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21

下面继续讲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

本论通过理证成立佛教为正量、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这些理证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尤其是年轻的佛教徒,千万不要轻视、忽略,而应懂得这些正理。之后我们就会坚信,佛是量士夫与前生后世存在等教理绝对是真理。有了这样的基础,接受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皈依、发菩提心等佛法就比较容易。否则,一切内道的修法都没有希望。

以前,我翻译并传讲过慈诚罗珠堪布所造的《前世今生论》,在不同场合我也经常提及并竭力向大家推荐,因为这部论典在佛教正理指导下,引用了大量现代科学知识和古今转世案例来证明前生后世存在,极具说服力。而我们现在所学的《释量论•成量品》,法称论师完全是以理证的方式来建立前生后世,对有志于探究佛教真理者,这是不可不知、不可不晓的。以前唐玄奘等高僧大德为了求取正法,经历了何等苦行?而我们现在轻轻松松就遇到了这样的真理,若不珍惜,这是非常可惜的。

念观音心咒、用转经轮、磕大头等简单善行功德也很大,但是,现在国内外佛教徒最缺乏的就是系统闻思,而这关系到整个佛教的命运,所以闻思因明、中观、俱舍等非常有必要。以前我也讲过,目前国内外很多佛教道场的弘法情况,我通过网络等途径也都有所了解,从总体上说,队伍和力度,尤其专业性非常欠缺。

另外,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积极性。若没有积极性,那什么事情也不可能成功。特别是出家人,是不是天天坐着念观音心咒,等着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呢?对于绝大多数年轻僧人来讲,这是不可取的,应该以积极、勇敢、坚强的精神不断学习,法师每天所讲的内容都要让它在心中扎根,达到再过十年二十年也能引用自如的程度。年轻时若学得扎实,不要说这一生,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大的利益。

总之,大家皆应牢记,闻思修行《成量品》等佛法,是人生旅途当中最有意义的大事!

有关前生后世的辩论,前面已经以大量语言讲述完毕,下面谈修行的问题。

壬二(遣修无边不容有)分二:辩论以及答复彼。

癸一、辩论:

谓修纵超胜,如跳及水温。

并非越自性。

对方辩论说:你们前面用了大量文字来证明前生后世存在,即使心的无尽延续成立,但“任何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机会,包括佛陀,也是从一个普通凡夫一步一步功德越来越增上,到最后大悲心和智慧变成无量无边而成就佛果”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因为,修习慈悲等纵然较前有所超胜,也不可能增长到无边。就像跳高运动员,无论经过如何漫长、艰苦的训练,他的成绩也有一定的限度。拿现在室外跳高世界纪录来说,也就是两米四左右,不可能无限度地跳到几千米的高空。又比如用火烧水,水温最高可达一百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变成气体,不可能无限度地一直升温。因此,大悲心和智慧是不可能增长到无边的,因为并不存在超越有限度自性的情况。

癸二(答复彼)分二:差别改变及无量。

子一(差别改变)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丑一、略说:

已修若反复,亦将待勤作,

所依不稳固,超胜不能增。

自性非同彼。

驳:跳跃不能到达无限量之处,水温不能增长到无边,其原因如下:虽然已经过修炼、串习,但若想再反复继续,还需要观待勤作,而不会连续不断运行。也就是说,每跳跃一次都需要身体用尽全力,前前的跳跃没办法帮助后后的跳跃。而且,四大组成的身体其能力也有限。而水,烧开后再继续烧,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灭尽,就谈不上一直增温了,因为水是无常之法,所依不稳固,并不像众生的如来藏心,永不毁灭。因此,所谓的超胜也不可能无止境地增长。

如同有些道友在辩论过程中,经常采用跟所说意义毫不相干的比喻来说明一样,对方所举水和跳跃的比喻也不成立,因为世尊通过累劫修行,大悲心达至无量无边而成为量士夫,与此完全不相同。也就是说,修习慈悲等的自性并不同于这些比喻的自性,具体而言则为:修心到一定时候不观待勤作,所依极其稳固。对很多人来讲,这两个原因都很重要,因为会产生怀疑:到底有没有一个从凡夫到一地菩萨,再到十地菩萨,最后现前无学地,从而成就无量无边智慧和大悲的这么一位补特伽罗啊?若懂得这两个道理,疑惑就会消除,正信就会生起。

丑二(广宣说)分二:改变不变说差别;彼等结合差别基。

寅一、改变不变说差别:

益彼诸功用,于后之超胜,

成办力无故。非恒所依住。

别增非性故。何时已造作,

复不观待勤,他勤将胜进。

前面略说中讲,水和跳跃的比喻并不能证成修习慈悲等不能增长到无边,因为心与水、修心与跳跃有天壤之别,广说则对此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益彼诸功用,于后之超胜,成办力无故。”即:修心与跳跃不同,因为饶益前前跳跃的所有功用勤奋努力,并不具备成办后后跳跃超胜性的能力。比如:两天前奋力一跳取得了优异成绩,两天后再跳仍需用尽全力,重新发起勤作,而不能以两天前的勤作来跳跃,因此并不具有增至无边的自性。而且,身体本身的能力有限,也不可能跳至无边。比如:国际上最优秀的跳高运动员,无论经过如何漫长、艰苦的训练,其跳跃的高度也非常有限。在动物界中,有很多善跳的动物,但也没有跳至无边的。

“非恒所依住。”即:水与心不同,因为水烧开后再持续加热就会干涸,即使在没有干涸的时候,也不是恒常作为热性的所依而住,因为离开火,水马上就会变冷。而心,则是永恒的,而且前前功德之因,会产生后后功德之果,而辗转增上直至无边,比如佛陀从初发菩提心起,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炼而成就佛果。若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对行持善法充满信心:这辈子要好好积累善根,下一辈子在此基础上更要好好行善,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获得成就。就像有些商人所想那样,今天赚一千、明天赚两千……慢慢就会成为富翁。

“别增非性故。”不管是串习跳跃还是烧水,虽然在一定范围中会不断增长,但并不能永远增长,因为它们并不具备无限增长的自性。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以有实法的自然规律具有不会增到无边的理由而存在着。而我们的心则与之不同,比如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何时已造作,复不观待勤,他勤将胜进。”何时,先前已经串习过的没有间断而出现,不再观待刻意发起勤奋,那么依靠所有其他勤奋力或者串习,后后将会更加增进,因此无法限定它的量。比如发菩提心,刚开始虽然需要勤作,到最后不观待勤作菩提心也会生起,在此基础上,若精进观修,菩提心就会越来越增上,乃至究竟圆满。所以,有些人在年轻时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在年老时菩提心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而跳跃、水温等则与之不相同,相信大家都已清楚。

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自心所具有的无限力量,甚至不关心,反而沉迷于电影、电视等没有任何价值、意义的外境事物,这是非常可惜的。而佛教中的高僧大德绝对不会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而是所有精力都用在寻找心灵的奥秘上,所以每天、每月、每年境界越来越增上,直至圆满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因此,无数前辈大德都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一心!”

寅二、彼等结合差别基:

心修悲等生,自然得进展,

如火等燃柴,水银及金等。

是故彼等生,体性生功德。

勤作令后后,愈来愈超胜。

佛陀最大的特点是智慧和悲心,每个人的心通过长期训练,都可以生起这两种功德。但若不修行,光是懂得理论,也不可能在相续当中生起来。如果不断串习智悲所摄的每一个道理,慢慢空性的智慧和利他的大悲就会无二无别现前。因为,心修习慈悲、智慧等而生起时,如果依然继续修行,则与跳跃截然不同,会连续自然得以进展,如同以火等燃烧木柴、净化水银以及精心冶炼金铜等一样。

比如:将火放在干柴里面,若无有阻碍,木柴自然而然会被烧尽无余,因为这是火的本性和能力决定的(因火会灭,故不作所依稳固的比喻)。同样,心修习慈悲等也是这样自然进展的。再者,朱砂通过加热形成水银后,性质就固定了,所以在净化水银积垢时,前面清净的功德不会退转而后后功德会越来越增长。另外,金子提炼到完全纯净时,不需要观待熔炼等,超胜性会越来越增上。后两个比喻主要说明,我们的心经过不断修炼,一定会现前大悲智慧双运之果,因为在心性当中圆满具足一切功德。

虽然大悲、智慧等功德是众生的心性本自具有的,但就像含金矿石一样,需要反复提炼才能得到纯金。在《宝性论》中,以九种比喻充分说明,每一众生的心都与佛心无二无别,但是众生的佛性已被无明烦恼掩盖了,如同含金矿石需专业人员开采、提炼成黄金一样,众生的佛性要显发,也需要依靠具相的善知识和自己的精进实修,来去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当然,在成就的时间上,也有顿渐之别。一旦自性本来面目全体呈现,就像纯金一样,永远也不会退转。

因此,修行慈悲等,并不像水温一样,而是由自己的所依——那些心中产生,即心自身体性所生的功德。如此同类的相续产生并且所依稳固,因此心修习悲悯等的勤作使后后越来越增进,越来越超胜。

但现在有些不信佛教的学者等认为:天天修行徒劳无益,因为这一辈子过后,即使有来世,也要从零开始。其实,人的悲心、智慧等功德,不仅与今世有关,与前世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比如:我们接触到的个别高僧大德,他们的智慧就是无数生世的累积。我经常想:法王如意宝的悲心、智慧,以及弘法利生的能力,一般人积累无数生世,恐怕连他的百分之一都不具足。虽然有人不承认这样的观点,但事实是不可抹杀的。可惜的是,在这个异常烦躁、复杂的社会当中,人们都被各种世间“魔术”迷惑了,而不知真正有价值的真理,甚至对不可思议的功德视而不见。因此,很有必要了知以上道理。

其实,学习因明,不仅可以知道前生后世存在,还可以了知修行大悲和智慧需要勤作和精进,当然到八地时就不需要勤作了,就像净化水银、提炼黄金一样,到后来无勤而自然增上。若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坚信:只有长期不断修学,才能成就佛果。而且,当别人说一些相似理由时,我们也会用诸如所依不稳固、观待勤作等道理来否定,从而建立自己的无垢观点。因此,希望大家从长远着想,对行持善法充满信心,即使即生不能获得成就,行善也不会虚耗,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那样,前世今生所学知识、所做功德,对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因为这就像把钱存在银行里面一样。

《成量品》最关键的有两个内容,一是成立佛陀为量士夫,二是通过理证成立前生后世。但现在很多人,不要说相信佛陀是完美无瑕之人,连前生后世是否存在都不去考虑。若问他:“人死了以后会变成什么?”他就会转移话题,甚至以孔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来搪塞,其实他跟孔夫子的境界差很远。这类人是非常愚痴的,对未来不负责任,就会变得鼠目寸光、无恶不作。而要通晓这个问题,我认为一定要学习藏传因明学,尤其是《成量品》;若想让下一世远离各种各样的恐惧,则应学习藏传佛教密法中的殊胜教言。

在我们学院,有部分僧人在两三年中,专门研究世尊成立为量士夫和前生后世,对此我非常赞叹!去年,一位法师跟我商量,说想专门学《成量品》,要去各个地方参学,我也同意了。我认为,这两个课题穷一生之力来研究,也是值得的。仅就前生后世而言,现在国内外有非常多的案例可资研究。去年学院开学术研讨会,个别大学生也讲述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回忆前世、灵魂出窍等。可能是环境的原因,当今社会上很多人都不重视这些现象,以此导致与真理擦肩而过,留下无尽遗憾。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阿僧祇劫

阿僧祇,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只。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于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只为第五十二数。阿僧祇劫常释为无数劫。

2.佛性

佛性、如来藏、如、法性、实际,皆同一性,只是就能知与所知诸法的不同分位,立不同的名称。在众生数上称佛性、如来藏,在非众生数上称法性、如、实际,但此通内外。《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解释如、法性、实际时说“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又指内外诸法自性本空皆同一性。如《涅槃经》中说,性有不断、不改、不变之义,如麦因果麦性不改变,如矿中金银与出矿时的金银体无增减,所以佛性、法性虽无增减,但有隐显净染之分,隐、染即生死,显、净则涅槃,众生因无明所覆而不能见佛性、法性,若修行则能见性获得解脱涅槃。

二、重点、难点、疑点:

1.“遣修无边不容有”中自宗的答复“差别改变”,如何理解?

“差别改变”也即改变的差别。具体而言,对方所运用的比喻——跳跃和水,都无法改变至无限。跳跃比喻中,身体是有限的,而且跳跃观待勤作;水的比喻中,所依不稳固,所以二者不可增至无限。而在心上串习慈悲和智慧则不同,可改变至无限。由于心的增长是无限的,后来也不观待勤作,并且所依稳固,所以可以增至无限。

三、思维与辩论:

1.外道以何喻证明心的修行是有限的?能成立吗?理由是什么?

2.因明自宗以何比喻说明修习慈悲等可至自然进展、无需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