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32

现在继续学习《释量论•成量品》。本品主要涉及两大问题:一是众生无始以来不断流转的事实——前生后世;二是成立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为最值得信赖的人。对每个人而言,这两个问题都至关重大,值得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现在一说科学,大家都有信心,觉得合理,而一说宗教,总认为是迷信,这其实是很不公正的。但是大多数在家人和个别出家人,因为教育、环境的影响,脑海中始终存有怀疑,甚至邪见,这些都要一一清理。

最近我一直在想:这部《释量论•成量品》,除了没有文化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应该听得懂。懂得因明的道理后,就会生起正见、遣除邪见。所以,很有必要学习本论。

下面讲四谛中的苦谛。前面已经宣说了无我的道理,紧接着讲彼之合理性。

癸二、彼合理性:

常岂是能生?故一非异时,

产生多体法。他因纵聚合,

却未生果故,比量推他因,

彼非常法有。

前面讲,我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人觉得不合理,希望好好研究佛教无我空性的道理,若能了知无论从身体还是他处观察,所谓的我皆不存在,就会生起诚信。若真有本事推翻,则可以站出来与佛教辩论,不过这是谁也办不到的。

对方有我论者声称“能主宰或产生蕴的我不存在”不合理,如果常有、自在、统治我所的我不存在,那作为对境的蕴也不会存在。就像有人才会有他所主宰的住处;没有主人,就不会有主人的房子一样。因此,常有的我能产生蕴并且作为蕴的主人,否则世间一切都无法安立。

驳:常有的我岂能是蕴的能生?常有的法不可能具备起作用的能力。常有的法永恒不变,不可能新生贪嗔痴等。而且,常法唯一,不能以时分和方分进行分割,所以也不会在不同时间次第产生多种不同本体的果,比如,昨天欢喜无比,今天情绪低落,明天心情平静,这是不可能有的。

若对方认为:如果我不存在,那享用自相续之蕴和对境的受用者就不会有,因此享用对境的同时作为蕴之因的我存在,这一点以比量推理可以成立。

驳:以推理来成立常有的我存在是不可能的。若是无常法,通过因果随存随灭的关系来推断是可以的(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一种随存随灭的关系,但它贯通三世,不能局于此生)。比如,根境作意三者具足产生识,如果他因——想见外境的心识作意和眼根具足,而眼识之果却没有产生,依此则可比量推断不具足他因外境色法。又比如,阳光、土壤、水分等外缘皆已具足,而植株却没有产生,则可推断根本因种子不存在。但是,常法远离具不具足、聚不聚合等差别,因为常法常有的缘故,因此常法是因绝不合理。

这样的思维方法,大家要多加琢磨,仅仅听一遍是不够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若能经常以因明的道理来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比如种子与果实、心识与身体等,则能保护自己的正见,乃至生起证悟空性的智慧。可是,现今大多数人都不关心这些问题,以致错过获得世出世间安乐的机会。通过微博等做交流时,我也感觉到,很多人对深一点、逻辑性强一点的理论都没有兴趣,而一讲生官发财等,就兴致盎然。但是其实要推翻相续中的很多恶分别念,学习因明这样的佛法是不可缺少的。

庚二(宣说当断之集谛)分二:建立痛苦具有因;认清痛苦彼之因。

辛一、建立痛苦具有因:

乃暂时性故,证实苦具因,

无因不待他,故成恒有无。

这个颂词,前辈高僧大德经常在不同论典中引用。世间众生各种各样的痛苦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有因的,因为不论人、天、阿修罗或地狱、饿鬼、旁生,他们的痛苦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偶然、暂时性的。比如,头一天特别痛苦,感觉没有希望;第二天看见太阳冉冉升起,就觉得昨天不应该那么消极,世界依然美好。正因为所有痛苦都是暂时性的,所以必定具有因,而常法则不可能有因。但其因并非外道所承认是常有的,因为常法虚无,等于无因。若承许无因而生,就会要么永远产生痛苦,要么永远不产生痛苦,因为不需观待因之故。前面讲过,因分为有情法的因和无情法的因,而痛苦的因是有情法的心识,不是无情法的地水火风,否则就有前述种种过失。

《中观庄严论》中,也有与“无因不待他,故成恒有无”类似的推理。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无因?那请问:为什么冬天时藏地没有鲜花,而海南却有?其实是因为前者不具备生长鲜花的因,而后者具备。再比如:为什么穷人没有财富,而富人却有呢?是因为前者没有福德,而后者具备。所以果需要观待因,果是否呈现完全取决于因是否具足。如果果不观待因,就会有永远存在或永远不存在的过失。

辛二(认清痛苦彼之因)分二:遮破非理之他许;建立理成之自宗。

壬一(遮破非理之他许)分二:遮破承许无有因;破自在天等他因。

癸一(遮破承许无有因)分二:真实以及除诤论。

子一、真实:

有者极声称,犹如荆棘等,

锐等无有因,此等成无因。

此有彼亦生,此变彼亦变,

称此是彼因,此于彼亦有。

有些现世美外道(主要指古代的顺世外道,现在的顺世外道一般不会持这种观点)极度声称:世间万事万物不依靠因缘,自然而然产生,比如荆棘刺的尖锐并不是谁削成的,豌豆的圆形也不是谁造作的,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下流淌等自然现象,也不是谁刻意加工的,与此相同,这些痛苦也成立为无因而生。

驳:你们这种说法极不应理,因为所有万法出现都需要依靠因缘,并非无因而生。比如,青稞种子与青稞苗芽,前者有后者才会生,前者改变后者也会改变,所以青稞种子是青稞苗芽的因,两者有随存随灭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荆棘、豌豆等法上也存在。荆棘之所以尖锐、豌豆之所以是圆形等,是因为其种子上有特殊的因缘,或者说是由种子的特质决定的。不但自然万物是这样,我们心中的苦乐也受因果法则支配。

顺世外道经常喜欢说:“前生后世不存在,因为我没有看见。”实际上,你没有看见的东西多之又多,但并不能否认其存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曾提及顺世外道的三个比喻:一是无因之喻——草地上长蘑菇;二是无果之喻——风吹灰尘;三是本性而生之喻——太阳升起、水向下流、豌豆圆形、荆棘尖锐等。其实,蘑菇长出肯定有因,否则就会永远产生或永远不产生,以及在石头等非处也应长出蘑菇的过失。而灰尘与风不是因果关系。太阳生起等也有其因。因此,不能以这些证明前生后世不存在。

很多人会说:人死如灯灭,就像灰尘被风吹走一样,身心都没有了。这是一种非常愚痴的观点。虽然人死以后,身体被火葬、水葬、天葬后,慢慢就消失了,但这并不能证实心识的灭亡。去年,喇荣佛教大学举办了一场“夏令营”,当场演讲的人只占参加人员的极少部分,但这部分人中,就有很多人有心识离体、回忆前世等经历。

昨前天,北京大学几位教授与我交谈,他们也讲了很多高校师生回忆前世的例子。其中一位教授说:“我亲自问过陈兵教授:‘别人都说你是马克思的转世,你本人也这样认为吗?’陈兵教授说:‘我自己也这样认为。’我问:‘作为学者,你有可靠的依据吗?’陈兵教授说:‘我在读初中时,有一次打篮球摔倒而昏厥,醒来后就能回忆自己的前世,还能说一些德语。’陈兵教授还说:‘因为我的前后世不存在等思想害了很多人,所以现在我跟阿修罗道和地狱道也有一些因缘。’”我问这位北大教授:“是你亲自问的,还是道听途说?”他说:“是我亲自问的。”

另外,在学院附近,有一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伟大的人物以附体的方式出现过。听说降灵后,完全呈现出这个伟大人物的言谈举止,他对现在的腐败现象极其不满。实际上,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只不过很多没有公开罢了。

去年我去北师大讲课,该校教授田松博士送给我他创作并签名的一本书,书中说道:“如果我们只信科学,而不相信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历史,那我们就成了后人眼中可笑的造业者。”我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因为现在很多人喜欢以科学的名义来否定其他,比如“这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等。其实什么事都用科学来成立是很困难的,比如你远道而来转坛城等,这些并不需要以科学来推算。尤其前生后世、中阴身等现象,科学根本无法企及。罗素、爱因斯坦等都承认:科学只能证实部分真理,还有更多真相等待探索。因此,千万不能认为前生后世是少数宗教徒的愚痴说法。而且从情理上,谁也不愿意接受“我从此之后就消亡了”的说法,这种自害害人的观点,果报极其可怕。所以希望大家,在前生后世这一关键问题上要有正确的态度。

子二、除诤论:

触是色因故,是见之理由。

若对方说:如果真像你们所说那样,因和果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随存随灭关系,那所触也应成了眼识的因,因为无有触则无有色,有触则有色的缘故。或者说,触与色无二无别,触也是眼识产生的因,两者有随存随灭的关系。

驳:直接而言,我们并不承认这一点,因为眼识的直接因是色而非触。间接而言,也可以这样承许,因为色与触不可分割,只不过缘取它们的根不同而已,或者说,触是色之因的缘故,说触是眼识所见的因理由充分。前面的触是现在色的俱有缘,而现在一个群体中的触(和色)也不可分离而存在,以触对见色法有间接的饶益,说它是因也没有任何相违。可以将触包括在色之中,作为一种间接的所缘缘。

若对方反问:如果它是所缘缘或因,那不就应该被见到了吗?

驳:不一定所有所缘缘或因都要被见到,如同根虽然是因,但不需要被眼识见到。

癸二、破自在天等他因:

诸常法已破,非由自在等,

无有能力故。

如果对方说:痛苦没有因缘不会产生,其真正的因是常法大自在天、梵天、遍入天等世间创始者。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前面已经用很多文字破除了常法为因的观点。痛苦并不是由大自在天、梵天、遍入天等常法产生,因为他们没有次第生果的能力。或者说,若由常法产生,果法痛苦乃至所有万法就有常有常无等过失,但这与我们的感受和经验完全相违,因为每个人的痛苦、快乐都不同,而且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中的苦乐也千差万别。

壬二(建立理成之自宗)分三:认识生因即是爱;结合教证宣说义;遣除于彼之诤论。

癸一、认识生因即是爱:

故欲有是因,众人境差异,

持受得彼意。

前面讲,所有痛苦既不是无因而生,也不是从常法中产生,那它的因是什么呢?法称论师在前文中说,无明和萨迦耶见——我和我所执是所有痛苦的因。而此处则讲,痛苦的因是欲求有的爱,即对三界轮回中的人、事物有贪爱、欲望、执著。《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依靠爱而产生忧患,依靠爱而产生恐怖,如果远离了贪爱,忧患、恐怖等痛苦怎么会存在呢?所以此处说,贪执轮回是痛苦之因。而众生的爱各不相同,所拥有的蕴也千差万别。所以,众人持受对境的差异,是因为想得到这一切的意乐所致。

世间人对五蕴都有执著,因为执著的对象、方式等不同,最后拥有的环境、朋友、家庭、受用等也迥然有别。当然,这与前世今生都有关系。比如:前世特别喜欢人,在因缘成熟时就会转生为人;前世喜欢闻思修行密法,今生才有机会修学密法;今生很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即生就会为之努力;喜欢电子、文学等专业,后来也会从事相关工作……不过,执著、爱是痛苦之源,尤其是年轻人,这方面一定要知道。

可能有人会想:这并不一定,因为众生都愿意呆在美好的人间、天界,而不愿去地狱、饿鬼、旁生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处于恶道呢?

答:虽然都不愿意去恶道,但因为喜欢种恶因,比如杀生等,将来也不得不堕入恶道之中。就像在人间,虽然不愿坐牢,但因为犯了法,也不得不进监狱一样。其实,他们还是喜欢去这些不好的地方,不然怎么会从事杀人、偷盗等非法活动呢?

癸二、结合教证宣说义:

彼者即有欲,众生欲离苦,

得乐而流转。彼许欲坏爱。

贪我因中生,非乐作乐想,

流转一切处,故爱是有依。

刚才讲,众生之所以感受无尽的轮回痛苦,是因为爱著三界轮回。有人问:佛经里说爱有三种,一是有爱,二是欲爱,三是坏爱,为什么你们只说有爱是痛苦之因?

答:这并不相违,因为去往胎等生处的爱是爱著三有的欲乐,或者说众生因离苦得乐的意乐而流转三有,而想要得乐叫做欲爱、想要离苦称为坏爱。虽然分别来讲,爱有爱著三界轮回的有爱、追求安乐的欲爱、摆脱痛苦的坏爱三种,但归纳起来,后两种爱可以包括在前一种爱当中,所以此处唯说有爱是转生三界轮回的因。其他论典则讲,欲爱是对欲界的爱,有爱是对上界——色界、无色界的爱,坏爱是想要离苦。

若问:爱的生因是什么?依靠它如何流转三有?

答:爱的生因是贪著“我”,如何流转呢?对本不是安乐的颠倒作安乐想,由此流转胎处等一切生处,故而爱是形成三有的所依或因。

我去一所大学演讲时,曾说:现在世人常说‘我爱你,你爱我’等,其实这是无明支配下的迷乱,就像疯人再被酒陶醉一样。因为以智慧对“爱”作观察,无论是爱本身还是爱的对境,除了迷惑和痛苦性之外,再无其他。可惜,众生不知这样的道理,而作茧自缚。

虽然从不同侧面,有时说痛苦之因是爱,有时说痛苦之因是无明,有时说痛苦之因是我执,但用智慧进行观察,其本质就是颠倒分别念。

此处,大家要了知痛苦的因是爱。如果能过简单的生活,不追求豪宅、名车、娇妻等,痛苦就会减少。在此基础上,再用智慧观照五蕴皆空,就会知道任何一法都像芭蕉树一样,虚假不实,从而对佛陀所说“万法皆空”的道理生起诚信。但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长期修行,不能只在口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触

五境之一,身根所触,有坚湿暖动等十一种。俱舍论一曰:“触者有十一:谓四大种、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

2.集谛

《俱舍论讲记》:集谛的本体即业惑之因。集谛四行相——因、集、生、缘。乃痛苦之种子,故为因相;依靠它可以无间产生,故为集相;因连续不断而产生,故为生相;由众多因成立,故为缘相。

《现观庄严论》:集谛(的行相包括):(一)如同爱染之病的因相;(二)如同疮痈的集相;(三)如同毒箭的,能产生剧烈痛苦的(生相);(四)如同罪恶并成为后有之等无间缘的(缘相)。

二、重点、难点、疑点:

1.顺世外道否认前后世、业因果的依据是什么?

依一理之方便门、三比喻、四相。

一理之方便门者:是指没有前后世等,因为自己的各个根门前现量不见故。

三比喻:一是无有因的比喻,如草丛中生蘑菇般;二是无有果的比喻,如灰尘被风卷走般不复存在;三是无有自性的比喻,如日东升、水往下流、豆之圆形、荆棘尖锐等一般。

四相:纵然是无有前后世,但外在器情世间的苦乐仍为有相;虽然无有我或自性从前世转到今世、又从今世转至后世的这种事例,但在突然形成身体之时,一切苦乐自然皆具相;地等四大种分别各有能力,此等复又聚合则能生起明知的心识,犹如青稞等物被加工(成酒)后能新生醉力一样,此为心识新生之存在相;顺世外道论典的所诠义是有意义相。亦就是说,虽无修道等苦行来获得解脱,然一旦死亡时,皆归于绝灭之中。若能了达无有因果之理,则为寻求解脱所经受的众多苦行亦不需要。此等依靠顺世派之论义(所诠义之有义相)就能了达而如是承许。

2.如何认识生因即是爱?

此处的爱可以理解为爱支,十二因缘之一。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法句经》中有言:“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又可作爱结,九结之一。又作随顺结,即指于境染着之贪烦恼。就三界而言,爱有欲爱、色爱与无色爱三种。《本地分》:爱如何呢?从因相而言,欲爱是缘着欲界五欲境界而生起;从自相而言,对欲界五欲染污希求,此希求相就是爱的相;从果相而言,如果不断除欲爱,只要能生欲界的功能成熟,就会生起欲界的苦果。因此,欲爱的作用是引起欲界的后有。色爱、无色爱依此类推而理解。具体而言,爱恋有——执著地点、友伴、受用等→造业→流转三有。不爱恋有——不执著→不造业→不轮回。

三、思维与辩论:

1.为什么说“常有的我不是蕴之能生,及驾驭或加持蕴者?”

2.请以理成立“痛苦具有因”?

3.众生流转于三恶趣中,难道是因为喜爱、贪执恶趣之苦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