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17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释量论•成量品》中的身体非心识的近取因。前面已经讲了“非由有支所产生”,现在讲“有支虽无宜用词”,这一科判分“破许真名之有境”和“说是反体有境理”两部分,第一部分已经宣讲完备,现在讲第二部分中的“依彼说理及说喻”。

在因明中,有支和支分是很重要的法相,很多因明论典都将其归纳在总相和别相里面。在这里,作者法称论师为了让大家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叙述了一些其他知识。当然,跟破斥从身体产生心识的观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巳三(依彼说理及说喻)分三:诠法有法之名称;诠聚聚支之名称;依彼教他亦通达。

午一、诠法有法之名称:

欲知唯彼者,不引诸其余,

有谓指之具,能诠似异法,

诠一义一切,引故谓指具,

即诠有法名。

在这里,作者特别宣讲了两种名称————诠法的名称和诠有法的名称。在平时生活中,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只不过没有特别留意而已。

“欲知唯彼者,不引诸其余”:某个事物有很多反体,比如无常的反体、有为法的反体、所作的反体、世界部分的反体等,但若只想了解其中的一个反体或特点,在表达的方式上,就会只引出这一个反体,其他反体都不会引出。“有谓指之具,能诠似异法”:所谓指之具,就是指所指法上所具有的特征。虽然从本体上讲,就像手指和手指所具足的法并不分开一样,但在有些场合当中,所谓“指之具”,似乎“指”与“具”存在着他体法的能诠,比如牦牛的具足、瓶子的具足、柱子的具足、手指的具足(指手指所具有的颜色、有为法等任一特点,如说手指的白色)等,这就是诠法之名称。因为,只是想了解差别事“指”上面的差别法“具”,而单独特指它本身,遣除所有其他反体。

在因明中,差别法存在于差别事上,比如:瓶子是差别事,瓶口、瓶尾、瓶腹、瓶子的颜色等是差别法。虽然从本体上讲,离开了差别法就没有差别事,离开了差别事就没有差别法,但在表示的时候,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差别事上的某一个特点,其他特点并没有引出,对说者听者来讲都是如此,这就是诠法之名称。

“诠一义一切,引故谓指具,即诠有法名”:在表达的时候,尽管也只诠说了一个意义,但差别事上所有特点全都引出来了,或者说没有排除的缘故,这就是所谓的“指具”,即诠有法之名称。因为指和具中间没有连接词“的”或“之”(藏文文法“格”,相当于中文“的”与“之”等),所谓“指具”就是差别事,就像说瓶子、柱子、牦牛一样。比如说牦牛,牦牛所有特点全都具足,一个也没有排除。而说牦牛之角或牦牛之身体,只引出了牦牛的部分特点(此乃诠法之名称)。

大家应该清楚,有法和法与有支和分支接近,一个是整体,一个是部分。所以诠有法的名称,就是能诠表、诠释某个法及其整体特点的言词。比如说某个人,其性格、爱好等全都引出来了,因为这些与此人是一体。在《量理宝藏论》中,也讲过这方面的内容,但说得不是很清楚。而《释量论》,特别是第四品,讲得比较多,不过很难懂。但若没有懂得这方面的道理,在辩论的过程中,就容易被别人找到毛病、抓住把柄,因为诠法的名称与诠有法的名称容易混淆。若精通因明、懂得这些道理,在说话、演讲、辩论、写文章、分析问题等方面,都会很严谨,不容易出现过失。

午二、诠聚聚支之名称:

聚和聚支,与有支和支分、总相和别相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别,学过因明的人应该清楚。

除色等力别,彼等相同果,

非因予遣除,即用瓶之名,

故瓶非谓色,一体之名称,

是诠类聚别。

当将八种微尘聚合的事物命名为瓶子时,已经排除了瓶子的聚支色等的分别能力和各自差别,比如色产生视觉,香产生嗅觉,触产生触觉等,而要表达的就是彼等相同果,即色香味触、地水火风所有微尘所起到的共同作用————盛水等,而不能装东西的非因————柱子等则予以遣除,因此才将那些聚支的聚合————所谓的聚法称为瓶子。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瓶子、柱子等任何一种事物,其组成元素就是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种微尘(若加声音,则有九种),这些组成某个事物的不同元素就是该事物的聚支,而该事物则是聚法。因此,所谓聚或聚法就是总相或整体,所谓聚支就是别相或部分。当然,聚支并非同类之法,比如组成瓶子的八种微尘,其功能和作用都不相同。而所谓的“人”,则是一个种类。其中的男、女、石女、具眼、不具眼等,则属于人类当中的类别。同理,瓶子、柱子等也可依此类推。

可见,通过学习因明,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灵敏、细微。比如茶杯,不但眼可以见,手也可以触……所以它并不是一种元素组成的。(若在八种微尘之上加上声尘和法尘,则有十种,不过法尘并非组成物质的基本微尘,因为它唯是第六意识的所缘境。)

下面讲颂词:所以,诠聚之名————瓶子并不是与聚支中的色一体或同体的名称,因为没有把单单的色命名为瓶子。同理,其他香味触等也是如此。在其他因明论典中,有聚总和聚别的说法,所谓聚总就是所有聚支的聚合,所谓聚别就是分别的聚支,但是聚总并不是聚别,聚别也不是聚总。所以,瓶子不能叫色(瓶子可以叫色法),也不能叫其他微尘,它们的总和才叫瓶子。

为此,有着诠聚之名断除聚支(但不排除所指聚法)为所诠,与诠类之名不排除类别(但要排除其他非类)为所诠的差别,这一点就是诠类与诠聚的差异。因为,所谓瓶子的类别金瓶、银瓶、铜瓶、木瓶等也使用瓶子的名称,所以瓶子是同体的名称。也就是说,类有总类和别类,一说总类瓶子,不同类别的瓶子都包括在内。前面也讲过,人是人类的总称,一说总类人,别类黑人、白人或东方人、西方人等全都说完了。又如说金刚降魔洲,其中的任何一个类别,如出家人和在家人等都包括在内。又如说汉僧,总括所有汉族大僧和二僧。因此,所谓瓶子的名称观待自己的法————色等是诠聚名;从观待聚的差别如此他法的角度(即观待不同类别)也是诠类之名。同样,也能了解森林与军队等其余名称。

在因明中,法和有法、类(总类)和类别、聚和聚支分得很清楚,大家应该懂得其中的意义。在注释中,麦彭仁波切对相关内容分析得很透彻,希望道友们仔细阅读,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也尽量做到了通俗,并不像法尊法师翻译得那么难懂。虽然因明比较难学,但学习也很有必要,我最近观察,外面有些居士辅导员因为从来没有学过因明,讲课时总能找到很多毛病,比如分不清楚聚和聚支等,当然学院内辅导或讲考时也能发现一些问题。所以我想,以后辅导和讲考应该换一种方式,不然闻思很难迅速提高。当然,传统的讲经说法风格还是应该保持。

现在有些法师和居士,内在的智慧虽然很不错,但都缺乏训练,所以表达非常困难。所谓训,即老师给予教训;所谓练,即自己再三练习。以前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后来教育学生,也长期训练他们,其中柏拉图表现最为出色。作为修行人,在修行、讲考、讲经说法等方面,一定要再三训练。若没有训练,即使内心充满智慧,因为胆量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临场表现就会很差,让人不起信心。

对我来讲,因为已经到了这种年龄,就像西山的太阳一样,很快就会离开世间,所以无论讲得好也好,不好也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随意发挥。但我们这里有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及时在演讲的表情等方面进行训练,以后在需要用时,就会捉襟见肘。比如:有人虽然语言组织得很不错,但一直看着虚空或地下,表情、手势等都很呆板。

当然,讲经说法并非世间演讲,不一定需要浓厚的掌声和笑声。听说以前俞敏洪回北大演讲,不到四十分钟掌声就擂动了二十多次。当然,有些是故意安排,有些确实讲得很精彩。而讲经说法越精彩下面越鸦雀无声,因为大家都害怕听漏掉了内容,只不过从表情上看更加专注而已。

据西方国家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听觉占百分之二十,视觉占百分之四十,所以演讲者的表情、状态等非常重要。作为出家人,严肃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一直放不开、紧张、喘不过气来,甚至坐不住、痛苦、叹息、脑海一片空白,想发挥得很好也很困难。虽然没有必要做到跟世间名人一模一样,但也需要培训。

金刚萨埵法会开完以后,高级班要好好培训。我有两个想法:一是开展问答,二是组再化小,以便大家有更多机会锻炼。当然,法师还是要继续打分,但应认真负责,不能听都不听、看都不看。道友之间,也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时间非常珍贵,希望大家认真对待!

在学会,有些辅导员在辅导的过程中,虽然讲得很好听,但全是自己的分别念,跟法义一点都不挂勾,这种讲法我们就不欢迎。前段时间我讲过,法师怎么讲辅导员就怎么重复。以前上师如意宝讲完课后,由究旺堪布和嘎多堪布进行大辅导,他们也基本上重复法王所讲。其原因就是需要再次串习。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准备,做到能完整复述法师所讲。

所以,无论是法师讲法还是辅导员辅导或者学员讲考,都应先明白内容,然后再讲。否则,若自己迷迷糊糊、表达不清,他人也不可能听清楚。在佛教团体当中,很多人都有潜力可挖,若自己默默训练,比如讲《入菩萨行论》,慢慢就会成功。在世间,很多人为了获得成功,都经过了长期培训。比如闻名西方的球星科比,在训练时有些动作就要训练十万次。作为佛教徒,为了拥有弘扬佛法的智慧和能力,也需要进行强制训练。否则,若讲都讲不清楚,很有可能误导他人。

听说以前蒋介石训一个姓王的手下,这个人不服,一直辩解。后来蒋介石生气地说:你强词夺理,强辩。但这个姓王的人听成了枪毙,心中非常伤心。过了一段时间,他问卫士:为什么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到底怎么回事?手下人告诉他:不是说要枪毙你,而是说你强词夺理,强辩。可能当时蒋介石也没有说清,他也没有听清。同理,若我们在讲法时,把涅槃说成涅伴等,就容易误导他人。

不过,仅有口才,也不一定是讲经说法的材料,就像瓶子需要八种微尘组成一样。但在评选法师、辅导员时,往往有人说:这个人口才很不错,没问题!实际上,人有四类: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说,既不会说也不会做,既会说也会做。若只会说不会做,天天都夸夸其谈,也没有大的意义。以前有位居士辅导员,因为只会讲不会做,不久就退失了信心。所以,要成为弘扬佛法的人才,一定要具足口才、智慧、悲心、人格、道德修养、利他的发心等功德。否则,若只看重相貌庄严、口龄伶俐、相似利他心等个别特征,往往会事与愿违!当然,十全十美的人,不要说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很难找。所以应像华智仁波切所说那样,功德多于过失。

在世间,人们非常重视口才、分数、长相等外在特征,其实内在的道德修养更为重要,尤其是法师。所以,在寻找弘法利生的人才时,大家都应对佛法、众生负责,不能得过且过。前面讲的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他之所以获得成功,也与其人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因为他博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帮助。但现在很多人在依止上师之前,都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因为相貌庄严等个别功德就生起了信心,实际上这些并不一定是上师最重要的功德,就像只具足一种微尘,其他七种微尘都不具足,也不可能组成瓶子一样。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大家活学活用所学到的因明知识!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八微:有部宗认为欲界无根无声的最小微聚由八尘一起产生:四大、色、香、味、触。《俱舍论颂疏》云:“此在欲界,无声无根,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言八事者,谓四大种及色香味触。有身根九事者,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为第九。十事有余根者,眼耳鼻舌,名有余根。此眼耳鼻舌各,十事俱生。于前诸聚,若有声生,如次数增。九十十一谓前八上,加声成九,前九上加声成十,前十上加声成十一。”

色界无香、味,在欲界的基础上除去此二种物质即可。无色界无有色法微尘现行。

2.法尘:六尘之一,意根所缘的境界。意根对前五根所缘的境界,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吾人日常动作,虽已过去,但前尘往事,忆念不忘,这就是法尘的作用。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楞严经一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分别影事。”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如何理解诠聚和诠类名称的差别

诠聚之名是表诠所有支分共同作用之果的名称,比如瓶子,是具盛水功用者的名称。此时它本体中所有的聚支就好像抛开了一样,地大、水大等每一个都不叫瓶子。诠类之名,是诠表类总的名称。比如一说总类的瓶子,东南西北不同地方的瓶子,金瓶银瓶铜瓶等不同质地的瓶子全部囊括了,此时并没有把类别抛开。

2.如何以四句方式分析诠聚和诠类的名称?

(1)是诠聚也是诠类

如瓶子的名称,观待自己的法————色等是诠聚名;从观待聚的差别如此他法的角度也是诠类之名。以及森林与军队的名称等。

(2)是诠聚而不是诠类

例如所谓的木雪山和提婆达多,依靠欲说对某时某地的独一无二事物取上的名称,只是共称为它而不随从执著为其余类别的名称。

(3)是诠类而不是诠聚

如瓶子的色,是诠聚支之名,因此尽管不是诠聚,但却是诠说随从其余瓶子所有色的种类,而不是诠聚。所知、有实无实等也唯是诠类的名称。

(4)不是诠聚也不是诠类

有的论师认为这种情形不存在。有的论师说:所谓恒常、有实二者并不是类和聚,因为常法、实法的类别不存在,也不存在这两者聚合的缘故。对此破斥:尽管这么说,但只是词句而已。所诠对境不存在的缘故,等同于不存在。

三、思维与辩论:

1.请详细分析“诠法有法之名称”和“诠聚聚支之名称”这两个科判所讲的内容。

2.“瓶子”是诠聚、诠法、诠有法还是诠类的名称,为什么?这几类有何差别?

3.上师为什么要强调培训或训练演讲?你抱什么态度,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