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26

《成量品》主要有两大部分内容:一是以欲利、导师、善逝、救护的顺式推理来建立世尊为量士夫,二是以救护、善逝、导师、欲利的逆式推理来成立佛陀是正量。就像十二缘起有生灭两种观法一样,世尊成立为量士夫也有两种途径。前一大科判,以悲心、智慧等顺式推理成立佛陀是遍智或量,已经宣讲完毕。下面继续以救护等逆式推理来说明佛陀是量士夫。

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分四:宣说救护自性者;说由救护知善逝;说由善逝知导师;说由导师知具悲。

希望大家多研究这四个科判,从救护开始,一直到具悲之间的整个逆式推断,是如何证成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的。

戊一(宣说救护自性者)分二:宣讲四谛说救护;宣说四谛各自性。

己一、宣讲四谛说救护:

或救说四谛。

或以逆式的推断来说明佛陀是量士夫。

所谓救护者,世间也经常说到,比如我今天掉入坑中或水里,别人把我救了起来,这些救我的人就是我的救护者;或者在饥饿近死时,依靠别人递过来的食物重新站立起来,布施者就是救命恩人。但这只是暂时的救护,最究竟的救护唯有佛陀才能做到,因为唯有佛陀为众生宣说了四谛法门。正因如此,我们才说真正究竟的救护者唯是佛陀。

前面也讲过,若要帮助众生,最好为众生宣讲佛法。当然做一些建学校、建医院、修桥补路等慈善事业,这些各大宗教都在提倡,也能暂时救护众生。这几年,我也做了一些慈善,但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能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建学校、让贫困学生学世间知识上,或带着米粮等救灾物资到地震等灾区去等,因为这些只是暂时的救护,与为众生传授佛法比较起来相差太远。正因如此,我经常在周一至周五传讲佛法,在周六和周日做慈善。我也希望大家做事权衡轻重、分清主次。不过,我并没有说自己的选择最善妙,若有人发心一辈子做这些善事,也非常值得称道。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只将为众生宣讲苦集灭道四谛的佛陀称作救护者呢?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众生获得解脱,而以五火等并不能令众生解脱。有些外道认为,通过五火(即曝晒于烈日下,于身体四方燃火之苦行)、沐浴(如在恒河中洗澡等)、受持畜生禁行(像畜生一样吃草、喝水等)等方式可以获得解脱,但这些并不能让众生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因为这些只是身体的苦行,跟心没有任何关系。佛教当中虽然也修持苦行,但若完全是折磨身体,也不能获得解脱。因为,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首先要知道轮回皆苦,其次要明白苦的根源是集谛——业和烦恼,然后再通过五道十地的修行来远离苦和集,在真正现前灭谛时,就摆脱了轮回的一切痛苦。而这样的道理,唯有佛陀了知,并为众生如实做了宣说,所以唯佛是救护者。

在《成量品释》中,麦彭仁波切引用教证说:身处畏惧、恐怖之地的人,大多数都会依止神山、森林、寺院、树木、灵塔,以及水神等,但这些并非主要的皈依处,依止这些世间神灵或外道天尊并不能让众生摆脱沉溺轮回的大痛苦。什么时候皈依佛法僧,依于八正道,则必定超越三界轮回趋至涅槃的果位。所以,依凭智慧现见的四圣谛,是众生的主要皈依处,因为皈依此四谛能解脱一切痛苦。而宣说四圣谛的佛陀,自然而然成为真正的救护者。

自古以来,无数众生遇到恐惧和危难时,都会寻找依靠处,有的依靠邪魔外道、山神地神等世间有情,有的依靠山崖、桥梁、房屋等世间无情,虽然这些暂时有利于身心,但也不能让我们永远从恐怖中获得解脱。而依止佛法僧三宝,则能脱离一切痛苦。在这方面,无数仁人智士做过成功示范,若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依靠三宝的加持也必定证得一切万法的真相,自然而然现前无有业和烦恼的境界。现在我们都身处三宝无与伦比加持的保护下,应该说非常有福报,否则在无数时日中,将不断感受各种各样巨大痛苦的煎熬。但有的众生,还没有找到最究竟、最殊胜、最微妙的皈依处,甚至连三宝的名号都听不到,这是非常可怜的。

至于四谛法门的重要,可以《佛说法王经》中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中了毒箭后,应立即将之拔出,而不应追究箭是谁射的,是用什么材质制造的等,否则毒素会蔓延整个身体,令其丧命。同样,对身处轮回的众生来讲,了解所知万法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获得解脱。正因如此,释迦牟尼佛初转F轮,就以无垢智慧为众生开示了四谛法门。对于想获得解脱的众生来讲,除了四谛法门之外,尽未来际寻找也不可能有其他方法。

去年我在大学里作了一场“佛教的真理观”的专题演讲,先结合《中观四百论》等佛教经论讲了一些空性的道理,最后主要讲了四谛。因为若完全以传统方式来表达苦集灭道,现在人对佛法专用术语比较陌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就结合现实生活和他们关心的问题来解释。并以病人感受病苦,医生确诊病源,病人按方服药而康复为喻,讲了四谛之间的关系。我也希望大家在因缘成熟时,将佛陀宣讲的这个解脱妙法,传递给有缘众生。

对于一般根机的众生来讲,先应传授此法,若一开始就讲禅法,或密法的自然安住,即或他们当时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但因没有打好基础,也不一定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应次第引导。当然在宣讲前,自己最好先对四谛法门有清晰的认识,并获得一定的感悟,再将自相续的智慧境界传递给他人,他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得益。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佛陀不讲怎样制造坦克、原子弹、军用飞机等现在科学家特别重视的东西呢?答:虽然部分人对这些特别感兴趣,但依靠它们不但不能让众生获得解脱,反而会带来各种痛苦,因为战争、军备竞赛、军事威胁等会夺走人们的生命,让人们生活在惊恐、贫困之中。因此,佛陀绝不会开示这些损害众生的法。

或问:那开示医药等有利于众生的法,无论如何也是应该的吧。答:这些只是暂时的救护方法,根本无法让众生脱离轮回,所以佛陀主要开示解脱法。

若真正认识到三界轮回的凡夫痛苦无边,获得解脱的圣人快乐无比,就会对闻思修行佛法产生极大兴趣,进而相信佛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者。当然,若没有一定的智慧,接受这些道理也不容易。比如四谛法门,浅讲即是《小乘阿毗达磨》和《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深讲即是全知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中的观点。因此,大家皆应珍惜这样的闻思修行机会。

己二(宣说四谛各自性)分四:宣说当知之苦谛;宣说当断之集谛;宣说当得之灭谛;宣说当修之道谛。

庚一(宣说当知之苦谛)分二:宣说痛苦之事相;宣说苦谛之法相。

辛一(宣说痛苦之事相)分二:真实及破邪分别。

壬一、真实:

苦即流转蕴。

所谓苦谛,就是生死相续不断流转的有漏五蕴。按照《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观点,由业和烦恼支配而生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皆属于苦谛,但这里的苦谛主要指流转者——凡夫有情,或者说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当然由流转者的业感所现的外境——器世界也可包括在内。为什么说苦谛就是生死相续不断流转的五蕴呢?因为只要有了有漏五蕴,就会不同程度地在轮回中感受苦苦、变苦、行苦三大苦的逼迫。正因为五取蕴的本体就是痛苦,所以称为“苦谛”。所谓“谛”,就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若把不是苦的硬说成苦,就不叫谛,但在我们这些众生面前,苦苦、变苦、行苦都真实存在,所以叫苦谛。

但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我过得很快乐,我家庭特别幸福,我长得极其漂亮……”暂时来讲,虽然你长得很好看,但美貌并不长久,慢慢就会满面皱纹,那时就会很痛苦。其他世间幸福、快乐等,也与此相同。因此,我们才说“苦才是人生”。人们自认为很快乐,其实只是颠倒而已,因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死病等八苦,或苦苦、变苦、行苦等三苦。

当然,每个人的业感并不相同。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大部分感受都是苦,乐只占很少一部分。比如,有人希望财富能带来幸福,但幸福的时间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因为积累、经营、守护财富都是苦。又比如,有人想依靠感情获得快乐,但快乐的时间却非常少,因为追求、经营、守护都很苦。若我们以智慧观察,真正懂得蕴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就会知道世间任何有漏法的本体皆苦非乐。

不仅人道众生,地狱界、饿鬼界、旁生界、阿修罗界、天界的众生都是不离苦的自性。故佛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正因为苦即流转蕴,所以除了依靠五蕴利益众生的圣者之外,真正具有有漏五蕴的众生都很苦。不管是国家元首,还是联合国秘书长,若其内心没有修行境界,光环的背后都隐藏着众多苦处和烦恼。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对美好的人生满怀希望。对此,我们应该对他们开示真理: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痛苦连绵,你不要抱太大希望,不然会失望、绝望乃至自杀的。今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说,全世界每年有一百多万人自杀,原因就是对社会和人生绝望,丧失了生存的勇气。其实,若修行有一定的境界,在遇到痛苦时,不但不会倒下去,反而能转为道用、非常勇敢。

壬二(破邪分别)分二:破无轮回之承许;破彼遣过之答复。

癸一、破无轮回之承许:

串习贪等明,见故非自然,

无因生违故。

在以逆式成立佛陀为量士夫时,一定要证成轮回皆苦,而所谓苦就是生死相续不断流转的有漏五蕴,所以需要成立前生后世,并破斥顺世外道的观点。麦彭仁波切讲,顺世外道有两种,一种一点因果都不承认,一种只承许外界的种子产生苗芽等因果。在《释量论》中,对顺世外道破得比较多,因为他们不承认前生后世、业因果,是特别低劣的宗派。现在地球上,这样的可怜人特别多,因为很多人都不信仰宗教。在西方,人们都相信基督,承认天堂、地狱,情况就好得多。

顺世外道说:“苦即流转蕴”并不合理,因为前生后世或者轮回根本不存在,蕴就像草地上的蘑菇一样,是自然而然、无缘无故出现的。

驳:轮回不成立的说法绝不合理,因为众生的五蕴并非自然而然、随随便便产生。正因为有前世不同的串习,在现实生活中现见到不同人的贪心、嗔心、悲心、智慧等心态明显不同。因此,并非无因随便产生。否则,就不应该随着串习的因不同,而有增长等变异。再者,无因与生相违。因为,若无因而有生,要么永远产生,要么永远不产生,而不会偶尔产生、偶尔不产生。

若执著身体是心识的因,双胞胎的性格、智慧就不应该有不同,因为父母的身体等因缘并无任何差异。据《百业经》记载:一对双胞胎兄弟出家后都做了法师,一位对僧众非常有信心,经常做供养;一位特别吝啬,还恶口谩骂僧众。后者因为恶业的缘故,先于五百世中转生饿鬼,后来无论转生何道皆饿死。虽然因为前世的善愿,他即生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证得阿罗汉果,但也饥饿而死,身相也很丑陋。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双胞胎,长相、性格、智商、心态等有很大差异。因此身体并非心识的主因,否则同一因就不应该产生不同的果。若承许心识的主因是心,因为前世心的业力各不相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果。

这里讲到了最关键的问题——前世的习气。对此,我们观察自他的心态就可以明白: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或者双胞胎,有的从小对善法很感兴趣,自然而然生起欢喜心,有的却兴趣索然,甚至讨厌、鄙视,这充分说明每个人前世的心或业力不一样,否则在外缘相同的情况下,内心就不应该有不同。因此,除了依靠父母的身体之外,还要有近取因——前世的心识,是它带着不同业力,才导致众生的千差万别。

再者,从动物或人出生不久就知道寻找乳汁吃这一点,也可推断前世的习气存在。当过母亲的都知道,孩子出生不久就会找奶吃;而小牛,出生数小时后就会主动站起来去寻找母牛的乳头吸吮,根本不会找别的部位。从诸如此类的行为可以推断,这是串习已久的,不用教就会。又比如,但凡母亲都会疼爱自己的孩子,自然而然具足母爱,这也是无始以来的串习所致。而所谓聪明或者愚笨,也只不过是前世在某方面串习得多与少而已。

总之,前世是存在的,因为有回忆前世等诸多无法破斥的证据存在。但现在大多数人,因为错误教育的引导对此都不重视,甚至嗤之以鼻,这会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

癸二(破彼遣过之答复)分三:破无轮回之依据;立有轮回之依据;说无轮回有妨害。

子一(破无轮回之依据)分二:风等惑因不合理;亦破大种许为因。

丑一(风等惑因不合理)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寅一、略说:

错非风等法。

现在很多唯物论者,都认为风等是烦恼的因,不知佛教徒有没有这样的邪见?我有时感觉,很多佛弟子有这方面的怀疑,所以需要用因明正理将之铲除。

顺世外道说:贪等并非由前面的同类因所产生,因为身体的基本成分是地水火风四大,或风胆涎三界。具体而言,四大是心识的因,从风界中产生痴心及其附属心所,从胆界中产生嗔恨和智慧等(对方认为胆界的成分是火大,故易生嗔),从涎界(对方认为涎界代表地大和水大)中产生贪心、吝啬、慈悲等。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贪嗔痴及吝啬、慈悲等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身体中地水火风四大的比重不同所致,比如火大多嗔心重,风大多愚痴重等。

驳:若地水火风四大或风胆涎三界是贪嗔痴的因,它们之间就应具备因果间随存随灭的关系,比如一个人火大多,就应嗔心大,或贪心灭时,涎界就应不存在,但在生活中根本见不到这种状况,甚至经常见到,涎界成分多的人不但贪心不重反而愚痴和嗔心极重,或胆界成分少的人不但嗔心不轻反而更加严重,即随存随灭错乱,所以贪等并不是风等过失的法。

不过,涎界成分多的人,有皮肤白、睡眠重、身体强壮等特点;胆界成分多的人,有皮肤黄、身体发臭、体温高等特点;风界成分多的人,有皮肤黑、行动轻便、语言多等特点。藏医《四部医典》也讲,风胆涎对人的身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风胆涎或四大并非心识的近取因,前面也讲过二者并无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比如某人胆界成分多或火大多,就应脾气大、嗔心重,但也不一定是这样。否则,若将只是并存的二者承许为因果,就像看见水上有水鸟,树上有布谷鸟,便承许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一样荒唐可笑。

总之,确立因果,必须要有随存随灭的关系,不能一两次发现某事物上有某种法,比如桌子上有瓶子,就认为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它们并不一定是随存随灭的。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多用智慧进行观察。

寅二(广宣说)分二:遮破及自不同理。

卯一(遮破)分三:因果应成皆错乱;因果应成颠倒矣;应成决定唯一果。

辰一、因果应成皆错乱:

谓性合无过。为何亦不见,

彼法外他法?

对方说:风胆涎三者自性混合而住,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身体当中,风胆涎三种成分皆存在,不可能唯有一种,其他都消失,所以不会有你们所说的过失。

驳:在见到嗔恨等时,为什么见不到它们前面的因法以外的臭味和大汗等他法呢?如果这些都没有见到,那又怎么知道嗔恨等的因是胆等成分多呢?这样的话,风胆涎三者的成分又是怎么了知的呢?很明显,都成了未知数。而且,你们说风胆涎三者混合而住,那为什么只说贪心的因是涎,而不说贪心的因是风和胆呢?若一个烦恼有三个因,就不应该单独区分出三种因果关系,这样的话,你们所许“风生痴、胆生嗔、涎生贪”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一般藏医认为,风对呼吸、运动以及食物的运送、分解等起作用,胆对体温、智慧、气息和食物的消化等起作用,涎起吸收营养、制造脂肪等作用。佛教也承认,风胆涎对贪嗔痴起俱生缘的作用,比如胆界成分多容易产生嗔恨心等。而且,心态不仅与身体有关,与父母的遗传也有关。但这只是一种外缘,不能说是心识的近取因,因为光明心的本体无始以来就存在。但现在很多人都分不清楚心识和身体的关系,认为身体产生心识,而以盲导盲。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八正道

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2.五取蕴

谓有漏之五蕴也。取者取着之义,小乘有部,总为烦恼之异名,大乘唯识,为贪爱之别名。取着于贪爱之烦恼事物,故名为取,五蕴以烦恼为因而生,故云取蕴(第一义),五蕴常从属烦恼,故云取蕴(第二义),五蕴能生烦恼,故云取蕴(第三义)。俱舍论一曰:“有漏名取蕴。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糖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取故名取蕴,如花果树。”大毗婆沙论七十五卷一页云: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谓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与现在,或起欲,或起贪、嗔、痴、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称为色取蕴。其余受、想、行、识等亦如是广分别。论中并分别蕴与取蕴之差异,谓蕴通有漏、无漏,取蕴则唯通有漏。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如何理解有漏五蕴是痛苦的自性?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也。”意思是说,色蕴现量造成苦害的缘故是苦处;受蕴承受痛苦的缘故是苦器;想蕴能生起分别妄念而成为最初之门的缘故是苦依;行蕴与识蕴是作者与知者的缘故为苦源。此等之理在《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也有如是宣说。《心性休息大车疏》云:“经说色受想行识,近取五蕴有漏性,是故乃是诸苦处,苦依苦器与苦源。”

2.为什么四谛决定能彻底救护这一点以事势理成立?

对此,可以以缘起理而证实。具体以两层来分析:第一层是成立痛苦都是缘起生,不是无因生,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从我执产生。第二层是成立什么是正道,那么什么是正道呢?就是能够对治苦因的道,也就是直接对治我执的道。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佛说的无我之道,直接与我执相违,所以决定是正道,但是其它的道与我执并不相违,而是相应,所以都是邪道或者非道。这样一辨别,心里就能断定,唯一佛说的法才是正道。

三、思维与辩论:

1.为什么说佛陀因为宣讲了四谛而成为众生真正的救护者?

2.苦谛的事相是什么?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是否认识到轮回皆苦?为什么?

3.怎样破斥顺世外道的观点——“轮回不存在,因为蕴无因随便而生”?怎样破斥风胆涎分别产生贪嗔痴的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