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12课

本课开始宣讲正士高尚行十种功德相中之最后一种功德相——布施,然后总结行持这十种善法能获得之圆满果报。至此“论义”部分宣讲完毕。最后,在“尾义”中宣讲了造论理由,并将此善根回向给众生。本课分14个颂词进行宣说:

1、正士高尚行第十种功德相——布施:

(1)布施的理由:

1)今生积累再多财富,死后一针一线也带不走,不如上供下施,如此今生来世的圆满果报定会成熟。(详见颂词1)

2)布施的财物虽小,但果报却非常大,自己享用的虽多,但获利却极其少。今天富足是因为往昔布施,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贫穷。(详见颂词2)

(2)财产的过患:有积累、守护、消耗的过患,纵然拥有的财宝遍满大地,仍然不断贪求,永不知足,因此财产是无量痛苦的根源。(详见颂词3)

(3)“知足少欲”即是“富足”:除了衣食住行必需的之外,其余财物不但无益,反而是增长痛苦的因。若能用于布施,则自己今生与来世的财富定会如涌泉般增上。(详见颂词4)

(4)宣说布施功德并劝诫深思其理:布施可令施者长寿少病,名声远扬四方,增上福德与安乐。财富无常又无实,应取其精华实义。(详见颂词5-6)

2、树果——两种功德:

(1)安乐

若能行持以上十种功德,今生来世都会长寿无病、心情愉悦、财富圆满。(详见颂词7)

(2)荣誉

具有这些功德的人,众人会对之恭敬有加、交口称赞。他的威德肯定超胜四方。(详见颂词8)

3、造论理由:

(1)作者普愿每个众生都能获得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以此发心,而造了这部言简意赅的《二规教言论》。(详见颂词9)

(2)作者精通诸佛菩萨圣者的教言,并能真实无违的宣说。(详见颂词10-11)

(3)愿以此善缘令他众皆能入于此胜妙之道。(详见颂词12)

(4)由于见到众生因不懂人规、盲目修法以致难获成就,不免生起悲悯之心。同时又因尊者多方劝请,故将诸佛圣者所宣说之广大人规论典,以摄略方式宣说。(详见颂词13)

4、回向善根。(详见颂词14)

 

【颂词1

【颂词1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科判分析

前面的课程已经略说高尚行之相果类别,略说了高尚行的的十种功德相和两种果,接着进行详细解说,进入了科判总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从高尚行的功德相和果两方面分别宣说,首先宣说功德相,也就是子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前面已经讲了九个功德相(妙慧、稳重、有愧、不放逸、正直、誓言坚定、知恩、利他、信心),本颂接着宣讲第十相——布施。这里讲了应当布施之理由。

 

颂词解释

即生虽然积累了许多财富受用,但是人终有一天会死亡,那时候独自前往中阴长道,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人间,哪怕一针一线也无法带走。还不如早日上供下施,勤修今生来世的圆满果报。

 

重难点分析

1、颠倒的做法:有些富翁,活着的时候很吝啬,不愿上供下施。

2、如此有哪些过患?

1)为财富奔波盘算,心里非常累;

2)死亡之后所有的一切都会留在人间,一分钱也带不走,亲朋好友开始争夺,最后变成他们的财产。

3、应怎么做?

1)观念:房子再怎么大,晚上睡觉的地方只需要几米,人的欲望跟实际使用完全不相称,积累的财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2)应该早日上供下施,若能如此,今生来世的果报都非常殊胜。

尤其是供养僧众等殊胜对境,就像《极乐愿文大疏》中所言,有些今生中就能成熟果报,即使今生没有成熟,来世也绝对不会虚耗的。

 

【颂词2

【颂词2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十个功德相——布施。这里继续讲应当布施的理由。

 

颂词解释

布施的财物虽小,但果报却非常大,自己享用的虽多,但获利却极其乏少。往昔的布施导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

 

重难点分析

1布施虽小果极大的公案:

1)我乳轮王前世供养了佛陀一把豌豆,以致生生世世在天界享乐,且与帝释天平起平坐。

2)三个小孩以清净心作小小的供养,由于各自发心不同,最后两个成为阿罗汉,一个成为佛陀,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果报。

2、自己享用的虽多,但获利却极少。

1)观察思考:

一个人有一百万的话,自己能享用多少呢?如果自己用不上,也不舍得布施给别人,死后对来世有什么利益呢?

2)举例:

1)一个富人穿得特别破烂,很多新衣服放几十年旧了,却到死都没有穿。

2)钱存银行,亲人不知道,死后就留给银行了。

3)结论:

应观察自己的财富,没有钱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特别多,自己就要算一算,倘若现在是四十岁,再活四十年的话,在八十岁之前,吃穿够用的话,其他的财产要不要布施出去?

3、布施的果报大不同。

1)往昔的布施导致今生富足。

2)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肯定会非常贫穷。

3)公案:

嘎达亚那尊者教导一位贫女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布施。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前世愿意布施。贫女唯一的财产是一个水瓶。尊者教她用水瓶装水布施给他,她以欢喜心依教奉行。以此功德,命终后转生天界,从此再也没有转生到贫穷家。

4、应怎么做?

在没有吝啬心的前提下,布施给可怜的乞丐,对僧众供斋,然后自己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变成贫穷的众生。这样一次的发心,相续中贫穷的种子就斩断了,生生世世肯定变成富贵者。

 

【颂词3

【颂词3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十个功德相——布施。这里讲了财产会带来很多过患,即是

 

颂词解释

积累财产、守护财产都很不容易,最后还害怕财产消耗、减少。纵然获得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贪得无厌的人仍会嫌太少。

 

重难点分析

1、财产有很多过患:

1)《亲友书》和《入行论》中说:

1)积累的痛苦:挣钱很不容易,如果没有福报,再奔波劳碌也没有用;

2)守护的痛苦:即使有了钱,还要日夜考虑如何守护财产;

3)消耗的痛苦:因为自己使用、盗贼窃取或水火灾害而遭受损失等原因,财物必会逐渐消耗、减少,这样一来,内心中又开始充满忧愁痛苦。

2)所以,财产是无量痛苦的根源。

3)引人贪欲。

有了一定的财产,就应该满足了。否则,纵然获得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贪得无厌的人仍会嫌太少。一直不断地贪求,始终没有尽头。

2、对待钱财的心态:

1)正确的心态:只要心里满足,一切资具都已经圆满了。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富,这一点,萨迦班智达和寂天菩萨也再三赞叹过。

2)错误的心态:倘若没有满足感,贪欲是永无止境的,以外在的物质来满足自己、弥补内心的空白,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你富如龙王,欲望没有调伏的话,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

 

【颂词4

【颂词4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十个功德相——布施。这里讲了多余的财产没有真实的意义,知足少欲即是富足

 

颂词解释

除了日常的衣服、饮食、住处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而是增长痛苦的因,若能用于布施,则自己今生与来世的财富定会如涌泉般增上。

 

重难点分析

1、财产无需多:

1)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衣食住行,并不需要其他什么。不管你有多少财富,只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适而已。

2)如果要求过高、希求过大,那么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无法达到。

3)佛陀在戒律中也经常强调,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衣食简朴、住处简陋,其他的财产要布施给众生。所以,如理如法护持戒律的人,不会积累许多财产。

4)举例:一位道友家里条件很好,家人给他的财产,他最多留下维持两三个月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部布施。

5)多余的财产,是增长痛苦的因。

1)凡夫的欲望是无限的,有再多的财产,永远也不会满足。所以除了日常必需品以外,其他都是多余的,是增长痛苦的因而已。佛陀要求我们有多的法衣和财产时必须忏悔、进行加持,原因也在这里。

2)现代人表面上生活条件比以往好多了,但他们并不觉得快乐,压力和负担反而越来越重,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满足感,再加上贪欲的对境越来越多,得不到就非常苦恼。满足感越来越小,贪欲越来越大。

2、应怎样做?

1)举例说明:有了财产之后,一定要用于布施,这样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为来世种下安乐之因。

1)一家的两兄弟,前世的福报完全不同,父母把家产平等地分给他们,最后一个非常穷,另一个非常富裕。

2)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实例,一家人或者同班同学,因为各自的福报不同、造的善业不同,今天的生活有天壤之别。

2)如果布施时发心比较大,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举例:以前有一对乞丐夫妇,他们没有可布施的东西,为了来世不受贫穷之苦,就以净瓶装水供养殊胜对境,并发愿生生世世成为有福报者。

3)我们有条件时,在无有吝啬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布施或供养,否则过多的财富真的是一种压力!

 

【颂词5

【颂词5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十个功德相——布施。这里宣说布施功德并劝诫深思其理。

 

颂词解释

布施可令施者长寿、名誉盛传、增上福德与安乐,布施乃为增上之门,然而愚昧之士夫唯恐损耗财产,故恒时只知积累财富从不作布施。如果仔细观察,这种人其实就像旁生一样,在这些既无常又无实的财富中,为什么不去取其精华实义呢?

 

重难点分析

1、布施的功德:

1)布施可令施者长寿少病,名声远扬四方,增上福德与安乐。

2)以有关教言进行观察,布施是增长一切福德的因。

2、布施需要很多财富吗?

1)布施不一定非要有特别多的财富,稍微有一点东西就可以布施;

2)即使没有的话,诚心随喜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德。

3、不合理的行为:觉得布施会令钱财耗尽,所以拼命地积财产、不布施。

4、凡夫和圣者对布施的不同态度:

古大德也说过,凡夫人认为:我布施了,享用什么?而圣者却认为:我享用了,布施什么?其实如果布施的话,自己绝不会就此贫穷,反而可以得到许多功德,其果报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虚耗。

5、不布施的话,那跟愚笨的旁生没什么差别。

1)举例:藏地有一种地鼠,它在春天和夏天时,每天都在积累植物的根,但是到了冬天,人们就把那些根掏走了。

2)同样,现在积累的财产,完全是自己享用也不太可能。比如你买了特别好的房子,是你自己住、还是别人住也不一定。死了以后,所有权就彻底属于别人了。可见,自己积累的财富到底是谁的,确实不好分,如果现在还不舍得布施,实在是跟旁生一样愚笨。

6、财富无常,怎样取得实义?

1)财富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实义。

2)注意供养的对境:若对个人供养最后会后悔,那不如供养戒律清净的道场和僧众,那里面肯定有一些圣者。或者放生、做善事、帮助可怜众生,这样一来,钱财虽然是无常的,如泡影一样虚幻不实,但从中却能取得真正的实义。

3)否则,死了以后一直耽著财产,可能会死不瞑目的。

 

【颂词6

【颂词6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科判分析

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十个功德相——布施。这里继续宣说布施功德并劝诫深思其理。

 

颂词解释

应当仔细观察:若自己未使用,也未作布施,那么拥有此财富还有何意义?岂不知过去之大国王,曾将天下资财都据为己有,但他活着时也只能享用少量财富而已,其余的大量财产一分一毫也未能用上。而且一旦死亡,此诸多财物便尽成他人所有,可见国王之财亦属无常。如果自己能用来布施,则生生世世都可尽享此布施所带来的果报。如佛在世之时,具有盛德的萨迦国王只因前世对辟支佛曾供养过一个食团,结果就以此果报而获得了转轮王之胜财。

 

重难点分析

1、国王之财亦属无常,更何况我们。

1)历史上的君主国王,即使他们的财富再多,生前自己享用不完,也不愿意布施供养,死后只能全部留给后人,成为他们争执不息的因

2)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阿拉法特,死后财产被谁取走了?

3)结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不一定就是自己的,所以应尽量地布施作功德,这样才对自他都有利益。

2、供养殊胜对境得大福报的公案:

1)佛陀时代的波斯匿王,只因前世对辟支佛供养过一个食团,以此果报而获得了无比胜财,被称为南瞻部洲第二大转轮王

2)阿阑律国王也因前世以一把豌豆供养德护如来,从而获得了转轮王等福德。

3)因此,遇到特别殊胜的对境时,哪怕供养一个小小的供品,也能获得生生世世的大福报。

3、《入中论》里说了,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而出家人以法布施为主。法布施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能利益众生都可以!例如:

1)可以给虫类等众生念一些宝髻如来、阿弥陀佛等圣号,对它们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2)法布施不一定非要法师的名号才可以,哪怕你坐车时遇到一个人,给他讲讲佛法的道理,如果他实在不愿意听,在他耳边突然念一声嗡玛呢巴美吽,也有很大的功德。尽管他没有听闻的发心,但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对他会有莫大的利益。

4、结论:故应放下无常之财产,恒时做有意义之布施。

 

【颂词7

【颂词7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科判分析

前面已讲完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十种功德相缺一不可。本颂开始宣讲科判摄说二圆满果,若具足以上十种功德相,则会获得两种圆满果报——安乐

颂词解释

如是具有无垢之智慧并且人格稳重者,其行为又有愧不放逸,为人公平正直且誓言坚定,知恩报恩,行持利他之行,对三宝生起信解,对众生发放布施,也就是说若自己已具足两种根本品性(具慧、稳重),加上又能以八种功德严饰以行持正法,则今生、来世,乃至生生世世之间都可获得长寿、无病、悦意安宁、财富广大等殊胜果报。

 

重难点分析

1、此乃全文的总结:

树根是智慧和稳重,树茎是不放逸和知惭有愧,树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坚定,树叶是知恩报恩和精勤利他,树花是正信和布施。若能行持以上这些法,今生来世都会长寿无病、心情愉悦、财富圆满。

2、认真、反复思考这些做人和积福的殊胜窍诀:

我们人就像一棵树,如果不具上述十种功德,活在世上也特别痛苦。但若有了这些功德,表面上跟其他人一样,实际上内心的境界完全不同。

 

【颂词8

【颂词8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摄说二圆满果,若具足以上十种功德相,则会获得两种圆满果报——安乐和荣誉。前颂讲了第一种果报——安乐,本颂讲第二种果报——荣誉。

 

颂词解释

具有这些功德的人,生生世世都可获得受众人恭敬赞颂、福禄增上、威德广闻、超胜四方、事业兴盛、势力犹如山火遇风般愈加旺盛等殊胜果报。一切安乐与福德无需希求便会住于自己面前,名誉和声望犹如天鼓声一样,自然传遍整个世间。

 

重难点分析

1、法王如意宝非常重视这部论典。

1)因为倘若没有这些功德,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2)如果有了这些功德,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人生的格言和窍诀完全具足了,谁都会赞叹的。自己的福禄也会增上,威德、事业、势力胜于四方,如熊熊烈火般越来越旺。

2、有些人能力超胜的原因:

1)有些修行人虽然只是一个人,但他的能力超越千百万人,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跟他出世间超胜的开悟境界有关,另一方面,他对世间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人规了如指掌。有了这些,人人都会恭敬他、佩服他。

2)社会上有些人的差别非常明显,有些是前世的福报所感,但有些也跟即生中的行为有密切关系。

3、比喻:像天鼓声一样,名誉和声望自然传播。

1)假如有了善妙的行为,一切安乐与福德无需希求便会住于自己面前,唾手可得。名誉和声望犹如天鼓声一样,自然传遍整个世间。

2)天鼓不像有些喇嘛念经打鼓,需要一直用椎来敲,而是以天人的福报力,自然会发出妙音。

3)有些人很希望自己的名声遍于世界,于是拼命地自我宣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遭到很多人的诽谤。有些人根本不需要自我宣传,他的名声无勤中也会被人和非人传于世间。

4)以后最好不要有意宣传自己。假如自己有功德,根本不需要这种方式来宣传。我们看一看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只要他们对众生有一颗纯洁的利他心,众生就像蜜蜂聚集于鲜花一样,自然而然云集其座下。

5)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自己应该有做人的原则。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发心是什么样的?我们要观察外面,也要观察内心!

 

【颂词9

【颂词9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科判分析

前面已经讲完初义和论义,现在进入科判尾义,首先讲造论理由。

 

颂词解释

如是上面所讲到的天与德(即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普愿每个众生都能获得。以此发心为等起而触动内心,我(麦彭仁波切)造了这部言简意赅的《二规教言论》。

 

重难点分析

1、这句话是作者的谦虚之语,此论实乃意义深远之殊胜教言,有智者应勤思其深义。

2、人需要天德,也需要世间道德。

1)若能如此,护法诸天会时时加以护持;

2)自己有了如法的行为之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也会做得非常圆满。

3、人格稳重、具有智慧、有惭愧心、正直、有信心、利他,哪怕具足其中的一种功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颂词10

【颂词10我于胜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回音。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尾义造论理由。此处麦彭仁波切为使后学能对此论生信,而做此颂对己略作赞叹。

 

颂词解释

我因为精通释迦佛为主的十方诸佛的教言,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佛子们的善说,以及印度的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圣天菩萨,藏地的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等高僧大德的论典,所以能善巧宣说此论。如同空谷回音一样,他们如何宣说,我也不与之相违而如是宣说。

胜者:即佛陀。

 

重难点分析

1、作者为使后学能对此论生信,故而做此颂对己略作赞叹。

2、这些善妙的道理不是臆造,而是有非常可靠的根据。

依据是:

1)释迦佛为主的十方诸佛的教言;

2)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佛子们的善说;

3)印度的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圣天菩萨,藏地的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等高僧大德的论典。

3、作者精通以上教言,有能力原原本本重复诸佛菩萨圣者的教言。

4、用比喻说明宣说方式:如同空谷回音。

他们如何宣说,我也不与之相违而如是宣说。譬如诸佛菩萨说人要稳重,我也说人要稳重;他们说需要智慧,我也说需要智慧。

 

【颂词11

【颂词11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尾义造论理由。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介绍本论。

 

颂词解释

但是我因无始以来的恶劣串习染污了相续,极少行持圣者的高尚行为,只是在内心深处对这些行为仰慕不已。

 

重难点分析

1、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自谦之词,实际上绝对不是这样,他老人家不但精通,而且修得非常圆满。

2、上师期望:应该尽可能地多学习通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教言,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颂词12

【颂词12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于此极为随喜故,愿令他众入此道。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尾义造论理由。此颂意在劝勉后人行持善法。

 

颂词解释

若有众生能行持此殊胜善妙的高尚行为,我在这里非常随喜,并愿所有的人都能行持这一善法,趋入如此殊胜的妙道。

 

重难点分析

1、如果有人向你求法,应传什么法?

1)先不要给人灌顶,传最深的《六中阴》、《文殊大圆满》,因为对方是否堪为法器也不好说,自己没有一定的境界前,讲这些高深莫测的法,可能也没有必要。

2)可以给他们讲《二规教言论》、《佛子行》,等他们做人非常不错了,再宣讲比较深一点的佛法。

2、学法从什么论典入手?

1)颠倒:根本学不懂的东西很有兴趣,应该学、也学得懂的,却置之一旁;

2)正确:先从《二规教言论》、《佛子行》这样的论典入手,具有高尚的行为以后,再进一步修持更深的法。

3、此颂意在劝勉后人行持善法。

 

【颂词13

【颂词13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科判分析

本颂仍属于科判尾义造论理由

 

颂词解释

麦彭仁波切见到很多人不懂人规,缺乏这些道德和知识,故而油然生起大悲心,希望他们能具足如是胜德。同时,又因具智尊者(嘉靠公确)的多番劝请,他老人家便从圣者所宣说的广大人规教典中,以摄略的方式归纳而作如上宣说。

 

重难点分析

1、上师翻译了比较多讲人规的论典,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上师要的不是其他奖品,而是要大家好好学习,从中获得一点利益,闻思起来很有兴趣,这就是对上师至高无上的奖品了。

2)有了法本之后,应该享用。一部好论典没有学习的话,才是最可惜的。

2、佛教中人规方面的教言有:

《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君规教言论》等中也有很多。

3、佛教的观点是不共的:

1)古代孔子、孟子、庄子的教言中,虽然有一部分做人的道理,但他们的有些思想仅限于今生,跟来世没有关系,甚至某些教言对来世有损害。

2)应该把释道儒全部混为一谈吗?

1)这样混合,一方面有博采众长的必要,上师也不反对。

2)但这些宗教完全混在一起,恐怕佛教承认的有些道理,别的宗教不一定承认,不但不承认,还有抵触的地方。

3)佛教徒应该头脑清醒。

 

【颂词14

【颂词14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科判分析

现在在讲科判尾义,前面讲造论理由,本颂宣讲此善回向,此乃论尾回向善根。

 

颂词解释

以此造论之善根,愿所有众生无勤趣入此大乘妙道,圆满上文所宣说的智慧等功德十相,并获得天德诸种庄严。

 

重难点分析

1、此颂是论尾回向善根。

2、造论信息:

1)劝请者:嘉靠公确。

2)作者:嘉样杰布让当(麦彭仁波切)

3)地点:宗萨扎西拉哲处

3、这部论典,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多次,上师当年也有很大的信心。

1)尤其是1987年上师在五台山的清凉寺,寺里面有块大石头,据说是文殊菩萨从龙宫里加持到人间的,大石头旁边有个绿色的森林,在那里,我们部分人于上师面前听受了以本论为主的一些教言,(上师哽咽……)当时自己感觉非常殊胜。

2)法王如意宝对这部法特别重视,希望每个人能好好地行持!

 

编写师兄:定解C28/定解F10

审核师兄:定解F10

插图作者:圆续

插画文案:定解F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