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二规教言论》第9课

本课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前8个颂词继续宣讲“不放逸”,通过了知放逸者的特点,教诫我们平时当避免这些过失;后8个颂词开始宣讲第五个功德相——“正直”,对比狡诈,了知二者在发心、行为、结果方面的差别,以此反观自己的行为,并加以修正。本课共以十六组颂词来阐述。

1、阐述放逸带来的过失:还没有通达万法如梦如幻的见解,对自己身语行为放纵不约束,这种人会受到众人的呵责。(详见颂词1)

2、阐述放逸带来的过失:尚未生起出离心,性格孤僻,与谁都合不拢。(详见颂词2)

3、阐述放逸的诸多过失都是因为违背世间与外境之正量,没有详细观察导致的。(详见颂词3)

4、教诫如何谨慎做事?要掌握分寸,行为不偏袒,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详见颂词4)

5、宣讲言行举止应符合三个标准:依靠如来教言、具相善知识、清净心去抉择。(详见颂词5)

6、宣讲除了依靠以上三个定准,其他人所说的话绝对没有可信之处。(详见颂词6)

7、宣讲对未来之事,事前要谨慎筹划,事后即使失败也没有必要后悔。(详见颂词7)

8、以皎洁无垢的月影,从不放逸的大海中显现,比喻心相续中的悦意、安乐从不放逸的三门中产生。(详见颂词8)

9、宣讲正直的行为趋往天人之道,狡诈的行为趋往邪魔之道。(详见颂词9)

10、在取舍苦乐的过程中,懂得自己如何取舍苦乐,他众也如何取舍苦乐,了知推己及人很重要。(详见颂词10)

11、宣讲狡诈者之法相:不赞叹贤者、不谴责劣者、不报答恩德、不忆念慈爱。(详见颂词11)

12、宣讲狡诈者之法相:对以前和现在做的事情不观察,不反省,迷迷糊糊,好坏不分,这是狡诈者。(详见颂词12)

13、宣讲与人交往时宁可与正直者结下仇怨,千万不要与狡诈者结为亲友。(详见颂词13)

14、宣讲正直的人以公正的行为来保护他人,狡诈的人以利己为目的。(详见颂词14)

15、宣讲正直者的超胜功德:护法神自然聚集在他面前加以保护;在很快时间中,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能往生清净刹土;做任何事情极其稳妥,绝不会半途而废;当统治世界的国王也完全可以胜任。(详见颂词15)

16、赞叹正直的功德,是一切功德中最殊胜的,不必在此饶舌赞叹。(详见颂词16)

【颂词1

 

【颂词1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科判分析

本课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本颂分说十种功德相之不放逸,继续讲放逸者的法相,侧重分析身语行为不约束所导致的过失。

 

消文释义

在还没有证悟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本性前,身语之行为就已无任何约束,放纵自己,好像已经通达了最高境界,所以这种人就会受到众人的呵责,这是放逸带来的过失。

 

本颂重难点

1、放逸者的行为

有些人并未证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根本没有通达显现上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闼婆城这种境界,身体语言无有约束,好像已经通达了最高境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2、历史上大成就者,真正证悟了空性,有这种行为是可以的。

1)像汉传佛教的金山活佛、济公和尚,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师、萨绕哈巴等大成就者,不管显宗密宗,都有这样的境界。

2)如果没有证悟这种境界,行为上就开始肆无忌惮,给别人也一直如是宣扬,定会受到众人的呵斥与责备。

3、以禅师爱吃牛肉公案说明不到真正空净地步,胡说大话要感受果报。

《恒河大手印》中公案:爱吃牛肉的禅师没有通达吃就是不吃肉非肉这种境界,嘴上常说:吃就是不吃!最后入了牛胎,做牛还债。

4、放逸导致口说空话,一定会遭到众人呵斥。

1)现在很多人说:一切都是空,行善造恶都一样。说这种大话的人,根本没有如此证悟,光是口头上会说,行为上不好好取舍,一定会遭到众人呵斥。

2)举例学会有个人天天说大话,人人都知道他在骗自己,骗他人。阐述:

1)如果真正通达了空性,行为上必定有折服人的奇特之处。

2)如果没有通达,光是口头上说,肯定会受到谴责,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颂词2

 

【颂词2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不放逸部分,继续阐述放逸的特点。侧重讲未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只是性格孤僻,与别人合不拢,这是放逸的过失。

 

消文释义

有些人还没有生起厌世心和出离心,因为自己的性格孤僻而导致的不合群,或者在任何团体中把自他诸现完全视为怨敌一样对待,这也是放逸的过失。

 

本颂重难点

1、放逸者的表现

1)有些人还没有生起视三界轮回如火坑的厌世心和出离心。

2)性格孤僻,跟谁都合不拢,在任何团体中,总与众人格格不入,不管亲友还是其他人,全部视为怨敌。

3)这种人不是出离心特别强,而是性格太差了,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2、辨析:出离心和性格孤僻千万不要搞错

1)修行人应该与人和睦相处

修行人不管与佛教团体还是非佛教团体相处,都应该给人一种和睦的气氛,不要一接触人就露出自己丑陋的一面。

2)一定要分清楚到底是跟谁都合不拢?还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颂词3

【颂词3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不放逸,通过了知放逸的各种相,阐述违背时境正量的种种过患,全部是放逸所导致。教诫要成为不放逸的人,则时时不离正知正念和智慧,这样行为也会如理如法。

 

消文释义

放逸的诸多过失,有些违背了时间的正量,有些是违背了环境的正量,这些违背时境正量的种种过患,全部是未经仔细观察,放逸所导致的。

 

本颂重难点

1、放逸的种种过患

1)在时间上没有掌握(如性格太急,或者性格太缓了)。

2)在环境上没有掌握。

2、不放逸之人的相

1)时时不离正知正念和智慧。

2)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什么人群,方方面面会考虑得非常周到。

3)行为也是如理如法。

3、要做到不放逸减少犯错,需时时反复观察自相续。

1)因:我们经常犯错,以及一些行为不如法,都是心没有调整好导致的。

2)应取行为:

1)我们平时做任何一件事情时,不管是学佛也好,还是做世间法也好,应该用智慧来观察。

2)有些人虽然智慧不高,但比较注意,比较小心,事情往往有成功的机会。

3)结论:

1)因此,人不一定要相当聪明,聪明有时反而变成糊涂。

2)关键是人要老实,反反复复地观察自相续。

 

【颂词4

【颂词4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在科判不放逸中,宣讲不放逸在行为中的表现和带来的结果。我们平时做事掌握分寸,谨慎护持身口意的威仪,才会事半功倍。

 

消文释义

倘若自己的行为有所偏袒,则不能顺利圆满士夫之义,故平时一定要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如此才会事半功倍,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可以自在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

 

本颂重难点

1、做事不放逸的行为与结果

1)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行为太紧不行、太松不行。

2)没有观察不行,观察太过分也不行。

3)倘若过于极端,事情不会圆满。

4)故,谨慎护持身口意,事情才会事半功倍。

2、以公案说明我执太重做事难成功

1)《庄子》中公案:木匠梓庆做挂钟的架子,人人惊为鬼斧神工,连当地的国君闻听后也向其询问其中的窍诀。

2)窍诀:守斋戒→“忘利”→“忘名”→“忘我”→寻木加工以天合天。

3、反观我们做事不成功的原因

1)我们做事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了自己的事情。

2)有了这些障碍,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甚至跟别人吵架争执。

3)若没有按古人的行为规范自己,就会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做事不易成功。

4)若符合实际道理,自己的行为如理如法,就会事半功倍。

5)果:如此一来,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我们可以逍遥自在地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不会遭遇任何违缘。

 

【颂词5

【颂词5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在科判不放逸中,继续宣讲我们要做到不放逸,则言行举止应符合三个标准:依靠如来教言、具相善知识、清净心去抉择。

 

消文释义

我们日常言行举止方面的定准,应当依靠无欺的如来圣教、具相善知识的教导,还应依靠自己的清净心。

 

本颂重难点

1、日常所作所为以重要的三条标准定位,则一切言行都会趋于善妙。

1)行为应当因循如来的教言,而不能凭自己的分别念。

凡夫的分别念一点依据都没有,只是自己想的,不能作为理由。

2)应该依止精通显密的具相上师。

假如自己学识浅薄,无法彻知如来教言,我们刚开始学佛时,什么都是懵懵懂懂的,一定要按照如来和上师的教言去做。

3)不能离开清净心。

倘若心不清净,以贪心、嗔心或自私自利的心去做,很多事情都不会圆满。尤其是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果完全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做主,结果不一定特别成功。

2、辨析:无论大小事都需具足这三条标准吗?

1)大的事情需要以如来教言、上师教言、清净心三个标准去抉择。

2)日常生活小事情没必要具足三种条件,可以自己做主。

 

【颂词6

【颂词6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在科判不放逸中,进一步阐述除了依靠如来教言、善知识开示、清净心以外,辨析其他人所说的话是否有可信之处呢?

 

消文释义

除了如来教言、善知识开示、自己的清净心外,其他人所说的话绝对没有可信之处。这些语言被种种烦恼所染污,所以不论亲人或是非亲人,谁的话都不要听。

 

本颂重难点

1、辨析为何其他人的话没有可信之处?

1)有些人当面讲得非常好听,但他可能抱有其他目的,或以贪心引发,或以嗔心驱动,或以嫉妒心作祟......

2)这些语言被种种烦恼所染污,所以不论亲人还是非亲人,谁的话都不要听。

2、以例说明对于重大关键问题,当依三种标准抉择而后行,自己才不会后悔。

1)举例:比如有些人想出家,此举在如来教法下有据可查,善知识也会极力赞成,同时自心非常清净,因此自己决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问这个、问那个,尤其是愚昧无知的亲人,根本不会给你指示很好的道路。

2)说明: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根本找不到方向,此时若能依教奉行,对一生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3、上师提醒学佛道友务必要注意!

1)除了善知识和佛陀教言外,对世间人以分别念编撰的书籍、宣传品,不要特别有兴趣,否则会逐渐染污相续。

2)末法时期,很多人对佛经论典和善知识开示,不太愿意看,也不太愿意听,而对那些花言巧语,无稽之谈却趋之若鹜,学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丝毫意义,只会让自己的人生白白虚度,应该看一些有加持的金刚语。

 

【颂词7

【颂词7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在科判不放逸中,阐述不放逸还表现在对未来所做之事的态度与行为,一定要谨慎筹划、安排,事后即使失败也没有必要后悔。

 

消文释义

对未来所做之事一定要谨慎筹划、精心安排,以后纵使事情失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所以事前要方方面面观察,以无悔而住极为重要。

 

本颂重难点

1、不放逸行为在对未来想做之事情方面的表现

1)事前:一定要谨慎筹划、精心安排,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千万不要草率决定,决定完后又立刻变卦。

2)事中:做一件事情要方方面面观察,考虑操作过程中若出现不利因素应如何面对,一项一项在心里好好盘算,一旦做出决定,则应全身心投入。

3)事后:如此一来,纵使失败也没什么后悔的。

2、放逸不观察的过患

1)没有主见、没有头脑,一天一个样,结果什么都不成功,自己也非常后悔。

2)世间很多人在包括依止上师、交友成家等方面,也不观察,结果导致离婚率很高,孩子也像孤儿一样很可怜。

3、在家人更需要佛教的理念作引导

出家人应当关注在家人的生活、工作等问题,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引导在家人远离各种痛苦。

 

【颂词8

【颂词8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不放逸,以比喻总结不放逸的悦意之因,以及放逸的痛苦之因,以此教诫我们,想要获得无悔的欢喜心,应恒常谨慎观察,遵照教言而行。

 

消文释义

如是无悔悦意的欢喜心,犹如皎洁无垢的月影,从不放逸的大海中显现,心相续中的快乐、安乐、无悔的欢喜故当恒时依靠谨慎的态度,在行事谨慎的因缘中产生。

 

本颂重难点

1、世人放逸的因果

1)果:愁眉苦脸、伤心痛苦,到了极点就想自杀。

2)因:

1此乃放逸之过失。

2)这些人由于太过放逸,刚开始不观察,对佛教不了解,对世间正理也不学习,随随便便做点事情,不成功就后悔莫及。

3)劝诫:虽然有些不成功跟前世因缘有关,但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应该详详细细观察,然后遵照教言去行持,这样会给一生带来快乐。

2、开心生活为修行和积累资粮带来很多利益

1)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个别人可能有少许痛苦,大多数生活很单纯、很快乐,这种快乐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应该是不放逸的结果。

2)如果整天放逸,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对修行和生活绝对无有益处。

3、以公案成立慎勿放逸是最甚深的佛法

【公案】两个比丘一直闲谈世事,没谈一句佛法;旁边有两个魔鬼一个信佛,一个不信佛,商量如果他们不谈佛法,就把他们吃掉。两个比丘分手时互相祝愿:慎勿放逸。信佛的魔鬼说:“‘慎勿放逸,这句话的含义特别深澳,在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不放逸是最甚深的佛法。不信佛的魔鬼觉得言之有理,所以就没吃掉两位比丘。

 

【颂词9

【颂词9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科判分析

本颂在大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下,分说十种功德相之正直,此处通过正直人与狡诈行为的对比,宣讲做事要符合客观事实,正直的行为趋往天人之道,狡诈的行为趋往邪魔之道。

 

消文释义

正直的行为趋往天人之道,狡诈的行为趋往邪魔之道。拥有高尚美德之人可获得解脱或人天福报。而虚伪狡诈之人,只会越来越堕于黑暗,感受无尽的痛苦。

 

本颂重难点

1、颂前总结

1)承上

1)一个完美的人可用一棵树来表示。修行佛法先要做好人,好人相当于一棵树。

2)树根是妙慧和稳重。没有智慧和稳重,树的根就没有了。

3)树茎是惭愧和不放逸。一个人的行为假如随意违背世间规律,任何人都接受不了,你生存在世上也有一定困难,所以当以惭愧不放逸来要求自己。

2)启下

下面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做人还必须要正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若能坚持这一准则,世出和世间的功德都会圆满。

2、辨析什么是正直?

1)错误认识:

1)有人认为自己性格很直,总爱说别人过失,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叫正直。

2)其实不然。这只是把心里想的嘴里吐出来而已。

2)什么叫正直?

1)定义:所谓的正直,以三宝或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领导亦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人不让地站在那一边。

2)正直的行为能趋往天人之道,因为拥有正直的美德、高尚的行为,不论是获得解脱还是人天福报都垂手可得。

3)区别什么叫狡诈?

1)有些人特别虚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这种狡诈的行为是邪魔之道。

2)趋入魔道之人,只会越来越堕于黑暗,感受无尽痛苦。

3、举例了知正直与狡诈的不同行为

1)正直的典范:包公斩驸马,哪怕丢掉乌纱帽也不违背正理公意;海瑞为了正义宁可罢官。

2)现在人并非如此,只要对自己的亲友有利,就从语言、行为上全力以赴地帮助亲友,这完全是魔鬼之道。

4、作为修行人,做事情应凭自己的良心,以三宝作证,这才不会违背因果。

1)在此过程中,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不公平,只要自己良心上没有亏欠,问心无愧就可以。

2)否则,一个人如果不正直,再有功德也没有用。

5、上师以自己为例阐述人格很重要

1)法王如意宝一直强调人格很重要。

2)人不公平正直、不是一个好人的话,哪怕头上有龙王的如意宝,跟他打交道也很麻烦。

3)具足《二规教言论》所有条件的人,在末法时代也是非常难得。

 

【颂词10

【颂词10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科判分析

本颂安立于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正直中,宣讲作为一个正直者所具足的相。

 

消文释义

在郑重取舍苦乐的过程中,自己如何取舍苦乐,他众也会如是取舍苦乐,在这个过程中,应多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一种正直的人,他能够获得财富和安乐,而狡诈者之行为和结果,都与正直者之行为和结果相反。

 

本颂重难点

1、正直之士的行为

1)在取舍苦乐的过程中,会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1)自己如何取舍苦乐,其他众生也是如此。

2)如果自己要快乐、不要痛苦,喜欢吃好的、睡好的,想获得快乐、名声、地位,那别人也是一模一样。

2)教诫行为当如正直之士

1)自己理应体谅别人、理解别人,这样才是正直的人。

2)伤害众生也好,说别人过失也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推己及人。

3)《入行论》第八品所宣讲的窍诀

不管是对别人生嫉妒心、生嗔心、生傲慢心,都应该换位思考,把自己换成对方,对方换成自己,然后对他发恶心,有这样的观想方式。

2、从反面阐述狡诈者的行为

一味地想着自己,对别人的生命、别人的快乐一点也不在乎。

3、举例说明狡诈的因

1)举例:两个学生从小没有受过慈悲教育,杀人抢车非常可怕。

2)因:

1)学校没有慈悲教育,很多知识成了狡诈的因。

2)如果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苦乐跟众生的苦乐完全一样,经常在这方面训练的话,就会避免这种后果。

 

【颂词11

【颂词11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正直的内容,了知狡诈者之法相:不赞叹贤者、不谴责劣者、不报答恩德、不忆念别人对他的慈爱。

 

消文释义

狡诈者对贤者所做的善行从来不去赞颂,对劣者的恶行也不呵斥,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人根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如母般的慈爱从不作忆念,不知道报恩。

 

本颂重难点

狡诈者的一些法相——不辨是非善恶

1、不赞叹贤者

别人的人格怎么好,闻思修行怎么不错,他总觉得无所谓。其实这种做法相当不好,应该给予好人应有的奖励。

2、不批评谴责劣者

有些人的恶行屡教不改、一直无恶不作,行为非常过分,但狡诈者对这种人不作呵斥。

3、对恩重如山的人满不在乎

狡诈者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人满不在乎,不管对自己有什么样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狡诈者也不知道报恩。

4、对慈爱他的人不忆念

有人对他很慈爱,如父母一样问寒问暖,但狡诈者不作忆念,完全漠视别人对自己的一番好意。

 

【颂词12

【颂词12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正直的内容,继续开示狡诈者之法相:对以前和现在做的事情不观察,不反省,迷迷糊糊,好坏不分,这是狡诈者。

 

消文释义

对以前所做之事不作分析,现在所做是否如法,从不辨别观察,这样混淆是非,迷迷糊糊,好坏分不清,这不是正直者而是狡诈者。

 

本颂重难点

1、狡诈者之法相——懈怠懒惰不加思维观察

1)对以前所做之事不做任何分析,错了没有忏悔,对了也没有总结。

2)对现在做的事情到底如法还是不如法,从来不辨别观察,什么都分不清楚,整天迷迷糊糊,除了吃饭睡觉外什么都不管,好也无所谓,不好也无所谓,这种人是狡诈者。

2、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应该反复观察自己,看自己到底是正直者还是狡诈者。

 

【颂词13

【颂词13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正直的内容,阐述辨析了知了正直之士与狡辩者的法相,我们当如何取舍。

 

消文释义

平时与人交往宁可与正直者结下仇怨,他对于自己的事业还会有利,千万不要与狡诈者结为亲友,因为对其饶益反而会遭到这些人的陷害。

 

本颂重难点

1、为什么宁与直士结仇怨不与狡者结亲友?

1)正直的人说话做事符合正理

1)因为人正直的话,即使成了敌对关系,他也不会无故冤枉对方。

2)一是一,二是二,他不会说不符合正理的语言,把没有一点根据的事情栽倒你头上,即使关系不好,他甚至宁可受冤枉,也不会无端毁谤对方。

3)这样也有恢复关系的机会。

2)狡诈者唯利是图

1)狡诈者以是否对他有利作为衡量标准。

2)即使与狡诈者结为亲友,若触犯到他的利益,他会恩将仇报,反而加害对方。

2、如何取舍?

1)对于正直者,哪怕跟他是仇怨,也要经常与他交往。

2)接触狡诈者时,务必要小心谨慎。

 

【颂词14

【颂词14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科判分析

本颂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正直的内容,开示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正直的人以公正的行为来保护他人,而狡诈的人以利己为目的。

 

消文释义

正直者以正行护持他人,与朋友间情深义长。而狡诈者交友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虽然暂时予以慈爱,但最终会成怨仇。

 

本颂重难点

1、平时与人交往如何观察对方是狡诈者还是正直者?

1)正直者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绝对不会喜新厌旧。

2)狡诈者为了获得利益热情待人,否则反目成仇。

2、发心团队中品性正直很重要

1)正直的人能客观公正地对待任何事情,即使犯错了,也会反省、忏悔。

2)但一个人如果以歪心来说话、做事,则都不会趋入正道。

3、上师以僧团为例阐述不正直的人在哪里都会很麻烦,而作教诫:

1)每个人应该观察自己是坏人还是好人,这一点应该自己过秤。

2)否则只是听别人说,也不一定承认、不一定相信。

4、总结:

1)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2)麦彭仁波切的教言非常殊胜,我们要学到它的究竟意趣,在佛教方面生生世世打下稳固的基础。

 

【颂词15

【颂词15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直士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正直的内容,阐述作为一个正直之士的超胜功德。

 

消文释义

在正直的人面前,护法诸天会自然集聚,通过天眼观察加以保护,并且直士能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能往生清净刹土;直士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非常稳妥,也完全可以胜任国王。

 

本颂重难点

1、正直者的超胜功德

1)护法神自然聚集在他面前加以保护。

2)在很快时间中,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能往生清净刹土。

3)做任何事情极其稳妥,绝不会半途而废。

4)当统治世界的国王也完全可以胜任。

2、开示教言非常殊胜,更要依此行持。

1)麦彭仁波切的哪一个教言都非常殊胜。

2)虽然表面文字很简单,但真正懂得它的意义,并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地按照窍诀做人,扪心自问,有没有呢?

3、赞叹上师如意宝

这么多高僧大德云集在他老人家座下,关键是老人家懂得这些道理。除了修习佛法的境界以外,尤其做人方面非常圆满,不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能被他老人家深深折服。

4、上师自己发愿

学了这些教言后,在即生中,尤其是为僧众做事时,一定要凭良心和智慧公正处理,千万不能偏袒。

5、上师以自己处理汉藏喇嘛之间吵架为例,阐述如何处理别人对自己的误解。

1)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我问心无愧就可以。

2)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第八品中也讲得很清楚,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众生。

3)结论:大家在有生之年应该做非常正直的人,这个功德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可缺少。

 

【颂词16

【颂词16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清净世规之精要,勿须饶舌赞叹之。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科判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正直的内容,赞叹正直的功德,是一切功德中最殊胜的,不必在此饶舌赞叹。

 

消文释义

所谓的正直,在一切功德中是最殊胜的。正直是清净世规的醍醐精要,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他不必在此饶舌赞叹它。

 

本颂重难点

1、在修行或生活中,正直的重要性。

1)谁若具足正直的美德,他的修行、做人等很多事情都会圆满。

2)谁不具足的话,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即良心上的谴责。

3)若以三宝作证,良心上没有亏欠,尽管自己智慧有限,在别的智者眼里,不一定抉择得特别准,但自己没有谄曲,无论别人怎么说,心里也会很舒服。

2、正直者的做事原则

1)做任何事情没有必要偏向亲人朋友,领导或高尚人。

2)有些古人纵然受到生命危害,也没有舍弃良心、舍弃正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假如人不正直,语言可以随意加工,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4)所以我们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应该凭自己的良心以公平正直功德作为标准线,这样才会非常圆满。

 

编写师兄:定解F03

审核师兄:定解F01

插图师兄:圆仁

插图文案:定解F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