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36

《成量品》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值得学习,以后因明班一定要把它当作教材。本论讲完后,若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我想讲《现观庄严论》,因为五部大论里面唯有《现观庄严论》没讲,法师们也都一直请求。这部论主要讲修行次第,涉及很多名相,特别深,若不以易懂的语言传讲,则很难弘扬。不过我不会广讲,只从字面上作简单解释。若大家认真去钻研全知麦彭仁波切和俄巴活佛等所著的《现观庄严论》注释,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

以前,汉地因缺乏闻思传统等原因,五部大论弘扬得并不广,现在大家有学习的机会,应该好好珍惜。

下面讲“现前永久无能力”这一科判最后一颂:

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

故前无能力。转依彼本性,

尔后无能力。

此颂非常重要,前辈高僧大德经常引用,大家应熟记于心。因为其意义并不局限于因明,而囊括了整个大乘佛法的要点,甚至密宗中的有些窍诀。其意是说:心的本性是光明,贪嗔痴等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客尘,就像一匹白布沾染了污垢,布是本性,污垢是客尘。或脸上染了污垢,脸是本性,污垢是客尘。所以,光明心性是永恒真实的,障垢客尘是暂时而虚假的。

关于光明,有不同说法。唯识宗认为心性光明实有不坏。格鲁派为主的个别论师认为,《般若经》中所讲的“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中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部分是光明。前译等宗派则按《宝性论》和密续来解释心性光明,即不可思议的心的本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离戏的空性不离光明或大乐,也即现空无二。

虽然各个宗派对此有不同说法,但实际上心并不仅是空性,还有本具的光明,就像《大幻化网》中所讲的那样。否则,成佛时现前的所有功德就无有来源了。这一点,瑜伽士等修行人通过观察都能了知,因此不能说心与石女儿一模一样。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第二转F轮讲空性、第三转F轮讲如来藏,就是因为明空双运才是心的本来面目。

心的本质是明空双运,贪嗔痴等分别念无法破除无我和光明的智慧。先前闻思时,一切颠倒都不具备妨害真实性的能力,在心识转依为智慧后,烦恼等连少许损害能力也不会有。就像纯度达到百分之百的金子,再不可能生绣一样。

寅二、纵非现前亦不退:

纵有力有害,能生核心事,

非具长存力,犹如湿地火。

佛地时完成究竟转依,八识转为五智,决定不会退转。而在此之前,比如一地时,按照《释量论》的观点,偶尔也会产生我执和我所执,具有少许能力。但是,因为现量见到无我,依靠这种对迷乱执著有害的量,心相续能生起的核心事物就是空性的智慧。因此,颠倒心态并不具备长期存在的能力。就像潮湿的大地上,虽然有火苗,其“命”也不会长久一样。

有关汉传佛教祖师大德对于一地菩萨是否有我执和我所执的观点,并没有看到很多这方面的记录,而藏传佛教中对这方面则有很多辩论。记得二十年前,我在桑耶塔为少数汉族弟子传讲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解密意疏》时,也喜欢讲各个宗派的不同见解。《善解密意疏》中明显认为一地菩萨有实有执著。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则说一地菩萨虽然有我执,但只是假立的我执。前译宁玛巴麦彭仁波切和俄巴活佛认为,菩萨的我执不是实执,只是一种相的执著。印度解脱部和狮子贤菩萨在《现观庄严论》注释中说,虽然一地菩萨有执著,但只是名言假立,就像全知果仁巴所说。虽然各个宗派的说法不一,但菩萨绝不可能有凡夫那样的我执或能取所取。包括佛陀也会说“这是我的眷属”,但佛菩萨的具体境界对凡夫而言,就像盲人摸象一样。

但不管怎样,法称论师认为一地菩萨相续中偶尔会出现我执,但是这种执著很轻微,不会像凡夫那样猛烈,如同春天的微风。即使没有登地,在凡夫位仅仅通过闻思生起真正的无我定解,也能压服颠倒的增益。因此,对于现量证悟空性的圣者来讲,我执等不良心态是不可能长期存留的。

丑二、纵有勤奋亦不退:

无害真实义,于自性颠倒,

勤作亦不退,识持彼法故。

前面已讲,一地直至佛果的圣者,其相续中的智慧在颠倒违品无有勤作的情况下,不会退回到有垢状态,就像提纯的金子不会退转为矿石一样。如果勤作“有我”等颠倒之见(比如别人以颠倒言论教唆),无我的见解会不会退转呢?也不会,因为不是任何过失的所依,因此无有损害,以事势理成立是实相真实义的智慧,心受持变成真实义的法而能退转的理由不可能存在之故。

闻思后经由修行,心已经转依为无我智慧的本性,因为这种智慧或心识已完全受持、掌握了真实义的本性,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合,纵然有我、非空性等颠倒违品的勤作也无法使之退转。对于这一点,我想任何有口才、智慧、势力的人都无法驳倒,因为胜义中空性无我的道理是以事势理成立的。就像纯金,无法以泡沫、钢铁等不合理称呼使之改变一样。

此颂非常重要,大家务必牢记于心。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愚痴的人往往认为闻思没有意义,动不动就想退,这样下去,修行是不会成功的。若我们的心不通过闻思修行的方式,与佛法所宣讲的智慧境界相应,着急成就也没有用。所以不应中途辍学,就像学习世间知识也贵在坚持一样。有些上师特别反对闻思,对具足悲心和智慧的弟子,也不愿意系统培养,只让他念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好像一旦弟子相续中产生不退转的智慧就等于尖刀插入上师的心脏一样。我认为,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不懂真理就会出现颠倒的分别念,行为就会出现过失,所以一定要长期闻思。

癸二(除烦恼非无余尽)分二:贪等他法不毁他;认识摧毁之对治。

子一、贪等他法不毁他:

我执同一因,因与果事故,

贪嗔彼此间,他体亦非害。

慈等痴无违,故非尽除过。

前面讲,智慧可以摧毁贪等分别念,因为智慧与执著相违,就像水与火一样。对方反驳:通达无我之理后经过长时间修行可以推翻我执的说法不合理,我执和证悟无我两者的所缘行相相违,就像接受悦意对境的贪欲与离开不悦意对境的嗔恨两者行相虽然相违,但串习贪心却无法推翻嗔恨,串习嗔恨却无法推翻贪心一样。再者,修不净观虽可压服贪心,但贪心仍会再度生起,既然修各自的对治都不能灭尽,那所有过失通过一个对治更无法灭尽。因此无论如何修习无我空性,我执及其附属烦恼也不会消退。(在《量理宝藏论》中,关于定解能否遣除增益,对方也从两者的对境、本体、时间是一是异发出过辩论。)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贪心和嗔心是从同一因我执中产生,而且彼二事还互为因果,比如:贪执妻子、儿女、财产等,则会对损害的人产生嗔恨;嗔恨某人,则会生起不愿意见他或想让他离开的坏爱。所以,贪嗔的本质并非完全相违,虽然二者是执著相不同的他体,但一者也无法妨害另一者,或者说不可能有能害所害关系。再者,嗔心的对治慈悲,贪心的对治不净观,痴心的对治数息观等,与无明愚痴我执并不直接相违,所以仅仅修持它们也不能彻底断除贪嗔痴等烦恼过患。而无我和我执完全相违,互相是能害所害,因此一旦相续中拥有无我的智慧,就不可能有我执,而有我执,也不可能存在无我的智慧。

懂得此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做烧香、磕头、慈善之类的功德就可以成佛。虽然出离心、菩提心等善法是解脱的因,但还只是间接因,而直接的因就是无我智慧。

所有烦恼痛苦的根本就是我执或萨迦耶见,而要去除它,就一定要修空性,其他的慈悲菩提心等善法并不与之直接相违。《三主要道论》中也说:“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但很多佛教徒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经常说:这桩功德很殊胜,那桩功德很殊胜……虽然佛陀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机宣说的法都很殊胜,但最根本、最殊胜的还是无我空性法门,如果没有以空性慧摄持,积累再多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转绕等善法功德,也不可能获得解脱。

若对此有清晰认识,就会重视显宗的中观法门,以及密宗大圆满本来清净等空性的修法,因为这些才是断除我执或明心见性的殊胜方便。在闻思修行、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虽然所有殊胜功德皆应随喜,但一定要分清根本与支分,不能混为一谈,否则自他二利都很难成办。因此大家务必通达这一个半偈颂,若实在没有能力,也要牢记最后一句——“慈等痴无违,故非尽除过。”

有的道友经常花很多钱到美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去长期闭关禅修,之后性情也变得温和,痛苦也减少了,但其实,若没有以明空无二的见解摄持,只是依靠气功、禅定等修法让心安住,也只是暂时压制烦恼,不能获得解脱。就像无色界天人,虽然能在八万四千大劫中入定,但因为我执种子未断,最后分别念还会复苏而不断流转。因此,不能为了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而修行,否则就会像《亲友书》所讲那样,在天界享受各种快乐后堕入地狱感受痛苦。

所以,希望大家在广结善缘、摄受弟子、弘扬佛法时,一定要让更多人了知无我空性的道理,不要始终宣传不净观、慈悲心等简单修法。但个别法师可能是自己不懂,对无我空性只字不提,天天要求弟子念咒语、念佛号。虽然与诸佛菩萨结上善缘也很好,但若弟子是修行空性的根机,而上师只让他行持人天法门等简单善法,严格来讲这也有过失。因此,若自己有能力,就应像《中观宝鬘论》所讲那样,暂时和究竟的法都要传讲。

子二(认识摧毁之对治)分二:宣说所毁诸过根;宣说能毁之对治。

丑一(宣说所毁诸过根)分二:真实及除彼疑虑。

寅一、真实:

诸过之根本,彼即坏聚见。

不同过失并非不能以一个对治来摧毁,因为贪嗔痴烦恼和生老死病等一切过失的根本就是愚痴——坏聚见或说萨迦耶见,是由唯一的它而产生的。如《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就像高明的医生,首先要确诊病因,再让病人服用根除疾病的药物,作为真正的善知识,也应用佛法的智慧和自己修行的经验,让染上贪嗔痴烦恼和生老死病的众生,首先知道我执是一切轮回过患之源,之后运用无我空性的利刃断除它。

很多人经常问:“我能不能修中观?”,“我能不能修大圆满?”其实任何一位沉溺轮回的众生,都应该修持无我。只不过在修学次第上应量体裁衣,或先修加行成熟相续,再修大圆满,或先修寂止生起禅定,再修胜观。归根结底,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就是无我空性,这一点显宗和密宗并没有差别。所以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从根本下手,否则闻思修行多年,最主要的窍诀都没有得到,那就是最大的遗憾。在得到窍诀后,若精进修持,即生就可获得成就,即或即生不能成就,将来也会得到解脱。

无常何时到来,确实无法肯定,所以一定要精进行持佛法。对每个人来讲,死亡都是平等的,无论年龄大小、身体好坏等,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与我们熟悉的金刚道友、同学等纷纷离开世间,因此务必精进修持空性等佛法,并发愿与之生生世世不分离。若在临死时,有不堕恶趣的把握,或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来世还会有修行的机会,这也是人生的一大成功。

虽然很多世间人不理解修行人的价值观,但我们自己要好好规划一生,不能像目光短浅者一样,始终为了蝇头小利耗费生命。自己修持的同时,尽力将佛法传递给有缘众生,虽然我们不可能像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法称论师等,无法让所有人都进入佛门,但也不能妄自菲薄,也许在五浊猖獗的今天,因缘集聚时弘法利生也会水到渠成。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贪心所

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是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的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成唯识论》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有即三有或三界,有具是生起三有之因,也就是惑与业。贪以染著为性,著即执著,执著于我及我所,对于财色权位固持不释,障蔽无贪之心,起惑造业,堕于三有,承受苦报。简单地说,贪即是对世间五欲六尘的追求与执著。小随烦恼中有一个悭心所,悭是吝啬,即该舍而不舍;贪是贪婪,即不该取而取。

2.嗔心所

为心所有法的根本烦恼之一。又作嗔恚、嗔怒,三毒之一,十烦恼之一,指对有情怨恨之精神作用。《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嗔恚心由我执而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违逆我意者,即拂然不悦,进而忿恨恼怒,暴跳如雷。

3.数息观

又作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意译作念入出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念。简称安般、数息。乃五停心观之一,八念之一,十念之一。即计数入息或出息之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此为除散乱、入正定之修法。又若将数息观细分,则有算数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六胜行修习等五类。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对心的本体如来藏各宗有何不同承许?

(1)随理唯识承许是依他起识的实有、堪忍、不空。

(2)随教唯识持了义他空见,承许如来藏本体是常乐我净的无改自性,超离相观待的无常与常有等一切边戏。

(3)格鲁派克主杰大师在《续部总说》中讲到:如来藏是指远离实空的这一分。《定解宝灯论讲记》:以前格鲁派非常著名的大格西多瓦西日,他将“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这种说法判为秕言谬说,(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心无有心,心之本性即空性”。据说他已经把《般若经》中所讲到的“光明”全部改成“空性”,从多瓦西日与根登群佩的辩论书来看,确实他对单空的执著非常强,但是不是已经将《般若经》全部做了改动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定解宝灯论讲记》)

(4)自宗宁玛巴宣讲了义的观点。心的本性非有、非无,为大圆满的本性。遣除了对单空的执著,而宣说大乐,承许心的本性是显空双运、明空双运、觉空双运之自性。《定解宝灯论》:“非有非无大圆满,远离一切四边戏”,“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应成续》云:“法身止于戏,无有执著相,无而明空性。”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云:宁玛巴自宗者,即是现空双运的大中观或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不是如自续派那样抉择的单空,而是抉择了离边的大空性。

三、思维与辩论:

1.垢障的“客尘性”如何理解?为何心识转依后,一切颠倒都不具备妨害真实性的能力?

2.即使是没有现前究竟转依的圣者,我执等颠倒亦不能使之退转的原因是什么?

3.即便依靠勤作等外缘,受持真实义的智慧仍然不会退失的原因是什么?

4、我执的直接和间接违品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