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主要阐述大乘菩萨应行持的律仪,前两课从七个方面开示入前行之方式,本课进入正行,宣说三士道之法,本课共以五组颂词宣讲。
1、小士道:因害怕感受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相信因果轮回,故勤修善法,希求人天福报。(详见颂词1)
2、中士道:了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实相道理,一心希求自己解脱。(详见颂词2)
3、上士道:了知自己解脱不合理,无量众生往昔曾作过自己的母亲,母亲正在感受痛苦,一心求自己解脱是忘恩负义,为了救度无量老母有情而发起殊胜菩提心。(详见颂词3 )
4、入定修自他相换:了知诸痛苦皆由自私自利产生,快乐由利他而来的道理后,始终要这样发愿“愿我拥有的快乐献给众生,而三界轮回的痛苦由我来承受。”(详见颂词4)
5、后得遭受损害转为道用:了知财富利益实是修行违缘,虽遭损害也不报复,反而以慈悲心把自身三世一切善根回向给他。(详见颂词5)
【颂词1】
【颂词1】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讲完了入前行之七法,本课讲正行,宣说三士道。本颂阐述“小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即小士道修行人害怕堕入三恶趣感受无量痛苦,故纵遇命难也不要造恶业。
消文释义
佛陀在经典中一再宣说了难忍的三恶趣之苦全部来源造作恶业,因此纵遇生命危险,也千万不要造罪业,这就是佛子应行持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三士道分类:对应上、中、下三种修行人的根基,分为大士道、中士道、小士道
(1)小士道行人:害怕自己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想获得人天的身体,相信因果,不愿意在三恶道中受苦,这就是下士道。
(2)中士道行人:中等士夫心胸广大一点,对整个三有轮回都不希求,只希求解脱道。
(3)上士道行人:大士道属于超胜的上等士夫,心量更加广阔,为了利益有情希求成佛,主要修持空性大悲双运,解脱有寂之边。
2、反观自己
(1)作为修行人,应该观察自己到底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还是下等修行人?
(2)如果具有以下特点,可能连下士道都算不上。
1)不承认来世、只承认今生;
2)今生也只是求一些福报;
3)即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能承认;
4)生生世世的因果循环不承认。
(3)成为修行人的第一个条件:
1)正说:就是要承认前后世,如果没有这一点,那根本不算修行人。
2)反说:不承认前后世,只求福报的人不算真正的佛教徒。
3、下等修行人怎么修持佛法?
(1)了知三恶趣难忍之苦的来源。
1)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因果经》、《百业经》、《贤愚经》等大小乘的经典中一再宣说了三恶趣的难忍漫长之苦的来源。
2)全部来源于造作恶业——杀生、邪淫、偷盗等自性罪,违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佛制罪。
(2)果报:就是三恶趣痛苦。
(3)教证说明:应深信不疑善恶因果不会错乱。
1)这些因果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错乱虚耗,只要造了不善业,则必定感受果报。
2)《宝鬘论》云:“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①造了不善业,就像种下了毒种子,定会转生到三恶道中,感受无量痛苦;
②造了善业的话,定会转生到三善趣中,生生世世享受无比的快乐。
(4)结论:
1)佛经中说业因果绝对不虚,也不会互相错乱,没有造恶的人不会感受痛苦。
2)佛陀以了知业报智力而明了一切善恶因果。
3)所以佛陀所说的这种道理,每个人应该深信不疑。
4、因果不虚,造了恶业要知道忏悔
(1)愚、智的不同态度:
1)智者会励力忏悔;
2)愚者对忏悔没有多大兴趣。
(2)经云:“愚人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罪同住。”
1)愚者只会造业,不会忏悔,特别可怜。
2)智者以前世的业力成熟,可能会造一些罪业,但造业的同时也知道惭愧,通过四对治力来忏除,自相续不会与罪业共住。
(3)越有智慧的人,惭愧心就越强。
1)如法王如意宝证悟的境界非常高深,但显现上依然如是重视忏悔业障。
①以前法王如意宝每天都说:“我业力深重,一定要好好忏悔!”
②有时开金刚萨埵法会时,法王如意宝的精进让大家万分惭愧。
2)帝察活佛真的从内心害怕堕入恶趣。
①帝察活佛从小没间断过闻思,即使文革期间也拿着经夹偷偷在看;
②但在晚年,只要看见一个高僧大德,就祈请“我业力非常深重,虽然在不断忏悔,但您可不可以经常加持我,千万不要让我堕入恶趣?太可怕了。”
3)呵责很多人的愚痴想法:“堕恶趣就堕恶趣吧,有什么了不起!”
①应该有忏悔感: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有忏悔感。
②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造罪业,这一点非常重要,永不造罪是大乘佛子的殊胜行为。
5、学了法以后,内心应有所转变,应重视因果
(1)抉择行为
1)以前可能造过很多恶业,这些罪业必须要忏悔,并发愿永远不害众生。
2)人生非常短暂,到底是造恶业度过,还是造善业度过?
①如果造恶业度过,没有任何意义。
②否则会像《因缘品》中所说,先前高高兴兴地造恶业,最后哭哭啼啼地感受果报。
(2)不重视因果的果报公案
1)一位富翁为了造塔而杀了众多生灵,尽管造佛塔有善根,但因为杀生罪业非常严重而转生为一头可怜的牦牛。
2)哲·白莲上师梦见很多眷属口中燃火,结果发现眷属将自己食用的旧酥油换成做酥油灯的新酥油,这个果报非常可怕,上师马上要求他们尽快恢复。
(3)结论:
1)所以,不管是享用僧众的财产,还是自己做任何事情,对因果务必要重视。
2)噶当派的很多大德认为,面见本尊不是很重要,重视因果更重要。
3)举例:一位居士说看见上师头上有三尊佛像的例子,教诫我们:
①造恶业,没有必要。
②作为修行人不懂因果,真的特别可怕。
③最重要的对因果要有一种畏惧感!知道不能造恶业,不然堕入恶趣太可怕了。
④对恶趣中漫长的痛苦要生起恐惧感,这样修行一定会如法。
6、对下等修行人的要求:起码也要相信因果
(1)呵责现在有些修行人不信因果的错谬行为:表面是修行人,实际上犯了很多戒律,相当可怕。
(2)谴疑:世人不理解:“为什么修行人守这些条条框框,这个不准,那个不准,守戒到底是什么意思?”
1)其实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用佛教的戒律约束自己,那么造恶业的人很少,世界一定会和平和谐。
2)反之,倘若人人都杀生、偷盗、邪淫,整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这一点不难想象。
(3)教诫
1)大家要多翻阅三世因果的经典。
2)如普穹瓦格西说:“我从小到老一直阅读《贤愚经》。”
3)举例说明不同行为的结果:
①有些道友经常读《大圆满前行》以及因果方面的书,一件小事也不敢草率处理,这说明对因果有畏惧感;
②而有些人却“无所谓,没事没事,你怎么想用都可以。”这种话很可怕,大家一定要注意!
【颂词2】
【颂词2】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科判分析
上一颂宣讲小士道相信因果轮回,因害怕感受三恶趣痛苦而断恶修善,本颂宣说中士道律仪,对整个三界的快乐都不希求,唯一希求解脱果位。
颂词释义
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一切有漏安乐,瞬息万变、刹那毁灭,没有什么可靠性,犹如草尖上的露珠一样,是瞬间坏灭的本性,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应该了知解脱才是永恒的大乐,因此,一定要希求解脱,这就是佛子行。
重难点分析
1、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坏灭法
(1)三有又名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的有漏安乐都是有为法。
(2)《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应知苦,求出离
(1)认识“无苦无出离”
没有痛苦就没有厌离心,没有厌离心就没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别解脱戒等的戒体也很难以得到。
(2)对三界要生起厌离心:即怖畏轮回的痛苦而生起的强烈厌离之心。
(3)要生起强烈的出离心:想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心。
3、了知中士道希求自我解脱
(1)且不说圆满正等觉佛果或菩萨果位的快乐,即使得到了小乘阿罗汉果,也不像世间快乐一样马上就毁灭了。
(2)中士道即小乘行人,虽没有利益众生的想法,但是有自我解脱的愿望。
(3)有些声称学显宗密宗的佛教徒,若没有考虑过众生,充其量只是中士道。
4、希求解脱者,应知万事万物无常的本质
(1)自己希求解脱时,应对世间的万事万物看作监狱里的快乐一样,觉得没有任何稳固性,财富也好、名声也好,一切都是无常的。
(2)如《入行论》云:“一切皆无常,谁贪五常法?”《别解脱经》云:“财富如流水。”
(3)佛教史上的胜光王:虽身居王位,被太子篡位,沦落街头,最终呃逆而死。
(4)世间人有钱不一定快乐: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千万富翁自杀;南通县女子开宝马自杀。
(5)所以,有钱有地位的人,一定要明白快乐的无常本质。
5、只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才是永恒的快乐
(1)有智慧的人都明白,不管是男女情感、财富名声,一切的快乐就像露珠,而获得解脱、远离业惑烦恼的圣者果位才是最究竟的解脱。
(2)大家应该发起出离心,明白整个轮回犹如监狱般痛苦,只有遣除了业和烦恼,那种快乐才是永恒的。
(3)我们学佛的目标就是要解脱。
1)最好让众生解脱,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
2)这一点做不到的话,至少也不要贪执三界轮回的快乐,应该从中出离。
3)学佛就是想离开轮回。
【颂词3】
【颂词3】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讲了小士道和中士道行人对三有轮回的认知,现在宣讲“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本科判分三个方面:意乐发殊胜菩提心;加行修二菩提心;修学菩提心学处。本颂宣讲发菩提心之理和菩提心的功德。
消文释义
无始以来轮回中的一切有情,都当过慈爱我的母亲,如果母亲还在轮回当中感受痛苦,自己去感受快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为了度化无边的众生要发菩提心,这就是佛子行。
重难点分析
1、发心的理由
(1)一切众生都当过母亲。世间的一切众生,不管人还是非人,无始以来都当过母亲。
(2)众生当母亲时都爱护自己的孩子
1)母熊公案: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已经死了还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原来是怕石头滚下去打中小熊。
2)老乡拜见上师时一定要让孩子先摸顶,自己得不到没关系。
(3)母亲对我恩重如山,仅自己解脱不应理
1)既然一切众生都当过母亲,现在她们正沉溺在轮回的苦海中,日日夜夜饱受总的轮回痛苦、分别的三恶趣折磨,我们若只顾自己解脱,将她们置之不理,这不应理。
2)因此,个人的解脱并不重要,众生的解脱才是首要之务,为了众生的解脱而希求佛果,我们应该发这样的菩提心。
2、菩提心的体性
(1)《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2)真正的发心是两个体性:
1)第一个是利他,而且是以利他为主。
2)第二个是求正等菩提,为了利他发誓成佛。
3、关于菩提心的功德
(1)记住:“如果被菩提心摄持,那么即使施给旁生一口食团,也已变成了菩萨的行为。否则,纵然是三千世界遍满珍宝作布施,也仅仅是乐善好施之举而已,根本算不上是菩萨行。”
(2)假如:一个人拿一千万布施给众生,可是没有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买一袋饼干给众生,却以菩提心摄持,那么二者的功德应该是买饼干人的功德大。
4、阿底峡尊者特别重视菩提心
(1)尊者说:“当修慈悲心,稳固菩提心。”修心要先从慈心和悲心开始,然后再修持菩提心。
(2)夏彻秋在30岁时拜见阿底峡尊者请求教言,尊者说:“从今日起,不要在意名称、不要在意地方、不要在意对镜,唯一修持慈悲菩提心。”
1)他依教奉行,结果35岁时成熟了菩提心,断除我执而获得殊胜成就。
2)只要能放下自己,生起菩提心也不需要很长时间。
5、什么时候生起了一些菩提心?
(1)认为自己的乐苦不重要,只要对众生有点利益和帮助,不管怎么样都愿意。
(2)我们始终要想到老母友情,只要众生快乐,自己不要紧,应该有这么一个信念。
【颂词4】
【颂词4】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讲发菩提心之意乐,接下来学习“加行修二菩提心”,本颂学习“修世俗菩提心”的窍诀之一“入定修自他相换”,修自他相换,始终要这样发愿:“愿我拥有的快乐献给众生,而三界轮回的痛苦由我来承受。”
消文释义
一切轮回中的痛苦,都是由追求自乐而产生的,一切圆满的正等觉果位都是由利他而成的,所以自己的安乐与他人的痛苦应该真实相换,这就是佛子行。
重难点分析
1、以教证说明痛苦和快乐的来源
(1)《入行论》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1)世间的所有痛苦,包括今天感冒了、心里不舒服,都是以前执著自己所生;
2)而一切的快乐乃至圆满正等觉果位,都是利益众生而成。
(2)《入行论》云:“何须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1)凡夫人唯求自己的利益;
2)而佛陀不管因地、果地,都在竭力地利益众生,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
2、如何修持自他相换菩提心?
(1)始终要发这样的愿:“愿我拥有的快乐献给众生,而三界轮回的痛苦由我来承受。”
(2)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发愿:“但愿世间的灾难痛苦由我来默默代受,而我拥有的快乐幸福全部奉献给众生。”
(3)朗日塘巴格西在《修心八颂》中也说:“愿我直接或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3、大成就者依此愿力可迅速遣除众生痛苦
如国仓巴大师对一位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妇女修自他相换:“你把我的安乐拿去吧,把你的痛苦留给我。”妇女立刻不再痛苦,后来精进修行获得成就。
4、这种精神其他宗教中也有
(1)南韩曾有二十三名宗教人士被绑架作了人质,其中有个女的身体不好,绑架者决定释放她,但她却说:“我的身体在逐渐好转,先释放其他人吧。”
(2)反观:面对危急的生死关头,扪心自问:我们能不能发这样的心呢?
5、修自他交换的窍诀
(1)观想面前有一位能令自己生起悲心的有情,比如重症患者、地狱众生;
(2)意念自己的一切安乐、善妙身体、受用以及善根,如脱衣服般全部取出施与他,令他享受幸福安乐;
(3)而他的所有痛苦,取来自己代受,他的痛苦与自己的快乐相互交换,就像换衣服一样。
(4)这样的观修纯熟时,再配以呼吸法修持:
1)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安乐、善根施与众生;
2)吸气时,观想众生的痛苦自己取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第75修法
(5)自他交换的功德非常大,若能经常这样串习,遇到一些大事时,自己会运用起来的。
【颂词5】
【颂词5】何人以大贪欲心,夺或令夺我诸财,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学了修世俗菩提心之一“入定修自他相换”;现在学习修世俗菩提心之二“后得恶缘转为道用”,即后得位(出定)遇恶缘转为修道的方法,分四个科判宣说。首先阐述“四种不欲转为道用”,分四个方面,本颂开示“未得利养(遭受损害)转为道用”,即没有得到利养或者遭到别人的损害时怎么转为修法的助缘。
消文释义
不管任何一个人,在强烈的贪欲心驱使下,亲手或者令他人夺走了我的财富,我们反而要把自身的受用和三世的善根回向于他,这就是佛子行。
重难点分析
1、大乘佛教徒,遇到财物被偷、被抢怎么办?
(1)不但不能以牙还牙报仇,还要以慈悲心来对待他;
(2)将自己的身体、善根、受用回向给他。
(3)身体可以让他使用,剩下的财产也都给他。
(4)教诫:有时候看起来,菩提心很容易发,一旦遇到违缘,比如最珍贵的恭喜被偷了,马上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哪去了,要跟别人拼命,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
2、有了财富利益,其实是一种违缘
(1)我们是求解脱的,利养对于解脱没有意义,如寂天菩萨说:“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2)如果以邪命养活,那不如早一点死了好。如教证:“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
3、反观自心
(1)假如你的笔记本电脑被偷、钱包被抢,你怎么对付?
(2)能不能把善根受用全部回向给他?
4、作为大乘佛子,行为需要如理如法
(1)举例修法不错的行为:
有个人对上师说:“某人天天害我,我不但不害他,还把每天听法和念《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回向给他。念《普贤行愿品》时,我就把他观想在面前,然后今天的善根都回向给他,让他生生世世获得快乐。”
(2)对佛法不了解,理解还有欠缺的行为:
有些人说:“我发了大乘菩提心,我开悟了,我现在修行很不错!”
(3)教诫
1)所以越闻思,对佛理就越有深深的体会;
2)有了体会以后,行为才会慢慢变得如理如法。
(4)结论
1)对佛教徒来讲,闻思佛法是很重要的;
2)否则口头上说得很大,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5、举例:法王如意宝曾经在灌顶时值遇小偷的公案,教诫遇到违缘时,当修持菩提心。
(1)1986年,僧众集中在桑耶塔前,法王如意宝要灌“时轮金刚”的顶,当时管家说上面有小偷撬了道友的门,问法王怎么办?
(2)法王当场引用教证说:“不管别人怎么害我、抢夺我的财产,我也不应该对付他。”
(3)法王并说:“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别人把自己的财产都抢光了也不能害他,既然小偷已经跑了,那就别管了。”
(4)教诫:我们遇到违缘时,要想一想这几个偈颂怎么讲的。
发心师兄:定解F09
审核师兄:定解F01
插画师兄:圆月F16
插画文案:定解F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