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11课

本课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的第七个功德相——“知恩”、第八个功德相——“利他”和第九个功德相——“信心”。前2个颂词继续承接前课内容继续阐述“知恩”,开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其他功德也不会具足的;“利他”部分阐述只要有了一颗利他心,则就具足了一切功德;“信心”部分宣讲了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依靠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

本课共用了十五组颂词宣讲以上内容。


1、阐述不报恩德之过失: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知恩报恩,这种人也绝不会具有智慧、稳重、有愧、谨慎、正直等高尚之品德。(详见颂词1)

2、阐述具足知恩图报之功德:定会圆满世间的人天福报及出世间的圣者功德。(详见颂词2)

3、宣讲行持利他的功德: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详见颂词3)

4、恒常希求自利的人,初时偶尔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但以后定会趋向衰落,就像陡山泻水一样势不可挡。(详见颂词4)

5、具有珍贵利他心的人,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详见颂词5)

6、宣讲愚人只贪自利,这种人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利益也很难成办。(详见颂词6)

7、宣讲智者以利他为重,虽然没有完全断掉自私自利,如果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圆满的。(详见颂词7)

8、归摄“利他”:若想成办自己今生来世的广大利益,精勤利他乃殊胜窍诀,这是三世诸佛成就的殊胜妙道。(详见颂词8)

9、阐述何为信心?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无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就叫做信心。(详见颂词9)

10、宣讲信心的功德。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信心能遣除各种违缘障碍。(详见颂词10)

11、开示佛宝、法宝及僧宝是无欺的皈依境。(详见颂词11)

12、宣讲因果不虚耗,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我们要谨慎取舍因果。(详见颂词12)

13、教诫现今是一个造善业、造恶业的世界,趁我们自由自在时,应在相续中播下善法的种子。(详见颂词13)

14、阐述众生形形色色,苦乐不同,究其原因皆由各自的业力不同。谁不去思维这样的道理,那跟旁生没有任何差别。(详见颂词14)

15、总归摄:对三宝、四谛、因果生起坚定的信解,终将获得殊胜的果报。(详见颂词15)

 

【颂词1

 

【颂词1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科判分析

前一课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知恩,本颂继续讲知恩的法相,开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知恩报恩,这种人也绝不会具有智慧、稳重、有愧、谨慎、正直等高尚品德。

 

消文释义

如果忘恩负义,对别人施予的恩德觉得无所谓,根本没有回报之心,这种人绝不会具有前面所讲的各种功德。

 

重难点分析

1、通过具体阐述正士的行为,论述为何不懂报恩的人,绝不会具有各种功德

1)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知恩图报;

2)有稳重的功德:行为非常可靠,别人帮助他,肯定会知恩报恩;

3)有惭愧心的话:不报恩德也不行,必然会遭到良心的谴责;

4)不放逸的人:懂得羞耻,而不报恩德会招来众人讥讽;

5)公平正直的人:一定会恩怨分明,别人对自己好的话,定会想方设法报答。

6)结论:所以,一个人若不懂得报恩德,那么其他功德也不具足。

2、学习本论的重要性

1)对比古人:古人非常重视孝顺、感恩等美德;

2)观察现在:而现在人却弃如敝屣,根本不学这些知识,虽然很多人都想做好人,但不知道从何做起。

3)结论:麦彭仁波切根据佛经的教言,将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归纳起来,希望每个人能以此对照自己。

3、依此教言在实际行动中一定要对照观察自己

1)观察自己对父母、老师或同行有没有感恩之心,如果有,世间和出世间功德会自然具足,否则,什么功德都不会有;

2)看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4、传承弟子应尽心尽力随学法王如意宝的功德

1)上师非常重视正士高尚行之功德;

2)我们不敢说具足法王的所有功德,但部分功德应该效仿,上师怎么进入光明大道,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地随学。

 

【颂词2

 

【颂词2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知恩的内容,总结宣讲具足知恩所将圆满的功德,定会圆满世间的人天福报及出世间的圣者功德。

 

消文释义

一个人若具有知恩报恩的功德,那么定会圆满世间的人天福报及出世间的圣者功德,由此也可推知,智慧、稳重、不放逸、惭愧、正直、誓言坚定等诸般功德,他全部具足,诸天护法也会时时加以保护。

 

重难点分析

1、以小虱子救主人一命的真实公案阐述人没有感恩之心,连旁生都不如

2、教诫

1)对父母也好,儿女也好,不管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有恩,一定要想办法报答。

2)假如实在报答不了,也应该把感恩之情告诉他,也能起很大作用。

   1)举例:上师感恩法王提供房子给自己住的事情,上师找了个机会向法王表达了感恩之情,法王非常高兴并赞叹上师:你是知恩的人!你是很好的人!

   2)说明:在对自己有恩的人面前,说一声还是有必要的,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在他面前说一声,也算是表达了自己内心中的感激。

 3、不知报恩的人,是被人、非人、天尊都唾弃的对境

1)《释尊广传》中日日野兽救的那人,他不但不报答恩德,反而找人杀害它。这是人、非人、天尊都会唾弃的对境;

2)我们一定要学习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完美人格。

 

【颂词3

 

【颂词3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科判分析

本颂开始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的第八个功德相——“利他,宣讲若勤于利他,今生来世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

 

消文释义

若对众生精勤饶益,此人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

 

本颂重难点

1、阐释为什么好人坏人的界限应该用利他心来分?

1)经论所述:《入行论》从开头到结尾的内容都在讲利他的珍贵。

2)世界上最珍贵的是利他心;最贵重的财物也是利他心。

3)有了利他心,就具足了一切功德。

4)不能以外表分:有些人表面上很难看,但是利他心完全成熟。

5)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说,善知识的法相很多,好上师肯定具足利他菩提心。

2、以公案阐述不论什么身份,只要真正有利他心,就具备一切功德的来源

1)利他心的重要性:阿底峡尊者离开任何法友时,都祝愿他产生利他心,平时问安也说:生起利他心了吗?

2)生起利他心与身份无关:尊者有一次感到手痛,就把手放在弟子仲敦巴的怀里请弟子给他加持,因为弟子有一颗利他的心。

3)所以,不论什么身份,只要真正有利他心,就具备了一切功德的来源。

 

【颂词4

 

【颂词4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利他中的内容,宣讲自利的人偶尔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但好景不会长久,一定会走向衰败。

 

消文释义

恒常自私自利的人,初时因为偶尔的机会,可能会获得比较高的地位,但以后定会趋向衰落,就像陡山泻水一样势不可挡。

 

本颂重难点

1、对比说明天天为自己奋斗的人,即使暂时有点名声财富,但也绝不会持久,一定会走向衰败

1)出世间

   1)具备利他心的上师,事业越来越广大。

   2)如果没有利他心,虽然暂时得到一些恭敬供养,但最终事业不一定越来越广大。

2)世间

   1)任何一个部门、团体的人,乃至高级领导人,利他心比较强,人人都会尊重;

2)如果自私自利特别严重,迟早为自己的利益而犯错误。

3)结论:

   1)位置的高低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全心全意地想到众生。

   2)倘若一味地想着自己,暂时可能会积聚一些名闻利养,但最后会像陡山泻水般下堕,根本没法加以阻挡。

2、凡夫人如何对治自私自利

1)这颗心是可以慢慢转变,不管在什么场合中,尽量串习去利益他人。

2)教诫要了知在任何场合中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而应想方设法提醒自己生起利他心。

3)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讲:舍弃爱自如毒食。一定要断掉毒药般的自私心,想办法生起利他心。

3、这部论的意义就像黄金一样珍贵

1)本论一个偈颂也可以让我们一生回味无穷。

2)既然得到了这样的如意宝,大家就应该尽量去享用,不要白白浪费掉了。

 

【颂词5

 

【颂词5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于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利他部分,与前颂对比阐述,恒时精进行持利他的人最终所获得的功德果——即便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

 

消文释义

反过来说,持之以恒精进利他的人,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没有智慧、受人蔑视,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

 

本颂重难点

1、举例阐述常能利益他众,最初可能地位低,日后也会升至高位

1)舜由农民成为帝王的公案

在古代,舜出生于贫困的家庭,虽然是一介农民,但因其常能利益他众,后来成为统治天下的帝王。

2)具有利他心的人地位会提升

我们周围也不乏这种人,如果具有利他之心,任何时候都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圆满,地位也会犹如苍龙腾空一样快速提升。

2、自他在为集体做事时,应以利他为标准

1)我们应该这样观察自己、也观察别人,如果具有利他心,就应该把他用上。

2)然而,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了金钱社会,很多领导根本不观察办事人有没有利他心,只看他有没有钱,有没有势力,用人颠倒的现象非常普遍。

3)上师选管家或者法师时,首先是看他具不具足利他心,如果具足,智慧等不圆满也不要紧,倘若不具足,能力再大也不行。

4)千万不能因为跟我的关系不错,对我的态度很恭敬,就把他选上,所以选人为集体做事时,应该以利他为标准。

3、教诫

1)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帮助,以私人角度来报恩,也没什么不可以;

2)但绝不能以权谋私,给他提供一些方便,害己害人。

4、结论

1)具足利他心的人,即使原来是低贱的仆人,最后也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2)西方国家有些总统也是如此。

3)回顾历史,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颂词6

 

【颂词6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在第八功德相的科判利他部分,通过宣讲愚人只贪图自利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可能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消文释义

愚笨的人只贪图自利,始终都是为自己而精勤谋利,可是这样的话,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利益也很难成办。

 

本颂重难点

1、自利的结果

1)个人角度: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结果要么是事情办不成,要么虽然办得成,利益非常小。

2)社会角度:现在的社会非常需要利他。如果每个人都为自己而奋斗,整个社会很快去就崩溃了。

2、凡夫人完全利他虽然有困难,但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随学佛菩萨

1)学习了大乘佛法、发了菩提心的人,平时的所作所为假如都是自私自利的,那是值得惭愧的。

2)我们应该反复观察自己的相续,看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在为众生做事、多少时间为自己做事?

3、教诫应舍自利行为

1)贪图自利的人,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即使办了一点,效果也很低劣。

2)大家不要一味的只是为了,为了我的亲朋好友,为了我的什么什么......,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贪执,我们一直沉溺在轮回中,至今还没有解脱;

3)而佛陀发心为利他,早已成佛了。

4、从小懂得利他的道理,一生都带来极大利益

1)上师免费送给藏文学校孩子《二规教言论》,希望能让这些道理融入到孩子心里,让他们知道人生的方向。

2)从反方面举例有些老年人,到人间五六十年了,造了很多业后,才明白这些道理,有时候真的有点可怜。

个别学校正在开这个课,倘若这些道理融入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知道人生的方向,那么对一生都有极大利益。

5、世间利他的行为同样值得提倡

1)《中观宝鬘论》中说办学校、开商店、建花园等对国王也好,大乘修行人也好,都是允许的,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全部剃头,统统到寺院里去。

2)在家人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能强迫他们马上出家。

 

【颂词7

 

【颂词7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利他部分的内容,宣讲智者自利的心虽然不可能完全断除,假如发心主要为利他,自己的事情间接也会圆满。

 

消文释义

智者虽贪执自利,但主要是利他。如果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他众,那么自己的事情也会间接圆满的。

 

本颂重难点

1、为什么利他的同时也能间接圆满自己的事情?

1)对来世有利的大事得以圆满,即生中的小事也会圆满;利他的大事得以圆满,利己的小事也会圆满。

2)法王如意宝说:生火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故意去勤作,自己的饮食住宿也没有任何问题。

3)世间上有些人特别苦恼,整天为了自己的生活奔波,其实若有非常强的利他心,这方面根本不会困难。

2、各教派皆成立此理

1)大乘论典再三告诫: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

2)天主教也有类似的教义:自利的人如同在地狱;利他的人如同在天堂。

3、只要是利他的道理,不论什么教派,佛教也可以借鉴

1)如果我们佛教徒只愿意花钱帮助自己及亲朋好友,对其他众生的的痛苦袖手旁观,这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2)有些人总是用蔑视的眼光看外道,说他们的过失,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奉献精神,恐怕有些佛教徒根本做不到。

3)有些人整天修风脉明点,念佛参禅,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成就,这样的发心真不如一个有利他心的外道徒。

4、总结:不管是什么宗教,如果存在利他心,都是非常珍贵的

1)世间领导有利他心,他所管辖的民众会得到温暖;一个上师有利他心,跟他接触的众生都会获得快乐。

2)如果自己的利他心不太强,一定要通过大乘佛法来调伏相续,因为心是可以转变的,无法改变的话,佛陀也不会让我们修学佛法。

3)所以多训练舍弃自己、帮助他人,自己的利益也能日臻圆满。

 

【颂词8

 

【颂词8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科判分析

本颂归摄于科判利他部分,总结精勤利他乃殊胜窍诀,是三世诸佛成就的殊胜妙道,若想成办自己今生来世的广大利益那么我们所应行持利他的高尚行。

 

消文释义

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这也是六度四摄中的四摄法,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殊胜妙道。

 

本颂重难点

1、劝诫趣入此殊胜的佛法妙道,尽量具足里面的功德

1)若能具足《二规教言论》的所有功德,那你说自己是开悟者、成就者都可以。

2)因为,一个人圆满具足稳重、智慧、不放逸、惭愧、正直、誓言坚定、报恩、利他、布施的功德,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已经成了世间的庄严、世间的应供处。

3)否则,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非常傲慢,除了会毁坏自他外,没有任何实义。

2、上师学习《二规教言论》的感言

1)以前:法王如意宝特别强调这部论典,当时我只认为这肯定很好,此外也感觉不出什么特别之处。

2)现在:到了这种年龄,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在希求解脱的道路上,确实体会到其不共的殊胜。

3)方便道:麦彭仁波切将诸佛菩萨的教言归纳于此,假如没有这样的归纳,我们用短暂的人生去学浩如烟海的经论,哪有这个精力和时间?但如果精通了本论,那一生中的修行方向和做人标准已经定下来了。

3、举例一个小女孩寻找开悟者的开示

1)如果没有信心、不稳重、没智慧、不正直、不报恩,开悟者也没办法做什么加持。

2)很多人喜欢找开悟者,但找开悟者不是很重要,没有开悟也不要紧,要找的话,应该找这样的论典,自己先做一个好人。

3)然后尽心尽力地学习佛法,倘若人生以这种方式二结束,那么一点遗憾都没有,因为自己做人非常圆满。

4)否则要求太高了,能不能实现也不好说,强求恐怕会有点困难。

 

【颂词9

 

【颂词9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科判分析

本颂开始进入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第九个功德相——“信心部分内容,本颂首先开示什么叫信心?信心的对境是什么?

 

消文释义

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无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这就是信心。

 

本颂重难点

1、区别于世间的欢喜心,总说佛教真正的信心是什么?

1)信心的对境一定不能搞错

   1)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

   2)对苦集灭道四谛有信心;

   3)对无欺的因果规律有信心

2)对此生起稳固的信解。

2、分说

1)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

   1)释迦牟尼佛是无比尊贵的佛宝;

   2)他的教法和证法是法宝;

   3)大小乘的圣者和出家人是僧众;

   4)三宝具足五种功德,是一切世间的庄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就叫信心。

2)对四谛法门生起信心

   1)佛陀在经典中通过因缘、本体、果位三方面宣说四谛法门。

   ①因缘方面:明白此乃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②本体方面: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依止道谛,现前灭谛;

   ③果位方面:了知苦谛无所了知,断除集谛无所断除,依止道谛无所依止,现前灭谛无所现前。

   2)什么是四谛?

   ①苦谛,是指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其本体皆由三大痛苦所摄;

   ②集谛,指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众生以善恶业而流转轮回,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与业形成结生的关系;

   ③道谛,有些论师说真正的道谛是见道和修道,而我们自宗认为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都可以安立为道谛;

   ④灭谛,一是通过五道遣除相续中所有垢染的离戏部分,二是真如法界的清净部分。

   3)这样的四谛包括在因果两个方面,或者轮涅两个方面

   ①轮回的因和果分别是集谛和苦谛;

   ②涅槃的因和果分别是道谛和灭谛。

   4)四谛法门非常重要,是佛陀宣讲的究竟真理,应对此坚信不疑

   ①慈诚罗珠堪布讲过;

   ②相关论典中这方面的道理比较多;

   ③格鲁派的一些格西到西方国家时也经常介绍四谛法门。

3)对因果生起信心

   1)对《百业经》所阐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深信不疑;

   2)明白自己所造的业不会成熟于外界的地水火风,而是成熟于自己的蕴界处上,这也是信心。

3、结论:观察自己有没有信心时,应当从以上这三方面来衡量。

 

【颂词10

 

【颂词10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第九个功德相——“信心,通过宣讲信心的功德,阐述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信心能遣除各种违缘障碍。

 

消文释义

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依靠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有了福德,行为将变得越来越如法,自然具足高尚的德行。信心能遣除各种违缘障碍,信心是真正的如意宝,如果具有殊胜的正信,必定能成就一切所欲。

 

本颂重难点

1、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1)经论宣讲:《宝积经》、《华严经》再三宣说了信心的功德。

2)教证成立:

   1)如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2舍利子,胜义亦依信心而证悟”......有许许多多教证可陈。

2、依靠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

1)论典宣说:《中观宝鬘论》专门讲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讲福德资粮时着重强调了它的因缘。

2)正反宣说:

   1)没有信心的人,什么福德都没办法积累;

   2)有了信心才会有福德,有了福德,行为将变得越来越如法,自然具足高尚的德行。

3、信心的功德

1)信心能遣除各种违缘障碍;

2)直接或间接灭除所知障和烦恼障。

3)结论

   1)信心是真正的如意宝;

   2)圣者七财中也有信心;

   3)没有其他财产不要紧,只有有一颗非常纯洁的信心,即使没有大智慧、大能力,也会变成非常好的修行人。

   4)具有殊胜信心的人,必定能成就一切所欲。

 

【颂词11

 

【颂词11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第九个功德相信心部分的内容,宣讲为什么应当对佛宝、法宝及僧宝恒时其敬信。

 

消文释义

在整个世间中,释迦牟尼佛等十方诸佛之佛宝,他们的证法和教法之法宝,行持佛法的出家人或一地菩萨以上的圣众之僧宝,叫做三宝。三宝对我们始终不会有任何欺惑,是最值得信赖的皈依境。

 

本颂重难点

1、世间有各种皈依境,都是有条件的、具有欺惑性

1)皈依境的定义:就是依靠处。

2)皈依境的分类:

   1)比如孩子以父母为皈依;

   2)妻子以丈夫为皈依;

   3)单位的员工,以领导为皈依……

3)世间的各种皈依境的特点:

   1)都是有条件;

   2)具欺惑性的。

2、永远不会欺惑我们的,唯一就是三宝

1)若对三宝有不共的敬信,不管处于什么境地,三宝都会以不可思议的加持来保护你。

2)平时我们遇到违缘、身患疾病、心绪不安时,千万不要忘记祈祷三宝。

3)以前的老修行人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但新一代的修行人,尤其是21世纪的人,越来越没有这种概念了。

4)虽然我们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但一定要明白,三宝永远都不会欺惑,只要对其恭敬祈祷,必定会有无形的力量和加持。这一点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

3、辨析:有些人对三宝的加持生不起信心的原因

1)举例在家人所说:只不过是我们没有信心而已,真心祈祷三宝的话,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永远都不会欺惑我们。

2)若能一心一意地祈祷,三宝不加持是不可能的。

3)当然有些特殊业力现前时,三宝也是爱莫能助、没办法改变,这是经典里也讲过的。

4、劝诫应恒时祈祷三宝

1)大家遇到违缘痛苦时,不要忘记恒时祈祷三宝。

2)早上起来祈祷三宝,晚上睡觉也祈祷三宝。

3)心念始终住于祈祷三宝的状态中,这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颂词12

 

【颂词12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之九功德相——“信心的内容,通过宣讲因果不虚,教诫要对因果生起信心,而谨慎取舍因果的道理。

 

消文释义

一切恶业善业之果,始终不会虚耗,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所以凡是爱惜自己的人,应当谨慎取舍因果。

 

本颂重难点

1、以教证说明因果不虚

1)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

   1)时间上:众生所造之业,过了百劫也不会消失

   ①有些业即生成熟;

   ②有些是下世成熟;

   ③有些是来世成熟。

   2)结果上:只要因缘成熟,果报一定会现前。

   ①犹如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时间发芽一样,我们所造的黑业白业,迟早会在不同的生世成熟。

   ②造了善业,不可能不感善果;

   ③造了恶业,不可能不受痛苦。

2)结论:

   1)所以凡是爱惜自己的人,应当谨慎取舍因果。

   2)自己偷盗、说妄语、杀小众生,表面上看是小事,但实际上相续中已种下了种子,将来在生死轮回中必定会成熟果报。

2、以公案教诫修行人当令自己真正生起因果正见

1)没有因果正见的人,就会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来世的果报非常可怕。

2)公案,佛陀在世时,一位公主患麻风病后依教奉行有所好转,后请佛陀给她开示因果,以此得证初果,其病也痊愈。

3)举例汉地有个佛教徒得了皮肤病后无法医治。开示有些病实在没法治的话,最好是做些善事,如转绕佛塔、供养僧众,有些业是今生做了今生成熟,前世的恶业若全部清净了,马上就会感得善果。

3、关键是内心对因果是否坚信不疑

1)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应该把因果的道理铭记于心。

2)应断除愚痴之行为:现在很多人因为受教育的影响,从小就在愚昧的环境里长大,觉得造恶业无所谓。

3)劝诫

   1)现在遇到大乘佛法后,有生之年不要再造恶业了。

   2)造了恶业一定要尽快忏悔,如果死前来不及忏悔,来世必定会非常痛苦,这是佛陀的教言。

 

【颂词13

 

【颂词13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第九个功德相——“信心的内容。教诫现今即是造善业、造恶业的世界,趁我们自由自在时,应在相续中播下善法的种子,以此对因果生起信心。

 

消文释义

如今我们所处的南赡部洲为业世界,从此以后则为果世界。也就是说,现在造善业,将来得到人天福报及解脱;现在造恶业,将来堕入三恶趣中受痛苦。果世界的快乐和痛苦,就掌握在我们现在的手里。所以,能自由自在的时候,应在相续中努力播下善法的种子。

 

本颂重难点

1、遣疑:学佛没自由

1)很多人抱怨自己学佛没自由,在单位里没自由,在家里也没自由。如果对佛法有信心,只要悄悄的学习,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学习。

2)文革期间,藏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僧大德和虔诚修行人,内心的修持从来没有间断过,在监狱里、放牧时,念了几亿遍观音心咒,行持的善法非常多。

2、真正的没有自由是堕落恶趣

1)有些人说:单位领导不让学佛、家人不支持学佛,说了很多苦处。但这还是有自由,真正的没有自由就是堕落恶趣,旁生连一句观音心咒也念不来。

2)月称论师说:趁现在自由自在的时候,应该多行持善法,否则以后堕入三恶趣,那就非常遗憾了。

3、总之,大家不要被环境所转,应该尽量闻思修行,不要毁坏自己的善根。

 

【颂词14

 

【颂词14当观众生异苦乐,彼等之因皆为业,此乃佛陀之善说,何人不思彼业果?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下的第九个功德相——“信心部分,阐述众生形形色色,苦乐不同,究其原因皆由各自的业力不同。谁不去思维因果之理,那跟旁生没有任何差别。

 

消文释义

观察形形色色众生的苦乐,原因就是各自的业力不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超越三界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狮吼声,谁不去思维这样的因果之理呢?

 

本颂重难点

1、众生所感不同苦乐,皆因各自的业力不同

1)我们周围的众生有些变成恶狗,有些变成笨猪,有些变成乌鸦,这是前世的恶业所致;

2)有些人有出家的机会,有很殊胜的福报,这是前世的善业所致。

2、因果之理乃佛陀之善说

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超越三界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狮吼声,如果不去思维,我们就不是人了,跟旁生没有任何差别。

2)佛陀再三告诫我们,不要以烦恼做出愚蠢的事情,随心所欲地造恶业。对因果不虚的道理,大家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所谓的信心即是如此。

 

【颂词15

 

【颂词15若于三宝及四谛,生起坚定信解心,嗨呀则彼终获得,殊胜贤妙之福果。

 

科判分析

本颂是科判信心的总归摄,对三宝、四谛生起坚定的信解,终将获得最殊胜的果报。

 

消文释义

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生起坚定的信解心,此人终将获得殊胜贤妙的福果。

 

本颂重难点

1、世间中最大的福报是对三宝、四谛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有地位、有财产、有名声,不一定是福报,一个人通过闻思对三宝、四谛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是最大的福报,也是世间中最殊胜的获得。

2、真正如理如法修行的人,福报才是具足的

1)若能如理如法地修行,尤其对三宝、四谛有无欺的信心,像拥有摩尼宝一样,不可能感受丝毫贫穷。

2)只要他永远不舍弃三宝,即使身体不好、心情不好,也得到了所有获得中最大的获得。

3、归摄信心的重要性

全世界180个国家聚在一起,从中得到一个金奖,这对来世一点作用都没有,也许自己产生傲慢心,反而堕落在三恶趣中。但如果一个人对上述道理生起坚定的信心,即使一辈子默默无闻,也比世界上任何奖都珍贵。

 

发心师兄:定解F03

审核师兄:定解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