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33

下面开始讲《成量品》。世尊之所以成立为量士夫,是因为他宣说了四谛。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佛陀以外,其他任何智者都不能宣说苦集灭道四谛的真理,因此唯有佛陀是真正的实语者,用现在的话来讲,他是世间最权威且无任何瑕疵的大学问家。不应担心佛教中会有世间说谎骗人的情况,它的任何理论都经得起考究。而要了解世尊如何成立为量士夫,则必须首先知晓四谛。紧接着就讲,有关集谛爱执的辩论。

癸三、遣除于彼之诤论:

离贪生未见,乃诸论师说。

无身贪未见,故贪由身生。

许因故承许,近取已遮破,

若随此理许,自己害自许。

前面讲,前生后世依靠心识的不断流转而成立,并非离开身体心识就不存在。从因、缘、本体等方面来观察,心识与身体截然不同。比如:人死以后,把身体天葬或者火化,它很快就没有了,但心识是不可能被秃鹫吃掉、被火焰烧毁。听说,这次假期很多游客跑到尸陀林去看,觉得很稀有,一直拍照。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人死以后,将身体布施给秃鹫,古印度和汉地也有这样的传统。当此生因缘不具足时,心识会像梦中的心一样,随着业风前往别的地方,以胎卵湿化等方式再次投生。

在生死问题上,在座个别年轻人可以说是孤陋寡闻,虽然你们读过世间大学,但学不到这种真实理论,反而会听到一些反面之词。前段时间,我与一位著名高校的老师探讨,他说:“我最不愿意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理论毁掉很多人,我在讲这门课时,中间会讲很多自己了解的与之相反的文化知识,如果不这样,对自他就太不负责任了。”人类历史上,有些学说被宣传得铺天盖地,但是否可靠却很难说。作为知识分子,在这些问题上应多做观察。

藏传佛教中,《释量论》的理论非常重要。我希望,汉传佛教以及汉地的大学,也能宣扬这样的真理。前两天,四川大学一位老师说,她准备把藏传佛教的辩论引入大学。但我想,她自己都不会辩论,怎么能在大学中弘扬呢?不如自己先认认真真地学,之后以各种方便在大学教授等高素质的人群中宣扬。有些佛教徒,很想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嗡嘛呢巴美吽”的老人中讲《量理宝藏论》和《释量论》,这不一定能成功。不过,学院有些老人嘴里一颗牙也没有,背因明还很厉害。

下面讲:离开贪爱的同时投生的现象从来没有见过,因为任何人和动物出生后都会接受乳汁等对境,比如小牛刚刚降生,就会寻找母亲的乳头吸吮,婴儿出生不久,就会希求饮食和母亲的温暖,这说明他们心中有贪爱,因此贪欲是投生之因,这是诸大论师共同宣说的观点。比如,世亲论师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曾说:离开贪心而投生的众生在世间没有见过,故投生是贪欲之果,即依靠前世对五蕴和六趣的爱执而转生。对此,顺世外道说:同理,无有身体者有贪心也没有见过的缘故(他们不承认未曾见过的饿鬼、无色界众生等生命现象),贪欲由身体产生。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请问:你们所谓的“无有身体者有贪心也没有见过”指什么?是身体作为俱有缘而产生贪心?还是身体是贪心的近取因?或是虽未见离贪者投生,但具贪者投生时身体也是贪心的俱有缘?

若是第一种,身体是心识的俱有缘,而非主因,我们也承认。

若是第二种,身体是心识的近取因,前面已经以理破斥过,比如:是从常有的身体中产生,还是从无常的身体中产生?如果是常有,就会有贪心常有常无的过失;如果是无常,要么从遍于一切有支的身体中产生,要么从分支中产生……这些窍诀,大家不要只是听一听,应牢记于心。因为现在社会到处可遇此类邪见,若没有学好,会无力破斥,甚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学好了,则不但可以捍卫自己的正见,还能传播给很多人。

若是第三种,离贪同时投生不曾见过,为此受生身体的这些众生没有离贪。如果跟随这一理证(指世亲论师所说:“离贪士夫之投生不见故,投生是贪欲的果。”)而承许,那顺世外道自己这一观点,就会有害于自己所许“心识的主因是身体,故没有前生后世”的见解,因为已经随顺佛教而承许故,而且具贪的心受生身体是成立的。

从表面看,这些辩论与我们不一定有很大关系,但实际上,很多人经常会冒出这类邪见。如果能够学习这样的论典并通达其中部分的道理,很多人对佛教的怀疑和邪见就会遣除。但是世间很多人不但不学,反而胡言乱语。其实,作为智者应先细心观察对方的观点,懂得之后,若有能力,则可辩驳、推翻。而佛教徒,并不害怕出现这样的危机,因为佛法完整揭示了宇宙人生各个层面的真理。但有些人可能是修行好的缘故,经常说:“不要管这些,这并不重要,好好修行!”其实,所谓修行,也不一定所有人都只念阿弥陀佛,或只修五加行,或只参禅。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传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每个众生的根机、意乐不相同。遇到有邪见的众生,佛教徒还是需要以各种方式与之辩论,以捍卫正理。

为什么藏传佛教非常强调五部大论?虽然它并不包括所有佛法,但可以以此打牢佛法尤其显宗的基础。《戒律》,是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轮当中所讲的内容,主要讲行为方面如何约束自我。见解方面在《因明》、《俱舍》当中讲的比较多。其中《俱舍论》也有将见解进行修炼的指导,及日常生活当中的运作、方式等。第二转F轮的显义和隐义,分别用《中观》和《现观庄严论》来解释。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学习第三转F轮以及密宗的了义经论,就比较容易,否则一些十分珍贵的密续恐怕也看不懂。因此广闻博学很重要。

设谓见贪生,故与生俱起。

同类生前成。

假设对方说:不是以具贪的前世同类心作为前提,也见到贪执产生的缘故,贪心与身体产生同时生起。或者说,因为见到身体出现时也有心识,故贪心与身体同时产生,而非从前世的同类心中产生。

驳:这是未经正理观察的错误认识。因为,若贪心与身体同一时间产生,身体对贪心就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如同双胞胎不可能互相成为因一样。而作为因果关系,因对果必须要有帮助或者利益。但同时的身体与心识并没有彼彼所生的关系,所以绝不能说同时的身体是心识产生的因。

虽然心识的产生并非依靠身体作为近取因,但它的前面肯定有因,否则就有无因生的过失。既然有因,那一定是从前面的同类因中产生,即从明了的心中产生。因为,常法不能作为因,无常法中,也不可能从身体的风胆涎、地水火风等中产生,更不可能是身体以外的法。因此,在身体形成之前,心的同类早已存在,这一点绝对成立。或者说,心产生的主因是前面早已存在的心,而非身体。

无明是有因,未说唯说爱,

能引相续故,等无间缘故,

业亦非业有,不定有彼故。

今年国庆假期到学院度假的游客,对爱是轮回之因这一点,也大概能听懂一些,因为他们从小一直生长在口口声声说爱的环境。所以,一听到“轮回的因是爱”、“爱来自前世的爱”,眼睛都睁得大大的,以为真要讲爱了,但后来却大失所望。因为我们在遮破“爱”。下课时有人单独问我:“我觉得爱很快乐,一点都不痛苦,您今天是不是讲错了?”我说:“我也许会讲错,但法称论师的智慧却不会那么差,你放心。”

如果有人问:你们前面再三说轮回的因是爱,但轮回的因还有无明愚痴(指萨迦耶见)和无始以来众生所造的业,为什么单单说爱是集呢?

答:虽然讲苦集灭道四谛时常说:所谓苦由集生,就是指一切痛苦从业和无明烦恼中产生,但法称论师在此处说集指爱、爱是轮回之因也不相违。

因为,无明就是指不明知无我的愚痴,从总体上讲,这样的愚痴确实是轮回之因,十二缘起中也将它放在最开头,那法称论师为什么不说它是集呢?因为它跟爱比较起来,爱的作用更大。或者说无明是总因,相当于种子;爱是近因,相当于水。在爱水滋润下,无明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昨前天我讲过,若对地狱特别贪爱,无明种子马上就会变成转生地狱之因;若对人间特别贪爱,无明种子马上就会变成转生人道之因。正因为爱能不间断直接引出后有之相续,而无明却起不到这个作用,我们才说集指爱。

另外,爱是后有之等无间缘的缘故,唯一说爱是因。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无明已经存在无数时日,但下一辈子要变成旁生等,还是爱在起等无间缘的作用:若相续中有对旁生道的爱执,在心识离开身体时,就会无有任何阻隔地变成旁生。所以才说爱是轮回之因。

打个比方,裁缝虽然具足做衣服的所有布料,但要让它变成衣服,还需要针、线、缝纫机等,若没有这些,衣服也做不成。同样,虽有无明,但若没有爱在中间连接,也不可能有后世。因此,十二缘起中也讲斩断爱取就出离轮回。

为什么不说业是轮回之因呢?虽然业很重要,造善业转生善趣,造恶业转生恶趣,但单单有业也不一定马上变成某类众生。比如,我有转生天界的业,但要真正转生,还需要爱来滋润,若没有爱,也不一定马上转生。也就是说,有了业这一种子,再加上爱这一近因,就能产生真正的果。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这样,虽然有业,但若没有爱,最后也不一定实现。比如,我有变成国王的善业或福报,本来可以统治一个国家,但若没有当国王的爱或兴趣,也会将之抛弃。如释迦牟尼佛、阿底峡尊者、静命论师等许多王子,都舍弃国政而出家。若将贝壳看作银子而贪执,虽然是假的,也会攫取;若没有贪执,就会舍弃。当然,这里所谓的爱,并不仅仅是世人常说的爱情,它包括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贪爱。若一个人对动物执著,比如有些军人既拿枪杀害敌人,又对身边的小狗、小猫等有悲悯心,以杀生的恶业和爱的混合作用,将来也有可能变成旁生,因为杀生本来也是要堕入恶趣的。

正因为爱的作用巨大,才说爱是轮回痛苦之因而不说业,前段时间我也引用的《涅槃经》的教证说明这个问题。因此,集谛的本体就是爱,有了爱就会产生痛苦,而且爱与痛苦是相应的,有什么爱就会产生什么痛苦。

若懂得此理,就会希求解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出离苦海。克主杰大师曾说:先应按照因明的方法观察苦谛,了知世间一切不离痛苦,从而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然后观察集谛,了知痛苦的根源是爱。若能如是通达,自相续就能生起解脱的智慧。

对于心清净、无邪见的人来说,也不一定需要大量闻思和观察,只要安住在轮回一切都是痛苦的境界,自然而然就能生起出离心。像《大圆满前行》在宣讲三界轮回犹如火宅般时,并没有讲很多理论,让你一直观修,慢慢就能生起出离心。但对于分别念重的人,这就不一定有效,他会想:这个世界这么好,怎么会苦呢?你看我面前的花这么美,我长得这么漂亮。这种人就需要反复听闻、思维,在通达道理后,才能生起出离心。

总之,直接而言,轮回的因并非业和无明烦恼,而是爱的执著,所以此处将爱安立为集谛。

前面讲苦谛时,无常、苦、空、无我四个分支都讲到了,但在讲集谛时,因、集、生、缘并没有一个一个地讲,只着重讲了因,原因是:只要了知爱是痛苦之因,就可以了知集谛其他三个分支的所诠义,所以此处并没有特意宣说。

以上已经宣讲完苦集灭道四谛中的苦谛和集谛,这个讲法和《俱舍论》等论典稍有不同,因为法称论师完全是以理证来建立。虽然完全依靠推理来明白一切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困难,但依靠法称论师的智慧,部分道理应该会懂。紧接着讲灭谛,即灭除轮回痛苦的方法。佛教灭苦的方法与外道有别,佛教从因下手,而外道多是从果下手,如摧毁身体等。

庚三(宣说当得之灭谛)分二:建立痛苦有灭尽;遮彼不容之疑虑。

辛一、建立痛苦有灭尽:

彼非永恒性,障因等有故。

佛教认为:三界轮回中三苦为主的所有痛苦,其本性并非永恒,因为有障碍其因的对治,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无余涅槃时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之故。或者说,以两种因可以成立痛苦是无常的,一是苦因可以被遮障、对治,二是阿罗汉获得无余涅槃时,就不再具足产生痛苦的因。

正因为如此,在灭苦方面,佛教与外道不同。外道会说:身体是痛苦之因,用火把身体烧掉就可以;心一直什么都不想地入定,痛苦就可以息灭……实际并不那么简单,现在的身心只是前因成熟的果,并不是痛苦的因,若没有断因,就不可能离开痛苦而获得解脱。因此应断恶修善。

另外,有人在生病或烦恼时觉得很苦,就请人念经加持,这虽然很好,但也不敢说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如《百业经》中所讲的驼背阿罗汉,在快要饿死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子等阿罗汉想尽各种办法,也不能让其免于饥饿。阿罗汉尚且如此,凡夫人在业力现前时,就可想而知了。有些疾病或烦恼是暂时四大不调,或外魔饿鬼等非人作障,而寿命还没有尽,通过吃药、做佛事,可以奏效;有些则是以前造了严重恶业,必须以生命来偿还,那做再多佛事也不能完全遮止,当然作用还是有,否则就违背了因果法则。

辛二(遮彼不容之疑虑)分二:无我缚解则合理;有我缚解不合理。

壬一(无我缚解则合理)分二:我非轮回之自性;我执说为轮回因。

癸一、我非轮回之自性:

轮回故无解。非尔许不成。

有人认为:所谓的有情或我是存在的,而且它是轮回的自性,故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我存在,且是轮回的自性,那我们也承许无解脱,而实际上我并不存在,故而不成立是轮回的自性,因此解脱是存在的。或者说,若我常有自性而存在,则无法改变,故永远没有解脱,但我缘起而有,如梦如幻,故而解脱成立。

又有人认为:轮回是常有的,故无有解脱。这种说法不合理,若轮回真正常有,我们也承认无有解脱,但轮回并不常有,无有常有的理由,故解脱成立。还有人认为:轮回者和轮回同时,故无有解脱。这也不合理,前面已经破斥过同时的关系。有人说:我是刹那性的缘故,没有可解脱者。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在刹那性上虽不成立解脱,但从相续的角度,解脱可以成立。还有人说:万法皆空,解脱无有。这种说法也不对,因为名言中可以说有解脱。有人认为:我存在且是轮回的缘故,没有解脱。按照你们外道的观点,确实无法获得解脱,但对于承许“无我”的内道佛教而言,解脱则是成立的。由此,无论对方有什么样的邪说,都可一一遮破。

癸二(我执说为轮回因)分二:真实及除彼诤论。

子一、真实:

执我未灭除,彼将受折磨,

尔时苦增益,不住自性中。

为摧解脱者,纵无增益勤。

若对方说:我应该存在,并非空性、无我,否则谁在轮回中受苦?谁获得解脱?谁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很多人也认为,佛教的无我空性与因果轮回相违。

驳:如果我真实存在,解脱和束缚就不可能,但无论如何观察,我的本体都不存在,所以并没有解脱和束缚的所依,这一点前文已作过详细阐述。

那众生为什么会流转在轮回当中呢?是因为我执。若对我的耽著没有灭除,就会产生让自己获得快乐的欲爱和让自己脱离痛苦的坏爱,这样将在三有轮回中不断漂泊,感受各种痛苦。此时,众生妄执为痛苦而增益,从而不会安住在无我与无苦自性的本义中。

若我们依靠因明或中观的观察方法去寻找,就会发现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但是因为有我执,就会像《中观宝鬘论》所讲的“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虽然痛苦如梦如幻,但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依然会感觉痛苦很真实,因为我执没有消除。如同黄昏时见绳为蛇的执著没有消除,就会产生真实的恐惧一样。

因此为了摧毁“解脱者的实有我纵然不存在,但作为苦乐之所依的我存在”这种颠倒增益,应精勤修持佛陀所讲的空性无我教义。若不断修持中观空性和大圆满密法中直指本性等法门,就会回到心的本来状态,证悟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心性,那时所有烦恼、痛苦都将消逝无余。

若不修行,相续中的爱恨等颠倒分别妄念就不会消除,必然会招致痛苦。因此,务必证悟空性无我的实相,否则以前如何痛苦,以后还会如是痛苦。

大家即生应精进修持清净的解脱道,以求将无始以来的执著彻底断除。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老师等知识分子,都不愿意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也不愿意在家庭和工作上花费心力,因为他们通过闻思修行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消除了对世间的爱执,就不会再造转生轮回的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进修行,就能现前真正的解脱果位。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无余涅槃:

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大智度论》中云:“一、有余涅槃,谓见、思烦恼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余涅槃。(见、思烦恼,即见、思惑,于意识起诸分别,曰见惑;于尘境起诸贪爱,曰思惑。)二、无余涅槃,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是名无余涅槃。(五众即五阴,谓色受想行识也。)”又或解:小乘的无余涅槃,因尚有惑业苦之残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无余涅槃,因究竟而无残余,才是真正的“无余”。

二、重点、难点、疑点:

1.轮回痛苦的因还有我执,为什么法称论师单单把爱称为集谛?

原因有两个方面——能引相续故,等无间缘故。①无明只是总的因,而爱能不间断直接引出后有相续,是近因和直接因。②爱是引生后世的等无间缘。具体而言,在十二缘起支中,能引支有无明、行、识三支;所引支有名色、六处、触、受四支;能生支有爱、取、有三支;所生支则有生与老死两支。

以比喻的方式对比能引和能生支的差异:就象春天在田地中播下种子,如果及时以水浇灌、施肥等,由此润发,种子自然生发成长。但如果没有及时以浇水、施肥等来润发,就要到来年乃至若干年后才得以结果。如是能引与所引支之间可能要有无量劫的间隔,也可能在第二世即能生起,中间不隔余世。而能生支与所生支之间必无余世能隔,两生即能圆满二支。比如现在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当时即圆满无明、行、因位识,如在临终之前圆满爱、取、有三支,则在来世就可圆满所引的四支半以及所生二支。如同种子的成熟只经播种、润发、发生果三个阶段一样,业的成熟最迟仅历三生,即能引、能生、所生各须一生(所引支已摄于所生支),因为能引与能生中间,纵然间隔多世,然而这段时间只是其余缘起现前之世而并非此一缘起现前之世,实际在这一缘起实现的过程中,最多仅有三世:因无明起行,以行熏业识为第一世;此因位识再经爱、取的润发是第二世;因有善业、恶业感得果位识乃至受,以及生与老死,这是第三世。

三、思维与辩论:

1.请以理驳斥外道观点:无有身体者有贪心也没有见过的缘故,贪欲等是由身体中产生的。

2.为何痛苦有灭尽?为何无我则缚解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