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27

现在继续讲,以救护等逆式建立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其中破斥顺世外道所许“没有轮回,不存在前生后世”的观点。若把《释量论》学好,在跟外道辩论时就有获胜的把握;即或没有通晓全部内容,只懂得《成量品》,在面对不承认前生后世的人的辩难时,也有强有力的依据驳斥对方。因此,学习本品极其重要。

前面对方认为,贪嗔痴由风胆涎或四大所致。而内道认为,贪嗔痴以无始以来自相续中的三毒烦恼为根本因,悦意和不悦意的对境为增上缘而产生。现在世间很多人经常讲,人的情绪和心态依靠大脑、神经等身体组织出现,其实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因为人并非石头等无情,死后还有来世。有时看来,人们似乎都承认前生后世,否则在清明节等时,就不应该为死人烧纸、设供等,但可能他们内心实际上是迷惑的状态,所以学习这样的论典意义非常重大。

下面继续破斥对方的观点,颂云:

一切贪成同,故非一切法。

谓如色无过,设彼差别者,

诸业增上无,彼辩亦等同。

破斥完“风胆涎分别产生贪嗔痴”的观点后,对方说:贪嗔痴并非决定分开,因为风胆涎三者聚合,贪心等就会产生,比如我们身体中风胆涎三者原本就集聚在一起,所以自然而然会产生贪等烦恼。

驳:若真如此,所有风胆涎平衡者相续中的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智慧等一切皆应成为等同,不会存在有人贪心大、有人嗔心大等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因完全相同,风胆涎三者原本就集聚在一起,而且是平衡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健康者(风胆涎平衡则健康,不平衡则生病)的心态并不一样,比如,有的贪心重,嗔心和痴心则极其轻微;有的贪嗔皆轻,但很愚笨,尤其喜欢睡觉;有的贪心薄弱,对异性毫无兴趣,而嗔心却很严重,生气时地动山摇。这都是现量可见的,因此贪等并非风胆涎三者的共同法。

如果对方说:这并没有过失,就像因地水火风四大无有差别,而果色香等却各不相同一样。比如,地水火风四大完全相同的人,有的长得极其好看,有的长得特别丑陋。所以,因无差别并不代表果完全相同,因此我们的观点并无过失。

驳:果有差别,因决定有差别。因有两种,一众生相续所摄之因,二非众生相续所摄之因。(麦彭仁波切在《成量品释》中讲,要从相续当中的业和外在的因法两方面来理解。)前一种即所谓的业,它是形成色法等的增上缘;后一种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类的因。若舍此取彼,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无法答复“假设造成色等截然不同之差别的所有宿业增上缘不存在,则不应该有差别”的辩难。

若懂得这个道理,就会明白:地水火风四大完全相同的人美丑、高低等有很大差别,生活条件相同的人心态有很大差异的原因,即与前世所造善恶业有关。同时也会明白:外表差不多的两个萝卜,一个很甜、一个很苦,是因为种子等的差异所致;种子相同而开花结果不同,与阳光、水分等因缘有关。当然,外境也会随业力转变,比如以前一位比丘在山中染法衣,因为前世业力显现,自他都看成在锅中煮牛肉,而被关入监狱。若没有业力加入,染法衣就是染法衣,不会变成煮牛肉,不过器世界的一切都与众生的业力有关。但也不能忽略外在的自然规律,比如喝一碗水,虽然与自己的心态有关,但也与水中的化学成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作为修行人,应观察内外两种因缘来修炼自心。

现在世间,一些学逻辑、哲学的人,经常提出类似顺世外道的观点:“因都相同,为什么果不相同?比如自他都造善业,而他发财,我却很痛苦。”此时我们应给他讲:表面看来,自他都种善因,但前世的业并不一样,所以感受也不一样。然后再讲一些比喻和公案,就能让他信服。所以,作为佛教徒,学习因明、中观、俱舍等论典非常有必要,因为这能让自他的智慧更加深细。

若亦许贪等,自性是诸法,

无不具力性,果别由何致?

诸过纵有别,无有差异故。

若真像你们所认为那样,贪等自性是风胆涎三者之法,那风胆涎平衡的众生,其果法贪嗔痴别别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因为其身体无不具足产生同等贪嗔痴的能力的自性。也就是说,因相同的缘故,果应该一模一样,而不应该不相同。麦彭仁波切认为,“若亦许贪等,自性是诸法,无不具力性,果别由何致?”这一颂,是慧源论师《量庄严论》中的颂词,本论中没有。在跟不承认前生后世的外道等辩论时,希望大家用上这个方法,当然语言并不一定完全一样。比如,对方认为身体的四大产生贪嗔痴,那就可以反问:所有四大平衡的众生的贪嗔痴为什么不一样?

另外,即使风胆涎的过患有差别,比如风胆涎过多过少,致使身体消瘦、肤色不正常等,但贪嗔痴并没有随之呈现如是差异,所以贪嗔痴并不是风胆涎的法。否则,就应该如同灯与灯光一样随存。或者,如同果法无有差别一样,因也应该无有任何差异。

非不成立性,一切变变故,

亦非一切生。

若对方说: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症状,比如头痛、胃痛等,其疼痛的方式皆有诸多差别。与此相同,风胆涎失去平衡时也有很多差别,比如风病有不同症状,胆病有不同症状,涎病有不同症状,因此并没有过失。

驳:若一法具足若干法,那一切法都变成了同时,或只有一法而别无他法。这样的话,永远不可能单独生一个病,只要生一病,其他病都会出现,比如:生风病时会出现胆病和涎病,生胆病时会出现风病和涎病,生涎病时会出现风病和胆病;或者,永远只会生同样一个病,而不会生其他病。

若对方说:此因不成立,比如胆界增长引发胆病,致使患者心情不好,就会产生嗔恨心。

驳:仅此并不能证明因不成立,因为不单单是胆病,风病、涎病等所有病都会让患者心情不好而产生嗔恨烦恼,甚至视照顾自己的人为怨家。

假设对方说:若承许从风病、胆病、涎病等所有病中都可以产生嗔恨,有什么不合理呢?

驳:并非从一切中产生,其过失“一切贪成同”已宣说完毕。

学习这个科判,希望大家专注,否则很难听懂,虽然我尽己所能作了详尽解释。以前我们学因明时,上师大多从字面上作简单介绍,很少详细讲。但对我们来讲,若没有详细分析,很多人都没有能力懂得其中的推理方式,这从大家讲考的表现也可看出——本来不是讲《修心利刃轮》,却要选讲《修心利刃轮》;本来不该讲前面的颂词,却要选讲前面的颂词。以前,上师每天讲八页,三个多月就把《释量论大疏》讲完。而我们现在每天只讲两页左右,这么少的内容都不能理解,也太不应该了。但个别道友却说:“您讲得太多了,我们压力很大!”不知是身体太小还是其他原因?

辰二(因果应成颠倒矣)分二:一、真实;二、破彼答复。

巳一、真实:

若因已增长,则果不应减,

如热贪等变,是由苦乐生。

若真像你们所说那样,由风胆涎产生贪嗔痴,那因果就颠倒了。因为,当因涎界越来越增上时,果贪心就应越来越增上,而不应该减退,就像胆界增上时,身体的温度会升高,还会出现体臭、皮肤发黄等现象一样。或者说,若涎病与贪心有因果关系,那就应像火与烟一样,只要因越来越增长,果也越来越增长。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因为有些涎病病人贪欲明显减退。再者,你们说风界增长会导致愚痴严重,但有些风病病人一直睡不着,通夜听老鼠唱歌,非常痛苦。还有,你们认为胆界增长智慧也会增长,但有些胆病特别严重的人,反而变得神志不清、糊里糊涂。正因为有诸如此类的很多相违情况,所以贪等烦恼的变化并不是由涎界等所致,而是由身体调不调和的内在所触作为所取境的苦受乐受中产生。也就是说,当四大平衡、身体调和时,依靠这一所取境就会引发乐受,从而产生贪心;当身体四大不调,依靠此所取境就会感受痛苦,从而产生嗔恨。

因此,贪等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因为有了我执,就会缘悦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嗔。而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对自他一点执著都没有,就不会有任何烦恼。但是,圣人体内也有风胆涎,所以风胆涎并非三毒之因。而凡夫因为没有了达空性,以我执将对境执为所取,缘乐境就会产生贪著,甚至占为己有。若通过修行破除了对“我”的执著,就不会贪执任何境象。即或还有“我”的执著,若常观万事万物如梦幻泡影,也不会生起强烈的贪嗔。否则,若烦恼膨胀,对不好的东西也会产生贪心、执为我所。但在圣人眼中,即或贪执人天最美好的事物,也与猪狗贪执不净粪一模一样。

巳二(破彼答复)分二:对方承许及破彼。

午一、对方承许:

若由不等生,痛苦不生贪。

请说由何生?由调和精增,

从中生贪欲。

若对方说:在涎界增长时,本来应该产生贪心,但由于被风胆涎不平衡所产生的痛苦所遮障,即使涎等增上也不会产生贪等。

那么请你们说说,贪心到底是由什么因缘产生的?

对方说:由身体四大调和致使精液增长,从中产生贪心。

对方见从涎界产生贪心的说法靠不住,就转计从精液增长中产生贪心,很多没有学过因明的人都这样承许,并不认为产生贪心是无始以来的串习所致。所以,现在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特别注意以营养、环境等来调和自己的身体。

午二(破彼)分二:真破及破除过失。

未一、真破:

见不调亦贪,余调亦非尔,

精尽漏血尔,不定一女精,

非于一尤贪。

驳:这并不一定。我们经常见到,有些身体特别不调的病人,因为相续中的烦恼习气没断,在遇到异性时仍然产生贪心。有些修行特别好的人,如阿罗汉等,身体再怎么调和,生活条件再好,也不会产生贪心。世间有些事业心极强的人,也不愿意在男女感情上投注更多精力。有些在家修行人,也选择终生独身,不愿成家。还有其他一些人,精液穷尽而由彼道中漏血也生起贪欲。因此,你们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并没有因和果随存随灭的关系。另外,若精液增长即生贪心,那面对任何一位女士都应该产生贪心,而不应该对特别合意的一位女士才生起强烈贪恋,因为不一定对一个女人才有精液增长的现象。但实际上,人们只对自己喜欢的对境产生贪心,而不会贪著不喜欢的对境。

因此,贪心并非以精液增长或涎病等原因而产生,而来源于我执和分别念,即自认为对境如何美好,得到她多么荣幸、快乐等。若没有这样的我执分别念,即使外境再美丽,自己的身体再调和,也不会产生贪心。所以,贪嗔等并非从身体而生。

但现在,唯物论者为主的很多人都认为,产生贪心、嗔心是因为生理或身体的关系。若这种说法成立,它们两者就应该有因果关系,然而它们并不随存随灭,所以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相反,贪嗔等从我执分别念中产生,并无任何过失。若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坚信佛法是正确的,并深信佛陀是量士夫。

其实,学习因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对佛陀和佛法生起正信。贡唐丹毕卓美有一篇论证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其中引用了《密宗道次第论》中的一个教证,即:学习因明七论,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对佛陀、佛法产生正信、生起恭敬心。现在我们虽然没有时间学习因明七论,但也学习过因明七论的总结——《量理宝藏论》,现在正在学习法称论师为解释陈那论师《集量论》而造的《释量论》中的核心部分——《成量品》,大家应尽力引发正信。

学习因明,若没有端正态度,只是为了辩论获胜,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口才并不等于人才,获胜并不代表成功。相反,口才好的人说别人过失造的业也严重。在《百业经》中,记载了很多说别人毛病而堕落的公案。虽然学习因明需要口才,但并不仅此而已,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正理,对前生后世和佛陀成为量士夫生起正信。若获得以正理生起的定解,就可以理说服、引导不信佛教的人,比如:我们宣说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六祖慧能等圣者的语言,对方说:“这并不一定,因为这仅仅是你们佛教徒承许的。”我们就可以给他讲佛语可信、圣语可凭的理由,而让之信服。否则,若自己没有生起正信,要摧邪显正就很因难。

以前,那烂陀寺为了胜伏前来辩论的外道,避免佛教受损,在四座大门都安排有护门班智达守护。现在,我们也不用在门口守护,厉害的外道也很少,即或有,他们也为了人民币和美金,天天忙企业和股票,对佛教并没有损害。但是,还是应为可能出现的邪知邪见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成量品》所讲的道理,应全部装在自心当中,这样不用看书也能运用自如。不然,若像现在很多学者那样,有电脑有智慧,没电脑没智慧,则无法发挥佛法的威力。

当然,科技有利有弊,作为法师要会运用电脑,不然弘法利生很不方便,但也不应依赖心过强,应尽量存入心中,并与自心相融,哪怕只能熟练运用一个推理,也能以此推翻相应的邪见。比如,我只熟悉这一科判所讲的道理,当他人产生贪嗔痴是四大所生的邪见时,就能以之破除。若没有这样的储备,不但不能破除,还会随之而转,趋入外道……所以,通过闻思树立正见极其重要。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宿业

过去世所造之善恶业因。又称宿作业。即指于现世感宿业之果报,而现世之行业又成为来世招果报者。惟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二、重点、难点、疑点:

1.自宗观点如何安立贪心的根本因?

贪心并不是依靠身体、精液、或涎病等产生,而是在我执的基础上,有一种增益分别心,以这种分别心把对方假立为非常美好。如《四十二章经》云:“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大意是:有人淫心不止,想要割断男根以熄灭淫欲心。佛说:不如把你的妄想心割断。心就像工头似的,这个工头若停止了,跟着他做工的那些人也都停止了。又说:淫欲的念头是由你心意生出来的。意又怎么生出来呢?就是由思想生出来的。假如你邪的思想停止了,欲心也就寂静了,这两种心各停止寂静了,这时就没有色欲的行为了。

三、思维与辩论:

1.自宗如何破斥外道所许“风胆涎聚合产生贪嗔痴”的观点?

2.产生贪等三毒的因缘是什么?

3.若承许“贪心是由身体调和与精液增长的因缘中产生”,有何过失?请以理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