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络
梳
理
本课重点建立了“正士高尚行”中的“稳重”和“有愧”这两个功德相,宣讲了稳重的功德和不稳重的过失;了知什么是有愧者,以及真正无愧者的表现,并依此详细观察自己行为。本课用了12个颂词进行宣说:
1、通过对稳重的含义的阐述,了知作为一个稳重者所具备的相,且只要有了这样的相,不论人们认不认可,实际上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详见颂词1)
2、稳重要在身口意三个方面去行持,身体稳重者具足威严,语言真实者令人信任而欢喜,性情稳重者就像如意宝一样能满足自他一切所愿。(详见颂词2)
3、宣讲身语意三个方面不稳重的过失。(详见颂词3)
4、具足无误取舍的智慧,能令身口意安住于稳重的善道中。(详见颂词4)
5、把有愧比喻作“树茎”,了知什么是有愧者之行为。(详见颂词5)
6、以比喻阐述没有惭愧是最值得羞耻的。(详见颂词6)
7、进一步开示无愧者为什么是最值得羞耻的。(详见颂词7)
8、详细讲述真正的无愧者的表现,我们需要对照详细观察自己。(详见颂词8-12)
【颂词1】
【颂词1】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科判分析
前面略说了高尚行的十种功德相和两种果,接着进行详细解说,进入了科判“总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从高尚行的功德相和果两方面分别宣说,首先宣说功德相,也就是子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本颂接着前一课继续讲第二个功德相——稳重。
颂词释义
对所选择的道路不退失信心,并对信赖自己的人始终坦诚相待、从不欺惑,这种人可谓稳重者,在人中是最殊胜的。
重难点分析
1、稳重有两方面的含义:
(1)通过智慧认定自己的所行之道后,永远也不会退转。
1)举例稳重的表现:
比如我们依靠深深思维,选择了大乘佛法,在这个道路上,对自己所学的法和所依止的上师,哪怕是舍弃生命,也不能轻易舍弃。
2)举例不稳重的表现:
如果今天趋入大乘佛法,明天觉得这个不太殊胜,又改学另一个法门,这就是不稳重的表现。
(2)对依赖、信任自己的人,不管受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都要坦诚相待、不欺惑。
1)佛陀是如何做的?
《释尊广传》中的公案:佛陀在因地时即使舍弃生命,也愿意帮助别人。
2)不稳重的人如何做?
①不稳重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根据自己的情况,说话变来变去,做事也是此起彼伏。
②今天对信赖自己的人非常好,明天就去欺骗他。
③一旦遇到更好的对境,就把原来所承诺的全部抛之脑后,这种就叫不稳重者。
2、稳重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1)我们学习佛法,首先要做一个稳重的人。
(2)有了智慧当然最好,但没有也不要紧,只要有了稳重这一功德,其他的功德自然会具足。
(3)如果有了智慧和稳重两个特点,你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
【颂词2】
【颂词2】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二个功德相——稳重。上一个颂词宣讲了稳重是什么,本颂宣讲稳重的功德。
颂词释义
身体稳重如狮子的人,则不会受到他人的随意欺辱,且具备大威严;语言稳重的人,说话就像仙人的谛实语,人们听后也会非常信任、欢喜;性情稳重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依靠他的证悟和智慧,能给当地众生降临所欲求的东西,满足自他的一切愿望。
重难点分析
1、稳重的功德从身口意三个方面来分析:
(1)身体。
1)以狮子的身体比喻稳重者的身体:
①狮子是兽中之王,百兽都十分畏惧它。
②若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会受到他人的随意欺辱,且具备大威严令大家害怕。
2)法王如意宝示现威慑力:
①法王如意宝在学院时就是这样,大家见到法王时,即使没有犯错也非常害怕。
②因为稳重者的身体有一种威慑力,下面的人看到就会敬畏万分。
(2)语言——语言有庄重、不庄重之别。
1)语言不庄重的相:
整天说说笑笑;有意义的话说不出来;没有意义的话一直滔滔不绝,全部都是无稽之谈。
2)语言庄重的相:
说话就像仙人的谛实语;一般不会随意开口,一开口就是真实语,没有狡诈欺诳的成分;人们听后也会非常信任、欢喜。
(3)性情。
性情稳重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依靠他的证悟和智慧,能给当地众生降临所欲求的东西,满足自他的一切愿望。
2、上师教诫:
(1)这些教言,自己虽做不到,但应有惭愧心,对里面的境界有希求欢喜心。
(2)作为一个人,身口意稳重是相当重要的。
1)若能稳重,别人对你有信任感,你自己也很快乐。
2)如果没有稳重的功德,哪怕一天能背诵一百部论典也没有用,今天背得很好,明天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种人是不可靠的。
(3)对照自我观察。
1)先把字面意思搞明白。
2)有智慧的人应该会对照这些内容,对自己作一番仔细的观察。
【颂词3】
【颂词3】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语言若不稳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二个功德相——稳重。前面一个颂词宣讲了身语意三方面稳重的功德,本组颂词宣讲身语意三方面不稳重的过失。
颂词释义
身体不稳重者,就像是掉了双角的牦牛,一定会遭受众人欺侮;语言不庄重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就像乌鸦一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性格不稳重的人,就像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浮不定。
重难点分析
1、从身口意三个方面分析不稳重的过失:
(1)身体。
1)以牦牛掉角比喻身体不稳重的人:
①牦牛若有了锐利的双角,打架时非常勇猛,别的牦牛也害怕它。而一旦它的角掉了下来,作战的能力就消失了,在牛群中经常会受到欺负。
②身体不稳重者,就像是掉了双角的牦牛,一定会遭受众人欺侮。
2)身体不稳重的人的过失:
①有些人的身体不稳重,今天跑色达、明天到洛若、后天去炉霍,整天飘来飘去的;或者这家串串、那家逛逛,让人厌烦。
②现在世间上有很多人,平时不愿呆在家里看书念经,一有空就出去逛街购物,每天游游荡荡的,身体没有一点自控能力,迟早会受到众人的欺负和厌恶。
(2)语言。
1)以乌鸦比喻语言不庄重的人:
乌鸦发出的声音很不吉祥,会给人们带来恶兆,所以大家都讨厌它。
2)语言不庄重的人的过失:
语言不庄重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就像乌鸦一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
(3)性情。
1)以秋风中的落叶比喻性格不稳重的人:
性格不稳重的人,就像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浮不定。
2)性格不稳重的人的过失:
今天想学这个,明天又想学那个,最后自己也不知该学什么,始终没有一个定准。
2、结论:
(1)不稳重的人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1)身口意不稳重者,不要说学佛,恐怕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以维持。
2)这种人的一切都建立在虚空中,天天在云上飘来荡去,非常可怜。
(2)稳重是解脱的基础。
1)解脱的基础就是稳重,然后还要一点智慧,有了这两点,才有希望修学佛法。
2)否则,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身体这样做,语言也跟着这样说,这种人有什么可靠性呢?
3、上师教诫:
(1)法王如意宝多次说:《二规教言论》是麦彭仁波切的智慧结晶。
(2)次第修行,不能颠倒。
1)依靠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我们首先要做好人,然后再修行,最后才证悟。
2)现在很多人的修行已经颠倒了——人没做好就想证悟,证悟以后再修行,修行后再做一个好人,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3)上师传这部法,原因就是感觉到很多人修行有问题,没有意识到先做好人的重要性。
【颂词4】
【颂词4】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二个功德相——稳重。前面分别宣讲了智慧和稳重的功德相,本颂是关于这两个功德的摄义,即总结概括为:智慧和稳重是妙树的树根。
颂词释义
如果具足无误取舍的智慧,身口意能安住于稳重的善道中,则已扎下了殊胜的世规如意妙树之根。
重难点分析
1、智慧和稳重是妙树的树根:
一个人的品行就像是一棵树,这棵树依靠树根而成长,稳重与智慧就是它的树根。
2、有了两个树根的功德:
世规的妙树才会高高耸立,并有机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3、无树根的过患:
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存,出世间的功德果实更是无从谈起。
【颂词5】
【颂词5】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科判分析
前面已讲完“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二个功德相——稳重,从本颂词起开始宣讲其第三个功德相——有愧。有愧分三个方面宣讲,一是什么是有愧以及无愧者才是真羞耻的道理,二是广说无愧者的相以教诫我们引以为戒,三是劝诫我们要远离无愧者的行相。本组颂词开示什么是有愧者。
颂词释义
什么才是有愧者呢?就是对世间极为下劣之事,生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有了惭愧心的妙衣,就像人穿上衣服会庄严身体一样,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会增添光彩。
重难点分析
1、什么才是有愧者呢?
(1)就是对世间极为下劣之事,生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有了这样的心态,说明你是个有愧者。
(2)举例。
比如看见偷盗、杀生、卖毒品等非法行为,一点兴趣都没有,就像看见不净粪一样,觉得特别讨厌。
2、对于在家人,什么是有愧者?
(1)心态。
对世间上不如法的行为兴趣索然。
(2)行为。
1)对于不如法的行为,对于受到良心或道德谴责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参与,应该有最起码的善良行为。
2)举例:
假如经常赌博、打麻将或是到非法场合中去,那就是一个无愧者。
3、对于出家人,什么是有愧者?
(1)如果是一个出家人,则非常不愿意违越戒律。
(2)举例。
有位法师拒绝了两个要求结伴而行的女人,独自前往拉萨,以免招致别人的诽谤。仅仅是这种行为,就证明他是有愧者。
(3)若是无有惭愧的人,便会随便放纵自己的行为,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4、结论:
(1)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行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行为,倘若始终有正知正念,知道某些行为当做、某些行为不当做,这就是所谓的有愧者。
(2)有了惭愧心的妙衣,就像人穿上衣服会庄严身体一样,世出世间都会增添光彩。
【颂词6】
【颂词6】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科判分析
从本颂词接着前颂,仍属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继续宣讲高尚行的第三个功德相——有愧。上一个颂词宣讲了什么是有愧者,本颂以比喻宣讲什么是没有惭愧。
颂词释义
比如在成千上万人的大庭广众中,有个人全身沾满不净粪,到处裸体奔跑,人们会觉得他精神不正常,并替他感到羞耻。但比较而言,这并不是特别丢脸的行为,无愧者才是最值得羞耻的。
【颂词7】
【颂词7】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科判分析
本颂词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高尚行的第三个功德相——有愧。上一颂宣讲无愧者比全身沾满不净物裸奔的人还要羞耻,本颂阐述其理由。
颂词释义
若身上沾满不净粪,到清澈的小河里就能洗净,至于裸体奔跑者,等他心里满足了,再穿上衣服作严饰,那也没有问题。但一个人若做了无愧之事,那即使他天天沐浴,也洗不掉心灵深处的垢染,纵然穿的衣服再华丽高贵,身上的装饰再价值连城,也无法改变别人的歧视。
重难点分析
1、世间人认为的一些羞耻行为,是有办法纠正的:
(1)身上沾满不净粪,到清澈的小河里就能洗净。
(2)裸体奔跑者,等他心里满足了,再穿上衣服作严饰,那也没有问题。
2、做了无愧之事的后果,无法改变别人的歧视:
(1)做了无愧之事,自心的垢染无法再去除。
一个人若做了无愧之事,例如出家人破戒,在家人偷盗、忤逆父母、伤害道友,永远无法洗去心灵深处的垢染,大家知道他的事情后,都会默默地讥笑他。
(2)做了无愧之事,纵然怎么装饰,无法改变他人的歧视。
或者有些人杀了父母,偷了内部人的财物,那在别人心目中,他永远都是坏人,纵然穿的衣服再华丽高贵,身上的装饰再价值连城,也无法改变别人的歧视,他的头在众人中永远都抬不起来。
【颂词8】
【颂词8】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颂词继续宣讲高尚行的第三个功德相——有愧。前颂词宣讲了为什么没有惭愧才是真正的大羞耻,本颂开始宣讲无愧者的形相,首先宣讲了恩怨不分,迷迷茫茫的三种无愧者行相。
颂词释义
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知报恩,对作害的仇人没有追踪,不论做什么事都一片茫然,这三种人都是无愧者。
重难点分析
1、“利济恩人不报恩”——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知报恩:
(1)应取的行为。
不管对你有什么样的恩德,无论是养育之恩,还是教育之恩,都应该感恩戴德、知恩图报。
(2)无愧的行为。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报恩,见到恩人就像从来不认识一样,这种人就是无愧者。
2、“作害仇人不追踪”——对作害的仇人没有追踪:
(1)无愧的行为。
比如小偷偷了你的财物,你却连过问都没有。如果对好人不赞叹、对坏人不呵斥,什么表示都没有,这样的人也是无愧者。
(2)应取的行为。
虽然在“沙门四法”中,修安忍是菩萨的正道,但对坏人进行惩罚,使其改邪归正,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开许的。
(3)辨析。
对坏人呵斥惩戒与大乘恩怨平等的菩提心有矛盾吗?
1)这里讲世规:
二规讲了佛规和世规,对坏人进行惩罚属于世规。从世间角度讲,恩怨分明的人,会受人尊重,别人知道他有原则,不能惹,可以帮他,他以后会回报,这在世间中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表现。
2)学佛人怎么处理恩怨?
①我们已经学佛了,不可能把大乘菩提心重新留级到世间的层次,我们现在要好坏分明,该表态的时候要表态。
②当然,报仇是不行的,要知道谁对我有恩,要加倍报恩,对于仇人,要用慈悲心去观待。如果什么都不管不问,一点都分不清楚,是不行的。
3、“心头茫然无所措”——不论做什么事都一片茫然:
(1)无愧的行为。
1)有些人没有修成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分别心一样,帮助他也无所谓,损害他也无所谓。
2)好坏善恶一律不分,整天迷迷茫茫的,给他一斤黄金和把他东西全抢光都一样,就像一块没有知觉的牛粪或者石头,这种人就叫做无愧者。
(2)应取的行为。
1)作为一个人,理当好坏分明。
2)藏地有句俗话:“对好人若没有赞叹,他会越来越伤心;对坏人若没有惩罚,他会越来越猖狂。”
3)所以,对坏人要惩罚批评,对好人要奖励赞扬,很有必要。
(3)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发心负责人不能对好坏不管不问。
1)在菩提学会中,有些负责人有点像无愧者:
①表现:有些人学习非常精进,自始至终从来没有缺过课,他对他们根本不赞扬,反而有时还看不惯,觉得这太积极了。
②有些人光是挂个名,根本没有好好学,他却认为他们很英雄,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如果真是这样,这种团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2)有些法师也不管不问:
①法师应该了解基本的法规,不要对下面人的好坏不闻不问不管。
②什么都不管,天天闭着眼睛过生活,这样不太合理!
3)教诫应该怎么做?
①如果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专心到山里面闭关,那安住在你的境界中是可以的。
②但若要做一件事,必须有头有尾,有方向、有着落,假如漫无目标、随随便便,这就是一种疯狂的行为。
4、怎样衡量自己是不是无愧者?
(1)既可以同时具备这三种特征。
(2)也可以只有其中一种。
【颂词9】
【颂词9】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颂词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的第三个功德相——有愧。了解有愧后,还需了解无愧,才更能理解有愧的法相。这里,本颂继续宣讲无愧者的形相,阐述了对别人的讥毁毫不顾忌,听不进良言,对善妙的德行无有希求之心的三种无愧者,教诫建立高尚行之人应引以为戒。
颂词释义
有些人虽然受到恶语中伤、诽谤讥毁,但却毫不顾忌,还有些人不愿听从对自己有利的语言,有些人对善妙的德行不希求,这三种人都是无愧者。
重难点分析
1、“虽受恶语不顾忌”——不顾忌恶语:
(1)无愧者的相。
虽然受到恶语中伤、诽谤讥毁,但却毫不顾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无愧者。
(2)为什么这种人是无愧者?
1)这种人并不是安忍心修得好,对诽谤和赞叹没有差别。
2)而是人格太差,别人说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一点志气和德行。
3)警诫:
作为修行人,时常应反观自己,面对别人的讥毁时,到底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如法,还是自己借修安忍行无愧者之行为。
2、“有利之语不愿闻”——不愿听从对自己有利的语言:
(1)上师道友跟他讲一些温和语,他无动于衷;以严厉的方式来责骂他,他也无所谓。不管讲什么样的语言,他都没有感觉,好像一块石头一样。
(2)即使偶尔听进去一两句,第二天马上就忘了。
(3)什么样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教言传授给他,也是没有用的。
3、“善妙德行无希求”——对善妙的德行不希求:
(1)无愧者之相。
听到行持善法、慈悲菩提心、高尚人格、闻思修行等话题,丝毫兴趣也没有,要么打瞌睡,要么乱起妄念,要么闷闷不乐。
(2)不好的行为全部具足。
在恶法方面,如看电视、放逸散乱、做坏事,他就兴致勃勃,聪明能干,好几个小时没问题。但让他听课的话,一个小时都呆不住。
4、教诫:
应该好好地观察,看自己是不是无愧者。
【颂词10】
【颂词10】泄露极为隐密语,令诸信赖者灰心,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高尚行的第三个功德相——有愧。这里继续从反方面宣讲无愧者的形相,本颂阐述了随便泄密者,令信赖自己的人心灰意冷,不知取舍,对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毫不在乎的三种无愧者之行为,作为希求建立高尚行的人,了知无愧者的行相,当引以为戒。
颂词释义
随便泄露秘密者,令信赖自己的人心灰意冷的人,对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不知取舍,一律不在乎的人,这三种人都是无愧者。
重难点分析
1、“泄露极为隐密语”——随便泄露秘密:
(1)此处并不是从密乘戒方面讲的,而是指世间的秘密对任何人都不能讲。
(2)俗话说:“秘密若从口里出来,就已出了大门了,以后会遍于世界的。”
(3)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以及法王如意宝,对保密都相当重视。
2、“令诸信赖者灰心”——令信赖自己的人心灰意冷:
(1)信任一个人不是很容易的,如果别人信任你、依靠你,你却让他彻底失望、彻底伤心,这也不是好人的做法。
(2)应怎么做?
1)教证:
《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经常讲:“凡是依靠我的人,我以生命担保不舍弃他。”
2)不管是什么人,贫困者还是富裕者,只要一心一意地依靠你,你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他,而不能出卖他、陷害他。
3)对旁生也一样:
不仅仅是人,包括依靠自己的旁生,比如有些道友喂的鸽子、鸡鸭(放生的动物),永远都不能欺惑它们,每天应该给吃的东西。它们是很可怜的,觉得你是依靠处,如果你没有用悲心来对待,过失是非常大的。因此,凡是依赖你的任何一个众生,都不能让它灰心。
3、“虽成应供亦不思”——不知取舍,不在乎别人对你的认可和恭敬:
(1)应舍。
别人对你的认可和恭敬,不要什么都无所谓,应该懂得取舍的道理。
(2)应取。
1)别人对你恭敬,你成了应供的时候,应懂得取舍的道理,不要什么都无所谓。
2)作为一个人,应当有自尊心、自重心,努力让自己变成真正的修行人。
【颂词11】
【颂词11】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颂词继续宣讲高尚行的第三个功德相——有愧,继续宣讲无愧者的形相,这里阐述了对正法善妙智慧无有欢喜希求的无愧者之行为,建立正士高尚行之人,当引以为戒。
颂词释义
虽然已听闻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的教言、高僧大德的善妙之语、上师的谆谆教诲,但却不生欢喜心;对世间的传统文化,如孔孟之道等行善积德的道理,也一点兴趣都没有。从来不愿依止有学问的善知识、具法相的上师或前辈长老,平时接触的都是不三不四的人,此等也是无愧者。
重难点分析
1、“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对正法善妙智慧不起欢喜心:
(1)出世间智慧。
虽已听闻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的教言、高僧大德的善妙之语、上师的敦敦教诲,但却不生欢喜心。
(2)对世间的传统文化,如孔孟之道等行善积德的道理,也一点兴趣都没有。
2、“亦不依止善知识”:
(1)从来不愿依止有学问的善知识、具法相的上师或前辈长老。
(2)平时接触的都是不三不四的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一个人若整天依止好的上师、好的道友,看一些善妙的论典,他的德行应该不错。
(2)通过他经常看的、经常听的、经常做的,便可发现他到底是有愧者还是无愧者。
1)如果他家里,到处都是歌星的碟片、杂志,就知道他可能喜欢音乐。
2)有些人家里尽摆些高僧大德的讲课,就知道他应该喜欢行持善法。
3)如果对善法一点欢喜心都没有,对不善法却非常有好感,那他绝对是无愧者!
【颂词12】
【颂词12】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颂词安立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下的“有愧”,继续宣讲无愧者的形相,通过宣讲无愧者喜欢亲近做恶行之人,还不知取舍,行背弃世规和法规的行为,教诫我们当引以为戒。
颂词释义
有些人喜欢跟屠夫、妓女、渔夫等种姓下劣者打交道,或者与偷东西、邪淫、黑社会的人交朋友。他在愚人的群体中极为开心,背弃了世规和法规的行为,这也是无愧的人。
重难点分析
1、“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
(1)举例。
现在社会中,愚人集聚的场所特别多:如卡拉OK厅、歌厅、舞厅、牌馆等。
1)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这些地方也是没水平、没德行的人才去的。
2)出家人如果喜欢去那里,不如干脆脱掉法衣,还俗。
(2)以教言教诫。
1)教言:
麦彭仁波切说过:“假如你觉得自己缘分不够,实在是无法守持戒律,那还俗当个在家人比较好,这样对佛教也少一份危害。”
2)教诫:
①出家人理应如此。
②作为在家居士,也当以善心、菩提心来充实生活,千万不能跟这些愚人同流合污,每天游逛闲聊、喝酒抽烟,做各种疯狂下劣的行为。
2、“背弃世法二规行”——行为完全颠倒:
(1)无愧者行为。
1)很多人认为趋入疯狂下劣的群体中,生活才有味道。
2)大城市里诱惑人心的环境非常多,有些人早已经习惯了,若没有去这样的场合,就觉得生活平平淡淡。
3)甚至有些佛教徒也是这样,星期天学一学《入行论》,平时就到这种地方打发时光。
(2)学佛不能离开世间和出世间的基本轨道,否则,修行的火车不会到达目的地,而且一定会出事的。
1)知惭有愧:
每个人都不愿当裸体无愧者,但自己没有学佛时,也许在世人面前裸体表演过很多次,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汗颜。
2)为了断除相续中的恶劣习气,内心应多祈祷上师三宝,这样即使自己的修行没有成就,也不会堕落到跟牦牛、饿狗没什么差别的境地中。
3)最基本的做人要明白。
4)应该观察自己,假如以前做错了,则应该忏悔,并发誓不再重蹈覆辙。
5)皈依佛门后,身份是完全不同,更要懂得取舍自己的行为:
①纵然自己不能即生成就,对佛教、对众生不能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但自己可以住在家里,好好地看书、思维法义。
②不要再去做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愚痴行为!
编写师兄:定解 F15
审核师兄:定解 F10
插图作者:圆仁
插画文案:定解 F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