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课
《宝性论》是通过七个金刚处来安立相续当中的如来藏如何现前,或者其本体是怎样一种体相。有了这样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抉择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以及世俗中万法的客尘性、虚幻性、无谛实和迷乱性等。对于实相认知得越清楚,对现相的虚幻也就了知得越清楚。越能够了知虚幻性,就越能够不执着。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修行必不可少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慧,都比较容易引发。
我们在学习三转法轮他空的过程当中,对于修行的方式方法,都应该比较注意,对于修持出离心和修持菩提心肯定是有帮助的,也能够帮助我们抉择自空中观见。
因为自空中观抉择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法都是无自性。从实相的角度而言,这种无自性可以说是一种一切无所缘的空性自性;从所破的角度来讲,有无是非等法都属于客尘的自性,属于二取的迷乱轮回。
这些客尘法,在三转法轮当中讲得很清楚,都是不存在的法。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三转法轮当中讲到的远离客尘的如来藏,客尘的自性,这些有无是非的法完全都是不存在的,那么把这个问题放在二转法轮自空的见解当中观察时,我们就知道这些显现法不单单是没有实有的自性,而且连显现的法也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迷乱的显现。这方面能够知道得非常清楚,就能够很确信地抉择万法空性的观点。在这部殊胜的论典中,讲有七个金刚处,现在我们观察的是第七金刚处——事业品。事业品主要是抉择,佛陀如何通过无有分别和相续不断的方式,对众生做饶益。
现在讲的是通过九种比喻的方式,来安立无勤作的道理。九种比喻当中,前面已经讲完了四种比喻,今天讲第五。
辛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 分四:一、于利害无分别;二、无分别而利他;三、由缘分差异而次第显现;四、超胜比喻之理。
通过日轮的比喻来了知佛陀度化众生过程当中一种智慧的照射。
前面讲过,梵天喻是通过身语的幻化。身和语已经讲完了,现在再进一步安立意的智慧。佛相续当中意的智慧是怎样来照射众生,利益成熟众生?通过日轮的比喻可以相似的了知。
壬一、于利害无分别
如日普照诸莲花,有花闭合有花绽,
日于功过无分别,佛陀日轮亦复然。
日轮出现在世间时,对地上的花朵,有些是做利益,有些是做伤害,但是日轮本身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同样,佛陀的日轮出现在世间时,对根性成熟者直接做利益;而对佛没有信心的这些劣根者,有可能暂时会做一些伤害,因为他们会缘佛的教义造业做诽谤等而受到伤害。但是,佛陀出现在世间当中也是没有丝毫的分别的。
首先讲比喻,犹如太阳出来时,地上的莲花有些闭合,有些绽放。太阳出来时,白邬波罗花[1]就闭合了,而其他的水莲就开始绽放。
所以太阳出来,导致有些花闭合,有些花绽放。而太阳对于这些功过是没有分别的。功是对一些花做了利益,过就是让有些花闭合。当从太阳是无情物的角度来讲,它也没有分别。有些地方讲,日轮是天子,也是有情,在世间普照是没有任何分别的。
和比喻相似的“佛陀日轮亦复然”,佛陀的日轮也是一样的。佛陀出现在世间时,总的方面观待于众生大部分的根机。当有很多众生堪为调伏时,佛陀就出现世间当中。当佛陀出现在世间当中,一部分众生当然就得到了利益。佛陀的身相、智慧、语言一接触到有缘的众生,这些众生相续当中信心的莲花就开放了,对佛陀产生了信心;智慧的莲花也开放了,能够证悟无我殊胜大道的自性。这方面是佛陀出世对一些人有利的情况。
佛陀出世时,有些人因为往昔的恶愿力,自己本身经常在恶道当中漂流,对于善法串习得很少,有些是外道的种性,偏袒自宗嗔恨他宗等等,有各种各样的因缘导致看到佛陀讲经说法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嗔恨心,然后开始对佛陀做诽谤等很多不利的事情。因为佛陀是一个殊胜的严厉的对境,如果对佛陀经常心怀恶意,那么通过这样的恶业,会让他失去人身,堕到恶趣当中,感受很多的痛苦。这是讲佛陀出世会让有些人得到痛苦等伤害。但是即便出现这样的情况,佛陀日轮也是没有分别的。佛陀出世的时候,对于功方面没有额外的执着或者欢喜心;对佛陀不高兴的人,佛陀也没有分别念,不会对他们有厌烦心。佛陀相续当中的智慧早已经证悟了平等,对于自他方面的概念早就已经泯灭了,所以佛陀在做这些事情时,自己没有丝毫的分别念。
没有丝毫的分别念不等于不了知情况。从观待于我们自己的分别念的角度看,直接对佛陀生信心的人可以得到利益。间接对佛生信心,也就是现在虽然对佛没有产生什么信心,甚至会有很强的诽谤,但是佛陀的大智慧也会摄受他,当他痛苦感受结束之后,仍然会有解脱的机会。
所以佛陀出现在世间,对有些众生的所谓的伤害也是暂时性的,究竟来讲,仍然会因为缘佛的缘故而得到解脱。但是就这个例子来讲的话,佛陀对这些功过是没有任何分别的。
壬二、无分别而利他 分三:一、由无分别利他;二、由放射光明利他;三、由一时同现利他。
这些都是讲利他的时候没有任何分别。
癸一、由无分别利他
犹如日轮无分别,光明一时普照射,
能令水花得增长,亦令他物得成熟。
如是如来大日轮,放射圣法无量光,
于诸所化众生莲,无有分别而照入。
此处讲到了无分别而利他的情形。犹如日轮没有分别,其光明是一时普照的。在一时普照的时候,第一、它能够令水花[2]自然地开放;第二、让水莲花增长的同时,也能够让他物得以成熟,比如谷物、庄稼,还有菜类等。也就是说,日轮一方面能够让万物增长,一方面能够让万物成熟。在让这些法增长、成熟的时候,日轮是无有任何分别的。
“如是如来大日轮”,佛陀犹如大日轮可以放出无量光明一样,从佛陀的相续当中也可以放射出无量的圣法教授。其中有些是意传加持,有些是语的教诫,有些是身体的神变,这些都属于圣法的自性。佛陀放射圣法的无量光明,无有分别地照入所化众生。
因为接触到了佛陀殊胜的正法光明,有些众生的善根得以增长;有些相续当中本有的善根种性得以苏醒,成熟,如同日轮有增长和成熟两方面一样。
有些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根已经非常多了,但是没办法让它成熟。这个时候通过佛陀的指点和教诫,有时就是一句话,或者稍稍的修持,就能够让这个众生本来已经圆满的善根成熟为殊胜的解脱果。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因为见佛、听法,还有稍微的修持而证果的。所以,佛陀可以让众生得以成熟。
佛陀在让这些所化众生的善根增长、成熟的同时,也是没有分别的。虽然无分别,但是仍然可以成办殊胜的利他事业。
癸二、由放射光明利他
依靠法身及色身,菩提精藏虚空中,
显现遍知大日轮,智慧光芒照群生。
安住在虚空当中的日轮放光照射众生,让众生得到光明,在光明当中做事,产生暖乐等等。同样,佛陀也是放出殊胜的光明来利益众生。
依靠法身和色身的菩提精藏,犹如虚空一样。“菩提精藏”,即菩提的整个精华、整个宝藏,或者菩提的本体。此处的“菩提精藏”就是指法身和色身把菩提精藏比喻成虚空。
日轮安住在虚空当中放射光芒,利益众生。同样的道理,安住在菩提精藏当中的遍知佛陀也一定是放射种种的智慧光芒,他的智慧光芒一定能够普照众生,利益众生。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第一,我们要对佛陀的慈悲心有非常深的了知。佛陀慈悲不舍众生的缘故,来到众生的身边做很多饶益的事情。第二,就是了知佛陀洞察万法的智慧。
佛陀通过他的智慧眼了知,众生牢牢执着的万法完全都是虚妄的、无自性的,都是因缘和合、远离有无是非的自性。佛陀把这些智慧留给后世的弟子,何人对于真理、智慧有追求,他就能够去寻找这样的智慧,在他的相续当中就能生起这样的智慧。
我们现在也是通过佛陀的加持,在佛陀殊胜智慧的帮助下,相续当中也能生起如梦如幻的智慧,和如梦如幻的定解,能够对于自己的身心、种种的烦恼,和一切外境都有一种清净的了知,知道这一切在显现的当下是无有自性的、因缘和合的虚妄法。了知之后,就能够通过不间断的修持,暂时息灭种种的实执、烦恼、分别念;究竟来讲,能够现证殊胜的实相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之后,就能像佛一样去利益众生。
所以,我们自己是通过佛的慈悲和智慧得到利益的。现在我们学习佛法,也需要修学佛陀的慈悲和智慧。
一旦有了机缘,也一定要帮助其他众生觉悟。
以上讲了佛陀放射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利益众生的情况。
癸三、由一时同现利他
由于所化清净故,于彼一切水器中,
如来日轮之影像,无量一时皆显现。
佛陀出现于世间,救度众生,其所化需要清净。如果所化不清净,就不能作为直接调化的对境。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人看到佛陀之后,并没有产生信心,自己放弃了解脱的因缘。这是因为所化的相续没有清净的缘故,没办法对佛产生信心。
一部分众生一见到佛陀,就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强烈的殊胜的信心。因为有了这样殊胜的清净的信心的缘故,就成了直接的所化,能够听闻佛法,得到暂时和究竟的殊胜受用。
“由于所化清净故”,把清净的相续比喻成水器。如果水器当中盛满了清净的水,且不动摇,那么在水器当中就能够显现日轮的影像。日轮能够在一时当中在无量的水器当中显现。
与比喻相同,所化的清净的相续也犹如水器一样,一方面要具足人身等善趣的身体,一方面也需要注满水,不单单要注满水,还不能动摇、混浊。如果具足这样的情况,自然而然就能够见到佛陀,听闻殊胜的正法。
如果我们自己的相续充满了怀疑、邪见,充满了贪嗔痴,心很混浊的话,也没办法显现佛陀的殊胜教授。如果我们的心动摇得很厉害,也没办法稳定地示现佛陀上师的影像。所以,第一、我们的心要清净,不能够混浊。当然清净也是相对的,也不是完全像阿罗汉、菩萨一样清净,我们也做不到,但是我们相续当中对佛要有殊胜的信心,对修道要有意乐,这是我们基本的条件。
第二、我们的心不能够起伏太大,如果我们的相续起伏太大,总是想来想去,水器里面的水老是波动,日轮的影像也没办法显现或者显不清楚。因此我们自己的性格、相续不能过于摇摆,否则无法成为直接的所化。这方面也要注意。
如果无量众生的相续都具足这样的法器的话,那么在无量众生的相续当中都能够一时中显现佛陀的影像。就如同水器一样,如果无量的水器都具备条件的话,那么同时都可以示现日轮别别的影像。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不管多少众生祈祷阿弥陀佛,都可以在每位众生的相续当中显现一尊阿弥陀佛的影像,并最终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对上师的祈祷也是一样的,如果无量众生的相续清净,那么无量的众生同时祈祷,都能得到上师殊胜的意传加持。
以上是一时同现利他的功能,或者说是因为无分别的缘故,在一个时间当中完全可以如是示现。
壬三、由机缘差异而次第显现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这个科判也是很重要的,讲到佛陀的智慧虽然一时遍照一切,但是在世间当中有些众生得到调化,有些众生得不到调化,或者有些众生先得到调化,有些众生后得到调化。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说佛相续当中的慈悲和智慧有差异或者有分别?
实际上佛相续当中的智慧和慈悲是没有分别的,也没有差异的。之所以出现有些度化,有些不度化,有些先成熟,有些后成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机缘的差异,而出现了次第度化的现象而已。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通过两个颂词来解释。
癸一、略说
恒时周遍于一切,法界虚空之中央,
升起佛陀大日轮,应所化山次第照。
佛陀的智慧是恒时的,周遍于一切处,在法界虚空之中央。
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很难说虚空的中央在哪里。如果说找到了虚空的中央,就意味着找到了虚空的边际。但是在某种前提下,可以假设一个虚空的中央。比如我们站在山沟的中央往上看时,大概能够假定虚空是多大。因为受到山谷的影响,我们觉得虚空是这样一种形象,然后把虚空的中央假定在这个地方。为了说明这样一种情况,假立了虚空的中央。
在法界虚空的中央生起了佛陀的大日轮,依照所化的根基次第地调化他们。“应所化山次第照”,就像日轮生起来之后,相应于山的高低,次第地照射一样。太阳是无偏袒无分别同时照的,但是因为山的高低的不同,有些早照,有些晚照。佛陀的智慧也是一样的,佛陀是同时平等地照耀众生,但是因为所照众生的相续有些已经成熟,有些没有成熟,就会出现早度脱,晚度脱的情况。
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有下面的广说。
癸二、广说
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间已,
高中低山次第照,佛日次第照众生。
具足千光的日轮一升起,就能照亮一切世间。“照亮一切世间已,高中低山次第照”,最先照到的就是最高的山,比如人间当中的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太阳最先照到的就是这样的最高的山,然后再照中间的山,然后是低的山,如是从高到低,到中、到低,次第地照射。
从世间人的眼光来看,太阳越升越高,逐渐开始照到更低的丘陵、平原,然后再照到比平原还低的沟壑、深谷。不同时间次第也不一样。以佛学院为例,太阳出来之后,首先照到的是东坡。然后随着太阳的升起,逐渐照到西坡。
太阳平等的,没有任何分别,但是因为在地上所照的物体有高低不同,有遮障无遮障,有东坡西坡等等差别,所以显现上太阳似乎是有分别的,首先照高的,再照低的。
不懂这些道理的人会觉得太阳是有分别的,先照高山,再照平原,再照最低的地方。尤其是像三峡一样的深谷中,要到正午的时候太阳才能照进峡谷当中,而且照到的时候最多不超过一个小时,之后往西一偏马上就照不到了。这不是因为太阳有分别,而是因为这里的沟太深了。
因为所照的物体千差万别,导致了似乎是有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但是这个不平等的现象来源于所照的物体,而不是太阳本身,太阳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假如在我们的世间当中根本就没有任何高山和沟壑,全都是平原的话,那么太阳就是同时普遍地照耀了。
同样,如果所化的众生都是平等的一个相续的话,那么佛陀也绝对不可能有前前后后的差别。但是因为所化的众生有不同的根性和福报,得到度化一定是有次第的。
以上讲到了比喻,其意义是“佛日次第照众生”。佛的智慧在照耀众生的时候,从佛自己的智慧而言,没有任何分别和偏袒,平等地照亮一切众生。因为让佛的智慧不平等的因素早已经没有了。
种种的实执,自他的差别,众生和佛,亲友和怨敌,是不是我的弟子等这些能够影响凡夫人的概念和想法,在佛修道过程当中早就已经清除干净了。如果相续当中还有这样的分别,是成不了佛的,成了佛就说明他已经完全清净了这些障垢。所以从佛自己的相续的层面来看,他绝对没有丝毫的分别。
但是佛陀在世时,五比丘首先得度,然后是耶舍尊者、二圣徒、大伽叶尊者,以及很多弟子逐渐得到度化。同时还有很多众生没有得度,比如像我们,当时没得度留到现在,还在学习佛法。还有比我们还惨的根本没有听闻过佛法的旁生、地狱众生等。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
实际上众生的福报高低不同,如果你的相续当中具足了圆满的福报,你就首先得度;如果你相续当中没有这样的福报,你就没办法得度;如果你对佛还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得度的时间还要延迟。
所以佛陀的慈悲智慧没有分别,但是因为众生相续的高低不等的缘故,出现了现象当中的所谓的先度后度的差距。这里也给我们了一个提醒:即便是现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或者上师的智慧和慈悲也是在平等地照耀一切众生。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的福报、智慧、信心等因素圆满了,那么我们离得度就不远了;如果我们的相续还处在怀疑,耽著世间,对于修道没有兴趣的状态,就如低谷、平原、沟壑一样,上师的阳光要照到我们的身上可能还要等相当长一段时间。
所以如果我们自己想要很快得到上师的意传加持,我们就要努力生起清净的信心,努力圆满福慧资粮。这些都是最平等的,最公正的。谁的相续当中的福报成熟圆满了,谁就能得到上师的加持;谁的相续当中的信心等不具足,再怎么样也没办法得到上师的加持。
所以从上师的角度来讲,他的事情已经圆满了,关键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有没有圆满。如果我们自己的事情不圆满,直接成为所化还有点困难。所以我们要完善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功德,让自己能够成为一种比较高的相续。如比喻中对照高中低山来讲,我们要成为高山。或者以前我是低山,现在我逐渐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很多祈祷以及上师的开示,让我自己相续当中的福报善根成熟,能够成为上师的阳光所照耀的地方。以上是从这个颂词当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壬四、超胜比喻之理 分二:一、以光明超胜之理:二、以作用超胜之理。
这个科判主要是讲佛陀的智慧超胜比喻。日轮虽然很殊胜,但是它必定也是世间当中的一种法,是众生的业力而成的。
学过《俱舍论》的都知道,劫初时是没有日月的,当时的每个有情的自身会放光明,所以根本不需要日月。后来当人们心中的执著越来越重,恶业越来越深重的时候,他们自身的光明逐渐隐没了。同时,通过有情相续当中的业力或者他们的福报显现了日轮和月轮。日轮是白天给众生带来光明,月轮是在一个月当中部分时间当中在晚上带来光明。
所以既然日轮是有情的业力而形成的,它就不是无为法,而是有为法虚幻的自性。从这方面来讲,它和佛相续当中的殊胜证悟是无法相比的。下面讲到了光明方面超胜和作用。
癸一、以光明超胜之理
一切国土虚空中,日轮不能普照射,
无力破除无明暗,亦不能示所知境。
大悲体性遍放射,种种彩色光明网,
能为众生照明了,真实微妙所知境。
“一切国土虚空中,日轮不能普照射”,日轮没办法在虚空当中照耀所有的国土。在它的能力范围之内可以照射色法,但是它不能周遍一切的国土。比如两座很高的山之间的低谷,有的时候一天都照不到太阳,还有山洞里面等地方也是照不到太阳的。所以它不能普遍照射。这是第一个局限。
第二个局限是“无力破除无明暗”。太阳虽然能破除世间当中的种种黑暗,但是它没有办法破除有情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有情相续当中对万法不了知的无明,实际上也是一种黑暗。
第三个局限是“亦不能示所知境”。太阳能够照亮一切的色法,能够指示色法存在的位置,但是太阳的阳光不能指示所知的对境,比如不能让众生了知所知境的空性、光明的自性、无常自性等等。太阳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
与太阳相比,佛陀的智慧完全不同。“大悲体性遍放射”,与佛陀的智慧无二的大悲体性能周遍一切处,一切刹土能周遍,一切有情的相续也能周遍。不像日轮是有局限性的,佛陀的智慧是没有局限性的,因为佛陀已经普遍了知了一切万法的空性,所以佛的智慧根本没有任何局限,只要是智慧通达之处,和智慧无二的大悲心就能够周遍此处。从这个角度讲,佛陀大悲智慧的体性完全是周遍了知的。
“种种彩色光明网,能为众生照明了,真实微妙所知境”。第二个方面讲到了佛陀能普遍破除无明黑暗。
“种种彩色光明网”,彩色指不同的颜色,比喻佛陀所讲的三乘教法。佛陀对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所开示的教法多种多样,对不同的菩萨又宣讲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以及不同的陀罗尼、不同的三摩地等很多不同的教法。这些都称为“种种彩色光明网”,代表有情根性有很多种,而佛陀能够跟随相续不同的众生放射出种种不同教义的光明之网。
“能为众生照明了”一方面这些光明网能够破除有情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声闻的教法、缘觉的教法、菩萨的教法都能够善巧地破除众生内心当中对一切万法的无常、无我、无自性等不了知的无明黑暗。
佛陀引导了无量的众生走向殊胜的解脱道,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和前面的道理一样,佛陀有这样的力量,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众生没有打破无明黑暗呢?原因不是佛陀的能力不足以打破众生的无明黑暗,而是所化的众生还没有成为真实的所化,暂时而言没办法相应于佛陀的智慧来调伏自己的心。
和太阳不同,太阳没有足够破除无明黑暗的能力,而佛陀有这个能力。度化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佛陀的能力是圆满的,但是所化的众生内心当中的福德智慧有所欠缺,没有办法成为所化。这与佛陀有没有能力是两回事。佛陀相续中的功德是圆满的,没有调化成功是因为有情相续中的障垢在阻碍,他的福报不够,没办法成为所化。这方面必须要分别对待。
“真实微妙所知境”,佛陀能让众生照见真实微妙的所知境,即真实的所知境和微妙的所知境。比如从众生的角度来讲,一切有漏法都是不净、痛苦、无常的,这些真实境能够让众生了知;还有真实无我的境界,一切万法都是觉悟的本体、佛的境界、一切实相的境界等这些微妙的所知境,通过佛陀的光明照射也能够逐渐通达。虽然现在我们没有直接从佛那里听受教义,但是通过佛陀和菩萨的加持,大概在总相上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光明、实相的所知境。真实微妙的所知境通过佛和菩萨加持,后学弟子也能够逐渐了知。
从这样一种超胜的角度来讲,太阳不具足这样的
能力,而佛陀具足这样的能力,这也是佛陀的不共之处。
癸二、以作用超胜之理
佛陀进入聚落时,无目盲人重得目,
远离无义诸恶法,见佛获利而觉受。
无明瞎却溺有海,邪见暗覆诸有情,
依于佛日光明照,慧光当见不见处。
佛陀的作用超胜日轮的作用。日轮虽然能够照亮色法,但是不能让没有目的盲人重新得到眼目。而有些经典和公案中记载,佛陀度化众生的时候,有时通过他的殊胜的加持力,让很多盲人重新得到眼目见到色法。
这是佛陀不共的超胜的作用。
当佛陀进入到聚落的时候,让许多盲人重新得到了眼目,让聋人重新听到声音,哑巴获得重新说话的机会,让心智不正常的人在佛陀进入村落的一刹那,其心智重新恢复正常,像这样的记载在佛经当中有很多。因为佛陀发过很多这样殊胜的愿,为了这个愿佛陀也积累了很多的善根资粮,获得了无分别调化众生的能力。
还有一种解释是,众生的眼目受损或者心智受损,从一个角度来讲,都属于有为法,而有为法从某些角度来讲是可以改变的,它绝对不是不可变的无为法。只要具足了殊胜的因缘,有为法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个改变的因缘有的时候需要很清净很猛力的信心,有的时候需要殊胜的对境。如果方方面面的因缘在一个时间都成熟,那么盲者重新得到眼目,聋者重新听到声音,都是可以办到的。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看来完全不可思议,但是绝对不是不能成办的。
现在很多人得了病之后很难重新得到眼目,这是因为他的因缘不具足,但是我们不能说他因缘具足之后还是不能重新得到眼目。
这些盲人的前世造了很多恶业之后,也知道以后不可避免地成熟这样的业,于是他们发愿以后能遇到佛陀,通过佛陀的加持让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到东西。有了这样一种善愿,以及清净的信心,再加上佛陀作为殊胜的对境等这些所有的因缘都成熟的时候,盲人重新得到眼睛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现在很多盲人没办法重新得到眼睛,是因为没有具足这些因缘,当然也就不可能显现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因缘具足之后,我们也不能说不能显现。
“远离无义诸恶法,见佛获利而觉受”,不仅如此,佛陀还能让这些众生远离无意义的杀生、偷盗等诸恶法,重新寻找一种比较正确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因为见佛而获得的利益,觉受这样一种殊胜的法味。
太阳是没有这种功效的,而佛陀有。
“无明瞎却溺有海,邪见暗覆诸有情”,通过无明的眼醫,瞎却了眼根的众生飘流在三有大海当中。这些被邪见覆蔽的有情没办法见到殊胜的修道之处、清净之处。 “依于佛日光明照”,现在依靠佛陀的光明照耀,重新获得了眼根,也获得了殊胜的正见。所以“慧光当见不见处”,他的智慧光明也就见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无常、无我等实相。
虽然都是在无分别地利益众生,但是佛陀的这种功用远远超胜了世间当中任何的有漏有为法。所以佛陀的的确确是最为殊胜的皈依处和依靠处,除了佛陀,世间当中的任何东西都没办法成为我们的依靠。
如果我们真要找一个依靠处的话,应该真心诚意地皈投上师三宝,只有上师三宝才是真正的依靠处。
现在很多人担心以后的生活,就依靠保险、皈依保险。实际上是不是买了保险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安稳呢?有些人是这样想的,但是真正观察时,它是没办法真正作为一个依靠处的。
如果有情相续当中具足清净的信心的话,就知道佛陀才是最为殊胜的最为圆满的永远不会欺惑的依靠处。所以作为一名佛弟子,应该在内心当中产生这样一种殊胜的信心。有了这样的殊胜信心,很多烦恼障碍都能够随之而遣除。
总之,我们学完这些大论典,知道了佛陀的殊胜不共的功德之后,就应该从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殊胜的信心,去祈祷上师诸佛加持我们,让我们的相续逐渐得以改变,这方面是很重要。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白邬波罗花,《俱舍论》中提到,有些地方讲是睡莲花。晚上月亮出来时会开花。
[2] 水花就是水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