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课
《究竟一乘宝性论》又叫《大乘无上续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是通过佛法僧三宝作为所得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相续当中要现前佛宝的自性、法宝的自性和僧宝的自性,这样的一体三宝的自性必须要具足因和缘。
后面的四个金刚处就是宣讲因缘。其中第四个金刚处宣讲的是如来藏,也是最主要的主因。通过如来藏品的抉择,我们知道,每个众生相续当中平等的具足佛性和佛的功德法,但是因为没有遣除客尘,没有现前其本体的缘故,称之为众生。为了让如来藏自性现前,要借助他相续所摄的助缘——菩提、功德和事业。
菩提、功德和事业是现似他相续的俱有缘。主要是释伽牟尼佛等诸佛,或者显现为善知识的佛陀化身的相续当中具足这样一种殊胜的功德。具足菩提、功德和事业就能够帮助其他的众生现前相续当中的本来具足的佛性如来藏。
因此我们想要深信如来藏,必须要进一步地学习如来藏品,现似他相续的菩提的自性,离系果和异熟果的功德的自性,以及如何度化众生的事业。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事业品,也就是第七个金刚处。事业品主要是佛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教化众生。前面讲到了通过无分别和相续不间断的方式,来让众生明了诸法的本性,以及本具的如来藏如何现前。
前面讲了无分别和相续不间断,现在通过九个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无勤作的道理。九个比喻当中,前面讲了五个比喻,今天从第六个比喻开始宣讲。
辛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
前面是通过身语意来宣讲佛调化众生的差别,第六七八个比喻也是宣讲身语意。第六如意宝喻是宣讲佛意的秘密,第七是讲佛语的秘密,第八是讲佛身的秘密,是通过意语身的方式安立的。
第六个比喻是通过如意宝喻来了知佛意的秘密。本来佛意的秘密难以通达,但是通过相似的比喻,大概也能以总相的方式了知佛意的秘密。意的秘密是没有分别,没有勤作,可以成就一切众生的所愿,和如意宝是一样的。如意宝是在没有分别和勤作中满足众生的愿望,佛意的秘密和它相似,在无有勤作无有分别中,从方方面面满足众生的心愿。
分二:一、成就所欲故说相似;二、难得故说相似如意宝和佛意的秘密从能够成就所欲的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如意宝是难得的,众生面前能够现前佛的身相也是很难得的,二者都是难得的,所以相似。
壬一、成就所欲故说相似 分二:一、无分别成就一切所求;二、无勤作恒时安住之理
癸一、无分别成就一切所求
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一切诸分别,
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
虽然如意宝王是没有一切分别念的,但是在一个时间当中,能够满足同处的有情各自不同的心愿,这是如意宝殊胜的自性。如意宝的自性从一个方面来讲,是有情的福业所形成的;还有一种说法,如意宝是以前佛的舍利形成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以身语意直接的方式来救度众生。佛入灭之后,通过佛的心愿,留下舍利子,通过舍利的方式继续救度众生。如果某处有佛的舍利或舍利塔的话,能够保一方的平安,让这一方风调雨顺等等有很多的利益。如果谁能够礼拜恭敬舍利子,也等同于在佛面前给佛供养、承侍、礼拜、发愿。舍利子和佛的身相一样,能够在世间当中利益很多有情。
有些地方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之后,世界各地的舍利都变成如意宝入于海中,继续利益众生。所以如意宝也是佛舍利的化现,也有这样的说法。
总之,如意宝珠王能够满足一切有情的心愿。如果谁有福报得到如意宝,并能够以如理如法的方式,比如持有者自己守持斋戒,把如意宝供在圣幢的顶端进行祈愿等这一切加行都做完了,就能够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而如意宝在满足众生的心愿时,自己是没有丝毫分别和勤作的。下面讲到了满足众生心愿的情况。
“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比如在如意宝下面有一百个人同时祈祷,这一百个人内心当中的愿望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想要祈求如意宝赐予衣服,有些人想要如意宝赐予饮食,有些人想要如意宝赐予珠宝,有些人想要如意宝赐予无病的加持等等,随着自己福业的呈现,如意宝能够赐予他们的所愿。
如意宝没有分别“这个人祈祷我想要我赐予他衣服,那个人想要我赐予他饮食……”,虽然没有丝毫的分别念,但是在一个时间当中,同时圆满所有有情的心愿,这是不可思议的。如意宝就是一个石珠的自性,它里面也不是一个大的仓库,一祈祷之后仓库门打开之后,从仓库里面飘出很多衣服、饮食等。但是通过有情的福业等因缘,祈愿之后,就在他们各自不同的地方显现各自所需的物品。
从以前佛因地时在大海中取出如意宝的情况来看,如意宝能够满足方圆几百由旬甚至几千由旬之内的众生,在这个范围里面的众生都能够随欲地获得衣食、财产、象马等很多资具。让他们获得资具之后,菩萨给他们宣讲十善业道,让他们安住在十善业道当中。菩萨在因地时救度有情的殊胜方便也是通过如意宝的方式来成办的。
所以,如意宝这样的自性的的确确非常稀有,它没有任何的分别念也能够如意地随着各自不同有情的心愿如是地满愿。
下面再通过如意宝的自性对佛的意义作观察。
如是依佛如意宝,种种意乐诸有情,
虽闻种种差别法,然佛于彼无分别。
佛陀也是如意宝,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发了殊胜的菩提心,通过不间断地修持圆满了两种资粮,成佛之后,佛陀相续当中具足无量无边的禅定门、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十种自在等无量无边的功德,并随着有情的不同意乐赐予教法予以教化。
在佛面前集聚了很多有种种意乐的有情,每个人有一个相续,每个相续有一种想法:有些人想要佛赐予他十善的法;有些人想要佛赐予他能够出离轮回的法;有些人想要佛赐予他如果今生不成就,以后成独觉、自己一个人觉悟的教法;有些人想要修持菩萨道,修持布施、持戒等等。每个人的根基意乐都是不相同的。
这些带着种种意乐的有情在佛面前祈求听闻正法,佛陀跟随他们种种的意乐,传讲了各自不同的法。这些人虽然听闻到了种种的差别法,但是佛在讲法的时候,的确是对他们没有丝毫的分别。佛没有分别:这个人向我祈祷的是声闻乘的法,那个人向我祈祷的是菩萨乘的法,那个人祈祷的是密乘的法。佛的相续当中是没有任何分别念的。但是虽然没有任何分别念,通过佛相续当中的无分别的智慧和有情善的意乐因缘和合,佛在没有分别的一个时间当中可以满足一切有情的心愿。
所以佛陀以一个音声说法的时候,众生听到的都是相应于各自相续的殊胜教法。这方面也是不可思议的。
二者之间不相同的地方是,如意宝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无情的自性,一般意义上的无情是绝对不会变的。
而佛陀是不是也真正没有一点的分别?没有一点心识呢?佛陀的确是没有心识,也没有分别,但是佛陀会不会变成无情呢?不会。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虽然没有一般众生的这种心的分别念,但是佛的分别念完全消融在法界的时候,他的无分别智慧已经圆满了。所以,如果一定要相应于众生的意乐、跟随众生的分别念来观察,佛不是无情,佛还有智慧,能够了知一切。这也是相合于众生的意乐分别念安立的。因为有的时候众生就会想,如果佛像如意宝一样,佛就成了无情了,和石头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我们说,佛陀的的确确具足无分别智慧,不是无情。
但是,佛是不是具有心识的有情呢?也不算。严格意义上来讲,具有心识的有情都是一种具有分别念的自性,所以如果具有分别念的话,的确不是佛的自性。
如果从具有智慧的角度来讲,可以说佛是一种有情,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佛陀也不是具有心识分别念的有情。佛陀已经超越了,因此佛不算是六道众生的任何一道。
有些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佛划在人道当中,但是人道有转生人道的业和因缘。而佛完全超越了三界六道,只不过是显现成人的样子而已。实际上,佛已经完全超越了轮回和涅槃的殊胜自性。
所以,从方方面面观察的时候,佛陀和如意宝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全方位超胜如意宝的。
癸二、无勤作恒时安住之理
前面是从无分别的角度讲的,现在是从无勤作的角度讲的。
如如意宝无分别,无勤赐予所求物,
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
如如意宝没有任何的分别念,无勤赐予所求物。如意宝没有赐予有情财物的动机。像一个人一样,当别人祈祷他赐予财物的时候,他马上跑回家,翻箱倒柜取出很多的财物,然后再跑回来赐予众生,这样的勤作如意宝也是没有的。
如意宝没有任何分别念,他有赐予财物的能力,再加上有情的善业力,二者因缘和合之后,如是地显现财物。财物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比如,一个人祈求的是粮食衣服,那么谁从哪个地方给他端来饮食,拿来衣服?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一个来处。但是在没有来处,一切都不存在当中,通过因缘的聚集,饮食和衣服就如是地呈现了。
一切万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如意宝赐予财物的角度来讲的话,可以说,它是在一切都不存在当中,因缘和合当下就显现。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强的实执的话,我们就会去追寻这个衣服的来源,这个衣服是什么牌子的,是哪个工厂加工的,是从哪里运过来的;这个食物是谁做的,谁一一圆满这些饮食的自性。
但是从如意宝的比喻来看,这些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来源的,因缘和合之后,就在此处当下显现一切万法。实际上,一切万法也是这样的,我们在追寻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来源。只不过众生在内心当中有分别执着,他会想:这个法从哪里生成的,它的来源在哪里,如何安住,灭了之后趋向于哪里,他就会有一种生住灭的概念。但是,如果真正了知了大乘的殊胜教义的话,就应该知道一切万法在因缘和合的当下如是地呈现了,因缘灭的时候它自己自然会消散,并不存在一个真实意义上的生住灭。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如此。
所以如意宝没有分别,没有动机,也没有勤作,跑来跑去寻找衣食。仓库当中挑来挑去,看有没有东西,像这样的勤作是完全没有的,它是在无勤当中赐予众生所求的物品。
和它相同,“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佛陀也是没有任何勤作,应众生的根机,为了利他恒时住于三有当中,来满足众生种种修法的愿望。
当然,众生在佛陀面前不单单是求法,身体病了不舒服的时候,也会去求佛作加持。佛陀也是通过说谛实语、放光,或者摸顶的方式解除众生的种种的痛苦。因为佛陀的相续是圆满一切功德的,百福庄严的手臂一摸到众生的头顶,加上众生的信心和佛陀的殊胜加持力,一刹那之间就可以遣除众生的病。
所以将佛称之为大医王,能够善调众生的身心二病。一方面,佛陀通过讲法能够让众生远离心的痛苦。众生的种种无明、烦恼等通过佛的加持和传法能够遣除;另一方面,众生身体的病也能够通过佛陀的加持力予以遣除。所以说,佛陀能够善巧地遣除众生的身心二病。这是世间上的任何一个医生都没办法做得到的。
佛陀赐予众生种种身体方面的安乐,有的时候帮助众生得到种种的财富等等。这方面的公案在传记当中非常多。对于佛的自性不了知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神话,现实中怎么可能出现呢?
实际上,现实中这是很自然的。佛陀因为修持了很圆满的福业的缘故,他能够无勤地赐予众生种种身心的安乐。佛陀在三个无数劫中就是在修持这样的能力,当他的因缘圆满的时候,当然就可以如意地赐予一切有情殊胜的安乐了。一切万法因为没有自性的缘故,能够如是地显现。在无自性当中,因缘和合的时候,完全可以这样呈现。
所以佛陀在利益众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勤作,但是也可以相应于众生的种种不同的根基,为了利他恒住三有当中。从这一点也可以知道,佛陀虽然在一部分众生面前有必要示现入灭,但是因为佛陀相续当中的慈悲和智慧永远没有穷尽的缘故,所以佛陀永远住在三有当中。如果自己有这样的福德因缘,在自己的面前就可以显现佛的身相;如果自己没有福德因缘,即便是当时佛住世,也不一定能够看到佛陀。
以前佛陀在舍卫城教化众生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众生没有见到佛。比起现在的大城市,舍卫城也不算特别大。佛陀在舍卫城住了这么多年,还是有三分之一的众生从来没有见过佛,当然也从来没有听过法。没有福报的人虽然和佛住在一个城市,也从来没有见过佛。相反,还有很多有福报的人,即使佛入灭后,通过自己的精进祈祷,还可以见到佛,得到佛的教授和加持。
所以佛陀的的确确是恒住三有当中,关键看自己有没有见佛的因缘。如果自己有见佛的因缘,可以见到佛;如果自己没有因缘,就不能见到佛。当然,我们见佛为了什么呢?为了得到佛的加持,听闻佛的教授,或者引发内心的自性佛性。见佛是一种兆相,通过见到外面的佛像,能够引发内心本具的佛性,而不是说见佛之后,就修行圆满了。
外在的佛只是一个影像而已,真正现前内在的佛性、智慧和光明才是我们修法最主要的目的。
以上讲了佛是无勤恒时安住在三有当中的道理。
壬二、难得故说相似
此处讲到如意宝是难得的,见到佛也是难得的。首先讲如意宝很难得,为什么呢?
蕴藏深海地下住,于彼心虽有欲求,
然彼善妙如意宝,薄福众生亦难获。
如意宝蕴藏在深海当中,在深海的地下而住。“于彼心虽有所求”,对于如意宝,很多人都想得到。得到如意宝就意味着可以如意地赐予一切所求。如果是一个贫穷的人,从得到如意宝的这一刻开始,肯定远离一切的贫困,得到一切的财富。因此,很多人都想得到如意宝,对如意宝都有欲求的心。
但是这样如此善妙的如意宝,薄福众生是很难获得的。因为从如意宝显现的角度来讲,它蕴藏在深海当中。有情只知道如意宝是在海里面,但是到底在哪一片海中,一般人是无法确定的。
第一、你根本无法探测到如意宝存在的地方;第二、即便是你知道了如意宝在深海下面,但是也无法潜到这么深的海下面。深海有上百米、上千米深,即便是你潜下去,也早就被水压压死,或者窒息而死了;第三、即便能潜到这么深的地方,但是如意宝也并不是躺在深海的表面上,而是在深海的地下而住。所以到了深海,还要往下挖才能挖到。要准确知道它在哪里,要有能力潜到深海当中,还要挖出来,所以一般的薄福众生根本做不到。
谁能够做到呢?如意宝一般都在龙王的手里。龙王的福报很深厚,他本来就是住在海下面,所以这些条件都具足,因此很多如意宝都是掌握在龙王手中。很多时候,菩萨都是去龙宫找龙王赐予如意宝。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大布施菩萨就是到龙宫向三个龙王求如意宝,然后返回南赡部州救度众生。
有些时候,如意宝已经被挖出来了,显现在海岛上面,所以有人到海岛也能够得到如意宝。有些时候,在海岛上有一座城市,如果能够懂得进入的方法,也能够得到如意宝。
能够到龙宫当中的人,其福报是很深厚的;能够到达海岛的人,说明他也是有因缘的人;在海岛当中,能够了知进入城堡的方法的人,也是福报大的人。
得到如意宝之后,你能不能顺利地返回南赡部州,也是一个问题。入海的人非常多,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很少。所谓的成功的人也不一定是得到如意宝。有些人只是到海岛当中取一些黄金、珊瑚等一般的宝贝,这时候,海神、龙王也不作障碍。但是如果你拿的是如意宝,海神、龙王会生起嫉妒心,让你的船翻掉,这种情况也很多。
所以福报大的人才能真实获得善妙的如意宝。
“薄福众生亦难获”,虽然内心想要获得善妙的如意宝,但是因为福德很浅的缘故,也没办法获得如意宝。我们应当知道,如意宝在世间当中非常难以获得。
下面这个颂词是讲佛在世间也是难以现见的,垢障深重的众生难以见到佛陀。
如是劣缘诸有情,为诸烦恼所执持,
当知于彼垢心前,极难亲睹于善逝。
如果你想见到佛陀的圆满身相,得到佛陀意的加持,你必须要具足很深的福报。如果你以前曾经做过很大的福德,比如在佛像、僧团等殊胜的对境面前,做过祈愿、供养、忏悔业障、念诵等善根,逐渐通过这样的修持,你就能够见到佛的身相。
如是做祈愿之后,死后自然会转到有佛住世的刹土。或者仍然是在这个世间,虽然佛入灭了,但是因为你的相续当中的善根圆满的缘故,自然而然能够感到佛安住在你的面前,给你讲法、赐予安慰,或者赐予意传加持等等。
所以如果你修持的福报够,就能够见到佛陀;如果你的福报不够,就没办法见佛陀。比如此处颂词讲到的 “劣缘诸有情”,以前没有积累过很深厚的善根,内心当中也有很多的疑惑,被种种的烦恼所执持,心处于非常浑浊的状态。我们应该知道在这样浑浊的具有污垢的心面前,很难亲睹佛(善逝)的种种身相。
所以我们就应该知道,如果要见佛,必须要让自心清净。通过修持种种的佛法,自己的心清净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够见到佛陀。
尤其对现在的众生而言,如果要真正亲睹佛的尊颜,必须要修持这些特定的善法。
第一、你必须要懂一些基础的法要。比如守持清净的戒律,懂得修持的方法,然后缘轮回的出离心,缘众生的大悲心,想要成佛利益众生的意乐非常地强盛;第二、懂得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地修持。
具足了以上的因缘之后,自己相续当中的垢染就逐渐变得微薄了。
佛的法身是周遍一切的,当你自己的因缘逐渐逐渐具足的时候,佛的影像就会现前了。就好像一面镜子放在房子里面,房子里面的种种东西是现成的。如果镜子充满了灰尘,它是没办法现前房子里面种种物体的影像的。通过擦拭镜子,镜子上的灰尘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逐渐就可以显现这些物体的形相。如果镜子变得完全无垢,那么房子里面本来的样子,种种的家具、壁画的样子就可以映现在镜面当中。
我们现在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沾染了很多垢染。佛陀的影像是周遍一切的,恒时住在三有当中,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看见呢?就是因为我们心镜上面的垢染太过深厚。修持种种的仪轨法要都是为了清净我们心镜里面的垢染。当我们修持正法,让我们心镜上面的垢染减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佛的影像就开始逐渐现前了。
有些大德在修持圣尊仪轨的时候,刚开始是在梦中出现圣尊、圣尊的图像等,这说明他开始和圣尊相应了。有些时候在白天也能够一闪,一刹那之间见到圣尊的身相。有的时候见到圣尊的身相比较模糊,有的时候显现的身相不是很圆满。以前宗喀巴大师在修持《三十五佛忏悔文》的时候,刚开始见到的三十五佛是没有头的,只有身体不显现头,后面通过善巧方便加了佛的十种名号之后,逐渐开始显现圆满的头像。
所以一般的众生在修持这样的修法的时候,当他的垢染清净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逐渐现前佛的影像。
实际上佛的影像并不是以前不在这,通过修持之后他现在面前,而是你修持他在这个地方,你不修持他也在这个地方,因为佛的证悟智慧是周遍一切法界的。所以任何时候只要相续当中的垢染清净了,就会在此人面前显现佛的影像。
一百个人同时在一个房间当中修持圣尊仪轨,因为各自的福报、信心、修持的力度不同,一部分人修持到量之后就可以现见圣尊,而一部分的人因为修持没到量无法现前。所以圣尊恒时安住在法界当中,当你内心当中的垢染清净的时候,在你面前自然而然就会如是呈现他的影像。
呈现外在的圣尊说明内在的垢染清净了。当你的心彻底清净,见到真正的佛的时候,实际上你就见到了本具的佛性。所以有的时候说见本尊就是见自性。
我们修持的目的并不是要见到外在的本尊,而是通过见到外在本尊来了知我们内心的障垢已经清净到某种程度,或者已经彻底清净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因此和通过外在身体的劳作寻求如意宝的比喻,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相同。
寻找佛法的要义,有的时候觉得非常困难,有的时候也觉得很简单。当我们认为佛陀和佛法在外并追求很多形式和影像时,修行起来就非常困难。但是如果掌握了方法,知道佛性本来在自己相续当中,一切不造作就能够现前实相,你坐在这个垫子上面就可以见到佛性。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成佛。所以说复杂也很复杂,但说简单它也是最简单的。
但是前面我们提到过,有的时候因为它太简单了,众生反而习惯不了,众生喜欢在外面找到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做一个依靠,找一座寺庙,里面有佛像,每天上香顶礼,觉得这个才是修持佛法。而就坐在这个地方观自性,什么都不做,就觉得这个好像不是修持佛法,但是实际意义上并不是这样的。其实真正地修持佛法有些时候是非常非常简单的,不需要很多形相上的东西,再做了义的修持。
此处所讲的意思就是,当你的心清净之后,自然而然能够现前殊胜的佛性;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也没办法真正现前佛性。
见到佛陀的身相,从你自己修持的深浅程度有两种。
第一种,当你的修持还比较浅的时候,福报够了之后,可以见到外在的所谓现似他相续的佛像。你可以在他面前哭诉,想要得到加持。然后佛很慈悲地对你微笑,给你安慰,给你讲法,给你作加持。最后消失了,你就觉得很舒服。这是一种外在的浅层次的见佛。
第二种是深层次地见佛。当你真正修到量的时候,自己本具的佛性现前,你不需要去祈求外在的佛,你自己成就了佛的自性。这是讲如果你的心清净之后,现前内在的佛本体的情况。
此处主要是讲“难得故说相似”,虽然是难得,如果有福报仍然可以获得。见佛闻法或者现前佛性虽然很难得,但是没有说不可能。
每个人都平等有这个机会,就看我们修持的时候,谁具足清净的信心,谁具足更大的福报,谁更具足持之以恒的毅力。只要这些条件都具足,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见佛,不但能见到外在的佛,也能见到内在的佛性。
机会是同等的,就看我们在修持的时候,谁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相信这样的修法,自己能够去行持。
辛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 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此处是通过谷响的比喻来了知语的秘密。佛陀讲法时他的语的秘密是怎样的呢?
对于一般的众生而言,众生在佛面前祈祷,佛了知了众生的心愿,然后相合众生的想法给众生传法,这是一般人认为佛讲法的意义。但是,这是不是真正佛语之秘密呢?不是,那么到底佛语的秘密如何了知呢?此处通过谷响喻了知。
实际上佛陀在讲法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分别念和造作,佛陀在无勤作当中给众生传播妙法。这是佛陀语的秘密,一般人无法了知,现在通过谷响的比喻可以了知。
壬一、比喻
犹如一切谷响声,依于他缘而得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犹如一切谷响声”,空谷回声,很多人有经验。有的时候是空谷的回响,有的时候是在一间大房子里面,房子刚修好,还没放很多东西的时候,也容易传出回响。
空谷回声是依于他缘而得起。一个人在山谷里面大声呼叫,在空谷中就会传出他呼叫的声音,这就叫做空谷回响。
空谷回响第一需要具足空谷,一个能够回响的条件;第二需要一个外在的声音,这些种种的因缘和合之后,空谷回响就能够产生。山谷显现为空谷回响的一个主要因,这个山谷本身没有任何分别,没有分别自己要怎么发音,也没有为发音去造作。比如一般人要说话的时候,他的喉咙、肺、嘴、舌头等都要处在特定状态才可以发音。但是山谷发音时并没有任何造作。而且声音在显现的时候也不住外,也不住内。因为空谷声音没有自性的缘故,所以也没有一个住。
当然从现象来讲,这个空谷声不会住在山谷之外,好像在山谷里荡来荡去。但是所谓住在山谷内的这种想法也是不经观察大概这样想的。真正观察的时候,空谷回声本身没有一个自性,也就没有一个安住在山谷内的观点,或者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空谷声无自性的缘故,它不住在山谷外,也不住在山谷内,也不住在二者之间。实际上从它本质来讲是无自性的,只是依因缘而产生,是短暂的现象而已。这个短暂的现象并没有实在的自性,因为它没有实在的自性,所以没有观察它到底是住在外还是住在内的基础。
如果有声音的自性,我们可以去观察这个声音到底是住在外还是住在内呢?但是因为它没有本体的缘故,是一种因缘而起的假相的缘故,所以声音本身无自性。因其本身无有自性,也没办法得到一个实际性的答案,只能暂时说它有声音传出来,但实际上是没有自性的。
所以可以说这个无分别无造作是从山谷的角度来讲的。或者从声音本身来讲,它自己也是没有分别,没有造作的。
壬二、意义
如是如来声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如是如来的声音也是相同的,他是依于他心而生起的。在有情心中有想要听佛闻法的意乐,再通过祈祷或起心动念的方式,产生了这样的佛语。
佛语显现上是从佛陀的身体发出来的,佛陀在宣讲法音的时候没有分别念,也没有造作。而且这个声音不住外,也不住内。
声音从佛陀的身体发出来的,佛陀没有造作之心,这是从实相角度而言的。如果从现相看,在众生的分别念面前,我们直接去了知就会有些困难。
我们说声音是从佛的身体里发出来的,而佛陀发音的时候没有动发音的器官,佛陀的嘴也没有动,舌头也没有动,这样就能发出声音来,感觉是不是从一尊雕像发出声音。并不是在佛像里放个录音机,佛陀的嘴没动声音就发出了,我们并不是这样去理解的。
在具有分别念的众生面前,佛陀的嘴在动,显现上佛陀也在发音,也在呼吸,也在调整发音的状态。在一般的众生面前他是有这样的造作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讲,虽然外表显现似乎有分别,佛陀也会问你来干什么?你想求什么法?你回答佛想求某某法,佛好像也思考一下然后说“好吧,我给你传法。”似乎有这样一种分别,似乎在传法时嘴和舌头也在动,但这些也只是现相。
从佛的实相来讲,他没有任何分别念,也没有任何造作的心,就像前面空谷声音一样,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他的这些造作,发音等等的行为只是在众生面前示现而已,他自己并没有这样一种本体。从现相上他也有分别,也有造作的;从实相的角度讲,佛在讲法时没有任何分别造作。
在外在的众生分别心面前显现的,与佛自己的状况完全是不相同的。所以佛陀所发的音不住于外,也不住于内,他本身是因缘而起的自性。
辛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 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譬如无物无显现,无有所缘无所依,
超过眼识之境界,无色不可示虚空,
纵然于彼见高下,而彼虚空非如是。
这个比喻讲到通过虚空来了知佛陀身的秘密。一般人都认为佛的身相就是四大和合的,但是此处是以虚空喻来了知佛陀身的秘密——好像是见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见到佛的本身。
“譬如无物无显现,无有所缘无所依”,这是对虚空的特点作一番描绘。虚空“无物”,它不像一般的色法有一个本体,它没有自性,也没有本体。“无显现”,虚空也不像瓶子、柱子在众生根识前显现的,它是没办法在眼识、耳识面前显现的。
至于我们认为在房间里看到了空气虚空,其实什么也没见,把这个什么也没见到认为看到了虚空。这是一种错觉,在因明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还有看到了蓝色的虚空,其实这样的蓝色只是一种反射,是色法的自性,不是真正的虚空。蓝色的虚空是假虚空。所谓的呈现在根识面前的蓝色是一种显色。有的地方讲它是大海的反射,有的地方讲是须弥山的反射,总之它是一种颜色,是一种色法,所以是一个假的虚空。实际上虚空并没有任何形状和颜色,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的蓝色的虚空是一种假相而已。
“无有所缘”,即没有什么可看的、没有什么所观的。如果法存在,它就有所观、有所缘,而虚空没有任何的所缘,没有任何所观,也没有任何的本体的缘故。 “无所依”,它自己也没有任何依靠之处。这是讲了虚空的自性。
“超过眼识之境界”,眼识能够看到的是色法的自性,它没办法见到超越色法的本体。而虚空并不是色法,它不是显色、也不是形色。所以眼识没有办法把虚空作为它的境界,在眼识面前没办法显现虚空的形状、虚空的颜色等等。
“无色不可视虚空”,虚空没有颜色,所以是不可视的。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的色只是指眼根面前的对境,实际上这是比较狭隘的认知,从广义讲色有很多不同的分类,耳根面前的声音也是色的一种;香、味、触,这些都是色,只不过它们的分工不同。《俱舍论》当中将色蕴分了很多种,有五根、五境、无表色。
“纵然于彼见高下,而彼虚空非如是”,虽然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虚空有高下,比如在山谷里面的虚空,在我们的头顶上面这一片是最高的,然后随着山势下移,我们就觉得旁边是最低的,在山区当中虚空有这样高下的感觉。在平原上,这种高下的感觉更明显。我们觉得天空是圆顶形的,在我们的头顶上面这一块儿是最高的,然后它的地平线那个地方是最低的。有一种中间隆起,旁边逐渐往下走,到最后接近于地面的感觉。所以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讲法。
所以我们看到虚空有高有下,但是虚空本身有没有高下呢?它如果是一个色法,它可以有高下。但是它不是色法,没有高下。我们看到了虚空的高下只是一种错觉而已。因为有大地、高山作为参照,我们就觉得虚空似乎是有高有下。但是虚空不存在一个形状,不存在一个本体,怎么可能有高下呢?所以“虚空非如是”,并没有一个高下,这个就是虚空它自己的本性。
壬二、意义
如是于佛见一切,然而其义非如是。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佛的行住坐卧,看到佛的四大种的身相,看到佛金黄色的皮肤、看到佛陀走路的样子,看到佛从婴孩长到成人,他的身高也在变化,乃至于衰老,最后入灭。看到这一切的显现,我们就觉得佛有生老病死,有行住坐卧。
“然而其义非如是”,但是佛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这样的。佛现似四大的身体,但实际上根本不是四大的身体,他已经超越了四大;佛陀显现上有行住坐卧,但实际上佛根本是在法身当中从来没有动摇过。
我们从外表看到的佛若坐、若卧等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真正的佛,只是一种在众生面前显现的佛的影相而已,这是众生的一种错觉。
当然如果佛陀不显现这些行住坐卧、生老病死的话,众生没有办法接受调化。从这个角度来讲,也算是佛故意示现在人群当中,但是并不是佛真正的法身的本体;或者从另外角度来讲,这是众生相续中现前的佛的样子而已,实际上佛真实的法身并不是具有生住灭、行住坐卧的自性。
所以我们在了知佛的时候,不能完全从外在的佛像,佛身来判别说“我见到了佛,佛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我们通过色法去求佛,通过音声去求佛,佛陀讲这是“世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是见佛的真实意义。
真实义的佛陀是无形无相的,是一种真理,是一种实相。这种实相并不是你眼根的对境、也不是你耳根的对境。眼根和耳根的对境都是一种暂时性的有为法的自性,无法相合于实相。完全相合于实相的无形无相的佛身是无法见到听到的。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见佛的话,不能完全依靠外在的眼根和耳根等。很多了义的经论对这个问题都是有所批判的,你觉得在修佛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一个光环,看到什么明点,看到某某本尊的显现……不注意容易误入歧途。
很多大德说对这些东西显现归显现,但是要放下,不要去执著,真正的佛是无形无相的,内在的智慧等呈现的时候,才是一个了义的佛。
佛示现在世间当中,通过外在的色相来引导我们内心了悟佛性,这才是佛出世的真正的目的,因此 “如是于佛见一切,然而其义非如是”。《金刚经》也是再再地打破众生对外在佛的相好、声音、佛法等的实执,让众生悟入真正的圆满的实相,见到真正的法身佛陀。佛身的秘密从这个方面也可以了知。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