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络
梳
理
本课接上一课继续宣讲恶缘转为道用,进一步让我们明白如何将“痛苦”、“恶名”、“诽谤”等不欲转为道用;了知怎样将难以安忍的困难转为道用。本课分五组颂词进行宣说:
1、不欲转为道用
(1)转痛苦为道用:我虽然丝毫没有伤害别人,却被人无故斩断我的头颅,我也应以慈悲心,代受他相续中因之罪业与果之痛苦。(详见颂词1)
(2)转恶名为道用:即使有些人无数次地中伤我,使我的恶名遍于三千大千世界,我仍应以深厚的慈悲心来关爱他,反过来赞叹他的功德。(详见颂词2)
(3)转诽谤为道用:有人若在大庭广众揭露我的过失,这时我反而要把他看作上师。(详见颂词3)
2、难以安忍的困难转为道用:
(1)恩将仇报转为道用:我像呵护儿子那样维护的人,纵然对我恩将仇报,我也会像慈母对待病儿一样更加悲悯、慈爱他。(详见颂词4)
(2)凌辱转为道用:各方面与我相同或者比我低下的人,以傲慢心欺辱我,我也应该把他当作善知识。(详见颂词5)
【颂词1】
【颂词1】我虽无有些微错,何人若断吾头颅,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论第二个大科判“所造论之自性”中的第二个子科判“正行宣说三士道”,分别宣讲了小、中、大三士道,本颂属于“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分意乐、加行、学处三个子科判,其中第二科判全称是“加行修二菩提心”,要次第修习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其中“修世俗菩提心”分别在入定位和后得位进行修持,本颂正在宣讲“后得恶缘转为道用”中的第一个子科判“四种不欲转为道用”,前颂已经讲完第一种不欲——“未得利养”,本颂讲第二种不欲——“痛苦”,将别人伤害自己的痛苦转为道用。
消文释义
我虽然无有诸如加害对方之类的丝毫过失,假设任何人不仅仅是斩断我身体的手足等,而是一切肢体中最关键的头颅,然而对他非但不以嗔恨心打杀等报复,而且想到他将以此弥天大罪为缘感受痛苦,便毫不犹豫地以愿其远离痛苦、罪业的悲心将他相续中因之罪业与果之所有痛苦由我来承受,这就是一切佛子将痛苦转为道用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重难点分析
1、课前开示:本论甚深,但我们应该难行而行。
(1)一定要明白,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如果常以世间的一些行为来充实自己,真的相当惭愧。
(2)许多人认为自己开悟了、学得非常好,但遇到某些事情时,往往是没有办法接受。
2、本颂讲到的痛苦有多”不欲“?
(1)我没有伤害别人的丝毫过失。
(2)然而若有人平白无故地加害我,用各种兵器砍断我的手脚,甚至斩断我身体中最关键的头颅。
(3)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肯定不服,非要报仇不可。
1)汉地传统:如果被别人打了,没有能力报复,会被笑话。
2)藏族传统:假设有人攻击你,却没有反攻的能力,一辈子会被人耻笑。
3、然而,大乘佛子不能这样以牙还牙。
(1)原因:因为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菩提心,故应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
(2)应取行为:不但不可以报仇,反而要将他的所有罪业自己代受。
(3)还应发愿:“这个人真的很可怜,但愿这种罪业不要染污他的相续,让他以此因缘往生清净刹土。”
4、大乘理念与世间行为完全不同。
(1)世间行为:说起来简单,实际对境现前,恐怕有些人受不了。
(2)大乘修行人,若像世人一样互相争斗,是非常不合理的。
(3)要成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用这些教言来观察自己。
1)【教证】《入行论》云:“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①对于伤害自己的人,应心怀慈爱悲愍。
②纵然生不起慈悲心,亦不应当生嗔恨心。
2)如何理解?
①对方是被烦恼所迫;
②自己与他的因缘。
a、若以前世今生的因缘来观察,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
b、【教证】阿底峡尊者说过:“他害己身时,当观宿业致。”别人害自己的时候,理应观想是前世宿业所致,并非平白无故。
③转为道用
a、可以想:“遭受损害的这种因缘,应该成为我大悲菩提心的增上缘。”
b、【教证】夏哦瓦格西说:“未懂得损害与痛苦为正法之助缘……”而千万不能在这时发下恶愿。
④公案:共命鸟有两个头——有法与非法,非法因误会有法独吞甘露果而憎恨有法,后来非法吃了毒果,死前,非法发愿生生世世都能将有法杀死,而有法发愿生生世世都能以慈悲心对待非法。当时的有法,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非法,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5、结论:
(1)人与人之间的抵触,应该说有一种因缘。
(2)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大乘行人有能力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以大悲菩提心来对待,将一切危害和痛苦转为道用。
【颂词2】
【颂词2】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讲完科判“四种不欲转为道用”中的前两种不欲——未得利养、痛苦,本颂开始讲第三种不欲——恶名,将恶语中伤转为道用。
消文释义
纵然其他的某人以暗地里说我过失的方式使我的各种恶名传遍三千世界,然而非但不以嗔恨心反唇相讥,反而以愿作害者内心快乐欢喜的慈心将他的功德宣扬给其他人,这就是一切佛子将恶名转为道用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重难点分析
1、本颂讲到的中伤引发的”不欲“。
(1)次数:不止一次,而是无数次地中伤我。
(2)程度:使我的恶名传遍于三千大千世界。
(3)因缘: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因缘吧,即生中没有害过别人,但别人就喜欢无因诽谤。
2、一般人的做法:
(1)认为:“你应该给我有个交代,因为你的语言让我变成这样。”
(2)尤其是刚开始学大乘论典的人,恐怕一开口就是说他的过失。
3、大乘修行人的做法:
(1)不但不能斤斤计较。
(2)反而要赞叹他的功德,说他的修行或人格如何如何好。
(3)若能做到这一点,修行才会非常圆满。
(4)应反观自己:
1)没有遇到别人挖苦、天气也好,种种因缘聚合时,觉得修行非常不错,而一到关键时刻,自己就受不了了,开始用各种语言来诽谤别人。
2)作为凡夫人,尤其是小乘根基者,这种情况非常多。
3)但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不能以这种方法来对待。
(5)以教言平息各种世间八法,非常必要。
1)世间八法的分类:不管是赞叹还是利养,统统是世间八法,都应该平息。
2)如何平息?
①世俗中有平息世间八法的一些教言;
②胜义中如《入行论》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诸法都是空性的,怎么会有得失呢?
【颂词3】
【颂词3】何人大庭广众中,揭露吾过出恶语,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顶礼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讲完科判“四种不欲转为道用”中的前三种不欲——未得利养、痛苦、恶名,本颂开始讲第四种不欲——诽谤,将别人的诽谤转为道用。
消文释义
在众人聚集之中,有人当面揭露、诽谤说你在佛法与世法方面有如是如是的过失,说各种各样极为粗鲁的恶语,对其不仅不以由嗔恨引发揭露过失等进行报复,反而对他作深恩厚德的善知识想,恭敬顶礼,这就是一切佛子将诽谤转为道用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重难点分析
1、一般人都无法忍受的诽谤:
(1)在众人集聚的场合中。
(2)直截了当地揭露你在某时偷了什么东西,犯了什么戒,行为如何如何不如法等等。
(3)这种情况恐怕很多人都无法忍受,当下会生起很大的嗔恨心。
2、将诽谤转为道用的教言:
(1)【教证】《入行论》中云:“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为了虚名而失毁财富、丧失性命,真的没有意义。
(2)阿底峡尊者也说:“闻刺耳语时,当视如谷声。”
3、转为道用应取的行为。
(1)别人说自己过失时,应把他当作深恩厚德的上师来恭敬。
(2)对他心存感激。
1)因为通过这种因缘,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容。
2)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别人诽谤我、说我的过失,也是一种殊胜的因缘,我如果一直被人赞叹、崇拜,今生的修行都会毁坏的。
3)诚如寂天菩萨所言:“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4、结论:
(1)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受到违缘不顺是非常好的。
(2)别人诽谤我是理所当然的,我应有心理准备。
1)道理:
①要明白这些可怜众生如同有精神病的病人,他怎样疯狂地伤害我,都是有情可原的。
②毕竟疯狂者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说得出来,但这也是在烦恼催动下的身不由己,他根本没有控制能力。
2)这些人诽谤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噶当派很多大德的殊胜教言。
(3)饶益作害者。
1)国苍巴大师有十二种修法,最主要的就是饶益作害者,而且这也是释迦西日尊者的四大事业(四大实修法)之一。
2)一般的世间人是别人害我,我就永远耿耿于怀,说他的过失。可是学了大乘佛法以后,这种理念应该转变过来,不应把亲和怨分得非常清楚。
(4)要将害自己和毁谤自己的人视为最好的亲友。
1)真正的亲人虽对自己好言好语、百般引诱,却阻挡着生生世世的解脱之路。
2)怨恨的人能让我们把修行方法用得上,对生生世世是有帮助的。
(5)选择失败、宁愿吃亏,就是大乘将诽谤转为道用的最好方法。
1)【教证】朗日塘巴尊者说:“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2)不管谁在大众场合说我的过失,我真能忍受的话,这就是大乘修行人。
3)劝诫发心人员。
①有些发心人不是这样,今天几个道友说我的过失,彼此有些观点不合,或者有过节,就一直记在心里,此后跟他合作都不愿配合。
②这种现象常有,希望不要这样!
5、上师的鼓励。
(1)以上的教言非常非常深奥。
(2)凡夫人不易做到。
1)凡夫人不仅这一辈子,生生世世的自我保护都很强。
2)利他心非常薄弱。
3)所以这样的理念一下子适应过来,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就好像低原的人来到高原地区,对气候实在不习惯一样。
(3)然而,人什么事情都可以适应,刚开始把怨敌和亲人分得非常鲜明,逐渐逐渐通过学习大乘甚深道理,相信很多人可以转变自己的相续。
【颂词4】
【颂词4】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讲完科判“后得恶缘转为道用”中的第一个修法”四种不欲转为道用“,现在开始宣讲其第二个修法“安忍困难转为道用”,将两种难以安忍的困难转为道用。本颂宣讲的是第一种”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消文释义
我以无限关爱像呵护儿子那样维护的人,纵然对我不报恩,反而把我视如怨敌,我也不会向他报仇,而是像慈母对待生病的儿子一样,更加悲悯他、慈爱他,这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世间案例。
(1)案例:一位老板在一个人身无分文时帮助他,并慢慢培养成材。没想到对方在获得成功后反而加害他。这位老板是学佛的,虽然从世间角度想不通,但是从大乘角度,不报复,反而忍耐并把善根回向给他。
(2)上师评价:真正学得好的大乘行者就应该这样。
2、用喻说明,当别人害你时,你应该像慈悲的母亲对儿子那样来对他。
(1)【教证】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2)【公案】
月称论师在《四百论》的讲义中说,以前有一个女人,她有六个孩子,前五个生活都能自理,有一定的谋生技能,但第六个孩子品行恶劣,经常做些非法恶业,因此母亲对小儿子特别关心,成天想尽办法关照他。
(3)世间的例子。
比如一个母亲有三四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有工作,别人对他态度也很好,但有一个孩子性格恶劣,大家不需要他,而且是残疾人,这样的话,母亲会对他特别好,纵然发脾气对她作各种伤害,母亲还是照样关爱他。
(4)大乘修行人对恶劣者也要如此。
【教证】月称论师云:“一切大悲尊,视众虽平等,尤于愚劣者,却更生悲愍。”
3、朗日塘巴尊者的有些教言里说,伤害我的人当如如意宝、善知识般来对待,这些教言大家要身体力行。
4、不能摄受的特殊情况。
(1)对弘法利生非常有害的人,不能摄受。
比如在一个佛教道场中,有个非常坏的人,或破戒者,或毁坏誓言者,或精神有问题的人,按照《毗奈耶经》和有些大乘教言,他不能呆在僧团里,这并非舍弃菩提心,也不会违背菩萨行,而是佛陀在大小乘经典中亲自开许的。
(2)不走极端。
1)有些人过于走极端。
有些人认为”精神不正常的人、破戒的人毕竟是个众生,应该让他在僧团里继续破坏纪律。”这完全是堕于一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密意所在,难道他的“悲心”超过大慈大悲的佛陀吗?
2)大德的教言。
噶当派的前辈大德曾异口同声地说:“大悲菩提心不能舍弃,但是为了弘扬佛法、培养清净的僧团,必须按照戒律中的羯磨仪式如理如实地行持。”
【颂词5】
【颂词5】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讲完科判“安忍困难转为道用”中的第一种”恩将仇报转为道用“,本颂开始讲第二种”凌辱转为道用“。
消文释义
与自己种姓、容貌、财富功德等同,或者这些方面比自己低下的某人虽然由于贡高我慢而想方设法轻蔑、凌辱自己,但自己不仅不嗔恨他,反而像对待具有恩德的上师一样三门恭敬顶礼,以头顶戴,这就是一切佛子将他人凌辱转为道用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重难点分析
1、怎样对待凌辱我的人?——应该把他当作善知识。
(1)【教证】《入行论》中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1)即使他用脚踩在我的头顶上,我死掉也无所谓。
2)但我一定要帮助这个可怜众生,以此令世间尊主释迦牟尼佛欢喜。
(2)上师如意宝经常念这句偈颂,并发愿道:“不管是谁,践踏我的头也好,故意毁谤、无意毁谤也好,无论对我怎么样损害,我都会乐于接受的。”
(3)举例《旅途脚印》中的记录。
在一家星级宾馆,一位顾客暴跳如雷,拳头几乎挥到了女服务员的身上,但女服务员却始终保持着职业微笑,一直以恭敬心来对待。上师想:“如果大乘修行人遇到这种对境时,也能以微笑或爱心相待,那该多好啊!”
(3)将一切众生当作上师。
1)更难安忍的情况:
①尤其是同等或比自己低下的人,对自己进行凌辱时,是很难以忍受的。
②领导批评你,你可以接受,但是同事或下属说你过失,你就会心里不服,很难把他们当上师看。
2)如理行持的功德:
①若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圆满正等觉果位也不难获得。
②龙猛菩萨云:“故求圆满菩提者,当视众生如上师。”凡是希求圆满菩提的人,都要把众生当作上师。
③应该想:“众生不分上中下等,只要是众生,就是我的上师,对我的修行都有利益。”
2、辨析:是否应该善恶不分?
(1)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要分清贤劣。
1)并不是恶人和好人没有差别,对他们传授佛法应该一视同仁。
2)有些人对佛法连信心、恭敬心都没有,给他们传授也没有用。
3)佛经中说:“如月纵出升,非器不显现。佛陀大悲月,亦不照无缘。”
(2)有些恶劣弟子认为:“制造违缘的话,对上师是一种顺缘,对道友们也是一种顺缘,那我应该无恶不作。”对吗?
1)这是不合理的。
2)原因:
①作为一个佛教徒,若对传法者没有基本的恭敬心和信心,甚至有很多邪知邪见,那再甚深的教言对你也没有利益。
②没有得利反而造恶业的话,还不如早点离开僧团,这样对自己也好,对僧众、包括上师的方方面面,也应该是有帮助的。
③否则恶缘一直不断结下去,对彼此都是有害无利。
a、僧团里有一个破戒者,所有僧众的功德,尤其是密宗灌顶的誓言,都会毁坏无余。
b、因此我们对誓言和戒律应该值得重视。
④佛陀的示现:
天底下佛陀是最慈悲的,但佛陀在世时,破戒者、对法师不恭敬者被摈除僧团的现象也非常多,打开《毗奈耶经》和《四分律》,你们就会相当清楚。
⑤自我观察:
有些性格恶劣者经常扰乱上师道友的心,对弘法利生是有利还是有害?自己也应该善加观察。
3、在现实生活中,怎样修持面对凌辱?
(1)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把他当作善知识。
1)佛教团体内:上师、弟子、金刚道友;
2)世间上:比如抢你财产,在领导面前告你状。
(2)若不能以安忍心来对待,则说明修行差。
1)以安忍心来对待非常重要。
2)否则,表面上说自己是某某上师的弟子,修了多少年法,皈依十几年了,实际上天天在傲慢的心态中自以为是,一点点小侮辱都没办法接受,那么遇到违缘时,修行境界肯定会暴露无遗。
(3)应当谦虚
1)没什么可傲慢的:就算有点世间的技术、学问,那也只是沧海一滴,对于浩如烟海的佛教知识,很多人都一无所知。
2)傲慢的过失:
①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智慧的水;
②有了傲慢,永远也得不到上师的加持和道友的劝勉,总是看不惯或嗤之以鼻,最后相续与佛法背道而驰,很有可能堕入恶趣,非常危险。
③令顺缘变成恶缘:
a、比如有的人懂一点技术,或对电脑明白一点,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久而久之,这种技术就成了毁坏自己的一种因,非常不值得。
b、我们得个人身不容易,遇到佛法尤其有缘修学佛法更是难得,但因为以前没有造善业,有时候顺缘也会变成恶缘,最终只有堕入深渊,处境堪怜。
4、总结:
(1)大乘佛子在修行过程中,应该尽量接受各种违缘。
(2)同时也要把握分寸,不能什么都混为一谈。
(3)讲经说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非法与正法区分开,让人们懂得这个道理,不然全部混杂在一起的话,那不叫真正的讲经说法。
发心师兄:定解F09/定解F10
审核师兄:定解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