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7课




本课继续宣讲有愧,继续从反方面阐述无愧者的行相,了知后,并依此详细观察自己行为,对于我们制止恶行,进而了知有愧的功德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本课后半部分宣讲不放逸的内容,一个人有了惭愧,就不会远离世规和法规,就会恒常行持不放逸,具足不放逸的种种功德。本课用了十二组颂词来阐述:

1、无愧者:不知取舍,白天做无意义的事,晚上唯作不净行。(详见颂词1)

2、在无义的琐事中耗尽了一切时日,不修善法,造种种不善业。对这种行为不知道惭愧、羞愧,这些也是属于无愧者。(详见颂词2)

3、现量见到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规,不生喜乐心,也不生希求、追随的心意,这样也是无愧者。(详见颂词3)

4、尊者对无愧者做了严厉的批评,并教诫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是不是无愧裸体者,在取舍任何一件事情时,必须要有准则。否则就是无愧者。(详见颂词4)

5、阐述如果具足知惭有愧心,不如法的行为自然会遣除。(详见颂词5)

6、承上总结具有惭愧者,永远不会离开世法和佛法的轨道;启下因此所作所为会如理如法,时时刻刻以不放逸摄持。(详见颂词6)

7、进入不放逸部分,阐述什么叫不放逸?以及不放逸之行为。(详见颂词7)

8、通过对不同阶段放逸行为的阐述,警诫我们要认识到世间众生非常可怜,完全被放逸迷住而不自察,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根本没有做过。(详见颂词8)

9、被贪嗔痴烦恼所迷惑的众生,如不依修行来对治,必定会沉溺轮回的泥坑中堕入恶道。(详见颂词9)

10、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人,都应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不要因自己行为不如法而堕入特别可怕的险地。(详见颂词10)

11、有智慧的人,应护持好自己的相续,不让它被贪嗔痴所染污,要观察清楚自己的怨敌到底是谁?(详见颂词11)

12、以喻说明一切皆为无常的本性,教诫为什么不思维一下自己的来世,行持一些为众生和自己有利的事情,怎能还依然放逸安心度日呢?(详见颂词12)



 

【颂词1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课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有愧,本颂词继续阐述无愧者的表现,白天晚上行为不知取舍,不喜善法,颠倒行事,我们当引以为戒。

消文释义

世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取舍,白天做没有意义的事,如喝酒、赌博、看戏,沉迷在损害名誉的诸法中,晚上唯对作不净行有兴趣,这种人也是无愧者。

本颂重难点

1、不知取舍,行持损害名誉的行为

1)饮酒的过患非常大,以教证说明饮酒是佛经中所禁止的行为。

1)教证:《毗奈耶经》中云:草尖露珠许酒亦切莫饮,倘若饮用,则彼非我声闻,我非彼本师也。

2)有人以会供为借口而饮酒。

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只开许用一滴酒的百分之一。

2)世间角度阐述喝酒的过患

1)喝酒其实有损健康;

2)一个本来很有智慧的人,喝完酒迷失本性,一切行为都变了。

3)以公案说明修行人饮酒之过患

1)原本非常精进的一个修行人,喝完酒导致神智不清,最终造下饮酒、杀生、行不净行三样罪业。

2)佛陀时代,有位了不起的弟子可以用神通降服恶龙,而受人敬仰,有一次因误把白酒当水喝了,而烂醉如泥倒在路边,威力丧尽,连癞蛤蟆都降伏不了了。

4)举例阐述世间人饮酒之过患

1)行为颠倒可笑:某官员因醉酒误舔狗的舌头,认为是面片。

2)胡言乱语,威望尽失:一些领导酒后胡言乱语,不该说的话也说,毫无分寸。

2、上师教诫

1)总之,世间中损害名誉的法,大家最好远离。

注: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赌博、看戏、懈怠懒惰、依附恶友、饮酒、夜间游逛他处,是损害名誉的六种法。

2)作为学智慧、学慈悲的修行人,不应放下智慧和慈悲去行持这些损害名誉的行为。

3)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控制自己,远离不清净的场所,因为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被外境引诱。

4)修行人若效仿世间人的这些恶行,一切的一切都完了,所以大家应该谨慎!

 

 

【颂词2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有愧部分内容,这个颂词继续阐述无愧者整天在无意义的琐事中耗尽珍贵的时日,行持种种不善业,对此行为不知惭愧的表现。

消文释义

有些人在无有任何实义的吃吃喝喝中耗尽珍贵的时日,同时也造下了对来世不利的各种恶业,但他们还不知道惭愧,此等人也是无愧者。

本颂重难点

1、做无义琐事,造不善业

1)空耗时日:整天吃吃喝喝、打牌逛街、上网聊天等无聊之事。

2)无义造业:到处炫耀自己会吃活鱼、醉虾、猴脑等无利于今生来世的不善之行。

3)对善法毫无兴趣:有些人整日做事没有一点意义,对今生有利的知识或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没有丝毫兴趣,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窍不通,什么都是迷迷糊糊的,这样的人生没有意义。

2、对所造恶业不知惭愧

1)造恶业不知惭愧的过患

1)有些人的一顿饭,已经具足了在千百万劫中无法从地狱解脱的因。

2)相较于藏地如有人杀了一头牦牛,一辈子都会念经忏悔的行为,而现在不懂因果的人,造了恶业倘若没有忏悔,来世一定会堕入地狱。

2)教诫

1)要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道理。

2)空耗时日、无义造业的无愧者,应该好好反省,否则下场非常可怜!

 

【颂词3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有愧部分内容,这个颂词开示现见圣教和正规时,不生欢喜心和希求心的人属于无愧者。

消文释义

现量见到了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规,但既不生起欢喜心,也不产生追求心,这种人也属于无愧者。

本颂重难点

1、智者与凡愚现量见到圣教与正规的不同态度

1)有善根、智慧的人,如果见到殊胜的经典论典,就会觉得非常珍贵,希求心不断的引发。

2)但现在世间很多人,见到非法的活动或者非法的场面,就兴奋不已,而对真正的正理、圣者的论典毫无兴趣。

2、以公案说明佛陀在世时,亦有弟子对佛理不感兴趣

1)公案:佛陀示现涅槃际,迦叶尊者正带五百比丘各处云游,遇一尼犍子外道闻知世尊已涅槃,悲伤不已。而比丘中的跋难陀却欢喜以后无人管束,可以自由了。

2)公案说明:

1)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对圣教、正规不生欢喜的现象也是正常,毕竟在佛陀时代都有这种情况;

2)但这种人的生活的确没有什么意义。

3)教诫

1)大家应当学习好的论典、好的教规;

2)如若实在没兴趣、不欢喜,就要励力地忏悔、祈祷,这样自己的行为才会逐渐规范起来。

 

【颂词4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有愧部分内容,本论作者对特别坏的人做了严厉批评, 指出世间中的无愧者不知取舍,没有抉择的能力,进而教诫建立高尚行之士夫,取舍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行为准则。

消文释义

总而言之,取舍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一个准则,对所取所舍根本没有抉择能力,随意按照自己的分别念去行持,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已然脱离了世、法二规,这就是愚笨、无愧的人。

本颂重难点

1、取舍任何事皆应有准则

1)世间的无愧者对取舍根本没有抉择能力,每天都无所事事,有钱就生欢喜。

2)具有智慧的人,应该对好的方面有一种向往和精进,对不好的方面,尽量把它舍弃,如果实在舍弃不了,自己在心里好好忏悔。

2、在生活与修行方面都应有一种定准

1)生活方面:应根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有意义的事情,舍弃无意义的事情。

2)修行方面:没有任何定准的人,觉得杀生偷盗也可以,布施持戒也可以,这样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3)当心有这样一种取舍的力量,做什么事都可以。

1)每个人首先要分清楚好事和坏事;

2)对好事有希求心,对坏事尽量地遣除。

3、尊者麦彭仁波切教诲:倘若一切取舍无有定准,脱离了世规和佛规的轨道,那就是世间上最可怜、最愚笨的人

 

【颂词5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科判分析

本颂接着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有愧,本组颂词通过观察有愧者与无愧者的正反两方面的行为功德,劝导我们应该懂得取舍,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再谈修行。

消文释义

假设具足知惭有愧之心,颠倒散漫等不如法的行为自然会被遣除。但一个人若没有惭愧心,再怎么珍贵的教言,对他来讲也没有用。

本颂重难点

1、结合前面内容总结先要做一个好人,再谈修行

1)人若没有智慧、稳重、惭愧心这三个基础,好人是做不了的。

1)若不稳重——无法承办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2)若没有智慧——可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智慧、稳重虽然具足,但若没有惭愧心——没有人敢接近,害怕他做出什么损害他人的事。

2)教诫为什么要先做一个好人。

1)不要留在字面上,应先做一个好人,再谈修行;

2)否则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怎么有资格当修行人呢?

2、修行人应懂得取色,要做有愧者

1)若具有知惭有愧之心,颠倒散漫等不如法的行为自然会被遣除;

2)若没有惭愧之心,再怎么珍贵的教言,他都会无动于衷。

3、殊胜的教言对无愧者,肯定用也用不上,听也不愿意听,所以,对无愧者来讲,再珍贵的教言有什么用呢?

 

【颂词6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科判分析

本颂承上启下,承上,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有愧,进行总结;启下,宣讲不放逸,当具足知惭有愧之心,不如法的行为自然会遣除。

消文释义

具有惭愧者,永远不会离开世法和佛法的轨道,时时刻刻以不放逸而摄持。

本颂重难点

1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承上,有愧者行相——具有惭愧者,永远不会离开世法和佛法的轨道。

2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启下,如果一个人有了惭愧,不会远离世规和法规,就会恒常行持不放逸,具足不放逸的种种功德。

 

【颂词7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科判分析

现在进入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不放逸部分内容。本颂首先宣讲了什么叫不放逸?

消文释义

什么叫做不放逸呢?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险的悬崖上,稍不留意就会掉下去,如果掉下去了,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会步步谨慎,做任何事,也都要详细观察护持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相续不被伤害、染污,时时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万万不能放纵三门。

本颂重难点

1、以比喻阐述不放逸的行为

1)守护身:比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险的悬崖上,稍不留意就会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会步步谨慎,三门不敢放松。

2)守护心: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详细观察会不会令来世堕入恶趣、会不会染污自己的相续,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不能放纵三门。

2、不放逸的定义

1)不放逸是智者的行为

1)有智慧的人做什么都会小心谨慎;

2)不像无愧者那样,做事一点都不考虑,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2)定义

1)所谓的不放逸,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心;

2)对心里的起心动念经常观察;

3)对身体的所作所为也经常观察;

4)结论:这就是真正的不放逸者。

 

【颂词8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科判分析

本颂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不放逸部分,从孩童、成年人、老人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如果没有小心谨慎,没有安住在不放逸的状态,就会沉迷于各式各样放逸的状态中而不自察。

消文释义

世间中被放逸所迷惑的人非常多,比如童年时代,整天喜欢各种玩具,不分昼夜一直耽著;到了成年时,为了钱财和亲友,而始终被贪嗔等烦恼所逼迫;步入老年时,对身心的衰败非常重视。一生迷惑而不自察,就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放逸自己的身心。

本颂重难点

1、从三个方面分析世间人非常容易被放逸所迷惑

1孩童沉迷游戏乐

1)童年时,整天喜欢各种玩具,把它当作实有财产,不分昼夜一直耽著,为此不知哭过多少回。

2)说明:玩具对今生来世并不重要,但孩子心智不成熟,不懂道理,死死执著这些。

2成年沉迷贪嗔境

1)成年时,沉溺钱财和亲友,始终被贪嗔等烦恼所逼迫,遇到讨厌的敌人就恨之入骨,遇到可爱的朋友就恋恋不舍,为感情流了无数眼泪。

2)说明:

很多人不明白外境如梦如幻,偏偏执为实有,达不到目的就产生无边的贪嗔之心,没有一点自在和快乐。

这完全是放逸所导致,如果像高僧大德那样,从小就接受爱心和悲心的教育,长大以后,就不会执著乱七八糟的外境了。

3老年迷惑身心衰

老年时,不执著童年的游戏,不执著成年的感情名声,最执著的就是健康。

2、总结

1)所以,世间的众生非常可怜,完全被放逸迷住而不自察;

2)短暂的一生都在迷乱颠倒中度过,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一辈子根本有做过;

3)原因:没有正知正念,放逸自己的身心。

 

【颂词9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科判分析

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不放逸部分内容,本颂通过宣讲放逸的过患,了知放逸的行为会让我们沉溺在恐怖轮回的淤泥中无法自拔。

消文释义

被贪嗔痴烦恼所迷惑的众生,永远沉溺在极其恐怖的轮回泥坑中,若不依靠修行来对治相续中的纷飞妄念,将来必定成为非常卑劣的众生,终将堕入恶道。

本颂重难点

1、放逸的过患

1贪等愚痴所惑众

1)容易被贪嗔痴烦恼所迷惑;

2)起贪嗔之念时,若不加以克制,生生世世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2)以公案说明

1)顺治皇帝的公案: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2)佛陀在世时,一对出生将满两个月的双胞婴儿之间对话的公案:一个因得道前的痴心妄想,还俗而堕落不能解脱;一个在要成道时,因遇一点小挫折而生恶念,还俗导致流转轮回。

3沉溺恐怖轮回泥

1)沉溺轮回中的众生,因往昔的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经常处于放逸状态而导致的。

2)有些法师、修行人,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等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人才,但今后若遇到一些违缘,分别念无法当下转为道用,造恶业而堕恶趣,该多可惜啊!

4)教诫

1)我们日常修行和生活中应如《入行论》第五品所讲,以正知正念摄持,恒时不放逸,必定会对治烦恼。

2)每个人应该观察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应像处于悬崖上一样小心翼翼,若能依止关注自己的身心,必定会对治烦恼。

3)祈祷三宝加持很重要!假如没有祈祷上师三宝,光以分别念想要注意,也不一定有效果,有时烦恼现前或魔障出来时,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4)若一心一意祈祷上师三宝,上师三宝的力量不可思议,定可通过各种方便来转变你的分别念和身体的行为。 

 

【颂词10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科判分析

本颂仍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不放逸,此处通过比喻宣讲放逸的过患:无论世间福报有多殊胜,但如果放逸,一刹那就会堕入可怕险地。

消文释义

虽然地位崇高、名声盖世、富可敌国,经常坐在宝座上,拥有宝伞经幡,生活在掌声与鲜花当中,但若行为放荡不羁,一刹那就会堕入特别可怕的险地,就像遭到魔王的绳索牵引一样,自己也是无力自主。

本颂重难点

1、总说世出世间的人无论福报多大,若行为放荡不羁,很快变成特别可怜之人

1)很多国家领导、省委书记等,本来备受尊重,后来贪污腐败,甚至最终被判死刑,刹那从天堂掉到地狱。

2)有些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原本拥有傲人的名声和成群的眷属,但因为自己行为不如法,很快变成特别可怜的人。

3)以炉霍法师公案说明,曾经至高无上的尊者因为行为不如法而堕落去卖牛皮生活,就像遭到魔王的绳索牵引一样,自己也是无力自主。

2、上师教诫

1)世间之人:在拥有名声地位时,各方面应该注意。

2)出世间的修行人:更应珍惜眼前的时光。

3)教诫注意:

1)人在拥有快乐幸福时,通常都不发觉,一旦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2)大家要时时观察,看自己算不算一个修行人!

 

【颂词11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不放逸,此处以三类怨敌可以毁坏三类众生为例。开示有智慧的人,应时常警惕令自己放逸的怨敌是谁而遣除。

消文释义

一般来讲,妙龄少女是出家人的大敌,能迅速毁坏出家人的相续;接受贿赂是世间国王、寺院法师的大敌,能令其事业毁于一旦;护持恶劣的眷属是主人的大敌,以其行为和发心,最后牵连主人也会遭殃。这些怨敌,定将毁坏众人的相续。

本颂重难点

1、三类怨敌可毁坏三类众生

1妙龄少女僧人敌

1)出家的僧人最大的怨敌妙龄少女

2)如果因放逸没有守护好自己的身心,则一是可能会犯戒;二是心一旦没有转为道用,也有可能会逐渐产生比较强烈的烦恼。

2贿赂国王法师敌

1)国王和法师的怨敌贿赂

2)让国王没办法安住在国王的正直的状态,也没办法让法师安住在他自己真正的应该做的状态。

3守护劣眷主人敌

1)主人的怨敌护持劣眷

2)因为其行为和发心不如法,最后牵连主人也会遭殃,很多事情会因此劣眷而失败。

2、教诫:作为有智慧的人,应观察自己的怨敌到底是谁?

 

【颂词12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科判分析

本颂接着前一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不放逸,此处通过宣讲一切皆为无常的本性,而劝诫我们不要再放逸了,不要虚度自己的时光,做些对今生来世毫无意义的事情。

消文释义

世间中的财产,如闪电般转瞬即逝;而四大和合的身体,就像水泡一样不稳固,一切皆为无常的本性;我等陷于病魔等违缘的围困中,活在世上的机会少之又少,犹如风中的残烛,没有任何可依靠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思维一下自己的来世,却依然放逸安心度日呢?

本颂重难点

1、没有为自他的解脱做些有利的事情,一味的放逸是可耻的

1)以案例说明:一位女居士因感情的执著特别痛苦,上师呵责对方对自己太执著,却从来没有为众生流过一滴眼泪,这种行为太丑恶、恶劣。

2)有时人与人互相说些没有意义的好话,而真正有意义的方面,谁都不想。

3)以夏天蚁穴里的蚂蚁为喻,劝诫不要天天无意义的跑来跑去,这会令善知识生厌烦心。

4)作为人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来世,不积累资粮,在无义中度日,非常可惜。

2、我们应当每日思维今日为众生做了什么?明日要做什么?日日为众生着想

3、财产受用在临终时都带不走,唯有善业和恶业会一直跟随我们,因此没有智慧的人,得过且过,每天都是浪费时间。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人

 

编写师兄:定解F14

审核师兄:定解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