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14

在学院里面,很多道友都在学习五部大论。有些学因明,有些学戒律,有些学俱舍,有些学中观,有些学现观。有些学实修法,有些学无上大圆满。根据各自的根基和意乐,大家都在学习相应的法要。其他地方的道友,也应通过各种手段来学习。

学习是压力,也是享受、获得,当然每个人的看待方式并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违缘是正常现象,前辈大德们在求法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示现。如何面对,就看自己的勇气了。

这几天,很多发心人员一直在弘法利生方面商量,比如:如何做法本,如何发送法本,如何管理资料和人员等。因为,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在社会中是很难立足的。在这方面,相当一部分发心人员,奉献了自己的思想、精力、财富,包括青春。

若没有聚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今这样的学习因缘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可能很多佛教徒都觉得,这是很自然、很容易的,其实这种想法很幼稚,于五浊恶世,无论在学院内外,这样的机缘都很难得,在国内外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只不过常年学习后,大家都没有了新鲜感,也丧失了难得心。

对每个人来讲,在许多生世中,若没有依止善知识、供养诸佛、积累广大资粮,此生则不可能遇到这样的大乘佛法。虽然这与各自的因缘有关,但若没有很多人共同发心,这样的机缘很有可能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因此,在拥有这样的机会时,大家务必珍惜!在人生或生活中,有些因缘非常难得,若自己没有珍惜,不知其珍贵,时过境迁,很有可能生起后悔心,但那时已悔之莫及!

虽然各个部门的发心人员都很累,但我觉得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是最有意义的。因为,为了自己吃好、穿好、长好、有财富、有地位、有发展,甚至为了自己获得神通、神变和解脱,都没有很大的功德。而为了佛法和众生,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行为,其功德也不可思议,因为有菩提心的力量在内。因此,在因缘没有灭尽之前,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特别是骨干、精英、才子等,一定要珍惜机缘,在自己修行的同时,还应弘法利生!

现在大多数人特别喜欢在没有任何意义的世间事情上散乱;有少部分人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将时间花在闻思修行上;但将自己的时间全部用在为众生发清净心上,即使出世间的闻思修也暂时放弃,这样的人却少之又少!现在末法时代,光靠个别人的力量,不一定能把佛法在全世界弘扬开来。若每个人都有无私利他的奉献精神,佛教的理念即可传播到千家万户,在相当程度上恢复、弘扬佛法,对众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但现在,学院内外的很多道友,都不关心这方面的问题。有可能是这几年,法本、光盘发得太多的原因。若有一天,这些都没有了,那时才如梦初醒,就来不及了。就像有吃有穿什么都不缺时,而不觉得幸福,一旦挨饿受冻,才想起原来丰衣足食非常快乐一样,不过那时已为时已晚。因此,大家都要反观自己是如何对待佛法和众生的。我认为,只要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哪怕自己默默无闻付出,也应该按《普贤行愿品》的意义行持,长时发心。

今天讲因明,不知刚才的话从何而来?可能就像空中的云一样,无来、无去、无住吧!相对而言,学因明的人比较少,因为现在佛教徒的综合素质并不是特别高,大家都喜欢简单、实用之法。所以,在网络、微博上面,我们都不敢发布特别深的道理,害怕大多数人不感兴趣。在学院里面,听因明和净土的人是相等的,而外面却不是这样。但我认为,只要有时间、有信心,还是应该深入学习佛法,否则佛教很有可能世俗化。

虽然个别汉传佛教的前辈大德,弘扬人间佛教很成功,但我认为佛教的本质也不能舍弃,否则若太低俗、太简单,佛教本自具有的甚深、超越、难测的境界和本性,就难以体现出来。这样的话,很多人都会认为,佛法与世法差不多,所谓佛教仅此而已。因此,学习因明非常有必要!因为,因明有特别甚深、尖锐的逻辑法则,多年学习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糊里糊涂。

不过,学习佛法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通达这些理论。最近很多道友讲考因明,我都很认真地听了,以观察他们的思维方式跟前辈大德所讲的内容是否相合,自己的心到底与佛法融合没有?有些讲得很不错,自己应该懂了,有些只能从字面上过……在闻思的过程中,每天所讲的颂词都应融汇于心,就像以前读书时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背景等都要了然于心一样。长期这样学习,我们就能成为佛教专业人才,而远远超越只是信佛或表面学佛者的境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佛教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有信心、有兴趣,尤其要通达五部大论,特别是因明。《定解宝灯论》中讲过,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生起信心的唯一之门就是因明。

当然,在学习因明之后,若停留在口头上的辩论、吵架、应付,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这只是字面上的因明,并不是因明的真正内涵。前段时间,一位讲因明的法师对我讲:“唉哟!因明里面好多比喻都是柱子、瓶子,我们天天都分析这些。”其实,柱子、瓶子只是代表,应以此类推。就像上物理课时,老师常用教室中的柱子或他的茶杯来说明一样。若能举一反三,则能通达万法的实相。

卯二(安立自宗合理性)分二:真实以及他非理。

辰一、真实:

由此可决定,随从何行心,

无彼则不生,故心依于心。

前面已经以大量文字驳斥了,身体和心识同时存在,心识依靠身体,心识从身体当中产生的不合理观点。由此完全可以决定,现在人们起心动念的这一颗心,它的近取因就是前面的心,而不是身,或其他的大脑、心脏等。若心的因不是前面的心,就绝对不可能产生,因为随从前面心的串习之行故。

我们可以这样观察:现在这一颗心有没有前因?肯定有。若没有因,就是无因生,这样的话,过失就无量无边。因此,包括不承认前生后世的人在内,都认为心有因。那因是常有还是无常呢?若是常有,则有永远不能产生、永远产生等过失。若是无常,则可追问:是物质还是心识?若认为是物质,则可问:是身体还是柱子、瓶子等其他物质?若认为是身体,则问:是整个身体还是部分身体?若认为是整个身体,那身体不全者就不能产生心,或心也应该有残缺,但事实并非如此。若认为是部分身体,如大脑、心脏、神经系统,那就不能正确解释无脑儿、心脏移植后的心态等现象,而且它们根本不具备心识的功德和成分。

在17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笛卡尔持心物二元论,认为宇宙有心和物两种能量,分别产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精神和物质的因是分开的。当时很多物理学家都持反对意见。但是从19世纪开始,世界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心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不能认为完全从物质产生,否则世间很多现象都解释不清楚。而佛教,对心的近取因是心,物质只是俱有缘有特别多的依据。在这里,我只象征性地提一下,希望大家多分析,以通达真理。

我以前讲过,当时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的大脑很有研究价值,后来通过观察,在物质层面上也没发现有多大特殊。那爱因斯坦为什么如是聪明呢?这跟他的前世有密切的关系。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道理,认为他是天才,是基因导致的等,而无法逼近事实真相。其实,从本颂所讲“心依于心”,也可得出圆满的答案。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多观察,因为以前并没接受过这种教育。

辰二、他非理:

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

心中尔时明,无有相异故,

身亦应具德。

若不承认现在的心随从前面的心在前世今生熏染的习气而有不同现行,认为仅仅依靠身体产生,就有这样的过失:前世听闻过的论典、思维过的法理、修行过的法要,即生无法显现;今生用心学习过的电脑、唱歌、武术、工巧明等,在搁置很长时间后,于因缘具足时,也不应该很快现前。但生活中却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十多年前用心学习过的东西,现在学习特别容易;前世学过某种知识和技术,即生听闻、读诵等特别轻松。正因为以前所作听闻等功用,在时隔很久后,能于心中明显,那就证明心的近取因是心而不是身。

我看见过一位小孩,他根本不会说话,但在听到迪斯科的录音后,却一直在动。当时我很惊讶:他对其他都没有反应,听到这种音乐,身体居然开始动了!按常理来讲,这是不应该的,肯定他的前世是在舞厅等地唱歌的人,不然怎么动作都特别像呢?以佛教术语来讲,则是心上熏染的习气、种子复苏了,就像后后种子具足前前种子的能力和能量一样。因此,不能认为心的近取因是身非心。

我在《佛教科学论》中讲过:藏地荣索班智达因前世能背诵《般若经》,即生从小就能背诵此经;武汉大学少年科技预备班,曾有一位不满五岁的小学员,名叫津津,不到两岁时,就能背诵岳飞的《满江红》,三岁时,又会背《岳阳楼记》、《蜀道难》。2007年,四川德阳有一个五岁的小孩,从来没人教他识过字,但他却能认识一千多字。今年,美国有一位十一岁的小孩读完了大学的课程。因为他的年龄太小,任何大学都不接受,母亲只好辞职教他,但他显得特别熟悉,很快时间就把大学课程全部学完。为什么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呢?这跟前世有很大关系。

一些研究前生后世的人分析认为,有人能想得起前世,有人想不起,这跟死时的因缘有关。若人死亡的时间比较长,如被水溺死等,就比较容易回忆。而发生车祸、被枪打死等,因为很快时间就死了,回忆前世的比例就比较少。中阴法门中讲,前世跟今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甚至在身体上也明显呈现前世的特征,有些虽然身体不明显,但在心上却保有前世的习气。当然,主要从心上安立,因为死时身体就与心识分离了,不可能延续到后世。

其实,今生与前世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以前讲过,塔克尔博士继承了史蒂文森博士研究前生后世的事业,他在书中说:通过很长时间研究,我发现了很多前生后世的真实案例,其中1100个孩童能跟前世家庭对上号,而且只有三十四个人的习气与前世不同,比如前世爱喝酒即生不爱喝酒等,除此之外,其他人明显带有前世的习气。比如,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死在缅甸的日本、美国、德国、英国士兵,转生在缅甸。后来发现日本军人转世的“小活佛”,特别爱吃活的小鱼,接近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德国军人转世的孩子,对天鹅捕食的德国军事动作特别熟悉;英国士兵转世的小孩,喜欢吃英式食品。在生活中,为什么人的口味不同?有的喜欢吃甜的,有的喜欢吃辣的,有的喜欢吃酸的,有的喜欢吃咸的……这与前世的习气也有关系。

为什么以前特别熟悉的知识,中间放了很长时间,后来稍微一回忆,就能显现呢?这是心相续中熏染的习气在因缘成熟时复苏了。比如,有些道友背诵过《中观四百论》,中间放了五六年,后来稍微背一背,就能很快记住。虽然严格观察,在胜义中身心都不存在,但在名言中,像河流一样刹那生灭的相续却无欺存在,即或在舍弃肉身后心相续也不灭而有。因此,在因缘具足时,前前熏染的习气就能现前,或者说后面的心是前心串习的相续。

如果心的近取因不是心而是身,则近取因与近取果在当时无有不同,是一个本性,就像灯与灯光一样,这样的话,身体也应该具有心识拥有的每一个特殊功德。比如,心能回忆前世,以前背诵过的文章现在可以熟练背诵等,在身体上也应具有这些功德。麦彭仁波切举了一个例子:就像瓶子的影子是四方形,瓶子也应该是四方形一样。因此,若心的近取因是身,则身也应具有心的功德,如习气复苏现前所学知识等,但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这都不可能出现,所以不能如此承许。

这个观察方法特别有意义,希望大家经常分析!否则很多人都会认为:心是大脑的副产品,或从大脑当中产生,一旦人死了、大脑坏了,心也就灭了。若懂得这个道理,就会了知这种观点根本不可能成立。

丑二(立自宗)分二:真实自宗除诤论。

寅一、真实自宗:

于我具贪故。有情非他引,

欲得乐离苦,受生于劣处。

顺世外道等派系承许:众生不是由前世迁转到此世,而是由身体中重新产生心。这种观点,我们前面已经运用很多推理遮破完毕。那佛教自宗对众生在轮回中流转,是如何承许的呢?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因是无明或我执(有时无明指我执,有时无明并不仅指我执)。如《入中论》云:“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所有众生先有我执,然后有我所执,之后就像水车一样,无有自由地流转在轮回当中。

因此,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并不是其他宗派所谓的上帝、大自在天、遍入天、大梵天等在支配、安排。有些宗派说,众生是大自在天在心情好时,一个一个派下来的;有些说所有众生都是某某的孩子……实际上,有情并不是他者所派,也不是他者牵引或引领,而是每个众生的欲望————离开痛苦、获得快乐的耽著心,让众生流转劣处,即能形成有漏身体的胎等处所。就像十二缘起所讲的一样,每个众生先有我执,之后因为贪爱自我,而排斥丑恶之境、接受悦意之境,缘此就会不断流转轮回。

总之,若有我执、我所执和我爱执,就会流转在痛苦的轮回当中。

痛苦颠倒心,生爱而束缚,

生因若彼无,其即不投生。

对方说:如果自己选择胎处,那为什么要选择转生猪狗、穷人等恶劣的胎处呢?因此,应该有上帝、大自在天等在支配。否则,若自己有自由,就不会选择投生到痛苦的地方了。

驳:若能真正了知下劣是下劣而不贪爱,那的确不会受生到恶劣的胎处或轮回当中。但众生因为无明愚痴,并没有认识到轮回中的一切,其因、果、本体都是痛苦的,在我执、我所执、我爱执等颠倒心态的蒙蔽下,反而生起贪爱,趋入其中。就像贪欲强烈的人步入妓院、猪入淤泥、狗吃不净粪等一样。因此,有了愚痴和贪爱,众生就会束缚在轮回中不断流转。若通过修行断除转生轮回的因,远离了愚痴和贪爱,从此再也不会流转轮回。

对中阴身来讲,本来他不愿意投生到猪狗、穷人等劣胎当中,但因愚痴和贪爱,缘不可爱的对境生起贪执,就会投生其中。如果真的有自由,他就会转生到清净的地方,但那时根本没有办法。中阴法门和《闻解脱经》中讲:若中阴身要转生善趣,就会在他面前显现无量殿、花园等;若要转生恶趣,在他面前就会显现黑暗的地方,或山洞、茅蓬等不悦意之处。若有智慧,并远离贪爱,则可选择投生之处,否则就会随着业力投生。

现在个别回忆前世的人说:“我想进入某家,就直接去了。”可能也没那么自由吧!按照《俱舍论》、《阿毗达磨》和中阴法门的观点,处在漂泊不定的中阴阶段,看见男女行淫,若要转生为男,则对女身生起贪心并投入其中,在产生这样的无明烦恼时,自己就昏厥了(相当于睡着了一样,没有感觉),而醒来时已经入胎(或住胎或出生)了。从很多回忆前世的案例也可看出,入胎时自己根本没有发现,否则绝对不会进入旁生的胎中,即使人的胎也是不干净的。

不要说中阴,就是此生,自己明明知道贪心的对境不好,但在无明烦恼驱使下,自己还是不得不趋入。比如一些夫妻,刚开始都认为对方很美、很好,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幸福,不会带来痛苦、不幸,就像中阴身入胎一样,不知不觉就生活在一起了,但后来却发现并不是这样。

在这方面,我想很多人的体会非常深!前段时间,一位女士打电话问我:“我跟丈夫不说话已经两个月了,一直处在冷战当中,我跟他要不要说话?”我先给她开玩笑:“应该再过一个月,至少要一个季度。”后来告诉他:“我不管这些,你们自己看。”她说:“刚开始没想到他那么坏,现在他的所作所为都看不惯。”我从她的话语判断,她的丈夫也看不惯她。所以他们互不联系,互不通电话。

世间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在贪欲和烦恼驱使下,刚开始觉得快乐,后来却痛苦不堪。不过,就像众生已经转生到轮回当中,虽然不愿意在业和烦恼束缚中生活,也不得不承受一样。因此,希望大家深深思维这些道理,并以此类推、举一反三!

寅二、除诤论:

若未见去来。根不明不见,

如目不明者,不见轻微烟。

对方说:若心不断延续,我们应该能看见前世从什么地方来,后世到什么地方去,但谁都没有见过中阴身前世从哪里来,后世到何处去,因此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驳:“根不明不见,如目不明者,不见轻微烟。”对眼根不明的众生来讲,是不可能见得到前生后世的,就像眼目不明的人,比如老人、眼病患者等,连书中的文字、轻微的烟等明显的色法都看不见一样。若眼根明了,比如天人,则能见到一般人类众生根本看不见的中阴身等;就是人类中,有成就的瑜伽士也能见到众生的前生后世,还有人通过观察、推理等也能了知。因此,不能以看不见来否认其存在,而应承认自己的眼根不好。

纵有体微故,有于有无碍,

如水如金汞,非未见故无。

对方说:即便中阴身的身体因为澄清透澈而见不到也有可能性,但他毕竟有形体,那怎么入胎,怎么进入石头、木头等处呢?因为有形体就有阻碍。

《大圆满前行》中讲:“大成就者唐东加波在一块大石头上修气脉瑜伽时,结果石头裂开成两瓣,里面有一只大青蛙,身体上粘附了无数微小生灵在蚀食,只见它张着黑洞洞的口,苦不堪言。”“大堪布具德护法在德格期间,有一天对弟子们说:‘今天俄达河里出现什么都不要放掉。’许多僧人去河边守候,一直到午后时分,才看到有一段树干随波漂来,于是他们打捞上来,禀告上师说:除了这一截树干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发现。具德护法让弟子劈开这段圆木,众人惊奇地看到一分为二的圆木中有一只大青蛙,身上有许多含生在吃着它。”

驳:尽管他有形体,但由于极其澄清细微而不像有碍物一样,因此在业风吹动下,他就可以进入母胎、石头等处,而无有任何阻碍。就像水能穿透陶师所做的新瓦罐(即未经烧炼的土罐),水银能穿透金器,阳光能穿透玻璃一样。因此,中阴身、前生后世等隐蔽事,并非因为我们这些平庸的人眼睛看不见的缘故而不存在。

“非未见故无。”这句话很重要!在文革期间,很多人说:若有极乐世界,你就要让我看到;若有地狱,那你马上给我指出来!他们认为:眼睛看不到的缘故,肯定不存在。因为学过因明,很多修行人都用这句话来反驳他们。以前有一位老修行人,批斗时让他指出地狱和天堂,他引用《释量论》的教证说:“非未见故无。”批斗他的女领导说:“什么叫‘非未见故无’”?他说:“并不是因为你这样愚痴的人没有见到,就没有啊!”当即他就被痛打一顿,中间他还宣讲因果道理:“今天你们打我,以后你们会受报!”

其实,认为前生后世存在,应该看见,而没有看见的原因,肯定不存在;若三宝有功德,应该看见,而没有看见的缘故,肯定没有……这些推理都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没有见到并不一定没有,比如自己的内脏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明天的一切景象也看不到,祖辈也并非全都见过,但他们却存在。而很多愚痴人都把错误的推理当作正理,这是非常遗憾的!好,今天讲到这里!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无明:《广论》对其含义,介绍有两类观点。法称论师承许,能对治的明,唯一是指真实明了人无我的涵义。与之相违的法,是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也就是缘着多体无常的五蕴计为常、一、自在我的恶见。无著、世亲兄弟及多数小乘有部论师,则依据《稻秆经》、《辨别经》等教典,承许无明是倒执实义与蒙昧实义二者中的蒙昧实义。总之,是指邪解与未解二心中的未解心。故而,法称论师等承许无明是与证无我慧相违的颠倒邪解,无著兄弟等则承许无明是愚蒙不解无我义的未解之心。虽然二派认定的无明体性不同,但都承许无明的对治是了达无我的智慧。

2.中阴身:又译作中有、中蕴、中阴有。据俱舍论卷十载,‘中有’,即前世死之瞬间(死有)至次世受生之刹那(生有)的中间时期。此‘中有身’即‘识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缘所成,故又称为意生身;且专食香以资养其身,故称健达缚(又作乾闼婆,意译为食香、寻香);又常希求、寻察次世当生之处,故称为求生;又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又称为起。

又据俱舍论卷九载,中有身由极微细之物质所构成,其当生之趣由业所引,故其形量与所趣之本有的形状相似。另中有之业力强盛,具得最疾之业通,于投胎所在处一旦决定后,即使以不可思议之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法威德力等五力(唯识宗之教义,视为判断决定之五种力),亦不能改变之,此称为五力不可到。

瑜伽一卷十六页云: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

3.熏习:所谓薰习,是众生身、口的善恶行为(身行、语行),或意识的善恶思想,其‘气分’留于阿赖耶识中,如香之熏衣,即谓之熏习。而身口意三者所表现之行为,就名之为现行。也即,第八阿赖耶识,能将身口意造作的痕迹保下来,这就是气分或种子。一个人习于为善,这善行是一种熏习,一个人惯于为恶,这恶行也是一种熏习。熏习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觉任运进行。如人行雾中,他无意使衣服受湿,也不觉得衣服受湿,而事实上他的衣服己布满了湿气。《大乘起信论》曰:“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熏习故,则有香气。”

二、重点、难点、疑点:

1.有人说“人不存在前后世,我没有见到之故”。这种观点为什么合理吗?如何用因明的理论破斥?

这种观点不合理。对方试图以不可得因证成观点,但是以“不现见”作为因而推出某法不存在,一定是在此法可见的情形下才可运用,若是不可见的情形,以“不现见”只能推出不确定的结论。

因类学中将不可得因分为两种:不现不可得与可现不可得两种。

(1)不现不可得:例如,前面的这个地方(有法),看不见食肉鬼的补特伽罗不能确定食肉鬼到底存不存在(立宗),因为其不现不可得之故(因)。也即“虽遮破存在然不能建立决定不存在之不现不可得因”。

(2)可现不可得:分为所缘可现不可得与相违可得两种。

故而,对方推理中的因属于相似因。若详加分析,则摄于不定因之中,属于正不定因中的同品遍异品遍不遍。因为同品方面不存在的法比如石女儿等不现见,故可由因摄及;异品存在之法如瓶等可见故而不被因所摄及,而如鬼神等不被凡夫眼识所见,故可由因所摄及。

2.众生如何以迷乱颠倒想而入胎?

对于众生如何迷乱颠倒而入胎,《楞严经》中云:“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见明色发,(中阴身投胎时,其无缘处,大地如墨,惟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明色发现,以妄心见妄境,)明见想成。(中阴身乘光趋赴,明见妄境,遂起妄惑,而欲想便成,故‘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男见父,女见母,皆为异见,则成憎:男见母,女见父,皆是同想,则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流注此想爱,于父精母血之中,为受生种子,纳受此想爱,于赤白二滞之内,得成为胎,上属亲因。)交遘发生,(父母交合,乃为助缘,因缘和合,所以发生。)吸引同业,(以父母之缘,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如磁吸铁相似。)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卵生惟以乱思不定之想,感而有生;胎生乃因亲爱迷恋之情,所以成有;湿生乃以闻香贪味,附合不离而感;化生即以厌故喜新,离此托彼而应。)

三、思维与辩论:

1.在遮破他宗所许,身心有同时所依能依关系的观点后,应如何安立自宗合理性,为什么?

2.从同时和非同时两方面,遮破心识依靠身体,心识从身体当中产生的观点后,应如何建立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