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课
《究竟一乘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讲了佛法僧三宝的三个金刚处,现在宣讲的是后面的四个金刚处,有近取因的如来藏和现似他相续助缘的菩提、功德和事业三种金刚处。
《如来藏品》通过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种比喻做了阐释。一般来讲,如果能够真正深入细致地学习,应该能够诚信相续当中本具如来藏的道理。要想现前这样的如来藏,必须要对现似他相续的助缘——释伽牟尼佛,菩提、功德和事业等的自性产生信心。
如果对自相续本具如来藏绝对能现前,能够帮助我们遣除现前如来藏的违品——现似他相续的菩提、功德和事业等内外因缘产生信心的话,通过信心的力量,肯定可以现前殊胜无分别的智慧。有了无分别的智慧,对二取的执着,属于二取的迷乱分别心等等的客尘,刹那之间就能够得以净化分离。
通过这样的原理,安立修道的方式。不管是修持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还是其他的殊胜修法,其原理都是这样的:通过殊胜的信心,现见内心当中本具的佛性。通过佛性、无分别智慧的现前,能够分离客尘。
前面对于菩提和功德做了阐释,现在讲的是事业。通过事业了知佛陀在度化有情的时候,他的任运自成、无分别和相续不间断。这些一方面是佛度化众生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也应该知道,佛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分别作意。如果放在我们自己修道的层面来讲,我们也可以从相应佛陀的无分别智慧入手,修持斩断分别念或者空性等方法。
为了相续不间断地度化众生,现在是通过造作的方式发愿,乃至于众生没有从轮回中度尽之前,一直安住在轮回度化众生。这是一种有勤作的发愿,但是通过这样一种不间断的发愿和随顺于无分别智慧的修持,最终我们也能够获得和佛一样的殊胜能力。我们也能够任运自成,也能够相续不间断地度化一切众生。
为了说明虽无勤作但是能够度化众生的殊胜方式,弥勒菩萨通过九种比喻进行安立。前面讲了八种比喻。
今天讲第九。
辛九、因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 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通过大地的比喻来了知遍入。遍入就是周遍一切的意思。此也有所依的意思,大地是一种所依。
此处的遍入主要讲到佛陀殊胜的大悲心。在因地的时候,他有一种造作的有所缘的大悲,这种大悲还没办法周遍地作为一切有情的所依处。
当修持殊胜的佛法到达佛地的时候,这种大悲就成了转依的大悲。这种大悲能够周遍一切,成为一切有情的殊胜所依,能够让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根增长稳固。
犹如一切有情无情依靠大地而成长生起,一切众生的善根也是依靠佛的殊胜大悲心而成长稳固。从这个方面做比喻意义的对照。
壬一、比喻
譬如种种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
大地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譬如世间当中的种种草木全都是依靠大地才得以生起的。如果有了大地和大地的土壤,这些草木的种子就能够生根、发芽和生长。
如果缺少了这样的所依,这些草木是没办法生存的。依靠虚空是没办法生长的,因为因缘不具足的缘故。
要让草木生起最殊胜的所依就是大地,有了大地这一切都可以生起。
大地作为所依让这些草木或者动物生起的时候,大地自己是没有分别心的。大地没有说:“我要帮助这些草木来生长,我在最下面甘心忍受。”像这样的分别心,大地是一丝一毫都不存在的。
但是虽然没有这样的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也能让草木等增长,坚固,成就种种的果实。
这是讲大地的比喻。
壬二、意义
如是众生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
佛陀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根要生起、增长、稳固,也必须有一个所依。犹如大地一样的所依其本体是什么呢?就是佛地,尤其是佛地的大悲心。
如果有了佛地的大悲心,一切有情通过依止佛陀殊胜的大悲,相续当中的善根就能得以生起。我们相续当中的善根如果不是通过佛陀殊胜的加持,根本没办法生起。世间出世间当中的一切善法全都是依靠佛陀的事业和大悲才能够生起的。如果佛陀没有以大悲心来开示一切万法的自性和一切取舍之道的话,一切有情相续当中的善根是没办法产生的。
或者可以说我们相续当中的善根开始苏醒,逐渐增长、稳固、入道,都是佛陀的大悲加持。
“佛陀无有分别心”,佛陀的大悲心让这些众生的善根开始生起的时候,佛陀是没有丝毫地勤作,也没有丝毫的分别心。就在没有分别心的同时,“亦令增固及成就”,也能够让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根增长、坚固、成就,最后成就和佛无二无别的殊胜果位。
以上讲到了“遍入”,佛陀的大悲心周遍趋入到一切有情的相续当中,帮助一切有情的相续当中产生善根。
《入菩萨行论》中也讲到,无始以来我们自己的相续非常黑暗,相续当中偶尔产生一丝一毫的善心,都是来自于佛陀的加持。
所以佛陀的加持力周遍在一切有情的相续当中,成为一切有情善根的所依之处。从这方面来了知佛陀的悲心没有分别念,但是也可以帮助众生成就殊胜的善法。
这以上就讲完了九种比喻。下面讲第三个科判。
庚三、宣说必要并归摄该处之义 分二:一、宣说必要并以喻义分类;二、别说以比喻表示之理
辛一、宣说必要并以喻义分类 分四:一、成就必要与必要之必要之理;二、摄彼等喻义而说;三、所立等三义之对应;四、该处无勤作之理
壬一、成就必要与必要之必要之理
第一个方面是宣讲九种比喻直接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这是第一个必要。第二个必要是,成就了第一个必要之后,这种必要的必要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一个究竟的必要的话,也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的。
很多地方在讲论典的时候,这些论典的能诠是什么,它的所诠是什么,必要是什么,必要的必要是什么,它的关联是什么。此处没有讲所诠、意义等,主要是讲必要和必要的必要。
由于未见无勤作,而能成办事业故,
为除所化之疑惑,宣说此等九譬喻。
于彼修多罗教中,广说此等九譬喻,
经名佛境智庄严,亦示此等之必要。
由闻此等所生智,广大光明所庄严,
具足智慧之菩萨,速入佛陀诸境界。
这三个颂词当中,第一个颂词讲到了成就必要,颂词当中讲“由于未见无勤作,而能成办事业故”,谁没有见到无勤作而能够成办事业呢?一般的凡夫众生。
凡夫众生没有趋入大论典的学习,相续当中没有产生殊胜定解,因此对无勤作而能成办殊胜的事业产生怀疑。他主要的疑惑就是前面两句当中的无勤作能够成办事业。
为什么他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呢?因为他在世间当中或者他自己的经验当中,发现有些人越勤作,好像成办的事业就越广大;如果不勤作,就没办法成就事业。
农民也必须要到地里面勤作,才能够让庄稼茁壮成长;工人们要到工厂里面勤作,才能够生产出产品,才能够挣到工资;商人必须要进货、跑销售等等,才可以让自己的财富逐渐地增长。
他发现世间当中的一切事情都是通过勤作才能够成办,所以他的内心当中一直有这样一种观念:必须要有一种造作的心,首先要有起心动念,要发愿做什么事情,然后要趋入这个事情。事情必须要付出很多勤作之后才能够成办。尤其是很多成功的人士、白手起家的老板,他们都是非常勤作的,通过劳作之后成办了广大的事业。现在突然听说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没有丝毫勤作,也能够成办最为广大的事业,他的内心当中就会产生怀疑。
当然,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通过勤作才能够成办事业的缘故。世间上有智慧的人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鼓励人们必须要勤奋,甚至说,只要你勤奋,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从某个角度来讲这种论调也算是合理一点点,他们看到不勤作的人,如乞丐就没办法成办很大的事业。
但是这种论调也有偏颇的地方,他们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事例视而不见。也有很多人不勤作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成办殊胜的事业。有些人说这种人是运气好,抓住了机遇,一下子就发达了。实际上,如果内心当中具足殊胜的福报的话,他不勤作也可以成办事业。所以,那些鼓励只要去勤奋努力,去投入,一定能够得到的论调也是不一定的。
尤其是按照佛教的观点来看,如果相续当中缺少了善根福德,不管如何勤作,都是没办法挣到很多财富的;反之如果内心当中具足了福报,即便没有勤作,他也能够成办很大的事业。在世间中也是有这样的例子的。所以,有没有福报决定了他在成办事业的时候需不需要勤作。这还是一般的事例,更何况是殊胜的佛陀?佛陀内心当中的福德是圆满的,而且已经完全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实相,越无勤作,成办的事业越任运。这方面在佛法当中讲得很清楚。
但是众生的智慧有限,没有办法思维到这么深的地方,所以对佛陀没有丝毫的分别念和勤作就能够完全任运地成办一切事业,有很深的疑惑。
“为除所化[1]之疑惑”,如果不遣除疑惑,会导致对佛的殊胜的事业产生怀疑。如果有这样的怀疑,会影响他们在短时间当中得到证悟。
针对一般的根基比较下劣的众生,在有些经典当中也讲,佛陀在做事情之前,也需要作意、思考、做些准备。这是相合于一般下等众生的讲法。但是在很多了义的经典当中,都宣讲佛陀在成办事业的时候,完全没有丝毫的勤作。尤其是如《宝性论》等了义的论典当中,都是说佛陀成办事业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勤作。所以,为了遣除所化众生的疑惑,为了能够让他们趋入到了义的教法当中,对佛陀最究竟、最了义的本体和事业产生殊胜的信解,宣讲了九比喻。
这是针对所化的情况而言的。如果直接调化的众生是小乘,佛陀的宣讲就不一样了。在小乘的教义当中,并没有法报化三身的讲法,就是一尊佛,而且这尊佛就是肉体,在成佛之前就是一个凡夫。后来通过修持,在一座中成就了果位。所以佛陀的身体属于以前的业带来的五蕴。佛陀在经典当中对小乘弟子也有这样的讲法。所以他们认为,皈依的并不是佛陀的身体,而是佛陀的相续当中证悟的智慧。佛陀的身体并不是真正的皈依处。
针对这部分众生,就不需要遣除他们的疑惑,因为他们只是依止佛陀成就出离三界的阿罗汉的果位。至于了义的佛陀,法报化三身,大无为法的体性,任运自成,无有分别等这些不需要给他们讲,也不需要遣除他们的疑惑。
但是有一部分众生,当他们了知了殊胜的本体、事业,和了义的智慧之后,能够苏醒他本具的佛性,能够坚信大乘的教义而直接趋入到大乘的修法当中,能够对于佛陀无分别、无勤作调化众生的事业和大乘的殊胜的道产生殊胜定解。对于这一部分的众生,必须要对他们宣讲这些种种殊胜的道来遣除怀疑。
此处是通过九种比喻来遣除疑惑。这九种比喻都是属于没有分别心,没有勤作,但是能够成办事业的例子。在世间当中实际上还有其他的例子,只不过此处是讲九种比喻。通过比喻,我们比较容易了知和通达,所以以比喻宣讲没有分别,没有勤作也能够成办殊胜事业的道理。同样,佛陀在成办度化众生事业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分别心和勤作,但是在没有勤作同时,仍然可以成就殊胜的事业。
对于有疑惑的众生,通过喻义对应,就可以遣除他最粗大的怀疑。然后通过进一步学习,对于有勤作,事业有局限;没有勤作,事业没有局限这样一种道理就能够逐渐地深入。最后自己也开始跟随佛陀修行无分别智慧。
以上是宣讲了九种比喻的第一个必要,即能够直接遣除所化的疑惑。
下面讲第二,必要的必要。
“于彼修多罗教中”,“修多罗”,即契经,一般来讲,经典都称之为修多罗,相当于契经的意思。在契经当中,也广说了九种比喻和九种比喻的根据。
经典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做《佛境智慧庄严经》,全名叫《度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庄严经》。在《虚幻休息》当中经常出现的《智庄严经》就是这部经典。《佛境智慧庄严经》当中也宣讲了九种比喻以及其根据,宣讲了直接遣除有情疑惑的必要,以及必要的必要。
遣除疑惑有什么必要呢?遣除疑惑之后,能够进一步地对佛陀的智慧生信,能够进一步地趋入到修习佛智的正道当中,最后可以现前佛智。这是讲必要的必要。
第一层必要是遣除怀疑,必要的必要是第二层必要。遣除怀疑之后,能够诚信佛语,能够趋入到佛法的修持当中,这方面叫做必要之必要。
第三个颂词是着重宣讲必要的必要的根据,是通过能入和所入两个方面来宣讲的。
“由闻此等所生智,广大光明所庄严,具足智慧之菩萨”讲能入,“速入佛陀诸境界”讲所入。
听闻了修多罗的教义[2],也听闻了像《宝性论》这样的论典,能够让听闻者产生清净的智慧,和大悲心等广大光明所庄严的,还能具足殊胜二智,这样的菩萨是能入。所入就是“速入佛陀诸境界”。
也就是说,具足清净的智慧,具足广大光明所庄严,也具足殊胜智慧的菩萨,就能够迅速地趋入到佛的境界当中,这个方面就讲到了必要的必要。
直接的必要就是帮助所化众生遣除疑惑,更深层次的必要就是“速入佛陀诸境界”。
佛陀的境界是无分别无勤作的。如果你了知了无勤作无分别,那么你在修持的时候就能够相合于佛陀的无分别无勤作的境界来修持无分别智慧。因为无分别智慧也是无有勤作的无分别的,所以如果你能够生
起无分别智,你就能够真正地趋入佛陀广大境界当中。
壬二、摄彼等喻义而说
摄彼等喻义就是进一步地宣讲九种比喻当中喻义的含义。弥勒菩萨的论典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总说,然后分别广说,之后归摄,有时候归摄完之后再进一步的归摄,一层一层地宣讲。
为示无勤事业义,已曾广说琉璃地,
帝释影像等九喻,摄彼要义当了知,
示现言说与周遍,幻化智慧放光芒,
身口意之三秘密,获得大悲自性者。
为了开示佛陀的无有勤作就能够成就一切事业的含义,在上面的论文中已经广说了琉璃地上面显示帝释的影像,天界的法鼓来无勤作地宣讲四法印等妙音等等的九种比喻。
“摄彼要义当了知”,归摄九种比喻所宣示的意义是必须要了知。前面以简略的方式讲了九种比喻,然后九种比喻所要表达的意义下面就要宣讲。
“示现言说与周遍,幻化智慧放光芒,身口意之三秘密,获得大悲自性者”,讲到了九种比喻所对照的含义。
首先是讲示现。琉璃地上面显现帝释的影像,地上的人们看到了帝释的影像之后,自然发愿生到天界当中,于是开始修持十种善法。同样的道理,在众生清净的心地上面也示现佛陀的影像,众生看到了佛的相好产生了信心,最初发愿获得佛陀的相好,之后通过修行逐渐就可以趋入到真正的佛道当中。
第二讲言说,对照的是天鼓妙音。在天界当中通过天人的福报现见了天鼓,它在天人恐怖的时候,或在天人耽著欲妙的时候,自然而然能够发出妙音,遣除天人的畏惧和散乱心,自然宣讲四法印等妙音,帮助这些众生了知一切诸法的本相。
同样的道理,佛陀在众生面前也是自然而然的宣讲语的教诫,让众生修持四法印等殊胜的妙法。在众生遇到恐怖的时候,佛陀也是通过法义的方式让众生直接面对遣除畏惧。在众生放逸的时候,也通过无常、痛苦等教义,让众生回归到一切万法本身的状态当中。
世俗中,无常、痛苦都是世间的本相,但是一般的众生因为无明所障蔽的缘故,对于无常的真相基本上是避而不谈的。很多众生不愿意提无常,不愿意去观修无常。对于世间的痛苦,他们也是避重就轻,有的时候谈一点点,但离实相还很远,不愿意正面地了知无常、痛苦、无我等含义。众生处在四颠倒当中的原因也就是这样的。
但是佛陀宣讲世间当中的实相就是不净的、痛苦的、无常的,让众生了知一切世间的无常痛苦等之后而生起厌离。然后对众生宣讲究竟胜义当中一切万法的实相都是空性的、光明的,都具足本来的功德等等。所以佛陀通过语的教诫,让众生了知名言的实相和胜义的实相,并趋入到殊胜的法义当中。
第三讲周遍,犹如云一样。云能够周遍虚空,无分别地降下妙雨,让地上的庄稼生长成熟等等。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意——智悲也是周遍在一切法界当中,也能够在周遍的智慧当中降下殊胜的法雨,来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第四讲幻化,对照梵天的比喻。梵天通过以前的愿力,在六欲天的天子面前显示化身相,让天人看到还有比他们更清净的更庄严的梵天。六欲天的天子们就发愿舍弃五妙欲,然后发愿生到梵天,修持禅定等更殊胜的善法,死了之后就能够生到梵天当中,远离欲妙的痛苦。与此相似,佛陀的身语也是在众生面前示现幻化,让众生了悟这样真谛。
第五讲智慧放光芒,对照日轮的比喻。日轮可以放光芒,让莲花开放,让地上的植物等得以成熟,或者能够照亮世间当中的高中低山等等。日轮有无分别照亮世间的功效,遣除黑暗的功效。
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智慧也是放光芒,也能够在世间当中帮助众生了知内心当中的实相,遣除有情相续当中的愚痴黑暗。
后面讲身口意之三秘密,前文是先讲意的秘密,然后再讲口的秘密,再讲身的秘密。
第六讲意的秘密,其比喻是如意宝。以如意宝来了知佛陀意的秘密。佛陀在无勤作的同时能够完全满足一切有情的愿望,就好像如意宝一样。如意宝没有丝毫的分别心,但是也能够满足有情的心愿。
第七讲通过空谷回声来了知佛语的秘密。在空谷回声当中没有显现勤作,也没有显现文字相,但是它可以发出声音。同样道理,佛陀语的秘密也没有发音等造作,但是能够相合于一切众生的意乐,如是发出相合于他们自己相续的殊胜妙音来救度众生。
第八讲通过虚空来了知身的秘密。虚空是不可见,无所缘的。有时候我们认为看到了蓝色的虚空,其实是一种错觉而已。实际上虚空是无所见、无可观、无所缘的自性。
同样道理,佛陀的身相在众生面前显现,人们以为看到了佛陀的身高、身上的金黄色等相好,认为看到了佛陀的身相,但实际上佛身的秘密根本不是色法、有漏有为法的自性。就好像众生误认为看见了虚空,但其实根本没有看到虚空一样,同样,众生以为见到了佛陀的身相,但其实根本没有见到佛陀的身相。
第九讲大地的比喻。大地能够成为一切草木的所依处。同样道理,获得大悲自性者的佛陀也能够成为一切有情的所依之处,能够让一切有情相续中的种种善根庄稼生根发芽,最后开花结果。
以上是归摄彼等喻义而宣说,进一步对九种比喻对应的意义进行了归摄。
壬三、所立等三义之对应这里讲到了所立,“等”包括了能立及比喻。
在三相推理中有所立法、能立和比喻。所立是必须要安立的法,在这个科判当中对应的所立就是佛陀在显现身语意等时息灭一切勤作;能立指它的根据,也就是以什么根据来安立佛陀在显现身等一切的时候是无勤作的。此处的根据就是佛陀的无分别智慧已经圆满现前了,所以一定是无勤作的;比喻,此处是指九种比喻。
所以本科判是通过三相推理的方式安立所立等三义对应。
一切勤作相续灭,无有分别之智慧,
犹如离垢琉璃上,映现帝释影像等。
寂灭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是能立,
为能成立自性义,喻为帝释影像等。
“一切勤作相续灭”,佛陀的身体显现影像,语宣说教诫时,一切勤作的相续都完全灭掉了。
“无有分别之智慧”,完全没有勤作的原因是无分别的智慧已经彻底现前。菩萨开始有无分别智慧。凡夫人是相合与菩萨修持这样一种无分别智慧的总相,到达初地的时候,开始在入定位出现无分别智慧。再通过二地到十地之间不间断地修持,再再让它圆满,最后到佛地的时候无分别智慧已经彻底现前圆满了,没有丝毫勤作。所以无分别的智慧在佛地圆满现前。
“犹如离垢琉璃上,映现帝释影像等”,这是比喻。好像没有垢染、清净的琉璃地上自然而然可以映现帝释影像。帝释的影像映现到琉璃地面上的同时,帝释的种种行住坐卧没有丝毫的分别念和勤作,但是也能够成办种种殊胜的事业。
针对第一句颂词[3],其意义在第二个颂词进行了安立,“寂灭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是能立”,能立就是能够成立所立的根据。寂灭勤作是什么原因呢?是无分别智现前的缘故。
“为能成立自性义,喻为帝释影像等”,为了能成立前面的自性的意思,使用比较容易通达的帝释影像等的比喻。
结合前面的九种意义和九种比喻来安立的时候,宗法稍微不一样,所立能立都是一样的。比如第一个讲佛陀示现身相的时候是寂灭勤作的。其中示现身相是宗法,寂灭一切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慧已经圆满现前是根据。因为无分别智慧已经圆满现前了,他当然就没有丝毫的勤作。
有勤作和有分别二者之间可以说是有关系的,众生去造作、勤作都是因为有分别。如果无分别智慧已经圆满现前了,那么一定是没有任何的勤作,因为没有勤作的因的缘故。当你的无分别智慧还没有圆满现前的时候,多多少少相续当中都还有勤作的种子,还有一点点勤作;如果你无分别智慧已经圆满现前了,当然就不可能有丝毫的勤作。
所以通过无分别智慧能够完全成立寂灭一切勤作,他的比喻就是帝释影像。
第二是佛陀宣讲语的教诫,是寂灭一切勤作的,因为无分别智慧已经圆满现前的缘故。比喻就是天界法鼓。
第三是讲佛陀的智悲周遍,寂灭一切勤作,因为无分别智慧现前的缘故。比喻就是犹如大云一般。
第四是讲佛陀的身语幻化在一切世间当中,寂灭一切勤作,无分别智慧圆满的缘故。比喻是犹如梵天在欲天面前自在地示现化身一样。
后面的法以此类推。因为意义有九种,所以宗法也有九种,比喻也有九种,而所立和能立都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能够了知三义对应的含义。
那么下面讲第四个科判:
壬四、该处无勤作之理
此处所表此义者,已说示现等九种,
导师远离生与死,无有勤作任运转。
在此处所表示的意义,即前面的示现、言说、周遍,乃至于后面的大悲自性。所表示的九种意义“已说示现等九种”,已经宣讲了示现幻化身,宣讲语的教诫等九种。
“导师远离生与死,无有勤作任运转”,通过九种意义已经宣讲了殊胜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的诸佛,远离生死,无有勤作任运转的情况。
生生死死或者刹那生灭,不管是粗的变异还是有细微的变异,都已经彻底远离了,没有生死。因为生死代表变异、分别或者勤作等。
所以导师远离了生与死,“无有勤作任运转”,没有丝毫的勤作。只要所化众生的因缘具足,佛陀的事业都是任运而转的。如果众生的因缘不具足,佛陀也会显现化身让众生逐渐具足因缘。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佛陀好像只调化因缘成熟者,让他们获得果位、殊胜的安乐。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佛陀在世间当中也做了让以前没有因缘的人和佛结缘,以前因缘比较薄弱的人通过对佛供养恭敬等,其因缘逐渐地转深转厚,相续当中的种子也逐渐能够成熟。佛陀也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
如果佛在世的时候,他会直接做这个事情;如果显现上佛陀已经入灭了,佛陀的身相不会再在世间大多数的人面前示现的时候,佛陀会示现成其他的一般的人或者物体等和众生结缘。比如示现成路和桥,只要你从路上桥上走过,都能够和佛结缘;有的时候也会示现成一般的社会上的人,有影响力的人或者比较可怜的人,以这样的方式和众生结缘。这些逐渐地也能够成为所化的因缘。当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根成熟之后,在他面前也能够显现佛的殊胜相好,也能通过佛陀讲法的方式让他远离轮回。
所以佛直接让众生获得圣果是没有勤作任运转的;佛陀示现成一个化身到这些众生的身边和他们结缘,仍然是没有勤作任运而转的。
虽然在众生面前似乎有勤作,似乎是在思考问题,似乎也在和我们一样待人接物,但实际上从他内心的实际情况来讲,他已经完全地远离了一切的生灭、一切勤作。
辛二、别说以比喻表示之理 分二:一、宣说比喻之分类;二、宣说喻义对应
壬一、宣说比喻之分类
犹如帝释妙鼓云,梵天日轮如意宝,
响空地般尽轮回,无勤利他瑜伽知。
此处讲到比喻的分类,分了九种,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犹如帝释”是讲第一个,“妙鼓”是第二个,“云”是第三个,“梵天”是第四个,“日轮”是第五个, “如意宝”是第六个比喻,“响[4]”是第七个,“空[5]”是第八个,“地”是第九个。总共有九种比喻。
这九种比喻所表示的都是佛的殊胜事业。“尽轮回,无勤利他”,乃至于轮回没有穷尽之前,佛陀的事业都是以没有勤作的方式来利他。 “瑜伽知”,瑜伽士能够完全了知佛的事业。因为瑜伽士的相续当中对于法性有所证悟,所以他内心当中有无分别智和无分别智慧当中所出现的殊胜功德。所以他也能够凭自力大概地对于佛陀没有任何地勤作也能够任运利他有所认知。其他的凡夫人凭自力没法了知,但是通过信心,以及缘佛的教义也能稍微有所了知。
以上讲了比喻的分类。比喻所表达的意义只有具有殊胜证悟的瑜伽士才能了知,其他的众生很难以通达。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所化,即所化的弟子、眷属。
[2] 即契经。
[3] 即“一切勤作相续灭,无有分别之智慧,犹如离垢琉璃上,映现帝释影像等。”
[4] 即谷响。
[5] 即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