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06

不管讲什么课,希望大家在时间长了以后,不要产生“经常能听到,没有什么难得”的心。虽然我不是很难得的人,但法确实很难得,故不要有无所谓的态度,对法应该珍惜!

今天我在算自己的时间,总觉得到别的学校去作一节课的演讲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对学院里面的讲课很重视。因此,一些从来没有去过的大学,他们要求我讲两堂课,我就尽量把它缩成一堂课,他们让我讲四堂课,我就尽量把它缩成两堂课。但有时看来,在外面讲课大家都有新鲜感,而学院里面很多课堆在一起,而且一讲就是几十堂、几百堂,故很多人都没有难得心。但对法没有珍惜心,就不会有大的收获,故大家要引起重视!

学院很多道友都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单位等,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气候极恶劣的地方听法,这是特别不容易的!所以,我也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讲课上。但时间长了之后,极个别人不但不把它看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当作压力、包袱、负担,那佛法对相续就不会有真正的利益,这是很可惜的!

对我而言,连梦中也没有想过你们要对我尊重、恭敬,因为这些假相没有任何意义。但我很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对佛法生起难得、珍惜之心。若具备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佛法对相续就会有帮助,即能调伏自心、获得解脱。通过看其他高僧大德的传记,和自己多年闻思修行的体会,这确实是真实不虚的。因此,不管讲哪一堂课,都应该以欢喜之心谛听,这样就会获得利益!

前面第一个大科判————宣说佛为量士夫已经宣讲完毕,下面讲《释量论•成量品》第二个大科判————广说世尊为量士夫之能立。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分二:安立能立之理证;摄集彼之一切义。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分二:遮破承许无能立;宣说真实之能立。

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分二:说对方许及破彼。

丁一、说对方许:

有者则声称:量即知隐事,

彼能立亦无,勤行者非有。

顺世外道密行派伺察派等外道声称:你们在前面说,大自在天是万物的创造者不成立,其原因有二:一、没有能了知他是量士夫的理由(即不具备正量的法相,或者说因为大自天常有,故不可能遍知万法);二、不具备能建立这样正量的因或依据(即不具足成为正量的因缘,或者说自然量不观待因缘不可能成立)。其实,这两种过失你们也存在。因为,要真正成立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就必须成立佛陀是遍知。既然佛陀对一切事物堪为正量,那他就应该知道世间当中不为一般人所了知的隐蔽事,诸如昆虫、树木、树叶、微尘等的数目等。但他并不知道,故佛陀不是遍知,也不是量士夫。也就是说,佛陀并不具备了知隐蔽事这一正量的法相,故亦不是量士夫。而且,了知隐蔽事之量的能立也没有人知道就是“这个最好的方便方法”(即否认四谛法理是息苦之方便),精勤行持此法者也不存在(即否认佛陀以三大阿僧祇劫行持六度万行圆满现证四谛法理),因此正量的能立也是子虚乌有。

现在有些人也说:如果佛陀是遍知,那他怎么不在经典里面讲,制造大炮、飞机、电脑、手机等的方法呢?既然这些都没有说,那他就不是遍知。这样的话,按照佛陀所讲的苦集灭道四谛进行修持,也不可能有什么利益。诸如此类的错误分别念,下面将予以遮破。

我觉得,在一辈子当中,对佛陀或佛教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永远也不会退转的人来讲,不知道这些因明的道理也可以。但很多人受唯物论、无神论等学说影响,相续当中怀疑重重:前世后世到底存不存在?到底佛陀来过这个世界没有?即使来过,他是不是与一般人一模一样?他所说的语言真的是千真万确吗?对有这些分别念的人来讲,特别需要学习。

包括有些出家人,虽然身上披着释迦牟尼佛的袈裟,剃着光头,手里拿着念珠一边念“嗡玛呢巴美吽……”,或“南无阿弥陀佛……”,一边转绕寺院里面的释迦牟尼佛像,同时也产生邪见:这只是一尊塑像,跟孔子的像没有差别。若是这样的状态,就必须学习。通过学习,对释迦牟尼佛就能生起正信。

信心有正信和迷信两种,迷信非常盲目。现在世间有些人听说来了一位上师,就崇拜得不得了,还没见面就哭成了泪人;但过一段时间,不但没有了信心的泪水,还以各种方式进行诽谤,这就是迷信。若是正信,在任何时候都经得起考验,因为自己对所信仰的对境反反复复观察过,故永远不会退转。

从我自身来讲,我对释迦牟尼佛生起不可退转的信心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听完《释量论大疏》,尤其是世尊成立为量士夫的《成量品释》;二是翻译完《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从此之后,我对佛陀的信心就超越了闻思阶段的相似信心。故我想,只要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每个人都可以生起这样的信心。

丁二、破彼:

不知于所说,疑虑有误者,

为令勤彼说,寻觅有智者,

故察堪当彼,所修之智慧。

驳:建立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并非不具足这两个条件。但首先要了知建立遍知的界限,也就是说应该了知最关键之处————解脱道。因为,众生沉溺在三界轮回当中,每天都被业和烦恼煎熬,极其痛苦。故一定要了知解除痛苦的方法,这是有智慧的人最应该关心的问题。而诸如昆虫、树叶等的数目之类的问题,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

以前自己对止息痛苦的方法一无所知,对仙人等所宣说的也心存怀疑,惟恐有误,因为不知他们到底能不能真正引导众生入解脱道,永离痛苦。所以,作为欲求灭尽一切痛苦的有智慧的人,为了让众生策励修行真正了知解脱道的导师所宣说的灭苦方便,并以此为核心,首先应苦苦寻觅具有了知永久根除所有痛苦方法的某位智者,就像为重病所逼的患者不关心其他事情,而一心一意寻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医一样。因此,有智者就是要观察皈依或依止之境,具不具有了知堪当他所求或所修方法的智慧。

所以,看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诸佛,到底是不是全知或遍知,最关键的就是看他是否有让众生脱离苦海的智慧。而佛陀宣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能让众生彻底离苦得乐,故彼为遍知。(也就是说,就像能见到远处的毛端,则能见到近处的绳索一样,佛能了达微细的因果、甚深的法性,则必定能了知粗浅的树叶数量等知识。)的确,对众生来讲,四谛法门最为重要!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痛苦,而解除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四谛法门,故求取、闻思修行四谛法门才是当务之急!

《佛说法王经》中说:当一个人身中毒箭时,根本没有必要分析射箭者是谁,箭所用竹子采自何山,箭上毛羽为何鸟之翼,而应想尽一切办法把箭拔出来,让伤口早日愈合。否则,遭受毒箭痛苦的人,很有可能断命而死。同样,三界众生都中了无明的箭,若没有以智慧破除无明,将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中感受痛苦,故佛陀才宣说了苦集灭道四谛的解脱道。

当然,其余知识并非佛陀不知道,我们才故意回避。相信读过《大藏经》的人,都了知佛陀的智慧能知晓三世一切万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要解除众生的痛苦。现在世间也经常说:最应该关心的是民生问题,因为这最重要!其实,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想彻底离苦得乐,这才是最应该关心的。

因此,首先应该观察谁有离苦得乐的方法,并想方设法获取这种智慧。通过无数智者观察,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四谛法门,是堪当拔除众生所有痛苦的所修智慧,故我们一定要寻觅、获取。就像一个学校需要一位老师,校方最关心的不是老师是否具备教学以外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看他所具的道德、学识,能否遣除学生的愚痴黑暗。

拿现在社会或当今世界来讲,这样那样的知识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最关键的,众生正在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过去、未来都是如此,故真正解除痛苦的妙药,对每个三界众生来讲最为重要!因此,真正让心获得自由的解脱道,才堪当为所修之法或所修的智慧,对每个众生来讲这是最重要的!正因如此,法称论师才为当时的疑问者和后来的人,宣说了佛陀是量士夫的理由,即佛陀为众生宣说了息灭痛苦的方法和智慧————四谛法门。

此晓昆虫数,我等无所需,

彻知取舍性,及其方法者,

许彼为正量,而非知一切。

这位佛陀知晓世界上或我们身上昆虫的数目,以及世界上有多少棵树,每一棵树上有多少片叶子,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希求解脱的我们来讲,并不是很需要的。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不需要,对专门研究植物、动物的人来讲,他们很关心世界上有多少只虫,有多少种植物。但是,对希求解脱而渴望远离痛苦的人来讲,昆虫的数目等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了知解脱的方法,即彻底了知取和舍。取什么呢?灭尽痛苦、永远快乐的灭谛,以及现前灭谛的道谛。舍什么呢?三界轮回当中的种种痛苦(苦谛),以及苦因集谛。也就是说,要获得究竟快乐的灭谛,必须修道;要远离各种痛苦,必须断除业和烦恼。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讲最重要,因为每个众生都需要获得快乐、远离痛苦。

现在世间人,想获得快乐、去除痛苦,就马上采用赚钱、吃安眠药等方式,其实这些并不是很可靠的。佛教里面讲:要想获得快乐,其途径唯有修行,即通过修行道谛才能现前究竟快乐的灭谛;要想遣除痛苦(苦谛),必须断除它的因————集谛。就像中医看病一样,应致力于去除病因,否则意义也不大。

因此,若我们了知所取所舍,从此之后再不造业,就不会感受痛苦。而昆虫的数目等,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最关键的就是要解除痛苦、获得快乐,所以首先要了知解除所舍痛苦、获得所取快乐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世尊彻知这样的真理————四谛,故唯一承许佛陀才是真正的量士夫。除此之外,知晓无有必要的昆虫数目等一切者,并非量士夫。

但佛陀能遍知一切!有些人说:佛陀肯定是遍知,因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根本没有显微镜之类的科学仪器时,佛陀就能在《心地观经》里面讲:“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而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通过十万、百万、亿万倍的显微镜,才发现人身上有许多细菌和虫类。

佛陀在有些经典里面,教诫弟子对身体观无常和厌离心时说:我们这个身体完全是各种各样虫类的乐园。现在科学家发现:人的身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动物园,因为通过仪器观察,里面有特别多的细菌和虫类。比如没有刷牙时,在一颗牙齿上就有一亿到十亿细菌,可能大家都看到过一些特别可怕的镜头。而刷牙后,还有十万多个细菌没有遣除。

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里面,也引用过很多佛经的教证,比如:有一个叫释迦大名的人,为了观察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在劫毗罗城挨家挨户索要一把大米,并一一记下处所、姓名,同米放入袋中,令象驮至佛前,让释迦牟尼佛辨别,佛陀完全清楚米源于何人何处。有一次,提婆达多在东南西北各处收集炭灰,打上记号,装在口袋里,让世尊辨别,佛陀一一回答,没有一点差错。

所以,世界上有多少树木,每一棵树上有多少树叶,佛陀完全清楚。不说获得佛果时,就是在因地,也完全明白。《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和其他佛传中讲:久远之前,有一鲜明仙人住在一特别高大(枝叶覆盖五六里地)的尼枸卢树下,用自己的神通和智慧,花了十二年零七天时间,才算出这棵大树有多少树叶。当时有一位碧蓝仙人,鲜明仙人想侮辱他,问:这棵树有多少树叶?碧蓝仙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所说与所算无二无别,鲜明仙人特别惊讶。当时之鲜明仙人即为后来的舍利子,碧蓝仙人即释迦牟尼佛因地。

以前,我在厦门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这部法时,医院里面有棵特别大的榕树。有时我在树下乘凉,看到树叶,偶尔会打这样的妄想:若这是尼枸卢树,会有多少叶子呀?去年我去厦门时,因对这棵树有一种不同的感情,还特意到医院去看了一下。

对佛陀的公案,若现在人没有把它看作为传说,而真正了解、懂得其意义,当下很多疑惑分别念都会遣除。故希望研究佛教的人,一定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样现在世间的邪说就可以遮止。虽然佛经中有时会讲虫类以及树木、树叶的多少等,但这些并非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的理由,因为外道仙人等有神通的人对此也清清楚楚。若我们说佛陀是量士夫,因为他知道众生肠中有八万四千虫,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不仅是佛陀,其他有业障烦恼的外道祖师也明白。那真正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对众生宣说了解除痛苦的四谛法门,这才是佛陀的唯一特点。

但现在农民只关心怎么种庄稼,养猪的人只关心怎么把猪养肥……虽然一部分众生会关心这些问题,但对总的众生来讲并不是很需要,更需要的是离苦得乐的真理。当然,佛陀在经典当中,对工巧明、因明、医方明等五明都有不同程度的宣说,也就是说,佛陀对包括牧民所作的事情在内的一切,都非常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智慧无穷。

《抛石经》云:“譬如有一大海,深达八万由旬,广阔无量,以等量墨块投入,令海水悉成墨汁。复以山王置于海中,海面上下各八万由旬,山王四面悉以金银珠宝合成,四方复有四大部洲,如是尽成纸张。大地所有树木草干,作成笔管,四洲众生皆共书写,直至墨干笔枯,如是于长老舍利子点滴智慧亦难描述。若有智慧如舍利子者,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智总和,亦不能比如来智慧,百分千分不及其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庄严论经》里面讲:有一次,波斯匿王要求放牧的人在佛陀面前听法,以种下善根。但他们信心不足,共同商议说:听说佛陀无所不知,但他毕竟是净饭王的王子,一直在王宫里面生活,从来没有学过放牧的知识和窍诀,那我们今天就要以放牧的道理来问他,若他知道放牧的道理,就是真正的智人。于是他们向佛陀请教牧牛的方法,佛陀便给他们讲了牧牛的十一种方法,令他们自愧不如,从而才对佛陀具一切智生起真实的信心。

若我们在爱因斯坦和牛顿等大科学家面前问放牧的事,他们会不会知道啊?去年有一位藏族知识分子说:“爱因斯坦会不会揉糌粑?如果他不学,可能旁人看起来也非常可怜。因为他根本不会揉,也不知道怎么吃。”

但佛陀的智慧并非佛教徒吹嘘,若能深入经藏,则能非常清楚地了知。不过,刚开始翻阅时,因为不懂,可能会有怀疑。但慢慢懂得以后,就会认为自己的智慧跟不上,从而对佛陀产生信心。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了解、学习过佛教,还敢批判佛教,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不要说千经万论,所有三藏十二部,就是部分经典,若能学习,也会心服口服。因为,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人能真正驳斥佛陀的经义。不要说佛陀,就是佛陀的追随者龙猛菩萨、月称菩萨、法称论师等的理论,也没有人能推翻。

当然,佛陀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四百论》中讲:“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意谓:佛陀完全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知道哪些众生面前应该说什么,哪些众生面前不应该说什么。所以,对众生解脱有关的问题,诸如胜义谛的万法空性,对治常乐我净的苦、空、无常、无我等,在经典里面讲得特别清楚。而每一个人的家庭状况,每一家装修需要的材料,什么时候流行喇叭裤,喇叭裤怎么做,什么时候普遍使用自行车,自行车应该怎么造等,这些是没有必要说的。因为,虽然当时的人特别重视这些问题,但过一段时间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而真理永远都不会过时。

总之,希望广大佛教徒为主的人,在这方面要再三思维,越思维,对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越能生起不共的信心!

见远否皆可,见求真理是。

设见远为量,当来依鹫鹰。

大家都知道,有因距离远而不见,比如我们现在的眼识不可能知道美国的情况;有因时间远而不见,比如十几年前的事情,我们都看不到;有因障物阻隔而不见,比如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墙外的东西,耳朵听不到墙外的声音等。若谁能知道这些遥远的事情,大家都会感到特别稀有。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稀有的事,因为跟了知解脱道相比相差太远!

有人会问:若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为什么不在每位众生面前示现神通呢?若示现神通,所有人都会学佛。其实,这种说法特别孤陋寡闻。《百业经》中讲:凡夫人都喜欢神通神变,若出乎意料的事情在他面前出现,就会生起很大的信心。因此,很多人都对气功师、魔术师有信心。若佛陀也做这些事情,变成一位魔术师或气功师,那就没有人宣说出苦的妙道了,这是很可怕的!因此,对远方的东西见也可以,不见也可以,只要能让我们见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所求真理,他就是量士夫,而这正是佛陀唯一的特点。

假设仅仅见到远处即为量士夫,那想获得解脱的密行派等,当来就不用依止佛陀等宣说四谛法门的智者了,而应去依止鹫鹰(又称秃鹫),因为它们能见到非常遥远的东西。比如,当尸体运往尸陀林时,秃鹫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得到。若以在海里自由生活为量士夫,那就应该皈依鱼类。若以听到遥远的声音为量士夫,就应该依止野猪。假设以有他心通者为量士夫,那就应该依止能知晓他人起心动念的鬼女、仙人等。如果以导航者为量士夫,就应该依止鸽子。若以发出超声波者为量士夫,就应该依止蝙蝠。(虽然蝙蝠视力很弱,但它发出的超声波却能引导飞行。据说雷达的发明,科学家也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所以现在飞机在晚上飞行也不用担忧。)总之,不能以拥有诸如此类特点者为量士夫,否则就需要依止具有超越人类五根功能的非人了;而应该皈依宣说远超世间真理的四谛法门的佛陀,因为他才是真正让众生离苦得乐的量士夫。

正因如此,大家以后也不要以佛陀有神通、懂魔术等来建立彼量士夫,而应以佛陀与众生的解脱有无则不生的关系,来成立彼为量士夫。虽然《楼炭经》等佛经中讲,佛陀有神通,能知晓与地球等星球有关的天文知识等,当然这些也是世尊成为量士夫的证明,但最关键的,就是他宣说了解除所有众生痛苦的唯一妙药————四谛法门。否则,若佛陀仅仅宣说工程、农业等世间知识,当然个别人也很关心这些问题,但对大多数众生来讲,并没什么利益。而佛法却能普利群生————解除所有众生的身心痛苦,这是佛法与其他知识不同之处。各位都明白,在交通大学所学的知识,在人文和电子方面就不一定用得上,这是世间知识的局限性。而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门,这是所有众生都需要的,因为凡是生命都需要解除痛苦、获得快乐。因此,佛陀出现于世,对众生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若不懂得以上道理,则极易迷信神通,或自己想获得天眼,以看见他人不能见的东西,或自己想开天耳,以偷听很多东西……若懂得谁能以自力开示解脱道,对此没有欺诳,则承许彼为量士夫这一真理,则能破除自他各种邪执。或者说,佛陀彻底了达解脱道的缘故,决定圆满修行了各种方便,以此也能回答对方所提的两个辩难,即佛陀了知解脱道,故有成为量的能立,佛陀已经殷重修圆满了这样的方便,故有成就量的因。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分二:欲等顺式依道说;救等逆式说能知。

在遮破承许佛是量无能立后,宣说佛陀是量士夫的真实能立,这分顺逆两种方式,也分别回答了对方所提的两个问题,但都源于陈那论师的教证————“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所谓顺式,即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以此宣说能成就量士夫的正道;所谓逆式,即救护者→善逝→大师→欲利生,以此宣说佛是量的能立。若懂得这两种推理方式,以后就可以拍着胸脯在别人面前成立世尊为量士夫。

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分二:因圆满及果圆满。

戊一(因圆满)分二:各自宣说及结尾。

己一(各自宣说)分二:意乐圆满说欲利;加行圆满说导师。

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分二:真实宣说及遣诤。

辛一、真实宣说:

能立修悲中。

释迦牟尼佛成为量士夫,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修持大慈大悲心已达究竟。所谓大悲心,并非世间母亲对孩子的悲心,它还掺杂着很多自私自利的成分,即母亲关心孩子,还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自己能依靠;而佛陀的大慈大悲心不杂任何私欲,无条件地利益一切众生,即大悲心已达究竟,故佛陀才是量士夫。

其实,大悲心达到究竟,利益众生的事业才会圆满。若大悲心没有究竟,到了中间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像声闻、缘觉一样趋入涅槃。我经常在想: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发心人员的悲心不具足,因为自私自利心作祟,所作事情很有可能不圆满。因此,月称论师在造论之初就顶礼大悲心,《入中论》云:“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可见,只有悲性圆满者才可以成佛,也只有圆满悲心的佛陀才堪为量士夫。

有些人会想:建立佛陀是遍知或量士夫,为什么不说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偏要说他的悲心达到究竟呢?大家一定要清楚,如果大悲心没有达到究竟,智慧也不可能究竟;若大悲心达到究竟,他就是全知,这是很关键的!这些推理方法,对很多年轻人和知识分子来讲,只要稍微指点一下,就应该会推,不会有任何困难。

辛二(遣诤)分二:遣除修习不容诤遣修无边不容有

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癸一、略说:

谓心依身故,修习不成立。

非理破依故。

对方认为:佛陀通过多生累世修行,大悲心已达究竟并不成立,因为不存在前世后世的延续,即使存在,悲心也不可能无边增长。所以,在世尊成立为量士夫之前,必须以相当长的篇幅来建立前世后世,以及悲心能无边增长至究竟的观点。对很多学者来讲,这些问题都非常关键,希望能登堂入室、纵览精彩!

顺世外道徒(顺世外道与唯物论的观点很接近)说:心识依靠身体,怎么依靠呢?有三种方式:第一,就像灯和灯光有因果关系一样,身体与心也有因果关系(即心识之果依靠身体之因);第二,就像酒与迷醉的功能一样,心是身体的功能或功德(即心识功德依靠本体身体);第三,就像墙壁与墙上的花纹一样,身体与心以自性的方式依靠(就像墙壁砌成时自然会有纹理,身体形成时也自然会有心)。机械唯物主义也认为:身体是一台机器,当很多零件聚合时,心就自然而然出现。有些唯物主义认为:心识从大脑中产生,因为在大脑出现损害时,心会出现癫狂等现象。因此,一旦身体毁灭,心相续也随之中断,故多生累世修习慈悲等心法并不成立。

其实,这些道理非常可笑!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身体对心的产生起俱有缘(指次因)的作用,但真正心依靠身体而产生是不成立的。其他论典里面也讲:身体不可能是心的近取因(指主因)。故云:“非理破依故。”即:累世修行不成立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以正量可以遮破你们所许身体是心之殊胜所依(从主因或近取因讲)的缘故。

比如,心识依靠大脑产生,但现在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人没有大脑却存在心识。《仓央嘉措密传》也讲:我(六世达赖喇嘛)亲自看见一个人,头已经断了三年还没死。他要吃饭时就拍自己的胸,其他人就为他灌糌粑汤。吃饱了以后,他又拍胸,其他人就停止给他喂食。仓央嘉措说:“佛经中还说,头乃身体一切行为举止之根本,断后不可能再复生,人亦不可能再复活。现在对照着眼前这个无头人,我想佛经中的这种说法可能只是总说概论而已,个别众生所具体感受的个别业果,实难以衡量、判定,这些特殊现象根本不是我们言谈思议的对境。”

再说,要成立身体跟心有无则不生或此有彼有的因果关系,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但这个依据对方根本找不出来。这在下面会广说。

很多人受唯物论影响,根本不承认前世后世,其实他们并没有依据。而前世后世存在的道理完全是正确的(即心的近取因是心),不过这需要特别细微的智慧来建立。建立以后,自然而然就会相信因果不虚等佛法甚深道理。故我觉得,对很多分别念很重的年轻人来讲,《释量论》不得不学,若认真学习,肯定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若你们当中有人认为:前世后世肯定不存在,释迦牟尼佛肯定不是量士夫,那就请你直接对我说出来。如果在很多人面前特别不好意思,你对这个问题有特别充分依据的话,就给我写个纸条,我可以单独跟你在谁也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辩论。总之,希望大家遣除怀疑、生起正见,这极其重要!

学习参考资料

一、佛教常识:

1.三藏十二部:三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一、修多罗藏: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又云善治。谓能治众生之恶,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故名律也。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昙,华言论。论者,论议也。瑜伽论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论也。

十二部者,谓一切经分为十二种。据《智度论•三十三》之说:一、修多罗,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经者,犹言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二、祇夜,译作应颂,又作重颂。应于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者,即颂也。凡定字句之文体,谓为颂。三、伽陀,译作讽颂又作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作偈颂之句者。如法句经是也。四、尼陀那,此译因缘。经中说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因缘之处。如诸经之序品,即因缘经也。五、伊帝目多,此译本事。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之经文。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是也。六、阇多伽,此译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之经文也。七、阿浮达摩,新云阿毗达磨。此译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也。八、阿波陀那,此译譬喻。经中说譬喻之处也。九、优婆提舍,此译论义。以法理论义问答之经文也。十、优陀那,此译自说。无问者,佛自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是也。十一、毗佛略,此译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之经文也。十二、和伽罗,译授记。于菩萨授成佛之记之经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罗与祇夜及伽陀三者为经文上之体裁,余九部从其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2.佛成道地————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摩诃菩提、菩提场。为佛陀成正觉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聚落。据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佛陀入灭后,历代纷纷在此起塔供养,建造精舍伽蓝,虽屡遭毁坏,然迄今尚存多处遗迹:

○大塔: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即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说,或谓二世纪,或谓四世纪。五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此地时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严峻著称。六世纪中叶,唯识大论师护法离开那烂陀寺后,一度栖隐于此,撰述《唯识三十颂》之释文。玄奘西游印度时,对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遗迹皆详加记载。另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载:于唐贞观十九年(645),黄水县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现存之大塔系十二、三世纪间之缅甸国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考古学者康林罕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然今主权仍归印度教徒所有。

○菩提树: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尝以此树分枝移植锡兰(今斯里兰卡),后其本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锡兰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金刚座:位于菩提树下,佛陀在此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处现置一石刻高座,长二点三公尺,宽一点二公尺,高零点九公尺,其上安置佛陀之石像。唐代时,我国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礼拜金刚座,其中,玄照曾驻锡四年,研学俱舍、律仪等,智光亦留止两年,研学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两宋之际,志义、归宝、蕴述等亦陆续至此,于附近建碑、塔等。

○石栏:围绕于大塔之处,为阿育王所造。阿育王为佛陀入灭后二百年左右君临摩揭陀国之王,初时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恶意砍伐佛陀成道处之菩提树;然枝干虽被砍伐殆尽,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筑十余尺高之石栏,环绕严护之。或谓从石柱之刻文推之,此石栏应造于阿育王之后。又七世纪初,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之设赏迦王毁嫉佛法,破坏大塔,砍伐菩提树,焚烧其根,数月之后,阿育王之后裔摩揭陀国之补剌拏伐摩王兴复之,为防后人再度滥伐,乃筑二丈四尺之石垣以保护之。

此外,菩提伽耶另有许愿场、佛陀经行处、观树之处、成道后沐浴处等圣迹。

二、法相名词:

1.三支作法: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成立之因明论式。又作三分作法。略称三支、三分。乃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唯设宗、因、喻三段之推论式。

(1)宗,又称所立,为议论之主题,乃即将被论证之命题。如言“声是无常”是。宗由主词与宾词组成,主词又称有法、所别、前陈;宾词又称法、能别、有相、后陈。凡因明之规则,主词与宾词须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共同认可。联结此两语以立一论式时,始生两者间之议论,借因、喻之力以图成立其主义。

(2)因,即能立,为论证之根据。如云“所作性故”是。因具有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三相,此为因必备之条件,新因明之根柢。①遍是宗法性,规定宗之主词与因之关系,即后者之范围必包摄(大于)或等于前者。②同品定有性,规定宗之宾词与因之关系,后者包摄前者,或与其“外延”全体相等。外延,此处指适用于某一概念相同属性之全部范围。故知“因”须包含宗之宾词,或与宾词相同属性之全部范围相等,始构成因之条件。③异品遍无性,系与同品定有性相反之规定,即与宗之主词及宾词相违之异品应全无关系。故知同品系从正面推断以证成所立之宗,而异品则从反面证成所立之宗。

(3)喻,为议论根柢之一般原理,表示立、敌共认之真理,相当于论理学之大前提,由喻体及喻依组成。喻体为一般之真理,喻依为其实例。喻又分同喻、异喻。同喻为宗论证之积极基础,异喻为其消极基础。

今举具备三支作法之论式如下:声是无常(宗,第一支),所作性故(因,第二支),见诸所作皆无常,譬如瓶等(同喻),诸常住皆非所作,譬如虚空(异喻,以上第三支)。

2.四谛: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F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

三、重点、难点、疑点:

1.众生是怎样流转三界轮回的?答:《俱舍论》云:“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意思是说,由于将自身心五蕴执为我的串习力,则会产生诸多烦恼,比如缘悦意境生贪,缘违逆境生嗔,缘不苦不乐境生痴,这样就不可能从三有轮回中获得解脱。具体说,以我执造作大品贪嗔痴三毒罪业则转生地狱,造作中品三毒罪业则转生恶鬼,造作下品三毒罪业则转生旁生,以我执造作相应我慢之善业则转生人间天界,造作相应嫉妒之善业则转生非天。

2.三界轮回为什么苦?答:《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意思是说,无常法一定有坏灭损害,有坏灭损害则非真正的安乐,故说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可能有人会想:虽然诸法皆无常,但身体等在刹那变灭中也有安乐存在。其实,所谓的安乐虽然不是由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苦,但也不离乐境坏时所生之变苦,及无常迁动之行苦,因此也是苦。而三界轮回中的法皆是无常法,故三界轮回全都是苦。

四、思维与辩论:

1.请以事势理详细遮破佛为正量无能立的观点。

2.意乐圆满指的是什么?对方认为累世修行不成立的病根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