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佛子行》第2课

本课主要宣讲本论第二个大科判所造论之自性中的第一个子科判入前行法之方式,这里讲了七种方式,其中前两个——“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前课已讲完。本课开始讲其余五种方式,分别是: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远离违缘之恶友依止顺缘之善知识佛教入门之皈依。分五个颂词进行宣说:

1、大乘佛子应当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因为寂静地方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烦恼减灭、善法增长、对佛法生定解。(详见颂词1

2、大乘佛子应当看破今世,修无常观。因为从亲友、财产、身体三方面,以理观察,今世不值得贪恋。(详见颂词2

3、大乘佛子应当远离修行的违缘——恶友。因为交往恶友有三个过患:增长三毒、失坏闻思修行、让人变得没有慈悲心。(详见颂词3

4、大乘佛子应当依止修行的顺缘——善知识。若依止上师很多年,自相续中的罪业会逐渐灭尽,功德会日日增上。(详见颂词4

5、皈依三宝是佛教的入门。世间的天神自己尚且困于轮回的牢狱中,又怎么能帮助别人解脱生死呢?要皈依的话,不要皈依这些,一定要皈依佛法僧三宝。(详见颂词5

 

【课前开示】

上师提出了学习本论的要求

 

1、希望每个道友一定要背诵《佛子行》。

2、还要看一下《佛子行释》,它是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根桑秋扎仁波切造的,这样的法本非常难得,诸大德的这些善说,犹如如意宝般珍贵。

3、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每天所讲的内容对照《佛子行释》来修行。

4、希望:

1)大家学任何一部法时,应该有种精进的态度;

2)通过几种方式把经论的内容在自相续中串习成熟;

1)一方面要听上师的教言;

2)一方面要背诵和思维;

3)同时还要参考其他大德的讲义。

3)几方面的因缘聚合后,菩提心才会越来越增长。

5、学一部法不要留在口头上,也不要停在形象上,应该踏踏实实地把所有内容想方设法融入自相续中。

 

【颂词1

【颂词1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论第一个大科判是礼赞与立誓造论,第二个大科判是所造论之自性,分为入前行法之方式正行宣说三士道,其中入前行法之方式中,分七个子科判,其中前两个——“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已经讲完。本颂开始讲第三个——“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作为大乘佛子应当依止功德源之静处。

 

消文释义

离开了像故乡这样恶劣的地方以后,应当依止寂静的圣地,依于静处贪嗔等所有烦恼都会越来越减轻,并且做到清净戒律,在那里无有为了亲朋好友等自他而从事诸如经商务农之愦闹与散乱的过患,因此内心精勤修行一缘专注的等持瑜伽等三门善行自然而然增上,由于心得以安住而使内心堪能、调柔,神清气爽,以智慧观察殊胜的法义而生起定解,因此居住在具有三学的实修增上等诸多功德的静处是一切佛子依止适宜之境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本颂重难点

 

1、依止寂静地方有三方面的功德

1)烦恼减灭。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

2)善法增长。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对上师三宝也能起清净心、信心、恭敬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

3)对佛法生定解。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

 

2、依止寂静的方式

1)剃度出家,终生修行

1)上等修行人应舍弃亲朋好友等一切的一切,到山沟里剃度出家,终生修行。

2)不能盲目出家

出家是终身大事,一定要反反复复考虑;

最少也要两三年、三四年好好地观察;

a、看今后的人生若以出家身份来度过,能不能受得了这种苦行?

b、能不能割舍对亲友的贪恋?

c、出家后能不能精进地闻思修行?

2)如果无缘出家,就当个清净的在家人

有些在家人,真的超越一些恶劣野蛮的出家人。

 

3、依止寂静的功德非常大

1)佛陀在《月灯经》中赞叹了静处的很多功德。

2)作为初学者尤其应依止寂静。

1)《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

2)阿底峡尊者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

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

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3)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

【教证】《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

 

4、远离城市,远离杂乱环境

1)城市和杂乱环境的过患

1)提不起信心

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

现在的城市令人眼花缭乱。假如一直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信心恐怕永远都提不起来。

2)没有控制能力,很可怜

倘若条件不具足,也不要整天随外境转。

我们凡夫人没有控制能力,很多人真的很可怜,整天沉溺在网上,日复一日迷恋于幻觉中,一直醒不过来。

2)随学上师

1)上师谦虚说自己除了看病或办一些重要的事情外,确实不敢呆在城市里;

2)如果呆的时间太长,今天减少一点功德,明天减少一点功德,善法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5、对修行人而言,离开静处也是一种违缘

1)外面太乱了,不要说没有境界的人,就算境界很高的所谓的高僧大德,也会逐渐逐渐被染污的。

2)年轻的修行人,最好不要到城市里去,去的话,不一定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目的,真的很担心会被染污了。

3)二三十年的老修行人也许好一点,但是也不好说。

4)很多人的体会和体验都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以转为道用。

5)依止静处学习佛法是我们的福分,因此年轻的出家人,若想舍弃时,务必要再三观察自相续。

 

【颂词2

【颂词2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宣讲了入前行法之方式中的第三个方式——“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本颂词继续宣讲第四个方式——“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作为大乘佛子应当看破今世。

 

消文释义

通过观修无常,我们知道长期相伴的亲朋好友,最终都会彼此分离;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死时要统统留在人间;意识也会舍弃身体,孤独无依地前往后世。思维这三种原因以后,我们理当看破对今世的贪执与牵挂,这就是佛子放弃今生的行为。

 

本颂重难点

1、以理观察,今世不值得贪恋

1)与亲友的分离是必然的规律。

1)父母亲眷、兄弟姊妹等关系密切之人,虽与自己相依相伴,但到了最后也是各奔前程,不可能一起前往中阴。

2)有时候是他们先离世而抛弃我们,有时候是我们先离开,把他们留在人间,这是一个必然规律。

2)辛苦积攒的财产,离开人世时,一点也带不走。

1)就算再依依不舍,离开人世时,也如同从酥油中拔出毛发般,带不走一丝一毫。

2)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财产的奴仆。

3)不仅是身外物,就连心识这个旅客,也要离开身体这个客栈。

1)客人在旅店中呆了一两天,就要离开;

2)同样,我们在六道中不断流转,今生依靠这个身体而留在人道中,一旦离开了身体,身体被火葬或者天葬后,心识又开始转入下一世。

4)获得定解

1)思维这三种原因后,我们应该知道今生所贪的身体、财产、亲友一定要舍弃,不然就不可能获得殊胜的定解。

2)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自在,只有获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脱,这也是禅宗和净土宗大德宣扬的教言。

 

2、倘若具有无常观,能够看破今世,那么修行一定会成功

1)无常观在修行人的境界中非常重要

1)假如生起了对无常的感悟,知道生老死病、得失成败等都是正常现象,那么修行很容易成功。

2)【教证】佛经也说: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

有情的生死就像看戏一样瞬息万变,今天生、明天死,没有什么可靠的;

只要懂得世界的虚幻本质,面对生老死病,很多人就不会特别在意了。

2)应当看破今世

1)殊胜的佛法与看破今世是紧密相联的,倘若能够看破今世,那么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是非常困难的。

2)【教证】米拉日巴的上师送他一段金玉良言:如果没有看破尘世,将世间法与胜法混为一谈,修法必将荒废。

 

3、凡夫人应怎样做?

1)世间人,对财产和身体等不贪著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想一想这些道理,看看每天特别耽著的事物到底有没有意义。

2)反思世间人每天耽著的事物有无意义?

1)要么对亲友特别执著,经常痛苦万分;

2)要么对财产特别执著,要求特别高,买房子、买轿车……享受的层次越来越提升,一直盲目地往前追,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和时间。

3)但最后得到什么呢?只有劳累、忧愁、沧桑,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 

3)应该要观观无常,学会知足少欲。

1)举例

北京有个修行很好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退休了,他以前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白天不断地探索科学知识,晚上一直修颇瓦法。他的生活相当简朴,整个屋子里,家具是古式的桌椅,除了一个电风扇和电话以外,什么现代化的东西都没有,其他的钱财,他全部用于慈善方面。

2)可我们不是这样

今天看到一个新产品——“啊,这个东西很好!是MP3MP4MP5MP6……”就开始不断地求啊求啊,永无止境。其实这是很累的,一切全都是幻化,没有多大意义。

3)所以,自己应该有控制能力,生活知足少欲,才不会很痛苦。

 

【颂词3

【颂词3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宣讲了入前行法之方式中的第四个方式——“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本颂词继续宣讲第五个方式——“远离违缘之恶友,作为大乘佛子应当远离修行的违缘——恶友。

 

消文释义

如果交往恶劣的亲人朋友,必然增长能断送解脱命根的三毒烦恼等,并且自然而然会失坏作为修行解脱之主因闻思修等所有正法的事业,自相续中原有的大乘道之根本慈悲菩提心等善法也会变得杳无踪影,了知这样的亲友恶友如同凶残的猛兽一样而远离即是一切佛子舍离恶友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本颂重难点

1.为什么要远离恶友呢?因为交往恶友有三个过患

1)增长贪心、嗔心、痴心三毒。

1)举例:歌舞厅、看电视。

2)教证:《俱舍论》中说,非理作意没有断时,一旦外面的对境现前,那时候因缘具足,烦恼马上就产生了。

2)会使闻思修行会毁坏无余。

举例:有些道友本来非常不错,后来遇到一个恶友,整天跟他到处散乱,再过一阵子,背诵、考试都没办法搞上,没过几天就被他同化了,最后根本不想闻思修行了,这种现象非常多。

3)最可怕的是,依靠这些恶友,大乘的根本——慈悲菩提心将逐渐隐没。

1)理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人不受环境影响是不可能的。

2)教证:阿底峡尊者问仲敦巴: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是谁?仲敦巴回答:是恶友。”“男众出家人最大的违缘是什么?”“是女人。

 

2.大家应该观察自己有没有被恶人转化

1)教证

法王如意宝讲过:修行人最好是远离恶友,摆脱一切散乱,好好地闻思修行。如果实在无法离开散乱,那也应该跟上师和善友一起散乱,这样的话,没过几天,你就慢慢被转入闻思修的行列中了。

2)所以,你们想跟人聊天的话,不要找不喜欢闻思修行的人,应该去找法师、辅导员这些人,通过和他接触,你一定会有所转变的。

3)通过经常交往的朋友,也可以看出你的修行境界。

因为恶人经常喜欢恶人,就像盗贼与盗贼为伍、商人与商人结伴一样,喜欢闻思修行的人,不可能常常跟散乱的人在一起。

 

3.作为凡夫人,环境非常重要,应当远离恶友

1)如果想救护自己,要看看自己交往的是什么样的人。

1)要观察交往的人会不会经常毁谤别人,或者天天说些无聊的话、搞些无意义的事?是的话,则应该渐渐远离;

2)如果那人特别喜欢闻思修行,对上师三宝很有信心,各方面修行非常精进,与他交往一定会有帮助的。

2)教证

1)《宝积经》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

2)《涅槃经》中有个比喻说,人们特别害怕醉象,其实醉象并不可怕,最多只是毁坏你的身体,而最可怕的就是恶知识和恶友,他们不仅能毁坏你的清净心,还能毁坏你辛辛苦苦所造的善根及慈悲菩提心。

3)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说,不要接近这些恶人,应当像尸体一样远离。

 

【颂词4

【颂词4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宣讲了入前行法之方式中的第五个方式——“远离违缘之恶友,本颂词继续宣讲第六个方式——“依止顺缘善知识,讲完违缘讲顺缘,大乘佛子应当依止修行的顺缘——善知识。

 

消文释义

如果亲近或依止良师益友,就会灭尽自相续的贪嗔等罪业,闻思修、慈悲菩提心等一切功德宛若上弦月般越来越增上,这样的殊胜上师及善友要以比自己的生身性命还要珍爱的方式在意乐、加行两方面都如理依止,这就是一切佛子依止善知识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本颂重难点

1.大乘佛子一定要依止上师、珍爱上师

1)殊胜上师,要比对自己的身体还要珍爱。

【注意】反观自己对身体如何执着。

2)为什么如此珍爱上师?

1)因为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来源。

2)修学大乘佛法,一切解脱的根本、功德的来源就是善知识。这是遍知佛陀亲口所说,要深信不疑。

3)教证:佛经中云:诸法依靠善知识,功德生处佛所说。善法全部依赖于善知识,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

 

2、依止上师的功德

1)罪业会逐渐灭尽。

2)相续中的功德会日日增上。

1)若依止很多年,就会发现身心出现了许多功德。

2)教证:《功德藏》所言,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会薰染上栴檀木的妙香,同样,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纵然是业力深重的屠夫、妓女,久而久之也会薰染上他的功德妙香,身心中出现许多无法想象的功德。

3)所以,这样的善知识,理应以最清净的恭敬心来依止,以三种欢喜来依止。

 

3、依止上师的方法

1)刚出家的人一定不能离开上师。

1)【教证】按《毗奈耶经》的观点,刚出家的人一定不能离开上师,最少要在上师身边呆十年。

2)现状:现在很多人依止上师的方法不对,依止以后,很快就无影无踪了,恭敬心也没有,完全是一种形式。

2)依止上师要具有恭敬心

1)如果没有恭敬心,很多成就不一定能现前。

不管是依止哪一位上师,只要他具足法相,自己一定要有恭敬心。

假如没有恭敬心,则是成就的一种障碍,若能把上师视为佛陀,自相续也会转变的。

2)公案

《钦则益西多吉密传》中记载,有一天尊者看见一个叫索南加措的喇嘛直接前往铜色吉祥山(莲师刹土)。尊者若有所思地说:他一个字都不认识,之所以能趣往清净刹土,全是因为对上师的恭敬心所致啊!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说,第四世多哲活佛在12岁时,他上师递给他一个托巴,里面注满了酒,命令他喝下去。他抗议说饮酒违背戒律,不愿意喝,但上师一定要他喝。多哲活佛想:上师是佛的化身,他要我这么做,我就应该这么做,他的话就是佛的命令。然后就喝下去了。瞬间他的身心彻底转变,他开悟了。后来他在道歌中唱道:今天佛陀亲自将这位僧人(指他自己),彻底内外上下地转变,使我明了大圆满的精髓,那与生俱有的大圆满。

【辩析公案】

a、尽管从别解脱戒看,喝酒抽烟等不能做,但对方若是具法相的大成就者,对他的命令依教奉行,自己也有成就的机会。

b、但是现在有些人也如是效仿,自己本来没有善知识的法相,却披着老虎皮乱搞,让弟子做非法的行为,这非常可怕,对佛教有极大的损害。

3)不盲目信奉活佛

1)假活佛对佛教有极大的危害。

现在活佛的认定制度一点都不规范。

a、从历史上看,有些活佛对佛教的贡献非常大。但这大多是古代的,古代的认定制度特别严格,高僧大德们对佛教很负责任,没有一定的证相不会随随便便乱认。

b、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母亲可以认,朋友可以认,上师可以认,有些上师确实对佛教不负责,随意认定,尤其最可怕的就是自己认自己,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c、【举例】有个上师很容易被骗,在他的寺院的两百多个僧人中,有一百多个都被他认定为活佛了。

汉地如今特别信奉活佛。

一听说来了活佛,就争先恐后。有些活佛从小没有受过什么佛法教育,所以种种行为相当可怕,依靠这个名义毁坏了很多人。

4)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先好好观察。

【错误的做法】汉地很多人没有闻思修行,头脑简单、很容易被骗,他们的信心是一种迷信,听说某人可以飞、可以游,就觉得很了不起,一定要皈依他。

5)依止上师过程中,行为要如理如法

1)不要认为他是上师,上师做什么我都要接受。上师抽烟、喝酒、作不净行,我规规矩矩地听从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虽然在佛教历史上确有极少数这样的成就者,但在末法时代可能会有点困难。

2)依止善知识过程中,要以别解脱戒为主,如理如法地行持善法,这样对自己不会有危险,对佛教也不会有损害。

 

【颂词5

【颂词5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宣讲了入前行法之方式中的第六个方式——“依止顺缘善知识,本颂词继续宣讲第七个方式——“佛教入门之皈依,皈依三宝是佛教的入门。

 

消文释义

世间的天神、地神、水神、护法神等,自己尚且困于轮回的牢狱中,被业惑烦恼的镣铐紧紧束缚着,又怎么能帮助别人解脱生死呢?要皈依的话,不要皈依这些,一定要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本颂重难点

1、不皈依世间天神之理

1)世间天神自己也沉溺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就像关在监狱里的人自顾不暇,依靠他的话,怎么能让你获得释放呢?

2)比如说东北的天仙、狐仙,还有2000多种宗教信奉不同的天神,但不能把他们当作究竟的皈依处,不能皈依这些世间的天神、邪魔外道或者教主。

 

2、一定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1)何为三宝?

1)佛宝:佛陀是唯一功德圆满,具有能力、悲心、智慧,能把无量众生从轮回中救拔出来的圣尊;

2)法宝:佛陀所宣说的法,也是可以皈依的;

3)僧宝:修持佛法的僧众以及文殊、观音等大乘圣者。

2)在三宝面前我们要虔心皈依,这就是佛子行。

 

3、皈依三宝的功德相当大

1)皈依了三宝的人,就算以前造的恶业再严重,也不会堕入恶趣。

【教证】经云,何人皈依佛,不堕入恶趣。” 

2)如果皈依了三宝,很快就能获得佛陀的圆满果位。

【教证】《涅槃经》亦云,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 

 

4、应该想方设法让别人皈依三宝

1)假如别人不肯,那在旁生耳边作皈依也可以。

1)本焕老和尚讲的公案

佛陀在世时,有一天带弟子去村里化缘,但走遍了村子也没人开门,所以没有化到缘。佛就把弟子带到附近的一个地方,看弟子中哪一个跟村里的人有缘,后来发现目犍连是有缘者,于是就派他去化缘。目犍连来到村子后,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打开门,因此化到了很多东西回去。很多弟子有点怀疑:为什么圆满功德的佛陀化不到缘,钵空空地回来了,而小乘阿罗汉目犍连却搞得那么成功?然后就问佛陀。佛陀说:我没有跟他们结过缘,而目犍连却跟他们有很深的因缘。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个农夫上山砍柴,有棵树上有一窝黄蜂,黄蜂见有人砍树动它们的窝,都飞出来了。农夫是个佛教徒,就给这些黄蜂念三皈依。黄蜂因为听闻了佛法,后来都转成人身。当时的农夫就是目犍连,那窝黄峰就是这个村子的人。由于目犍连当年跟他们结了缘,所以他们今世就欢喜供养他。

2)因此,你们实在找不到皈依弟子的话,那可以到蚂蚁窝、餐厅、渔场给旁生念皈依,诵佛号,这样你可能也会变成像目犍连一样。

2)应该对佛法生起欢喜心,尽量弘扬佛法。

1)以正理观察时,皈依的功德和利益确实无法衡量。

2)皈依三宝确实是一种妙药,这么好的妙药让可怜的病人都获得该多好啊,他们在轮回中如是痛苦、如是挣扎,若能得到这样的甘露妙药,身心肯定会非常快乐。

3)上师希望:芸芸众生都有皈依三宝的因缘,最终趋入真实的佛道!

 

发心师兄:定解F15

审核师兄:定解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