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18

下面继续讲《释量论•成量品》,其中讲前生后世这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有时间的时候,大家也应该看看《阿难入胎经》、《宝积经》等佛教经论,因为作为佛教徒,对前生后世不但不能有怀疑,还应深信不疑。但现在很多佛教徒,表面上已经受戒了,内心却对前生后世、业因果、轮回过患等非常重要的基础法门一无所知,这是非常遗憾的!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上师面前接受一些佛教的知识。

我经常讲,现在整个佛教徒的综合素质并不高,甚至不具足世间正见。若连世间正见都没有,即使身披袈裟、怀揣皈依证也没有任何用处,因此一定要想方设法树立正见。但要拥有非常稳固的见解,最好在佛教道场当中长期闻思修行。所以,若欲树立佛幢,则一定要建立一个非常好的道场。当然,所谓好道场并不是指建筑金碧辉煌、牢不可摧,价值几千万、几亿人民币。因为,无数修学圆满的藏汉佛教高僧大德,都不是在特别精致的佛堂、僧舍里面,而是在山洞、茅棚或简陋的寺院、精舍当中,圆满一切地道功德的。

我认为,现在修行人最大的违缘有二:一是自相续的贪欲、嗔恨等不良心态,二是外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物质生活享受浪潮。所以,在当今藏汉佛教界中,真正有道心的修行人非常难找。其实,一位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发愿终生闻思修行、弘法利生,若有这样一种坚定的心态,菩提道就会圆满成功。但现在很多佛教徒,虽然刚开始皈依佛门、出家修道的发心是做一位好修行人,但后来因为没有调伏自己的分别心,外境的诱惑力又极其强大,最后不但未能圆满初衷,还对佛教带来极大危害,这是值得深思的!

我经常想,现在汉地很多佛学院,文化课多、佛教课少,这是培养不出僧才的重要原因。我建议,汉传佛教的佛学院,不但要开设戒律(可因地制宜学四分律或五分律)、俱舍、因明、中观、般若五部大论,还应开设密宗的课程。现在汉传佛教很多佛学院对密法一无所知,而外面的居士或出家人的团体修学密法的人相当多。这样的话,即使是佛学院毕业的人,也不可能回答他们在修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实,不管是显宗、密宗,还是南传、北传,都是佛陀的教法。所以,从小乘直至金刚乘之间的一切佛陀甚深法要,都应该圆融无违地受持,宗派之间也应和睦相处。

在藏地求过学的人都知道,藏传佛教并没有一个只学密宗不学显宗的寺院,所有寺院皆显密圆融,所以汉传佛教也可修学密法。我相信,随着时代越来越开放,很多法师也不可能固步自封,一直保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状态。在藏地,刚开始佛法并不圆满,后来在国王赤松德赞大力护持下,才建立了显密圆融的佛法体系。当然,我并没有说汉传佛教不圆融,只不过希望佛学院等修学道场能圆满修学一切佛法。这一点,希望有识之士以智慧进行观察。

上面提到了前世今生,这个问题我在不同场合中都提及过,这次学习法称论师的颂词,大家应该以自己的智力作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探讨、辩论。比如:为什么心识不能从身体产生呢?(上一节课讲到了,聚和聚支、类和类别、诠聚和诠类等之间的差别。在学因明时,一定要会分析这些概念。)因为身体由四大组成,所以心识要么从四大聚合的整体中产生,要么从分别的四大中产生,但一一观察,无论是整体的身体还是身体的部分,都不能产生心识。因为一个所谓的整体并不存在,而支分众多则会产生众多心识。若我们在法称论师所讲因明道理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智慧从不同角度反反复复这样观察,不但可以打破自己的邪见,还可遮破他人的非理观点。

我经常想,在如今这个社会当中,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佛教徒,一定要学习戒律、俱舍、因明、中观、般若五部大论,因为我们从小所受教育的原因,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都不符合真理,比如以前我们认为外境真实存在,但以佛法的正理进行观察,则会了知六根所缘境不但在胜义中不存在,连名言中也不真实或者实有。但若不懂佛理,则会一直处于邪见当中,这是极其可怕的!

下面讲颂词:

彼总或分支,谓瓶之色等,

能表彼力异。

前面讲过,瓶子是诠聚之名称,而瓶子的八微,如瓶子之色等则是诠聚支的名称,而诠聚的名称瓶子,有时也可指诠类的名称。

本颂讲,诠聚支的名称是表达聚支的总或者聚合之名称如瓶子一类的分支或差别法。因为,以遣余的方式来领受名称时,“瓶子之色、瓶子之所触、瓶子之声等”,能表明聚支色等的不同能力,即产生眼识等的差异,而其他作用则予以遣除。详细地说,当我们说瓶子之色的时候,已表明特指组成瓶子八种微尘当中的色,而不是其他,而且眼睛能看到色,也说明它能产生眼识,而产生耳识、鼻识、身识等则予以遣除。同理,说瓶子之所触等也是如此。

所以,若通达名称,一说瓶子则会了知,特指鼓腹平底具盛水功能之法,而瓶子以外的柱子、汽车、电筒等全都遣除了。而说瓶子之色则会了知,特指组成瓶子的八种聚支当中的色,而其他七种微尘————地水火风香味触则予以遣除;当然,也能表明色的不同能力,而其他七种聚支所具备的能力则予以遣除。而说房子则会了知,特指由柱子、屋梁、地板等组成的,供人居住或做其他用途的建筑物。而说房梁则会了知,特指房屋的横梁,柱子、地板、天花板等则予以遣除……

可能有人会问:这里主要讲心识是否从身体产生,讲这些道理有什么意义呢?答: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起到间接的作用。也就是说,若懂得这个道理则会了知,若承许心从身体产生,则要么从整体的身体产生,要么从身体的部分产生,但一一观察,两者都不可能产生,所以对方的观点不合理。若不懂得这个道理,则难深入观察,这样的话,不但不能产生正见,反而易被邪见所转。因此,在这里学习这样的道理非常有必要!而且还能拓宽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名言真理,而这正是因明所应起到的作用。

在《释量论》第四品当中,诠聚的名称和诠聚支的名称分析得很详细,大家可以作进一步研习。

午三、依彼教他亦通达:

此说余亦尔。

前面讲了诠法与有法和诠聚与聚支的意义,实际上不管是法和有法还是聚和聚支,它们并不是他体,在一个物体的本质上皆可安立,只不过反体不同而已,即以遣余分别念可以将瓶子和瓶子的所作,以及瓶子和瓶子的色等分开。凭借这种正确的观点,也能说明其余情况,即瓶子无常(诠法)与无常之瓶子(诠有法)一类的诠法有法,旃檀(诠聚)与旃檀之芳香(诠聚支)等诠聚聚支之名,也与其相同。

可能有人会想:学习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啊?其实,若我们真的懂得这些道理,无论是在思维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即使是开玩笑、挑毛病、与丈夫辩论等,也能获得胜利!

丑二(破由分支而产生)分二:非由一切分支生;非由一一分支生。

寅一、非由一切分支生:

一切若是因,离一支亦非。

如果对方认为:有支虽然不成立实体,但是手等分支成立,因此心是由分支中产生。

驳:那么请问是从一切分支具足中产生,还是从手、脚等任意一个分支中产生?倘若是第一种情况,从一切分支具足的因当中产生心识,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若一切分支是心的因,则有离开了身体的一个分支,比如没有鼻子、耳朵、手、脚等,心识也不可能产生的过失。因为,因不齐全则果不产生是不可变更的因果规律。但这并不符合现量,因为我们经常发现肢体残缺的人,心智明清、聪明无比。因此,从圆满支分的身体当中产生心识的说法绝对不成立。

寅二(非由一一分支生)分二:真实及破彼遣过。

卯一、真实:

纵各具能力,同时生多体。

如果对方说:并非从一切分支具足中产生心识,而是从一一分支中产生的。

驳:即使各个分支都具有产生意识的能力,可是因为分支众多,比如人有四肢、五官、五脏、二十个指头、几十颗牙齿等,而且都由无数微尘组成,这样的话,同时之中将产生众多心识,因为因齐全果必定会产生,就像有若干种子则会产生若干苗芽一样。因此对方的观点并不合理,因为一个众生只有一个心相续。

若我们能正确使用这些观察方法,就能破除从心脏、大脑等物质产生心识的邪见,进而坚信心识从心识产生,因为只有这样承许才符合因果规律。

卯二(破彼遣过)分二:遮破及自不相同。

辰一(遮破)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巳一、略说:

相同多体故,呼吸非决定。

如果对方声称:并没有众多意识在同一时间当中产生的过失,因为意识的因不仅仅是身体,气息也是它的因,而气息只有一个,由此产生一个意识。(现在有些人包括心理学家也认为,呼吸中断了人就死了,所以心识是从呼吸当中产生的。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道理并非如此。)

驳:这种答复并不合理,因为气息就像分支一样,并非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存在于不同的器官当中,在方向、时间、粗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因为呼吸是多体,所以那些呼吸并不是决定作为一个心识的因,即应该产生众多心识。

巳二(广宣说)分二:无分一类息非因;有分他类非是因。

午一、无分一类息非因:

纵一然多明,彼因恒存故。

若非多之因,渐非无别故。

对方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气息与身体的分支不同,没有众多,唯有一个,因为一个呼吸是无分的一个整体。(其实,这就像不懂总和别的普通老百姓所想象那样: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一根柱子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人的气息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等等。)

驳:虽然凭借事势理可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然而暂且不作其他观察而根据你们的承许来反驳,即:“纵一然多明,彼因恒存故。”意思是说:即使气息是一体,但分别心有众多也是很明显的,因为彼因恒常存在之故。也就是说,不变实有的因————无分一体的呼吸恒常存在的缘故,众多心识之果应该顿时生起。

虽然呼吸有众多时间刹那,比如第一刹那的呼吸、第二刹那的呼吸等,但对方却认为这些呼吸是一个无分的整体,即使它们是一个整体,但无数分别心却是存在的,这样的话,因为因恒常不变,所有果就应该顿时生起。本来一个因不能产生前后不同的果,但因对方认为这一个因恒常存在,而且是众多心识之因,那就要承担这样的过失。

“若非多之因,渐非无别故。”如果外道说,呼吸虽然是常因,但不会同时变成很多意识的因,只能是一个意识的因。那我们就可以这样反驳:呼吸也不会渐次产生意识,因为它是常法,前后无有差别故。即或能产生,前后的心识也无有差别,因为因无有次第,恒常不变故,但这与心有贪、嗔、悲、喜等状态相违。而且你们也承许气息由身体所生,身体和气息不是前后他类,而无有差别的缘故。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依靠呼吸而产生心识。其实,真正用智慧来观察,这只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因为它根本不能产生心识。否则,人就不会死,即使死了,也应该能产生后世的心识,因为呼吸是有惯性的。但有些人包括部分科学家都认为,人死时先断气,慢慢心识就没有了,所以心识是从呼吸或身体当中产生的。虽然佛教也承认,呼吸与心识并非一点关系都没有,如佛经中讲,人的心识依靠气息;在密法当中,也经常把呼吸比喻成马,心识比喻成人,心识驾驭呼吸就像人驾驭马一样,而且在修破瓦法等时,心也需要气息的配合。但这只是说明心识为主、呼吸为辅,如中阴法门中讲:在心识完全离开身体后,呼吸才完全停止。

一息取多境,故彼生不定。

若一识知多,彼成同时性,

无违故次第,缘取亦不成,

无有差别故。

此外,“一个气息是一个心的因”的说法与现量相违。如何相违呢?因为,一个呼吸的气息能产生缘取众多外境的心,比如缘取色法的心,缘取声音的心,缘取味道的心,等等。所以,由一个气息产生一个心的说法并不决定。简而言之,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自然的因果规律,故不合理!

如果对方说:这并没有任何过失,因为,尽管是一个心识,但一个心识可以了知众多外境。(因明中讲:在同一时间当中,意识只能产生一个,而五种根识则可同时产生,就像在有五个门的玻璃房中央放着宝珠,在门上放上五色绸缎,结果这所有影像都会现在宝珠上一样,但这并没有众多心相续同时并存的过失。)

驳:这样一来,心识就成为在同时认知过去、未来的一切外境,因为它了知多法并无相违之处的缘故,无法限量。意思是说,能取存在所取也应该存在,就像在不同时间认知多种外境一样,在同一时间也应该认知前后的一切对境,因为心识是无分实有的缘故。

如果对方说:它并不是同时缘取前后的一切外境,而是在不同时间当中次第缘取的。

驳:次第缘取也不成立,因为它的因无有前后差别之故。也就是说,如果它的因气息是一个无分的整体,前后没有不同的差别,那它就不可能次第缘取。或者说,因存在之故,果应该同时产生,而不应该有次第。这样的话,就有违不同时间产生善恶等不同心态的事实,而且还必须背上一生只能产生一种分别念的太过。所以,若想承许今天痛苦、明天快乐等,就不能承许因是一个,而应承许其因有多种。

因此,若我们真正懂得因明当中所讲的尖锐推理,就能以之破除自他的邪见,让佛法广弘于世!

好,讲到这里!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事势理:与真实的正理完全相符,也即符合实际的道理,对此根本说不出与之相反的任何道理,称为以事势理成立。比如用《如意宝藏论》所讲的八种推理观察时,一切万法的本体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以事势理成立,对此何人亦无法推翻。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四种理最后都包括在事势理当中,事势理就是法尔理,也即一切万法的客观规律。法尔包含世俗法尔和胜义法尔,诸如火是热性的是世俗法尔;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是胜义法尔。二者分别随同名言量的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以及胜义量的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

二、重点、难点、疑点:

1.按照自宗观点,一个补特伽罗相续中能不能同时生起多个心识?

自宗承许一个众生相续中不能同时生起几个分别念,否则会有成多相续之过失,但同时生起几个不同类的无分别识则是容许的。《中观庄严论解说》中云:“一个众生的相续中,可以同时存在很多不同类的无分别识,而同一类的无分别识只能有一种;分别念也只能有一个,同一相续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两种分别念。如此承许不会出现任何过失。”比如在花园中可以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识品尝口中的糖味,同时身识感受迎面微风的触感,五种根识同时生起。继此刹那五根识之后,五种意现量也会同时产生,无论五根识或意现量生起时都伴随自证识,因为任何识内观都是自证的本性,自证识也是无分别识。

2.总结自宗如何“破由分支而产生”?

针对对方承许心识从身体分支中产生的观点,自宗从两个方面破斥:

(1)非由一切分支生

如果认为所有分支全部圆满才能产生心识,则不合理。因不齐全果不产生:若离开了身体的一种分支,比如说手脚等身体的部分残缺,则心识无法产生。而现量见残疾人也有心,故与现量相违,

(2)非由一一分支生

如果认为一一分支可产生心识也不合理:因齐全果必定产生:一个人的肢体有手、脚等多种。其中的手又有十指,每个手指都由无数微尘组成,如果说身体中的每一支分都能产生心识,因有多少,果就同数。就像若干种子产生若干苗芽一样,因为因齐全的缘故,那么一个人就有无数心识。

三、思维与辩论:

1.你认为,上师开示以闻思树立正见,显密圆融,圆满修学一切佛法有何时代意义?

2.请详细分析本课所讲,破由身体的分支产生心识的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进行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