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2课




世间很多人都想要获得安乐,不想遭受痛苦,但有些人能如愿获得,有些人就没办法获得安乐,这个原因是什么?本课宣讲了卑劣的行为,一定会感受苦果,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护法神的鼎力相助,一切都不会吉祥顺利。也从另一个角度开示了,若我们做一个贤善之人,就可以得到护法神的加持,今生中的所愿所求会逐渐圆满。本课用了六组颂词来叙述:

1、凡夫人从懂事开始就非常执着于美名,但越是不择手段的拼命追逐,美名会越来离你越远。(详见颂词1)

2、宣讲世人拼命追求却始终不能如愿的原因,就是因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此两种原因,所求不能如愿以偿。(详见颂词2)

3、继续宣讲有人做事违缘重重的原因,是因为此人是个忘恩负义之人,护法天神都会远离、嗤之以鼻,所做任何事自然都不会顺利。(详见颂词3)

4、鲜廉寡耻、轻视因果、信口开河之人,令一切见证智者心生厌离,得不到诸佛菩萨、上师三宝等的帮助。(详见颂词4)

5、利害颠倒,不明是非之人,守神战神都会舍弃他,所做的一切都不会吉祥。(详见颂词5)

6、不敬三宝、阳奉阴违、虎头蛇尾的人,具足了坏人的行相,护法天尊根本不愿意尽力保护。(详见颂词6)

【颂词1

【颂词1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科判分析

现在正进行论义的第二部分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前面已经略说世间苦乐,现在开始总宣说世间行如何感苦乐果之功过理,首先建立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过患理,分二,本颂属于第一个子科判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理。宣说了追逐美名实际上会越追逐愈远离。

 

颂词释义

凡夫人从懂事开始,各个为了追求美名而四处奔走。美名虽然是人们极其向往的,但如果自己没有福报和功德,再怎么样拼命,也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越追越遥远。

 

重难点分析

1 从我们的亲身体会,可以了解世人的执着所愿无法达成的原因。

1)世间人:幼儿园、上学后、工作后、成家后,观察这些人生阶段中,追逐美名等,获得赞美就喜不自禁,没有达成所愿,就愤愤不平;

2)有时候出家人也不例外;

3)作者揭示:但倘若没有前世的福报,光是想也不一定能得到。

 

2、如果自己没有德行,有了地位名声也不见得是好事。

1)举例:某个有钱人为了当官而行贿,后因受贿过多被判无期徒刑。

2)如今钱权交易相当严重,不遗余力的追逐钱、权、名,永无止尽地使劲向前奔,这个过程中,有些不成功掉下去,最后伤心欲绝。

 

3、修行人对名利的态度迥然不同。

1)世人:大多数人对好名声都乐此不疲,虚夸功德,文过饰非;

2)看破世间的出家人和修行人:真正讲道义、有正直品行的人,唯一追求的就是真理,对非法所得的名声、财产、地位根本不屑一顾。

 

4、如何看待名声——保持中道。

1)若能无勤当中得到名声,这也是自己的福报所感,随意享用也无可厚非;

2)如果前世的福报不具足,或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没有获得所希求的名声也不要过于伤心。

 

【颂词2

【颂词2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说了为什么追逐美名却始终得不到的原因。

 

颂词释义

为什么世人拼命地追求,却始终得不到所期盼的名声呢?原因在此做了分析: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的一切不能如愿以偿。犹如汉茶过滤器,通过滤网之后,茶的精华全部漏光,只剩下一些渣滓和不清净的叶子。

 

重难点分析

1、留住垢秽漏精华

1)留住了恶业,漏掉了真理

现在很多人该希求的真理道义不希求,经常为了一己私利而造作恶业。

1)留住了口号,漏掉了利他心

从反腐败整顿可知,多数人表面上我要为人民服务,佛教徒也是我要度化众生,但真正的利他心早就漏完了,而坏的形象,从言行中处处可见。

2)留住了不如法行为,漏掉了人文道德

举例:有些国家公务员,人文道德荡然无存,种种如抽烟、喝酒、打麻将的不如法的行为,不以为耻、反而为荣。

3)留住了物质欲望,漏掉了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但若精神文明没有同步发展,物质越发达,人们的欲望越强烈,违法乱纪层出不穷。

2)古今对比:留住了无关修行的行为和垃圾知识,漏掉了老一代的修行作风

1)在古代,物质虽然落后,但对道德修养极为重视,起心动念有一定的约束,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安宁,生活也过得十分自在。

2)现在,老一代的修行作风很难在年轻人身上发现,释尊传下来的教规教义,真正每天修持的凤毛麟角,而串习跟修行无关乱七八糟的行为、垃圾知识,占大多数。

 

2、此颂可谓麦彭仁波切对未来的一种预言,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的确越来越破烂不堪。

 

【颂词3

【颂词3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科判分析

本颂接着宣说了如果自私自利、不报恩,则会失去护法神的帮助。

 

颂词释义

有些人所做之事极易成办,而有些人却违缘重重,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后者忘恩负义,护法圣众不愿意帮助他。我们每个人身上,与生俱来有一些护法神,若想承办所做之事业,必须得到他们和护法天神的帮助。而如果自私自利、不报恩,会失去天众的推助,如同一具尸体一样,任何众生都不愿意理。

 

重难点分析

1、大家都希望诸事圆满、修行圆满、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要真正实现,离不开诸天的鼎力相助。

 

2、怎样获得诸天的帮助?

想要获得诸天的帮助,必须要完善自己的人格,懂得知恩报恩。

1)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恩深似海;

2)上师慈悲摄受,以佛法甘露滋润我们的法身慧命,使自相续中的智慧得以开发,此恩连父母老师也难以相比;

3)老师教授各种知识,指示正道、明辨取舍;

4)修行中,有些人以财物、智慧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5)工作家庭中,遇到麻烦时,也有人施以援手,解决燃眉之急;

6)以上的这些恩德,不要忘记。有些忘恩负义之徒,对别人的深恩厚德不但不报答,反而嗤之以鼻,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这样的人,护法天尊也会生起极大的厌烦心。

 

3、如果暂时没有能力报恩,怎么办?

1)自己福报、能力如果不够,暂时不一定能报恩,但至少要知恩。

2)教证:

法王如意宝曾说:在报恩这个问题上,能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好坏。有些人好像牛粪一样,对他作利益无所谓,作损害也无所谓,他并非证得了大菩萨利害无二的境界,而是根本不知利害取舍。别人供养他黄金和说他坏话,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差别,这种人有没有生命也不太清楚。

3)辨析

1)误解:有的人觉得出家人用不着斤斤计较、利害分明。

2)解答:并不是这样,出家人以嗔恨心报仇,这是大乘佛教不允许的,但了知取舍、明辨是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4、报答父母恩最好的方法

1)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父母,若将他们引入佛门、修持佛法,就是最好的报恩。

2)教证: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3)公案:

黄辟禅师的母亲因想念出家30年未归的儿子哭瞎了眼睛,当她得知为他讲述佛陀出家故事的僧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疯狂追赶而落入水中淹死了,黄辟禅师恸哭着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他火葬母亲时,乡人都看到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获得了善趣。

 

5、上师教导:

对于父母和上师,终生都要有一份感恩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颂词4

【颂词4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科判分析

本颂宣说了如果寡廉鲜耻,轻视因果,言语不可靠,则会招致令一切智者厌烦的苦果。

 

颂词释义

如果做事情鲜廉寡耻,并轻视因果,说话不可靠,经常信口开河,对于这种人,一切见证智者”——上师、长老、护法神、诸佛菩萨等,都会生起厌离心。

 

重难点分析

1、如下这三种人如同畜生般无惭无愧,令一切智者心生厌烦:

1)对恶业不以为耻,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诽谤,无动于衷像石头一样,根本无所谓;

2)对业因果、前后世一点都不信,没有任何理由,就矢口否认;

3)说话没有可信度,全是妄语,一句真话都没有,甚至在三宝面前发誓赌咒,也无所顾忌地背弃誓言。

 

2、应该怎么做?

1)做人必须要知惭有愧,且要相信今生来世的因果。

1)有的人以前做坏事,学了一些论典以后,痛改前非,忏悔过咎,这是好事。

2)如果什么感觉都没有、什么因果都不信,所作所为就会无恶不作,前景堪忧。

2)平时说话一定要可信

1)如果经常妄语骗人,等流果会使自己生生世世变成虚伪之人。

2)应变成如黄金般的人,说话不掺杂任何水分,也不说无实义的废话。

3)在三宝面前发誓,或在他人面前赌咒,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背弃誓言。

3)若能具备这些品德,诸佛菩萨、上师智者都会来帮助你,领导也会信任你。

 

3、上师教导:

1)本论文字不难懂,关键要把它当作镜子对照自己,具不具备这些功德、是不是无惭无愧者。

2)窍诀:这些小小的问题,假如你们一生都能做到,对证悟会有很大帮助。

 

【颂词5

【颂词5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科判分析

本颂宣说了如果颠倒利害,会被诸天舍弃,一切所作都不吉祥。

 

颂词释义

有些人利害颠倒,不知道谁是恩人、谁是仇人,对恩人不但不报恩,反而平常视之,而仇人经常危害自己,却天天帮助他。如果有能力,把供养的天尊都当仆人来役使,而一旦势力消尽,即便是怨恨的仇敌,也视之如根本上师般尊敬。对于这种人,守神战神皆不高兴,把他甩的远远的,若被这些天尊舍弃,一切所作都不吉祥。

 

重难点分析

1、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坏人到哪里都被人厌烦,好人到哪里都被当作如意宝。

1)好人能将别人的点滴之恩永记在心,即使有人伤害他,作为大乘行人,虽不能报仇,但也一定要利害分明。

2)有些坏人,并没有达到亲怨平等的境界,但对别人的帮助不感恩,对别人的违害不知道,就像牛粪一样没有感觉。

 

2、知恩报恩的人,非常了不起,天尊也愿意保护。

1)举例:有一位喇嘛,为了报答他母亲去世时别人给他的500块钱和30斤酥油,那家有人死了,他主动发愿起早贪黑去念四十九天的经来报答。

2)结论:

1)他不一定每天念护法神、求本尊,只要人做得非常好,诸天护神都会竭力护持。

2)有了他们的护持,众人看到你的行为,也会觉得非常顺眼。

3)所以,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对于己有恩之人,千万不要利害颠倒,否则下场会非常悲惨。

 

3、寡廉鲜耻、忘恩负义的人,下场是非常可悲的。

公案:一名囚犯临死前被商主的女儿救下并嫁给他,囚犯把妻子骗到山顶想抢走她的财物并杀死她,妻子想出计策,将囚犯推下了山崖,所有的天神护身,都没有保护他,最后粉身碎骨。

 

4、遇到再大的违缘,务必坚强,人格千万不能失去,没必要向敌人投降。

举例:文革期间,有的卑劣之人为了飞黄腾达,把上师当作奴仆批斗,为了保全性命,宁愿向敌人顶礼。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5、有些在家人人品完全颠倒,天神都不喜悦,不会帮助他。

1)稍微有点钱、有点权,把父母当作仆人对待;

2)对处处作对的怨敌,他反而卑躬屈膝,整天巴结供养。

 

6、反观自己

1)依照高僧大德的这些论典来对照,现在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最起码的做人理念都没有。

2)此论字面简单,其中的教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了没有?自己到底是人天见证者远离的对境,还是保护的对境?若是远离的对境,那再怎么向往快乐也没有用。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做人窍诀!

 

【颂词6

【颂词6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义生厌。

 

科判分析

本颂宣说了如果不敬三宝、阳奉阴违、虎头蛇尾,会被诸天舍弃。

 

颂词释义

有些人对具功德的上师三宝等对境,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信心也非常微弱;平时为人处世非常差,经常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事情的时候也是虎头蛇尾,开头和结尾截然不同。对于这种人,护法天尊深生厌离,根本不愿意尽力保护。

 

重难点分析

1、以下这种言行,完全具足坏人的征相,令护法诸天心生厌烦:

1)当面说的天花乱坠,背地里却完全相反的嘴脸。

2)刚开始做事,非常积极,似乎很有能力,嘴巴也说的特别漂亮,可做到一半就夭折了。

 

2、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对上师三宝等应供处心怀恭敬、时时依赖,具有不共的信心。即使暂时生不起信心,也不要产生邪见,一起邪见马上忏悔。

2)做人切勿表里不一,言行背道而驰,真正有智慧的人,事前事后不应该有非常大的变化。

3)教证:《格言宝藏论》中云心理思维一件事,口上言说另一事,此乃名为狡猾者,亦是愚人装学者

4)真正有智慧的人,事前事后不应该有非常大的变化。

5)做事情过程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毕竟已经发愿做这件事,一定要圆圆满满、善始善终。

6)只有这样,才算是好人,有了好人的基础,护法神才会时刻护佑你,让你事半功倍。

 

3、窍诀

如果想要诸事顺利,你做个好人就可以了。如果前世做了许多坏事,今生也是为非作歹,每天求多少护法神,也不一定保护。

 

编写师兄:定解 F15

审核师兄:定解 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