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10课

本课宣讲正士高尚行十种功德相中之第六种功德相——誓言坚定,和第七种功德相——知恩报恩。本课通过阐述坚守誓言者和背弃誓言者的法相与果报,确立作为正士之高尚行为的应取应舍。关于“知恩报恩”,则宣讲了什么是知恩报恩,不知恩报恩的恶果,阐述若具知恩报恩的美德,则其余功德也会自然具足。

本课共分13个颂词对以上内容进行宣说:

1、正士高尚行第六种功德相——誓言坚定

(1)誓言坚定者,会获得自立,也会得人信赖。(详见颂词1)

(2)坚守者与背弃者之法相对比:智者经过智慧详细观察,一旦承诺下来,哪怕是三千大千世界毁坏,他的誓言也不会动摇。而劣者不顾自己所发的誓言,可推知他人格不好。(详见颂词2、3)

(3)背弃者与坚守者之恶善果对比:

背弃誓言者,护持白法的天人均会远离,人们也不愿意与他接触,再努力也不会得到财富名声。与之相对,誓言坚定者人人都会信任、推崇,天人也会予以保护,他的功德、名声、财富等世出世间的德行也将自然积聚。(详见颂词4、5)

(4)公平正直的智者,对于自己所承诺的小事也不会轻易舍弃,何况是意义重大或者在上师三宝等严厉对境面前发过的誓言,更是永远也不会违越。(详见颂词6)

(5)智者与劣者对守誓不同的对比:

劣者重视自己的生命,而智者珍视自己的誓愿。劣者违背誓言时,智者为他惋惜;智者宁舍生命也不违背誓言时,劣者认为他笨。(详见颂词7、8)

(6)我们应尽量断除不好的习气,恒时住于智者的相续中。坚守誓愿的功德,是一切世间的庄严。(详见颂词9)


2、正士高尚行第七种功德相——知恩报恩

(1)何为知恩报恩:有人对自己有恩,应铭记于心,并竭力报答。若能如此,表明你已进入了高尚者的行为之门。(详见颂词10)

(2)何为不知恩报恩及其恶果:有些人不辨利害、不知恩报恩,甚至陷害恩人、恭敬仇人,他名义上为人,实则为鬼,谁也不愿意帮他。忘恩负义之人迟早会遭殃。(详见颂词11、12)

(3)“知恩”为人格完善之充分条件:若有“知恩报恩”之美德,则稳重、妙慧、不放逸、具惭愧等其他功德也会自然出现。报上师恩,最好就是弘法利生。(详见颂词13)


【颂词1】

【颂词1】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科判分析

前面的课程已经“略说高尚行之相果类别”,略说了高尚行的十种功德相和两种果,接着进行详细解说,进入了科判“总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从高尚行的功德相和果两方面分别宣说,首先宣说功德相,也就是子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前面已经讲了五个功德相(妙慧、稳重、有愧、不放逸、正直),本颂接着宣讲第六相——誓言坚定。这里讲了誓言坚定者的功德。

 

颂词解释

任何人在事情未开始之前所做的承诺,应该永不更改,若其誓愿坚定肯定能获得自利,他众也会颇为相信此人的言语。

 

重难点分析

1、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将誓言坚不坚固分为三类人

(1)上等人:所承诺的始终不会变,犹如石头上刻的文字,纵经种种侵蚀亦不会磨灭;

(2)中等人:如果没有外缘影响,誓言不会变,但若遇到一些违缘,很容易改变当初的承诺,如同在土里写文字;

(3)下等人:不需要任何外缘,誓言随便就舍弃了,如同水中的花纹,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2、誓言坚定者的功德

(1)获得一切快乐利益、财富名声。

(2)由于说的话具有可信度,众人也会信任他。

3、随学佛陀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佛陀多生累劫前发誓利益一切众生,之后在生生世世中也没有变过。我们在大的原则上也要这样发誓,而且无论是外缘、内缘都不能摧毁这种誓言。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誓言坚定。

 

【颂词2】

【颂词2】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背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六个功德相——誓言坚定。这里描述智者誓言坚定的程度。

 

颂词解释

如果善加观察后已做下了承诺,那么即使到坏劫之际亦不应舍弃,违背国政时可以不生惧怕,但大家对背弃誓言却应生起畏惧感。

 

重难点分析

1、智者对待誓言的坚定态度

(1)宁舍生命也不违越誓言。

一些高僧大德发誓受戒或者出家,后来在文革期间,纵然遇到惊天动地的变化,也绝对没有违背誓言,很多人甚至为此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

(2)真正有智慧的人,在别人面前所承诺的一切,坏劫也不会改变。

(3)纵使违背国政也不舍誓言。

有智慧的人违背国家政策不一定害怕,因为违背国家政策最多是判死刑或无期徒刑,但若是违背自己的誓言,对今生来世都是一个不好的缘起。

(4)结论:所以,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违越誓言,这是智者的一种选择。

2、应怎么做?

(1)懂了这些以后,尽管心态还不是很稳固,誓言也不一定很坚定,但是应该有一种决心——自己答应过的事情不要改变。

(2)依据《二规教言论》的教言,懂得如何做人。

3、学习的功德

(1)通过学这些教言,可以真正变成一个非常好的人。

(2)有了高尚行的这些功德,佛法功德也会逐渐增上的。

 

【颂词3】

【颂词3】不顾发誓或自语,彼者犹如筛子般,泄露善妙之精华,仅依此理亦可知。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六个功德相——誓言坚定。前面的颂词讲了誓言坚定的法相,此颂开始宣讲誓言不坚定的过患。

 

颂词解释

有些人不顾自己所发的誓言或自己说过的话语,这类人就像筛子一样,会将善妙之精华泄露无遗,仅依此理即可推知此人好坏。

 

重难点分析

1、愚者如何对待誓言

(1)根本不顾自己所发的誓言,今天以三宝为证发誓,明天就全部变完了。

(2)以喻说明:背信弃义者像筛子一样,将精华全部漏光了,只剩下糟粕。

2、誓言坚定者怎么做?

(1)若以三宝作证,发了誓以后绝对不能改变,也不能用假装的手段或其他语言来应付。

(2)倘若违越了自己的承诺,那么活在世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3、凭此即可判断人格好坏

只看他今天承诺的明天就变了,今天说一句话,明天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仅凭这一点,即可推知他的人格不好。

 

【颂词4】

【颂词4】此人远离诸天众,如同枯树无凉荫,如是不得诸财富,于此勿庸稍置疑。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六个功德相——誓言坚定。此颂继续宣讲誓言不坚定的过患。

 

颂词解释

对于这种人,护持白法的天人均会远离,人们也不愿意与他接触,最后他自己孤苦伶仃,就像枯树一样无有凉荫,再努力也不会得到财富名声,对这个道理毋庸置疑。

 

重难点分析

1、誓言不坚者,得不到护法诸天的庇护,因此再努力也得不到财富名声。

2、对照生活中的实例:

(1)实例:

1)有些人做什么都不顺,谁都看不惯他;

2)修行人也是同样,有些人得到所有人的爱戴,虽然不是上师,但大家都把他尊为上师一样;

3)有些人犹如猫头鹰,只要他一出现,大家都讨厌他、欺负他。

(2)同样是两个人,却如此大差别的原因:

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这个人誓言不坚定,说话不真实,那么他无疑是很可怜的!

 

【颂词5】

【颂词5】若人誓愿愈坚定,则于彼人愈可信,若愈成为可信者,则天与德亦会集。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六个功德相——誓言坚定。前面两颂讲了誓言不坚定的过患,此颂宣讲誓言坚定的功德。

 

颂词解释

倘若誓言坚定,人人都会信任、推崇他,如果信任他的人越来越多,天人也会予以保护,他的功德、名声、财富等世出世间的德行也将自然积聚。

 

重难点分析

1、誓言坚定的功德

(1)世间的功德

誓愿越坚定,就越受到人们的信任和推崇,天人也会予以保护,福德也会自然圆满。

(2)出世间的功德

如果一个人发的誓愿非常坚定,一直不舍弃上师三宝、守持清净的戒律、不间断地闻思修,经常处于善法状态中,他的善根福德、出世间的证悟会蒸蒸日上。

2、结论:

(1)做任何一件事情,尽量不要违背誓言。

(2)凡夫习气深重,怎样坚定誓言?

1)通过一些教育;

2)依靠自己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在想要违背承诺时,立即用上师的教言来提醒自己,认识到这种行为值得惭愧;

3)如是经常纠正自己的习气,久而久之,一定会坚定誓言的。

 

【颂词6】

【颂词6】直士自己所述语,虽无大义亦不舍,若具大义或发誓,永不违越何需说。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六个功德相——誓言坚定。此颂赞叹正直之士的誓言:小事和意义大的事情都不会违背。

 

颂词解释

公平正直、具有智慧的人,凡是自己所承诺的,就算没有大意义,只是一个区区小事,也不会轻易舍弃。如果具有重大意义、解决今生来世的事情,或在上师三宝等严厉对境前发过的誓言,永远也不会违越。

 

重难点分析

1、智者与愚者对待承诺的差别

(1)智者

1)凡是自己所承诺的,就算没有大意义,只是一个区区小事,也不会轻易舍弃。

2)不管在什么人面前,答应过什么事情,都不轻易违背。

3)何况是具有重大意义、解决今生来世的事情,或在上师三宝等严厉对境前发过的誓言,永远也不会违越,即使到了生死关头也决不舍弃。

(2)愚者

1)在上级面前承诺的尽量不改变,而在其他人前说的话,往往都靠不住。

2)什么话都根据情况和场合变来变去。

2、应怎么做?

(1)务必要尽心尽力地坚定誓言。

(2)对于违背誓言的行为,应该尽量忏悔,猛厉地自我谴责。

(3)修行的取舍方法必须搞懂。

3、誓言坚定的作用

(1)有了这个功德的话,很多境界自然而然会出现的。

(2)表面上看来誓言不坚定没有太大关系,但它对解脱生死轮回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颂词7】

【颂词7】劣者爱惜自生命,智者珍视自誓愿,劣者背弃誓愿时,智者对此感稀有。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六个功德相——誓言坚定。这里开始对比智者和劣者对守誓的不同之处。

 

颂词解释

劣者对自己的生命特别重视,而智者认为生命不过是生死流转中的暂时一站,不是很重要,非常重视自己的誓愿。劣者违背、舍弃誓愿时,智者对此感到非常稀有。

 

重难点分析

1、智者与劣者在守护誓言方面有什么差别?

(1)劣者重视自己的生命,智者珍视自己的誓愿。

因为智者认为生命不过是生死流转中的暂时一站,这不是很重要,一个人受到良心谴责,违背自己所承诺的誓言,才是值得惭愧的。

(2)劣者违誓,智者悲悯。

劣者今天发誓,明天就彻底背,看到这种情景,智者都会为他惋惜的,觉得这种人非常可怜,随意舍弃誓言是非常可耻。

2、应誓言坚定

(1)不仅是学习佛法,世间中的失败,很多也源于誓言不坚定。

(2)已经发下了誓言,不改变只会对自己有好处。

(3)结论:誓言坚定对修行人和世间人都非常重要。

 

【颂词8】

【颂词8】智者宁可舍生命,而不背弃自誓愿,劣者对此虽生奇,不思守誓之胜德。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六个功德相——誓言坚定。这里继续对比智者和劣者对守誓的不同之处。

 

颂词解释

智者宁可舍弃最宝贵的生命,生生世世也不愿背弃自己的誓言。劣者见到智者宁舍生命也不舍誓言之后,觉得这种行为很稀奇、很愚笨,他们从来不思维守誓言的殊胜功德,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者。

 

重难点分析

1、智者守护誓言——宁可舍弃最宝贵的生命,生生世世也不愿背弃自己的誓言。

(1)出世间

1)入密宗后有要守护的誓言,显宗受别解脱戒、菩萨戒时也有誓言。

2)金色比丘尼和迦叶尊者被迫成亲,却能在十二年朝夕相处中,护持清净戒律。

3)有些高僧大德,遇到文革那样的违缘时,宁愿舍弃生命,或者遭受惨无人道的虐待,也决不会舍弃上师三宝。

(2)世间:总统也需要在大众面前宣誓。

2、愚者对待誓言——随便违誓,反觉智者愚笨

(1)愚者不需要那样的折磨,就像《亲友书》中所言,他们如水中花纹一样,无缘无故、随随便便就会背弃承诺。

(2)愚者见到智者宁舍生命也不舍誓言之后,觉得这种行为很稀奇、很愚笨,他们从来不思维守誓言的殊胜功德,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者。

 

【颂词9】

【颂词9】故当断除劣相续,恒住正士之相续,所谓坚守誓愿德,是诸世间之庄严。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六个功德相——誓言坚定。作为誓言坚定的最后一个颂词,教诫我们断除恶习,恒住于智者的相续中,并赞叹守誓者为“世间庄严”。

 

颂词解释

所以,我们应尽量断除不好的习气,恒时住于智者的相续中。坚守誓愿的功德,是一切世间的庄严。

 

重难点分析

1、作者教诫

(1)应尽量断除不好的习气。

过去自己誓言不稳固,没有智慧,许多行为带有狡诈性,要将恶劣的习性完全改掉。

(2)恒时住于智者的相续中。

智者的相续是什么样的呢?断除无惭无愧、无正知正念、无有智慧等等,时时处于具有惭愧、正直、妙慧、稳重、守誓言、布施、利他的心态中。

(3)如此踏实修学,应该会变成一个好人。

2、坚守誓愿的功德,是一切世间的庄严。

如果一个人誓言坚定,不管他住在哪里,诸天都会予以保护,他的美德始终闪烁着光芒,吸引无数人云集旗下。

3、坚守誓言的注意事项

(1)首先不要轻易承诺

承诺之前先应通过智慧来详细观察,如果实在办不了,即便是上师吩咐你,你也不要承诺。

(2)一旦承诺下来,就千万不要改来改去。

否则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在别人看来,你也是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3)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不仅世间中需要,包括我们佛教团体中,也是非常需要的。

4、上师宣讲《二规教言论》的缘由

对于稳重、誓言坚定、正直等功德,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欠缺。

5、窍诀

(1)若能拥有这些世间美德,修任何一个法都很容易成就。

(2)好的人格犹如良田,在其上耕耘的话,只要播下种子就容易开花结果。如果你人格的基础没有打好,那上师给你讲多少法也没有用。

(3)不要听过就算了,应该把里面的内容再三串习思维。到了一定时候,本论中关于做人的道理,会深深地刻在你的心中。

(4)本论每一个颂词的教言,要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学习,用其中的道理来衡量自己、观察自己、监督自己。假如这方面思维得非常圆满,很多人的修行肯定会有很大进步。

 

【颂词10】

【颂词10】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前面已经讲了六个功德相(妙慧、稳重、有愧、不放逸、正直、誓言坚定),本颂开始宣讲其第七个功德相——知恩。这里宣讲了何为知恩图报。

 

颂词解释

不论是生活工作上,还是修学佛法上,如果有人对自己有恩,则应将之铭记于心,因缘成熟时,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要竭力报答。若能如此,表明你已进入了高尚者的行为之门。

 

重难点分析

1、众生都对我们有恩

(1)噶当派修菩提心的窍诀中,强调了对众生应观作母亲来知恩、报恩。

(2)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只要对自己有恩德,就要想方设法地报答他。

(3)若有人引导自己皈依佛门,那他的恩德非常大,心里始终要想着。

(4)世间的一些恩德,也不能忘记。比如老师。

(5)不要说宣讲大乘佛法的法师,哪怕有一个偈颂的法恩,也应永远铭记。

2、应知恩图报

(1)对别人的恩德,若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那是忘恩负义的人。

(2)别人帮一件小事,尚且应记在心间,那在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这份感恩之情就更不用说了。

(3)不管看见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众生,我们都要尽量帮助。

(4)我们帮人应该无有任何条件,自己受过别人帮助的话,要尽量了知恩德、报答恩德。若为了“图他人报答”这个目的而帮人,那他不报恩就会非常生气,这是不合理的。

 

【颂词11】

【颂词11】何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故除一切圣者外,谁愿于他作害利。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七个功德相——知恩。这里主要讲了不辨利害、不知恩图报之人的恶果。

 

颂词解释

有些人根本不辨谁在帮他、谁在害他,亲怨利害一点也不分明,而且从来没有报答恩德的念头。这并不是他的境界高,亲怨完全平等,而是他的人格太差了。这种人不具备人的法相,除了圣者会怜悯他以外,有谁愿意于他做害利之事呢?

 

重难点分析

1、“不辨利害、不知恩图报”是一种什么境界?

(1)并不是他的境界高,亲怨完全平等,就像大圆满到了一定境界时,如盗贼入空屋一样无利无害;

(2)而是他的人格太差了,如同石头一样,对别人的赞叹、诽谤没有感觉。这种人不具备人的法相。

2、分清世规和佛规

(1)世规:无论你的证悟境界再怎么高,为人处事也要懂得世间规律,明白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2)佛规:按照大乘菩提心的原则,对坏人不能以牙还牙,进行报仇。

(3)圆融:我们要明白,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谁给自己制造违缘,谁给自己带来帮助,这些利害关系一定要分清楚。

3、“不辨利害、不知恩图报”的恶果

什么都不知道,整天糊里糊涂地过生活,这样的话,一两次可能有人帮你,但时间长了,除了圣者会怜悯你以外,谁也不愿意再理你了。

4、高僧大德能很好地圆融二规

例如麦彭仁波切的性格,跟法王如意宝完全相同,尤其在处理事情、对待人际关系时,一方面不违背大乘菩萨的原则,另一方面非常具足世间人的勇气、正气。

5、教诫:现代这些忠厚品德基本上荡然无存,大家必须要以这些教言来调整自己

 

【颂词12】

【颂词12】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七个功德相——知恩。这里继续讲不知恩图报之人的恶果。

 

颂词解释

颠倒饶益和损害的人,名义上为人,但实则为鬼。我们行为上不应随顺他,否则,今生来世的一切善德都会摧毁,故而没有任何人愿意见到他。

 

重难点分析

1、忘恩负义之人的表现——颠倒饶益和损害

他们对帮自己的人怒目相视、百般陷害,而对害自己的人,规规矩矩、恭恭敬敬。

2、辨析:“颠倒饶益和损害”是亲怨平等的境界吗?

答:不是。

如果他的菩提心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达到了亲怨平等的境界,那倒是可以,但很多人绝不是这样。这种利害颠倒的人,表面上是人,但实际上是恶魔。

3、忘恩负义者的恶果

(1)没有任何人愿意见到他。

(2)忘恩负义的人迟早都会遭殃。

(3)佛教中也经常强调,做人千万不能利害颠倒,否则对今生来世都不会有好处。

(4)例证: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中的故事:一个盗贼被尉官救了,后来成为县官。可是他忘恩负义,反而要杀尉官。县官派来的杀手知道实情后,不但不杀尉官,反杀县官。

这个故事说明:忘恩负义之人迟早会遭殃。

4、怎样对待颠倒饶益损害者?

(1)我们行为上不应随顺他,若随顺他,则今生来世的一切善德都会摧毁。

(2)我们不要变成颠倒饶益损害者,看见别人利害颠倒时,也要尽量地帮助他。

 

【颂词13】

【颂词13】一切殊胜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七个功德相——知恩。这里宣讲“知恩”为人格完善之充分条件。

 

颂词解释

具有智慧和大悲、品性正直的人,即便得到别人很微小的饶益,也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若有如是之报恩美德,那么稳重、妙慧、不放逸、具惭愧等其他功德也会自然出现。

 

重难点分析

1、有知恩报恩的美德,则一定会具足稳重、妙慧、不放逸、惭愧等其他殊胜功德。

2、“虽受微利报大恩”的例子

(1)《萨迦格言》中有一个柑子果的故事:有位国王在饥渴难耐之际,有一个人将自己仅有的两颗柑子果分出一颗让与国王。国王回宫后,对此人大加赏赐。

(2)19世纪,有个叫玛森的猎人用杀生来帮助了一位老人,猎人死后,老人专门请僧众为他念了四十九天的《闻解脱法》,来回报他。

3、怎样报答上师恩德

(1)法王如意宝给我们传授的显密教法,不要说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我们也没办法回报。

(2)上师以前在道歌里讲了,要想报上师的恩德,应该尽量地利益众生,这是报答师恩的最好方法。

(3)所以,大家若想对传承上师们报答恩德,最好就是利益众生、弘扬佛法!

 

 

编写师兄:定解C28/定解F10

审核师兄:定解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