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20

下面继续讲《释量论•成量品》。

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从字面上理解也不是特别容易。但作为真正的佛教徒,也不能天天都听简单的法,只要智慧跟得上,还是应该听一些难懂的。虽然刚开始听比较费劲,但长期闻思,法义自然而然会在心中浮现。此时,学简单的法就很容易。比如,若《量理宝藏论》和《释量论》你讲得特别好,讲其他论典就很轻松。如果整天都学一些简单的法,在遇到甚深道理时就会觉得很难。因此,应学习这样的论典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释量论•成量品》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大多数人对前生后世都有疑惑。作为佛教徒,若满腹怀疑:前生后世有没有啊?佛陀存不存在哪?因果报应是不是事实啊?那就非常惭愧。所以,应该以尖锐的智慧来进行剖析,直至真正通达甚深的意义。那时,心相续中的邪见等非理作意,就自然而然遣除了,因为已被真理折服。最近很多道友讲考,听了以后,我觉得他们都在认真看书,进步非常大。即或不能完全通达,对心相续的利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对现代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多数人来讲,心中都充满不良意识,所以一定要以因明的尖锐智慧来进行破斥。于我本人而言,虽然从小对三宝有信心,但在没有大量闻思前生后世、宇宙的形成等方面的经论之前,尤其在学校当中,怀疑还是很重的,比如:佛陀和科学家所讲的到底谁正确啊?等等。后来通过闻思佛理,才彻底遣除了内心的疑惑,否则我也没办法给大家一直讲法。但我发现,现在很多大学教授、博士等非常有学问的人,因为没有系统闻思过因明等佛教道理,在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时经常只能应付,而无法遣除他人的疑惑。所以,大家闻思佛教真理时,应尽可能多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我特别希望,无论是学院内还是学院外的道友,不管听谁讲法都要专注。若人坐在听法的行列,心已越过千山万水,就像《前行》里面所讲的一样,那就是浪费时间,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听有些法师的课很认真,听有些法师的课很不认真,那就说明缺乏信心和正直。即使他们在讲法的水平上有差异,也应同等生起恭敬心。当然,讲不好也可找出原因以警醒自己,讲得好则应随喜、赞叹、随学。这样不但能体现你对时间和生命的珍爱,还能体现你的崇高道德修养。

巳二(他不同此)分二:不同之理及除疑。

午一、不同之理:

若身顿生识,后定同类生。

身体之能力,何故而消失?

前面讲,分别识和无分别识都是次第产生(五种根识可以同时产生),并不会同时产生多种。如果对方说,我们也同样承许:首先身体形成时,从中同时产生心识,从此之后,心识并不依靠身体而产生,决定由自己前前同类心识产生,因此心识并不是同时产生。以人为例:在母胎中形成凝酪时,心也在那时产生,之后乃至死亡之前一直由心次第产生心,而不会同时产生,只不过心依身而存住。这一点,与你们的承许是一致的。

驳: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如果初心不从同类因中产生,而从凝酪产生,那到了第二刹那乃至后后诸刹那,身体产生心识的能力为何消失?

详细说:如果由母胎中的凝酪产生第一刹那心后,无论是第二刹那还是两月、三月乃至死亡之前,心都由心产生,那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身体产生心识的能力消失的?是因为身体逐渐全部形成了呢?还是身体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等的变化呢?无论从哪方面找理由,都不能成为可靠的依据。

而且,如果心识是从身体产生,那尸体也应该有心识,因为它也是身体之故。再说,同时产生众多心识之过也无法避免。

希望大家,尤其是自认为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好好分析这些问题。以前我在闻思时,刚开始也不太懂,后来自己真正懂得这些推理时,就产生了无比的欢喜心,比如:在拥有这种尖锐的智慧后,不管遇到任何不承认前生后世的人,我都毫不畏惧。所以,现在我去大学一点都不害怕。我经常想:如果我没有忘记这些推理,能灵活运用,在任何人面前都会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很多人在别人提出前生后世这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时,唯有应付,不敢面对,因为他不懂得《成量品》,没有存在和不存在的确凿理由。

再说,我们自己对前生后世的怀疑也需要遣除,即使有信心,理信的智慧也不可缺少。所以,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引起重视,应好好闻思该论。

大家都清楚,《成量品》讲前生后世存在,着重讲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遮破心识从身体当中产生,二是成立心识的主因是同类的前前心识。为了让大家彻底懂得这两个问题,真正趋入法称论师的智慧海洋,我希望多举行专题讲座、专题辩论,更希望诸多佛教专业人士将前生后世作为课题研究,多撰写专业论文和相关书籍,以让更多人懂得法称论师的究竟密意。

在西方哲学中,有一门古老的学科叫灵魂学,后来才由它衍生出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的情绪、烦恼等心理。比如,最初西方哲学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认为灵魂存在,但他们对灵魂的观点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心脏是灵魂的住处,有些认为大脑是灵魂的住处,等等。虽然西方很多智者都认为前生后世存在,但具体怎么存在及其存在的理由,唯有佛教有详细阐述。这也是荣格给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推荐《西藏度亡经》的原因。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对西藏或东方神秘学中所阐述的甚深哲学思想,能以理证、信心等方式趋入,就能够找到许许多多宝贵的人生道理。所以,在学习这样的论典时,对每一组辩论都应反复听闻、思维、辩论、研讨,以真正通达其玄奥。

午二(除疑)分二:略说及证彼合理。

未一、略说:

谓身灭非依,故心独自住。

为彼因得转,心续安住因,

不成其分支。

假设对方说: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心识同类相续不断产生,那么现在的这个身体灭亡时,那颗心不是以身体为依处的缘故,从此之后就成了一种独立的实体,无依无靠地独自漂泊而存住于世,因为身体不是所依,也不一定与后世的身体并存。

驳:“为彼因得转,心续安住因,不成其分支。”意思是说,众生死后,心为了后世身体的因得以不中断,而不断在轮回中流转,在此过程中,心之相续安住于身体中的因虽然存在,但若心不成为身体形成的分支或俱有缘,就不会形成后世的身体,而独自漂泊。因此,心与身能否互相成为助缘,关键看心上是否有此习气。若心上有将来转生色界或欲界的习气,就会转生在色界或欲界当中。比如某人死后,心仍执著色法,就会转生这两界。若在流转时,心没有对色法的爱执,则会转生到无有色法的无色界。

以前,我在《佛教科学论》中引用过许多西方科学家的观点,他们都认为人死以后还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存在。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不过,其以什么方式存在,唯有佛教描述得最详细。

前段时间在香港,一位佛友问一位大学教授:是其他宗教好,还是佛教好?教授回答得很善巧,他说:我之所以选择佛教,是因为不但佛教的智慧经得起智慧观察,而且其大悲包容、周遍所有生命。我觉得他回答得很圆满,因为既没有说其他宗教不好,又说出了佛教的核心。在此我也希望大家有生之年中,一定要用智慧和信心来趋入佛教。若获得了佛教的智慧和悲心,就拥有了远超世间财富的出世间财富,成为真正富有之人。那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唱出美妙动听的道歌,而利益他人。

此生之五处,生余身之因。

这句话非常重要。很多高僧大德在成立前生后世时都要引用,因为它宣说了后世身体的因究竟是什么。其意是说,即生的五处(五根)接近泯灭的最后刹那,是产生后世五根的近取因。可能有人会想: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五根都是色法,那今世的五根怎么会成为下世五根的因呢?其实,这是从唯识宗的观点来讲的。也就是说,任何众生在此世离去时,其眼耳鼻舌身五根都会以习气的方式存在,如果这种习气复苏,以此作为近取因或主因,再加上对色法或身体贪著的俱有缘,就会显现后世的身体。

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一种新鲜知识,容易产生怀疑:今世的五根怎么可能由前世的五根产生呢?虽然刚开始接受这种观点并不容易,但逐渐思维、慢慢通达以后,就会深信不疑。举个例子:从同一母胎出生的双胞胎,一个眼根好,一个眼根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不从他们前面的因上找,从父母等因缘是找不出依据的,因为这些因缘完全一样。那前世的根怎么会来到今世呢?其实,这就像这个印章上的花纹在另一个印章上出现,老师心中的智慧在学生心中显现一样。所以,很多回忆前生后世的人都说:前生被刀捅有特别大的伤痕,今生身体上也有;前生脖子上有某种伤痕,今生脖子上也有……因此,前世五根就是后世五根的因。

确实,佛法微妙无比。因为,科学无法解释的众多现象,它都能给出圆满无瑕的回答。比如回忆前生后世的人常说:我前世耳根不好,今世耳根也不好,等等。若懂得这个道理就会了知,这是前世根对后世根的影响所致。否则,唯有以不相信、不承认来拒绝事实和真理。虽然表面看来这似乎不可能,因为前世的身体只剩下骨骸或灰烬,但缘起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对此观点,麦彭仁波切在注释中以三个比喻作了说明:以前世五根的习气复苏显现前世身体的五处作为近取因,以意识贪执身体作为俱有缘,而使身心连续不断显现,如同梦中的身体一样。如果离开了对身体的爱恋,那个心识不作为显现身体的俱有缘,暂时就不会显现身体而转生无色界,如同酣睡阶段一样。即便是在无色界,因和缘也可出现,只不过暂时以随眠的方式存在,一旦现前就会显现身体,而转生色界和欲界,如同从酣睡中再度显现梦中的身体一样。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懂得,不仅心上的习气可以在后世显现,五根的习气也可在后世显现。可能有人会问:五根的习气到底是心法还是色法?按照大乘唯识和中观的讲法,它是心法。正因为它是心法,所以才可以在后世显现五根。否则,若是有阻碍的色法,则没有这个机会。当然,在后世的身体上也能表现出前世身体的习气。若懂得这个道理,前生后世的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因此我特别希望,以前一直在无神论影响或教育下成长的道友,一定要认真闻思此论,因为在从小到大几十年时间当中,我们脑海里唯有前生后世不存在的道理,而没有任何前生后世存在的理由。作为佛教徒,虽然我们会点头承许前生后世存在,但内心却充满怀疑、邪见,这是很可怕的!所以,需以本论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理证来净化内心,否则也不算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在西方,为数不少的科学家都被佛教折服,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在佛教中,有很多科学发现不了的奥秘,而科学每前进一步,只能证明佛教说法的正确性。既然爱因斯坦都这样赞叹佛教,那其他人没有任何遮破前生后世的理由,又为什么不承认呢?况且,前生后世存在的确凿依据已摆在你面前。

我认为,在遇到这些甚深问题时,一定要有一种细微的智慧,否则若像牧童、农民等一样,智慧非常粗劣,也不可能建立前生后世,或认识生命的真相。有些人虽然有世间学问,比如上过电子科大等大学,读过金融等专业,但因其专业从来不涉及众生生命的本质,以这种智慧想通达生命的奥秘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大家放下傲慢,细心研究真理。

未二(证彼合理)分二:他宗破彼无能害;说他能立无意义。

申一、他宗破彼无能害:

破彼分支事,是因不可得,

非定已详说。

为了遮破我们刚刚讲述的道理,对方列举出了下列相似理由:承许意识是身体之分支的事物或俱有缘,前世五根是后世五根的近取因并不合理,因为根本见不到。

现在很多人经常讲:佛教所说前生后世,五根产生五根,心识产生心识的说法并不合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全部以“不可得”作为因,而且是以自己没有发现、没有见到、没有感觉到作为理由。其实,本来存在而我们没有发现、没有见到、没有听到的事物和真理比比皆是,所以根本不能以此作为根据。

而且,凡夫的根识很多都是错误的,比如我们认为瓶子长年累月没有变化,实际上万事万物每一刹那都在改变;即使有一些是正确的,也不能相比佛陀等圣者。故《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现代科学也认为,人的感官并不可靠,所以在检查疾病等时,要借助各种科学仪器;而佛教则相当于一台万能仪,众生的生老死病等各种病症都能准确诊断、治疗。但是,很少有凡夫有这种自觉——不相信自己的意识,而信任佛陀的言教。

因此作者说“非定”,即“不可得”是不定因,并非确凿的依据。其理由,在前文中已详细宣说完毕。

申二、说他能立无意义:

根等亦有余。可见前前根,

自类之能力。

认为前世的五根产生后世的五根不合理,因为根是色法之故,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意识不是身体的缘,是心识之故,还有是有实法之故,具有手之故等,也是有余不定因,因为是根等并不具备不结生后世的理由。比如说“根是色法之故”,但这里所谓的根并不指色法而指习气,若是习气,前世眼耳鼻等五根是后世五根的因就合情合理,所以对方观点是不定因。

而且,前世五根的习气还能延续到后世,我以前讲过:日本军人死后在缅甸投生为人,还特别喜欢日本风味的食物等等。对此,有人可能会产生怀疑,其实这以今世根的习气也可说明,比如:喜欢吃辣椒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喜欢吃辣椒,口味清淡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等。也就是说,因为现见今生的前前根具备产生或者饶益自己之后后同类的能力,所以这种观点并非不合理。当然,今世根的习气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等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懂得这些道理,对依靠自类因前世根的力量而形成后世根的观点就会深信不疑。

因此我认为,不要说从理论上真正懂得前生后世存在,就是每个人的习气不同也是非常有力的证据,比如:有人从小喜欢音乐,有人从小喜欢佛法,有人从小喜欢造作杀生等恶业等,而且学习这些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若不是前世习气使然,仅从今生来解释则无法获得满意的答案,因为很多双胞胎或兄弟姊妹,在爱好、习气、特长等方面完全不相同。又比如刚才讲的会画画的英国驴子,若它前世不是一位著名画家,今生变成旁生怎么可能会画画呢?又如《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在生生世世当中,佛陀即使变成旁生,也会利益众生。所以有些道友经常说:我前世可能是藏族人,不然怎么那么喜欢藏地的蓝天、白云和草原呢?

正因为习气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在即生当中,我们一边要好好发愿,一边要在自己的根识上种下善的习气、种子。作为凡夫人,肯定会产生痛苦、烦恼,但也应尽力忏悔,净化自相续。以前我这样发过愿:即使今生不能获得解脱,后世成为旁生,也不要杀害其他众生,吃其他众生的血肉。也就是,宁愿变成素食动物,也不要变成肉食动物。

见变故生他,亦皆得成立。

若彼由身生,如前过亦同。

谓由心中生,余身成此生。

如果对方认为:前前根具备产生或者饶益后后根的能力这一点并没有见过,因为身体与根并不存在次第灭尽的情况,到死时它们一同灭尽。

驳:“见变故生他,亦皆得成立。”意思是说,这种说法并不合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见到根有明不明显等阶段的变化,因此身体与根并非一体。若是一体,身体常有的缘故,根就不会有明不明、锐利不锐利等差别。这样的话,所有人都应该变成一样,但这并不符合事实,比如我家乡就有一位学生读了十三年小学。因此,由前面的根产生其他后面的根也都能得以成立。

如果对方说:根明显、减退等并不观待自类的相续,而是由身体当中产生。

驳:“如前过亦同”,即:如同前面所说,身体没有消失心也不会消失,以及同时产生众多心识等过失一样,根也应该变成如此。比如:身体在第一刹那产生根以后,在第二刹那乃至后后一切时段都应该产生。而且,身体有众多有支的缘故,根也应该同时产生众多,而不止五根。

如果对方说:根并非从身体当中产生,而是从心中产生的。

此时法称论师满意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观点,因为根从心中产生,心不断延续下去,即生末尾的心就会产生来世第一刹那的根。对此唯识宗则说,习气归根结底还是心,心上的习气成熟时,就会显现万事万物,如《入中论》云:“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总之,若承许当下的根从心中产生,下世身体从前世心产生就完全成立。

下面讲“遣除修习不容诤”这个大科判当中的“广宣说”的结尾:

由离因之故,末心有结生。

许能立有余。

如果通达身体不是心识的近取因,就会明白:离开身体,死时最后的心并非不结生后世的心,而一定会结生。如果身体是心的近取因,那离开了身体心就会消亡,而不可能结生来世,就像唯物论所说那样。但是,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常有的身体不可能产生心,无常的身体也不可能产生心,身体的有支不可能产生心,身体的分支也不可能产生心……因此,前世末尾的心一定能结生来世,因为心识的近取因是心识。而他宗所许离开身体之因等理由或能立,则是有余不定因。既然是不定,就是非量,而非正量。所以当别人说:“人死以后,心肯定会灭尽,因为心依靠身体而产生。”那我们就可以说“不定”,从而否定对方的观点。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随眠

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页云:又烦恼品粗重种子之所随逐,说名随眠。成唯识论九卷三页云: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障种。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于过去世所有六处,有顾恋故,名随眠。又,俱舍论光记十九曰: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难了。俱舍颂疏十九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名随眠。

2.真正有余不定因

指在同品中见其有,在异品中虽然没有见到,但并未确定它在异品中无有。比如,此人不是遍知,因为他能发言之故。《量理宝藏论》云:真正有余见同品,而于异品未现见。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如何理解此生的五根是后世五根之因?

《中观庄严论释》中讲,如颂云:“唯有空性诸法中,起现空性万法已,经忏明灯镜印章,火晶种子酸与声,蕴结生亦不迁移,智者理当通达此。”这其中的意思是说,某人朗朗诵读经文,当其他人记在心里时,对方(指诵经者)意中所拥有的经典等并未迁移到另一人的心中,自方的相续了知经忏的心是依靠对方的经忏声而呈现的,并非无因。同样,前面的蕴没有迁移到后面,否则有恒常的过失;后面的蕴也并非不依赖前者,否则有无因生的过失。又如油灯传递油灯、明镜中映现影像、印章中浮现出凹凸不平的行相、火晶中出现火、种子生芽、依酸味而分泌津液、声音出现回响的一切比喻,均不是由因迁移到果中而成为一体的,果也不是不依赖于前因而生,这完全是若无因则不可能生果、倘若因齐全则不可能制止果之产生的缘起生。如理如实、毫无错谬地宣说如是有实法之正相唯是大沙门佛陀出有坏至高无上的特法。

《中观四百论》中讲到,一间茅草房顶上有一只灰白色的鸽子,茅草房中如果放上一碗酸奶,鸽子的足印即会在酸奶中显现。虽然鸽子并没有到房中踩酸奶,然而因缘聚合时,这种事件仍会显现。同样,因缘具足后,能现往世肉身痕迹,宿世我的忆念等也是如此,唯是因缘假合而有,并非今世我与宿世我有直接一体的关系。诸法皆是从空性之中依缘而起的幻现,种种因果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并不能依此等宿生念之类的现象,推断出有常我等有自性的法存在。

2.如何理解“分别念的习气久经串习连续不断呈现身体、住处、苦乐”?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云:“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中,因为解脱依于它而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因为轮回依于它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涅不同显现中的苦乐与功过。”

“人们将一切如梦般似乎显现的外界事物认定为“他”,由此便形成了境之习气,从而显现出形形色色的清净和不清净相,并且成为迷乱之处;”

“尽管身体是由四大产生的,但由于未了知真如本性而形成了身之习气,由于执著从蕴、界、处等染污法以及由此所生的苦果部分而成为迷乱之所依;”

“自然光明智慧本体空、自性明、显现种种现相之门不灭,由于耽著为自相能取所取而形成心之习气,以致出现三毒、五毒,并且成为具有我执与我所执之迷乱的根本,从而产生如影像、梦境、毛发飘落般无而显现、似乎真真切切的轮回迷乱相。也就是说,将能取执为我、所取执为我所,诸如将住宅执著为我所之心。”

“轮回与涅槃的一切业均以种子的形式依存于阿赖耶。《文殊净智经》中云:‘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涅槃清净基。’也就是说,在真如法界中所谓阿赖耶作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的无记法。从依于其上或其本性中觉性本是无为法自性任运自成的角度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从无明作为基,轮回之法六识聚及习气依于它的角度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一切善不善自性有为法皆依靠它,因此显现各种苦乐。”

三、思维与辩论:

1.若许“此生第一刹那心由身生,之后同类次第而生后心”,此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与自宗“心由心生”的观点是否一致?有哪些不同处?

2.后世身体的因究竟是什么?

3.请结合比喻说明为何前世身体上有伤患,后世身体上也会出现类似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