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25

下面继续讲《释量论•成量品》。在本品中,法称论师以无比的智慧成立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我们能共同学习、研讨这样的论典,因缘非常殊胜。

在翻译、传讲《成量品》的过程中,我心里经常生起欢喜心,因为总觉得有生之年中,不要说在成百上千人面前,哪怕在十个、五个人面前,证成世尊为量士夫,也是此生最大的福分。虽然每个人所认为的有意义的事不一样,但我认为对世尊成立为量士夫进行交流,意义最为深远。因为哪怕一瞬间观想佛陀,其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对佛陀生起坚固的信心,功德就更加无量无边。

作为佛教徒,最重要的是对佛陀的信心,若信心打折扣,就不可能获得解脱。这次听受因明,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抱着求解脱和正面了解佛教的目的,那就应该通过学习对佛陀生起不退转信。极少数人可能有其他目的,但他们在阿赖耶的田地上也能播下解脱的种子。所以,在生命中,学习《成量品》的机缘非常难得。虽然,拜佛、烧香等佛事也很有意义,但系统学习因明的甚深道理在当今时代非常罕见。因此,应珍惜机缘,依靠此窍诀而生起正信。

作为佛教徒,既然自己经过反复观察选择了这一条路,就应该坚持走下去。我经常想,学院中的出家人和在家人,为什么能放下家庭、工作等,而专心修学佛法呢?就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但是,学佛的违缘众多,若中途改变或者放弃自己的信仰,那就失败了。所以,闻思修行这样的论典非常重要。

不过,以后想传授此法确实不容易,因为“市场”难找。若是藏地,去寺庙讲《释量论》,僧人们欢喜得不得了。而汉地,因为整个社会风气和千百年来的传统的缘故,想让更多人喜欢闻思修行,也是很困难的。虽然如此,我们也要从身边做起,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人的思想、命运都可以改变。

壬二(除彼诤)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癸一、略说:

有谓言说等,故非尽过患。

此逆疑故谬。

伺察派、顺世派等有些外道说:世尊是量士夫的说法不合理,因为他并没有远离贪嗔痴等过患。为什么呢?他会说话、有身体、有心识,还会为了穿衣吃饭等去化缘,而我们也要做这些,因为我们都有烦恼,所以佛陀也应该有烦恼。

驳:这种推理完全错谬,因为其因在逆品(指异品)方面成立(吃饭等在正量方面具备)值得怀疑故。详细地说,虽然宗法成立,但同品遍并不成立,因为在说话、吃饭等的人当中,有些有烦恼,有些没有烦恼(如阿罗汉等);再者异品遍也不成立,因为是正量并不一定不吃饭等。所以是不正确的推理,是不定因。因此,佛陀虽然在众生面前显现说话、走路等,但并没有不是正量的过患,这从其教法远离贪嗔等烦恼也可看出。

现在很多人喜欢这样推理:藏传佛教不好,因为藏传佛教的某个出家人不如法故。很明显,这具备上面推理所犯的过失。以一个人不如法,并不能证成所有人都不如法,否则,天下所有人全部是罪犯、强盗等恶人了。

癸二、广宣说:

常性或无法,或法不知故,

何故妄断言,诸过不能灭?

此颂以设问的方式进行宣说:你们认为,所有烦恼不可能无余断除,是出于什么理由呢?是因为贪等一切过患与心无二无别,是常有的缘故不能断,或者没有断除贪心、嗔心等烦恼的方法而不能断,或者即使有断除贪嗔等过失的方法而不了知而不能断?到底是以其中哪种理由妄下结论,说所有过失不能从根本上断除呢?对此,所有人都需要反复思考,因为我们的相续也有可能产生烦恼不能无余断除的邪见。

有因故依修,因治灭尽故,

由知因自性,知彼亦成立。

这三种说法都不合理。

首先,烦恼常有不成立。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从生下来开始产生贪心,至死甚至到来世还存在。比如:我们偶尔会生起极为强烈的贪心,偶尔又好像一点贪心都没有,自己都认为自己修行很不错,快获得阿罗汉果了。又如嗔心:若某段时间很忙、很累,或身体不好,或心情不佳,就容易生起嗔心;若呆在寂静地,远离尘劳琐事,身心状态都不错,就不会生嗔恨心。所以,烦恼非恒常,而是无常的,观待因而偶尔产生故。

其次,烦恼无有方法可断的说法也不成立。因为,依靠修行因的对治能够灭尽所有烦恼的缘故。比如:生起贪心,可以用修无我等来对治;产生嗔恨,可以用修慈悲等来灭除。

最后,即使有断除烦恼的方法也不了知的说法亦不成立。比如,刚开始虽然不知道,但依止善知识精进修学一段时间后,就会懂得如何断除烦恼。这一点,从很多修行者身上也可看出:未修行前,贪嗔痴一天也不能远离;修行后,原来的恶劣品行就慢慢断除或减轻了。所以,只要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修行教理,就不可能不懂得断除烦恼的方法。前辈高僧大德就是如此,由于了知了因的自性,也知道与之相违的对治完全成立。因此,并非不了知方便或方法。

总之,认为烦恼常有无法断除,即或是无常也没有方法断除,即或有断除的方法谁也不知道,都是不合理的。

佛经中讲,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分别念,即坏聚见或萨迦耶见。故依靠大小乘无我空性的修法,或密宗认识本性的修法,就能摧毁它,因为是它的正对治。为什么有些修行人自利心非常薄弱,而利他心却极其强烈呢?就是因为他们通过长期修行无我空性或菩提心,减轻或摧毁了我执。但是,即或是这样的人,在刚遇到大乘佛法时,心也不一定那么切。我们学院有些特别了不起的法师,刚来学院时,境界也跟一般人差不多,有世间八法等不好的心态,但通过一段时间闻思修行后,自相续的烦恼就减少乃至断除了,心中唯一装着众生。所以,我们务必清楚:通过修道,大悲心会越来越增长,智慧会越来越明澈,与其相违的执著、邪见都会慢慢灭尽,到最后真正现前无我智慧时,所作所为唯一就是利益众生。

这以上“自利圆满说善逝”已经宣讲完毕。

己二、他利圆满说救护:

救者见道说,无果非妄说,

具悲故诸为,行持他利故。

为此是正量。

到本科判为止,陈那论师《集量论》顶礼句中“欲利、导师、善逝、救护”这八个字,已顺式宣说完毕,即依修道的方式证成了世尊为量士夫。其中,“欲利”是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导师”是修习无我空性,这两种因圆满,就能现前“善逝”和“救护”之果,从而成立世尊为量士夫。

在因明注疏中也讲,与释迦佛一相续的大乘资粮道菩萨(指释迦佛的因位),其相续现前“导师”中所说的无我智慧,因为“导师”是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大悲心所生之果。在见道时,彼就具足善逝的三种功德——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因为其相续已经获得自利圆满的功德,不再产生烦恼。而在无学地,则具足饶益、救护一切众生的无边智慧,因为已圆满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欲利”和“导师”主要指资粮道,“善逝”指见道,“救护”指无学道。也就是说,在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愿菩提心后,又有行持六度万行的行菩提心,之后现前一地菩萨的境界,再历经二地至十地的修道位,而成就佛果。就像一位名医,先要生起做医生的意乐,这相当于“欲利”;再去医学院等处学习医学知识,相当于“导师”;完成学业,获得医生资格证书,相当于“善逝”;正式行医,为他人治病,相当于“救护”。因此,所谓救护者唯指佛陀,而不包括菩萨和声缘阿罗汉,因为唯佛堪为所有众生的依怙。

下面讲颂词:由前文可知,从大悲心中产生导师,大悲心达至极点出生善逝,再由具足三功德的善逝中出生救护,所以历经一至十地而获得佛果的佛陀就是真正的救护者,因为他照见一切万法的真实相后,为他众如实宣说故。而众生依照他所宣说的正道,能彻底从所有痛苦中得以救护,所以吠陀等其余本师远逊于佛陀。如《殊胜赞》中说,愚痴的人们以贪心、嗔心为殊胜对境,赞叹了解世间部分学问的外道本师,佛陀远离一切烦恼和痛苦,并不断救护三界轮回的众生,所以唯其是真正的本师。因此,“救者”唯是佛陀,因为他成道后为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无数众生依靠其指示的道路修行,获得了真正的解脱。

有人会想:为什么佛陀所说的法百分之百正确呢?颂云:“无果非妄说”。在因明当中,证成佛陀是量士夫时,经常会用到这个推理,所以这句话特别重要。意思是说,没有任何说妄语的必要或果,所以佛陀所说的法是真实语。如《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若我们懂得这个推理,就会产生即使河水倒流、星辰坠落,佛陀也不会以虚假的语言欺骗众生的定解。

大家都清楚,说妄语有两种情况:一是由自相续的贪、嗔、嫉妒、傲慢等烦恼引发,有目的性——自利或害他。比如,因为特别害怕某件事情而说妄语,因为自私自利而以贪求心说妄语,因为嗔恨心想毁坏他人而以妄语陷害等等。而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集资粮,已经把烦恼的种子和习气断得一干二净,所以绝对不可能说妄语。二是由无明愚痴引发,比如:本来想好好为他人解说,但因自己不懂而说了妄语。不过佛陀并不具足这方面的过失,因为其对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器情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理由前面已经讲述完毕。

有人会问:佛陀不是也讲不了义的语言吗?这难道不算妄语吗?

答:并不相同,因为这是为了利益众生的权巧之说。比如,“我”不存在,任何大乘了义经论都如此宣说,但若一开始就这样讲,他人并不一定能接受,所以只好根据对方的根器,暂时讲不了义的观点。但不了义的说法并非妄语,在《楞伽经》、《解深密意经》等经典当中,讲了它们之间的许多差别,希望大家参阅。总之,佛陀所说的语言是金刚语、谛实语,无有任何欺诳的成分。

有人还想:佛陀在说话之前也有思维,比如他到印度鹿野苑去转F轮时,就有利益众生的想法,这难道不是贪心吗?刚才你们说,有贪心就会说妄语,那佛陀也会说妄语。

答:贪心烦恼是自私自利之心,而佛陀自私自利的心一点一滴都没有,完全是利他心,所以这并不叫贪心,而是大悲心。有些人口头上说想利益他人,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这就是贪心。前面讲过,佛陀因为彻证万法实相,所有自私自利心都已断尽,所以在看到无量无边众生不懂真理而处于无明黑暗中时,就会对他们生起巨大的悲心。因为生起了大悲心,佛陀的所作所为无一例外都是利他,所以为了自利而欺惑别人的现象在佛陀身上绝不可能发生,因此佛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者。至于救护的方法,则是讲经说法、开阐正道。

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其中说:“不要说佛陀本人,连佛陀的追随者都非常伟大。”确实,真正有利他菩提心的人,其身份无论是在家、出家,很多人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其三门表现出的无私奉献,会令任何一个世间人黯然失色。我们虽然没有看到过两千多年前的佛陀,但通过他的追随者的言行,也可推断其思想无比高尚。

在座的各位都是佛陀的追随者,所以一定要有一颗利他的心,孜孜不倦地救护众生。而救护众生的最好方法就是开示正道,因为众生以无明愚痴沉溺在轮回当中,若没有懂得无我或菩提心的道理,即使行为再善妙,也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正因如此,佛陀在成道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众生三转F轮。作为追随者,在生起救度众生的大悲心时,也要向佛陀学习,多作法布施,因为财布施只能解决暂时问题,虽然布施药物等也有必要,但并不殊胜。当然,以佛法饶益他众,也不一定能让众生马上获得阿罗汉果、现前虹身成就,但闻思修行佛法的功德,生生世世都不会耗尽。

我独自一人时,经常思维:法王如意宝非常伟大。因为他从十几岁到七十多岁圆寂之间,从来没有间断过讲经说法。当然,释迦牟尼佛和前辈大德也是如此。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轻视讲经说法,即使自己没有这个因缘,也要多听闻,因为这样的福分非常难得。

希望大家认真看麦彭仁波切的讲义,若反复阅读,一定能懂得麦彭仁波切金刚语中的甚深意义,即: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成为量士夫,是因为他悲心已达究竟,因为有大悲心,就会以佛法饶益众生,以此无量众生才有机会解脱轮回。正因如此,佛陀决定是无有任何欺惑的量士夫或说正量。

如果没有明眼人指路,很可能迷失方向,分不清真正的佛教,甚至至死也不明白佛教的核心。而依靠传承上师的教言,我们就会发现:在佛教众多功德中,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三学,因为佛陀救护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以三学开导众生,令其破迷开悟。懂得这个道理后,不管是自己修学还是弘法利生,自始至终都要抓住重点,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八万四千法门

又称八万四千法蕴、八万四千法聚、八万四千法藏、八万四千度门,或八万法蕴、八万法藏。为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施设的法门。八万四千法是表示法门之多,并非实数。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对治其病而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谓八万四千诸度门,据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七所载,乃佛之三百五十功德门中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门。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门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门,一变为十,总成八万四千度门。《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云︰“受化有情有八万行,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为说八万法蕴,彼诸有情依佛所说八万法蕴,入佛法中,作所应作各得究竟。”

二、重点、难点、疑点:

1.佛陀已经断尽烦恼,为什么还会在轮回转生,显现吃饭说话等?

外道认为佛陀并未断尽烦恼,因为能说话吃饭故,此推理并不合理,是真正有余不定因。其实佛示现言说、生老病死等,并不是由集谛之因所产生的苦谛之果,而是一种倒驾慈航、大悲示现、度化众生的方便。《大乘无上续论》中云:“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如实真实已见故,虽于生等已超离,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现生死老病等。”

三、思维与辩论:

1.“佛陀不是善逝,因为有言谈之故。”此论式是否合理?为什么?属于哪种论式的类别?

2.由“不可断、不能断、不了知”而说“无余断除不成立”的观点正确吗?请分别予以驳斥。

3.为什么佛陀所说的话百分之百正确?不了义教是否是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