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继续学习不放逸,前面不放逸宣说了,我们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明了小心谨慎取舍因果的教言。本课继续从不同的侧面阐释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如何做到不放逸。本课一共分12个颂词进行宣说:
1、对治放逸:
(1)以无常观对治。
一切荣华富贵美貌都终将衰竭,故应不放逸。(详见颂词1)
(2)以反省自身来对治。
经常观察自己的举心动念,这样一来,纵然犯了过失也会马上改邪归正。(详见颂词2)
(3)以生起主见来对治。
要有自知之明,时时省察己身。(详见颂词3)
2、以二规为标准衡量贤劣:
观察众人所显的成绩,愚者一生碌碌无为,皆由放逸所致;智者每日行持圆满四德,最终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大成果,这是不放逸的结果。(详见颂词4-7)
3、广说放逸者法相,引以为戒:
(1)有些聪明实际也是放逸,从而变成堕落之因。(详见颂词8)
(2)有的胸怀宽广实则疏懒,属于“不尽力而为”的放逸行为。(详见颂词9)
(3)孤陋寡闻、没有学识、没有智慧,做事急躁、次第混乱也是一种放逸。(详见颂词10)
(4)没有佛菩萨的境界,却在表面上好像什么都不执著。实际是不善于管理财食,随便浪费,也是放逸。(详见颂词11)
(5)慈悲心未究竟,却恩怨不分,将贪、嗔、痴的习气暴露无遗。这也是一种放逸,应当戒除。(详见颂词12)
【颂词1】
【颂词1】一切高贵终将堕,一切荣华终衰竭,一切美好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科判分析
前面通过宣讲“总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分别从高尚行的功德相和果两方面进行宣说,首先宣说“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前面课程已经宣讲了三个功德相:妙慧、稳重、有愧,以及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的一部分法相,本颂宣讲通过思维无常来对治放逸。
颂词释义
世间一切高显的事物,不管是地位上的还是建筑上的,终会堕落倒塌,所有显赫的荣华富贵也终会衰竭,所有的美好也终因衰老而丑陋,这是一切有为法的无常规律,怎么能没看见呢?
重难点分析
1、有为法的规律:
(1)世间上一切高显的事物,不管是地位上还是建筑上,终会堕落倒塌。
(2)所有显赫的荣华富贵也终会衰竭。
(3)所有的美好终会衰老而丑陋。
(4)这是有为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本性。
2、举例说明:
(1)举例。
法国著名文豪大仲马,年轻时作品无数,名利双收,晚年因放逸堕落,而生活非常困窘。
(2)说明。
荣华富贵、名声显赫,皆如过眼浮云,转瞬即逝。
3、怎样看待名利地位等看似美好的事物:
(1)了知万法的本性即是无常。
(2)明白此理之后,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身上发生无常现象,都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应该坦然接受这种规律。
【颂词2】
【颂词2】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则己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难知。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这里通过反省自身来对治放逸。
颂词释义
我们每个人应当时时反省、再三思维。假如没有一日三省,相续中的过失就会屡屡出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即使有人好心劝你行善,勉励你做有义之事,你也会无动于衷、充耳不闻的。
重难点分析
1、为什么要时时反省:
(1)因为每个凡夫都有毛病。
(2)不知反省的过失。
1)假如没有一日三省,相续中的过失就会屡屡出现,却连自己也不知道。
2)即使有人好心劝你行善,你也会充耳不闻。
2、怎样做:
(1)大家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举心动念。
(2)这样一来,纵然犯了过失也会马上改邪归正。
(3)这是智者的行为,也是高僧大德们日常行持的传统。
【颂词3】
【颂词3】相遇种种外境时,自心如犬无主见,讥笑浅薄之人时,尚自以为得赞颂。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这里通过生起主见、有自知之明,来对治放逸。
颂词释义
有些人自己没有主见,心常随着外境而转,自己的心犹如小狗一样无有主见。还有些人本来很愚笨,别人故意讥笑,他听到这番挖苦后,不以为耻,反而以为别人在赞叹他,洋洋自得起来。
重难点分析
1、放逸的表现:
(1)没有主见,心常随着外境而转。
1)比喻:
就像小狗听到别的狗叫,它也跟着乱叫,同样,这种人是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原因在哪儿也不知道。
2)寓言:
几个人看见一个可笑的怪物,不禁大笑,旁边一个盲人也狂笑不止。别人问他为什么笑,他说听到大家在笑,所以自己也跟着笑。
(2)没有自知之明。
1)举例:
别人夸一个奇丑无比的人漂亮,此人听到挖苦后,不以为耻,反而信以为真,洋洋自得。
2)要有自知之明,应时时省察己身:
①别人的溢美之词,并不代表你真有这种功德,我们要有自知之明。
②对于他人的赞叹和诽谤,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而应时时省察己身。
【颂词4】
【颂词4】如物过秤知轻重,如是二规衡量时,以彼所显之成绩,推知众人之贤劣。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这里通过类比宣讲怎样判断众人的贤劣。
颂词释义
货物通过秤量即可知其轻重。同样,以二规来衡量众人的功德时,从各方面所显示的成绩,推知好坏。
重难点分析
1、比喻——怎样知道货物轻重:
(1)不看表面。
一堆棉花看起来特别大,却不如一小块金子重。
(2)通过秤量即可知其轻重。
2、同样,判断贤劣,可以用二规来衡量:
(1)有些人表面上口才不错,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真正做起事情来,才发现他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2)有些人最初令人不抱希望,但后来他各方面所显示的成绩,使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3)以前没有做过事情时,根本看不出他的人品如何。只有通过长期的交流和观察,才能判断此人的好坏善劣。
3、我们的人格应当尽量完善:
(1)若想成为贤善的人,没有前世福报,恐怕有一定困难。
(2)即便如此,也不要变成粪便般可恶的人,任何团体中若有了这种人,自他都极为不便。
【颂词5】
【颂词5】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犹如一日所经历,一生碌碌无作为。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这里讲愚者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属于“放逸”。
颂词释义
有些智慧浅薄的人,由于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心,从出生至死亡,犹如一日所经历的一样。他每天虽然忙忙碌碌,无有任何空闲,实际上不管是个人的修行,还是为人类造福,从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碌碌无为地虚度了一生。
重难点分析
1、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应做些有意义的事:
(1)最好是对众生有点利益。
(2)如果实在没能力,起码也要发愿修行,为来世做好准备。
2、怎样活着算是没有实义:
(1)“不成名”无实义。
庸庸碌碌,“生时无人知,死时无人问”,这样活着没有任何实义。
(2)“成名”也无实义。
1)如果搞一些大破坏,有可能会出名,但是也无实义。
2)得金牌银奖等世间名誉,也无实义。
3)因为荣誉名声、金牌银奖,死时一样也带不走。只有笃信因果、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真实的利益。
3、结论:
出不出名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为自己和众生做些有意义的事,不然的话就非常遗憾了,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颂词6】
【颂词6】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前颂讲了愚者一生碌碌无为,本颂讲智者完全与之相反,每天都在行持四大圆满功德。
颂词释义
学问渊博的智者每日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德,他们圆满四德之果后,必将获得殊胜无比之大成果。
重难点分析
1、智者和愚者的差别相当大:
(1)智者每天将时间和精力用于修行佛法,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来没有间断过。
(2)愚者对无聊的琐事永远抱有极大兴趣,对有意义的事情却从不染指。
2、“圆满四德”的含义——即法、财、欲、解脱四种圆满:
(1)法圆满,指修持大乘或小乘佛法。
(2)财圆满,指即生中行持有漏善法,积累信心、智慧、持戒等圣者七财。
(3)欲圆满,指获得人天福报,或通过禅定得到欲天之善趣果位。
(4)解脱圆满,指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声缘罗汉、佛菩萨的出世间解脱。
3、智者的行为:
(1)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和来世解脱。
有些法师每天做的事情,从没有为了短暂的今生,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和来世解脱。他们的忙碌,与愚者有天壤之别。
(2)约束自己不放逸。
智者经常约束自己不放逸,不管是走路、睡觉、做事,提醒自己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他有这种控制力。
(3)观察自己。
应观察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衣食住行而奋斗,还是为了众生和佛法做点贡献?正确的发心是一种动力,如果没有这个发动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颂词7】
【颂词7】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智者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科判分析
本课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本颂宣说我们了要摒弃无义或失义的事情,那都是放逸所致。
颂词释义
所做无义或失义者,皆从行为放逸中而生;智者在日日时时当中,均以不放逸之态度行事。
重难点分析
1、“无义者”:
(1)定义。
“无义者”平时所做的事情不但无有意义,反而造作恶业,如偷盗、邪淫,做妓女、做屠夫、做渔夫,以此毁坏了自己的今生来世。
(2)因。
以放逸所导致,因为没有正知正念、不知取舍,所以变成了无义者。
2、“失义者”:
(1)定义。
指业际颠倒的人,本来自己很有良知、很有正见,后来遇到恶知识,与无正知正见的人同流合污,以致毁坏戒律、毁坏闻思,一切善法功德消失殆尽。
(2)因。
放逸所致,整天耽著没有意义的事情,最后导致了这种后果。
3、当如智者取舍行为:
(1)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要求自己,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因此不会变成无义者,也不会变成失义者。
(2)所作所为必定对众生和佛法有利,事业与功德也会蒸蒸日上、与日增上。
(3)不仅仅是佛教徒,世间上的名人、智者、成功者也来源于不放逸,他们的三门也是常以正知正念或智慧来护持。
【颂词8】
【颂词8】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本颂开始广说放逸者的法相,引以为戒。这里讲有些聪明实际会成为放逸,从而变成堕落之因。
颂词释义
有些人虽很聪明,但智慧还没有达到究竟状态;另有些人尽管聪明,但可惜的是,他们的聪明完全属于邪慧,所以反成了狡猾之因;还有一部分人诡计多端,此则为假精灵。此等行为皆为放逸所生之过。
重难点分析
1、三种所谓的“聪明”:
(1)有些人虽然聪明,但智慧没有达到究竟。
比如学了一点因明,但真正的推理没有懂,只知道看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缺点;学了一点中观,但真正的空性没有懂,只认为因果、三宝、四谛都不存在。
(2)有些人的聪明变成狡猾之因。
比如,恐怖分子依靠科技或世间聪明,不但没有转为道用,反而成为损害众生的因。
(3)有些人诡计多端,假精灵。
1)有些人看似聪明,譬如有些电脑高手,依靠两只手就能对一切了如指掌,但实际上是整天沉溺在迷乱当中。
2)发心人员要控制电脑使用范围:
l 尽管上师开许部分人使用电脑为三宝做事,但如果没有加以控制,可能会出现不如法的现象。
l 因为凡夫人的心很容易改变,一旦出现对境的话,第一次有控制能力,第二次大打折扣,第三次就随波逐流,最后彻底完蛋了,这种现象非常多。
l 所以上师希望发心人员千万不要以不如法的行为来毁坏自相续。
2、有时候聪明不如笨一点好:
(1)倘若聪明变成邪见之因、堕落之因,那还不如笨一点、老实一点好。
(2)寓言。
一只青蛙因为耳聋,没有半途而返,最终成功到达塔顶。
(3)寓言揭示的道理。
1)有些人的耳朵、眼睛特别好,手也特别灵,很可能成为毁坏自己的因。
2)而有些人什么都不懂,每天只会念“嗡玛呢巴美吽”,最后却可能提前成就。
3)因此,有时候聪明不如笨一点好!
【颂词9】
【颂词9】纵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本颂接续前颂,广说放逸者的法相,引以为戒。这里讲有的胸怀宽广实则是疏懒,这是放逸的过失。
颂词释义
纵然是胸怀宽广之人,如果性情疏懒,那么很多事情也不可能圆满成办,就像海底之石一样无利无害,此也是放逸所生之过失。
重难点分析
1、此类人的表现:
(1)表面上看来心胸宽广、肚量很大,不容易发脾气。不观察的时候,我们有时会上当,觉得这种人对得失不斤斤计较,肯定内心境界很高。
(2)其实他的性情松散懒惰,对什么都无所谓。
让他做一件事情,说了多少次也不管用。今天供养他一斤黄金,他无所谓;明天诽谤他两句,也无所谓。
2、此类人的实际境界:
(1)并不是他修行非常好,已达到无利无害的境界,而是他的人格太差,就像海底石头一样没有感觉,对他怎么样赞叹、怎么样毁谤,完全“亲怨平等”。
(2)千万不能让这种人做事情,不然他口头上说“可以,没问题”,但问题就出在他的心上,什么事情都成不了,这是放逸导致的过失。
3、辨析——真假胸怀宽广:
(1)真正的胸怀宽广是指具足精进度的安忍。
(2)颂词中的“胸怀宽广”则是性情疏懒的假“安忍”,这种心态跟真正的安忍是不同的,多来源于不积极进取的心态。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难以成事,这属于“不尽力而为”的放逸行为。
【颂词10】
【颂词10】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本颂接续前颂,广说放逸者的法相,引以为戒。前颂是过于疏懒,本颂是过于急躁。
颂词释义
孤陋寡闻、学问肤浅无智者,其性情急躁,做起事来就像涌潮一般随心所欲,并因此而扰乱身心,此亦为放逸之过。
重难点分析
1、放逸者的一种法相:
(1)孤陋寡闻,没有广闻博学的知识。
(2)做起事来非常急躁,如海潮般一浪接着一浪。
(3)前后不考虑清楚,没有计划、没有安排,而是手忙脚乱,急得没有规律,事情弄得一团糟。
2、智者怎样做:
(1)做任何事情时,首先要慎重考虑前因后果,考虑需要多长时间、需要什么因缘、需要怎样发心。
(2)考虑完了以后,应该有头绪、有次第、有安排地做下去。
(3)开头怎么样精进,结尾也应如是精进,不能虎头蛇尾。
3、如果不懂这些规律,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
4、法王如意宝对这些教言特别重视:
因此,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圆满,一切所作都是理性的、有智慧的,一般不会受到谣言诽谤,即使很多人暂时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终也不得不折服。
5、学以致用:
大家理应学习这些知识,并在生活中尽量运用。
【颂词11】
【颂词11】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本颂接续前颂,广说放逸者的法相,引以为戒。这里宣说对财务食物也要善于管理。否则也是一种放逸行为,应该戒除。
颂词释义
有些人没有发起布施之心,也没有达到一地菩萨布施圆满的境界,但因为不擅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物,随随便便浪费,别人也认为他不执著这些,于是大肆享用、占尽便宜。还有些人本来没有看破一切,但表面上好像证悟了现空双运的境界一样,什么都不执著。这些均为放逸所生的过失。
重难点分析
1、此类放逸者的表现:
(1)不擅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物,随便浪费,别人也认为他不执著这些,于是大肆享用、占尽便宜。
(2)明明没有任何境界,但看起来什么都不执著。
说大话:“你拿就拿吧,没有什么”,东西随随便便送人。出去的时候也不关门。
2、此类放逸者的境界:
不管理财食,不代表他的境界高,而是他的人格太差了,连自己的财产都管不好。
3、应怎样做:
(1)不论是自己的财产,还是三宝的财产,在没有证得龙猛菩萨那样的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说大话,不管理财食。
(2)随学上师。
法王如意宝,没有特殊必要的话,哪怕是一根哈达,也不会轻易送人或随便浪费。当然,上师并不是执著这一根哈达,而是不愿浪费信财,于是该收拾的就收拾,该处理的就处理,什么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3)没有到一定境界之前,我们不要装作看破者,应该如理如实地算帐管理,什么都分得清清楚楚。
(4)吃剩的饭菜全部打包,非常节省,这是好习惯。
(5)有必要什么都看破了,什么都无所谓,尤其是浪费三宝的财产,果报相当可怕,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6)如果我们比较谨慎,就不会随意糟蹋东西。有些部门的财产,能用的就用上,不能用的,看有没有别人需要,如果有人需要,应该考虑怎么样给。
【颂词12】
【颂词12】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众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中的第四个功德相——不放逸。本颂接续前颂,广说放逸者的法相,引以为戒。这里宣说慈悲心未究竟,却恩怨不分,将贪、嗔、痴的习气暴露无遗。这也是一种放逸行为,应当戒除。
颂词释义
慈悲心还没有究竟,却任诸怨敌恣意而行;在众人面前随便袒露自己的本性,此等均为放逸之过。
重难点分析
1、一类放逸者——分不清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差别:
(1)此类放逸者的表现。
有些人悲心并没有究竟,不是像登地菩萨那样将众生看作儿子,但却任敌人恣意妄行,怎么样害他骂他,他都规规矩矩的。
(2)怎样看待这种表现。
1)他如果证悟了众生与自己无二无别的境界,那敌人确实与父母没什么差别,这种行为值得称许。
2)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人因为胆子太小,有些人修行太差了,有些人连基本的人矩都不懂。
3)此处是世规。世间的规矩是敌人就是敌人,一定要怨亲分明,说不过、打不过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放任怨敌肆意妄为,也是放逸。
(3)应怎样做。
悲心没有到量之前,敌人就是敌人,一定要怨亲分明。
2、另一类放逸者——众前坦露自本性:
(1)此类放逸者的表现。
1)经常将自己的贪心、嗔心及习气毛病,在众人面前暴露无遗。
2)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有机会就极力宣扬,让大家对他一览无余。
(2)怎样看待这种表现。
这是愚者的一种表现,也是放逸所致的过失。
(3)应怎样做。
1)一般来讲,人应该有隐蔽分,心里所想的不一定非要说出来,所作所为也不一定非要在大众前表演出来。
2)应该掌握分寸、知道取舍,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编写师兄:定解C21/定解F10
审核师兄:定解F10
插图作者:圆虹
插画文案:定解F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