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1课





《二规教言论》主要讲世规和佛规。麦彭仁波切将世间行为分两种:一是高尚行,一是卑劣行。高尚行为带来即生和来世的快乐,卑劣行为感召即生和来世的痛苦。本课详述了世间行为感受苦乐果的道理,以八组颂词宣讲以上内容。

1、经常祈祷文殊菩萨,能开启世出世间的一切智慧之门;(详见颂词1)

2、世间人特别赞叹的是圣天与世德,这两种美德怎么得到呢?通过听闻善知识教言,起深信,在实际行动中要身体力行;(详见颂词2)

3、了知世间行为分两种,高尚行和卑劣行,高尚行带来即生和来世的快乐,卑劣行感召即生和来世的痛苦,故要懂得取舍;(详见颂词3)

4、高尚行为分世间的高尚行为和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也无法安立;(详见颂词4)

5、世间人可分为上、中、下三等,这种划分并不是由他人安排的,而是由自己的行为所决定;(详见颂词5)

6、世间人都希求自己幸福快乐,唯有圣者和内心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详见颂词6)

7、由于众生前世业力不同,有人感得今生获得无尽财富,有人病魔缠身,所以,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与安乐;(详见颂词7)

8、众生的痛苦和快乐皆由自己的行为所致,认清做人的方向是我们学习《二规教言论》的真正目的。(详见颂词8)

【课前开示】宣讲本论的原因

1、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

1)如果人格不好,法器太低劣,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

2)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

3)同样,如果自己的人格不好,出离心、菩提心也生不起来;大圆满、大威德等密法更不用说了。

 

2、熟悉《二规教言论》的内容不是很重要,在相续中反复串习最关键。

1)学院很重视这部论典的传讲和学习。这里所说的不很重要,是相对于反复串习而言。

   1)这部论典法王如意宝讲过多次,上师本人也在法王坐下听过三四次;

   2)上师1998年翻译出来讲过一遍;

   32003年法王传讲时做过同步翻译。

2)只有反复串习,才能打好人格基础。

   1)如果人都没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根本谈不上。

   2)有些人对世间的学问非常精通,但从平常的言行举止来看,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可谓一窍不通,处理人际关系经常捉襟见肘。所以每天学一点做人的道理,对今生来世都会有莫大的助益。

 

3、上师以自己为例阐述人格不好,想变成一个好的修行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1)上师本人非常喜欢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

2)喜欢学习如《君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以及世间上净化人心的人规教言。

3)上师教诫:

   1)倘若连一个好人都算不上,想获得成就,变成一个好的修行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2)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贫瘠荒芜,想要五谷丰登,简直是痴人说梦。

   3)现在好高骛远,希求高法大法的人比较多,重视人格的人比较少。

   4)要知道没有良好的人格做基础,法再怎么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

 

【解释题目】二规教言论

1、释义:

1)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人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教言教诫世人,就叫二规教言论

2)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意思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二规而积聚的。

 

2、以法王如意宝的修行为例阐述本论的殊胜。

1)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强调这里面的教言;

2)而且每做一件事情,都用它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

3)上师希望:

   1)作为后学弟子我们应该遵循传承上师的传统,也用这些格言来要求自己,尽量在人格方面加以完善。

   2)否则死守老习气、老毛病不改,这样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

 

【颂词1

【颂词1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科判分析

礼赞句,按佛教的传承,造论之初先顶礼赞叹自己的本尊。本颂在造论之初先顶礼赞叹文殊菩萨,有三个目的:第一,显示自己是佛弟子;第二,显示对本尊的礼敬;第三,这样礼赞,在造论的过程中不会遇到违缘、障碍。

 

颂词释义

这里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文殊菩萨,加持护佑所有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出世间一切智慧之宝藏的门。

 

重难点分析

1、忆念文殊菩萨,能开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智慧之门。

1)出世间智慧:指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

2)世间智慧:则是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

 

2、以教证宣说忆念文殊菩萨的功德。

1)《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

2)《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

3)《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

4)《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3、劝诫经常祈祷文殊菩萨。

1)文殊菩萨是三时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是一切诸佛的长子,佛陀经常在佛经中赞叹他。

2)经常祈祷文殊菩萨,持诵心咒嗡阿巴杂那德,无垢文殊菩萨定会护佑我们,尤其是学这部论典的人,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

3)所以,大家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有了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定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颂词2

【颂词2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科判分析

此颂是立宗句:即说明造这个论典到底有什么必要,就叫做立誓句或者立宗句;或者发誓要把论典造圆满的意思。

 

颂词释义

1、诸君:就是一切想要向上、想要修学佛法的人。

2、这个世间上人人极为赞叹的,就是圣天与世德,要想如吸铁石吸铁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认真反复抉择思维,然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重难点分析

1、什么是圣天与世德?

1)圣天的定义

   1)从加持的角度讲,指诸佛菩萨、护法神及天人的加持。

   2)圣天即谓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加持,或指出世间之功德。(摘自《二规教言论》浅释)

2)世德的定义

   1)从功德的角度讲,指世间天尊和世间的美德。

   2)所谓世德是指世间的一些福报与功德。(摘自《二规教言论》浅释)

 

2、想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

1)闻: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

2)思: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

3)修: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

4)行: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3、为什么一定要重视这部论典?

1)我们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好修行人。

2)之所以无法做到,所作所为不成功、不顺利,没有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的原因:

    1)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

   2)自己人格太坏,护法神和非人都不愿意保护。

3)要想得到他们的保护,做什么都一帆风顺,心情舒畅快乐,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家庭工作非常圆满,前提就是要具备这两种美德。

 

4、通过世人与高僧大德之间对比,开示差别原因。

1)高僧大德

   1)弘法利生的事业十分圆满;

   2)做任何事情都能如愿以偿。

2)有些人

   1)恰恰相反;

   2)达不到顺顺利利、圆圆满满、快快乐乐的目标。

3)二者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具足这些功德和窍诀。

4)原因

1)百分之八十就是因为没有精通这些教义;

2)也有前世不可饶恕的恶业等其他因素。

 

5、上师劝诫:

1)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先在上师面前听,听完以后认真思维,听闻后对每个道理深信不疑,有了这种见解之后,在实际行动中尽力去行持。

2)以世间人买产品或搞项目的方式:先学习掌握操作方式生起信心再去处理成功率很高,说明假如没有信心,也不懂,也不想做,这个事情不会成功。

3)所以对修行人而言,这种教言不可缺少,大家不要将它只停留在字面上。

 

【颂词3

【颂词3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科判分析

本颂属于科判论义世间行之类别,通过总说别说高尚行阐述世间行为的分类,本颂总说世间行分高尚行与卑劣行。

 

颂词释义

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享受安乐之果报;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生还得继续承受痛苦之恶报。

 

重难点分析

1、世间行为的分类及所感之果:

1)高尚的行为: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

2)卑劣的行为: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

 

2、感受苦乐之因果规律:

1)行为是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快乐的果;

2)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乐的果。

 

3、谴疑:

1)疑。有人认为:某人即生中造恶业非常多,行为都是不高尚的,为什么他现在如此快乐?

2)谴。

   1)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实际上他不会永远快乐。

   2)以比喻说明。就像已经服用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

   3)同理,如果我们造恶业、行为不如法,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今生来世一定逃不开苦果的。

 

4、以公案说明重视因果极为重要。

1)印光大师所讲江南双胞胎中的老二,因贪执美色即生遭获恶报。

说明:若贪执美色,丧失自己的高尚行为,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即生中也会出现不悦意。

2)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年轻时喜爱打猎,最终以猎枪自杀。

说明: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恶,果报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决迟早是要落到自己头上的。

3)出家人滥用僧财,得怪病、遭抢劫、变疯癫。

说明:警示我们尤其对僧众等严厉对境,果报更为严重,所以行为务必要值得注意,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说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但最起码,我们也要做一个好人。

 

5、除此二种之外并无中等行为。

1)狡辩之说。有些人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为外,应该还有中等的行为吧?

2)驳斥。

   1)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的,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

   2)比如找一个发心的人,要么说他好,要么说他不好,如果说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就很难抉择。

3)不管怎样,我们应该选择高尚的行为。

 

【颂词4

【颂词4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科判分析

上一颂总说世间行之类别,本颂别说高尚行。高尚行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与出世间的高尚行,进一步阐述世间高尚行乃为佛法之根本。

 

颂词释义

下品的高尚是世间的法规,上品的高尚是圣者之道。世间的法规就是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这样的人始终没办法达到殊胜的佛规的高度,或者获得殊胜的证悟。就好像一棵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会有树茎,同样一个人没有福德就不会有财富。

 

重难点分析

1、高尚行为分二

1)世间的高尚行为:从世间法上来讲,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

2)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是上品的佛道行为。

 

2、学佛的人,为什么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1)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

2)如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假如整天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3)举例说明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

4)以教证说明世法是佛法的根本。

   1)六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2)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5)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变,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

6)以比喻进一步说明世法是佛法的根本。

   1如无树根即无茎

   ①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只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

   ②同样的道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

   2或如无福即无财

   ①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

   ②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

7)以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教诫:成为好的修行人,世间人格很重要。

   1)教言。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2)这句话做人的基本道理全都包括在里面了。

   ①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

   ②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什么都要自己特立独行。

   3)开示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的原因。

   ①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

   ②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则,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

   4)所以,心很坏的话,要想变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

 

【颂词5

【颂词5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科判分析

本颂属于论义之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中的略说世间苦乐,侧重讲人有上中下三品,这种品级并非他人安排的,而由我们自己的行为来决定。

 

颂词释义

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

 

重难点分析

1、上中下三品完全由自己的行为决定。

1)世间中的好坏划分,主要依靠自己,并不是别人来操纵;

2)恶人即使获得官位也没用,由于他自己恶习不改,下场肯定非常悲惨;没有功德的人即使被尊为法师、高僧,但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过段时间有可能变成最可怜的人。

3)行为高尚的人,智慧超群、道德圆满,世间的地位财富也会垂手可得。

   1)格鲁派有种说法:甘丹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

   ①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为的话,今生来世都非常快乐,人人也对他特别恭敬。

   ②但若行为恶劣、人品低下,不管在哪个团体中,别人都不会对他有好的看法。

   ③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关,有些人刚开始行为不如法,后来通过教言、上师的开导,也逐渐变成非常好的人。

   2)所以好人、坏人,不是谁给你刻在头上的,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①本论再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

   ②佛陀为什么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

 

2、以公案开示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

1)赵州禅师对赵王、将军不同的待客之道。禅师释其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

   1)上等人来时,会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

   2)中等人来时,会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

   3)下等人来时,会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

2)印度大悲上师迎接法王如意宝。高僧大德们摄受弟子、度化众生亦分上中下三等:

   1)对上等的客人,会到门前去迎接;

   2)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

   3)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加持。

 

3、本颂的主题主要讲我们的行为。你是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

 

4、上师再再强调要想获得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

1)本论既讲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讲世间的为人处世,假如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

2)举例慈诚罗珠堪布对一位没有修加行就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的居士,说他的修行徒劳无益,白修了一世,以此再再强调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的。

 

【颂词6

【颂词6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科判分析

继续宣讲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略说世间苦乐,本颂侧重宣讲凡夫众生每个人都求自己安乐。

 

颂词释义

世间上的这些众生,都喜欢追求安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求取个人利益。除了少数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重难点分析

1、世间人的行为如何?

1)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

2)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的工作、的家庭、的快乐。

3)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正思维的解脱、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2、即使信佛,大部分人的行为如何?

1)虽然在精进念佛,但在这精进的背后,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可能会想到来世的解脱,但大多数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

2)大城市里的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等,交往过程中所谈话题也是这些,而自他怎么获得解脱、如何帮助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语难得一闻。农村的人也如此。

 

3、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

1)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

2)只要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

3)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4、高尚行为在凡夫中难产生。

1)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体中寥寥无几,相当稀少。

   1)上至总统、国家主席,下至乞丐,大多数人纯是为了自利。

   2)佛陀在经中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

   3)除了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

2)所以,各位不要太傲慢,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

   1)有些人特别傲慢,当辅导员给几十个人传一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2)自身过失那么多,但却视而不见,对谁都看不起,以这种心态来学佛肯定是不行的。

   3)有些人闭关几年或是学佛几年,就觉得自己不得了,实际上自相续中连出离心都生不起来,形象上摆出傲慢的姿态,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3)上师自谦自己有时看自己,觉得凡夫人真是特别差,自己对自己都生起厌恶心。以此教诫我们不要觉得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衡量一下就会明白!

 

【颂词7

【颂词7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略说世间苦乐,侧重宣讲众生虽然都希求安乐,但众生的苦乐与每个人前世的业和今生的行为有关。

 

颂词释义

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重难点分析

1、众生苦乐不同,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1)从前世与今生来观察

   1)一方面,如果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今生会感受许许多多的痛苦;

   2)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2)从众生业力的差别来观察

   1)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财富;

   2)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

 

2、仔细审查自相续,不要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做人也好。

1)无论世间人还是修行人,以真正的佛规和人规来衡量,非常差劲。

2)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与安乐。

 

【颂词8

【颂词8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科判分析

前面分析了略说世间苦乐,下面宣讲总宣说世间行如何感苦乐果之功过理,此科判分二,首先讲建立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过患理,本颂宣讲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理,由此认清做人的方向。

 

颂词释义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重难点分析

1、世间痛苦之因与快乐之源:

1)痛苦表现

身苦: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

意苦: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

2)痛苦之因

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

3)快乐之源

如果自己行为如法、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2、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

1)品行高尚的人,即生自己衣食不愁,还能帮助亲朋好友;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的。

2)曲恰堪布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

3)上师与自己的同学对比:同学整个晚上谈家庭,谈钱,谈地位……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上师经常想的是佛法非常好,怎么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虽然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4)同一个经堂里闻法的道友,由于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过几十年,有一群人会受到世人赞叹,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为不如法,最后可能破戒还俗。

 

3、上师教诫:

1)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

2)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根本不想自己解脱,只看重眼前暂时几十年的吃穿,这样生活,跟牦牛没什么差别。

 

编写师兄:定解 F09

审核师兄:定解 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