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佛子行》第5课

本课继续详细宣讲出定修世俗菩提心时,面对兴、衰、贪、嗔等对境时如何转为修道顺缘;以及如何修胜义菩提心,即入定修离戏无执,也就是认识一切外境是心的显现,心的本体也远离一切戏论,外所取与内能取二取的执著全部消失无余,这就是大乘佛子修持胜义菩提心的最究竟方法。本课以五组颂词宣讲:

1、宣讲衰败转为道用的窍诀:当我们感受贫穷、经常受人欺辱、且感受重病、被恶魔缠身时,应观想将众生痛苦自己代受,且无有丝毫的怯懦,这就是大乘佛子将衰败转为道用的行为。(详见颂词1

2、开示兴盛转为道用的窍诀:当我们美名远扬、受人恭敬、并获得了如多闻天子般的财富时,应观想世间的福报无有任何实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傲慢的,这就是大乘佛子将兴盛转为道用的行为。(详见颂词2

3、嗔心如何转为道用?自己嗔心的怨敌若未降伏,只降伏了外面的敌人,那么降伏再多的外敌也无法降伏自己的嗔心,应该通过慈悲心的军队来调伏自心,这就是大乘佛子将嗔境转为道用的行为。(详见颂词3

4、将贪境转为道用的行为:了知一切的五欲妙乐如盐水一般,越去享受越增加贪心,将令我们生起贪心的一切事物即刻放弃,这就是大乘佛子将贪境转为道用的行为。(详见颂词4

5、胜义菩提心——入定修离戏无执:认识一切的境现都是唯心所造,心性本来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了达了这样的道理后,对于能取所取都不作意,这就是大乘佛子入定修习胜义菩提心时应有的行为。(详见颂词5

 

【颂词1

 

【颂词1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课继续讲世俗菩提心出定的修法——兴衰转为道用,本颂阐述衰败转为道用,教诫大乘行者遭遇生活困窘、受人欺侮、身患重病等痛苦时不要怯懦,最好要坚强。

 

消文释义

有些人在修行、生活中,原有的财富被人抢了或自己用完了,沦落为乞丐,特别贫穷,恒常成为众人欺辱的对境,并且不幸罹患重病,被恶魔缠身,苦不堪言。而发了菩萨心的大乘行者,应把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心里无有任何怯懦,反而越来越坚强,这就是大乘佛子衰败转为道用的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在修行、生活中可能遭遇哪些衰败的对境?

1)贫穷:原有的财富被人抢了或自己用完了,沦落为乞丐,特别贫穷。

2)恒常受人欺:恒常成为众人欺辱的对境。

3)重疾:不幸罹患重病。

4)恶魔逼:被恶魔缠身,苦不堪言。

2、如何将衰败转为道用?

1)窍诀一:代受众生苦,忆念痛苦的功德。

1)发了菩萨心的大乘行者,应该把衰败转为道用,将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心想: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痛苦,我对佛法不一定生起信心,对轮回不一定生起厌离心。

2)以教证说明痛苦能引生许多功德。

【教证】寂天菩萨也说: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

痛苦能引生很多功德:

a、第一个就是生起出离心;

b、第二个是去除骄慢心;

c、第三个是对轮回中的可怜众生生起悲愍心。

3)以公案说明痛苦能引生许多功德。

【公案】新龙喇嘛白玛邓灯家运从兴盛转为衰败时,与母亲沦为乞丐,乞讨为生遭人白眼,与米拉日巴尊者的事迹如出一辙。生活的痛苦并没有使他丧志,反而成为修行助缘,最终获得虹身成就。

痛苦能引生许多功德:

a、痛苦成为了修行助缘;

b、出离心和对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增强;

c、当他处境最为艰难时现量见到观世音菩萨,从此不断精进无有怯懦地修持;

d、利益了无量众生;

e、获得了虹身成就。

2)窍诀二:无有怯懦。

1)我们遇到痛苦困难时,比如今天生病了,明天工作不顺利,不要觉得这是违缘,即使变成了最下等、最低劣的人,也不应该生怯懦心。

2)圣者开示无有怯懦。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穷困如饿鬼,亦莫生怯弱。

阿底峡尊者说过:怯懦心现时,当提高心力。

3、遇到违缘就放弃学佛,这是不懂佛法的义理。

1)现在很多人,患染疾病,出现违缘,家庭不和,就不学佛了,认为学佛没有任何帮助。尤其是刚学佛的有些居士,生意顺利家庭和合就继续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马上放弃,觉得是学佛带来的,这是不懂佛法的义理。

2)博朵瓦格西讲商人遇到下雨下雪也不是坏事的想法,教诫我们应该把痛苦、蔑视、违缘转为道用。

博朵瓦格西曾说:本来对商人们而言,下雨下雪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商人却将下雨看成有益于马蹄,晚上下雪盗贼不会出现。因为可以安心睡觉了。 

3)同样,我们受到毁谤、遭受病魔时,也不一定是坏事,应该想:这是上师三宝的最好加持,我要将痛苦运用起来。

4)结论:把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心里无有任何怯懦,反而越来越坚强,这就是大乘佛子衰败转为道用的行为。

 

【颂词2

 

【颂词2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与前颂相反,前颂讲了遇到衰败对境不要怯懦,本颂讲遇兴盛对境不生傲慢,应了知世间福报没有任何意义。

 

消文释义

有些人种姓高贵、地位显赫、美名远扬,受到成千上万人的恭敬爱戴,获得了如多闻天子般的财富,然而这些世间的福报没有任何实义,就像闪电般会突然消失,一刹那就会化为乌有,丝毫不应有傲慢心,这就是大乘佛子应行持的律仪。

 

重难点分析

1、为什么兴盛还要转为道用?

1)兴盛很容易生起傲慢心。

当地位、财产、名声、境界、健康、才华、智慧等样样具足时,自己很容易生起傲慢心,趾高气扬、洋洋得意。

2)傲慢的人很容易堕入恶趣。

1)【教证】寂天菩萨云: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2)果报:有些领导和富翁将来去的方向,恐怕大多是地狱、饿鬼、旁生。

2、兴盛转为道用的窍诀。

1)应该这样想:这些没有任何实义,就像闪电般会突然消失,犹如水泡般动摇不定,好似夏天的彩虹般现而无实,一刹那就会化为乌有。我所拥有的这些世间福报看起来很美好,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荡然无存,没有什么可傲慢的。这就是兴盛转为道用的殊胜窍诀。

2)有了财富时,一方面要观如幻如梦,一方面尽量去除傲慢心,寂天菩萨也说:今当去慢心,甘当众生仆。

3)了知世间的福报,过段时间以后,就不值得羡慕了,真的没有丝毫实义。

1)比如:有些国家的主席、总统,在位时被无数人歌功颂德,但离职之后,就成了一个普通的老头子。

2)比如:美女明星被成千上万的人崇拜追求,但再过几年就成了非常丑陋的老太太。

3)比如:万里长城修建时为了这样的建筑,为了皇帝能名垂千古,为了保护国家,如今也只是游客拍照的景点而已。

4)清朝宰相张廷玉对万里长城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虽有地位有权势,盖相府时主动为邻居让出三尺地,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六尺巷。在回复管家的信上批了一首诗: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4)反思:我们有些道友为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名声打官司告状,有没有必要呢?

1)应了知: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终究会成为影像,如今你对这件事特别感兴趣,但过几年再看一看,它真的没有丝毫实义。若能领悟这个道理,对任何对境都不会太执著。

2)博朵瓦尊者说:绕十个城市虽不得斋食也不应怯懦,利养恭敬虽如雨般降临也不应欢喜、贪执。这就是修行的一种境界。

3、有些人衰败和兴盛不会转为道用,遇到顺利就快乐的不得了,遇到失败就痛苦得不得了。

1)举例:现在有些人当上局长,就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头发染得黑黑的。有个局长降职为副局长,特别伤心,看妻儿都不顺眼。

2)要知道,人生不可能平平安安,一定会有艰难曲折,若能将所有的法全部转为道用,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3)列举:藏地有个非常著名的医生,不管是什么草,到了他手里都可以变成药。说明我们大乘行人也应该这样,无论遇到快乐痛苦,都应以修行法要来思择,这样一方面能减轻自己的烦恼,另一方面,心里的快乐会越来越增上。

4、修行和不修行有很大差别。

1)作为凡夫人,我们虽然了知道理,但真正遇到自己地位下降、受到别人的污辱和蔑视,恐怕没办法当下转为道用。可是只要长期修行、坚持不懈,必定会有显著的改善。

2)举例:某位上师,讲完所谓大乘佛法后,便告诉大家现在可以吃肉喝酒,大家都可以变成佛陀了,什么都不用执著,没有闻思的人便追着上师跑,而学过《入行论》的人会谨慎取舍。阐述闻思和不闻思的人在取舍抉择方面有很大区别。

3)修行人听受与不听受佛法,同病人治病不治病的道理相同。

对一个病人来讲,治病不治病有很大差别,但有些严重的病,可能以前世的因缘,医生不一定治得好。对一个修行人而言,只要听受佛法,毫无疑问对相续有利,但每个众生的因缘和业力不同,人人都能虹身成就谁也不敢保证,但不管怎么样,大家还是要精进修行。

 

【颂词3

【颂词3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故以慈悲之军队,调伏自心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两颂分析了兴衰转为道用,本颂具体讲如何将嗔心转为道用。方法是以慈悲菩提心,降伏相续中的嗔心,一切外敌都会消失。

 

消文释义

一切敌人当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嗔心,如果嗔心的敌人没有以正知正念或者大乘教言来加以降伏,一一降伏外面的怨敌是不可能的。即使降伏了一部分,他的子子孙孙、亲朋好友也是多如牛毛,不可能统统把他们消灭掉。但若以愿众生获得快乐的慈心、愿众生远离痛苦的悲心之军队,降伏相续中的嗔心,那么外面的敌人全部都会被灭掉。

 

重难点分析

1、为何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

1)最可怕的敌人是自己的嗔心。

如果嗔心的敌人没有以正知正念或者大乘教言来加以降伏,一一降伏外面的怨敌是不可能的。

2)世间的敌人越降伏越多。

世间的敌人即使降伏了一部分,他的子子孙孙、亲朋好友也是多如牛毛,不可能统统把他们消灭掉。任何人都无法降伏所有的敌人,敌人只有越降伏越多。

3)有智慧的人应了知痛苦和危害的根源。

1)佛在经中以人用石头打狗,狗追咬石头;人用石头击狮子,狮子反追击石人。做比喻说明智者直接能找到危害的根源。

2)有智慧的人应了知痛苦和危害的根源并非怨恨的敌人,而是自心的烦恼,如果能调伏自心的烦恼,那么外敌都会一一灭尽。

3)如果降伏世间的敌人,则怨敌会遍满虚空大地,寂天论师也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2、举世间降伏对方不成功,反求团结交友的案例。

1)六七十年代,国家之间要把敌国消灭的理念不成功,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大家好好团结,否则,你造原子弹,他造核武器,结局不可思议。

2)上师当小学生时,打架打不赢就给对方糖,寻求结好友,以后不打架。

3、如何降伏自己的嗔心,将嗔境转为道用?

1)内心调柔,自己就不会苦恼。

1)阿底峡尊者说:内心若调柔,外敌不能害。

2)如果内心真的调伏,不管地水火风的危害,还是人和非人的违缘,都不可能伤害你。

2)以慈悲菩提心的军队来调伏自心。

1)假如有了慈悲菩提心,一切外敌都会消失。

2)奔公甲格西在家时有好多刀子,敌人还是多得不得了,出家后一把刀子都没有,但一个敌人也没有了。

3)有些道友,在家时有很多武器,可是敌人越来越多,出家后头发没了,武器没有了,敌人也没有了。

3)了知慈悲菩提心的功德。

1)有了慈悲菩提心,所有敌人都会消于虚空,且来世根本不会堕入恶趣。

2)法王如意宝讲过:有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会堕入恶趣。

3)仲敦巴的教言里也说:若不离慈悲菩提心,便不可能转生恶趣。

4)所以大家在临死之前,不要舍弃慈悲菩提心,若能做到这一点,修行肯定会成功,敌人也会没有的。

4)自心清净。

1)心不清净的话,外面统统是坏人,如果自心清净,那外面全是好人。

2)所以,佛看众生都是佛,凡夫看众生都是凡夫,有些可怜的外道,甚至看释迦牟尼佛都非常丑陋。自心倘若染污了,就像镜子上有很多尘垢一样,显现的境相都不清净、不漂亮,如果擦得很干净,那什么都会显得一清二楚。

4、教诫以大德教言调伏自相续。

1)《佛子行》尽管只有三十七个颂词,但是对治烦恼的作用不可思议。

2)希望除了极个别的老年人和文盲以外,一定要背诵《佛子行》!

 

【颂词4

【颂词4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讲如何将贪境转为道用,具体分析了贪心的过患,教诫尽量要把贪心断掉,以正知正念摄持,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消文释义

美妙的色法、动听的声音、芬芳的香味、可口的味道、柔软的所触等五欲妙乐,人们都非常喜欢、拼命追求,实际上它们现而无实,越享受,贪心就越增长,如同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实在是控制不了。所以当遇到贪恋的对境时,不管是美貌的异性、动听的声音、豪华的住宅,都应该学会立即放弃贪执。

 

重难点分析

1、凡夫人对五欲妙乐贪得无厌。

1)现在很多人对妙欲贪得无厌,有了地位还要财产,有了财产还要房子......把知足少欲完全抛之脑后。

2)就像佛陀在《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

3)大人物有大的贪欲,小人物有小的贪欲,就像蚂蚁和狮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希求,这是凡夫人的特征。

2、如何将贪境转为道用?

1)了知贪欲没有尽头。

1)当我们生起贪心时,一定要尽量断掉,作为修行人没有必要这样贪下去,贪心始终没有尽头,贪了一个还要一个,如古人说:终日忙忙只思饱,食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样皆具足,便想娇容美貌妻……

2)以前藏地的出家人追求披单、裙子是上等氆氇做的,氆氇又分上、中、下三等。现在有些活佛在轿车上有竞争性。

2)以正知正念摄持,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1)正面举例。

上师旁边有位修行人,家里除了生活用品外,什么都没有了,常年如此。按他的经济实力可以买得起车,但他每天愿意过简单的生活,没有什么竞争心,心里有一种满足感,整天尽量看些书,然后禅修,过得特别快乐。

2)对比现在的出家人和在家人真的没有满足感。

有些居士有了一般的手机不行,还要能拍照的、能摄像的,欲望越来越增长,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世间。

3)大家应该学会知足少欲。

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应该学会控制,上师要求学院的道友尽量保持知足少欲,这就是修行人的行为,对今生来世都有利。不然一直贪得无厌,最后一切都会落空的。

 

【颂词5

【颂词5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学习了如何修世俗菩提心,本颂讲修胜义菩提心,修习方法也分为入定和后得两种修法。本颂开显入定的窍诀:即依唯识理了知万法全是心的显现,是由心来造的;依中观理通达心的本体也远离常断、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如同虚空无有任何相状。

 

消文释义

一切外境是心的显现,心的本体远离戏论,若通达了这样的道理,外所取与内能取的二取执著都会泯灭,消失无余,这就是大乘佛子修胜义菩提心的最究竟方法。

 

重难点分析

1、依唯识宗安立一切境现唯心造

就像唯识宗所说,器世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现象,全是心的显现,完全是心的妙用、心的游舞,是由心来造的。

2、依中观宗通达心性本来离戏边

以《中观根本慧论》等殊胜论典的教言来观察,心的本体也远离常断、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如同虚空一样无有任何相状。

3、归摄入定修离戏无执

了知一切外境是心的显现,心的本体远离戏论,若通达了这样的道理,外所取与内能取的二取执著都会泯灭,消失无余,这就是大乘佛子修胜义菩提心的最究竟方法。

4、以教证说明这样的境界没有任何实在的相

1)《般若经》云:了知诸法无生空性理,此乃胜行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了知万法都是空性的,没有任何实在的相。

2)寂天论师在《智慧品》中也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都不住于心前,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即是佛陀的寂灭境界。

3)有些大德说是一地菩萨的境界,有些说是佛地的境界,以前法王也有几种解释方法,但不管怎么样,若真正通达了这种境界,一切相都是没有的。

5、进一步开显这种境界就是大圆满的境界,也是所谓的大中观。

1)上师1986年刚来学院时听一位堪布讲《佛子行》,讲到这个颂词堪布说:如果深一点来讲,这就是大圆满的境界,万法抉择为心,心又抉择为离一切戏论,即是大圆满的本来清净。若能通达这种离戏的境界,也是所谓的大中观。

2)上师1989年到一个寺院安居,给僧众讲完经后,一个人到山顶上坐着,大声地念这个偈颂,心里非常快乐,觉得高僧大德所证悟的境界全包含在这一颂当中。

6、若能通达这种虚空般的境界,对外境的执著是没有的。

1)以公案说明若能真正领悟颂词的内涵,不但世间八法不会染污你,邪魔外道也不会危害你。如汉地曾有个叫金碧峰的禅师,放弃贪执金钵一心入定后,连阎王小鬼都无法抓到他。

2)以教证说明证悟的境界如虚空,寂天论师在《智慧品》中说: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可是众生没有通达这一点,故对得失名声极其执著,特别可怜。

3)《大圆满心性休息》及噶当教言中,常用虚空来比喻证悟的境界,若能通达虚空般的境界,对外境的执著是没有的。

7、如何获得这种境界?

1)什么是通达胜义谛?

万事万物全部是心,心又远离一切戏论,何时对万法均不作意,按照般若波罗蜜多那样安住,就是通达了胜义谛,现前了无二中观见。大圆满的境界就是这个,禅宗的明心见性也是这个。

2)怎样才能证悟这种境界?

1)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另一方面需要传承上师的加持。大家要多祈祷自己的传承上师,以期获得传承上师相续中如虚空般的境界。

2)得到了这种境界以后,我们在解脱轮回或度化众生方面,肯定有很大的心力,不会有任何违缘,毕竟违缘全部来源于执著——对身体的执著、亲友的执著、名声的执著……其实证悟诸法无碍的广大境界,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不过没有串习而已,如果真正去串习,解脱离我们并不遥远。

3)然而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解脱确实并不遥远,这是传承上师留下的甚深珍宝。

 

发心师兄:定解C31

审核师兄:定解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