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宣讲“修胜义菩提心”之“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分别从贪境和嗔境两个方面断除实执。然后宣讲“修学菩提心学处”的“修学六度”前三度——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的内容。共分五组颂词宣讲:
1、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
(1)于贪境断除实执:遇到悦意对境时,应当看作如彩虹般现而不实,断除贪执。(详见颂词1)
(2)于嗔境断除实执:遇到苦境时,就像梦境中梦到儿子死去而感受痛苦一样,应视为幻相,不要执为实有。(详见颂词2)
2、“修学菩提心学处”之“修学六度”
(1)布施度:真正的大布施,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绝对不讲任何条件,不求即生和来世的果报,唯一的目标就是众生获得快乐、获得利益。(详见颂词3)
(2)持戒度:若无戒,自利利他都无法成办。若想护持清净的戒律,不能杂有对三有的贪执。(详见颂词4)
(3)安忍度:对于希求菩提妙果的佛子而言,一切损害、怨敌、邪魔等不悦意的对境,就像如意宝般难得,他不会加以遮遣,反而会喜出望外、求之不得,并通过各种方法修持安忍波罗蜜多。(详见颂词5)
【颂词1】
【颂词1】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修胜义菩提心”之“后得位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首先开示“于贪境断除实执”,如何在生贪的对境下断除执著。
消文释义
遇到自己的亲朋好友、美丽的色法、悦耳的声音等快乐及快乐之因等悦意的对境时,应当看作如夏季的彩虹虽然显得格外绚丽多彩,从本体来说却不成立,对任何悦意美妙的显现均不执有,视为无实,也不认为这是亲朋好友,美丽可爱,断除执著实有成立的实执,这就是一切佛子对贪执对境灭除实执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重难点分析
1、遇到悦意的对境时,应该如何对待?
(1)凡夫人:会受着诱惑,被外境所控制,随外境而转,贪著不舍。
1)贪著对境的实相:若从里里外外进行剖析,一切都会荡然无存。
2)贪执的过患:
①帝洛巴尊者曾对那若巴说:“显现不会把你束缚,执著才会把你束缚。”
②世间上最可怕的就是贪执,如果没有舍弃贪执,在轮回中根本没办法解脱。
(2)具有上师窍诀、殊胜大乘教言的人:可以将之转为道用。若从里里外外进行剖析,一切都会荡然无存。
1)万法犹如幻化师的幻化,对诸法的空性应该会有一定的体悟。
2)教证说明:
①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幻师所化色,象马车种种,显现皆无有,诸法如是观。”
②幻化师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事物,正在显现的当下,其本体就是空性,我们对一切法都应如是观想。
3)若能通达这个道理,对有漏的美好现象就不会贪执了。
4)以公案开示无有我与我所等执著的众生,必获解脱。
①公案。《释尊广传》中,桑噶拉商主带领500商人大海取宝,遇灾难漂泊到岛上分别娶了岛上的女人生儿育女,后因发现他们的妻子皆为罗刹女,而决定逃离。结果很多人因对妻儿财产等生贪念,而从马背上掉下来被罗刹女吃掉,只有桑噶拉一人不为所动,顺利返回南瞻部洲。
②佛陀开示。佛陀告诉诸比丘:“凡是贪执我和我所的众生,均会感受无边痛苦,并堕入轮回深渊;而无有我与我所等执著的众生,则如返回南瞻部洲之人一般,必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2、普通人遇到对境很难控制,怎么办?
(1)远离贪嗔的对境:
1)凡夫人最好不要有外境现前,否则,那个时候再以正知正念来对治,恐怕非常麻烦。
2)因为自己的正知正念很薄弱,长期以来没有熏习过,所以大家首先应该远离贪嗔的对境。
3)最好不要去那种环境中,即使去了,也不要呆在那里,不然的话,生贪嗔的对境真正现前时,你就没有办法了。
(2)对待上网:
1)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闻思修行之外,最好不要经常上网。
2)学会取舍。尽管若没有利用这些科学技术,世界上那么多人连听受佛法的机缘都没有,但是应该学会取舍。
①一方面,现在的网络和电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便。
②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外境所迷惑,相当可怕。
(3)古人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该看的镜头和外境最好不要看,不该听的信息和资讯最好不要听。
1)古代可能也没有各种各样的境相,而现在,什么事物都能显现出来。
2)凡夫人的相续中本来就充满贪嗔痴的杂念、很多不干净的垃圾,再加上一些外面的诱惑,那确实非常可怕。
3)垃圾堆得太多了,最后肯定会溢出来,自他都会被摧毁的。
(4)提醒注意:
1)上网等方面务必要注意,没有正知正见的话,这是毁坏自己的一种因。
2)始终要观察,看看自己有没有定力。
3)所以我们面前显现的美好对境到底是魔还是圣?应该好好去取舍。
3、上师教诫:
(1)《佛子行》具有殊胜的加持力,不知不觉你的烦恼就会消失。
(2)大家不仅仅背一遍就可以了,而是应该经常念诵。上师平时把它放在念诵集里,一个月念一两次,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
(3)上师如意宝在有生之年,着重弘扬的就是这部法。
(4)对此法要有信心。
1)很多人对这部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假如把它视为如意宝,那会起到如意宝的作用。
2)若没有把它当作如意宝,如意宝就不会降下悉地,所以大家应对此法有信心,从这样殊胜的教言中汲取养分,以滋润自己的相续。
【颂词2】
【颂词2】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已经宣讲了科判“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的第一部分——“于贪境断除实执”,本颂开始讲第二部分——“于嗔境断除实执”。
消文释义
当不悦意的怨敌魔鬼、不可心的色法、刺耳的声音等不幸的种种对境现于心中时,就像梦境中梦到儿子死去而感受痛苦一样,对痛苦等迷乱的显现执为实有,实在是疲惫不堪或劳累而痛苦,因此遇到这些不悦意的违缘时,不要认为这是敌人而不欢喜,执为实有,应当视为这一切都仅是迷乱的显现而已,从本体而言不成立实有,这就是一切佛子对嗔恨对境灭尽实执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重难点分析
1、遇到敌人、邪魔、疾病等嗔恨对境时,怎样对待?
(1)凡夫:认为执著美色才是对的,仇恨怨敌才是对的。
(2)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没有必要特别去执著。
1)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全部是心的执著显现,应该看作为幻化。
2)教证:
①阿底峡尊者曾说:“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显现任何贪嗔对境时,理应把它当作幻化,不要去执著。
②《入行论》也说:“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不贪执世俗悦意之物,才是最殊胜的事物。
3)比喻:诸苦如同梦子死。
①当我们遭遇种种不幸时,实际上就像在梦中生孩子,觉得宝宝特别可爱,后来孩子突然死了,自己就悲痛万分。
②然而这完全是一场梦,第一自己没生过孩子,第二孩子没有死过,痛苦简直是徒劳无益,醒来后根本没有真实的对境。
③佛经也说:“如女梦中见,儿生复死亡,生喜死忧伤,诸法如是观。”
④同样,怨恨的敌人对我攻击,我对他生起嗔恨心,彼此不共戴天,这类事情也全部是幻化。
2、当最可怕的违缘降到你头上时,一定要把它转为道用,不要认为它是真的。
(1)上师举例自己在上海仁济医院遇到的事来阐述,当遭受各种违缘时,应观之为幻化。
1)虽然显现,但并非实有。
2)这些痛苦暂时在心前出现,可一定会消失的,它只是一种愚痴的实执。
(2)以教证说明:
1)教证:
①寂天菩萨云:“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愚人所执著的谛实法,全部都不存在,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
②朗日塘巴格西也说:“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2)说明:
①这些教言若能逐渐融入自心,那么得癌症也好、得艾滋病也罢,都不会特别痛苦。
②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梦,没有什么好执著的,假如没有如是耽执,那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③如果能够解脱贪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染污。
3、遣疑:有的佛教徒遇到违缘时,很烦恼:“我学佛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生病啊?”
(1)要知道,佛陀并没有说只要学佛就平平安安,永远都不会生病。
(2)轮回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这是谁都要经历的,尤其我们人类还有八大痛苦,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出现。
(3)轮回本来即是痛苦的本性,学了佛以后,并不是不会遇到痛苦。
(4)结论:
1)其实这些痛苦是如幻如梦的,没有实体。
2)若能了达这一点,所作所为都会很自在、很快乐。
3)遇到痛苦也可以转为道用,快乐的时候也不会过于傲慢。
4、上师希望:
(1)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
(2)当别人遭受违缘时,应该观悲愍心,不要幸灾乐祸。
(3)公案说明:
1)公案。梁武帝看见有个人在卖瓜,卖给一个人,不卖给另一个人。梁武帝见后大惑不解,于是去问国师志公禅师。志公禅师用宿命通一观察,原来那卖瓜人前世是死囚犯,当他要被处斩时,很多人都在旁边围观,那两个人也在场。第一个人认为:“这家伙罪有应得,活该!”第二个人却觉得他很可怜,对他产生同情心。以这个因缘,卖瓜人今生不把瓜卖给前者,而愿意卖给后者。
2)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
5、总结:
(1)遇到违缘时,最好不要成为修行的障碍。
(2)应该学会转为道用。
(3)看到别人遭受违缘时,应宽宏大量,尽量去帮助他,在别人最困难时施以援手,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颂词3】
【颂词3】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面讲完了“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中的发菩提心和加行修菩提心。本颂开始宣讲其第三个科判“修学菩提心的学处”。此科判分五个子科判,本颂讲第一个子科判“修学六度”中的第一度——“布施度”。
消文释义
要想获得大菩提圆满正等觉果位,就像《本师传》中所说,自己的整个身体或头颅、肢体等为了利他尚且需要舍弃无量数,身外的财产受用、妻子儿女等所有其余之物需要舍弃就不必说了。因此修学布施的修法,而且不希求即生中食物财物等、来世获得广大受用的异熟果报,而将三布施的善根及果以殊胜舍心摄持施舍给他众,这就是一切佛子修学布施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本颂重难点
1、随学佛陀是如何布施的:
(1)连最宝贵的身体都要舍弃。
1)佛陀在因地时,多生累劫中将恒河沙数的头目脑髓、身体支分等布施给有缘众生,这些故事在《释尊广传》里数不胜数。
2)没到一地菩萨之前,佛陀并不开许布施身体。
3)公案说明:
①公案。佛陀曾转生为一个庄严的王子,有一次一个濒死的病人说需要骨髓,王子听后就用刀子割开自己的肉,析出骨髓捐给他。
②说明。世间上也有捐器官、捐骨髓、捐肾脏等现象,非常伟大,但若能以大乘布施心来摄持,即使是凡夫人,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2)大、小布施的差别:
1)真正的大布施:
①最伟大的捐献者,就是佛陀。
②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众生,好人也好、坏人也好,绝对不讲任何条件,只要他要一样东西,就可以拿走。
2)小布施:有些慈善机构,认为捐了一两件衣服就很了不起,这只是小布施。
3)应舍的布施行为:
①舍不得给。
②讲条件布施:“你太坏了,我不愿意给。”“你以前对我不恭敬,我现在不给。”
③这样的话,真的很惭愧。
2、真正的布施:没有任何条件,唯一为了众生。
(1)身为大乘修行人,既然身体都可以舍弃,更何况是房屋车辆、家人子女了。
(2)布施不应贪求果报:
1)即生果报:真正的布施,不应该贪求相貌端严、身材魁梧、幸福健康等即生的果报。
2)来世果报:希望来世变成富翁,或者转生到天趣中过天人的生活。
(3)唯一的目标:利益众生。
1)真正的布施没有任何条件。
2)并不希求这些异熟果报。
3)只要众生获得快乐、获得利益,就是唯一的目标。
(4)公案。佛陀传记里经常有,帝释问他:“你布施身体有什么希求?”“唯愿众生得到利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要求。”
3、布施度:
(1)定义:将所有的财物善根全部给众生,才是真正的布施度。
(2)怎样算是圆满布施度?
1)寂天菩萨说:“身财及果德,施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
2)将身体、财物、善根无条件地施给众生的心,大乘经典中说,就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何时能生起这种境界,即是证得了一地菩萨。
(3)怎样修持布施度?
1)点滴积累,逐步串修。
①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行,但还是要尽量去做,一点一滴地积累,慢慢习惯以后,就能将很多东西布施给众生。
②博朵瓦格西曾说:“从一针一线等开始修学布施,逐步串修,最终就能做到对任何物品均不耽著而施舍。”
2)不求果报的布施最清净。
①在布施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不求果报。
②《经庄严论》中说是“不求之布施”,不求果报的布施最清净。
(4)布施的分类: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1)法布施:
①定义:是对有缘众生传授佛陀的甘露妙法。
②希望:大家尽量去做。
③劝诫:但在传法的过程中不要求名声。作为修行人,名声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2)财布施:遇到可怜的人时,根据自己的财力尽量帮助。
3)无畏布施:最重要的就是无畏布施,即很多众生在遭杀时,通过放生护生等方式来保护它们。
4、总结:
(1)我们佛教徒在一年中,每个人都可以做这三种布施,只不过个人的财力和能力不同而已。
(2)其实尽心尽力地作布施,就是行持六度万行,也是护持行菩提心的戒律。
【颂词4】
【颂词4】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讲完“修学六度”科判下的第一度——布施度,本颂接着讲第二度——“持戒度”。
消文释义
如果没有护持所受的清净戒律,甚至连自利善趣也不能成办而堕落恶趣,想为他利修成圆满菩提显然是可笑之处,因此不杂有丝毫追求世间或贪恋世间而向往人天等增上生的目的,而以为利他想修成圆满菩提之心谨慎守护三戒律,这就是一切佛子修学戒律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本颂重难点
1、护戒的必要性:
(1)若没有护持所受的清净戒律,连自己趋往善趣的条件都不具足,还想让天下无边的众生都获得解脱,显然是非常可笑的。
1)比喻:
自己尚且关在监狱里无法解脱,还要帮助别人出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2)教证:
佛陀在《般若摄颂》中也说:“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
(2)具足清净戒律是解脱的基础。
1)小乘守的是别解脱戒。
①若没有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出离心则没办法产生,而没有出离心的话,那在轮回中就不可能解脱。
②所以要想解脱的话,必须具足清净的戒律。
③佛在经中也说:“吾趋涅槃后,戒为汝导师。”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戒律在修学当中非常重要。
2)大乘中如果没有戒律,想利益他众也是不可能的。
3)有些出家人毁坏了戒体,然后要去帮助众生,这是根本成办不了的事情。
2、现在守戒不易:
(1)守戒的环境就没有了:末法时代,出家人守持净戒的因缘越来越稀少,毁坏戒体的违缘越来越增多。
(2)藏地出家人的还俗率越来越高,主要原因就是外面的诱惑性太强了。
(3)守戒可能越来越困难。以前那样的逆境不一定让很多人退失道心,但现在条件好了,什么因缘都具足了,反而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烦恼。
(4)出家首先应该护戒:
1)所以你们想要出家的话,首先应该保护自己,一定要有防护措施。
2)否则,想终生成为清净的出家人,现在是越来越难了。
3)原因:
①因为外面的诱惑性一天比一天多。
②凡夫人的定力一天比一天差。
③现在很多寺院闻思修行的传统几乎没有,很多人受戒以后马上就破完了。
3、戒律的重要性:
(1)教证说明戒律对趋入善趣、趋入解脱非常重要。
1)《别解脱经》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
2)龙猛菩萨也在《亲友书》里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2)戒律是修行的基础。
1)戒有不同层次的分类:从居士戒到比丘、比丘尼戒,从小乘的别解脱戒一直到密乘戒。
2)这里主要讲的是菩萨戒。
3)但不管是菩萨戒还是别解脱戒,戒律都是修行的基础。
(3)如果对戒律不重视,佛陀的教法就会逐渐逐渐隐没。
(4)修行人必备:
1)要成为弘法利生者或真正的修行人,没有闻思修行的功德不要紧,但一定要具足清净的戒律。
2)教证:《赞戒论》中说:“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4、末法时代的僧人应该怎么做?
(1)随学大德:过去的大德纵然遭受种种违缘,也能保持戒体清净而弘法利生。
(2)一定要反复观察自相续。
(3)否则很可怕:
1)现在媒体信息极度泛滥,垃圾知识一泻而入,染污自己的思想,摧毁自己的智慧和悲心,让人“玩物丧志”。
2)原本分别念让我们变成了一个疯狂者,外面的事物袭进来以后,又变成第二个疯狂者,得了两种病的疯狂者特别可怕,什么时候才有醒觉的机会啊?
(4)保持清净:
1)你们若想当个出家人,自己应该保持清净,不要随外境而转,发了誓言以后尽量不要违越。
2)对待手机:不稀有,不必要,内在的美才是最珍贵的。
3)作为修行人,应该把心放在清净的位置上,这样才比较有意义。
5、若想护持清净的戒律,不能杂有对三有的贪执。
(1)三有的定义:欲有、色有、无色有,又称三界。
(2)如果有了一点对三有的贪执,那就是戒律不清净。
(3)教证阐述真正的戒律清净,须以三轮体空摄持。
1)《入中论》云:“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假如你执著“我是清净的比丘,250条一点都没有染污过,我多了不起啊”,这样想的话,你就是戒律不清净。
2)《大智度论》亦云:“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真正的戒律清净,须以三轮体空的境界来摄持,《宝积经》里面也说了,若执著自己持戒清净,这种人就是第一破戒。
(4)持戒的目的:饶益有情。
1)这里所说的戒律是菩萨戒,它可以全部包括在禁止恶行戒、摄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中,其中饶益有情戒是很重要的。
2)在持戒的过程中,不应该贪著三界的安乐。
3)在持戒的过程中,不贪三有,贪解脱,可以吗?
不要这样想:“我今天守清净戒律,是为了以后获得快乐的果位,一个人平平安安地往生极乐世界,拜见阿弥陀佛”。(虽然对中等人来说这也可以,但不究竟。)
4)受戒最究竟的目的:应该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得到一定的果位。
5)世间人也要为众生服务:
①孙中山先生说得非常好:“人生应该以服务为目的,不应该以夺取为目的。”
②假如一个人从小就想:“我长大以后怎么样为社会服务,怎么样反馈社会,怎么样利益众生?”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一定会变成有用的人的。
6、总结:
(1)教诫。我们出家人讲经也好,居士们学法也好,不要一味地贪执“我”快乐、“我”解脱、“我”平安、“我”健康,如果一天到晚都这样求,那是没有意义的。
(2)变化。很多人学了大乘佛法以后,至少口头上常说“我要发菩提心”。以前学佛都是为了治病、搞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3)结论。因此,讲经说法和听经闻法还是有必要的。
【颂词5】
【颂词5】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科判分析
前颂讲完“修学六度”科判下的第二度——持戒度,本颂接着讲第三度——“安忍度”。
消文释义
对于想享用一切苦行中最殊胜修安忍的善妙广受用的所有佛子来说,所遭受的痛苦与怨敌等损害这一切,就如同价值连城、难以得到、享之不尽的如意宝藏出现在家中一般,因此对一切加害无有丝毫嗔恨憎恶之心而修持三安忍,这就是一切佛子修学安忍度的行为。——参照《佛子行释》
本颂重难点
1、一切损害如宝藏。
(1)对于希求菩提妙果的佛子而言,一切损害、怨敌、邪魔等不悦意的对境,就像如意宝般难得,他不会加以遮遣,反而会乐于接受。
(2)试想,穷人如果在家里发现赐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宝,那肯定是喜出望外,同样,大乘菩萨若遇到了怨恨的敌人,也是求之不得、欢喜异常。
2、安忍的功德。
(1)所有的罪业当中,嗔恨是最可怕的,所有的修行里面,安忍是最有功德的。
(2)寂天菩萨也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3、所以,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修持安忍波罗蜜多。
(1)乐于接受:一旦遇到了嗔恨的对境,比如同事、道友对你诽谤,那个时候一定要乐于接受。
(2)改变习气:以前有这种习气毛病的人,应该尽量地改过来,我们的本质具有如来藏,是善良的,应该是可以改变的。
(3)长期闻思修行:只要经过长期的闻思修行,暴躁的心性是可以调柔的。
(4)对任何一个众生,最好不要有怨恨。
1)证严法师说过:“天下没有一个我的敌人。”
2)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自己的生活也会过得非常圆满。
3)否则这个看不惯、那个听不惯,整天愤世嫉俗,特别累。
4)大乘菩萨的心是快快乐乐的,没有什么看不惯。(当然,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该说的还是要说,该做的还是要做。)
(5)与人交往时,学过大乘佛法的人,心态应该有调整的能力。
4、安忍不易:
(1)话虽如此,一旦违缘降临时,真正能转为道用也不容易。
(2)公案:
1)日本白隐禅师,被诬陷令姑娘生下孩子,被所有人误解很久,也不辩解。
2)布袋和尚,别人骂他、打他,把口水吐到他脸上,他就笑眯眯地说没事,还配合。
5、总结:
(1)憨山大师曾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在茫茫的红尘中,忍辱柔和实际上是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
(2)有了这样的修行教言,我们随时都可以调整自己,处处修持安忍波罗蜜多,随缘度过一生的时光。
发心师兄:定解C21/定解F10
审核师兄:定解F10