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19

下面继续讲《释量论•成量品》,本品主要建立世尊为量士夫,在这之前需要证成前生后世,即人的意识并非从常有的我、身体、四大中产生,而是从前一刹那心识中产生,而且在圆满菩提之间永恒存在。

虽然这个问题在佛教当中有非常多的理论和窍诀,但很多人都说“佛教承认前生后世”,而没有把它当作真理。其实,不管是谁,只要他所讲的是真理,我们都应该承认,如果他所讲的不是真理,即使是佛陀所说,我们也不应该人云亦云,而这就是智者的行为。因此作为智者,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站稳脚跟。记得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很多学者都说“佛教承认前生后世”,每听到这句话我就想:佛教承不承认不要紧,但你自己呢?若自己不承认或不懂,光是说佛教承认也没有什么用,因为对自己并没有好处。所以,对前世今生,所有人都要关心,都应扪心自问。

前面讲了,承许心识依靠身体产生没有能立的根据,现在讲承许心识依靠身体产生有能害,这一科判分心识非由整体的身体产生和心识非由身体的分支产生两部分,其中讲第二部分当中的有分的呼吸也不是产生心识的因。

午二(有分他类非是因)分二:多是多因不合理;多是一因不合理。

未一、多是多因(众多气息是众多心识之因)不合理:

若执非自类,时息多刹那,

即是心之因。则无次第因,

彼岂具次第?

“若执非自类,时息多刹那,即是心之因。”对方说:无论如何心识是从呼吸当中产生的,因为人死时先停止呼吸后结束生命,比如医生在检查病人的生命是否完结时,总是拿着仪器在病人的胸口等处检查。所以,心识并非从自类产生,而是很多刹那的呼吸堆积起来产生心,这样的话,就不会一下子生出很多识来。比如爬山气喘得利害,很多刹那呼吸才产生一个分别心。

“则无次第因,彼岂具次第?”我们可以这样反问:刹那的呼吸是从气息本身前面的同类产生,还是从身体当中产生?若认为是后者,则不可能有次第,因为你们认为身体常有故。也就是说,呼吸不可能刹那次第产生,因为并没有次第产生的因,因为身体前后无有差别。如果所有呼吸同时产生,就应该同时产生众多意识,但这与现量是相违的。

在学因明时,从一个颂词也不一定马上找到感觉,因为因明的推理极其深细、微妙。但是,若我们的心真正能趣入,很多怀疑、邪见自然而然会断除。因此,学因明虽然比较费劲,但利益却不可估量。所以希望大家放下学因明无用的想法,而精进努力。如果没有学过因明,当对方以最简单的方式向你发出邪见,比如:前生后世肯定不存在,因为心识依靠呼吸,呼吸停止心识就灭了……你很有可能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佛教认为前生后世存在,我觉得并不合理。其实这特别可笑,因为他们的智慧不要说比佛陀,连龙猛菩萨、月称论师、法称论师等高僧大德的万分之一都不如。如果不信,那就去学习、背诵、讲解俱舍、因明、中观等论典吧,不要说懂得里面的甚深道理,可能从字面上也很难顺过去。既然我们在佛教的甚深智慧面前,表现得如此愚笨,那就应该低下高贵的头,否则就不是智者的选择。

前自类是因,则初应不生,

彼之因非有。出息异有境,

有亦定多性,故心同时生。

因为我们发出的太过极其尖锐,对方实在无法应对,只好说那些气息的刹那前面自己的同类是因,即气息的因是前面刹那的同类气息。(可能就像有些人在辩论时找借口改变自己的承许一样,比如:我刚才头痛,注意力分散,没有想清楚;昨天晚上没有睡好,今天迷迷糊糊;刚才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心不太专注……)

驳: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因为若气息观待自己前面的同类,入胎时最初的气息就不应该产生,因为它的因————自己的同类这样的前提在你们宗派中并不具备。若随顺佛教承许前生后世,就不会有这样的过失,因为生命的前际无始无终。当然,生命状态不相同,气息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气息非常细微,呈现习气性等。

再说,气息也并非与身体同体,因为气息是刹那迁变的,而气息的刹那也不是无分,因为如此排出气息是身体不同部位的有境之故,即气息遍布身体的众多器官,比如口、鼻、喉、肺等,就像牛群等一样,是他体的对境并非一个。比如一群牛,虽然说是一个整体,但每一头牛的位置、行为、动作等都不相同,是别别不同的他体;同样的道理,处于不同部位的气息也是如此。由于刹那存在的气息也决定是多体性,既然因有多种,故当时的心识也将同时产生众多。但是,一个众生只有一个心相续。所以,多个气息是多个心识之因的观点并不合理。

作为佛教徒,只怕不会运用因明的推理,根本不用担心以之驳不倒对方的邪说。但很多道友在听时似乎明白,回到家中就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话,是不可能以之破除他人的邪见的,因此要再三串习。即使第一次听《释量论•成量品》和《量理宝藏论》等因明论典,完全是坐飞机,第二次部分内容还是会有一些印象,第三次就会恍然大悟而明白其中的意义。就像读世间书:第一次觉得难,第二次感觉中等,第三次认为特别简单。但是,有些人第一遍听不懂就放弃,或表面懂得就心生满足,甚至认为听过的法再听无益,实修者不用听法等,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因为其见解并非不可动摇。

未二、多是一因(众多呼吸是一个心识的因)不合理:

气息行弱等,缺一则不生。

如何有即因。识亦应有别。

何非依何别,而别非其果。

的确,《释量论》的颂词很不好懂!但若依靠注释来理解,也不是特别难。

如果对方认为:虽然很多气息不能产生众多心识,但很多气息产生一个心识并没有什么不合理,因为在世间多因生一果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种子、水分、阳光、土壤等因缘具足时,就会产生苗芽。

驳:“气息行弱等,缺一则不生。”意思是,在气息运行微弱、闭气后不出气、做部分器官切除手术等阶段,气息会不完整或部分不全,这样的话,就不应该产生心识。比如喉咙如果开刀,那么这里的气息就缺少了,因为气息之因部分不全,所以心识之果也不会产生。如同纵然具备种子等,但如果离开了水分、氧气等个别因缘,则不会产生苗芽一样。但这与现量相违,比如在做相关手术时,心识并非不存在。因此,众多气息产生一个心识的说法也不合理。

如果对方说:“如何有即因。”即:不管气息如何运行,比如强弱等,只要有气息就是心识的因,心识也一定会产生,就像灯无论大小都会发出光芒一样。

驳:“识亦应有别。”即:就像灯火大小不等,光也有差别一样,从强弱等气息当中所生的心识之果,也应该有明显不明显、大小、强弱、好坏等差别。如果某果没有随着某因的增减、好坏等不同中而形成它的差异,那就说明不是他的果,因为此有彼有、此无彼无是不可变更的因果规律,所以心识并非从气息当中产生。

另外,现在很多人认为,心识是从大脑产生的。若真是如此,没有大脑就不应该有心识,但世界上却存在着很多无脑众生。比如:在2007年,法国有一位44岁的公务员,智商极高。有一次他身体有点不舒服,去医院做B超时发现,大脑里除了积液以外什么脑组织都没有。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只鸡被断头后不但不死,还能与其他鸡站在一起,主人觉得它可怜,就用输液管往它喉咙里灌奶汁,这样存活了18个月,死时体重还增长了。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谎言,后来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专门去调查,经查证属实。所以,心识从大脑产生的观点也是不合理的。

还有,科学家认为:大脑是总指挥部,所有信息都要通过脑神经来过滤,然后由大脑进行分析、处理。虽然佛教承认,眼耳鼻等六根与脑部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脑神经受损,六根的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但却不会认为分析、处理是大脑的功能,因为大脑是无情法,它根本不可能有“这是白色、红色、蓝色”等分别,唯有心识具备这种能力。如果大脑真的有这种功能,那死人的大脑又为什么不具备呢?但现在大多科学家都没有懂得心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所以总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犯错误。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英国有一只驴可以用嘴含着笔画画,同人一模一样,画得特别好。它的画作积成了一大本书,价值100英磅,其中有山水、人物、房屋、建筑等不同画类。为什么这只驴没有经过训练,却能画画呢?若是科学家,则只能把它当作未解之迷,因为动物的智商与人的智商有很大差别。而佛教的解释则合情合理:这只驴前世是画师,此生变成了旁生,但在阿赖耶识或心识上,以前的潜能或智慧还以习气的方式存留着,在因缘具足时就显发出来了。

但是,无数人都没有懂得这些道理,认为心识是从气息等物质当中产生的,进而坚信前生后世不存在,而无恶不作。如《涅槃经》云:“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很有必要学习这样的佛法。若真正懂得心识的主因是心,大脑等物质只起辅助作用,就能深信心识的无尽延续性,很多所谓的谜也不攻自破。否则,若认为心识从大脑等无情法中突然产生、突然消亡,就无法正确解释为什么有人聪明、有人愚笨,以及回忆前生后世等诸多现象。

面对这些现象,其实科学并不能给出正确答案,但因人们从小深受其影响,现在想改变思想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家,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进行观察,看佛教所许心识从前生不断延续到后世的观点是否合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智慧,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事情时,就会仅从今世找原因,甚至仅仅考虑短暂今世的快乐,而不顾虑永恒的生死大事。这样的话,人就会变得鼠目寸光、目光短浅!

辰二(自不相同(自宗不会有相同的过失))分二:真实(真实宣说自宗无有相同过失)及他(他宗)不同此(自宗)。

巳一、真实:

识功能定故,一是一之因,

以识著他境,无力不取余。

如果对方说:即便按照你们佛教所承许的那样,心识由自己的同类产生,但由于心识是种种对境之有境的缘故,同时产生多种的那一过失,你们自己也同样难以避免。

驳:我们绝对不会有相同的过失,因为这是由前一识生后一识的功能决定的缘故。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心识都是依靠自己前一刹那心识(等无间缘)为因而产生,中间没有被他法中断,所以决定是次第缘取对境。比如:虽然若干对境已经存在,但以心识耽著“蓝色”之类的对境时,就没有能力再缘取其他对境了。就像我现在心里想我要讲因明,则不可能同时想我明天要吃什么东西,今晚什么时候睡觉等;或者,我执著这是绿色的瓶子的同时,则不可能想其他红色、黄色的瓶子一样。因为,同一时间第六分别识只能有一个,否则就有一个众生有多个相续的过失。当然,无分别的根识可以同时产生多种,因为这只是接受对境的信息,并没有进行分别。由此可知,分别识是次第产生,无分别识则按照三缘聚合的次第产生。所以,根本不会有同时产生多种意识的过失。

好,讲到这里!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等无间缘:亦名次第缘,按小乘有部宗在《俱舍论》中所述的观点而言,真实无间趣入无余涅槃的前一刹那心与心所不产生后一刹那心与心所,非等无间缘,此外的一切心与心所都是等无间缘。如《俱舍论》云:“等无间非后,已生心心所。”

等者等同之义,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皆为一个,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为一个而相等者,谓之等。无间缘者,于前心与后心之间,无他间隔之物体,纵经若干时前念之心法,直与后念之心法为生缘也。此缘唯局于心法,于余法不通。犹如渡野中独木桥,前人避开以渡后人也。唯识论七曰:‘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如何理解无分别根识产生的因缘?

按照经部观点,无分别根识以三缘和合而生,也即增上缘(根)、所缘缘(对境)、等无间缘(作意),第一刹那三缘和合,第二刹那产生根识。按照唯识观点,诸如眼识需九缘聚合而起。《成唯识论讲记》中讲:依照唯识学的理论,色心诸法生起,要因缘具足。唯识学上有一个名词“九缘生识”,意谓心识生起,要具足九种缘,以眼识为例,其生起的九缘是:

(1)空缘: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距离,否则不能取境,此谓空缘。

(2)明缘: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须要光明,否则不能取境,此谓明缘。

(3)根缘:眼识依于眼根而生起,谓之根缘。

(4)境缘: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

(5)作意缘: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则视而不见,此谓作意缘。

(6)种子缘: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此谓种子缘。

(7)分别依缘:分别指第六识,眼识生起,依第六识分别外境,此谓分别依缘。

(8)染净依缘:染净指第七识,此识是意识之根,亦影响前五识,此谓染净依。

(9)根本依缘:根本指第八识,第八识为诸识根本,此谓根本依。

以上九种缘,为生起眼识缺一不可的条件。其他诸识,耳识生起须具八种缘,鼻识、舌识、身识各自须要七缘,意识要具五缘,末那识只须四缘,阿赖耶识也要四缘。

三、思维与辩论:

1.请从多是多因不合理和多是一因不合理两方面,详细分析有分他类非是因的道理?

2.为什么自宗没有同时产生多种心识的过失?请以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