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4课




本课继续宣说高尚行如何感乐果的道理,并劝浊时众生应行持高尚行为,那么怎样建立高尚行呢?首先要了知高尚行的功德相和果,其中十种相和两种果,共同构成了十二种功德,缺一不可,就好像一棵大树,其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和树果,也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对于每一种功德,都有必要逐一详细宣说。本课宣讲了第一个功德——智慧。本课共分15个颂词进行宣讲:

1、高尚行如何感乐果的道理:

1)自身即是护法神的住所,故当身心调柔、如理行持,这样护法神自然会聚集在你身边,对你加以保护;(详见颂词1

2)谴除疑问,开示不必因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供养护法神而担心,只要你的心是利益众生,不论汉地、藏地的哪个护法神,都会护佑你。(详见颂词2

3)末法时期,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若有了护法神的护持,纵然孤身一人,其力量也能与成千上万的人相匹敌。(详见颂词3

4)以比喻说明天众护法护持,自己同时也竭力行善,因缘和合,就会获得超胜的力量,今生来世无量利乐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详见颂词4

5)开示福报的果植根于高尚行为的因中。(详见颂词5

2、劝浊时众生应行持高尚行为:

1)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浅薄,能行持高尚行为的智者极为罕见。(详见颂词6

2)通过开示古人大德对崇尚的人规和佛规的重视,劝导现代人不应追求乱七八糟的知识,而应行持高尚之行。(详见颂词7

3)教诫虽然现今可谓恶人遍布,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若能如是,功德自然会圆满成就。(详见颂词8

3、怎样建立高尚行呢?首先要了知高尚行的相果类别。以大树为喻,略说人必须具备的十二种功德,缺一不可。(详见颂词9

4、具体宣讲了第一个功德——智慧:

1)比喻智慧犹如双目般不可或缺,若没有能无误取舍的智慧,纵然有其他功德,也寸步难行。(详见颂词10

2)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前都会详细观察,如有不懂,则虚心求教。(详见颂词11

3)通过举例阐述智慧成熟,是非常重要的!(详见颂词12

4)阐述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善事、恶事应该有所了解。(详见颂词13

5)开示真正的人,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还具有广大的见识。(详见颂词14

6)劝导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目光远大,应发广大菩提心。(详见颂词15


【颂词1

【颂词1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科判分析

前一课讲到高尚行如何感乐果的道理,了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本颂继续开示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理,宣讲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善行就是最好的供品,坚持行善断恶自然会感得护法神的庇护。

消文释义

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所以我们应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如此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

本颂重难点

1、为何我们的行为如法稳重、誓言坚定就会得到护法神的保护?

1)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

2)我们起心动念非常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我们的所作所为也非常如法,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

3)所以:

1)念头:应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

2)行为:扫除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

2、用公案说明此理。

1)公案:《藏密佛教史》中一位了不起的伏藏大师秋吉旺修的儿子,也是伏藏大师,但他的儿子为了名声事业,着力希求一些猛咒。

2)尊者教诫:秋吉旺修告诉他:只要你有利益他众的心,不用念一些咒语,护法天尊也会自然降临。因为他们都曾承诺过,哪里有利益众生的人,必定会去帮助他。

3)举例:比如莲花生大师在降伏地神时,地神当时就发誓:对如法行持、利益众生之人,我等会不惜一切来保护他。

3、遮破不合理认识,开示多祈祷护法神是有必要的。

1)不合理认识:有些人认为:修护法神是多此一举,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了。

2)遮破:

1)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均离不开护法神的大力护持。

2)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都有护法神以显现、不显现的方式来相助,若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战胜一切违缘、圆满一切所愿,那是相当困难的。

3)以比喻说明:就像如今社会上,要想做出一些贡献,自己的智慧水平必须跟得上,社会关系也要跟得上。

4、修行圆满顺利离不开护法神的护持。

1)十几年来修行很圆满,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业,应该感谢护法神的护持。

2)倘若没有他们,末法时期想长年如一日地闻思修行,最多只能坚持一两个月,甚至连这种机会恐怕也没有。

5、应断不合理的极端行为,如法供养护法神。

1)应断不合理的极端行为

1)整天求护法神,什么都不做。

2)觉得这些不需要,全部一并抛除。

2)应取行为

1)要走中道,不能极端。

2)随学前辈大德。像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还特意供护法神,念一些仪轨时,还有专门的供品。

3)不应舍弃。他老人家那种境界,我们望尘莫及,因此证悟得再怎么高,也不应该舍弃这些!

 

【颂词2

【颂词2】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开示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理,宣讲了只要我们身心清净如法,虽未常祈求,护法天尊也一定会鼎力相助。

消文释义

如果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去供养护法神,这不要紧,只要你身心调柔、行为如法,时时想到利益众生,诸天护神自然聚集在你的身边,对你加以保护。犹如美丽的海岛,不需要发出喧嚣来邀请海鸥,它们也会自然聚集;或如花园中的鲜花,无论盛开于何处,蜜蜂都会纷然而至。同样,只要我们身心清净如法,护法天尊一定会鼎力相助!

本颂重难点

1、谴除供护法神过程中的担心。

1)担心:有些道友经常问:我出去时供护法不方便,若不供的话,他们会不会不高兴就惩罚我?

2)答疑:

1)当然不会。

2)他们都是智慧护法神,不像我们人一样嫉妒心强——关系好时天天供养,偶尔一次不供养,就马上反目成仇。

3)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人,他们都会进行帮助。

2、以供品供护法神的意义。

1)供护法供一瓶酒、一点苹果,这些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2)供品的意义

1)供护法,有供品的话,是一种缘起,不能说一点都不需要。

2)但也并不是必须有,只要我们的心是利益众生,不管汉地、藏地的哪个护法神,肯定都会履行自己的诺言。

3、以比喻宣说为什么未常祈求,而自然聚会诸天神。

1)就像海鸥,无需被邀请,自然就会聚集在美丽的海岛。

2)又如蜜蜂,无需被邀请,无论鲜花盛开于何处,都会纷然而至。

3)结论:同样,即使没有常常祈求,只要我们身心清净如法,护法天尊一定会自然聚集在利益众生的人身边,鼎力相助!

 

【颂词3

【颂词3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科判分析

接着前颂继续开示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理,本颂宣讲了任何人纵然只是孤身一人,若有了护法神护持,其力量也能与成千上万的人相匹敌。

消文释义

任何人,若有了护法天神的护持,那么纵然只是孤身一人,其力量也能与成千上万的人相匹敌。

本颂重难点

1、举例法王如意宝的弘法事业广大离不开护法神的力量来阐述此理。

1)从有些高僧大德的生平看得出来,虽然只是单枪匹马一个人,但他所做出的事业,无数个小人物加起来也不及万一。

2)就像法王如意宝,以前不管到哪里去,名声威力非常大,哪怕只说一句话,震撼力也是有些人毕生都办不到的。

3)原因:这其中就有护法神的力量。

4)结论:有了护法神的帮助,身体的威力、语言的分量跟其他人完全不同。

2、尤其是末法时期,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

1)末法时期,仅仅依靠自力来完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护法神的力量,做什么事情才会圆满。

2)公案说明:《格萨尔王传》中的仙巴大臣与魔王力量悬殊,但仍然依靠护法神的帮助战胜了魔王。

3)结论:虽然一个人表面上只有一个人,获得护法神的帮助后,实际上已具有了千万人的力量。

 

【颂词4

【颂词4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开示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理,宣讲当护法神的护持和自己行善的力量,两者结合,能赐予我们今生来世的无量利乐。

消文释义

此颂以比喻的手法:天众护法若从上垂手来拉你,你自己也是竭力攀登行善的阶梯,那赐予今生来世无量利乐的殿堂之门,从此便会对你敞开。

本颂重难点

1、世人想获快乐名声财富,却无法如愿的原因:

1)自己的行为太恶劣,没有好好行持善法。

2)护法天众没有加以护持,以致自己始终处于苦难之中。

2、正面开示成办暂时和究竟利乐的因和果:

1)因:

1)倘若有了护法的帮助。

2)再加上自己善行的力量。

2)果:两者结合,降伏魔众也会轻而易举。

3、上师举例自己梦中,依靠护法神的帮助,圆满降伏牛魔王一事来开示护法神到底是一种迷乱,还是一种神话呢?

1)当我们在迷乱的梦境中时,显现的也不一定真是什么护法神。

2)在此迷乱状况下,很多人经常依靠梦来判断事情,依靠幻想来决定未来,这是不如法也是不科学的。

3)但因此若把护法神完全当成一种神话,那也不太合理。

4、上师以法王如意宝去印度时,获得护法神帮助而避开违缘之事为例,呵责道友们不应理的行为。

1)护法神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

2)不应理行为。

1)有些道友对此满不在乎,觉得好像无所谓,这样不太好。

2)有些人又过于执著,无论到哪里去,什么法都不修,就是拎一个酒瓶供护法,这也没有必要。

 

【颂词5

【颂词5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开示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理,宣讲了福德的因是高尚行为。

消文释义

世间上无数的人不断追求福报,想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但没有一定因缘是得不到的。因为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环境。

本颂重难点

1、行善是因,福报是果。

1)总说因果:有些人现在拥有福报,也是他前世行善得来的,假如行善的因不存在,福报的果绝不可能产生。

2)分说因果。

1)正说高尚行所感乐果:求福报、求平安的人,应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若能如此,福分也会不求自来。

2)反说不行高尚行的过患: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点安乐,但这个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会处于痛苦之中。

2、以印光大师讲述的公案,阐述行为高尚非常重要。

1)公案:清末农民起义期间,一姓袁之人因与儿子失散想娶一妾续香火,闻听买回的女子是为救其丈夫而卖身,非常感动,还女子自由并赠银百两帮助这对夫妻做小生意度日,夫妻俩为报答他,偶遇一个童子要出卖,遂买来送给袁公,此童子竟是其失散的儿子。

2)说明:行善的报应就是这么快。

3、结论:

1)是否人人都会这样,也不一定。

2)但只要自己行为道德,福报定会以各种方式出现。

3)麦彭仁波切在此告诫我们: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态,行持高尚之行!

 

【颂词6

【颂词6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科判分析

明白了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理的道理,本颂进而宣讲劝浊时众应持高尚行。既然高尚行可以感得乐果,故普劝末法时代的众生应该行持高尚的行为。本颂宣讲了五浊众生福德浅薄,能行持高尚行的智者极其难得,那么为了增长福德,我们更应像智者一般行持高尚行。

消文释义

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极为浅薄,具远见、有利他心的智者也罕见应世。即使有的话,他们以种种方便劝众生行持高尚行为,真正能做到的人也是寥若晨星。

本颂重难点

1、以高僧大德的惜福行为为例,劝导现代人更应该行高尚行,增长福报。

1)在古代,伏藏大师、大成就者、大智者成批涌现,而现在这样的大德却越来越少。

2)有些高僧大德也认为自己福报浅,因此非常惜福。

1)弘一大师不仅自己惜福,也经常劝导僧众惜福。

  ①在别人看来弘一大师的福报非常不错,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福报浅。

  ②针对学佛年轻人的劣习,弘一大师提出了四点建议:

    a、爱惜福报;

    b、经常劳动;

    c、受持戒律;

    d、自尊自重。

  ③尤其是惜福这一条,他常说:我们末法众生的福报很浅,一切衣食切不可随意浪费。草鞋、衣服、日常饮食、用度都很节省。

2)印光法师对惜福也很重视。印光法师把别人供养的白木耳送给谛闲法师,说自己福报浅不堪受用。

3)结论:像这样的大德,珍惜福报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平凡众生,行为上更应该值得注意。

2、进一步阐述末法众生的福报浅薄,连修行僧众也违缘重重。

1)教证:

1)麦彭仁波切说:末法众生的福报浅薄,真正有福报、有智慧的人相当稀少,即使偶尔出现于世,也是违缘重重。

2)萨迦班智达也说:智慧渊博、持戒清净、道德高尚之人,不一定会长寿百岁,且会出现各种违缘。

2)例证:

1)学院尼众这边重视闻思修行时,好多法师都生病了,她们认为自己的福报太浅了。

2)藏地、汉地有相当一部分高僧大德,寿命、事业在显现上都没有圆满。

3、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1)末法时期劝众生行持善法也非常困难。

2)今天刚说好,但坚持两三天后,又开始故态复萌了。

 

【颂词7

【颂词7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开示劝浊时众应持高尚行,宣讲了现在的众生对人规、佛规二规不重视,一味追求乱七八糟的知识,以致很少去行持高尚的行为。

消文释义

现在众生福报的确浅,对古人的传统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这二规,几乎都不太重视,认为这些太陈旧、呆板,跟不上时代潮流。他们一味追求乱七八糟的知识,而行持高尚的行为鲜有耳闻。

本颂重难点

1、明了末法时期哪些才是对众生真正有利有帮助的?

1)能真正帮人调心的是:

1)古代仁义礼智信等道德。

2)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

2)上师对新一代佛教徒的希望

1)应将这些传统牢牢掌握、代代相传。

2)不要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就将佛教的行为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终彻底世俗化。

2、上师举例一些大寺院经常忙于表面的建筑,而疏于闻思修行的现象,劝诫:

1)其实花几亿去建设寺院做表面的功德,这个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2)作为寺院,闻思修行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个人,内心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3、上师以东北海城大悲寺的僧人之修行为例,阐述能保持古代佛教传统的寺院,其道风让人赞叹万分。

4、劝导世人对有价值的思想瑰宝万万不能舍弃。

1)法王如意宝在《智悲精滴》中,曾对出家人、在家人的一些颠倒认识有过批评。

1)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低级庸俗的时尚。

2)将叛逆行为当作新潮处处标榜。

3)优良传统几乎被全盘抛弃。

4)语言行为更是不伦不类。

2)不堕两边。秉承优良传统,并不是让我们非要过古人的简陋生活,把茶壶全部扔掉,每个人都要拿着瓦罐。

3)而是说有些有价值的思想瑰宝,万万不能舍弃!

5、呵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很多人的愚痴取舍行为。

1)许多人一改以往的传统,竞相在穿着打扮上标新立异。

2)盲目地在外表上更新换代,却让内心的智慧日渐贫瘠荒凉。

 

【颂词8

【颂词8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

科判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了知末法时期众生的福报浅薄,很多行为愚痴颠倒,鲜有行持高尚行,即便如此,既然我们明了高尚行感乐果之理,我们自当劝勉行持高尚行,圆满功德。

消文释义

虽然现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遍布,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若能如是,所做的一切会越来越完美,所希求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圆满。

本颂重难点

1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尽管环境恶劣,亦尽量护持正见。

1)环境恶劣

1)学佛的人常会遭到他人的嘲讽和反对。

2)甚至还有人觉得你精神有问题。

2)护持正见

1)应以大悲菩提心、缘起空性见来对待一切。

2)千万不要被邪见染污了自己的相续。

2、辨析:

1)有人问:佛经中说人身稀有难得,但为什么现在的人口越来越多?

2)上师答:

1)佛陀是说暇满人身难得,并没有说造恶的人身难得。

2)引用教证说明。米拉日巴尊者曾对猎人启巴说:本来佛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为这种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

3、应怎样面对恶人?

1)恶人的定义

1)不知因果。

2)不信前后世。

2)怎样面对?

1)要对他们生起悲心。

2)不要被恶人所左右。

3)当守持最高尚、最稳重的行为来利益众生。

 

【颂词9

【颂词9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科判分析

前面科判总说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功德理,了知此理后,在如何建立高尚行为前,首先要明了高尚行的相果类别,本颂即开示略说高尚行之相果类别,从行相和果的方面来宣说高尚行的类别。本颂略摄了本论的所有内容,用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喻为一棵根茎枝叶花果具足的大树。这十二种功德缺一不可。

消文释义

正士的高尚行为,全知麦彭仁波切用一棵大树作比喻。像大树的树根一样,最根本的就是要有智慧,也要有稳重的性格;大树的树茎是惭愧和不放逸;大树的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树叶是要知恩报恩,所作所为要为了利益众生去奋发。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树果是得到安乐和得到名誉。此等缺一不可,就是说安乐和声誉之前的十种可以算是一种因的行为,树果就是安乐和声誉,就是通过这样善妙的因自然而然得到了果实。

本颂重难点

1、上师再再强调学习《二规教言论》完善人格,对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上师发现很多佛教徒虽有佛法上的境界和信心,可是人格不够完美,以致有些功德无法增上。

2)若连世间的好人都做不到,怎么会有出世间的功德呢?

3)因此,大家务必要先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2、阐述麦彭仁波切用一棵树作比喻的甚深意义——人就像是一棵树。

1)树根人的根:智慧和稳重。

1)根的重要性:树没有根肯定会干枯,人没有根也肯定一事无成。

2)此二者是最关键的,犹如树的根一样。

    ①没有智慧的话,世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②没有稳重的话,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

2)树茎人的正知正念和行为:有愧和不放逸。

树茎的重要性:

    ①树只有根而没有茎也不行。

    ②同样,一个人虽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为没有惭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烦恼,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3)树枝人的品质:正直和誓言坚定。

树枝的重要性:一棵树若无树枝,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坚定不可缺少。

4)树叶人对待周围的态度:知恩与利他。

树叶的重要性:树若没有一点枝叶,肯定不圆满,因此,一个人要具备知晓恩德和利他之心。

5)树花人获得的果:信心和发放布施。

6)树果人获得的果: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

3、以树喻人应需具足的功德。

1)一个人若具足前十种功德(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各有两个功德),最后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

2)这十种功德是做人的根本,应观察自己是否具足。

4、此等功德缺一不可。

1)这些功德一个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个,整棵树就不完整了。

2)所以,为了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德。

3)举例说明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功德,那今后应在这方面多加努力。

1)假如没有惭愧心,那今后应在这方面多加努力。

2)如果稳重方面欠缺,在家里始终呆不住,到处跑,身体、语言、心都不稳重,那做人的根就没有了,树的一半已经枯掉了。

5、上师教诫:

1)表面上看,这个教言非常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还是比较难。

2)有些人总喜欢高攀大圆满,但如果自己人都没有做好,这些法也是没有用的。

3)所以,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先做好一个人,不然连根都没有的话,一切只是纸上谈兵!

 

【颂词10

【颂词10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科判分析

前颂已经总的略说了高尚行之相果类别,简述了高尚行的十种功德相和两种果,接下来是科判总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的子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对上述功德相果分别进行详细解说,本颂宣讲第一个功德相——智慧,总说智慧对于世出世间的重要性。

消文释义

此处的妙慧,是指能无误取舍的智慧,它犹如双目般不可或缺。假如没有智慧的明目,纵然具足其他功德,在世间上也是寸步难行。

本颂重难点

1、拥有智慧,对于成办世间各种事情很重要。

1)在这个世间上,没有智慧的人相当可怜。

2)上师举例一个孤儿院的孤儿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一辈子可能会成为没有知识的文盲。

3)上师以自己家乡的有些牧民,虽然什么功德都具足,但因为没有知识,世间、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不要说做生意赚钱,连写自己的名字也相当困难。

2、圆满出世间功德,智慧同样非常重要。

1)上师讲述对有些人把孩子送到寺院出家,他会建议最好先让孩子好好读书,等有了一定的文化,再出家也不迟。

2)一个人如果什么知识都没有,光剃个头出家是很可怜的。

3)寂天论师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颂词11

【颂词11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科判分析

了知智慧是我们圆满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根本后,本颂继续宣讲具有智慧的人,是如何取舍事情,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此了知,我们才能建立起高尚之行。

消文释义

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都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那些损害名誉、倒霉失败的事,大多是由于当事人没有智慧、愚昧无知,有些虽然有一点智慧,但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所致。

本颂重难点

1、智者与愚者取舍任何事情的区别。

1)取舍区别

1)智者: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

2)愚者:没有经过详细观察,觉得问别人是件很羞愧的事。

2)教证

《格言宝藏论》云: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2、事先观察很重要。

1)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应当详详细细观察,智慧不够的话,问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2)格言中说,愚者问别人觉得羞愧,而智者不问别人才觉得羞愧。

3)因此,自己若有不懂之处,理应虚心向他人求教,千万不要盲目行事。

 

【颂词12

【颂词12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科判分析

接下来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一个功德相——智慧,本颂开示造成智慧不具足的原因,阐述智慧成熟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消文释义

虽然做事之前需要观察,但有时由于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有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而孤陋寡闻,因此,所做之事当时觉得很合理,现在看来却幼稚可笑。

本颂重难点

1、举例说明造成智慧不具足的原因。

1)上师举例自己小时候以为人的美丑是由香皂来分的,说明由于年龄未成熟、考虑不周造成智慧不具足,而做出幼稚可笑之事。

2)举例曲恰尊者年轻时,家里也比较穷,有了一件新衣服后就想秀出来给很多人看,以为很好看。以此阐述有时因孤陋寡闻而引致做出很愚蠢的事情来。

2、智慧成熟起来,非常重要!

1)举例一个道友回顾学佛前后,想起学佛以前因为孤陋寡闻,很多行为特别可笑,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

2)因此,我们的智慧要成熟起来非常重要!

 

【颂词13

【颂词13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科判分析

下面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一个功德相——智慧,开示让智慧增长成熟需要见多识广,这很重要。

消文释义

你若到一个地方,当地的人们认为哪些是好人好事、哪些是坏人坏事,对此应该有见多识广的智慧。尤其一个国家的重大决策、国际的政治变动,应该适当做一些了解,广闻多学,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也很有帮助。

本颂重难点

1、颂词中的善恶的定义。

1)并不是善业和恶业。

2)而是指世间的善事和恶事。

2、为何见多识广,了解诸善恶事极为要?

1)你若到一个地方,当地人认为哪些是好人好事、哪些是坏人坏事,对此应该有见多识广的智慧。

2)如果没有这种智慧,自己每天困在一个小口袋里,重要的事情一问三不知,说别人过失却非常聪明,那就不是真正的好人。

3、随学智者。

1)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对好事、坏事,都应该有所了解。

2)就像法王如意宝,不说出世间的超越智慧,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众生的心态行为、各地的传统习俗,他老人家也都了如指掌。每到一个地方,必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该地的风土人情。

4、为何需要了知尤其大国大政规呢?

1)你若一辈子呆在山洞里修行,不了解这些也关系不大,但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缘分。

2)所以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对于世间的好坏善恶、国家的重大决策、国际的政治变动,应该适当做些了解。

3)这对修行和人格培养也很有帮助。

5、辨析:这与修行相违吗?

1)观点:有些人想:看报纸、听新闻都是世间人的事,像我这样脱俗出尘的修行人,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2)辨析:

1)观待是否会因太过沉迷而影响修行。

    ①观待如果对修行有影响,一天到晚沉迷其中,那可以不用去了解。

    ②上师举例有个出家人整天看电视,甚至吃饭时也盯着看,这样入迷太过分了,如果控制不了自己,那还是尽早放弃好。

2)观待是否能帮助提升修行而取舍。

    ①一般来讲,我们最好能关注一些国内外时事,这样一来,眼光会越来越开阔,心胸也会越来越广大。

    ②否则,只知道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并不是智者的做法,而是一般市井小民的行为。

3)结论: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应当学着去了解整个世界。

6、广见多闻亦为要。

1)举例学院的有些道友,去外面回来以后,言谈举止都变了:

1)一方面是不太好,天天都观外面,一点也不观自己的心。

2)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觉得他不太笨,什么事情都懂一些,而且关心的问题比较大,不是除了自己的饭碗以外一无所知!

2)从增长智慧的角度来说,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大家应当广闻多学,了解一些事情还是有必要的。

 

【颂词14

【颂词14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科判分析

接着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一个功德相——智慧。本颂阐述了当具有广大见识时,心胸会犹如虚空般宽广,做任何事都想得开、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人,真正列入了人的行列。

消文释义

随着见识越来越广大,智慧不断增长,一旦自己的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就都可以容受,对自他的痛苦和快乐也不会斤斤计较,过于执着,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这才是列入了人的行列,所以见多识广极为重要。

本颂重难点

1、成为真正的人有哪些标准?

1)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

2)能接受好坏诸事。

1)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都可以容受,不会斤斤计较。

2)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的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

3)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

3)具有广大的见识。

2、如何成为真正的一个人?

1)举例阐述哪些行为表明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人?

1)有些人刚学佛,做了一个好梦,第二天就兴奋得吃不下饭,到处宣传。

2)若遇到一点点违缘,又痛苦得要死要活。

2)如何成为真正的人?

1)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修行中出现什么样的觉受、验相,都不会特别执著。

2)坚持自己的原则,什么苦乐都能接受,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

3、总结。

1)当亲身体验过一些事情后,才会发现《二规教言论》的这些教言确实一点也不错。

2)劝导有些年轻人,无论对生活还是修行,什么都看得非常简单,有点挫折就接受不了是不合理的。

3)结论:其实,只有经历一些事情后,才会发现:的确如此!人到了最后的时候,心胸很宽广,什么都可以接受,那才是真正的人。

 

【颂词15

【颂词15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科判分析

接下来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一个功德相——智慧。本颂宣讲具足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应发更加广大殊胜的菩提心。

消文释义

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而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本颂重难点

1、不论具足世间智慧,还是出世间智慧之人,都应如何做?

1)应该站得高,看得远

2)把眼光放长远一点。

3)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

4)不要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

5)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2、了知所发菩提心。

1)特点:这种发心非常广大。

2)应取应舍:

1)应舍:我们都发了广大的菩提心,平时也不要总惦记自己的事情。

2)应取:应该为众生、为民族文化多考虑一些。

3)发菩提心的利益:

1)这对你生生世世的影响非常大。

2)即使你今生的事业不广大,也没什么培养前途。

3)但如果发心很大的话,对来世将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3、劝诫道友应考虑长远之利益。

1)应当想:

1)以后怎么样弘扬佛法。

2)怎么样帮助众生。

3)为来世积累什么样的资粮。

2)当舍:

1)不要像现在有些目光短浅之辈,只盯着今生的短暂利益不放。

2)只想眼前,今朝有酒今朝醉,整天迷迷糊糊的。

3)从来不想自己和他人的前途命运。

4、劝导发心。

1)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发心很重要。

2)老年人也应当如此,即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也要发广大的誓愿:乃至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广利有情。

3)倘若发心很广大,来世的行为定会发出利他之光。

5、呵责有些出家人教导弟子根本不考虑来世的错谬行为。

1)错谬行为:有些寺院里的师父,经常告诫弟子:自己的利益很重要,要发财发财……”

2)导致:

1)有些弟子本来是大乘根基,人也很有智慧,结果师父没教好,心胸越来越小。

2)原来他的学问很不错,目光也很远大,但现在整天想的都是自己发财,根本不考虑来世如何。

3)劝诫:

1)每个人要有广大的发心。

2)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的,应当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一切行为以菩提心来摄持。

编写师兄:定解 F09 / 定解F10

审核师兄:定解 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