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29

《成量品》中,现在继续破斥轮回不存在的依据。

卯二(除于彼时之诤论)分二:遣除无别不成诤;于彼他许不相同。

辰一、遣除无别不成诤:

设谓醉等力,如是有差异。

力非事外境,彼亦将毁灭。

所依齐全住,能依非毁灭。

前面自宗不承认同时异体的能依所依存在,对方以白等色和声香味触等大种所造依于大种这一论典的教证来反驳,我们解释说:这有两种理解,一是大种作为因,大种所造作为果,二是大种所造与大种无二无别存在,否则就有过失。

假设对方辩论说:同时异体的能依所依是合理的,比如所依酒与能依迷醉能力,是同时而非一体,放置时间过长,迷醉能力则会丧失,此时酒虽然存在,但已是平常的液体,而不具备迷醉能力。“等”字包括毒药的能力和火的热性被咒语消除等,也就是说,虽然它们是同时异体的能依所依,但在咒语加持等因缘下,也会失去其功效。同样,大种和贪欲等虽然有差异或非一体,但同时作为能依所依合情合理。

驳:你们把事物和事物的能力分开并不合理,因为酒的迷醉能力、毒药的毒力、火的热性、青稞的生芽能力等,除了酒、毒药、火、青稞等以外,于其他外境上根本不存在。否则,就有种子不能产生苗芽,还需要另外的能力来产生等过失。这样的话,种子等就有不是种子等的过失,因为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能力等也会变成无穷无尽,因为能力还需要能力。所以,能力并非事物以外的其他外境,否则事物也将毁灭;而所依事物完整无缺地存在的缘故,能依的能力等也不会消失。正因如此,不具备燃烧能力等,就不是所谓的火等事物,也没有必要将之安立为所依,否则就像将虚空命名为水器,碗命名为汽车一样。

在世俗中,抉择到最后,唯有承许万法唯心,因为并没有一个事物的本体禁得起观察。比如一碗水,地狱众生见为沸腾燃烧的铁水,人见为水,天人见为甘露……那是水真还是铁水等真呢?在人面前,它可以饮用,绝对不会燃烧;在地狱众生面前,它只会燃烧,不能解渴……观待各自而言,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必须承许万法唯心,因为各自的业力不同,所见也不一样。又比如火能燃烧,但对于成就咒力者来讲,火并不能灼烧他,所以,其实火的本体并不存在,否则谁都应该被燃烧。因此,万法由心而造,由业而变,并非永恒常住。唯识宗的万法唯心是名言中无任何理证妨害的最究竟观点。再深入抉择,火、我、心等任何一法皆不成立,而且不成立的单空也不存在,这就是中观的胜义观点。若按照大圆满的窍诀安住自心,就会知道万事万物皆实相妙体,从而远离破立、是非等所有边执。当然,在佛教内,也有承认外境实有的,比如小乘有部和经部。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宗派之间的差别这样大呢?就像青稞,有生青稞、炒青稞、青稞粉等不同类别。至于自己受持哪个宗派的观点,就看自己的福报和智慧了。若具足因缘,就直接安住在大中观和大圆满的境界当中。当然,先要次第修学,否则很难一蹴而就。比如:先学习小乘有实宗——有部和经部的观点,再学习大乘唯识和中观的观点,再学习密宗的观点。因为观察的感官逐渐精微,所见就会越来越相合实相。

辰二(于彼他许不相同)分二:宣说他许有妨害;于彼自宗不相同。

巳一、宣说他许有妨害:

设谓与彼同。非尔知现异,

大种心异故。乃至身变前,

意体成相同。分别随境转,

此是何原由?

假设对方顺世外道说:与你们佛教徒所许,色等四大所造与地水火风四大无二无别,且是同时的能依所依的观点相同,我们也承许身和心是同时无二无别的能依所依,所以一旦身体毁灭,心识也就灭亡了,或身体在母胎中产生时,心也同时产生。

当今很多没有学过佛教理论的“顺世外道”,虽然没有直接说身体跟心识无二无别,但他们认为,心脏或大脑与心以能依所依的方式存在,即心识从大脑或心脏产生,也有认为大脑神经与心无二无别,或者身心一体。就是在座的道友,可能也有极个别人认为:人来到世界,身体出现时心也产生了,人死时身体坏了心也灭了,所以身跟心差不多。其实,这是一个特别粗大的邪见。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过,顺世外道的见解极其低劣。

下面以理驳斥:“非尔知现异,大种心异故。”即:身心并非无二无别,因为智慧能毫无错乱地了知大种和心两种显现是截然不同的他体。具体讲:若两者无二无别,身心在本质、功能等方面就应该完全相同,但以无有任何错乱的心完全能了知,身心就像水火一样截然不同,所以不可能没有差别。比如:在以心观心时,会发现自己的心并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微尘的累积,而是具有贪嗔痴等感受。另外,自相续产生的快乐、痛苦等自己一清二楚,他人却无法领受,只能依靠推理了知,比如他在哭心里应该有痛苦,他在笑应该心中很快乐等。而身体不但自己可以看见,他人也一目了然。身体可以触摸,心却不能触摸。彩超可以检测身体,却不能测试心灵……因此身心并非一体,否则有如同看不见别人的心一样,身体也应该看不见等过失。

“乃至身变前,意体成相同。”若承许身心一体,乃至身体没有改变之前,意识的本体也应该成为相同。虽然从小到老身体会有很多改变,但在短时间当中,比如今天和昨天、明天和后天,身体一般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当然,这是从一般世间人的眼光来看,而非讲细无常。比如,别人问你身体好不好,只要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你就会说“跟昨天差不多”。但是,我们的心并非如此,比如:昨天很开心,今天发生某件事情,心变得特别痛苦;刚开始上课很专注,中间开始散乱,最后打瞌睡……因此,身体和心识并非一体,否则身体没有改变,心也不应该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或时而生起信心,时而产生欢喜心等。

“分别随境转,此是何原由?”若身心一体,分别念就不应该随着外境而转。比如,身体坐在听课的行列并没什么变化,而心却一会儿随着好笑的故事哈哈大笑,一会儿随着悲惨的故事呜呜地哭,或时而生贪,时而生嗔,这些都不应该,因为身心一体故。否则,你就要好好解释一下,分别念转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若仔细思维,就会了知身心并非一体。而且心上的习气不同,对外境的态度也不一样。

若没有懂得佛教的这些道理,把肉体和心识看成一样,就会形成特别低劣的认知模式。在这种认知下,人跟桌子、茶杯等也没有多大差别,万物之灵的人类有沦落为无情资具的过失。这样的话,杀人也就没有过失了。因此,必须承认异于身体的心识存在。当然,要研究其本体,还需要闻思修行《宝性论》等显密教言。

巳二、于彼自宗不相同(自宗没有这样的过失):

何时不待身,有识成有者,

习气苏醒因,故有生有者。

假设对方说:若心识是身体以外的法,并从前前同类中产生,那就只应该产生一种心,要么永远生信心,要么永远生悲心,要么永远生贪心,要么永远生邪见……而不可能一会儿生信心,一会儿生贪心,一会儿处于无记状态等,因为一种因只能产生一种果。

答:从近取因的角度来讲,前面心识成为后面心识的因,而不需要观待身体。但在阿赖耶识上,有各种习气或种子,何时苏醒何种习气是不确定的,所以从前前心识产生后后心识是一定的,且不会有生同一果的过失。虽然心的主因是光明的心性,但也需要依靠俱有缘。《俱舍论》讲,产生心法要依靠四缘,即因缘、境相(所缘缘)、前念心无间灭(等无间缘)、其余增上缘。等无间缘同样是心,所缘缘不同导致前后念的心态不同是完全合理的,比如,前念缘上师三宝产生信心,后一刹那遇到了怨敌,可能产生嗔恨心。就像引业是善而获得人身,满业却有善有恶,导致一会快乐一会痛苦。因此,习气复苏不同,心也会有相应不同的状态。而心的近取因绝对是心,不是他法。

再深入分析,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强调那样,名言最究竟的观点是唯识,再进一步,则是中观的万法皆空。但汉地有些学者说:藏传佛教认为中观高于唯识,我们是不承认的。其实,中观破斥的唯识是随理唯识,因为其承许心识实有,这种观点根本禁不住中观的理证观察。

对有智慧,且对因明感兴趣的人来讲,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发现很多前所未知的人生真理。但我们也有个毛病,学时每个道理都懂,用时尤其辩论却用不上,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应像前辈智者一样,把书本上的东西装入肚中,自在演讲、辩论。这样的话,就种下了极其殊胜的善根。

子二(立有轮回之依据)分二:真实及破彼诤论。

丑一、真实:

非识非识因,是故亦成立。

通过以上推理可以了知:除了心识本身以外,外在的山河大地、身体、大脑等物质皆非心识之因。依此,即可成立心识无始以来就在轮回中流转。因为,心识不可能没有产生的因,而且因必须是刹那性,否则就有常有常无等过失。而且外面的无情法不可能产生明清的心识。概而言之,无因不生,非因不生,所以心识唯从前前同类中产生。这个推理,《量理宝藏论》中也有,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尖锐。此生第一刹那心,来源于前世或中阴最末尾的心,今世最末尾的心是中阴或来世初心的因。因此,心识无始以来就存在,而且如果没有断除我执,会一直流转,这就是所谓的轮回。所以,心识的近取因除了心识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法。

至于众生为何流转轮回,以及如何解脱轮回之理,十二缘起讲得非常详细。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讲,十二缘起可以于两世或三世圆满,也可以顺逆两种方式来解释。前两天我算了一下,二十多年前我讲过此论,所以现在印象不是很深。不过,对佛法的印象还是比世间法深一点,可能是前世的习气使然。《中论》中虽然也讲到了十二缘起,但侧重点不同,是从胜义空性角度加以破斥。

总之,名言中生死轮回以正理可以成立,而且无任何理证妨害。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四缘

俱舍论七卷一页颂云:说有四种缘,因缘五因性(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因总为因缘)。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所缘一切法,增上即能作。品类足论七卷五页云:因缘云何?谓一切有为法。等无间缘云何?谓除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心心所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所法。所缘缘及增上缘云何?谓一切法。《大智度论》云: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在“于彼自宗不相同”一科中,自宗如何安立心产生的因缘?

以前刹那的心为近取因,由习气成熟作为增上缘,由此心识可以变化成各种阶段。比如,以等无间缘的心为近取因,前世所串习的善习气的增上缘成熟、上师三宝的所缘缘现前,从而产生信心;不善习气的增上缘成熟,出现怨敌的所缘缘,产生嗔恨心。近取因与增上缘及所缘缘的差别,可以引业和满业的差别作比喻。引业是牵引有情至今生而为人等之业;满业是生而为人等,直至最后死亡,其中招感种种苦乐之业。比如,人道众生因获得善趣人生,引业是善,但人生中有快乐、痛苦等众多不同的满业成熟。故而心的近取因是心,本体无有变化,而由于增上缘及所缘缘的差别,而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差别法。

三、思维与辩论:

1.如何破斥对方以酒与酒的迷醉能力是同时异体的能依所依,来证成大种和贪欲等是同时异体的能依所依的观点?

2.应如何破斥身体与心识无二无别?

3.心识的根本因是心识本身,是否有永远产生同一心态的过失?为什么?

4.心识的根本因是同类心识,以此如何成立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