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丨释量论·成量品广释37

下面讲“宣说所毁诸过根”的第二个科判。

寅二、除彼疑虑:

明知违品故,心所缘取故。

倒缘说无明,故余不合理。

相违于此说。

对于把一切过患的根本坏聚见称为无明这一点,佛教个别小乘论师并不同意,他们认为:所谓无明即不明了之心,属于非见,而萨迦耶见或坏聚见是颠倒意识,属于见(《俱舍论》讲,见有正见、非见两种,其中非见有五,即: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邪见),这两者截然不同,所以才说“坏聚见与无明相应”,而不说无明与坏聚见是一体。

驳:一般而言,无明并不是单单没有觉知,否则柱子、瓶子等法都可以称为无明。而所谓“不明了”,也并不是仅仅不缘取对境,若只是不缘取对境,则不会有任何所缘境的心识行相,这样的话,任何颠倒缘取都不会有。

所谓无明,即明知之违品的执著相的心所,它在坏聚见就存在,因为是明知真实无我之违品的执著相故。也不是单单无有觉知,心所缘取对境为我称无明故。经中也说,颠倒缘取本身称为无明,而坏聚见属于颠倒缘取,所以,说它是无明以外的他法并不合理。

《月灯经》云:“云何远离无明?即于真实真如之诸法远离增益。”由此可见,无明即是于真实真如之诸法以增益而缘取之心识。萨迦耶见也有这种特点,《十地经》云:“世间中所有罪行产生即由耽著我中起,若远离耽著我,则不生罪行。”此与十二缘起中无明缘行的道理基本相同,所以不能将萨迦耶见与无明完全分开。这个观点可能与《俱舍论》中的观点有所差异,在《俱舍论》中无明和萨迦耶见是完全分开的。

不过,无明的涵义比萨迦耶见广,因为人法二执统称无明,而萨迦耶见是其中一分。因此,以上的解释和“坏聚见与无明相应”的说法并不相违,因为两者的关系就像具巴拉夏(巴拉夏是树的一部分)之树和具手之身一样,所以在这里解释为既是无明也是坏聚见。

丑二、宣说能毁之对治:

空见相违故,与彼性诸过,

相违极成立。

此颂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在讲密宗最关键的问题时都曾引用过。

如果对方问:在此世界,到底有没有摧毁我执和我所执等一切过患的对治法呢?

答:有,即是无我空性,空性见与我执和我所执相违,就像光明与黑暗一样。无我空性与依于我见之自性的贪嗔痴烦恼,以及生老死病苦等一切过失也相违,这一点完全成立。因此,只要修持空性法门,相续中的一切过失都会烟消云散。若没有护持空性见解,即使精进修持不净观、大悲心、菩提心等法门,也只能暂时压制烦恼,不能从根断除。《六祖坛经》有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若没有以空性见解摄持,所有善行都是随福德分善根,只能获得人天福报;若以空性见解摄持,所有善业则成为随解脱分善根,以此方能获得解脱。

所以,有生之年中很有必要闻思修般若经典。大、中、小般若都能学习固然很好,若没有这个缘分,也要多念《般若摄颂》、《金刚经》和《心经》,并经常思维、修行其中的意义。昨前天我讲过,修行人应抓重点,否则很难得到佛法精华的实益。当然,做善事也很好,现在有些国家从事慈善的工作人员,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五浊黑暗猖獗的今天,有这么多人行善积德,非常值得随喜。但如果不仅仅做善事,还能闻思修学般若,就更为殊胜,依此可以脱离轮回。

很多人现在默默无闻,连同班道友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将来也可能成为高僧大德。上师如意宝在石渠求学的六年中并不出名,有些人还因为上师调皮而讨厌他,但后来老人家的弘法利生和修证何等了不起,也是有目共睹。所以弘法利生的因缘成熟时,做一些事情并不费力,如同水到渠成一般。但那时一定要抓住重点,不要让依赖于自己的人只行持一点普通的善法。虽然一切善事皆应随喜,但能直接断除轮回的就是无我空性,所以务必好好修学。而且人生非常有限,学习佛法的时间也极其短暂,故而务必抓住根本。

我本人很庆幸出家后学习了尤其是《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和《四百论》等空性论典,心中也有一个心愿,想翻译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在印度历史上,这是解释《中观根本慧论》的权威。但不知即生是否有因缘,若能翻译,也是缘般若法门种下了善妙种子,即或即生不能开悟,将来也一定会成熟其果报。

癸三、除惑永尽不可能:

众生法性故,非尽如色等。

非尔不成故。若与对治系,

消除亦见故。

如果对方说:虽然贪嗔痴烦恼能被暂时消除,但要永远灭尽则不可能,因为一切众生的法尔或自性即是如此的缘故,就像白色等是色的自性,以及湿性是水的自性、热性是火的自性等一样。

驳: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真正用智慧观察,烦恼是众生的本性并不成立。当然,就凡夫而言,暂时也可承认心是烦恼的本性,因为在转依之前,心还有二取执著和贪嗔痴。《现观庄严论》等论典中都讲,轮回众生的本性就是有漏。但是,从如来藏本面而言,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所有烦恼都不真实,最后八识聚全部要转依为清净的智慧光明。这一点,有实修境界的人完全知道:若有情的心与无我等对治品联系在一起,则现量可以消除心相续的贪嗔痴等一切过失。因此,心的自性是贪嗔痴等过失并不成立。

看过《米拉日巴传》的人都清楚,尊者以前是地地道道的凡夫,后来通过无数苦行而即生成就佛果。据《坛经》等史料记载,六祖刚开始是新州的普通百姓,过着一般世间人的生活,但在明心见性真正现前心性本面后,敌人等任何对境都不能让他再产生染污心。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修行者,以前他们跟普通人一样,烦恼极其深重,但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修行后,就像《入行论》所讲那样,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群体或环境都不会产生烦恼。因此,贪嗔痴等过患并非永远不能灭除。

癸四、遣除虽尽复退转:

过灭如固体。非有复次生,

彼本性无系,如灰不定故。

有人又说:相续中的过失灭尽后,于因缘聚集时会再度生起,就像金子熔化时根本没有固体,而离开火后则会再次凝固。

驳:贪嗔痴等烦恼被灭尽后,绝不可能再度产生,因为对治之心无我本性跟贪嗔痴无有任何关联。任何法的产生与因缘有关,如果能对治的因缘完全具足,就不可能再度产生。对治的无我空性与贪嗔痴无有关系,而完全成为根除它的一种因缘,那它就不可能产生。或者说无余摧毁所断的相续中不可能存在所断障碍,就像已被烈火化为灰烬的木柴不可能恢复原状一样。《入中论》亦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再者,从所断自己的角度来讲,也不一定产生,因为远离凡夫相续的温床故。比如,凡夫的相续中很有可能再度萌发产生各种烦恼、痛苦;圣者则不会再度产生烦恼,阿罗汉相续中虽有习气、无漏业、非染污爱,但不可能随业力流转轮回。

辛二(彼外余道非如是)分二:有我执中不解脱;破许解脱之余道。

壬一(有我执中不解脱)分二:真实及说彼之理。

癸一、真实:

现见有我者,于彼常执我,

由执爱安乐,由爱障诸过,

视德而爱恋,我所取成彼,

是故于我贪,尔时彼流转。

顺世派、密行派、胜论派、数论派等外道,以及普通世间人常说:佛教“依靠无我而解脱”的说法不合理,没有我,谁解脱呢?其实,这是没有善加分别世俗胜义所致,在暂时世俗中既有我,也有我的解脱和堕落等,但都如梦如幻;而究竟胜义中,既没有我,也没有解脱和堕落,万法全部是空性。若以正理进行剖析则会了知,所谓的我并不成立,因为无论是心识还是物质,承许存在恒常、唯一、实有的法都有众多过失。

颂词回答:之所以说修行无我获得解脱,执著有我不能解脱,原因在于:以颠倒之心见到有我的愚痴者,一定会把那个对境——五蕴的聚合体执著为我,并由执著、贪爱我而渴望我获得安乐,贪爱能遮障我与我所的一切过失,导致不观为过失而视为功德,由此生起爱恋,并进一步为成办我之安乐而取受我所。因此,只要对我有明显贪执,期间就会流转三有。

本论是用因明的推理方式瓦解我执,中观是用胜义空性理论破除我执,《修心利刃轮》是以大威德修法摧毁我执……所有佛教法门归根结底都是要消灭我执,因为我执是一切痛苦之源。

我认识的一位外籍学者,要求我站在佛教徒和慈慧公益基金会成员的立场谈一下“布施”和“慈善”,同时给很多企业家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曾想:“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让这么多人来回答呢?”后来我了解到,国外很流行这种思想互动,比如我手中的杯子,会请企业家、宗教人士、唯物论者等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完全认识杯子的本质。我想,对于“我”,也不妨搜集各种观点一一剖析,最后彻底认识我的本质。对佛教徒来讲,无论何种修行,究竟目的就是要根除我执。这也是我每天辛辛苦苦讲显宗密宗的原因,因此希望大家,努力摆脱假象之“我”的束缚。

佛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不怕被观察。《胜出天神赞》和《殊胜赞》中说,越对其他宗派的教义进行分析研究,越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产生信心。我认为,这并不是自赞毁他之辞,而是以非常公正的态度抉择出的。比如当我们以《中观根本慧论》的理论来观察时,胜义中不但没有我,连如来和涅槃也跟石女儿一样,对于这一甚深真理,现代科学和其他宗教都无法企及,所以佛教面对任何世间流派都毫无畏惧。

根本不像世间人以长相、口才等赞叹某个对境,也不像外道将贪嗔痴视为功德的方式来赞叹其本师,佛教中的高僧大德赞叹佛陀,唯一从佛陀宣说了万法真理——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赞叹。实在说,有时我觉得自己非常有福报,因为在这么多宗教中我选择了佛教。虽然各个宗教应该和睦相处、求同存异,但在智慧悲心方面,不得不说佛教最为超胜。比如,在对四谛法门有所了解后,翻开浩如烟海的其他文化典籍进行对照,作为智者一定会叹服佛法的甚深。

最近我了解到,很多世间水平比较高的人学习本品都有很大收获,尤其增上了对佛教的信心。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学习因明,是对世尊及其教法生起信心的唯一门径。

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

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

如果有我想,我以外的法会了知为他,在自他分别中,就会因执著而对自方生起贪恋,对他方生起嗔恨,且与这些贪嗔全部或者紧密相联而生起傲慢、嫉妒等一切过失。

因此,只要有我执,就永远不可能获得解脱。就像《入中论》所讲:“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禅宗讲明心见性,就是要证悟心的光明本体,这跟密法大圆满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修法完全相同。不过,只有利根者才能生起这样的境界。从历史上看,也不是所有参禅修密的人都能通过参话头等方法马上开悟,只有前世善根深厚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癸二(说彼之理)分三:唯有我中无离贪;虽有解脱我无义;是故教诫断我执。

子一(唯有我中无离贪)分三:略说广说及末义。

丑一、略说:

决定贪我者,不离贪我所,

无过亦非有,离贪我之因。

如果对方说:虽然执著我,但若对我所拥有的一切事物无有贪执,则会获得解脱。

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决定贪执我者,不可能远离贪执我所,比如,对自己很执著,就会贪著自己的家人、房屋、手机等,这是谁都体会得到的。若执著我没有过失(这是所有执我者的通病),也就不可能离开对我的贪执,从而无法解脱轮回。

丑二(广说)分二:遮破见过而除贪;遮破修苦而除贪。

寅一(遮破见过而除贪)分二:唯见过失不能断;应成彼无有过失。

卯一、唯见过失不能断:

设若贪有过,彼中成如何?

对境未摈除,不能断除彼。

断除与功过,相系贪嗔等,

不见彼等境,内非由外相。

假设对方说:我虽然无有过失,但贪执它就有过失。

驳:请问从了知它是有过失中又会变成怎样?

对方回答:了知有过失将断除我执。

驳:心所贪执的对境——我没有被摈除,则不可能断除对我的执著,其原因是:要断除与有功德或过失的任何对境相联的有境贪恋、嗔恨、吝啬、嫉妒等,需要不见那些对境的过失或功德,即内心的流转不可能以驱逐外相的方式推翻。详细说,缘对境之功德会产生贪心,缘对境之过失会产生嗔心,若欲灭除贪嗔,则需首先灭除见功德和过失之心。若内心没有这样的修炼,仅仅依靠劝告、命令等外在的方式来断除,是根本办不到的。

非由德起贪,是由见境德。

无不齐全因,其果何能遮?

此外,并不是由了知贪心本身有功德才生起贪心,而是以颠倒心见到对境有功德才不可避免地产生贪心。比如,虽然了知烟、酒、毒品等会毒害我们的身体,但因将其味道等执为有功德,则会对它们生起贪心。

所以,生起我执的因无不齐全,它的果又怎么能够遮止呢?不可能遮止。就像种子等因缘无不具足,苗芽就会产生一样。因此,不但我执不能断除,我所执及贪嗔痴烦恼也不能断除。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清楚:世间所有贪嗔痴烦恼及生老病死苦都是由我执产生,一旦依靠密宗、禅宗等空性修法断除我执,一切烦恼痛苦都会化为乌有。

学习参考资料

一、法相名词:

1.见

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通于正邪。止观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俱舍论二曰:“审虑为先决择名见。”大乘义章五本曰:“推求说之为见。”止观十上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五:“见,有观视、决度、坚执、深入四义,及照瞩、推求二义。”又依俱舍论卷二、卷二十六所载:“‘见’分五染污见、世间正见、有学正见、无学正见等八种。五染污见指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世间正见指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等有漏慧;有学正见指有学身中之各种无漏见;无学正见指无学身中之各种无漏见。盖俱舍宗以此等皆为慧之性,先审虑而后决度,故称为见。其中,五染污见为不正见,其余皆属正见;前者系由上举见之四义及二义,故称为见。”

2.八识聚

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五位法中之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至末那乃阿赖耶所生、转易故,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诸法之因,故称根本识、种子识。又有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名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若就其性而言,眼等之前六识以了别为其性,缘色等六境,通善等三性;末那识以恒审思量为其性,乃有覆无记性,唯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之内我;阿赖耶识为无覆无记性,以微细之行相缘自所变之器界、种子及有根身。地论家以阿陀那(末那识)为妄识,阿赖耶为真识;摄论家则以阿赖耶为妄识,别立第九无垢净识;唯识家则谓识仅限八种,且此诸识皆为依他起性,即非真常净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

1.对于无明与萨迦耶见的关系,概括而言有哪些观点?

(1)大小乘共许的无明体性:无明也不是只遮除了能对治的明以及排除明后所剩余的法,而是与明直接相违的所对治品,因此应当这样定义:所谓无明,即明的违品或对立法,而不是明之外的法。明是指了达无我义,在明之外还有一类法,比如布施、了达暇满、粗无常的智慧等,既不是无明也不是明。因此,“明”是指了达无我义,而“无明”是指不了达或倒执无我义,这二者犹如光明与黑暗般,是无法并存相克的关系。如同“怨敌”,是指亲友的对立法,并不是遮除亲友之后的余法,也不是与亲友不同的法。“虚诳语”也是指真实语的正对治品,而不是真实语之外的语言,因为真实语之外的绮语、柔软语、粗恶语等并不是虚诳语。

(2)对于无明和萨迦耶见,有承许二者一体和承许二者他体两种观点。

①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他体,这是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的观点,出自《瑜伽师地论》与《俱舍论》。比如盘绳,在夜幕初降时,不能明了绳的实体,因此对盘绳生起是蛇的错觉。“盘绳”比喻五蕴体,“略降黑暗,于绳实体不能明了”比喻无明,“于彼遂起执蛇之觉”比喻由无明生起萨迦耶见。无明,在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俱舍论》中的观点:无明是根本烦恼、非见;萨迦耶见或坏聚见是颠倒意识、是见解。

②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一体,是中观论师以及法称论师的观点。比如,中观应成派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由萨迦耶见生。”此中并未分开萨迦耶见和无明。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也承许二者是一体。

三、思维与辩论:

1.为什么修行人应摧毁坏聚见或无明?其对治方法是什么?

2.怎样遣除对方所许不可能永远消除烦恼,以及即使完全消除烦恼也会再次退转的观点?

3.怎样破斥“解脱者也会有我执,但没有我所执;我存在没有过失,贪执我才有过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