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07

《成量品》中,建立世尊是量士夫时,自宗说大悲心究竟是最主要的依据。顺世外道为主的外道说:通过一世一世地修行,最后达至究竟不可能,因为人的身心一世就灭了。现在个别宗派也说:人只有一世,只要即生过得快乐就可以。所以,若有钱,就在临死之前拼命花;若没有钱,一辈子就拼命挣钱,很多人都是如此。

在所有外道中,顺世外道的见解最低劣,但这种思想对人类影响非常大。现在社会有人经常说:无神论已经把人类带入禽兽之境,因为人们除了动物的本能以外,再也没有更高的理想了。反之,若人们知道前世后世存在,不仅会关心这一世,还会关心来世,自然也会考虑当前心行对长远未来的影响。但是,因为没有这样的见解和教育,很多人都变成了鼠目寸光。

因此,在世尊成立为量士夫之前,很有必要专门以一段文字来建立前世后世。对很多人来讲,这个道理都非常重要!《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意谓:以信心能入于佛教,以智慧能度越轮回、获得解脱。所以,没有信心不行,不可能入于佛教;有了信心还不够,一定要有智慧,否则也不可能超越轮回。再者,若没有智慧,因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所受教育很低劣,心里始终会存在着众多怀疑。因此,这次讲《成量品》意义极其重大!

当然,极个别前世因缘特别殊胜的人,生下来就不会怀疑前世后世不存在。也有人在多年闻思修行之后,才坚信人存在前世后世。还有人从小就生长在有信仰的家庭,就像藏地绝大多数人一样,长大之后自然会有前世后世存在的理念。除此之外,即使已经皈依佛门很长时间,甚至已经出家很多年,但实际上却经常产生种种怀疑。

即使自己没有怀疑,在与外道或不信佛教的人接触时,很有可能有人会针锋相对地与你辩论。作为佛教徒,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也应该用自己的智慧予以答复。若不懂佛教的教义,则不会回答;若懂得,则没有任何问题。因此,大家一定要会运用佛教的理论,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虽然在座的极个别人,对本论的颂词和推理方法不一定特别懂,但也有必要学习。

前面略说当中,外道说:身体和心的关系,就像灯与灯光、酒与迷醉性、墙与墙上的花纹一样,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即心是依靠身体产生的,或身体是心产生的主因。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身体及其功能产生之后,心识就会产生;身体灭亡或其功能消失之后,心识就会烟消云散、灰飞烟灭。现在很多人认为:身体也是突然出现的,心也是突然出现的,灭的时候也是同时灭的。所以根本不考虑来世存在。我到大城市中,发现很多人都是这样,其原因就是没有受过佛教的教育。

其实,这种观点非常不合理,下面就以广大的理论来进行遮破。若我们懂得这些道理并能运用,自相续的怀疑、邪见就能铲除,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佛教徒。当然,这是法称论师智慧的恩德。

癸二(广宣说)分二:许心依身无能立;宣说彼者有能害。

子一(许心依身无能立)分二:破他宗及立自宗。

丑一(破他宗)分二:破许非同时所依遮破同时之所依

寅一(破许非同时所依)分二:宣说彼者无随存宣说彼者无随灭

卯一(宣说彼者无随存)分二:遮破相似之随存;成义自宗立随存。

辰一(遮破相似之随存)分二:建立自同类随存;广说彼之合理性。

巳一、建立自同类随存:

有情受生时,呼吸根及识,

非不待自类,唯由身体生,

极其过分故。见具结生力,

彼何具何无,何后无结生?

实际上,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众生的心识都是存在的;过了这一世,乃至没有获得阿罗汉果或菩提果之前,心识或灵魂或意识,在轮回中还要一直不断地流转,下面就以理证建立这个道理。

法称论师说:不管是胎生、卵生,还是湿生、化生,所有有情受生时,呼吸、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识三者,并非不观待自己前世的同类,也就是说,呼吸、五根、心识各自有其前世的同类因,并非仅依身体产生。如果呼吸、五根、识三者仅仅依靠身体产生,那就非常过分。为什么呢?因为,若不观待自己的因————前面的同类,单单依靠身体,那四大种就成了一切众生的因,因为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也就是说,身体若有这个能力,其因四大种必定有这个能力。这样的话,地水火风聚合的石头、土粉、柱子等都可以产生众生,因为与身体一样同是四大聚合故。

虽然佛教承认,父母的不净种子以及依之形成的身体是因(指俱有缘),但没有前世的呼吸、五根、识,也是不可能产生新生命的。因为,这相当于农民不需要下种,直接从田地中长出苗芽。为什么呢?不需要自己的种子————前世之心等近取因,只需要大种的聚合故。所以,承许依靠地水火风聚合的身体产生心识,就有这样的过失。

颂词说,此以理成立,即见到前世最后的心识具有结生后世的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即生当中前前的心是后后心的因,比如:今天的心产生明天的心,明天的心产生后天的心……此生倒数第二天的心产生临死那天的心。可能有人会想:身体也是心的因。其实,很多意识的产生都不需要依靠身体,即或依靠也是助缘,因为没有先前的心也不可能产生;虽然根识的产生需要依靠身,但没有先前的作意也不可能产生,故唯说前心是后心的主因。正因为是前面的心产生后面的心,临死的心产生中阴第一刹那的心,中阴最后一刹那的心产生后世第一刹那的心就合情合理,因为前因圆满集聚,后果必定会产生。颂词还说:“彼何具何无,何后无结生?”意思是,既然前世末尾的心有能力产生后世第一刹那心,那为何后来不结生?是需要什么新的因呢?还是缺少了什么因缘?但这是不可能的,故绝对结生。

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既然现在的心依靠前面的心而产生,那为什么到了最后,心就不能延续下去?或刚刚受生之心,为什么就不是从前世末尾之心而生?这个问题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好好观察。当然有人会说:因为身体灭了,所以心也灭。若是如此,那必须要成立身与心有因和果的关系。但这并不成立,下面将以很多理论来进行分析。

此处和后面都说,前世五根是今世五根的因,今世五根是后世五根的因。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眼、身等根会延续到后世。很多因明论师都认为:在死亡时,心识会不断延续下去,就像梦中的心识不断延续下去一样。那五根怎么跟心一起延续下去呢?在临死时,无情法的五根变成种子习气,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量。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这种特殊能量的的确确存在。《俱舍论》和中阴救度窍诀当中讲,中阴身具足眼耳鼻等一切根;当然,这时的五根并非《俱舍论》所讲的色法,即并非以特别粗大的方式而存在。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讲:众所周知,无色界没有色法,但无色界的众生是有根的,只不过以隐蔽的方式,以习气或种子而存在;转生欲界时,原来隐蔽的根就依靠外缘而成熟。

此理以事实成立,《中观四百论》云:“若有宿生念……既见昔时痕……”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能回忆自己的前世,比如前世自己胳膊上有痕迹,而且在即生当中,也在自己身上显现。这充分说明,前世的五根跟着这个众生。为什么前世身上的疤痕在后世身体上还存在呢?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释》中说,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显现,就像茅蓬上的鸽子,其脚印会在茅蓬中的乳汁上显现一样,虽然它并没有到房中踩酸奶。

在座的有个别在英美等国求过学,希望发心把西方有关前生后世存在的大量真实事例翻译成中文,现在很多人都需要看。这些年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上还比较不错,但思想却很落后。前段时间,李连杰在一公开场合讲:现在中国的慈善事业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大家都在讨论做什么、不做什么,谁能做什么、谁不能做什么,若要跟上美国的慈善理念,至少还需要三十年。我觉得他讲的很好。其实不仅是慈善,在前世后世等思想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地开放、学习、升华。

但现在世间人,从早到晚所有精力都用在物质发展上,虽然很多高层领导在开会时会提及精神发展,但在正式操作上还很不够。所以,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应重视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不像以前,信息流通非常快,比如今天在北美洲发生了什么事情,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故希望大家,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东西认真学习。

西方在前世后世研究方面比较成熟,比如利用催眠术、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等。当然,跟东方藏传佛教相比,距离还比较遥远。一些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跟藏传佛教个别高僧大德对话一个礼拜后,都感觉在无边无垠的大海中找到了宝洲,心里非常欣慰。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还要进一步地发展。

言归正传,呼吸怎样才能延续到后世呢?当然这是比较深奥的,打个比方:在做梦时,自己非常累地跑到山顶,这时呼吸很急促;若突然从梦中醒来,还会保持梦时的呼吸频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呢?因为心有这样一种特别奇妙的能力。可能有人会问:那中阴时有没有呼吸呢?虽然不一定有像前世那样的呼吸,但肯定有呼吸。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另外,按照医学来讲,婴儿从母胎出生后,才开始第一次呼吸,而且悉皆伴随哭声。为什么佛陀说轮回皆苦呢?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会哇哇地哭。若轮回是快乐的,那小孩出生后就应该哈哈大笑。而在死亡时,医学和中阴典籍都讲,会流出最后一滴泪,虽然有些不明显。既然刚开始来到人间会哭,最后离开人间会流泪,那就证明轮回是痛苦的。当然这是以人类为例来讲的。

总之,前世的呼吸、五根、心识会延续到后世。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反复思考,里面有甚深的道理。

巳二(广说彼之合理性)分二:生之前际续随存;后际相续随存理。(即宣说前世后世存在的道理)

午一(生之前际续随存)分二:总说分别破常法。

未一(总说)分二:宣说遮破除违教。

申一(宣说遮破)分二:一切皆应成产生;因果应成颠倒矣。

酉一、一切皆应成产生:

这里反驳的推理非常尖锐,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文字上,一定要熟记于心。其好处有二:一、遣除自相续当中的怀疑和邪见;二、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正见,有武器推翻前世后世不存在的观点。故对佛教徒来讲,懂得这样的道理非常重要!

当然,个别实修者长年在山中修行,什么都不管,甚至连毛泽东的名字都不清楚,也不一定需要懂。有些人常年足不出户,一直在自己家中念阿弥陀佛,不知道很多理论也可以。但若自己要面对社会、弘扬佛法,不懂佛法及世理,则容易缘外缘产生邪见;而度化众生需以理说服,若只说“念阿弥陀佛,不要说话”,“不要动分别念,多念阿弥陀佛”,“不要搞这些,相信佛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能成功。

虽然对少部分人来讲是可以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需要讲道理,故还是要了知世出世间的学问,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佛教也要求,先应打好五部大论等显宗密宗的基础,之后为了度化外道的教徒,也可以学一些外道的理论。但刚开始不能学外道的论典,因为没有打好内明的基础,很有可能进入他们的宗派。

有些人给我说:“我现在暂时在某某教中呆一段时间,发心做义工,过几年再好好闻思佛法。”但我认为,过几年他肯定爬不出来,故先应打好佛教的基础,达到千佛现身指示他道而自己的见解不变时,才可学习他宗的见解与行为,否则容易被他所转,而舍弃自己的信仰。

最近听说有个慈善机构叫“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他们在长期助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千分一”的公益理念,呼吁每一千元收入拿出一元钱做慈善。对每个人来讲,实践这种理念并不困难,但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观念,故他们的呼吁很有意义!有时佛教徒也需要睁开双眼,不能小看他人。虽然我们口口声声都说:我学的是大乘佛教,修持的是《金刚经》等空性法门,但实际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还非常多。因此,在打好基础之后,还是应该学习其他宗派的观点,以及世间的善妙行为。

何处不产生,湿生等众生,

地等分毫无,故悉种子性。

故根等不待,自类是大种,

如一者尽成,皆无别成故。

在经论里面,《释量论》的颂词最拗口、最难懂,藏地很多大法师、大堪布都不敢讲,因为解释不下去,但对我来讲没有任何问题。

你们说仅从身体当中产生心,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东南西北任何一个世界的任何一个环境、任何一个地方,不产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的地等大种的部分毫不存在。为此,一切大种都变成了心识种子的本性,即一切大种都变成了心识的种子。而且,若承许呼吸、五根、心识等一切法,不观待自类的因,其近取因为地水火风四大种,那就像地等大种的一分完全变成含生一样,所有大种也无有差别而变成含生。但这与现量和自宗承许相违,故极不应理!

为什么承许仅从身体中产生心识,就有从任何处所都可以产生心识的过失呢?因为,身体除了四大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即由四大组成,所以作为因的四大,也必定具有产生心识的功能,否则聚合众多四大也不可能产生心识。而地水火风四大何处都有,所以何处都可以产生心识。因为因已经具足,果必定会现前。而且,组成身体的四大与组成其他物体的四大并没有差别。

假设对方说:之所以说从身体当中产生心识,是因为身体中有心的种子,只不过不明显而已,而其他柱子、瓶子等并没有心识的种子。

驳:如果身体中有心的近取,虽然当时不明显,但心的相续在前面已经成立,就像睡眠与昏迷等时的心一样。这样的话,就自相矛盾了。因为,你们刚才说从四大当中产生心识,而现在除了四大以外还有心识。

如果对方说:尽管身体没有心的近取,但具有心的能力。

驳:这种能力跟四大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说是一体,那地水火风都应该有心识。如果说是他体,地水火风就不能产生心识。

可见,只要会运用这些推理,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得不承认心识的近取因是心识,这样无尽轮回的相续也就成立了。

唯物论说,心识是依靠大脑产生的。有些医学认为,心识是从心脏产生的。其实,以上面的理证也可破斥。而且,很多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没有大脑的人依然活得很好。所以,大脑只不过对心的产生能起到一定作用。当然,身体对心的产生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身体生病了,或身体残缺,心情自然而然会受影响。但是,这只是一种外缘,并非近取因(即主因)。这一点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认为就像从草地里面突然长出蘑菇一样,心识也是突然出现的。这种观点非常可怜,毁坏了人类的光明前途,因为导致很多人不相信前生后世的真理,故千万不能如此承许。

酉二、因果应成颠倒矣:

诸根一一损,意识非有损。

见此若改变,彼等亦变异,

故识住所依,即识依于彼,

是诸根之因,故根由识起。

具如此能引,后亦成如是。

一般来讲,如果是真正的因果关系,因遭到损害,果也会受损害,这是世间的必然规律。如果承许仅依身体产生心识,那当身体受到损害时,意识也会受到损害,即会减弱或缺少一部分。但是,“诸根一一损,意识非有损。”意谓:身体上眼耳鼻等有色根遭到损害,比如眼睛受伤甚至瞎盲,腿生病甚至截肢,但意识并没有随着身体损伤的比例而受损伤。而且,有些人没有腿、没有眼睛,心反而更加开朗、更加具有智慧。但是,却能见到根随着心转变的现象,即当意识改变时,根也会随之改变。比如,产生恐惧、贪欲、疯狂、恐慌等意识时,要么全身没有力气,要么眼睛变红、发黄、发黑,等等。

因此,意识存在的所依,就是自己前面同类的识,并非身体。而业(或指心所,或指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是诸根之因,业又依靠意识而起;所以,下一世的眼耳鼻舌身等根,就是由前世的善心和恶心产生的。当然,并非近取因,而是俱有缘。也就是说,意识造业,业对根起一定作用。

既然前世的意识具有那样的能引,后世也将以能引因的方式如是受生,即前世的意识一定能引出后世的意识和根。

通过以上推理,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意识并非仅仅依靠身体产生,即果意识的近取因并不是身体。否则,当意识改变时,身体的根则不应该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意识改变根也随之改变。所以,意识的前因就是意识。而且,意识也是产生身体的俱有缘。

总之,承许身体产生心,其过失有二:一、一切皆应成产生,即任何地点都应产生心,甚至一切大种都应变成心识种子的本性,或者说所有大种都应变成含生。二、因果应成颠倒,即应该承许心是心的近取因,心是身体的俱有缘,否则就颠倒了因果。因为,根有损而意识并没有损,而意识有损根却有损。

申二、除违教:

彼之识利故,说意依于身。

设若根无有,非识彼亦无。

如此互为因,是故互为果。

如果对方说:如此一来,显然与佛陀在《阿毗达磨经》中所说“身与心相互作用,如同三角架一般依存”相违。

驳:其密意是说,身体对心识的产生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身体不好导致心情沮丧,身体受伤导致心烦意燥,身体残疾导致痛苦悲伤,吃得好、穿得好导致骄慢,家庭不幸导致心情低落。也就是说,依靠身体的所有根而产生的识对意识有利益的缘故,经中才说意依赖于身体。但并非近取因,而是俱有缘。

当然,这也是修行人要调整好身体的原因。因为,身体调整好了,心就很清净;心很清净,修行就很顺利。《大圆满前行》当中也说:“身正脉就会直,脉正风就会正,风正心就会正。”

假设对方说:具有根的身体不存在,就不能产生心识,因为未曾见过这种情况。

驳:根也是如此,没有以心作为因的根也不存在,因为同样未曾见过的缘故。这样一来,相互为因,其中之一不存在另一者不会产生,故而相互是果,由此前际后际无边相续持续。比如:第一刹那同时有心与身,第二刹那时也同样有身与心,但第二刹那心的近取因是第一刹那心,其俱有缘为第一刹那身;第二刹那身的近取因是第一刹那身,其俱有缘为第一刹那心。以此类推,身心相互为因,又相互为果,而无尽延续。

也就是说,这是从俱有缘而非近取因的角度来讲的。就像身体保养得特别好,故心情很不错;认真修行禅定(心一缘专注),故气色极佳一样。以前,很多人都很羡慕宋氏三姊妹,因为她们无论从福报、智慧、长相、财产、身体、心理等哪方面来看都非常出色。其实,这与她们前世共同积福、发愿有关,也与今世身心的关系分不开。

总之,我们以后千万不能承许,“唯一从身体当中产生心识”这种特别低劣的观点。若有这样的想法、说法,就要立即运用所学的推理进行遮破。比如,若唯一从身体当中产生心识,那尸体也应该产生心识,因为都是具有产生心识功能的四大组成的缘故。而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为俱有缘的观点合情合理。所以,当心识离开身体后,就变成了死人。否则,有尸体便有心识的太过就逃不掉。

因此,大家对无情法和有情法一定要认识清楚。以前,我在《佛教科学论》中讲过,很多西方科学家和哲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有一种非物质的心识可以离开身体单独存在。所以,只要我们真正懂得《阿含经》、《毗奈耶经》等佛教典籍,面对现在人们所谓的克隆绵羊等,就能保持非常清晰的头脑。因为,现在人们所谓的发现或发明,在佛经公案中都能找到它的注脚,比如人有胎生、卵生、化生等。而《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科学之谜》,依靠佛教的道理也能迎刃而解。

学习参考资料

一、佛教常识:

1.佛生母————摩诃摩耶:译曰大术、大幻。天臂城释种善觉长者之长女,净饭王之夫人;生悉多太子,七日而没,生于忉利天。《西域记》六曰:“摩诃摩耶,唐言大术。”《慧苑音义》上曰:“摩耶,此云幻也。”《众许摩诃帝经》二曰:“尔时酥钵罗没驮王,忽于后时妃乃有娠怀。九月诞生一女,颜貌端正,诸相具足,福德智慧,于其世间最为殊胜。如是众人睹福相,俱言希有。应是毗首竭摩天所作,或是幻化之所作。女生之后一日二日至三七日,王为此女集诸戚里及群臣等庆贺为乐,即为立名名摩耶。其女身相而有八乳,相师占:‘此女后时当生贵子,绍灌顶王位。’”《佛本行集经》五曰:“迦毗罗相去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释种豪贵长者,名为善觉。大富多财,积诸珍宝……彼释长者生于八女:一名为意,二名无比意,三名大意,四名无边意,五名髻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诃波阇跋提……即纳二女为妃,其二女者第一名为意,及以第八名大慧者,自余六女分与三弟。”为意即摩耶夫人也。

二、法相名词:

1.四大:为四大种之略称,又称四界。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即:(1)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2)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3)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4)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又四大种之“大”,意即广大,具有下列三义:(1)四大种之体性广大,遍于一切色法,故有“体大”之义。(2)四大种之形相广大,如大山、大海、大火、大风等,故有“相大”之义。(3)四大种之事用广大,如水、火、风三灾及任持大地之地大等,故有“用大”之义。而四大种之“种”,则以此四大为一切色法所依之性,具有能生、因等义,如父母为子女所依,然父母亦具有能生之因,故称为种;而由四大所产生(造)之物质(如五根、五境等),与四大之关系,如同亲子,而各自独立存在。元素之四大,因为具有生因、依因、立因、持因、养因,故称能造之色。

若依《俱舍论》之说,此四大具有假实之分别:即上述之坚、湿、暖、动之四大,为实四大、性四大;而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火、风,则为假四大、事四大。前者属于身根之所触,为触处所摄,后者则属于眼之所见,为显色、形色所摄。

盖佛教主张世界万物及人之身体,均由四大所组成,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而极微相聚则成色法。此能造之四大种与所造之色、香、味、触四尘(又作四微)必处于一处,此即“八事俱生”。又四大种虽通于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之中,其中之一较为增长,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增长;河海等湿物之中,水大较增长。此增长又可从四大之体性及势力方面分为二种增长。另外未显之三大,乃潜在其中,静待“缘会”而显现,恰如打石而生火,水寒时则结冰等。

又说一切有部主张能造之四大各别,故产生所造之色法有十一种差别。即眼根所依之大种唯造眼根,而耳、鼻、舌、身等根乃至色、声、香、味、触、法(无表色)等处,皆各由其所依之大种而造,合为十一种色法。并主张八事俱生,且于八事外加上身根,称为九事俱生,再加上眼根,称为十事俱生。

2.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十二因缘经》作腹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二卵生,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三湿生(《十二因缘经》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而受形者;四化生,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皆是也。此有五道分别。人趣与畜生趣各具四种:人之胎生如今世人;人之卵生如世罗与邬波世罗由鹤卵而生(婆沙论云:昔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遂生二卵,卵渐湿熟,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大名世罗,小名邬波世罗是也),又如鹿母(毗舍佉夫人,弥伽长者之女)所生之三十二子与般遮罗王之五百子等是也;人之湿生如曼驮多(顶生王之名)、遮卢、邬波遮卢(俱舍光记八曰:“遮卢唐言髀,邬波遮卢唐言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颜貌端正。从所生处为名,以小标别。”)、鸽鬘(俱舍光记八曰:“鸽鬘者,昔有一王,名跋罗哈摩达多,唐言净授。于王腑下有疱,生一女子,名为鸽鬘。从腋下出,如鸽飞出。王重如鬘,故以名焉。)、庵罗卫(俱舍光记八曰:“庵罗卫者,有庵罗卫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或从子生,或从枝生。”)等是也;人之化生,唯为劫初之人。畜生之胎卵湿,皆得现见,其化生如龙与揭路荼鸟(即金翅鸟)。次鬼趣有胎化二种,胎生者如饿鬼母日夜食所生之五子。其次一切之地狱与天人及中有皆唯化生。见俱舍论八。

3.意识:六识(或八识、九识)中之第六识。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之作用,皆称为意识。至于意识与物质之关系,乃哲学上之核心问题,观念论(唯心论)否定物质之独立性,视意识(思考、精神)为一切之根源;反之,唯物论视意识为物质(存在、自然)之产物。佛教则将精神分为三:(1)心(集起),即精神之主体。(2)意(思量)。(3)识(了别),即精神之作用。意识所附带微细之精神作用(心所),虽有各种类别,但与心(指第八识)、意(指第七识)、识(指余六识)能完全把握对象之综合性精神作用(心王)仍有其区别。狭义而言,意识即指六识或八识中之第六识。意识与物质界、现象界之关系,在大乘佛教,以唯识宗为典型代表,特别强调物质界为意识所现,此即佛教所谓之唯心论,而非存在论立场所谓之唯心论,乃系自实践论立场来强调心之整体性,不主张心和意识为唯一之存在。故知佛教所谓之心,并无实体可得(无自性),此为佛教教义之根本原理。

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一)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1)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2)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二)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1)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2)独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1.定中意识,又称定中独头意识。系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乃禅定中发生之意识活动。2.独散意识,又称散位独头意识。系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加以种种想像、思虑等计度分别之意识。3.梦中意识,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起之意识作用。又上记之外,亦有将意识概分为明了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等四种,并称为四种意识。

要言之,第六意识乃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者,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

又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意译为“意”,思量之义,若采取意译,则易与第六意识混同。然此二识于梵语原文中皆有“意识”之意,此因第六识乃以末那识为所依,故知第六识之所以称为“意”者,即由“依意之识”而来;第七之末那识,则表示“意即是识”,其识之本身即名为“意”。此乃两者名义接近、所依与作用迥别,而一用音译、一用意译之缘故。

三、重点、难点、疑点:

1.有人辩难说:豆种虽然能产生豆芽,但并没有一切处产生豆芽的过失;同样,心识虽然依靠身体产生,但并没有一切处产生心识的过失。

驳:心识和身体的关系并不等同豆种和豆芽的关系,因为心识的根本因是心识,若心识仅依俱有缘身体产生,则应从一切四大产生心识,因为不需要根本因心识,只需要俱有缘四大的聚合故,就像承许豆芽从泥土等产生,而不从豆种产生,则有从一切四大或一切处产生豆芽的过失一样。

对方辩难说:你们怎么能确定心识的根本因是心识呢?

驳:下面我们还将以正理成立心识的根本因是心识的正确观点,并破斥掉心识的根本因是身体的错误理论,故请继续学习《成量品》。

2.为什么说无神论或唯物论已将人类带入禽兽之境呢?这是因为,信仰彼者不承许前生后世和善恶升沉(即随所造善恶业而感受苦乐,及相应流转善道和恶道)的真理,故只会考虑短暂今生的利益,甚至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无技不施、无恶不作。与动物唯一满足自己的本能或欲望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现在社会这样的人非常多,故这样的论点非常合理。反之,若人人具足前生后世和善恶升沉的观念,则会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话,人们就生活在有礼、有节、和睦、友善的社会氛围中了。因此,传统文化才越来越受到包括国家领导在内的诸多仁人智士的重视。

四、思维与辩论:

1.怎样遮破相似之随存,而建立自同类随存?

2.在学习“总说”这一科判后,你是否产生了振聋发聩的认识?如果有,那就请写下心得体会,并尽量与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