众生的愿。实际上今世与后世,自己与众生,或者自己和佛道之间都是以发愿做联结的,如果你没有发愿就会中断;如果发了愿,就不会中断。
比如我们发愿生生世世值遇清净的上师,生生世世值遇清净的佛法。如果你今生当中发了清净的愿,那么这个愿不会虚耗,肯定会成熟。
所以如果是经常性地发救度众生的愿、成佛的愿、值遇上师的愿、清净戒律的愿的话,这些愿自然而然就能成熟。如果不发愿,你就坐在这个地方等着好日子降临,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以前发过愿要救度众生,我们现在也每天都要发愿。当然愿望很多,有《普贤行愿品》等等,我们自己有选择性地挑选一些最主要的愿,每天坚持发这个愿。自己的愿越清净,也就越能成熟清净的果报。
还有一个就是讲到一般的众生有缘,有缘就具有这样的善业,佛陀有这样誓愿,众生有这样的善业力,二者和合起来之后就能够在众生面前示现佛清净的身相,给众生宣讲种种的教法。
壬二、于无缘者不示现显现
降入胎诞往父国,嬉乐苦行降魔军,
证大菩提转法轮,涅槃无缘者不见。
首先简述了佛陀成道的过程。最后一句讲到了佛陀示现从兜率天下降,乃至于涅槃之间的十二相大业,在无缘者面前是没办法听闻或见到的。
此处讲到了十二相成道,和前面讲的稍微有所不同。 “降”,从兜率天下降。佛陀观察好投生的地、投生的时间等之后,以六牙白象的方式从兜率天下降到人间。
“入胎”,太子的母亲处在斋戒中,太子的神识入到母胎当中。
“誔”,即诞生。当时菩萨向往寂静处,他的这个想法一起,母亲就想去蓝毗尼花园,在花园当中他的母亲手攀无忧树枝的时候,菩萨从右肋降生。
“往父国[5]”。菩萨父亲的国家是迦毗罗卫,母亲的国家是天臂国。“往父国”的意思是,他降生之后就回到了父亲的国家。在回家路上的很多地方,他也显现了很多和一般人完全不相同的事迹。
“嬉乐[6]”,主要是指长大之后,和诸王妃在后宫当中享受妙欲。也包括了学习工巧明、算数等技艺。
“苦行[7]”,也包括出家。因为菩萨降生世间主要是为了显现成佛救度众生,所以到了一定时间,不可逆转地从王宫当中出离,在清净塔割下自己的头发,和树神显现的猎人换了粗布衣服,然后披上袈裟开始苦行。
菩萨先在离清净塔不远的地方苦行,后来逐渐远行,到摩揭陀国的苦行林、尼连禅河做了六年的苦行。最后他发现极端的享受和极端的苦行都不是能够现前觉悟的方法,所以他放弃了苦行。
最初他放弃了王位。王位代表极度地奢华,他知道处在王位当中是没办法修道的,所以舍弃了王位,极端的一边。后来他开始苦行,发现苦行也无利于证悟,于是也舍弃了苦行这一边。
最后他决定行于中道:第一、身体开始接受饮食。他觉得吃得太多不行,不吃饭也对修道没有利益,所以开始接受适量的食品,之后也接受衣服和资具。这是身体方面,结束了极端的苦行;第二、心方面主要是观察无我和缘起。
“降魔军[8]”。从苦行林来到金刚座,坐在菩提树下面,降伏了魔军。
“证大菩提”,夜睹明星而证悟大菩提果位。
“转法轮”,证悟了大菩提果位之后,佛陀开始转法轮,教导后学的弟子也是要行于中道,比如受持三衣、过午不食、还有依止其他的方式。行为要行于中道,不能过余地富裕,也不能过余地贫穷。在见解上面远离常见和断见,安住在一切万法无实有的见解当中。这是行于中道之意义。
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在灵鹫山等处二转法轮,然后在广严城三转法轮。三次转动大法轮,安置无数的有情于解脱之地。
“涅槃”,佛陀在世间直接的所化已经圆满,为了让懈怠的人精进地修持佛法,佛陀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之下进入无余涅槃。火化之后,佛陀的妙相就无法再在人间示现了,只留下了佛的顶骨舍利、佛牙舍利等,供人们朝拜。在最后法灭尽的时候,这些舍利也会消失。
以上是在有缘人面前了知佛的十二相,而无缘者根本无法见到。很多人到现在为止,连佛名字都没听到过的。所以主要是在有缘人面前示现种种功德,在无缘者面前则不示现。这和梵天的比喻是一样。当然梵天是无法全方位和佛陀相比的,他毕竟是佛的弟子,或者有的时候讲,梵天还属于具有种种烦恼的具缚凡夫,所以他没办法和佛一样将众生安置在殊胜解脱地。但是从他自己的角度而言也是做了一些相似的相合于众生的善业。
以上讲了第四个比喻。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2] 欲界六天:最上面是他化自在天,下面依次是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和四大天王天。
[3] 四无量心也是属于生梵天的因。
[4] 十二缘起中的爱取。
[5] 菩提品中无有这一相。
[6] 也包括善巧通达工巧处,算二相。
[7] 也包括出家,算二相。
[8] 也包括往诣菩提道场,算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