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03

下面继续讲《释量论•成量品》。

对利根者来讲,《成量品》比较好懂;对根机还没有成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费力,但并不是不懂。

有些人要讲考必须看书,觉得压力很大,有点伤心。其实这样很好,人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动力,依靠这样的助缘,自己的智慧就能生起来,因为要产生智慧必须依靠外缘。虽然有些人从小自然而然流露出智慧,但我们并非自然流露者,故应依靠其他因缘,比如学因明、唯识、中观、密法等。对年轻人来讲,除了学习简单的法理以外,还应学习深而难懂之法,这很有必要!

有些人前世有殊胜因缘,即生稍微接触个别法门,智慧就可以成熟。就像苹果已经成熟了,但没有因缘,也不可能掉下来;如果有因缘,如棍棒接触、风吹动等,马上就会落下。智慧也是这样,如果以前发愿成熟,遇到个别法门,马上就会猛增,同时获得解脱,就像昨前天在《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一样。

龙猛菩萨在《无量寿经》中说过:“众生福德熟,智慧根亦利,若为现度缘,即时得解脱。”意谓:众生福报成熟时,智慧和根机都很利,如果为他显现度化的因缘,即时就能获得解脱。学因明也是这样,有些人前世学过很多遍,即生当中稍微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智慧马上就能成熟。

个别法师刚来学院时,不要说当法师,连做辅导员都很困难,但后来不知不觉智慧一直增长。而有些人福报浅薄、因缘不好,虽然刚开始比较聪明,具有一定的智慧,但后来出现种种违缘,坚持不下来,智慧也用不上。

这次学因明,除了让大家对前世后世、业因果生起正信以外,最关键的,是成立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是量士夫,从而了知他们是众生的皈依处,并对他们所说的语言产生千真万确的诚信。

对世间人来讲,不受欺惑很重要!比如我买一个东西,如果它是假冒伪劣产品,那就欺惑我了,虽然给了钱,但很快就不好用了。又比如,我接触一位朋友,刚开始认为他很好,交往一段时间后,才知他是骗子,时时都在欺骗我。这是因为不是量,而是非量的原因。

因此,在学法、做事时,千万不要相信欺惑我们的人,否则所作所为都会成为后悔之因。大家都知道,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些人从来没有受过欺惑,遇到了特别好的老师等;而有些人刚开始把某某当作非常好的人,后来他的真相显露出来,才知并不是想象那么美好,这就是所谓的欺惑。

作为佛教徒,应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交付于三宝,特别是佛宝,他永远不会欺惑我们。当然,要了知佛陀的甚深功德,成佛后于千百万劫当中观察也观察不尽,但至少要坚信释迦牟尼佛是个好人。这一点,以我们的分别念,依靠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的正量,也能真正知道。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里面说:“唯佛薄伽梵,慧日大圣尊,能破我等疑,真实归依处。”意谓:佛尊是真正的大圣者、大觉悟者,他的智慧日光能破坏众生的我执(本来无我而执著有我)、实执(本来无实而执著实有)、怀疑、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故在这个世界当中,他才是真实的皈依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但我们要对真正的皈依处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也要懂得他是远离一切过患、具足一切功德的量士夫。而成立量士夫,必须通过推理来证成。当然,要了知推理方法,至少以前要有因明的基础,否则有些推理方式和名词也很难懂。

下面讲正文:

丙二(破许自生量他宗)分二:一、遮破正量为常有;二、遮破具量自在天。

丁一、遮破正量为常有:

前面介绍量时,自宗认为它是识,也是无常的。而外道认为它是常有的,这种观点需要遮破。

常性量非有,证知有实量,

所知无常性,彼无常性故。

诸外道徒声称:先前不是正量,后来通过修行变成量士夫是不可能的,故而佛陀不可能了知万事万物。而具有八种功德,如虚空般周遍一切的不可思议圣尊————常有大自在天才是正量,所有器情世界都是他创造的。

驳:恒常性的量不可能有,即:如果他是常有的,就无法成立为量。因为,只有一五一十衡量或证知有实法自相的心识才是正量,而虚空等他法并不是真正的量,这在前面已经作过详细阐述。再者,由于柱、瓶等所知万法都是无常的,若要正确了知每一个所知,那有境也必定是无常的。也就是说,所知无常的缘故,缘取它的心识也需要是无常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如果所缘缘的对境是常有的,就没办法缘它。如果所缘缘无常,能缘心识常有,也不可能缘取。所以,能境和所境一定是无常的。否则,一切万法没有白色、蓝色、红色,或粗细、高下、长短等差别,那我们怎么去辨别呢?若不能辨别,就不可能用心识来决定,也不可能获得无欺的自相。同理,唯有无常的心识才能衡量所知万法。

在因明当中,包括释迦牟尼佛的遍知智慧也承认为刹那无常。虽然有些了义经典里面说:宁可让舌根接触熊熊烈火,也不能说佛陀的无分别智是无常的,但这是中观应成派以上的观点,而随理唯识宗(唯识宗包括随教唯识宗和随理唯识宗两派,随教唯识宗主要依据《瑜伽师地论》,随理唯识宗主要依据《集量论》和因明七论)、经部宗、有部宗,佛陀的智慧都通过推理成立为无常。

其实,在世间人面前,我们也应该这么说。如果说: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无法言说,他们就不会承认。因此,在与世间人交流时,最好介绍以量成立的因明观点:佛陀原来是一个凡夫人,慢慢修行以后,获得了最高的智慧;但这种智慧是刹那性的,它可以了知刹那无常的万事万物。或许他们就会接受佛陀。

但佛陀的遍知智慧并不成为苦谛。虽然《中观四百论》、《亲友书》里面讲过:只要是无常,决定是行苦。但这是中观宗的观点。按随理唯识宗、经部宗、有部宗的观点来讲,无常性并不一定是行苦。在无常里面,有些是有漏的,有些是无漏的,无漏的无常不会引造后面的痛苦,也不会成为流转轮回的业。所以,按照小乘和随理唯识宗的观点,一定要成立佛的智慧是无常的。

关于这个问题,格鲁派的克主杰等,与萨迦派的高僧大德有许许多多辩论。但这些辩论在这里并不是特别需要,故不宣讲。总而言之,大家一定要知道量是无常的心识。

在二十多年前,对这个偈颂,我与很多金刚道友在很长时间当中互相辩论过。当时学院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多人参加辩论,但刚开始接触这种学问时,又好奇,感觉又好,所以就从不同角度来反复辩论。但有些道友,包括一些法师,现在都离开了人间。

作为佛教徒,佛教到底是怎么说的,这些理论必须要了知。不然,有些外道或其他宗教说:我们的造物主或大自在天有如是如是理由,而你们佛教哪些地方不对,那就比较麻烦。现在我们有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如果用得上,效果就会很不错。其实,胜义量、名言量(包括净见量和观现世量)衡量对境万法所得到的结论都不相同,如果是曾经闻思过的人,运用起来就非常方便,否则好多问题都迷迷糊糊,这是很可惜的!

一般来讲,听课时应如如不动,若一直动来动去,我的心就会受干扰,不过新来的人坐不住也很理解。还有,听课时要看书,不然讲到哪里了都不清楚,还要边听边思维,否则一节课都没有听过,理解起来也很困难。若实在不懂,就闭着眼念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一个小时也能念一万遍,但不要出声。

丁二(遮破具量自在天)分二:观察彼常无常破;破是一切之作者。

戊一、观察彼常无常破:

外道说:具有正量的大自在天,虽然是器情万物的作者,但他并非一次性而是次第性造作。

次第产生者,由常生非理,

不容观待故,缘非能利故。

无常亦无量。

驳:大自在天是一切万物的造作者的说法并不合理。因为你们承认大自在天的本体是常有的。如果因是常有,而季节、房屋、坦克、装载机等无情,和人、牛、马等有情的果,却在世间次第现前,就明显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常法远离造和不造,即它不可能有造和不造两个不同的阶段。造的话,永远都要造作;不造的话,永远都不造作。否则,就是无常法。(在《释量论》第一品当中,对常法有广泛破斥。)

对方说:虽然自在天是常法,但这个常法观待俱有缘(即同时配合的助缘)才可以造作万物。

驳:这更不合理。如果他是常法,就不容观待任何因缘。比如虚空是常有的,它就不需要观待地水火风、春夏秋冬等。所以,常有的法观待他法是不可能的。还有,其他因缘对常有的法也不可能有利益,就像地水火风等有为法,不可能对无为法的常有虚空起任何作用一样。所以,其他因缘让他产生、开发、造作等,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成了无常法。因此,你们所谓的常有自在天能产生万物是不合理的。

这个问题,不仅古代大自在派有,现在世间有些观点也是这样的,即这里直接遮破大自在派,间接破斥现在世间某些观点。因此,承认这个世界有一个常有的造物主,从理论上是说不过去的。以前,西方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和宗教徒之间,因为思想分歧,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包括地心说和日心说,也发生过暴力焚烧等特别不好的历史。但这只是以权势来镇压,并非以理服人。故我认为,任何宗教、团体都服从真理很重要!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从来都不以暴力、强权来镇压异己,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找不到的。就像根登群培所说那样:佛教的精神理念是不杀害虫类的比丘,以和平的精神,弘扬到全球各个地方。所以,这并非自赞毁他。相信当你真正领会佛教教义时,一定能认识到佛教的精神完全是非暴力的和平主义。同时,本师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等教理,无论以历史考证,还是以正理分析,都经得起观察。

如果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久远以前来到这个世界转F轮,而无任何历史记载,可能人们也不一定承认。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确实来到这个世界三转F轮,只要讲历史的人,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虽然从了义经典来讲,这是一种显现,但也不可缺少。否则,迷乱特别严重的众生,根本不会相信佛教的真理。

言归正传,如果对方为了成立大自在天产生万物,而承许他是无常的,那也不合理。因为他们承认他是自生量,即无生、常有、自然的量。也就是说,自生量就没有作为量的能立了。或者说,常有的自生量无法以无常的因来成立。因此,由他造作万物绝对不可能。

戊二(破是一切之作者)分二:无能立及有能害。

己一(无能立)分二:说非真实之能立;详细说明彼之理。

庚一、说非真实之能立:

住行形差异,能起作用等,

许成喻不成,抑是怀疑处。

众外道徒宣称:世间当中,所有众生的身体、处所————器世界、能作————眼根等,全部都是有能力策划、具远见卓识的大自在天————造物主造作的。理由如下:

因为,身体、处所、根等一切万法时而停住、时而运行,是智慧士夫大自在天在进行设计、规划、加持;就像用斧头砍柴,时而砍、时而不砍,是士夫在支配一样。

还有,具有四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差异,也是士夫大自在天造作的;就像柱子、瓶子、桌子、美宅等具有不同形状,是士夫造作的一样。

再者,能起作用的缘故,是士夫大自在天造作;就像火、斧子、武器等能起燃烧、砍柴等作用,是士夫造作的一样。

“等”指具数、具量等(比如身体具足多少骨骼、手指等,身体有多高、多重等),因此是士夫大自在天造作;就像经堂有多少梁柱皆为设计师设计的一样。

其实,他们的推理因三相根本不成立,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当中也讲了。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的,经常举一个相似的比喻说:这一类都不合理,就像它一样。若要成为正确的推理,必须具足因三相:首先因在宗法上要成立,其次要具有同品遍,即因成立所立就成立,最后要具有异品遍,即所立退转因也退转。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会推理,非常可惜!

驳:“许成喻不成”。所谓“许成”,指对方的比喻我们承许,如时而用斧子砍柴、时而休息等个别停住、运行的现象是士夫所做,个别形状是士夫所造,火燃烧等部分起作用的现象依靠士夫的作用等。不仅如此,若承许不是由士夫所造的高山、河流等,由士夫的心集业形成,我们也承许成立。因为,依靠有情各种各样的心行,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根身世界。如《俱舍论》云:“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

所谓“喻不成”,指对方所运用的比喻不能证成所表达的意义。因为,停住等是无常的士夫在背后控制,而大自在天却是常有的,即无常的事不能由常有的大自在天来造作。若大自在天是常有的,他要么永远拿着斧子砍柴,要么永远不拿斧子砍柴,等等有许多过失。如果用因来推,则云:大自在天创造万物无法以士夫住行等来比喻,因为常与无常相违故。也就是说,没有常有士夫作无常事的同喻。而无常的士夫,却可以一会儿挖地,一会儿吃饼干、喝百事可乐,或昨天挖地、今天休息、明天又开始挖地等。

“抑是怀疑处”,指对方的异品遍值得怀疑(同品遍不成立故)。为什么呢?因为对方说:器情万物由士夫大自在天造作,有住行等之故。如果住行等全部由大自在天所造,异品遍(不是大自在天所造,就无有住行等)就可以成立,但并非如此,因为大自在天也时而停住、时而运行等,但他并非自己所造等。或者说,他也应该成了士夫所造,因为彼宗承许有住行等就是士夫所造故。因此,大自在天创造万物,以及大自在天非士夫所造的立宗根本不成立。

若有人问:他们说因为有大自在天在背后默默操作,才有万物的形成,而你们说一切都是业力造作的,这两者是否相同呢?

答:并不相同(这在下文会广说)。常有的自在天不可能造作万物,否则万物就没有差别,因为因相同故。而众生的业力创造器情万物非常合理,因为众生的业力千差万别故。讲《俱舍论》时也说过:因为欲界众生的心特别粗暴,外界也如此粗糙;而色界众生的心比较清净,故他们的世界就极为庄严、美丽;而无色界众生的心非常细微,恒时入于禅定当中,所以几乎没有物质显现。(到底无色界有没有色法,在《如意宝藏论》中辩论比较多。)

其实,这里并没有直接讲释迦牟尼佛是正量,因为法称论师在路上遇到了外道的观点,故先要遮破,再建立佛是量士夫。

庚二(详细说明彼之理)分三:真实及破他宗理;宣说彼之成立义。

辛一(真实)分二:形义不能堪当因唯独形名非是因

壬一(形义不能堪当因)分二:具特点形无宗法;唯形是因不决定。

癸一、具特点形无宗法

随有无所造,形等极成立,

由彼比量者,其是合理性。

对方认为:加持者或造作者存在,形状、住行、起作用等就存在,造作者不存在,形状、住行、起作用等就不存在,即这些特点跟作者具有此有彼有、此灭彼灭这样一种关系;就像瓶子和瓶子的造作者————陶师一样,陶师在时,他就会做瓶子,如果没有陶师,就不可能造,两者之间有随存随灭的关系。因为这些所造者特点在宗法(即一切万法,或器情万物、世间万物等)上完全成立,由此来比量推出一切万法由士夫所造就合情合理,就像瓶子和斧子一样。(对方的论式为:一切万法作为有法,是士夫所造,皆具士夫所造的形状、住行、起作用等特征故,就像瓶子的形状和斧头的使用等是士夫在支配一样。)

驳:并非如此。虽然有些形状会是士夫所造,如桌子的四方形,篮球的圆形等,但贡嘎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等山脉和河流等的形状,跟士夫的造作并没有随存随灭的关系。同样,停顿、运行等也是如此。比如,在冬天的时候,我们山沟里面的水全部都停了,而夏天时,又不断哗哗地流淌。这是气候的原因,并非士夫在山沟上面掌控开关。而起作用方面,有些会是士夫的造作,比如点火、开车、摇发动机等,但宇宙大爆炸、夏威夷火山爆发等,并非士夫在操纵。可见,世间万物具有士夫所造特点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你们的宗法不成立。

现在很多人都犯以偏概全的毛病,故很有必要学习因明。最近新闻上说: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很多人,对慈善组织都产生怀疑。以前后三个月相比,中国慈善捐款下降了86.6%。其实,即使慈善组织内真的有个别人干了坏事,也不代表所有慈善人都在做坏事。但人们往往不知一个人好不一定所有人都好,一个人坏不一定所有人都坏的道理。所以,不学因明,连对慈善的评价也非常可笑!如果多学一点因明,就会分析宗法、同品遍、异品遍成不成立,否则就会犯一概而论的大错误。因此,什么事情都应一分为二地对待,这非常重要!

但我也不敢说全都非常好,也许慈善界、政界、企业界等有很多黑暗,因为有史以来到现在这是不断发生的。尤其在末法时代,人类的道德水准越来越下降,很多人的行为都会处于黑暗当中,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因一个人的行为,对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的看法、行为全都改变,可能也需要观察。

比如,一个穿藏传佛教僧服的人,在街上做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从此之后大家都认为:穿这种衣服的人都不好,以前有一个穿这种衣服的人在街上干了很多坏事之故。这种推理明显不成立,因为一锅饭里面有一块不熟,并不代表全部都不熟,这个道理在《释量论》第一品里面有讲。如果因为一个明星非常好,就说所有明星都很好,这种推理也犯这种错误。当然,这主要是从意义上分析,并没有严格以论式来辨别。

癸二(唯形是因不决定)分三:不定若定极过分;遣成果同似能破。

子一、不定:

证实异事等,名同无别故,

比量非应理,如灰物推火。

外道徒说:虽然你们说,天人依靠自己的福报,不需要刻意造作,美宅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就像极乐世界的宫殿一样;而人间的美宅要依靠勤作,比如找工人,买木板、砖头等,或谈单包、双包等。但实际上,从形状的角度来讲,天人的美宅和人间的美宅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天人的美宅也有形状,人间的美宅也有形状,在形状方面并没有差别。因此,所有形状都是士夫所造的特殊形状。

驳:同理,万物皆非士夫所造,因为与我们所许非由士夫所造的人天宫殿的形状无有差别故。

对方说:万物由士夫所造,现量成立。

驳:何时也没有这样的现量。如果坚持先前的比量,那绝对不合理,因为以瓶子等具有士夫所造的形状,来证实全然不同的事物————山河大地、悬崖峭壁等也具有这一形状,只不过是以“形状”的名称相同,就认为它们无二无别,并以之推断而已。其实,这样的比量推断非常可笑,根本不合理。就像还没有分清是烟是雾,看见一个灰色的东西,就以之推断某个地方有火一样。当然,灰色是烟若已确定,就可以成立火的存在。若没有确定,灰色的东西很有可能是云、雾等,那怎么成立火的存在呢?根本不能成立。因此,以有“形状”的名称,来成立万法是大自在天所造,是不合理的。

可见,在《释量论》的理论观察下,只有士夫所造的个别事物具备士夫所造的特点,而荆棘的尖锐、苹果的圆形、河流的长形等,并没有任何理由成立为士夫所造,也不具备士夫所造的特点。因此,世界有万物造作者的观点只是说法而已,根本不可能成立。

子二、若定极过分:

非尔则陶师,造瓶等泥形,

故蚁穴亦成,由彼所造作。

若不随我宗承许,仍以先前所讲的理论,确定所有形状是造物主大自在天所造,还有这样的过失:因为陶师用泥做瓶等形状之故,所有泥做的形状全都成了陶师所做,甚至蚁穴和在洞口周围堆积起来的浮土,也应该是陶师所做。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承许,一个形状由士夫所造,其他形状全部由士夫造作故。因此,在世间当中,一定要承许佛陀的观点————万法都是在各自因缘具足后现前的。

但外道认为:在世界毁灭时,常有的微尘全部存在于虚空当中,后来大自在天想:现在应该造世界了,就把这些微尘全部聚集在一起,然后在这里造一座山,那里造一个人……而佛教说:世界遭受火水风三灾而毁灭时,原来的微尘要么被火烧毁,要么像盐溶入水一样与水融为一体,最后荡然无存。当世界形成时,在因缘聚合后,万物都在空性中自然而然显现,这就是正确的观点————所谓的因缘生。

为什么大自在天以常有的微尘造作万物不合理呢?因为,常有的微尘在会合前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话,所起作用就不会有差别,即不可能由它产生万物,否则常有的观点就失去了。而且,大自在天有聚集微尘造作和不聚集微尘不造作两个时间段,故常有的微尘也不可能成立。因此,万物由业显现、由心变造的观点非常合理。

有人会问:他们说万法由大自在天造,佛教说万法唯心造,这有什么差别呢?所以,作为佛教徒,在这方面要能区分、要会说明。当然,这些问题并不简单,应该说是很难懂的,希望大家不要轻视。如果我们真能把佛理搞清楚,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佛陀在《月灯三昧经》里面讲:“佛语最第一,佛语无过上,微细事悉无,是为语最上。”意谓:佛陀的语言最高第一,没有能超过它的,因为它连最细微的事物都洞彻无碍,宣说得清清楚楚。

因此大家要了知,佛陀的语言就像《中观根本慧论》里面所讲的一样————“诸说中第一”。但这并非空口无凭,相信大家认真观察他的智慧和真实语后,就会明白!

学习参考资料

一、佛教常识:

1.佛: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2.薄伽梵: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哦缚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另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此外,亦有将佛与薄伽梵并称为“佛薄伽梵”者。

3.佛诞生地————蓝毗尼园:意译为花果等胜妙事具足、乐胜圆光、解脱处、可爱、花香、断、灭、盐。位于中印度之林苑,地处古印度拘利与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之花园,亦即佛陀诞生之圣地。又作岚毗尼园、流弥尼园、林微尼园、龙弥你园、留弥尼园、腊伐尼园、论民园、楼毗园、隆频园、邻鞞园、临儿园。据经典记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拘利国天臂城主之女摩耶为妻,摩耶夫人年四十五有孕,临产前依时俗返回娘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主须菩提之别宫蓝毗尼园休息时,于无忧树下,自右胁产悉达多太子。该园曾荒废一时,直至阿育王石柱被发现后,始知其为佛陀之故迹,乃悉心加以保护管理。蓝毗尼位于今尼泊尔境内。今园址(东西约三十公尺、南北二十公尺)内有方形之浴池、塔址数个及赤砖之堂宇。堂宇称为鲁穆米迭祠堂,其内部正面之壁有摩耶夫人之石雕,为笈多王朝时代或其后之作品。

二、法相名词:

1.正因与似因:《释量论》云:“宗法彼分遍,是因彼唯三,无不生定故。似因谓所余。”其意是说,三相就是正因的自相,如“所作性”,即是成立“声无常”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宗法,及是彼宗一分、所立法遍于因之三相故。三相者:一是遍是宗法性或宗法,即前陈宗之属性,如声音是所作;二是同品定有性或同品遍,即后陈法之同品事物定有因义,如凡所作之法皆无常;三是异品遍无性或异品遍,即后陈法之异品事物必全无因义也,如非无常之法皆非所作。此后二相在颂文中只云“彼分遍”便已包括。因为后陈法的范围既遍包因义,则凡具因义者必皆具后陈法义,即第二相;凡无后陈法义者亦必不具因义,即第三相。奘师译的因明论中说“乱因宗必随,宗无因不有”,即是此义。又汉文论中之“宗”字,有时单指前陈有法,如“遍是宗法性”之宗字;有时单指后陈法,如“说因宗必随”之宗字;有时指总宗,如“宗因喻”三支之宗字。如是差别,初学实难了解。在藏文论中,诸字各异,故无此弊。

如是正因,唯有果性、自性、不可得三种因。以宗法与无则不生之关系,于唯果性、自性、不可得因上决定故。除彼三种之外,其余诸因皆是似因,以彼诸因皆不完具三相故。汉文之因字,有时是因果之因,即能生义;有时是宗因喻之因,即能立义或能了义。亦难分辨。藏文中二字各别,无此混乱之弊。又似因总有三种过,谓不成、不定、相违。若所举因缺第一“宗法”相,则犯不成过;若所举因缺后二相,则犯相违过;若缺后二中随一相,则犯不定过。

因与后陈法之关系,若因于同品上定有,于异品上全无,则是正因。若因于同品上无,于异品上有,不论全有或一分有,则是相违因。若因于同品异品上,或皆有(不论全有或一分有),或皆无,则是不定因。如是四句————同品有异品有、同品有异品无、同品无异品有、同品无异品无已足,不须用九句检查。但九句因另有作用,不述。

2.名言量与胜义量:观现世的名言有两种,一是实相现相不一致而显现,二是实相现相一致而显现;因此也就存在,依于不清净观现世的名言量,和依于清净圣者所见的名言量两种。这二者就像仅见自境的人眼,与自境与人眼之对境俱见的天眼一样。这两种量互不错乱而决定的差别,也是以体、因、果、作用四种形式而分为不同的两种。

首先世间的名言量:本体:仅对成为现量、比量对境的所知相似意义无欺的一种心。因:根等各自的任何对境依靠现量等而无倒如理缘取有实法的实相,诸如无分别眼识如理缘取自境蓝色,有分别意识由烟的因中生起有火的执著。作用:对观现世的对境遣除怀疑的增益,诸如缘取蓝色与黄色等不相错乱,由烟而生起有火的定解。果:不误认为他法而完全受持相应场合的意义。

其次是净见名言量:本体:对广大所知对境无欺的有境智慧。因:这是后得时的有境,因此继缘如所法性之后而产生。也就是说,是在诸位圣者的入定中现量照见如所法性以后得到的。凡夫依靠闻慧思慧以总相的方式缘真如之义的定解作为前提,从而对诸法住于大清净中,一尘中有尘数佛,刹那示现三世一切事业等所有不可思议的行境生起诚信。作用:对于观现世心不可思议的对境遣除怀疑的增益。果:具有彻知一切所知的果。

观察胜义的量也有两种:一是无生无灭单单否定生灭之类的相似胜义或者随同胜义,二是现空双运远离四边或八边戏论的实相,称为真实胜义。所量胜义,有相似与圆满两种理,因此它的能量观察胜义的量也就成了两种。这里的相似胜义不是究竟胜义,而是与究竟胜义随同的假胜义,真实的胜义才是真胜义,因此是名副其实的胜义。《中观庄严论》中云:“切合胜义故,此称为胜义,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

三、重点、难点、疑点:

1.为何大自在天不是正量,而佛陀是正量呢?这是因为,大自在天是常有的,其所具有的自然量也是无生、常有、自然而有的。也就是说,要成立为正量,必须具备正量的法相,即无欺的心识,但这必须是因缘生的、无常的。而大自在天与之恰恰相反,佛陀则反之。

2.常有为何不能改变?这是因为,所谓常有,即恒常、实有。而要成为恒常,则必须始终保持同一状态而无有变化,否则就不是恒常,而是可迁变的无常。而要成为实有,则必须具备不观待他缘而成立的真实自性,否则就是假有,比如“我”等万法,都是观待蕴假立的,故可变迁。但很多人智慧不深、概念不明,想当然地认为常有也可以改变,这就是所谓的自相矛盾。

四、思维与辨论:

1.如何遮破常有的正量?

2.以观察常无常怎样遮破具量大自在天?

3.解释颂词:“住行形差异,能起作用等,许成喻不成,抑是怀疑处。”并详细阐述非真实能立之理由。

4.请以因明论式分析,“具特点形无宗法”和“唯形是因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