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课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讲到了佛法僧三宝的所得,现在宣讲的是后面的四种金刚处。四种金刚处对于一个众生现前相续当中的如来藏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不了知相续当中的如来藏,有情不知道真正了义的修行方法,对于阶段性的障碍没办法正确地面对,也没办法对于帮助我们苏醒种性的对境——佛陀等产生殊胜的信心。所以,学习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对于我们相续当中树立了义的修法,以及了知障碍的终极方式等都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我们对于大经大论的自性必须要经常性的学习,因为在这些论典当中讲到了非常了义的甚深的殊胜的修行方式。如果单单满足比较简略的经论,比较简单的修法,那么修学起来可能比较轻松一点,不会费很多的力气。但是对于自己相续当中树立对于法界圆满的认知,对于自己本性到底是如何,就绝对没办法有通达的机会。
我们从轮回当中漂流到现在,我们自己到底是谁都不知道,这就称之为是一种无明。通过学习《中论》、《宝性论》等这些殊胜的经论,我们就知道了,从一个角度而言,我们是空性的离戏的自性;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实际上我们本具佛性,本来和释迦佛一样具足殊胜的佛功德法,只是因为没有通达,没有了知的缘故,才漂流到现在。学习了这些之后,内心当中就非常容易树立对于实相以及自己本性的殊胜了知。不单单是《宝性论》当中这些很深的问题,关系到心性的、诸法实相的、自己本来面目的法都要通过佛经论典不间断地学习,在内心当中树立殊胜的正见。
在四金刚处当中,现在讲的是第四事业品。事业品主要是讲佛陀在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是通过无分别、无勤作和相续不间断的方式来安立的。
前面讲过了无分别和相续不间断,又讲到了九种比喻。在讲完这些喻义之后,进一步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表示的方式来进行了知。
壬二、宣说喻义对应
前面讲到了九种比喻的分类,以及比喻的甚深内涵,无勤利他的意义只有了悟实相的瑜伽师才能够了知的。凡夫人是很难能通过自力了知的。
比喻的分类讲完之后,喻义如何对应?在下面的颂词当中讲到了喻义对应的方式。
显身如宝现帝释,善说教诫如天鼓,
遍主智悲广大云,遍至有顶无边众,
如梵不动无漏界,示现种种变化相,
如日智慧放光明,意密如净摩尼宝,
佛语无字犹如响,身遍非色恒如空,
如地众生白法药,一切所依为佛地。
“显身如宝现帝释”,“显身”是讲佛陀在南赡部洲,在众生的群体当中显现殊胜的化身,或者显现其余的化身。“如宝现帝释”,即犹如在琉璃宝地上面能够示现帝释的影像。帝释的影像没有分别念,但是可以达到教诫南赡部洲人的目的。同样,显现在众生心面前的殊胜的佛身相,虽然自己也没有丝毫的分别念,但是绝对是可以达到帮助众生树立正见,了知修行的方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利益。
“善说教诫如天鼓”,佛陀显现在世间当中,最圆满最了义的事业应该是宣讲种种的教诫。因为了知了取舍之道,才能够真正地做取舍的事情。最初我们必须要通过取舍的方式,来了知增上生等世间善法的必要性。
当然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修行的时候无取无舍,但是在还没有达到最了义的状态之前,了义的空性的修法,或者其他助缘的修法都是要做的。能够障碍自己修空性的人或事物都是要舍弃的。
众生在修持的时候,主要是修持能够做取舍的殊胜教诫,这些教诫来自殊胜的佛陀。比喻就犹如天鼓一样,天鼓自然而然能够发出殊胜的妙音,来帮助众生远离怖畏和散乱等。天鼓虽然没有作意、勤作,但是仍然可以发出妙音来激励天人。同样,佛陀也没有勤作和作意,但是仍然可以宣讲圆满的教诫。在这些教诫中,不单单是可以宣讲世间的十善五戒等教诫,大中观、般若的思想也可以宣讲,如来藏光明也可以宣讲,还有很多殊胜的密法也可以通过佛的教诫来安立。佛可以宣讲从声闻乘到密乘之间的一切教诫,但是没有任何的分别。
“遍主智悲广大云,遍至有顶无边众”,遍主佛陀的智慧和大悲犹如广大云一样,能够遍布一切虚空。 “遍至有顶”是指佛陀的智慧和大悲,周遍从地狱以上有顶以下的所有无边的众生。
“有顶”是指非想非非想,“有”就是三有的意思。在整个三有当中,非想非非想是最高的层次。非想非非想是无色界,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但是他内心当中通过修持非想非非想世间道,达到非想非非想的时候,他下面的这些障碍都被禅定等压伏了。所以从他自己相续当中的禅定的境界来讲,是处在最微细的禅定当中,心到了最细的一种状态。现前的障碍也是非常少的,相续当中只有有顶的障碍而已。从这个境界的角度来讲,非想非非想称之为三有之顶,超越了三有就能够获得三界轮回的解脱。
《俱舍论》当中在宣讲断障的时候,最后有顶的障碍是一般的世间道无法断除的,必须要通过无漏道、出世间道才能够断除。断除障碍之后就可以获得阿罗汉果。所以,有的时候就把有顶当成轮回的边际。
所以,佛陀的智慧和大悲完全周遍于地狱乃至于有顶之间。地狱以上有顶以下的无边众生都是被佛陀的智悲所周遍的。
“如梵不动无漏界,示现种种变化相”,就好像梵天他自己不动的同时,他的化身相可以周遍到整个世间当中。此处主要是周遍在欲界天当中,引导欲界天人放弃五妙欲,修持更为清净的不动的善业。
不动业,是修持色界的业。或者修持无量心、种种的禅定等,就可以生到梵天当中,远离欲界当中的种种有漏的欲妙。虽然梵天也属于有漏界,但是他没有欲妙的执着,而欲界天有很粗重的欲妙的执着。所以他可以引导天人从这些欲妙当中出离。就像梵天引导欲界天人一样,佛陀是在不动无漏法界的同时,示现了种种变化相。佛陀安住在无漏的法身当中,但是能够在整个世间当中显现无量无边的变化身,针对不同的众生示现种种不同的相,引导众生的心从三界这些有漏的执着当中解脱出来,最后到达殊胜的解脱地。
“如日智慧放光明”,就好像太阳放射光明,能够成熟地上的庄稼,让地上的莲花开放一样,佛陀的智慧也能够放出光明,启开有情信心的莲花,让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根得以成熟,照见一切万法的实相,让众生破除无明的黑暗获得解脱。
“意密如净摩尼宝”,佛陀意的秘密就好像清净的摩尼宝一样。清净的摩尼宝没有任何功用的同时,可以跟随不同众生的祈愿来满足他们不同的愿望。佛陀殊胜的智慧也是跟随不同众生的祈愿,一个时间当中完全可以成办殊胜的利益,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佛语无字犹如响”,佛语的秘密犹如谷响一样。谷响没有发声的本体,也没有发声的部位,但是因缘聚合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发出空谷回声。同样,佛陀的语言虽然没有文字的自性,但是也能够救度众生。
文字的自性也是一种表象而已。我们觉得佛发声的时候,有语言文字。但真正从意义上来讲,佛语不是文字的自性。我们看到的文字、听到的声音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而已,真正的佛语没办法通过文字来表示。
“身遍非色恒如空”,身秘密犹如虚空一样。虚空不是色法的自性,也不是所缘所观等的自性。它能够作为一切色法的出生之处,但它自己并不是色法的自性。同样,佛陀的身相周遍在有情的面前的时候,它也是非色的自性。
因为众生的身体属于色法的自性、血肉之躯,所以,他很容易将佛陀的身体也看成血肉之躯,由色法组成。因为有色法身体的缘故,当然就会出现生老病死等等的相。
但是,众生所看到的所谓色法的相,所见到的生老病死的相,也不是佛陀身体的真实意义。佛陀身体的秘密就是“非色”,恒如虚空一样。所以,我们在见佛身相的时候,应该了知佛身无相的道理。
“如地众生白法药,一切所依为佛地”,犹如大地是一切地上庄稼等植物的生长之处一样。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白法的妙药得以生起、增长,一切的所依就是佛地。此处把众生的善根比喻成妙药,妙药的生起对自他都有很殊胜的利益。所以,如果众生相续当中的白法善根生起来的话,对自他有很大的利益。
这样一种白法妙药的生起,它的所依实际上就是殊胜的佛地大悲心。以佛地的大悲心作为大地所依,能够在这上面生长一切众生的白法妙药。
以上讲了喻义对应的意思。
庚四、复归纳说差别 分二:一、色身显现生灭而法身无生灭之理;二、相似故显现相同法然亦超胜彼者。
辛一、色身显现生灭而法身无生灭之理 分二:一、以帝释喻宣说无生灭;二、相似故以所有比喻宣说相续不断
壬一、以帝释喻宣说无生灭
在此颂中通过帝释天的比喻来说明无生无灭的道理。
犹如琉璃净心地,彼为现见佛陀因,
即彼清净心地者,增长不夺之信根。
由自善根生与灭,故佛色身现生灭,
然如帝释天主身,法界之身无生灭。
首先宣讲显现佛身之因。显现帝释天的因是清净的琉璃地,有了清净的琉璃地就可以在其上显现帝释的身相。同样的道理,清净的心地成为现见佛陀的殊胜因。
现见佛陀的殊胜因有两个意思,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意思是,如果我们的心够清净的话,就可以在心前显现佛陀的身相。这也表现成两种:一种是自己有因缘生到佛的跟前,亲自见到佛陀的化身,听闻正法;第二是佛涅槃之后,自己在后世呼唤佛陀、祈祷佛陀,当信心纯净的时候,就可以在家里现见佛的身相。这是现见佛陀的因的意思。还有一种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很清净的话,你就能够见到本具的佛性所示现的种种的身相。
以上二者都是在清净的心地为前提,才能够如是地现前殊妙的身相。如果自己缺少了清净的心地,当然就没办法现见佛陀了。
“即彼清净心地者,增长不夺之信根”,一方面是讲清净的心地会成为现见佛陀的殊胜因,还有一个就是清净的心地是增长不夺信根的来源。我们要对殊胜的导师产生殊胜的信心,才能够以此为基础来修持善法。所以这样的信根在所有善法当中是最为殊胜的。
我们想要获得殊胜的涅槃,必须要有涅槃五根[1]。以这五种善法为根本才能够获得殊胜的涅槃,所以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五根非常重要。而五根当中居首的是信根。在整个佛法当中,信根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共的密法当中,信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佛法当中,很多时候强调两种根,一种强调信根,一种强调精进根。如果我们自己有了精进,没有的善法也能够生起来。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了信根的话,非常深奥的心的自性也能够在我们相续当中如是地显现。
所以信根对于众生来讲是非常重要。
在三十七道品当中,一般来讲是在加行道的时候,要修持五根和五力。在暖位和顶位的时候,主要是生起五根,五根在此比较明显;在加行道的后二位,主要是修持五力。
还没有到达不被违品所夺的状态,称为五根,它能够成为涅槃的因。到达忍位和世第一法位的时候,他相续当中的五根已经不被违品所夺,此时叫做“力”。五根还是五根,但是有一个能够被违品所夺的状态,和一个不能被违品所夺的状态,所以分别安立成五根和五力。
此处讲的增长不夺的信根也是在自己清净的心中如是地呈现的。要让我们的身心清净,必须要做广泛的闻思修行。虽然加行道的信根是在暖位的时候生起,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一般的众生在加行道之前不能够产生信心、智慧等。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加行道之前属于预备位;在加行道之后,信根是比较圆满的。或者信根真实生起来之后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在此之前,也可以通过闻思修等在相续当中产生信心。
有了信心之后,通过信心就有了帮助我们修持下去的力量,大概对于殊胜法界的总相有一种了知。因此清净的心地是增长不动信根的殊胜来源。
“由自善根生与灭,故佛色身现生灭”,在众生面前,佛的身相有生有灭。在当时印度的众生面前,佛的身相是有生有灭的,后代众生见到的佛身相也是有生有灭。这是通过众生相续中善根的生起与灭去来表现佛色身生灭的状况。因为自己的善根有生灭,相合于自己的善根显现的佛身相当然也是有生有灭的。
当时在印度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众生善根生起来之后,在他们的面前示现释迦佛的殊胜身相;当绝大多数众生的善根逐渐隐没的时候,佛的身相也就逐渐隐没了。这是佛直接调化众生的情况,众生需要一种特殊善根。当佛涅槃之后,众生缘佛的经典、塑像等生起善根,也可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状态当中祈祷佛陀,修持佛法。这是另外一种意义。
以上是讲众生的善根有生有灭,佛陀的色身有生有灭。下面是从无生灭的角度讲。
“然如帝释天主身,法界之身无生灭”,帝释天主的身相显在南赡部洲,随着地的混浊和清净,他的身相有隐有现,但是安住在三十三天帝释的身相是没有生灭的。显现在南赡部洲琉璃地上面的身相随着琉璃地的混浊,慢慢隐没,但是地上的影像正在隐没的当下,他坐在三十三天宝座上面的身体是没有隐没的。
同这个比喻一样,众生面前佛陀的身相虽然随着所化众生善根的隐没逐渐消失了,但是安住在法界的殊胜法身是没有生灭的。因为在众生面前身相显现与否生灭与否,主要是观待众生的信心。如果众生的信心很清净、很明显,身相也会很明显地显现出来;如果众生的信心不是很明显,或者被不信所染污,他所显现的身相就会出现生灭的情况。所以身相的生灭观待众生的善根生起与否。但是法界自身属于大无为法,并不需要观待众生的善根生起与否,所以法界自身的法身是无生无灭的。
通过以上的道理,我们也能够知道在我们面前显现怎样的善知识,主要是跟随自己的善根和自己的福报而决定的。如果自己有相当大的福报,自己就能够遇到具有标准法相的、方方面面观察没有任何问题的、可以放心依止的殊胜上师;如果自己相续当中不具足这样的福报,或者福报有所欠缺,有可能遇到一个一般的善知识,甚至遇到一个现似善知识的邪知识。
所以怎样的善根遇到怎样的上师,这也是一种法性力,是阶段性不可逆转决定下来的。我们现在修学佛法,当然想遇到一位像佛一样的上师,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福分呢?这要看他相续当中的善根是不是很深厚、很圆满,自己以前是不是发过殊胜的愿望,有没有这样的殊胜大愿作联系。如果有这些条件,自然而然就能够显现一位殊胜的上师;如果没有这些,当然就有所欠缺。
壬二、相似故以所有比喻说相续不断
前面是用帝释天的比喻宣讲无生灭。现在是讲相似的缘故,通过所有的比喻宣说相续不断。
如是远离诸勤作,无生无灭法身中,
乃至三有未空时,转入示现等事业。
如是远离一切勤作,无生无灭的法身当中,乃至于三有未空,还有一个众生,佛陀的殊胜化现仍会转入世间,在世间当中示现种种的身相、教诫等身语意的事业来救度众生。
这里也有相续不断的意思,因为乃至三有未空,他一定会转入世间,示现殊胜的事业。因此所有的比喻当中他有无勤作的意义,也有相续不断的意义。
比如帝释天、大云、日轮等,只要因缘具足,一定都会如是显现。同样的道理,乃至于众生轮回未空之间,佛陀一定会不间断地示现,因为他已经泯灭了种种轮回和涅槃的执著,相续当中殊胜的大悲心已经圆满了,殊胜的无分别智慧也已经圆满了的缘故,所以乃至于轮回未空之间,佛陀一定会恒时地转入到世间当中帮助众生获得殊胜的解脱。所以转入示现等的事业绝对是无勤作没有间断的。
辛二、相似故显现相同法然亦超胜彼者 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通过比喻和意义,或者这些比喻和佛的事业相似的缘故,有的时候显现相同的法,但是佛的功德全方位超胜这些比喻。从这方面来了知,分了两个方面。
壬一、略说
此处是对下面的广说做一个介绍,相当于一个说明。
以此诸喻摄要义,及其前后之次第,
前喻难表不同分,后喻就同分宣说。
九种比喻为什么要如是地表示呢?当然我们可以说因为九种比喻从不同的方位表示佛陀身语意等殊胜的事业。那么为什么要按照这个次第,这个次第能不能够随意的打乱,这个次第是不是决定的呢?是决定的。
通过后面的意义就知道次第是决定的,而且前前的比喻“难表不同分”。前面的比喻能够表示佛陀的某一个方面,但是没办法表示不同的这部分,所以就通过后面的比喻来表示共同的部分,“后喻就同分宣说”,有相同的地方是用后面的比喻来进行补充。
前面的比喻能够表示佛功德的一部分,但是有欠缺的,没有办法表示佛陀的其他部分。后面的比喻可以表示前面比喻欠缺的部分,对于同分的比喻和功德相同的这部分来进行宣讲的。
所以这个颂词相当于一个说明,有了这个说明之
后,我们再看后面的意思就能够大概了解它的含义了。
壬二、广说
诸佛如来如影像,非具音故非如彼;
具妙音故如鼓音,非普利故非如彼;
能普利故如大云,非断惑故非如彼,
能除贪故如梵天,非竟熟故非如彼,
能竟熟故如日轮,非常住故非如彼,
能常照故如摩尼,非难得故非如彼;
不可得故如谷响,他缘依故非如彼;
不依缘故如虚空,善非依故非如彼。
如是世间出世间,众生一切之圆满;
乃为彼等所依处,是故犹如大地般;
即依如来大菩提,出生出世间道故,
亦成善法与诸禅,四无量及四空故。
“诸佛如来如影像”,第一个是讲帝释天的比喻,就是在南赡部洲示现他的影像。诸佛如来的身相也犹如琉璃地上面的影像一样,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同的。
佛陀的身相无勤地示现在众生面前,和帝释天无勤的示现在南赡部洲的地上可以说是一样的。但是“非具音故非如彼”,谁非具音?显现在南赡部洲地面上的这个影像不能发音。显现的影像可以在琉璃地上走来走去,但是没有办法发出声音。而佛显现在世间可以具音,一方面他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影像,一方面他也说出很多教诫。
而且语言也非常圆满。佛陀的发音,前后文字的排序,他的语速,他的种种梵音的功德,都是无可挑剔的。
所以从显现影像的角度来讲,帝释天的比喻和佛显现身相的比喻相同。但是帝释天的影像不能“具音”,“故非如彼”,他和佛陀不一样,佛陀是超胜帝释天的比喻的。
第二个比喻“具妙音故如鼓音”,就是妙鼓喻。妙鼓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出愿天人胜利的声音,或者自然而然发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等四法印的妙音。
同样,佛陀语的教诫也具足种种的妙音。所以前面佛具足妙音的意思可以通过第二个比喻来进行安立。
第一个颂词当中讲到“以此诸喻摄要义,及其前后之次第”,九种比喻的前后次第不能紊乱,它有一种必要性。还讲到不能紊乱的原因是“前喻难表不同分”,比如前面讲到的帝释天的比喻“难表不同分”,不同分就是“具音故”,相同的部分是能够显现影像,但是不相同的地方是佛陀具有妙音,而帝释天的影像不具妙音,所以说“前喻难表不同分”。
“后喻就同分宣说”,讲到了佛陀所具的妙音通过第二个鼓音的比喻来表示的,相同的部分通过后喻来描述的。所以鼓音的比喻是帝释天的比喻当中有欠缺的不能发音的一个补充。
它虽然可以发音,“非普利故非如彼”。这个鼓音又成为前喻了,它虽然可以作为前面比喻的补充,但是它自己本身也有缺陷。
“非普利故非如彼”,什么叫“非普利”?这个鼓音所发出的声音只能够周遍天界,它没有办法周遍在南赡部洲,更没办法周遍在一切世间当中。
而佛陀能够普利一切。佛陀的妙音可以周遍整个三界。这个意思在前面已经讲了,佛陀自己的能立已经圆满了,通达了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因为通达一切万法实相的缘故,他的语功德当然也是周遍一切世间的。因为能够普利一切的缘故,佛陀的妙音功德胜过鼓音的功德。
“能普利故如大云,非断惑故非如彼”。前面讲天鼓不能普利,它有欠缺。后面讲第三个比喻,即大云的比喻。
云能够普利一切,云生成之后能够普利地上所有的庄稼,一切众生都因为大云的普利获得普遍利益。它和前面佛陀普利是同分宣说的,补齐了前面妙音不能普利的欠缺。所以能普利故是大云,大云是能普利的,和佛的普利是相同的。
“非断惑故非如彼”,这个大云虽然有普利一切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断除众生的疑惑[2],所以它不像佛陀一样。佛能普利一切,能断除有情相续中粗粗细细的一切烦恼。
针对它的这种欠缺,“能除贪故如梵天”,梵天的化身能善巧地断除欲界天人对五妙欲的贪执。
“非竟熟故非如彼”,他虽能够断除这些天人对妙欲的贪执,但是不能究竟成熟天人的相续,只能将欲界天人引导到梵天界。梵天界是不是究竟的解脱地呢?当然不是。梵天界也有他们的贪著。欲界天的贪著叫做欲贪,色界天的贪著称为有贪,他们还是对自己的禅定、身体、宫殿有很强的贪著的。所以他能帮助众生断除贪惑,但是没有办法究竟成熟这些天人。
“能竟熟故如日轮”,梵天不能究竟成熟,而日轮能让地上的庄稼究竟成熟。日轮并不是让地上的庄稼
成熟到某一个阶段,而做不到究竟成熟。它可以使地上的庄稼生根发芽,做到暂时的成熟,同时也能让庄稼开花结果,究竟的成熟也能做到。梵天不能做到究竟成熟,而日轮能做到。
但是“非常照故非如彼”,日轮白天能够出来照射这个世间,但是晚上它就会隐没,并不能恒常性地照耀世间。所以日轮不像佛陀。佛陀是长时间地照耀众生。佛陀度化众生不分白天和夜晚。佛陀白天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即便在晚上,《贤愚经》中讲,晚上佛陀精舍大放光芒,佛陀说是某某天人来听法,然后得到初果之后返回天界。所以白天主要是人来问道,晚上是天人来问道。从这方面讲佛陀成熟众生是不分昼夜的,只要因缘成熟了,就会在当下对众生做一个究竟的饶益。
“能常照故如摩尼”,日轮不能常照,但是摩尼宝珠能够常照。摩尼宝珠白天也放光,晚上也放光,它就是一种常照的自性。摩尼珠一方面能够满足众生的种种愿望,这是摩尼珠的特色;另外摩尼珠能够放出很强的光明,照亮附近的很多地方,令他们远离黑暗的痛苦。
有些地方主要是从不间断恒常放光的角度来安立摩尼宝珠殊胜功德的侧面。
但是这个摩尼宝是“非难得故非如彼”。前面说摩尼宝很难得,此处又说非难得,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讲摩尼宝难得是针对一般没有福报的人来讲的,此处讲非难得是因为连旁生都可以获得的。因为龙王是旁生界所摄的,所以像旁生界所摄的龙王也能得到,从这个角度来讲不是非常难得。“非如彼”,佛陀难以出现在世间,众生因缘善根很难以集聚的缘故,所以是“非如彼”。 “不可得故如谷响”,谷响是内外都不可得,所以说它是很难得的。谷响在显现的时候,里外都不可得,从里外都不可得的角度安立周遍的难得的自性。从不同侧面的比喻来表示难得的意思。
前面讲摩尼宝非难得的意思,不是很难得。谷响是不是比摩尼宝还难得,当然从一个角度讲,随随便便只要找到一个空房子或者空谷就可以得到谷响。但是此处是从里外都不可得,难以获得它的自性的角度来讲的。你在里面寻找也难以获得它的自性,你在外面寻找也难以获得它的自性。难以找到它的本体的角度来讲叫难得。比喻是从不同的角度安立它的意思。
但是“他缘依故非如彼”,谷响必须要依靠其他的因缘,比如山谷太宽阔了,难以形成空谷回声,所以它必须比较深,比较高,比较空旷,还要有人在里面大声呼喊,必须要依他缘的缘故,才可以显现谷响。所以是依他缘的缘故“非如彼”。
佛陀虽然从调化众生的角度来讲,他也必须要依靠众生的因缘,但是从佛自己的本体来讲,他是大无为法的自性,所以是“非如彼”。
第八个比喻是虚空。“不依缘故如虚空”,谷响是依他缘的,所以和佛不一样,但是虚空是不依缘的,因为虚空是一种无为法,它自己并不需要依靠他缘。从不依缘的角度来讲,佛陀和虚空有相似的地方,虚空可以表示佛陀的无为法的自性。
虚空虽然可以表示佛陀的无为法,但是“非善依故非如彼”,虚空没办法成为善法的依靠处,而佛陀能够作为一切善法的依靠处,所以是“非如彼”。 “如是世间出世间,众生一切之圆满;乃为彼等所依处,是故犹如大地般”,如是世间出世间的众生的所有圆满都是以佛作为依靠处,所以佛陀犹如大地一样。大地是一切有情界和无情界的所依,一切的草木有情都依靠大地而生长。同样,佛陀是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圆满的所依处。所以大地从所依的角度来讲,能够成为佛陀种种功德的一种比喻。
下面进一步说明所依的意思。
“即依如来大菩提,出生出世间道故”,佛陀的大菩提能够出生出世间道和世间道。世间道和出世间道都是可以通过佛的功德而出生。比如小乘的功德或者大乘菩萨十地的功德,这些出世间道都可以依靠佛来出生。
后面两句主要是讲世间道,“亦成善法与诸禅,四无量及四空故”,此处讲到成就世间道的善法。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个方面来对比的。
欲界的安乐是善法而形成的,这个善法主要是讲十善。通过修持殊胜的十善法,能够引发众生在欲界当中的种种善妙。因为这个欲界属于散心地,不是入定位的,所以并不要求修持一个什么禅定,只要你能够修持十善法,你就可以得到欲界的人或欲界天人的果位。所以第一个是成就善法来成办欲界世间道的圆满。
第二个是“诸禅,四无量”, 是讲成就世间道色界的圆满。因为色界属于不动地,第一个需要欲界当中十善法这个共同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修持一禅到四禅之间的禅定,然后修持四无量心。通过修持四禅四无量心,一定能够生到色界。后面的“四空”是指无色界的四空定,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修持四空定就可以生到无色界当中。虽然无色界的本体是一种舍受,但是从一个角度来讲,他长时间地安住在舍受当中心不动摇,也算是一种圆满。虽然从最究竟的出世间道来讲,他的的确确是不圆满的,而且我们在讲出离心的时候,也是把它作为一种出离之处,观察过失等等。但是从世间的圆满来讲,它必定是属于善法所产生的殊胜的果位,因此他也是善道所生的。
善法,诸禅四无量和四空是谁宣讲的呢?是佛陀了悟了一切万法之后,在世间宣讲十善、诸禅、四无量心和四空定,然后引导众生暂时获得世间的圆满,究竟获得出世间的圆满。佛陀犹如大地一样成为一切众生的所依之处。
当然所有的比喻都没办法对佛相续当中殊胜的功德作一个全方位的表示,只不过是从某些相似的地方来表示的。即便是最后这个大地成为所依,也绝对不可能和佛相比。因为众生无始以来除了生在空居天、无色界,不依靠大地之外,很多时间都是依靠大地而生存的。
但是并没有因为我踩在大地上,我内心当中就自然产生四禅了,或者我在大地上行走,自然产生出世间的功德。但是依靠佛陀,一定能够产生这些殊胜的功德。所以大地也是从某一个角度来比喻的,从全方位来讲绝对没办法和佛的殊胜功德相比,这也是必须要了知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大乘无上续论辨三宝种性第四事业品释终
[1] 即信、进、念、定、慧。
[2] 惑就是烦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